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馬其頓的呼聲:走進社區,凝聚力量,一同牧養離異家庭

「他們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的了。所以,神所匹配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第十九章6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風雨同路人

眼前的志光(化名)因為懷疑配偶出軌,背叛了婚盟,感到無比憤怒和怨恨。他覺得明明做錯的人不是自己,卻在分居後連見孩子的機會也被剝奪……然而,另一邊廂的配偶卻哭訴著無法再忍受丈夫對自己的猜疑和誣衊,且多年來被對方情緒勒索和家暴;不知該如何走下去?想要跟丈夫離婚……

從破碎中重整生命

從信仰的角度看,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於是,同行者努力幫助夫婦「箍煲」。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裝備不足,忽略了夫婦間是否存在精神健康、家暴等問題。若不先辨識和處理事件起因,很難去挽救婚姻或做到好聚好散,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每一個離異家庭要處理的事宜,不止是離婚問題;可能也伴隨著其他生命中的危機,例如患病、精神健康出問題、發生家暴或虐兒、原生家庭未處理妥當的問題、家人離世、孩子有特殊需要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要關注,處理時須分先後次序,才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家庭。

同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陪伴一個破碎家庭從危機中過渡和安頓?然後幫助他們重建,再到重整信仰與生命,甚至成為助人者,真不是一夜間就能發生的事情。「風雨同路人」現在發展至與求助者三個階段同行:第一階段是當事人在起初的危機期,加入了小組。他們帶著滿滿的怨恨、憤怒、哀傷和不捨等情緒,每次分享都滿臉淚痕,讓人看見都覺得心痛和沉重不已;第二階段是從破碎中重建,例如離婚像被龍捲風摧毀房子及根基。當事人需要重建家園,重新安頓生活和建立新的秩序、模式。組員的情緒很明顯安穩了!到第三階段的生命與信仰重整,會笑聲不絕,讓人聽起來非常療癒,同時也會安靜沉思整理,讓生命成長。看見他們三年時間的轉變,心裡感動、感恩不已;深感神的信實、大能、醫治和同在。

挽救離異有黃金介入期

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21年公布,香港最新離婚率已飆升至62%,數字讓人感到相當震驚和憂慮。基督徒家庭當然也不能倖免,教會到底可以怎樣面對和回應、如何介入這些破碎家庭、如何同行、如何讓他們在過程中感受到神的同在和看顧、如何用耶穌基督的愛陪伴離異家庭走出陰霾,重見曙光?這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事項;否則便白白錯過了黃金介入期。不但本該可以挽救的婚姻挽救不了,亦未能讓夫婦好聚好散,甚至讓離異過程中的苦澀、糾纏影響下一代,其信仰當然也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如何回應時代需要?作為一間與離異家庭同行的跨宗派基督教、非政府資助、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我們責無旁貸,必須承擔使命,延伸神在「風雨同路人」的工作。因此,我們憑著信心大膽實踐神給我們的異象,展開「馬其頓的呼聲」社區關懷計劃。盼望喚起更多教會和社區人士關注離異家庭的需要,以及和他們同行。因為與離異家庭同行,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此計劃將凝聚地區教會,透過分享我們前線人員與離異家庭同行的實戰經驗,裝備教牧和弟兄姊妹一同關心和牧養教會、社區內離異及有需要的家庭,陪他們走出陰霾,減低子女因父母分開帶來的傷痛和長遠的影響。觀塘區將是這計劃的起點,求主引領我們的腳步跟随祂。

需要人與同行者同行

此計劃希望能凝聚您我的力量和社區資源,影響世人對離異家庭作整全的關顧同行;讓人在患難、困乏、無助中,感受到神的臨在。我們需要您的支持和參與,盼望感動我們的靈雙倍感動您;不但在禱告中懇切記念我們一切的需要,也在經濟上支持我們,甚至成為我們的夥伴,一同回應神在這世代的召命,參與祂手的工作。

基督教調解是一種「變革式調解」模式,按照聖經的教導及聖靈引導來進行,包括治療性、斡旋性、評估性與和解性。

詳情請掃描二維碼
基督教調解中心網址﹕https://tdwwcm.org/

情愛心理學:回報大於付出的愛情表達

大部分婚姻過了蜜月期之後,如童話故事情侶般的永遠幸福快樂卻很難持久。反之而來,是婚姻生活變成例行公事,十分單調;甚至夫婦關係變得沉悶,毫無情趣。故此,不少婚姻顧問建議在婚姻生活中加入一些「調味品」或「香料」(Spices),讓夫妻生活更有樂趣,更甜蜜。可惜部分建議過分奢華(例如送上一百朵紅玫瑰、名貴手袋或鑽飾等),並不實際,只能在特殊環境下(例如結婚周年、配偶生日)實踐,也不是每個家庭可以負擔得起。參考了有關專家的意見,總結出以下一些較為實際的原則:

一、小禮物:無需昂貴,可以經常送出,不單止在生日或情人節進行,還要留意任何值得紀念的日子。故此,那一百朵玫瑰花可以分成一百天送出去。假若是親手製作的禮物,更有價值,但必須是對方喜歡的物品。曾經有丈夫不經思索,送給妻子一束看似美麗又便宜的白菊花,結果惹來一場吵駡!

二、讚美說話:經常對配偶說出認可或稱讃的話,既不花錢,也不嫌多。不過要出自真心,要刻意尋找可以讚賞的事情。若被發覺只是信口開河,毫無誠意,則會弄巧反拙。丈夫通常喜歡妻子在他的朋友面前讚賞他,而女性則較為喜歡私下聽到被欣賞的說話,通常「肉麻」一點也不要緊。

三、迷你約會:盡量保持昔日談戀愛時的單獨約會,即使工作非常忙碌,也應偶爾刻意地抽空與配偶外出吃飯(無需高級餐廳)、看電影或進行其他二人世界的活動,使婚姻生活保持浪漫感覺。

四、保持親密:雖然生活勞碌,回家後需要休息,但經常享受滿足的性愛其實可以補充體力,促進健康。假若身體確實疲倦不堪,只有身體的接觸仍有需要。故此,切勿忽略這種不用花錢的貼身關係。

當然還有其他各種可行的「投資少、回報大」方法,可按每個人的喜好及創意來發揮,例如保持笑容、經常給予新鮮感、協助做家務等等。最基本的原則是「少少驚喜、多多恩愛」。

舊約聖經雅歌確實有很多稱讚配偶的說話,例如第四章1節說:「啊,我的愛侶,妳真美麗!啊,妳真美麗!妳的眼睛在面紗後面美如鴿子,妳的頭髮好像一群山羊從基列山奔騰下來。」第四章11節又說:「我的新娘,妳雙唇滴下蜂蜜,蜜與奶在妳的舌下,妳衣服的芬芳如黎巴嫩的香氣。」到了第七章,更把配偶整個人從頭至腳讚口不絕。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由四月起,麥基恩博士逢週五的「情愛心理學」專欄將搬到網站soulcare.hk,敬請到網上瀏覽文章。)

教學人生:畢業營的故事──只因為愛

由於疫情放緩,學校隨即於今年一月為小六學生安排畢業營。本來預計只能進行日營的活動,也終於可以回復三日兩夜的畢業營。營會對於我來說,是一件滿有回憶又奇妙的事情。因此,只要有機會,我總希望參與一下,探望他們,順道回想自己小學畢業的時光。

那年我是小六生,第一次有機會離開家庭,參加畢業營。那時家中貧窮,並沒有太多機會參加戶外活動,除了上學,假期閒時就做「街童」,赤著腳在街上走。所以那個畢業營會,印象特別深刻。我們一班男孩一早約定到超級市場購買一些日用品。我還記得我們除了買些零食準備來個晚間大食會外,還買了同一款浴巾,說是作紀念。但為甚麼要這樣?現在想起也不禁莞爾。

到了營地,我記得玩了猜燈謎遊戲。那時並不是中秋節或元宵佳節,但我們也玩得不亦樂乎,百多人就在場地走來走去,盡快解開謎題。過程當中自然偶有參考他人的答案,最奇怪是我最後竟然勝出,得到獎品;甚少得獎的我一直把那張相留著,到如今還不時拿來緬懷一番。後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到了中秋節或元宵節,都會猜燈謎或出謎題讓人們猜一猜。直到某一次中秋節,我才想到了自己喜歡出謎題或猜謎的原因,原來種子早已埋下。

埋下的除了猜謎種子,還有信仰種子。當時有一位導師,他晚上跟我們一同睡在「碌架床」;他跟我們談天,談升中(學),談信仰……然後帶我們決志。我記得那時並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有信主,但我和幾位較親密的好友就這樣開始上教會,參與團契活動。後來,我在教會中成長。營會成為了我信仰生命成長很重要的一部分,從被關顧,接受栽培,到自己開始負責、籌備、帶領小組活動等;我漸漸由接受者成為付出者,但同時學習到很多事情。

時間過得快,到我第一年成為校長的時候,因為學校是新校,很想為學生舉辦一個營會。但一般要半年前申請營地,我們的學校剛開始運作,又怎會預先訂下宿營的日期呢?這時與學校合作的教會為我們出力,竟然找到了一個營地,可以供我們進行活動,最奇妙的地方是這個營地就是我六年級那年決志的營地。當我重回舊地時,不禁感謝神的恩典;祂顧念到當年的無知小孩,如今能夠有這樣的福氣。我心中默禱,希望這次參與的孩子也能夠有這種福氣。

後來孩子們一屆一屆畢業,到了今次,看見同事們十分努力為孩子籌備,曾經思考會否安排部分活動在校進行?會不會在校留宿?還是以兩天日營取代?到內容、人手安排,著實花了老師們很多心思。到了同事們為孩子安排了敬拜隊跟他們唱詩歌時,我頓時憶起,過去自己成長的那些年,又是誰為我去預備?是誰為我在背後花那麼多心思?他們又為甚麼去做這些事?心中不禁感恩不已。

於是,活動後我跟孩子們來個總結,要他們想一想,為甚麼老師們這麼艱難也要為他們舉辦營會?為甚麼要付出那麼多,拋開了自己的親人、家庭,來跟他們相伴三天兩夜?有老師要照顧年老的雙親,有老師要照顧年幼的孩子,但是他們把這段時間、這段空間都給了他們。原因很簡單——只因為愛。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9)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ASD特兒特教 之 ASD之發病率

隨著時代轉變,自閉症譜系精神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ASD)似乎越來越常見,例如在2012年全球的發病率只是0.62%,到了2022年已經升至1%了(J Zeiden et al, March 2022, Autism Research)。

自閉症早期似乎主要發生在西方國家,在亞洲區並不常見,目前這種差距已經縮短了。根據一項單單在中國境內(2016)的全國性調查顯示,在六至十二歲(此病最常見之年齡)的兒童之中,有0.7%人被診斷為ASD,意味著有173萬名兒童有此障礙,需要特別的醫療、社會及教育上的服務(Jue Liu et al, December 2022, The Lancet)。

究竟真是越來越多人患上ASD這種疾病,還是有其他原因使發病率上升?最常見的答案就是現今的精神醫學知識比較普及,更多父母(特別是有受教育的年輕夫婦)了解ASD的精神症狀,因此主動把可能患有自閉症的子女帶到醫生處診斷。此外,不少前線的精神健康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社工等)及幼稚園與小學老師都認識自閉症的各類行為表現,加上有比較容易使用的評估工具,因而及早發現更多ASD的兒童。

還有一個特殊因素,就是社會對ASD的看法及服務改變。多年前,由於社會對精神障礙的負面標籤及沒有妥善的治療服務,不少患上ASD的兒童的父母都不願意公開子女的病情,並盡量遮掩他們的缺陷。由於社會開明,更多父母願意承認子女的問題並接受服務。還有一點,就是在一些比較發達的社會,患上ASD的小朋友有特別的優待,包括有特別的老師輔導學習,以及考試時會有額外作答時間;而條件只是有專家確認診斷(無需說明病況輕重)便可。因此,過去曾經出現了一些過度熱衷追求子女考試成績優秀的父母,會盡量找辦法使學習上有困難的子女被診斷為ASD。故此,有些地方要求診斷的專家必須是受過特殊訓練的精神科醫生;結果這種濫用醫療制度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由此可見,ASD發病率遞增並不是因為有更多兒童被感染或由其他原因引起病發(註1),乃是大眾對此精神障礙的認識及社會制度改變了。

註1:ASD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兒童接受MMR疫苗注射而引起的併發症,這理論現在已經被推翻。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詮釋物質財富的倫理

我在上期文章中,分析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中的十誡關於不可姦淫的第七誡,它是如何表明性是我們通過夫妻之間身體親密來見證神的形象。今期,我們來討論第八誡:「不可偷盗。」(出埃及記第二十章15節)

以不敬虔的方式獲得利益是邪惡的,不限於扒手和銀行搶劫犯的盜竊活動;利益也不僅包括產品專利或知識產權,還包括神賦予所有人的固有尊嚴和權利。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裡,我們發明了無數的方法,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改善自己而獲利。這樣的做法就是偷竊。因為這樣做,就是從別人那裡拿走神宣告不屬於你的東西。為了在這個世界上獲得利益而採用的每一種沒有愛心的手段都是違反第八誡「不可偷盗。」因為這種行為的本質就是偷竊我們弟兄的利益。

此外,第八誡譴責剝削他人。利用他人的無知、貧窮或無能為力,並且利用他們的條件為我們謀取利益,就是竊取尊嚴;尊嚴是造物主賦予每個按照祂的形象創造的人應得的價值和尊重。還有,第八誡譴責明知故犯地接受通過犯罪手段獲得的東西。不僅偷竊是錯誤的,故意從偷竊者那裡獲利也是錯誤的做法。支持已知是通過如童工、脅迫、奴役、壓迫或任何其他侵犯基本人權等不潔手段剝削他人的罪惡企業,並鼓勵他們延續行動,都是偷竊的一部分。我們要努力成為負責任的消費者。

第八誡也譴責違反承諾和合同的人,為追求個人或公司利益而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欺詐、虛假廣告、陰謀和誤導他人。第八誡的核心是呼籲愛和尊重。我們不得故意阻礙弟兄成功、限制他進步、限制他發展或在任何情況下利用他。嫉妒是奪取我們弟兄的祝福,是罪惡慾望。誹謗是竊取我們弟兄好名聲的罪惡意圖。驕傲是企圖盜竊神的榮耀。自誇是剝奪神的讚美。

我們生活在一個財富分配不均的世界,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我們稱之為「理性資本主義」,說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窮人只是懶惰而且不夠聰明。我們從歷史看到了軍國主義、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是如何進行竊取。事實是我們沒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就讓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停止偷竊;讓每個人擁有和享受神賦予的尊嚴,又讓我們實踐關懷和分享的基督教倫理。

我將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探討正義的倫理。

黃德興醫生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談天說道 之 幫助兒童走出至親離世的陰霾

「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有時;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哀哭有時,歡笑有時;悲慟有時,雀躍有時。」(傳道書第三章1至4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程偉文先生/贐明會總幹事

「家」應該是一個安全的棲息地,是兒童成長的搖籃。要是事與願遺,怎樣挽救?香港最近發生一宗倫常慘案,家人涉嫌合謀殺害至親,駭人聽聞,轟動國際。案中的受害者還有孩子,他們年紀還小,如何面對這個殘忍的事實?兒童可能有很多疑問:「爸爸殺死媽媽?其他家人是幫凶?」「為甚麼會下殺手?」要留意,當媒體不斷報道,訊息中會有大量直接及間接的傷害性言論,對兒童來說,是二次傷害,能造成深遠及不良影響。

殺害有時,醫治有時

親人突如其來不辭而別,剎那間讓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許多未說的話、未做的事,成了終身難以釋懷的心結。父母死亡對兒童是重大的衝擊,除改變了他們原來的家庭結構,更值得我們關注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支持給喪親兒童?幫助他們減輕因至親離世造成的心理創傷,避免影響人格發展。當兒童正值身心發展階段,發生親人逝世的事件會破壞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健康,以及抑制社交互動;特別是青春期的少年,多數在情緒和行為上反映出個人面對哀傷與失落的適應狀況。創傷失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看不見的傷害。

兒童往往不知如何面對哀傷的感覺,不懂如何調適情緒,容易採取壓抑或逃避的方式處理悲傷的感受。喪親後,兒童還須承受死亡事件導致整個生活情境改變的壓力。由於較年幼的兒童未掌握到死亡概念,缺乏應對技巧,有多重壓力,增加了潛在危機。若情況嚴重可能導致兒童未來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童年創傷經驗會衝擊兒童核心信念的發展,影響最大是阻礙自主協調、性別角色認同、親密關係發展及人際關係退縮,更有機會造成嚴重的情緒困擾。

有一些學術研究指出,七至十歲年齡層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是希望把死亡看成可以逆轉的。縱使他們知道死亡是最終結果,死亡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亦知道死亡的原因很多。他們一般不想死亡發生在他們或家人身上,較傾向相信死亡只發生在老年人及患重病的人身上,他們也可能將死亡視為懲罰;特別是九歲以下的孩子,有時無法理解死亡將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會導致焦慮。處於這年紀層的兒童通常會關注別人對死亡的反應,又可能害怕其他親人也會死去,亦可能擔心自己的健康或身體受傷害或死亡。在學校無法專心上課,在日常生活中變得孤獨,不願與人交流,隱藏自己的感受。其他的典型反應包括震驚、否認、沮喪、改變飲食和睡眠模式,以及退化至較早的發展階段。

兒童具有接受死亡的能力,但經歷哀傷,哀傷情緒往往會斷斷續續,需要更長時間表達。經歷童年創傷的孩子可以復原,但他們不會自動痊癒,需要關心他們的親人用心陪伴在側。

沉默有時,說話有時

至親死亡對兒童而言特別艱苦,因為兒童依賴父母成長和獲得穩定感。兒童深刻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談死去的父母在他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他們了解死亡還要重要。如果是突然發生,會讓兒童更難過渡困境。畢竟兒童年紀還小,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不能夠完全明白喪親帶來的複雜情緒。協助兒童處理喪親的陰霾,照顧他們的親人應該容許兒童懷念和逝去父母的種種美好回憶,並向孩子保證不會因死者離世而影響對兒童的愛、照顧與支持。兒童在面對至親去世時,往往恐懼大於哀傷。當和兒童談論死亡時,應該用坦誠的態度,使他們明白不會被遺棄,並鼓勵他們表達感覺及想法。死亡不是代表與逝者關係結束,逝者對孩子的愛依舊能幫助兒童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有許多文獻指出,年齡及對死亡概念的認知發展會深深影響兒童的復原能力。成年人的陪伴能協助兒童對死亡建立正確的認知,有助兒童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及度過喪親之痛。在開導過程中,可透過製作回憶錄,做一個記憶盒放入相片、信件、追思物品及透過繪畫或書寫、角色扮演等,幫助兒童抒發情感和情緒。

陪著孩童走過哀傷的時期,可留意以下建議:

一、兒童將會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重新審視父母死亡的意義,故此必須給予喪親兒童不斷的支持與關愛,讓他們可以表達悲傷並且療癒心裡的感受。

二、幫助兒童辨識他們懼怕的原因,針對各種恐懼進行開導。感到恐懼的兒童一般需要家人或照顧者重複向他們保證,他們是被愛的,不會被遺棄;並且需用時間專心陪伴悲傷的兒童。另一方面,維持日常生活的規律,也可以增加喪親兒童的安全感。

哀哭有時,歡笑有時

要治療兒童心中那很深的創傷,需要去認識及關心喪親兒童的「內在小孩」。小時候受過創傷,而創傷來自至愛的親人,兒童在還未有能力處理那種創傷時,會以遺忘或壓抑的方式處理情緒。這情況是因為防禦機制產生凍結反應,讓兒童對情緒和周遭環境感到麻木,並將創傷情緒壓抑到意識之下,使兒童遺忘創傷。在成長不同階段之中,當有相關的事件(如父/母親節、畢業)觸發父母已離世的失落,如適時得到適切的支援,療傷之旅也跟著開始。

將苦難的經驗化為積極正向的力量,協助喪親兒童走過悲傷幽谷。容讓兒童盡情地悲傷流淚,而非暗暗地心碎絕望;幫助他們學會珍惜、尊重可貴的生命,促進人格健全發展,塑造健康積極的人生。最終,讓他們仍然對未來存有盼望,重建個人生命意義,就能夠再次為他們建立溫暖的「家」。

情愛心理學:何謂賢內助?

「賢內助」英文翻譯為“good wife”,是「好妻子」的意思。何謂「好妻子」?非常難定義!中國傳統有句名言:「入得了廚房,出得了廳堂。」用來形容持家有道,大方得體的家庭主婦;後來,有人加上了「守得住寂寞,創得了輝煌」,這要求就有點過分了。

The Good Wife是美國非常受歡迎的律政電視連續劇集,拿下了多個獎項。其中文名稱翻譯為《法妻》,可能刻意配合中文「髪妻」(元配妻子的尊稱)的諧音。劇集內容主要描寫一名政客的妻子,她在丈夫被揭發嫖妓及貪污醜聞之後,重操故業;由低級律師工作做起,不停解決各種事業、家庭、政治,甚至感情上的問題。也許,她確實是能幹的人,只是為了丈夫放棄發展事業,專心教養兩名女兒。故此,被冠上「好妻子」的名號。可惜她的丈夫忽略了她的好,反而有婚外情及政治醜聞,破壞了她的名聲。這部劇集在韓國(2016)及日本(2019)也有符合當地法政環境的版本。

不少婚姻網頁提及好妻子的素質,例如懂得關懷及憐憫人、對小事情敏感、留時間給丈夫、鼓勵及稱讚丈夫、以家庭優先等等。但不同文化、不同時代有不同要求,假若丈夫不能配合或作出相對的回應,仍然很容易產生矛盾,影響夫妻關係。外國有些丈夫會當著別人面,稱自己的妻子為“My better half”,即是比自己好一點的另一半。這樣比較簡單及正面,但「好一點的妻子」的表現會因應丈夫本身的內外條件而有所不同。然而,這樣也有好處,只要丈夫覺得妻子比自己優勝,自然會珍惜愛護她,令婚姻更加幸福。

聖經有描寫好妻子的章節,記載於箴言第三十一章10至31節,現引述部分經文:

「11她的丈夫心裡倚靠她,總不缺少利益!

12她一生裨益丈夫,使他有益無損。

15天還未亮她就起身,把食物分給家人,分派工作給眾婢女。

16她謀劃過就購置田產,賺得錢來栽種葡萄園。

19她伸雙手來紡線,手掌握著紡線錘。

20她張手賙濟窮人,伸手施恩給貧民。

21她不因下雪擔心家人,因為全家都穿朱紅衣袍。

26她開口流露出智慧,常說忠誠之愛的教誨。

27她管理著各樣家務,從不白吃閒飯。」

上述美德的實質表現似乎只適合當時的猶太婦女,對現代女性而言,可能要求過高或不合時宜了。但當中的基本精神及社會家庭角色,仍然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由四月起,麥基恩博士逢週五的「情愛心理學」專欄將搬到網站soulcare.hk,敬請到網上瀏覽文章。)

教學人生:孩子的身分認同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醫院病房從事教育工作,這經驗豐富了我的教育成長路,也令我對生命有更多實在又深入的體會。我在某公立醫院的兒童癌病病房教學期間,遇到一個五歲的孩子——「澄澄」(化名)。她讓我見證了生命,成為我一生一世從事教育的提醒。

在那裡工作時,我特別提醒自己,要認真預備好每一節課,因為這些孩子的時間很可能在「倒數」。我每次進入癌症病房工作,都非常投入。我漸漸發現每次教學時,對面床位的澄澄總是默默凝視著我,有時會邊聽邊微笑。她的反應很快引起我注意,於是,我每次去病房都會盡量抽時間與她一起看故事書。她是很沈默的孩子,兩歲多就確診白血病;她的媽媽每天如「上班」一樣,風雨不改來醫院陪伴她。

每次到病房,澄媽媽一見到我,總會說:「澄澄,都說老師來到啦!」有時,女兒不肯服藥,只要告訴她,吃了就有精神上課,她便會配合。開學接觸一個月左右,察覺這女孩心事重重。於是,我和教學助理非常努力打入她的內心世界,終於有一天,我們赫然發現,她知道我雖然給她上課,但她尚未是我校學生,她因此耿耿於懷。我向她解釋,只要到了十一月,她的年齡就可以正式入學,成為我們的小一學生了。踏入十一月,我每次到病房,都會跟她一起倒數入學的日子。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就是正式入學前一天,當我入到病房,護士及姨姨告訴我,澄澄非常期待收到正式上課的時間表。我當天為她準備了一套開學文具,她愛不釋手;我們特意誇張大聲在病房為她進行「點名儀式」。我從未見過她開懷大笑,笑得如此燦爛,像一朵可愛的小小太陽花!

大約一個星期後,傳來澄澄病情突然惡化的消息。每次完成教學,離開病房的時候,我都擔心,生怕再回病房時,她不在那裡等上課。不到兩天,我的電話再次響起,同事請我馬上返回癌症病房。那五分鐘的路程,像一條望不到盡頭的窄巷;我雙腿發軟,心跳速度使我呼吸也需要用勁。當我一手打開獨立病房的門,便看見幾位醫生站在床邊,父母及祖父母也在,我的心頓時涼了一大截。媽媽馬上告訴澄澄:「老師來了!」澄澄叫我過去,示意要上課。當她察覺醫生要繼續檢查時,她用盡氣力地說:「我要老師上堂啦!」主管醫生示意我展開課堂,那天我的「閱讀課」就在幾位醫生的「觀課」下完成。離開病房不到一小時,我再收到同事電話,叫我返回澄澄的病房。這次,我一邊走,眼淚一邊像缺堤地流出來……「孩子啊!你要走了麼?」

我輕輕推門而進,看見澄澄安恬地躺在床上,似乎是「睡著了」!這是我第一次在醫院病房經歷學生死亡,我撲到床邊,再也忍不住嚎哭起來。資深的同事拉我出病房,輔導我的情緒,那天的離別,我到今天還歷歷在目。

澄媽媽告訴我,孩子非常珍惜她學生的身分,每天都很在意是不是第一個被點名?當親朋戚友探望她時,她會把文具及工作紙遞給大家看。她從等待成為學生,到真正成為學生,她感到喜悅、雀躍及光榮。

今天基督徒也有天國子民的身分,我們有省覺自己的身分嗎?我們有履行這身分的責任嗎?約翰福音第八章31節說:『你們如果持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了。』擁有這麼尊貴的身分,又如何與行事為人匹配呢?澄澄的見證成為我一生的提醒。願我們以神揀選的教育工作者身分為榮!

黃麗婷校長

ASD特兒特教 之 深解學者症候群

筆者在早前的篇幅分享了幾個特別案例,分別是超強快速記憶力、絕對音準、不可思議的藝術和運算能力。筆者有幾個疑問:為何自閉症光譜患者比較容易有這些天賦?究竟哪種能力比較常見?男和女的比例如何分佈?有沒有其他狀況也有學者症候群?

根據Savant Syndrome Registry 2015年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儘管罕見,但在世界各地有一定數量的患者。有一些人有發展障礙,又有一些人有腦創傷或者大腦神經疾病,他們擁有一些異於常人的天賦和能力,和他們其他發展中的缺陷形成強烈對比。

這個報告包含了來自33個國家的319學者症候群註冊統計,90%是先天的,10%是後天的。當中男女比例是4:1,有75%和自閉症光譜患者有關,25%和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包括腦部創傷、中風、腦退化或者其他腦神經系統疾病)。結果顯示,不是所有自閉症光譜患者有學者症候群,也不是所有學者症候群也是和自閉症光譜患者有關。

在這統計裡面最常見的天賦能力是音樂(25%)>記憶力(20%)>藝術(19%)>數學(11%)>視覺空間機械(例如地圖、方向感等等)(8%)>日曆運算(5%)>多國語言(4%)>運動(如哥爾夫球、籃球、足球)(3%)>超感知覺(1%)及其他(2%)。當中有接近55%的人擁有一項天賦能力,45%則擁有多過一項天賦能力。

暫時在精神醫學上,學者症候群的成因沒有一致的共識。有些比較舊的理論顯示,自閉症光譜患者正發展一個狀況叫“Mind Blindness Traits”。患者缺乏能力理解其他人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心理狀況包括思想、情感、行為、慾望、動機等等),因而對社交場合不感興趣或者迴避;大腦比較專注和發展其他天賦能力。其他理論顯示,自閉症光譜患者較容易有強迫行為(Obsessive Behaviour)和興趣;因而隨著時間積累會發展一些天賦和能力。除此之外,遺傳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研究也顯示,有少部分人(沒有先天發展障礙)在腦部受創或疾病後得到學者症候群的天賦能力。研究顯示,大腦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可以透過一些特別的渠道衍生出一些特殊天賦和能力。筆者相信在未來的研究會發現更多在現今精神醫學上不能解釋的情況和理論,有助我們對大腦有進一步了解。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詮釋性與婚姻倫理

我在上期文章中,分析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中的十誡關於不可殺人的第六誡是如何彰顯人類生命的本質和價值。今期,我們討論第七誡:「不可姦淫。」(出埃及記第二十章14節《新譯本》)

神禁止姦淫有兩個原因。首先,神將婚姻制度建立在一男一女之間(創世記第二章24節)。神創造婚姻是祂創造和社會的基石。在婚姻中,神的形像完全彰顯出來。聖經還教導我們,婚姻是神設計來讓人類繁衍和保護敬虔後代的工具(創世記第一章28節、第九章1節;瑪拉基書第二章15節)。神如此重視婚姻,難怪祂設法保護這種結合不受玷污(希伯來書第十三章4節)。第二,作為神的選民,以色列人要反映神的品格(利未記第十八章1至5節)。神命令祂的子民要聖潔,因為祂是聖潔的(利未記第十一章44節),而聖潔生活的一部分是「性純潔」。神不希望祂的子民效法埃及人和迦南人通姦和其他性犯罪行為。

神的誡命有消極部分(需要避免做的)和積極部分(需要做的)。誡命的消極部分是不要犯姦淫,然而這條誡命不僅單單避免婚外情。耶穌在《登山寶訓》中,通過講述各種情慾的想法,進一步闡明這條誡命(馬太福音第五章27至30節)。在神眼中,幻想與某人發生性關係與實際通姦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必須避免所有可能在我們內心產生淫念的事物(例如挑逗性的歌曲、色情電影、色情製品、不端莊的衣服)或任何可能導致主內弟兄姊妹在這方面跌倒的事情(提摩太前書第二章9節)。使徒保羅說:「你們要逃避淫亂的事。人所犯的,無論是甚麼罪,都是在身體以外,唯有行淫亂的,是觸犯自己的身體。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那位住在你們裡面的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你們從神那裡領受的。你們不是屬於自己的,因為你們是用重價買來的。所以你們務要用自己的身體榮耀神。」(哥林多前書第六章18至20節《環球聖經譯本》)。

在這個世代,性已經商品化、避孕技術已將性與生殖分開、性不再與婚姻聯繫在一起。我們需要一個非常明確的性倫理,因為要在充滿愛意和終生的婚姻承諾中享受性愛,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性倫理不僅包括不犯姦淫。實際上,性是我們如何通過夫妻身體的親密來見證神的形象。這是基督教關愛與分享倫理(Christian Ethics of Care and Share)的另一個特殊體現。

我將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探討物質財富的倫理。

黃德興醫生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