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田 之 「枯木逢春?」-阿樂晚年喪偶後境況之出路

上期談及阿樂與阿儀的家庭,因著阿儀的離世,家中發生了一些矛盾衝突,以下我們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阿樂與阿美應更深認識才作委身決定

阿樂與阿美相遇時,雙方的親人離世只有一年多,容易把感情投射到對方身上,以對方的關心及陪伴來填補因失去親人而出現的失落感,與及減輕內心的痛苦。一般我們會擔心這樣建立的關係,可能未完全認識真實的對方,而是對逝去親人的感情投射,若太快做出婚姻的承諾,則可能會在日後因真正認識對方而感後悔,假如他們能多一點時間透徹地認識對方,可以減低「因了解而分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們亦的確要考慮清楚,是否真的可以接受年齡的差距,假如婚後不能生育,阿美真的可以接受嗎?阿美亦要考慮,是否能和對方與自己年紀相若的子女相處得來等實際的再婚問題。

子女要明白年長父親的需要

阿樂的女兒,或許是出於仍未能接受母親離世而引致原生家庭的瓦解,現在好像有一位「新母親」將闖進來,這會改變了家庭原有的結構及組合,所以便要捍衛起來。事實上,她仍未真正認識阿美的為人,便揣測她可能欺騙父親的感情或錢財。如可能的話,她應與阿美接觸,加深對她的了解,細察她是否如自己所想像的那種人。同時,她亦應開放一些,接受父親也有親密關係的需要,不應因難於接受而反對,要學懂尊重他的決定。其實,我們看到香港曾有一位知名年老學者,當年以82歲高齡與28歲的女生結婚,婚後的他們能快樂地生活下去,證明年齡差距不一定沒有好結果。另外,女兒也不應罵弟弟與異性建立關係是失敗的,雖然這間接幫了弟弟和爸爸的關係加深。相反,女兒應多關心弟弟在建立親密關係上的困難,看有甚麼可以幫助他。而弟弟亦應在與爸爸良好關係下,適度地提醒他,特別是以上提及爸爸應多用些時間來認識阿美。

年長父母應作出遺產分配

在此也想順帶提及,年長父母應在生前,意識還良好的時候,及早定明遺產分配,以免日後造成子女「因財失義」和「對薄公堂」的情況出現。尤以父母再婚,亦可減低子女與繼父母產生可能的誤會和猜忌。假如處理不當,可引致繼父母與子女日後因爭產而產生的問題,這些例子我們不時在新聞亦可看到。

末了感謝的話

最後,我倆在此必須要感謝讀者這一年來對「婚姻心田」專欄的喜愛。透過阿樂和阿儀所建立的婚姻和家庭,我們希望探索一段婚姻從開始到結束,當中一些可能出現的危機,並嘗試作出分析和可能的出路。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當中的情節,絕對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或身邊認識的人當中,希望當中的分享能對大家有一些啟迪,這便達到我們寫這個專欄之目的了。萬事有聚有散,希望在不久將來,「婚姻心田」可以與大家再見面。在此先預祝大家聖誕快樂及新年進步,來年主恩更多!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枯木逢春?」-阿樂晚年喪偶後境況之分析

一般來說,每個家庭從開始到結束都有一個周期:從一男一女認識、相愛、拍拖到結婚;婚後因不同原因沒有小孩,又或選擇生兒育女,從而照顧小孩由年幼、到青少年及至長大成人,當中作父母會經歷大大小小的苦與樂;兒女長大後有些會選擇離家獨立生活,更多的是成家立室;父母所建立的原生家庭因此產生所謂的空巢現象,及至年老父母其中一方離世,這家庭便來到家庭周期的末期並接近瓦解。而上一期談及阿樂與阿儀的家庭,因著阿儀的離世,正正就是來到這瓦解期,家中發生了一些矛盾衝突,以下我們會嘗試分析他們的處境。

老年人的感情需要

阿樂在喪妻後,處於哀傷當中,兒子很快便回去外國生活,頭一年女兒和女婿與他在港同住,家中仍有一些「人氣」,但因著女兒和女婿也回外國去,在乏人照顧下成了「獨居老人」。事實上,長者失去配偶不少也感到不容易適應單身生活,特別是關係好的夫婦,也要數以年計去過渡哀傷期。而七十歲仍感哀傷和孤單的阿樂,在生活上也有被照顧、感情和親密等各方面的需要。而三十多歲阿美在這時候出現,令阿樂勾起年輕時太太的回憶,在哀傷中好像重拾了生氣。加上阿美的年紀與女兒相若,也好像彌補了女兒不在身邊的缺失,感到有人照顧和尊重自己。

因懷念親人而產生的感情投射

阿樂因妻子離世,加上兒女不在身旁,很容易把情感投射到阿美身上;而阿美和離世不久的父親關係良好,嚮往過去父親的寵愛,亦將這需要投射到年紀像爸爸的阿樂身上。當兩顆思暮親人的心碰在一起時,容易產生微妙的感情,雙方也感到從對方身上得到滿足。但到底這感覺能否維持下去,並轉化為真實的男女感情,甚至共諧連理,則需要多一些時間去驗證,才較穩妥。

子女難接受年老父親結識異性

不少中年子女也難於接受老父結識年輕異性,特別是母親離世不久,仍很懷念父母所建立的原生家庭。更不明白老父怎可那麼快已遺忘過世的母親,很像忘了本心。而女兒更怕老父被人欺騙錢財和感情,因阿樂也有些積蓄,女兒會擔心阿美會否在投資或購買新樓盤上欺騙父親。就算不涉及欺騙,假如阿樂在再婚後處理遺產不當,過世後可令子女與繼母發生爭產風波,因這些間中在新聞也會看到,故女兒的擔心也不是全無道理的。

女兒擔當母親的角色

家庭系統理論指出,當一位家庭成員過世,往往會有另一成員起來補回這角色,以維繫家庭的穩定性。而阿樂的家庭是當媽媽離世後,大女兒便好像母親般當起保護及維繫家庭的責任,干預父親結識異性,更罵及弟弟的感情事,這令阿樂與兒子感到她很有母親阿儀的影子。而女兒原本想聯合弟弟來反對父親談戀愛,卻在無意中把父親和弟弟的關係拉在一起,起了正面的作用。當然,這或許是在女兒無意識下發生,扮演了媽媽生前的角色。

下星期我們會嘗試為他們的處境尋找出路。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枯木逢春?」-阿樂晚年喪偶後的境況

阿儀70歲的時候,她的癌症到了末期,子女相繼回港探望。她雖有感生命即將消逝,但有幸能在丈夫及子女的陪伴中安然離去,也覺得是福氣。只是,阿儀心裡仍放不下與自己共度數十年的丈夫和吊兒郎當的兒子;而女兒則與男友取得共識,並趕得及讓阿儀看到他們的婚禮,這是她在臨走前最為開心的事。阿儀離世後,兒子在港逗留了一個月,喪禮完後便回外國居住,而女兒和丈夫則在港與阿樂同住了一年。可惜,阿樂與在美國成長的女婿生活模式很不同,相處不來,加上女婿在港的事業亦發展得不大暢順,阿樂勸他們不用陪伴自己,應重返外國生活。最後,女兒在仍擔心父親的情況下與丈夫離去,及後也經常致電回港關心父親。

女兒離港後,阿樂身邊已沒家人,內心常感到孤單和失落,雖口裡叫女兒回外國,心底著實想她留下,但也覺不應強留他們。而且,阿樂親友不多,與年長的弟妹也沒太多往來,閒來做義工打發時間。偶然的一次機會,在義工團隊中認識了阿美,阿美是一個三十多歲,善解人意的女生,與她相處,讓阿樂聯想起年青時的妻子。阿美的父親在一年前去世,他的年紀碰巧也與阿樂相若,所以,相處起來,她特別感覺阿樂像爸爸一樣親切;加上她自小與父親的關係要好,更是爸爸的寵兒,故阿樂的細心照顧和凡事遷就,令她重拾被寵愛的感覺。由於兩人也有親人離世,彼此感到能互相安慰及扶持,既覺得對方很明白自己,志趣方面亦很相投,都是喜歡看新樓盤和交換投資心得。他們閒時也會相約去行山。阿美十分敬佩阿樂的博學;在阿美面前,阿樂亦變得年輕和有活力,感到自己好像從妻子過世的哀傷中走出來和重過新生活。經數月的相處,阿樂與阿美在不知不覺中,由彼此欣賞的感覺變成互生情愫,也不介意父女般的年紀差距。

阿樂雖然覺得自己沒有做錯甚麼,但不想給子女知道自己的新戀情,因擔心他們接受不了,畢竟阿儀過世不久,亦擔心他們接受不了女朋友的年紀跟女兒相若,故覺得自己開心便算了,不用向人交代太多。可惜,在一次新樓盤的展銷會中,巧遇女兒的朋友,看見了兩人親密的表現,並告知女兒。起初,女兒不相信這是事實,後來父親親口承認,令女兒立時感到晴天霹靂。她覺得母親去世只有一年多,父親應還記掛著母親,而不應那麼快去發展另一段戀情;另一方面,她實在接受不了阿美的年紀與自己相若,感到父親有點「為老不尊」,也擔心七十多歲的父親是否被騙,故極力反對他的新戀情,弄致阿樂生氣而拒接她的電話。起初,作女兒的覺得父親不聽自己的意見,想聯合弟弟來反對他,但弟弟覺得父親有「第二春」絕對是好事,加上自己和姊姊也不在香港,可以有人照顧父親;同時也深信父親不會輕易被騙,子女應尊重他的決定。女兒聽後盛怒,覺得弟弟這些說法是逃避關心父親,更責罵弟弟自己也不認真面對男女感情,姊弟對話最終不歡而散。確實,她心底非常擔心父親在孤單的情況下被騙,因父親也有一些積蓄;更自責自己與丈夫當初是否不應離去,獨留父親在港。另一邊廂,兒子最近則與父親攀談得很投契,雙方也覺得女兒的反應猶如已過世的母親一樣,凡事也要插手去管,很令人煩厭。

以上是在阿儀離世後,家中發生的矛盾衝突。下期會為他們的處境作出分析。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以為臨老有好日子過!」-阿樂與阿儀晚年境況之出路

上期分析了阿樂與阿儀晚年的境況及成年子女的情況,以下我們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勿愛得太遲,珍惜眼前人

上期談及人在老年階段,會經歷不少失去(loss)及年老衰弱多病(aging)的情況,這是正常的人生發展過程。但不少中年人,像過去阿樂和阿儀一樣,因著很多其他責任而忽略了家人的需要,往往會抱著「等我退休先做」的心態。但事實上,不一定所有事情也可在日後彌補,所以有一齣電影提醒我們「要愛就要趁現在,不要等一萬年!」否則會後悔莫及,正如阿樂和阿儀有「天意弄人」之感慨。他們的故事在警惕我們,愛必須及時,不要太遲。

另外,在面對人生中的失去,要學懂「接受」,例如接受年老衰弱多病是人生的必經階段;珍惜現在擁有的;為過去感恩,否則只會不斷為人生嗟嘆再三。故此,阿樂和阿儀要接受年老患病是正常的事情,而阿樂更要珍惜還有能力和機會照顧阿儀。這些同行的經歷是他們過去缺乏的,雖然原先期望退休後的同行是「享受人生」而不是去「治病」,但這總比有些人配偶突然離世好,自己仍有機會與配偶在人生最後階段同行,這亦可彌補過去兩人缺乏相處的時間,在當中,相信阿儀可感受到阿樂過去少有的貼心關懷,阿樂亦會因此減低日後的遺憾感。

家人互相支持,醫癌又醫情緒  

阿樂獨力照顧在患病中的阿儀,需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可導致過度疲勞而影響身心健康。若他能接受自己的限制去尋求「外援」,例如考慮請工人幫手照顧阿儀,而自己參加一些癌症關懷小組等活動,既可舒緩沉重壓力,又可令自己更能積極地照顧阿儀。

有研究顯示,因癌症而患有抑鬱症的人士,只有五分一會正視情緒問題去尋求治療。故此,如阿儀能得到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有助減低抑鬱的傾向和願意接受治療,待情緒得到改善後可提高她接受癌症治療的動力。這樣看來,阿樂將阿儀患癌的消息告訴子女,做法正確,全家人可一起支持母親面對不容易的治療過程。

子女無悔表達對父母的關心

當女兒知道母親患病後,立時想到結婚及回港等一連串的行動,但這必須與男友達成共識才去進行,否則會影響他們的關係。當中可作彈性處理,例如女兒可先獨自回港探望雙親以示支持,若男友願意可遲些來港會合;又或在得到男友同意下,在外國先訂婚,讓雙親從視像會議看到女兒得到幸福而感到安心等。

另外,兒子正值成人早期經歷一些自我尋索的階段,在不少事情上也認同了父親(identification),包括在擇業、減壓方法、不懂表達感受及與異性關係的困難等事情上,這對他在不少事情上,特別是對母親的關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他首先應學懂的是關心父母,可先由文字簡單地慰問母親開始,讓母親知道他緊張自己,然後再學習用言語來表達關懷之情。如他真的有很大困難,可考慮連同以上成長中引致的心理困難,去尋找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總的來說,兒女們除了要鼓勵母親尋求醫治,也要支持父親,不要讓自己因沒做應做的事而在日後感到遺憾。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以為臨老有好日子過!」-阿樂與阿儀晚年境況之分析

上期談及阿樂與阿儀晚年及成年子女的情況,以下我們會嘗試分析他們的處境。

晚年發展任務及危機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力遜(Eric Erikson)指出,老年人的晚年發展任務為「自我整合」,發展順利的特徵為「對人生感到滿意,能隨心所欲過活,安享晚年!」而心理社會危機為「悲觀絕望」,發展障礙的特徵為「悔恨,對過去的事經常耿耿於懷。」阿樂與阿儀過去用於工作和子女身上的時間很多,兩人相處時間較少,現在退休了,以為有好日子過,可以贖回過去二人相處的光陰,怎料要面對阿儀患癌的處境,這其實是正常年老衰弱多病(aging)可能出現的情況。事實上,人的一生當中,需要不斷面對失落(loss),特別是老年人,會經歷很多的失去,包括愛情、友伴、隱私、獨立、身體機能及心智功能等;隨著退休也失去一生投入的工作;子女長大後不再在身邊;配偶或許會比自己早過世;最後也大多會因患病而失去生命。

照顧患癌家人會身心俱疲

老年人要照顧患病的老伴,承受的壓力往往很沉重。正如阿樂,既要獨力照顧患胃癌的阿儀,陪伴她接受治療,在家又需擔當「家庭主夫」的角色;加上兒女又不在身邊,家中乏人幫忙,這對於不擅長照料家庭的他來說,真是百上加斤。阿儀方面,好像找不到要積極治療的原因,抑鬱症彷彿再一次來襲。事實上,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有抑鬱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這往往在治療癌症的同時也需要兼顧治療情緒病,真是困難重重。這種種的實況,都令阿樂身心俱疲,他期望把情況告訴兒女,讓他們一起分憂,誰料反而引起子女不安和內疚。

兒子在建立親密關係上有困難

兒子本來從事藝術工作,但當遇到現實的問題時,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卻轉而選擇了父親的專業,涉足後才發覺父親當年工作的辛酸,這或許是他在尋找自我上認同了父親的職業方向。另外,父親以往也曾有一段時間用飲酒去紓解情緒,在耳濡目染下兒子也用這方法減壓。同時,父母過去著重他的成績多於聆聽他的感受,形成他不善對人表達情感,雖然內心很擔心母親的病情,但表面卻很冷淡,令母親以為他不著緊自己而感到失望。另一方面,除了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沒樹立一個正常親密的榜樣,這種不懂得表達情感的傾向,也可能導致他不懂得怎樣與異性維持一段親密關係。

女兒在平衡兩方面的需要感到為難

而女兒內心很想回港探望母親,但她必須要考慮,這到底是短時間回港看望母親,還是長時間留港的決定;更不應因想達成父母心願,「沖喜一下」而去結婚取悅父母。事實上,如她輕率地決定回港,非但會失去工作,更可能會令男友的家人誤會,以為她緊張母親甚於其他,要求男友結婚後一起搬回香港居住和照料父母,這無形如把男友從家人身邊搶走,惹來他們的反感 。

下星期我們會嘗試為他們的處境尋找出路。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以為臨老有好日子過!」-阿樂與阿儀晚年的境況

阿樂差不多踏入70歲了,但仍自覺工作能力很強,只是近幾年在公司中有感不被重視,仿如被上司投閒置散。有點心灰意冷的他心想自己工作了大半生,趁現在還行得走得」,倒不如早點享受人生,總好過有一天可能被迫退休。而阿儀早幾年前已退休了,閒來學習書法和做義工,樂在其中,她覺得阿樂以往工作太忙及兼顧老爺奶奶」,現在他們已相繼過身,而兒女亦已長大,現在阿樂願意退下來,終於可以不受工作和子女影響,補回以往缺少的二人世界了。怎料,在阿樂退休三個月後,正當阿儀學習如何與老伴一起過開心日子時,突然有一天感到腸胃不適,初時以為吃錯了東西,怎料去看醫生後,竟被診斷患上胃癌,需要即時做手術及進行一連串治療,簡直是晴天霹靂。

話說居於外國的女兒現已近30歲,她從事專業工作,有一位很要好的中國籍男友,這男友小時候隨父母從香港移居到當地,雖懂說廣東話,但思想卻像外國人,兩人一起生活了好幾年。她本來不想結婚,但知道父母的心願是希望看到她結婚生子。現在母親病了,便與男友商量結婚的可能,希望可以令父母沖喜一下」,更思想是否需要搬回香港居住,方便照顧生病的母親。但男友與家人已在外國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不想作出改變,故令做女兒的感到左右為難;更因為未能與男友達成共識,所以她也不敢隨便向父母說出未來會怎樣。

至於兒子,他在歐洲讀完藝術後,從事了一兩年相關的工作,感到不能好好維持生活所需,結果輾轉在商界中從事了父親專業的工作,從基層做起,一邊做一邊學,好不容易才考取到專業資格,此時才領略到父親過去的工作是這麼困難。他現在已27歲了,常感到工作壓力很大,閒來喜歡到酒吧飲酒減壓。在結交異性方面,他不斷「拍散拖」,關係總是不能維持三個月,這是令阿樂和阿儀最擔心的,因他們希望看到兒子早點成家立室及傳宗接代。最近,當知道母親生病,他表面好像沒有反應,也沒有說何時會回港看望母親,但內心其實很擔心母親,只是不懂亦不慣於表達出來,而且已習慣了在外國的生活,不想貿貿然放下一切回港。

兒女們好像很冷淡的反應令阿樂和阿儀有些失望,因感到從小到大也是給兒女最好的。現在媽媽生病,他們卻好像沒有反應,一點也不著緊媽媽,不關心媽媽。阿樂和阿儀不禁問:「難道我們努力了一生,在晚年的時候,竟換來這樣的最後幾年嗎?」特別是阿儀,她的抑鬱症好像又復發了,感到好像找不到要積極醫治自己的原因,這令阿樂在照顧阿儀上更添困難。當阿樂把母親的情況告訴兒女,他們覺得父親的說話令他們很不安及內疚。

以上是阿樂和阿儀晚年的境況,下期我們會為他們的處境作出分析。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成功靠父幹?」-阿樂與阿儀成年子女特別需要之出路

上期分析了阿樂與阿儀的成年子女各有不同之需要,以下我們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避免子女在「溫室」中成長

現代的父母不少也像阿樂一樣,渴想子女從小在「無憂無慮」的溫室中過優質生活,但當子女長大後要接觸社會,才知道「搵食艱難」,而父母那套價值觀又有別於社會實況,生活起來真是挑戰重重。有些深明此理的中產父母,選擇用愛陪伴子女一起成長,刻意讓孩子過較簡樸的生活,例如讓孩子坐巴士或地鐵上學,而非私家車接送;日常會上一般平民茶餐廳用餐;從小教導子女不要小看或歧視基層人士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能與社會中不同階層人士和睦共處,不致太「離地」。事實上,曾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寧願把大部分家財捐作慈善用途,也不願留給子女,可見是用心良苦。假若能推倒重來,阿樂與阿儀在兒女還小的時候,也應考慮如此培育他們。

明白子女成人階段的需要

回歸現實,阿樂與阿儀的女兒正步入成人早期,期望與伴侶共同建立事業與家庭,故在擇業或擇偶時容易與父母產生分歧。而兒子正值青少年期後期,想離開父母,尋找讀書及工作方向。而阿樂與阿儀正值壯年期,處於夾心階層,又要為退休做好準備。由於兩代的需要不同,時有衝突屢見不鮮,實在需要互相協調,父母既要明白子女的內心世界,又要讓子女明白父母的需要,當然,作子女的也要向父母解釋自己的看法。舉例而言,女兒與黑人男友交往,阿儀不應只從對方的膚色和種族來作判斷,質疑他能否令女兒幸福;反倒要嘗試與他多相處,了解他的為人處事和性情。或許,透過大家的溝通交流,能增進互相認識,接納彼此在文化或生活上的差異,能相處得來也說不定。

夫婦同心與子女達致雙贏

談到阿樂與阿儀的家庭,夫妻關係不理想,家人間缺乏溝通,故夫婦之間應重回良好關係的路徑,這點在之前的文章已談及不少,在此不再重複。事實上,夫婦關係若有一個良好基礎,大家較易彼此同心去解決與子女的問題,如先對兒女的訴求達成共識,然後再以「情」以「理」去與他們對話。

對於女兒的要求,他們可表示十分樂意支持她,但因打算幾年後便退休,只能支持她一段短時期,當過了時限,她就要自己想辦法去籌集生活及創業資金,又或回港工作。至於兒子的要求,阿儀不應獨斷地認為兒子只為了追女同學才到歐洲讀書,應多溝通去了解他想讀藝術的想法,假若他已下定決心,可一起商量採取較節儉的外國讀書和生活方式。這樣,子女感到父母願意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並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此同時,父母也可向子女說出家庭的實況和限制,以求達致「雙贏」的圓滿方案。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成功靠父幹?」-阿樂與阿儀成年子女特別需要之分析

上期談及阿樂與阿儀的成年子女各有不同的需要,以下我們會嘗試分析他們的處境。

沒共識引發的激烈衝突

阿儀沒有考慮丈夫與兒子留港的需要,事前也沒有好好跟在外地讀書的女兒商量,獨自帶著兒子到女兒那裡同住,可看出她跟阿樂的關係並不好;其關愛子女之情感卻引發子女誤解而起激烈行動。上述種種既反映她與丈夫及子女在做決定前的溝通不足而不能達致共識,亦可能導致子女日後在做決定時,也傾向不想與父母商量,只提出要求。

中產子女的「無憂」心態

阿樂出身基層家庭,捱了不少苦頭才能晉身中產階層,故希望兒女在成長過程中能得到最舒適的生活,避免他們遇到自己兒時所受的痛苦。但阿儀則生於小康之家,自幼慣於備受父母悉心照顧,長大後也希望將最好的給予自己的兒女。因此,子女在家中,自幼衣食無憂,長大後也不需為家裡任何事情費心。事實上,這也是現今不少中產家庭子女的處境。

作女兒的,深信父母有能力繼續供養自己及創業;而兒子,見姊姊在外國讀書,也覺得自己能到歐洲唸藝術,入住獨立房子及駕車代步,這才是父母對子女一視同仁的公平之舉。這些的看法,是在許多作子女的眼中,被視為「理所當然」,卻沒意識到步入壯年雙親也有需要和煩惱。當他們樂於繼續做「無憂無慮」的小孩時,感覺到父母好像「不支持」自己時,會表達出非常失望之情。

兩代鴻溝始於世代之分

阿儀反對女兒在畢業後與黑人男友做生意,以及兒子想到歐洲唸藝術。這種分歧像現今不少兩代的衝突:父母認為子女思想和行事幼嫩、不切實際及只談理想,子女應踏實地找有前途的工作等;而子女覺得父母太守舊及不明白現今工作趨勢,創業比打工更有前景等,這種種不同也會形成兩代的鴻溝。

至於兒女擇偶方面,阿儀也有一幅美好藍圖。首先,她怕女兒異族通婚會因價值觀和文化差異而不幸福;加上女兒與男友長期在外國居住,可能慢慢會與自己疏離;擔心自己跟黑人相處不來和將來下一代會被人歧視等等。此外,阿儀覺得兒子想到歐洲唸藝術是不切實際,他期望的生活也很揮霍,並深信他只是想追求那女同學才想到那邊,而早幾年帶他到姊姊那裡一邊唸書又不珍惜,故認為最好也是留港升讀爸爸的專業,更獨斷地覺得不需與他多談。

壯年階段顧慮多

阿樂與阿儀正處於「上有高堂,下有子女」的階段,既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又要培育子女成才。原本女兒畢業後應可以獨立照顧自己,但因想創業仍需父母照顧;阿樂因要照顧年邁母親及儲錢退休,對兒女的需要和建議有保留。事實上,壯年人要顧慮的事情頗多,不能像青年人那麼灑脫,因自覺能賺錢的時間可能不多了,故要審慎用錢,可惜的是未能得到子女的體諒。

下星期我們會嘗試為他們的處境尋找出路。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成功靠父幹?」-阿樂與阿儀成年子女的特別需要

兩年前,阿儀最終沒有考慮阿樂獨自留港的需要,堅持帶兒子到外國升學,並與當地的女兒同住,怎料卻惹來女兒極度不滿,覺得媽媽前來是管束自己。如此過了半年,兒子仍非常不適應那邊的學習,常埋怨媽媽,唯阿儀卻沒有理會,故令兒子開始拒絕與她對話。另外,阿儀與女兒在一次激烈衝突後,女兒搬了去朋友家中居住,兒女的行為使阿儀不知如何是好,心底又不想向子女屈服。她起初想獨自解決這些問題,因不想讓阿樂感到自己到外國生活是錯誤的決定,但過了兩星期後,最终也是致電回港叫阿樂幫忙。經阿樂調停之後,阿儀帶兒子回港讀書,女兒繼續在那邊學習。

兒子回港後重讀中五,捱過了中六文憑試,成績僅僅能考入爸爸專業的主修,但他對這行業不感興趣。相反,他兒時在藝術方面已很有天分,只因父母叫他唸理科才放棄;加上他有一位中學女同學已在歐洲讀大學,主修藝術,每次的分享都令他大開眼界及獲益良多,還有那裡的生活多姿多采、自由自在,都使他十分嚮往。兒子看見媽媽回港後已積極重投自己專業,相信這次不會再陪他到外國升學,故坦白告訴父母,自己渴望像那女同學一樣到歐洲升學,在外租住房子及可以駕車上學。阿儀方面,她認為藝術是不切實際的學科,兒子應留港選讀有前途的科目,並且覺得他的提議很揮霍,更想起兩年前曾帶他到姊姊那邊讀書,他不珍惜而放棄。她認為兒子可能想追求這個女同學,才會想到歐洲那邊唸書,故極力反對。而阿樂這次也不支持兒子,因打算幾年後提早退休,現需要多儲錢。兒子對於父母的決定感到失望,覺得他們很偏心,只送姊姊到外國讀書,而不幫助自己完成心願。

另外,阿儀渴想女兒畢業後回港工作,故已暗中替她在港找了一份有前途的工作。但女兒在阿儀回港後,認識了一位讀時裝設計的黑人男友,因她不想做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故畢業後想用自己工商管理的專業,跟男友開時裝網店,創作自家品牌,希望能闖出一片天地。她向父母提出,畢業後也想留在當地發展,並希望他們繼續供養之餘,能夠借出金錢幫助「搞生意」,直至生意有起色。阿儀對女兒跟黑人男友同居感到十分震驚,不能接受她與異族談戀愛,更不能接受辛辛苦苦供她到外國唸書,畢業後竟然在網上「賣衫」。她認為女兒剛畢業,應進入有前途的商業機構工作,像她替女兒找到的那份工作一樣,到日後有經驗才考慮其他有前途及實際的生意,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現在借錢給沒有工作經驗的他們,只會血本無歸。而阿樂方面,雖然很想支持女兒,但兒子又嚷著要到歐洲唸大學,加上年邁媽媽住老人院的費用也不輕,自己更需節省一些錢作日後退休之用,所以對女兒的提議也有保留。

以上是阿樂和阿儀與成年子女需要之間的衝突。下期我們會嘗試分析他們的處境。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又有太空人?」— 阿樂與阿儀空巢期迷思的出路

上星期我們談及阿樂與阿儀空巢期的迷思之分析,以下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拆解阿儀的「太空人」計劃

在考慮到外國陪伴子女讀書的決定上,阿儀要先問清楚自己,甘願犯險當「太空人」,是否對阿樂已心灰意冷,不想繼續與他一起生活,又或是她不想因所有兒女不在港,而要獨自面對丈夫而有的空巢期。如果是的話,她應與阿樂詳談清楚,不要以探望女兒作藉口,繼續逃避他們婚姻的問題,並看看可怎樣改善。反之,她要評估當「太空人」的代價,包括阿樂因獨自在港會發展婚外情的可能,及與子女在外地同住可能的困難,因她沒有得到兒子認同而強迫他到外國讀書,女兒因她的探望和同住而感到被管束等,這可是導致他們在同住時出現嚴重衝突的導火線。

兒女長大後要學習放心和放手

阿儀應了解女兒在成年早期的需要,如尋找工作方向及人生伴侶,應學習對女兒放心和放手,給予多些空間和自主權,讓她學習選擇並對選擇負上責任,有需要時才給予意見。而兒子正值青少年期,正是尋索自我和重視同輩群體認同的階段,阿儀作決定應得到他的共識,而不是強迫他依從,否則會適得其反。整體來說,阿樂在這方面較能接納子女長大的事實及尊重他們的決定,是阿儀需要學習的。

重新重視夫婦角色的重要性

在面對「空巢」引發的失落感,阿樂與阿儀的重心需由重視「父母與子女」轉變為「夫妻」的角色關係,可惜的是,他們夫妻間潛藏了一些問題未完全解決,這是為甚麼有些夫婦在兒女長大後會考慮離婚,但假如他們選擇繼續一起,視對方為老伴的話,必須重新修補關係。在此,阿儀需對子女放手並面對夫婦關係,阿樂需要放下工作的優先,多抽時間陪伴阿儀。此外,要加強夫妻的交流和溝通,話題可先從生活瑣碎事入手,發掘彼此的優點,立體地認識眼前看來好像有點陌生的配偶。他們可用不同方法緩解孩子離開的寂寞感和失落感,重新調整生活、重拾過去未完的事和培養新興趣等,例如可一起運動、散步、出遊、看電影和養竉物等,以一起獲得新的滿足感。直至他們關係稍為好些的時候,要學習饒恕去化解積怨,如有需要可尋求婚姻輔導的幫助。

重建及擴濶社交圈子

阿樂與阿儀過去比較「重家庭輕朋友」,較像封閉式的家庭,縱使出現了問題也沒有人和外援可幫助他們,及至子女長大離家,便彷彿失去一切。現在他們需要重建朋友關係,擴濶生活圈子,例如可從社交網絡平台尋回舊朋友,又或可尋找一些「同路人」,互訴子女升學後的感受,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亦有些夫婦會考慮到社區中心當義工,去關心另一些有需要的人,而不將人生所有寄望只放在子女身上,學習放下過去較重視的父母角色,而去尋索人生下半場的方向。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