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心言〜悲憫(compassion)的真意

最近在基督教榕樹頭之光協會35周年慶典上分享信息。35年來她與最貧窮的一群(其中不少無家者)同行,若沒有很深的信念與悲憫之情(compassion),絕不可能堅持這麽久。

我以「耶穌說:我渴了!」〈約翰福音19:28〉為題向他們致敬。耶穌在十架上說「成了!」之前,他說:「我渴了!」此時的他需要的是一口涼水,而人竟輕蔑、嘲弄地「贈」上一口酸苦的醋。神甘願為人承受罪的惡果而親嘗十架之苦,其悲憫之情何其深厚,而世人竟以無情相報。可幸天父不離不棄,以恩慈確保人間有情。

在終末的時候,審判世界的基督將兩類人分開,一類得獎賞,另一類則受棄絕,分別乃在有沒有悲憫之情。看見一位最卑微的小子餓了,便動了慈悲心給他吃;看見他渴了便遞上一杯涼水;看見他赤身露體、病了、在監牢中,便關心照顧探望他,這一切,基督說,都是做在他身上。對,人間依然有情,香港社會也可算是一個有情的社會。然而當卑微的小子說:「我渴了!」我們是否願細心聆聽,聽清楚他所「渴」的是甚麼。是肉身抑或心靈的渴?孤單的人渴求同在、聆聽的親切相交;心靈受創的人渴求的是親切的安慰、開解;罪疚深重的人渴求赦免、復和、接納;受屈的人渴求正義伸張…這一切比簡單的一杯涼水複雜、麻煩和費神得多。不少人縱然有情,也因此自然地找捷徑去「處理」這些渴求,將它化成簡單的「一杯涼水」。如此,我們所遞上的「一杯涼水」,接受的人可能覺得是一杯酸醋。關鍵乃在,關懷的行動是否受悲憫之情所驅策。真正的悲憫不是出於一時的感動,而是出於一種決意,決定與悲苦的人同行,願意到那連他們自己都不願面對的情景,在那裡與他們同在、同感,繼而與他們尋索出路。這正是聖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所作,所展示的生命形態。為了向苦罪的世界遞上「一杯涼水」,基督走上罪人本應自己被掛上的十架,「悲憫」的真意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余達心牧師
編輯 : 謝芳

牧者心言~主動走多一步

早陣子,一位患了癌症的病人,經過手術及長時間化療後,病情穩定下來。可惜,幾年後身體又再發現癌細胞,癌病復發了,於是,醫生將病者轉介院牧,希望獲心靈支援。

由於疫情緣故,病者被轉介給指定院牧,經過連串關顧行動,病人願意決志信主及接受洗禮。當然,病者名字也納入我們團隊的代禱名單內,就這樣,筆者開始留意這病人的處境,取得同工默契下,便一起參與關懷行動。

某天,知道這位病者回院覆診,把握這機會,聯同指定院牧開展關懷步伐。

某天,病者提早到達醫院,我們相約在病房外等候區見面。甫見坐在輪椅上的他,神情呆滯,面頰瘦削,雙腳浮腫,說話氣促,鼻腔有吸氧導管,筆者心中即時一沉,相信他的病情相當嚴重。

在簡單禱告及交談之中,筆者留意到病者太太的手腕戴上了護腕帶,於是主動作出問候,知道病者回院覆診殊不容易,陪伴者在整個過程必須扶持病者上落輪椅,上車落車也要自行搬運輪椅。遂告訴病人太太,覆診後可來電,筆者可助一臂之力,以減輕她手腕承受的壓力。但等待了數小時,仍未收到她任何音訊,於是,主動寫文字聯絡她,她回覆說不好意思勞煩我們,所以在沒有通知之下便離開醫院了。

雖然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沒做到甚麼工作,但因著主動關心,樂意兌現承諾,已讓她留下良好印象,也經歷被關懷的體驗。後來,從她的家人口中,得知她十分感謝院牧悉心與真摯的愛心,也表示願意參加教會活動。

關懷,並非難事,毋須高深學問,也不用專業技巧,只要用心觀察,用心感受,用心付出,主動多走一步。真的,如此關懷人人都可做到,對身邊的家人、親友、同事及鄰居,尤以生活在疫情陰霾下的港人,依然面對各式各樣之擔子,壓力沉重和情緒不安。在這時候,只要您願意關心,主動觀察,並伸出援助的手,或是簡單之問安、真誠的交談,別人很快會體驗患難見真情,這也是生命祝福生命之明證。

陳一華牧師
院牧事工聯會主席

牧師心言~願作和平之子的院牧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院牧部辦公室位於綜合大樓A座較高樓層,剛好面向主座大樓天台的直升機停機坪。近日,直升機升降聲此起彼落,看見飛行服務隊和醫護人員從直升機上把傷者或病人轉移到床上,趕緊送往急症室進行救治,心裡默默記念,無論是病人還是醫護人員,面對生死,此刻分秒必爭!

今年初第五波疫情雖然來勢洶洶,卻沒有影響我們已重啟的服務。在疫情期間,病人更需要心靈支援,尤其危急病重、面對垂死的病人和家屬。為了讓同工們能夠得到保障,團隊重新安排彈性上班和在家工作,唯每天最少有兩名院牧在醫院當值,24小時緊急院牧服務維持不變。每月第三個星期二下午一時繼續舉行「321員工支持小組」,在繁忙的工作裡,讓醫院同事有半小時放鬆休息,舒緩壓力,從容分享,彼此守望代禱。

醫院亦接收了大量確診病人,故此,部分病房已改為接收和治療確診病人,我們也作出適當回應,除加強院牧的防感染裝備,亦預備好隨時候命,進入此等病房提供心靈關懷。如近日一位病人在醫院留醫期間確診,家屬未能直接接觸病人,七至八位家屬只能在病房門外守候,護士直接聯絡我們,希望院牧能到病房支援家屬情緒,於是我們安排兩位院牧到現場支援。最後,當病人需要轉往隔離病房,在轉送的途中,院牧協助透過視像電話,讓家屬可以看到病人的情況。此情此景,每天都在發生,醫院像戰場,無論醫院行政人員、醫護及專職醫療人員、前線員工、病人、家屬等等,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盼望院牧此刻能作和平之子,在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溫暖人心。

林偉廉牧師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任院牧

牧者心言~窘迫猶樂—感恩的一族

多年前在港台一個節目中,接受當時作為嘉賓主持的李天命教授訪問。他要我簡單地講述基督教最核心的信仰。我便從上帝的愛開始,述說祂所創造的宇宙是一個有情的天地,更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有極高的尊嚴,有自由意志,讓他可以超越自我、跳出自己的小千世界,與他人分享生命,愛的能力由此而出。當李天命要求我用兩個字去總結一切,我卻轉過來挑戰他,用哪兩個字去道出他認識的基督教。他從容地說:「『感恩』,基督徒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們常懷感恩之心。」這回答可令我驚訝不已!

感恩?在這充滿悲苦的世界,人待人以不仁,暴力處處,公義屢遭踐踏,貧殘申訴無門,毒癮、賭癮的捆綁,病患所致的極端痛楚、憂傷,各種不幸、意外…,人生有甚麼值得感恩?無怪乎不少人嚮往佛教超脫人間悲苦之道。然而,當佛教專注於人間悲苦時,卻忽略了,人間縱有悲苦,卻同時充滿了生之悅樂,親情、友情的滿足,人待人以仁愛恩慈、公義伸張的感動,創意的狂喜,大自然無盡美態所引發的驚嘆,這一切都讓人感恩不已。而讓人更驚訝的是,這麼扭曲敗壞的人類,一手摧毀自己的人生、別人的人生、大自然的生態,他本應在自設的「人間地獄」中不見天日。而天父竟讓他繼續享受人間各種福樂,讓他知道上帝沒有棄絕他,仍給他各種他不配得的恩典,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同時,基督教也談超脫人間悲苦。上帝突破人自建的壁壘,進入人的悲苦世界中,將他尋回,得醫治,讓他受苦的經歷成為生命提升的動力,進入整全的生命,行使真正的自由,活出真愛。正因如此,基督徒學會了以感恩的心面對各種的窘迫,以受苦作為兵器、操練,化解仇恨,解除罪惡對人的詛咒。

余達心牧師

牧者心言~承擔堂會牧養職事的喜樂

感謝上帝,讓我有幸在堂會承擔起牧職的事奉超過卅五年了。每當回想此事,心中總禁不住會湧出強烈的「喜樂」、「喜樂」、「再喜樂」感受來。誠如新約聖經約翰福音21章15至17節所指,投身餵養主的小羊這一項服侍,乃是對主耶穌直接作出愛之回應的具體表達啊!對於作為牧師的,能夠透過這方面的實踐回報救主的深恩厚愛,怎可能不是一件值得大大喜樂的事情呢?        

再者,當在堂會的牧養場景中;有幸看見聖靈如何幫助了一些本來愁眉苦臉的人們,因為得享救恩的歡樂和盼望,變得臉露笑容的場面,這一份美好的體會真是花上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取的。透過這份具體的經歷,筆者真是深深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是一件何等令人感到欣悅的事情了。        

或許,有人會誤以為承擔起堂會牧職是一份單有付出的服侍,事實並非如此的,透過和堂會中來自不同背景及具備不同氣質的對象接觸,堂會牧師其實好像被置放在河中的石子一般,是有機會和堂會的眾成員一起經受琢磨和修飾的果效;透過在河水中那份彼此「互動」的機會,不但接受牧養的群羊會在生命中經歷上帝的恩典,就是承擔起牧職的人,也會經受寶貴的生命鍛練。感謝主,讓筆者的生命因此蒙福。           

基於上述的點滴分享,各位很容易便看見為何筆者每當想起堂會牧養的服侍時,心中只能湧出「喜樂」、「喜樂」及「再喜樂」的感受來了。感謝上帝的垂顧!

鄭以心牧師/博士
中華基督教會馬禮遜堂聯會主任牧師

難得自在   

在香港生活的市民,長期面對各種壓力是不爭的事實。而近年樓價及租金高企,香港的快樂指數排名卻愈來愈低,面對不明朗的前景,教我們如何是好?

香港名導演楚原先生最近榮獲一個「電影終身成就獎」,他在致詞時指出,自己的一生經歷過許多的成功與失敗,有風風雨雨和人情冷暖,現在的自己已不再緊張這些世上如過眼雲煙的名利了。當然,我們毋須像楚原先生那樣,要經歷這麼多大起大跌的事情才能對自己的人生有所頓悟。

我們面對某些人或某些場合,很自然就會有一種渾身不自在的感覺。我們看見主耶穌從來不會被任何環境所困,也從來不會被任何人的說話所擊倒。無論遇見任何環境、任何人士,他都能夠安然面對。從他身上,我們看見一種自在(At-home-ness) 的特質,即使在暴風雨的船中,他也能夠安睡,並且平靜風浪;無論面對宗教領䄂或平民百姓,無論是善意或惡意的提問,他都能夠一一解答,化險為夷。

主耶穌能夠安然自在,因為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使命,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約翰福音4:34)主耶穌能夠安然自在地去面對不同的人,因為他對人有愛、有尊重、有憐憫、有恩典、有接納、有寬恕。甚至那些逼害和釘他在十字架的人,他都願意為他們禱告,求天父赦免他們。

當然主耶穌能夠安然自在最大的秘訣,乃是他與天父有一個密切的關係﹕他與天父是合而為一的,因為與天父聯合的關係,他就有能力去愛、去服侍及去寬恕。

如果我們要有主耶穌這種自在的特質,我們就要學習與主耶穌建立及保持一種密切的關係。主耶穌對門徒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翰福音15:5〉

湛乃斌牧師
(基督教平安堂)   

牧師心言~閱讀vs性命根子

閱讀的好處或重要,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不少:閱讀,令人愉悅,活得像人;閱讀,拓闊生命,扯高入深;閱讀,豐富人生,整齊壯大。近日,我體會到:閱讀,連上我們的性命根子。

 曾志朗[1]從科研發現閱讀的重要:人出生就有百兆個腦神經元,閱讀進行時,文字訊息進入大腦前顳葉,經過連串的接收器,產生類嗎啡作用,讓人產生快樂。新訊息愈多,類嗎啡就愈多,快感就愈強烈,這正是閱讀的快樂。因此,經常閱讀,腦神經元愈活躍,連結就愈多愈密。久之,活化的大腦不斷提高理解系統的能力,變得聰明。若不閱讀,大腦就容易萎縮,變弱變老。總之,閱讀給人好奇與創新,活化人腦,提高思考力,並延長壽命。[1]

閱讀,透過文字或語言,從眼或口入侵大腦,不單激活腦神經元,提升理解力、思考力、記憶力、創意性;也激活生命、提升愉悅指數,轉化情緒、舒解壓力,積極主動,做個開心快樂人。閱讀,徹頭徹尾地改造自己!何等深哉!妙哉!

 這講的話和寫的字,與人整體的構造和反應,若合符節,如此奇妙!根據聖經,因為宇宙的本質是語言性的。聖經首頁,萬有及人類是因神發聲說話而存在。詩人敏銳地捕捉到這充斥宇宙的語言性:「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詩19﹕1〉《聖經新譯本》。聖經敍述人至尊的獨特性:人能以語言與上主溝通,以命名動物的方式治理大地。這獨特的語言性,從開始就讓人與眾不同,卻與上主非常相似。這透視科研發現文字閱讀活化生命的秘密。這是人的性命根子!閱讀,似乎正是它的連結開關。

 因為宇宙的語言性,無論讀書讀人讀世界讀聖經,閱讀,連上你我的性命根子!這是上主原本的美善設計。閱讀,既能翻轉你的人生,也能翻轉身邊親友的人生。如斯重要的樞紐,你怎能棄之不顧?務必重拾閱讀,鼓勵閱讀,造福自己,也造福人群。

[1] 台灣聯合晚報2006.08.21. 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見人見智」新書發表會講述「讀書與創意」。

廖金源牧師
環球聖經公會總幹事(香港)

牧者心言~人算不如天算

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許多時候,人總是希望有安全感,若能掌控一切,就一切由我作主。可是,人實在渺小,所知奇缺,所擁力量有限,所倚賴的科技亦無法完備,特別面對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更顯得無奈與無助。

八月份,特別多風暴,尤以「天鴿」與「帕卡」為巨大颱風,令香港及澳門破壞嚴重。同時,美國德州休斯敦、佛羅里達州亦遭受近百年以來最多雨水的風暴吹襲,人命傷亡與財產損失嚴重,可見天災以無可匹比的威力,橫掃每個角落。

在香港,雖無法避免風暴,筆者卻體會不幸中之大幸,仍有恩典與保守。以福音盛會青年組為例,原先計劃在八月二十六日舉辦「仲夏夢Faith行」(即夜行大帽山)之活動,誰知當天早上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籌委小組便當機立斷,決定取消是項活動。到了中午,已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可見決定乃明智的。及後從新聞報導得知當天有一對男女攀爬飛鵝山,身陷困境,極度危險,還要動員逾百消防人員進行營救。現回想起來,假若我們約60名年青人按照原定計劃夜行大帽山,後果則不堪設想。

另一樁跟風暴有關的經歷,就是九月一日「全城掛橫額」行動,幸好我們跟數百間教會、機構與學校早作出默契,如有颱風迫近,便須暫停,直至風暴過後,才作出掛橫額行動。果然不出意料,八月底已預警將有颱風逼近香港,及至颱風之後風雨仍然不停。我們雖延遲懸掛行動,但卻保守橫額不至遭受破壞,以免大家努力付諸東流。

從上述兩項見證,可見惡劣天氣難以逃避,但箇中也看見神的憐憫與保守。因此,當人盡了自己本份後,須將手上的計劃交托掌管萬有的神,祂有最好的旨意。人生路上,何嘗不是如此!

陳一華牧師
「香港福音盛會2017」總幹事

牧者心言 ~ 少不更事?

暑期剛開始,已經有不少青少年為找「快錢」而犯法。一位15歲少女為了萬多元而被毒販利用,攜帶20公斤市值二千萬的可卡因過關時被捕;去年亦有一位17歲少年運毒被捕;一位大專生替犯罪集團收電話騙局受害者金錢被捕;另一些人則出賣自己身體而獲取金錢利益。

事實上,現今這社會中的青少年,特別是在學的學生,要在暑期找一份工作艱難,比較容易的是在快餐店工作,其收入以時薪計算,不停手地站著工作一小時只得數十元,與肯「冒險」犯法下收取的報酬真的有天淵之差距,對這些青少年而言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悲的是他們不理會犯錯的後果、或以為可僥倖過關,若真的能給他們成功,又是踏入觸犯另一次更大錯謬的台階。故此我們真的要好好關心、教育新一代。

基督教信仰不是單為了上天堂,而是生命、價值觀的改變。聖經也指出人是享受「罪中之樂」,但卻輕忽其後遺症,我們看的不單是目前,更要眺望將來,「一失足成千古恨」,罪帶來的後果往往是我們事前預計不到的。有人說:「犯錯不緊要,最重要是要悔改」,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悔改是重要,但有些東西失去了便再找不回來,如光陰,因犯罪受刑坐十多年的監,青春失去,日後更難有理想工作;貞操失去又怎樣得回呢?而且成長後回望前塵那種羞愧難以抹去,故最重要是不去犯罪。

因此,父母要關心其兒女,有好的照顧外,更要好好教育他們;教會也要重視青少年工作,不單講真理,更需將真理引入生活中,在假期提供適當活動予他們;政府或志願機構在暑期為青少年提供遊樂活動的同時,更需與商業機構合作,讓青少年有短暫工作機會,使他們不單賺取工錢、亦可吸收社會經驗。大家若能整體配合,相信青少年犯罪機會隨之降低,也是社會及他們的福氣呢!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