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小留(化名)在我的教育工作旅程中出現,不但改變了我對教育的執著,而且令我更具體地明白學生個別化照顧的重要性,並付諸實行。

我曾經在三種不同類別的特殊學校工作,接觸、處理過不同類別具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回望過去每一個階段的工作,我都有滿滿的感恩!小留是一個因情緒及行為問題而來到我在職的學校就讀的中學生。他容易衝動,缺乏耐性;當他有所求的時候,基本上要「馬上」、「立刻」被滿足,幾乎不能多待一刻,否則大發雷霆。記得他有一次因老師未能即時答應他的要求,便幾乎把門踢爛;要奪門而出,一股腦兒衝出學校大門。所有老師都知道這個學生絕頂聰明,他只要能稍微冷靜下來,便幾乎能「掌握大局」。他給我最深刻印象的事,是某天老師及社工有效地協助他的情緒降溫後那一刻,他馬上就能掌握形勢;當他要離校就診,我送他上車,他突然走到我面前,開口就問:「校長,您還要我嗎?」這短短七個字是如此震撼!我也毫不猶豫地回答:「你永遠是我所關心的學生,我等你盡快回來!」

那天,我回到校長室,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在想:如此聰明的孩子,交到學校給我們,我們該如何配合他的需要,以愛和專業知識與他同行呢?

孩子不到幾天就回校了。他回校那天的早會,我刻意隔著一行同學望向他,既近且遠;我主動向他點頭微笑,他回報淡漠的表情。第二天早會完畢,各班別逐一離開時,他走到我迎送學生的禮堂大門邊,一臉認真地問:「校長,您是否記得我們在其他地方見過面?」我回答:「記得。」他即時瞪大兩眼,再問:「您真的記得?那您為甚麼不問我是否記得你?」我答:「一切都在心中!只因尊重你的私隱。」於是,小留主動道出差不多一年前我們首次相遇的時、地及情況。他告訴我,當時他正在那裡接受專業治療,那段時間熬得很辛苦等等。我著他趕快去上課,另外約時間讓我們師生倆再「緬懷過去」!

小留是老師曾經覺得很難處理的個案,然而,我從他身上,領悟到一點,就如聖經箴言第十章12節所說:「憎恨會挑起種種紛爭,愛卻寬恕一切過犯。」我們在情緒高漲的時候,很容易對別人發怒,不饒恕別人。唯有愛能令你饒恕別人,這也是恩待自己的方式;唯有愛能寬恕罪惡,不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作為教育界的一分子,我們要有教學相長,虛心學習的心態。作為人師,我們很容易在不斷教導學生的同時,忘記了自己也要接受主耶穌的教導。聖經中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領袖摩西,曾這樣向神禱告:「求你教導我們數算自己的日子,好使我們得到智慧的心!」(詩篇90:12)當我們曉得「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我們就能得著「智慧的心」。教導孩子,除了花時間、用耐性,絕對需要智慧。學校的老師的確每天要面對繁重的教擔及各樣的行政工作,但都不能忘記還要多花一點時間投資在孩子的生命培育上,聽聽他們的「心」;或許,在千鈞一髮之際,我們就換回了一條生命。

我很相信,我們的日子如何,我們的力量也如何 (申命記33:25)。教育是一份很有意義而又任重道遠的工作,但願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培育下一代為己任,「俯首甘為孺子牛」#,專心一致成為一個主喜悅的「又忠心又良善的僕人」。

黃麗婷校長

# 「俯首甘為孺子牛」:甘願放下身段,低頭被孩子當牛騎。出處魯迅.《自嘲》.1932.

教學人生:關於端午節一件不平凡的「小事」

適逢端陽,給大家送上一個小故事。

每天上學或放學站在學校門口,或是在走廊走走,都會遇到不少有趣的事。前幾天,剛巧上課的鐘聲響起,有一位家長跑來學校,她帶點喘氣聲,拿了糉子給我,說是多謝學校老師;儘管她的孩子是中途轉校的插班生,進步卻十分之大。我口頭代表老師們多謝她。畢竟,這是老師們盡心盡力的成果,並非我的功勞;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糉子平分給全體老師們。

腦裡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忽然想起手中拿著熱騰騰的糉子,這種溫熱的感覺有點奇怪。我簡單地推敲一下:首先,家長來到校門前,旁邊並沒有學生,即表示家長已經帶學生回校了;她拿著糉子前來,已經是第二次往返學校。那她應該送孩子回校後,駐足觀看孩子上樓梯,然後看見我站在校門前,於是返回家中,再拿糉子給我。

當天,剛巧我沒有帶上早餐,家長送來的糉子正好給我果腹;解開糉子,溫度剛好,材料十足,是自家製的味道。如果要把已經做好的糉子翻熱,有幾種方法:1. 用微波爐最快,5-6分鐘便可把食物加熱,但糉子內外的溫度會不同,水分亦會較少,甚至旁邊會有點焦;2. 用蒸焗爐焗6-8分鐘,可把糉子翻熱,食物會帶點水分,溫度會較平均;3. 傳統方法,用鍋子隔水蒸煮,時間會較長,最少須要12-15分鐘;水分較多,打開鍋子時,裡面的葉子會濕透。好在糉子的大小適中,解開雖有水分,但不像一般長時間水蒸那樣濕潤。故此,那家長可能用上蒸焗爐或鍋子以短時間蒸煮。

問題是,我當天到達校門前的時間距離上課鐘聲響起只有十多分鐘,她的家雖在附近,來回最快也要7-8 分鐘。假如她要回到家中再進行上述的翻熱步驟,幾乎沒有可能辦到;因為她再回來,上課的鈴聲剛響起。家長雖然喘氣,但未至於喘著大氣,要邊說邊停,應該是急步回來。那還有甚麼可能的做法呢?這時候,我想到十個童女的比喻(馬太福音25:1-13)(#1)。難道她就如那五個早有準備的聰明童女?

比較有可能是,家長確實一早預備好,已經早早翻熱了糉子,只是看看我在不在?因為有時有公務在身的話,我不一定能在校門前出現。如果我在的話,她就回家把糉子拿來;如果不在,她就留待下一次。因為盛載著糉子的袋子寫上了一句感謝的話,筆跡未見凌亂潦草,斷不是情急之下的行動;而包著糉子的抹手紙,也十分乾爽,是有足夠時間吸乾多餘水分及包裹好的狀態。因此,家長應該早有準備,只待時機。

邊想邊吃,很快就把糉子吃光,推敲也完結;而心中的溫暖卻彌久不散。雖然是小事一樁,但背後的心意卻不簡單,叫人感動。還記得主耶穌之所以讚揚窮寡婦所投的兩個小錢,或是耶和華接納各種獻祭,或是向祂敬拜;祂所要的,無不是人們真心的獻呈。所以,只要真心待人,就算是千里送鵝毛,也會慶幸自己在這關係上有份。因此,心中感恩,感恩學校有這樣的家長;也因為有一群好老師、一些願意求進步的學生,才能出現這件不平凡的「小事」。

#1:十個童女提燈等待新郎來到,但不知他何時來,比喻信徒也不知主耶穌何時再來。五個聰明的童女等候時,準備了充足燈油,結果等到新郎並共赴婚宴;其餘五個童女的燈熄滅卻沒有油,因去買油而等不到新郎,被拒於門外。這比喻提醒信徒,應當時常作好準備,儆醒等候主再來。

陳章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教學人生:誰是我的鄰舍?

以下是兩則新聞報道:

黃大仙發生致命傷人案:鑽石山荷里活廣場2023年6月2日發生嚴重暴力事件,兩名行經商場的女途人被一名不認識的男子斬傷,兩名傷者送院後均告不治。

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2023年6月5日深水埗一個唐樓單位內發生命案。案中 五歲、四歲和兩歲的幼童懷疑被印籍母親用枕頭焗死,三女童由救護車送往明愛醫院搶救後不治。

聽到以上報道,心情既沉重,又哀痛!求天父憐憫,親自安慰受傷的家庭。接連發生慘劇,是否告訴我們社會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呢?三年疫情下來,社會安全網完全失衡,更容易出現悲劇爆發點。

其實現在香港社會隱藏了不少問題和危機,包括經濟、家庭、人際、健康方面,處處都是壓力,更充斥著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例如近年「童樂居」(虐兒)事件等,更加劇了社會人士對社福機構的負面看法。本校是服務中度智障兒童的學校,因為學生智力所限,表達自己也有一定困難,故一旦身體出現損傷,家長會擔心是怎樣形成,或會懷疑是其他同學甚至教職員所為,家校矛盾因而產生。近年特殊學校同業也面對不少相類似的困難,因此有學校引入大量閉路電視監察系統,在校園內廣設鏡頭,實行全天候監控。

有傳媒曾報道九龍某小學,因為曾在教員室發生失竊案,於是全校(除洗手間)安裝了數百支鏡頭,包括教員室和班房,在每一個角落裝設。基於尊重和信任,本校的鏡頭不多,只安裝在需要保安監察的校長室、停車場、樓梯、大門、升降機、電腦室、操場和走廊等,共有13支。由於本校課室大都是矮窗設計,其他人行經走廊,可以輕易看到內裡情況,透明度極高,所以不需要在課室裝設閉路電視。

偶爾遇到一些特殊個案,為查明事件,也需要筆者或校董會授權的人士查閱錄像紀錄。查閱錄像紀錄不是一件簡單和愉快的事,要用心神盯著螢光幕,偶一不留神便會錯過所需片段,又要回帶重看。試過一次,因為要連續盯著螢光幕幾小時,眼睛疲倦不堪,還以為自己會因此失明呢!但若最終能證實同事的清白,再辛苦也是值得的。特殊學校的人手比例極高,要在無人發現的情況下傷害學生幾近不可能。當然我們也明白家長的疑慮,一切也是為了愛護孩子,深怕他們受到傷害。

說回文首的兩個悲劇。主佑香港!但願香港人多走一步,多關顧鄰舍。我們會問:「誰是我們的鄰舍呢?」現代人的生活往往是充滿傷痛和傷害,也像那遇上強盜的人躺在路邊,等待別人來救援。耶穌基督要我們學習愛有需要的人,作他們的鄰舍,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神要我們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我們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朋友,記著這一條誡命了嗎?

鄰舍

教學人生:一個也不能少,旨在照顧學生

香港跨境學生及非華語學生雖然數以萬計,但與本地學生相比,比例仍然屬於甚小。因此,教育局及學校在制定政策及執行措施時,自然以本地學生為主要考慮基礎,此舉實屬無可厚非。

自今個學年開始,所有中五級學生(當然包括跨境學生及非華語學生)均需前往國內考察。教育局負責所有費用及行程安排,這能讓學生增廣見聞之餘,更能深入了解公民及社會發展科的內容,實屬可喜之事。然而,正如文中第一段所述,執行有關計劃時,有些細節難免會忽略跨境學生及非華語學生,導致不便之處頻頻發生。例如,有些考察團從香港出發,途經珠海再前往澳門;有跨境學生並非香港永久居民,該生前往澳門時「突然」被通知必須攜帶有效期超過九十日的身份證明書(DI)。結果被澳門當局拒絕入境,帶隊老師立即調動人手,與該生留在珠海,訂酒店、編新行程等等。縱使帶來不少煩惱,但老師旨在照顧學生。雖然此乃學生自己的問題,但負責考察的單位已檢查所有學生的證件,並購買保險,考察前卻未發現錯漏。

此外,非華語學生回內地交流時,亦遇到不少困難。在簽證方面,需進行繁複的手續。有關部門需收集多項文件,例如出世紙及父母護照副本等。處理簽證申請時,亦會浮現大量特殊個案,需逐一處理,甚至有些個案繁複到旅行社人員也無法回應該如何處理,更不幸是離出發之期不遠了!

另外,有關簽證之文件多以中文為主,令非華語學生及其家長難以應付。如果在出發前要預備文件,有老師從旁指引當然沒有問題;但過關時才「突然」被通知要填寫某中文表格,老師一個人要照顧多位非華語學生,便措手不及了。

單次往返內地簽證費約為$500至$1,000,視乎學生國籍而定。由於自行網上預約簽證需學生父母親自出席處理,而父母可能因時間問題或不懂處理而無法協助,學校因此需委託旅行社代辦。報價後才發現每位學生收費介乎$1,600至$2,300,是簽證費的兩至三倍;學生難以支付,亦不願意負擔太高的費用。這些問題都對非華語學生造成不便。幸好老師排除萬難,隨機應變,申請資助,旨在照顧學生。

總之,跨境學生及非華語學生在參與國內考察時,縱使遇到不少困難和不便,老師都針對這些問題與相關部門及其家長不斷溝通;盼望能及時解決問題,確保學生能平順地參與國內考察。再次感謝老師從不斤斤計較,旨在照顧學生!

其實計劃的大前提是讓「所有」中五學生參與。正如路加福音第十八章16節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

祝願所有中五同學順利過關,完成考察!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教學人生: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

我有個學生,他的文憑考試各科成績在一所弱勢學校來說,還算不錯。惟英文科成績未達到大學的「入場券」要求,他選擇重讀中六。我因此成為了他的班主任。

在暑假裡,我有機會跟他單獨傾談,我發現這男孩目標清晰,已非常有目標地計劃了往後幾個月的學習安排。他二話不說便問我,我教他的科目於校本評核部分,如何才能取得滿分?我說按他的能力不是沒可能,但要花很多時間和力度,讓他考慮是否一定要追求滿分。況且,他最重要的目的是在短短幾個月內追上英文科成績要求。在和他溝通過程中,我發現他還真有策略。他告訴我,他特意要求學校不讓他進尖子班。因為他認為現在選的班別,英文科老師更願意額外花時間幫助他,同時他在同學的口中了解到,這位老師對公開考試的掌握非常純熟。

放榜那一天,我比自己當年會考放榜還要緊張,前一夜根本沒法好好入睡。大概早上八時左右,班主任可以先看自己班上學生的成績。我第一時間就瞪大眼睛,目標明確地找他的成績結果。他成功了!剎那間,我欣喜若狂,他這次的成績一定能獲得香港三大學錄取!再看看其他同學的成績,大部分人是正常發揮,我鬆了一口氣。學校那幾年,有個推廣學校的宣傳策略,就是放榜當天,學校安排專人擔任攝影師,跟著成績好的目標學生,捕捉他們拿到成績單的那一刻表現或表情;還會為學校的「狀元」拍攝短片,作為宣傳之用。

我步入課室,當天學生每張臉上的表情,我到今天還有些印象。我和另一位班主任知道那一刻無論說甚麼,學生都聽不入耳,還是快快派發成績單吧!學生一個接一個在我們手上接過成績單,頓時課室裡又是尖叫,又是大笑,當中還有人喜極而泣。我們班專用的「攝影師」也應該拍了不少真情流露的照片。我刻意注視著重讀的他,他只是微笑,似乎早已有把握。我走到他的身邊,說了一句:「我有興趣知道你這刻的心情。」他輕輕告訴我:「我不拍片。」我頓時非常驚訝!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的意願。

同學都走了,我想了解他這個決定的原因。他告訴我,去年放榜日,因為他入大學無望,不少老師都安慰他。可是,一個他認為應該對他表達一點關心的「重點人物」,卻沒有給他關注,他感到被嫌棄了。在徬徨無助的時候,他被忽略了!他一直耿耿於懷,所以他早就打算,即使今天考獲佳績都不會接受錦上添花的祝賀。作為班主任的我,當場花了一些唇舌開導他,但他卻堅持他的看法和感受。

這事情給我一個很大的提醒,我們當老師、校長的,很容易在這些重大的日子緊張我們學生的成績表。誠然我們有學校行政的目標,但孩子在困難、苦惱、沮喪的時候,最需要我們關注、安慰和陪伴。為別人錦上添花不難,只需欣喜若狂地分享那份光彩及榮耀,但我們如何做到雪中送炭,能夠如聖經羅馬書第十二章15節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中國人有句話:「針不刺到肉,不知痛。」作為主的門徒,不論是工作上面對學生,或是在教會裡面對弟兄姊妹落在困難中,我們又能否做到如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26節所說:「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呢?

黃麗婷校長

教學人生:亞裔同學,你好!

筆者多年來都在香港教育大學任教。一直以來,我都留意到學生群體中,有一些南亞裔的學生。他們有不少人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中有回教徒,也有印度教徒。另一方面,受惠於香港特區政府所提供的一帶一路獎學金,大學校園裡近年也出現一些來自中亞地區的學生,而他們多數信奉回教。我有機會和這兩大群體的學生相處,使身為基督徒老師的我,對他們的所思所感和信仰有較深刻的體會和反思,值得分享。

這些亞裔學生的英語水平良好,但是大多不掌握廣東話,所以他們都傾向於自成一群,與本地的主流學生較少往還。我的理解是:基於語言障礙。

南亞裔學生主要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來自孟加拉等國。我會用和而不同但又旗幟鮮明來形容他們。曾經有一位南亞裔學生作自我介紹的時候,她強調自己是錫克教徒,乃是有別於印度主流的印度教徒。

我又記得曾經在一堂教育社會學的課堂之中,提及教育的課題往往是人言人殊,觀點紛陳,就好像喀什米爾地區究竟主權誰屬的問題,往往是十分敏感。頓然,有印度裔學生高聲說:「是屬於印度的」,但另外有一位巴基斯坦裔學生同樣大聲說:「是屬於巴基斯坦的。」我相信這次我是錯誤地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吧!我除了中止這敏感話題的討論之外,我提醒自己要很有智慧地處理敏感課題。

南亞裔的女學生大多鍾情於自己的傳統,在上課時以傳統服飾裝扮,大多數都戴頭巾。不少社會學者時常強調,硬性地要求婦女戴頭巾是加給婦女的枷鎖,但她們卻異口同聲表示,戴頭巾純屬自願,而且也看為合宜。這也讓我了解多了她們對所屬文化的看法。

此外,有一些講法指出,有許多南亞裔女學生在中學階段之時,父母往往會著令她們放棄學業而回到家鄉結婚嫁人。她們承認有此現象,但現時已經是鳳毛麟角了,不再普遍。

我所接觸的中亞裔學生,許多是來自信奉回教的哈薩克斯坦。我透過和他們接觸,對回教有了較為立體的認知,對回教徒的印像也大為改觀。好些回教徒學生篤信獨一真神,並且持之以恆地一日禱告五次,逢星期五也到清真寺禮拜。他們給我的印像是潔身自愛,有著很高的道德標準。

早前我接受了一位哈薩克男生的邀請,在齋戒月之時到他所居住的地方探訪他,一同吃飯,並且深入溝通。傾談之下,他說他不會在香港尋找女朋友。除了因為難找到回教徒女生之外,更重要是日後結婚的話,妻子若不能操哈薩克語,那就不能與他的父母溝通了,這是不理想的狀況。我欣賞這一份孝順!

作為基督徒老師,總想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信仰,尤其是這些學生可能很少機會了解基督信仰。我相信自己宜先多了解並尊重他們。若總是掛在口裡說基督信仰以外宗教的意見,根本就不能開展對話。我得承認,要接觸和認識他們也不太容易。對我而言,他們的名字其實也很難記誦,但他們都是我禱告記念的對象!

「亞裔同學,願你們都平安!」

倪紹強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教學人生:面對別人,面對內心

2023年3月1日,政府宣布解除《口罩令》。我原已預備了一篇講稿,考慮在翌日早會上向全體同學分享這個苦等了三年的好消息;腦海已不斷預演:「各位同學,由於疫情放緩,今後同學無需再佩戴口罩……我們終於可以用真面目示人,大家將有更良好的溝通……」。

萬料不到,當晚,我竟收到來自各方的輔導員、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傳來海量的電郵和訊息,提醒學校要謹慎處理學童在解除《口罩令》後的心理狀況,以及學生的情緒需要。專家們指出,年青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或會因要展露外貌而感到不安,又或因為與朋輩對佩戴口罩看法不同而感到焦慮;更甚是面對轉變,有些學生會感到壓力或困擾而產生負面情緒。我得出的結論是,佩戴口罩與否,已漸漸與防疫沒有太大關係,取而代之,是學童的心理適應及社交壓力問題。

誠然,在過去三年,我們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全球疫情令我們不得不佩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也深明疫情縱使放緩,生活漸趨復常,但病毒終究仍未消散,部分市民仍以健康為由而戴上口罩,實在是無可厚非。然而,若果不是為了防疫的原故,而是如那些輔導人員、社工或心理學家所言,是顧慮自我形象,擔心朋輩的意見,因而不敢貿然除下口罩,我就覺得有點惋惜了!

天父賜予我們每一張臉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人溝通時,我們的臉部表情可以將我們的情感、個性和特徵表露無遺。但我們戴上口罩時,面容被隱藏了,我們的情感某程度也被遮掩了,我們的溝通也變得有隔膜。

因此,每當我走到校園較空曠的地方,如走廊和操場時,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我便會主動除下口罩,讓學生見到我的真面目,我要曲線告訴那些擔心自我形象的同學:校長那麼老,也不介意展露外貌,也敢以真面目示人。希望年輕的學生,如非防疫需要,除下口罩,學會坦然面對自己,展現真正的自我。

很多人覺得某人眼大、鼻高,臉尖又窈窕便是漂亮。但如這人自私、沒有責任感,甚至心腸惡毒,便立即變醜了。相反,只要那人心腸好,樂於助人,不諸多計較,無論容貌如何,這便是美了。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7節:「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看到面貌,耶和華看到內心。」在安全的環境下除下口罩,不單面對這個世界,更能面對自己的內心,能更自信地和別人連繫,建立友誼。

翁港成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教學人生:考績評核

「學校今年推行教師考績制度,張老師需要評核一些科任教師,而其中一位是張老師的好朋友馬老師。在評核的過程中,張老師要填寫一份評估表格,然後與接受評核者會面討論,再將表格交給校長。張老師認為馬老師某幾方面表現不濟,在評估表中他應該如實填報。但馬老師曾向張老師說:『我們是好朋友,我想你也不會評我太差吧!』張老師不知如何是好。」

以上只是一個虛構的個案,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然而,學校每年都會為同事進行考績。究竟如何發揮考績制度的功能,達到它的預設目的?又如何防止制度被濫用或製造不良辦公室文化?這是創建和守護制度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很多公司和機構利用考績制度成為衡工量值的工具,以衡量續約、加薪、花紅、升職等待遇,上司的評價舉足輕重。然而,在學校可以是不一樣的,考績可以是發掘同事的強項長處,加以肯定;同時又查找進步空間,釐定目標,化為行動。當然,考績在衡工量值與查找發展方向的兩個功能上並非相生相剋,反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考績制度應該包含這兩方面功能,只是輕重有別;倘若學校考績多強調發展性功能,則可減低制度被濫用的情況。

誠然,以考績制度衡工量值也有其必要性。評價老師的工作表現必須有客觀標準,而非憑評核者主觀感受而籠統評定;同事手執這些標準也可知道何謂優良,何謂差劣,被評價時也知道評核準則。然而,若評核者只在考績工具上打分數,沒有具體評語,會使被評核者茫無頭緒,不知評分的立足點。所以,評核者必須透過日常觀察與合作,積累對受評者的了解。以上述個案為例,張老師認為馬老師某幾方面表現不濟,不應只在考績過程在評估表中表達,而是日常合作中已提醒指點同事,讓他知悉自己的弱點,而加以改善。

考績制度要發揮它的發展性功能,必須從考績工具著手。以往考績工具大多數由上司填寫,猶如老師給學生的成績表一般。考績工具如能加上被評核者上年度訂定的計劃達成狀況、受評者的自評、反思、下一年度計劃及實踐策略,再由評核者評價,才真正發揮到考績制度的發展性功能。再以馬老師和張老師為例,若在日常合作中,張老師已點出馬老師在工作上須加以改善之處,而馬老師在考績工具上又能自我反思並且訂定改善策略,那麼考績會面就來得更有建設性了。

有人認為成功的領袖必須表現卓越;依我看來,能協助下屬表現卓越,才算得上一位成功的領袖。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教學人生:真正的自主學習

感恩曾有機會在公立醫院內,為病童提供教育服務。工作期間,我有機會接觸及服務一些「家居學生」,他們主要是患上嚴重或長期疾病而暫時未能正常地回學校上課的學生,例如一些患癌症的學生。他們接受治療及在家中休養期間,醫院學校老師會到其家中上課。感恩我曾參與此類家居教學工作,能讓我到病童的家中或醫院去探望他們。每次探訪都為我在教育路上,對長期病患孩子的特殊學習需要及情緒支援方面多了一些知識及技能上的磨練,更增添了我對特殊教育方面的一份堅持及使命召喚。

我很懷念長居醫院的銘仔(化名),四月份剛好是他離世兩周年。記得2019年曾與銘仔有兩次會面,預備第一次探訪時,最令我苦惱就是帶甚麼禮物才合適及如何打開與這孩子的話題。於是,我細閲孩子的個人檔案,了解他的背景狀況,向有任教他的老師了解他的性情及喜好──做孩子工作的人,需要有敏銳的觸覺及靈活的應變能力。在老師們的分享中,我發現銘仔怕熱的特點,我決定買風扇作為「見面禮」。再多想了一會,因他需要長期臥床,我決定買兩把可插USB供電的小風扇。

到了銘仔病床前,自我介紹完後,我便拿出一把風扇給他。他看了我一眼,表示謝意。我說還有一件禮物,他的眼睛瞪大了一點,不作一聲看著我,我送上第二把風扇。他這下裂開嘴巴,可愛地笑了!問我為甚麽兩個禮物是一樣的?這種小心思,給他非常意外的「驚喜」。我説:「因為知道你最怕熱,所以送上雙份一樣的禮物。」接下來一個小時,我們聊得不亦樂乎,沒有一秒冷場。這位大男孩真使我感到驚訝,他堅強而風趣幽默,還會精靈地取笑我;他令我忘記了自己身處醫院病房中。離開前,我有個感召,自覺應該繼續跟進他的學習及情緒上的需要。我大膽地問他會否接受我再次探訪?他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我追問他下次希望我帶甚麼東西來探望他?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要跟我學習STEM。我離開前,我們已經商量好下次學習活動的大概内容,就是透過電子學習工具,一起砌模型。

五個月後,我再次造訪他。雖然帶上了學習材料,但我非常掙扎,因為銘仔手脚活動能力有限,如何跟他一起完成呢?最後,我不再猶豫,索性放開忌諱,直接問銘仔想如何完成這學習活動?他也沒有半點猶豫地答:「我會用嘴巴指揮身邊人協助完成呀!」在那乾脆俐落回答的瞬間,我感到銘仔比我勇敢多了,堅強多了,也樂觀多了!我思想這大男孩對生命到底是怎樣想的,面對困難的態度為何如此樂觀?

原已跟銘仔約定第三次探訪,他的生命鼓勵了我。可惜一個疫情,醫院停止了探訪活動。我未能遵守我對孩子的承諾!直至收到他離世的消息,我知道原來他指揮了長期照顧他的醫生及護士,跟他一起完成了STEM的作品。我站在他的靈堂前告別時,我感謝他在沒有老師的「督促」下,他都努力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一份功課。

我至今仍非常懷念這年輕的小伙子,他是如此單純熱愛著生命,沒有抱怨,沒有訴苦,沒有放棄,他活得豐盛而燦爛。銘仔成為我們作為基督徒的提醒,我們不知道在世日子有多久,哥林多前書第十章31節鼓勵我們:「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和合本》)

黃麗婷校長

教學人生:突如其來的最後一課

近年的新冠疫情及2003年的「沙士」對於學校,以至整個社會都帶來極大的衝擊。在這兩種疫症之間的2009年,曾出現過「豬流感」,同樣為我及我的學生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

2009年6月11日,正當我的六年級學生忙著寫紀念冊之際,突然傳來噩耗──教育局宣布因豬流感而提早放暑假。那天便突然成為他們小學生涯的最後一天。當時,我鼻子一酸,腦海中湧現那兩年的校園生活片段。我心想︰我與學生的關係不能無聲無息地消逝,不能隨便説句「再見」就分開。於是,我將餘下的課堂改為「惜別會」,安排了「最後一課」。我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其中最令我動容是一位形象粗豪的男學生的分享︰「我要多謝林Sir!沒有林Sir,我就沒有今天!」他説了這一句話後,就哽咽,無法再繼續説話。聽罷,我熱淚盈眶,哭成淚人。我的反應不是被現場氣氛煽動所致,而是我們的確真真實實地一起生活過,見證過彼此的失敗、彼此的成功和彼此的成長。

猶記得在他們五年級時,我以班主任的身分踏進「他們」的課室,猶如外人一般。我試過以各種方法與他們建立關係,都未見突破。對於這種不被接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及後我得悉上一學年他們換了八次班主任後,才明白箇中因由;無怪乎一早已有同學問我何時離職。之後,我與他們逐一面談,以建立安全感,並落力推動班級經營。其中,以前文提及的粗豪男生的改變最明顯。從起初我搭著他的肩跟他説話,他把我推開;從每一次對話都是處理他的行為及人際問題,而他啟動了防禦機制;到後來他與我説話時自然靠近,流著淚向我細訴內心的掙扎,我就知道,我們的關係昇華了,我成為了他的同行者。在群體方面,他從一個發放負能量、憤世嫉俗的人,蛻變成為團結同儕的積極分子。最令人安慰是學校舉行班際歌舞比賽,他們雖然實力明顯不及另一班,但仍毅然報名參加。及後,那男生每天午膳後,召集眾人排練,而我則從旁支持、打氣!由於實力有限,士氣自會有起伏,我常以「我見過你成功,見過你失敗,但我未見過你放棄!」一句作勉勵。比賽完結了,他們如預期一樣獎項落空,但我卻以他們為榮。因為他們樂於尋求突破,擁抱希望,團結克己,這在人生跑道上的收穫遠比獎項寶貴。

在「突如其來的最後一課」後,這班學生偶爾返母校探望我。隨著日子逝去,次數逐漸減少,直至完全絕跡於母校。惟在畢業四、五年後,這位粗豪的男學生主動約我共晉午膳。膳後,當然由有收入的老師付款,但他堅決要以他兼職得來的報酬回敬老師。雖不是吃山珍海味,但卻是我一生中最滿足的一頓飯。

聖經説︰「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記2︰7)換言之,人包含了「靈、魂、體」這三個元素,缺一不可。現今的科技一日千里,或者能取代老師部分的教學功能,為人帶來謀生的能力,解決了肉體(生存)的需要,卻未能滿足到「靈及魂」的需要。只有老師與學生情感的連繫能建立健全的心靈,造物者與人相通才能滿足靈性的需要。

林逸龍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