「精神醫學」倫理 之 精神科心理治療(二)

「陳醫生,我現在要說的話從來沒有和其他人透露過,請你不要作任何記錄,在任何情況下也千萬不要讓第三者知道。」

心理治療的整個過程和使用藥物治療類近,治療者有需要細察相關的倫理考慮,避免道德困境的出現,盡可能轉化困難處境為推進治療的機會。心理治療倫理考量,往往聚焦於治療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有的專業表現,和在面對影響病者/受助者甚或第三者的情況下,治療者應盡的義務。當中涵概取得治療同意時要清晣溝通治療目標,恪守保密原則,細心把持治療者的角色界限,並與病者/受助者同行開創合符理想標準的治療旅程。

治療者與病者/受助者建立一種互信關係,是成功的心理治療的一個起始點。心理治療過程中的内容往往是非常私隱,極度個人和帶有強烈情緒反應。治療者的專業操守是通往有效的心理治療的重要基礎。理想的治療關係應該是一種平等伙伴的關係,取得治療同意時,應該讓病者/受助者參與訂立治療目標。使病者/受助者根本地離開困擾的情緒,回歸平順的個人生活。治療者都有不同的專業訓練與治療理念,加上進行心理治療的獨特埸境,在制定和溝通治療目標時,更需要小心時刻依從自決五步曲,讓心理治療在有效的同意下進行。

陳醫生面對在心理治療中有關恪守保密原則的要求,一個普遍在所有治療關係中的共同守則。隨著近年專業服務發展,如遙距治療,大數據科技對個人行為分析的不斷進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政府的服務規管,治療關係中的保密原則受到大小不一的衝擊。治療者有必要再思本身的專業角色,是單單向病者/受助者,還是要對家屬照顧者、社會價值和相關法例要求有所回應。獲取個人資料的目的有沒有凌駕性的道德考慮,例如更佳評估與治療,支援服務的加强,及避免第三者受到傷害。當然也需要平𧗾合法泄密產生的不良後果,如治療關係破裂,甚或病者/受助者離開治療。澳紐精神科醫學院的倫理守則第4條論及保護病人私隱,提到以下四點考慮;在治療情況下取得第三者的資料也受保密原則保護;只在罕有對第三者構成危險的情況下作合宜透露*;在改善病者治療前提下與同儕分享個人資料;對法庭的泛化要求提出質疑及設限。如此類推,不同專業團體,包括各國各地的精神科醫學學會和相關組織,都不約而同地對專業治療的保密原則設立嚴𧫴限制,保障醫患關係,增加互信。

*理據源自Tarasoff司法精神醫學事件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

精神健康趣談 之 焦慮身體內部有暗病

一天,阿強帶著一大袋的文件走進醫務所。甫一坐下,就從手袋裡取出一疊約有兩吋厚的檢查報告。他說,這是過去半年,花了逾十萬元的身體檢查報告,包括數次多方位的驗血、驗大便小便的報告,還有全身的磁力共振檢查、腹部電腦掃描、肝膽脾腎的超聲波,以及三次的胃鏡及兩次大腸鏡的報告。因著頻繁的檢查和覆診,他經常缺席工作,上司因而提出要解僱他。

任職設計員的阿強現年30歲,具設計天賦,且做事嚴謹認真,故深得上司或客人的欣賞,生意客人日漸遞增,光是過去一年,需要不斷加班工作,才能按時完成訂單。事發在半年前,每到中午時段,他便開始感覺到肚子近胃的地方有點微痛,找醫生求診後服了一點胃藥,但發覺無效。在他要求下,作了胃鏡檢查,檢查結果只是極輕微的胃炎。吃了兩三星期的胃炎藥,仍未有任何改善,微痛的時間反倒延長至黃昏。

微痛維持了三個月仍沒有消失,而且還散及全身,身體不同部位都感到有點不適,但又不能清楚說明是甚麼的不適,包括頭有少少脹、頸有點酸軟、脊部比較容易攰,而且呼吸要大力一點、心跳好像大力一點等。雖然身感不適,但卻不敢請太多假。每天十分擔心自己體內裡出現問題,故無法專心工作;稍感身體某部分有點不妥,就立刻放下工作,花大量時間從網上尋找可能的原因;一想到點點的可能性,放工後便立刻去找不同的醫生求助,繼而進行更多的檢查,但最終只得到更多沒有針對性的報告和結果。

在精神醫學上,有一種的病症,名叫「疾病憂慮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按這疾病的定義:在沒有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恐慌症、廣泛焦慮症、強廹症、妄想症等,或身體毛病之下,病者在過往的六個月內,過分專注自己有否患有嚴重的疾病。就算真的有病徵,都是輕微,但其關注程度往往是過分和不成比例的。在此過程中,對身體健康產生高度的憂慮,身體有甚麼不適就會引發過度的反應,因而作出過分的回應,包括不斷進行的檢查。

在治療「疾病憂慮症」時,心理治療是重要的一環。在此個案中,阿強的性格屬完美主義者,在工作量不高的情況下,因他的完美的要求,便能做出高質量的成品,但當工作量漸漸增多時,他的完美性格就帶來很多的壓力。每當開始一天工作時,他內心的壓力便按時增加,擔心眼前工作的美滿程度,憂慮當天還未能完美地完成工作。當憂慮增加時,身體便作出反應,胃部不適、頭部微脹、頸部因長時間下垂產生不適等,這都是「正常」過勞的自然反應。但對阿強來說,他憂慮這些身體反應都是不正常的,也因此作出過分的回應,慢慢地就走進了憂慮的漩渦。當然,如憂慮是嚴重的話,使用減輕焦慮的藥物治療是常用的方法。

聖經在箴言17章22節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這是真的,過分的擔心和憂慮是沒有益處的,及早尋找求幫助,早日將憂傷的靈變成喜樂的心是多麼美好呢!

楊明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