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 《COVID-19與精神健康》

新冠病毒(COVID-19)屬於「流行病」,令各國緊張起來。全球陸續爆發時,令衞生部門措手不及,成為「大流行」疾病或「瘟疫」。最初,有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傳染病,限於呼吸系統;後來發現這病毒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神經系統,會影響病人的精神狀態。由於病毒帶來的免疫反應及器官損傷,加上防疫措施及社交隔離影響,造成生活節奏及社交關係被打斷,使不少人出現情緒不安。此外,疫情確實影響了全球經濟,打擊了無數人的生計;因而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增加了生活壓力。由於兩類疾病(身體疾病及社會心理障礙)同時出現,COVID-19再被提升為「協同疫症」。

COVID-19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已隨著疫情持續越來越多,啟發了我在「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網頁(www.soulcare.hk)向公眾介紹與COVID-19相關的精神健康情況;期望引起讀者興趣及關注,也盼望文章內容能夠讓讀者有所啟發,對疫症與精神問題有較深入的理解,並能夠提升本身應付壓力的韌力。

在聖經詩篇九十一篇,描寫詩人在逆境之下對上主保守信心:「你是我的避難所,我的保障……。他必救你脫離捕鳥的人的網羅,脫離致命的瘟疫。」(2-3節)「也不必害怕黑暗中流行的瘟疫,或是在正午把人毀滅的毒病。」(6節)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推介文:

麥基恩醫生是我的醫學院同學,他對香港社會的心理健康非常關心。他今次的作品探討了COVID-19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以及對醫療人員、某些社會人士的心理影響;他亦提出應對這些挑戰的對策。這本書對現時的香港非常有用,我極力推薦這本書;並感謝麥基恩醫生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寫了這本有用的參考書,保障了我們香港市民的健康。

何仲平醫生

香港醫學會前任會長

麥醫生一直是精神醫學和社區康復領域的先鋒及倡導者,過去數十年為業界倡議過不少重要課題,推動業界及公眾關注精神健康。本書的內容是麥醫生結合多年個人及臨床觀察的心得,簡潔地引導讀者認識COVID-19對人們的精神健康在不同範疇的影響。

何惠娟女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前總幹事

麥基恩醫生綜合信仰與專業知識,以嚴謹的分析、精神科的專業及實用的方式,在疫情期間不斷與讀者分享COVID-19與精神健康的關聯,對各行各業和不同群體面對的衝擊和挑戰,作出建設性的分析及建議。

雷建華牧師

宣道會康怡堂榮譽顧問牧師

麥基恩醫生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貼地」應用在生活上;他寫的書都能夠對普羅大眾以至專家們有幫助。此書闡述這疫症對社會和心理範疇的影響,內容非常豐富,由個人以至醫療系統,都提出重要的提示。

鄺保強醫生

基督教得生團契董事會主席

麥醫生分別分析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如何大體地影響人類社會,以及怎樣對個人心理和腦部造成破壞。我更欣賞他引用聖經經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疫情種種不明朗因素,加上年年月月的抗疫措施,總會導致我們心境不暢。這書可以給讀者看見大一點的圖畫,經過增添知識,對未來有多點把握。

鍾維壽醫生

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

掃描QR code了解詳情

購書請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理性與感性:重要人物求醫記

陳醫生是一位相當出名的婦科專家,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資深護士。他因兩歲的兒子發高燒且高燒不退及完全沒有胃口,而擔心兒子患有甚麼嚴重疾病,所以帶他到私家醫院門診求醫。當值的李醫生檢查小朋友後,似乎沒有發現甚麼嚴重問題,應該不用抽血檢驗,打算處方一些退燒藥便讓他們離開。但是,當李醫生發現孩子的父親是一位名醫,而護士長又認識其母,便猶豫了一會;其後決定把孩子收入病房作詳細檢查。結果是所有可能致病的化驗報告顯示正常,而孩子吃了退燒藥一天後,便痊癒了!

心理學會解釋這一種情況是「非常重要人物綜合症」(Very Important Person Syndrome)出現了。這是指當有特殊人物出現的時候,會令別人感受到壓力,因而影響到他們的專業意見,結果作出非正統(甚至錯誤)的決定。

這綜合症其實在不少有關醫生的電視片集中也有介紹,例如:非常受歡迎的《X-醫生》。很多時,當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包括:國會議員、政府部長、知名人士、企業巨頭等等)要進入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整個醫院管理階層便大為緊張。不單動用最高級的醫生診症及使用最先進的設備醫治這位VIP,許多時更要安排他們由秘密通道入院,以逃避新聞媒體或不讓其他人看到。誇張的劇集更描寫院長等高級職員對VIP病人及其家屬打躬作揖,唯恐招呼不周。確實不少醫院設有特別VIP房間,由特別醫護照顧。不過,普遍劇集都描寫這些非常重要人物的手術出現問題,不能順利完成。反之,次等級的病人卻得到最佳的醫治,身體痊癒並依時出院。

有研究發現上述令人詫異的結果的確會出現。這是由於VIP病人屬非常重要人物,醫療人員要盡量令他們舒適,因而有壓力,故此往往會減少一些略為創傷性的檢驗,以致真是忽略了一些重要指標及有斷錯症的可能。另一方面,假若真是發現一些病狀,他們又擔心遺漏一些罕有的疾病可能性;萬一真有其事,便會遭受嚴厲批評,影響醫院聲譽。故此,有時他們反而為這等VIP病人進行很多不必要的檢查(例如:抽脊髓),以防萬一。結果是病人不計較醫療費用,也得不到最合宜的醫治!

其實這「VIP綜合症」不單出現在醫療治病之事上,很多時也發生在航空交通及酒店服務業界裡。除了影響這些重要人物本身,也影響服務本身及其他需要服務和資源的人士。

使徒保羅在新約聖經強調信徒中間是一視同仁的,沒有種族、階級、性別等等之分。「因為你們凡是受洗歸入基督的,都已經穿上基督;當中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希臘人;當中既沒有奴僕,也沒有自由人;當中既沒有男的,也沒有女的,因為你們所有人在基督耶穌裡是一體。」(加拉太書3:27-28)

冷對

理性與感性:「疫」境中學習樂觀是憑感覺,還是改變思考模式?

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自年初開始到現在,每日確診個案已去到數萬宗;有專家甚至估計可能已有過百萬人染疫,遲些更可能實行全民強檢。故此,有人瘋狂搶購食物及日用品,有些超級市場已開始限量購物。眼看市面上不少食肆或店舖已暫停營業,不少工人頓時失業;中小學要放特別假期;不少市民也響應政府呼籲留在家抗疫,特別在晚上,街道一片蕭條。不少香港人此刻也感到好像活在一個大逆境中!到底心理學有沒有一些提醒呢?

正向心理學指出:樂觀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歸因模式。即是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特別是當人面對失敗和成功事件時。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傾向樂觀,還是悲觀?以下有一些例子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順利事情的例子:「疫情後,已一年無做工,我今次見工表現很好。」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一向很會面試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有豐富的相關工作經驗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只是今次表現得有自信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幸好我遇到一個要求不高的老闆,而其他應徵者水準一般。 (歸因:外在因素)

不幸事情的例子:「疫情下在家照顧孩子,已經令我感到筋疲力竭!」

樂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這個月實在太忙了 (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
  • 年老父母最近病情嚴重及子女考試,很忙!沒有好好休息。 (歸因:外在因素)

悲觀者對自己的評價有:

  • 我從來在任何事也沒放鬆自己 (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
  • 因為我一直在工作和家庭也很忙 (歸因:「因為我」的因素)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歸因模式如下:

 樂觀者悲觀者
看順利事情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
看不幸事情暫時的、特定的、外在因素永久性、普遍性、因為我

有人可能會問:「縱使我知道自己的悲觀傾向了,要實踐改變好像不是那麼容易。」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例子試試。舉例:「我最近因疫情被解僱了。」假如我們相信都是我的問題(歸因:「因為我」的因素),認為可能長時間也找不到工作了(歸因:永久及普遍的因素)。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歸因:外在因素);疫情回落後,經濟便會復甦,工作機會便會增多了(歸因:暫時及特定的因素)。或許,我們開始察覺自己的歸因傾向時,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悲觀傾向。我們可以問問身邊信任的人,從提醒自己開始,相信可以慢慢逐漸改變。

事實上,研究指出:身處逆境時,樂觀者比較少「長嗟短嘆」,少用「坐困愁城」的心境去面對事情。相反,他們較懂得用積極心態去採取必要的措施,扭轉逆勢中帶來的困境,從而尋找出路。既然樂觀是一種歸因模式,檢視後,便可作出改變。你願意嘗試學習這種變得樂觀的模式嗎?

聖經箴言十七章二十二節提到:「心裡喜樂就是良藥;心靈憂鬱使骨頭枯乾。」(新譯本)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理性與感性:24×7在家的日子

你喜歡在家工作(或上網課),還是回公司上班(或上實體課)?雖然在家上班或上學能夠節省不少交通費和時間,但是很多人寧願花時間和金錢,也要外出上班或上學,不願意長期留在家中工作。因為在家工作實在太難專注了!

香港地小人多,不是所有家庭都適合工作或學習。若家庭環境擠擁,又沒有自己的房間,想集中精神更困難。就算你的家環境比較好,在家工作也有容易令你分心的情況,例如:家中有小孩子或有兄弟姊妹在上網課,他們不願意戴上耳機,並且調高喇叭聲音;或者家人、工人姐姐不時走進你的房間處理家務、取東西等等;甚或你是家中「IT達人」,常常有家人找你替他們解決電腦疑難。若你是幼兒的家長,情況可能更不堪。當你的老闆或客戶找你商討緊急事宜,而你可愛的孩子卻不停纏繞你,或者在房間門外哭叫,你會不期然變成咆哮的獅子。想做好工作或專心學習,往往事與願違,情緒難免受到影響。

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以上的畫面是你生活的寫照,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每天在家「作戰」的人多的是,你的煩躁和無奈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在家工作或學習真是不容易,可能你已經試過用不同的方法去改善現狀,但是想在香港狹窄的地方找自己的空間,一點也不容易。生活、工作、考試和學習等壓力每天積累,到底又可以怎樣?如果你無法改變環境,唯有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和步伐。以下是一些在家工作或學習的小貼士,希望對你有些幫助吧!

一、寫下你的「瑣事清單」:很多人在家工作或學習時,容易分心,被生活瑣事佔據了很多時間,重要的工作或功課卻遲遲未能完成。這是因為大腦的構造讓你容易留意及對突如其來的事作出反應,例如:「我的書枱很亂」、「月尾要交電話費」、「媽媽好似需要我……」最後,你會不自覺地把黃金時間放在執拾書枱、交電話費和幫助媽媽的事情上,而不是專心處理當下對你最重要、最需要集中精神的工作。

事實上,這些「雜念」會不停出現。若要自救,可以有系統地記錄這些事情;你不妨在電腦上或工作枱旁留一張紙和一支筆。每當你的腦海閃過一些要處理的事務,可用短句簡單寫下來;然後回到重要的事情上。告訴自己:「不用擔心,這些事情已經記下了,我可以稍後再處理。現在我要專心做手頭上的要事。」這樣,你能夠把黃金時間好好地留給需要集中精神或高度專注力的事情上。

二、定下每天要做的一至兩件重要事項:每天花幾分鐘時間,想想當天要做的一至兩件要事。如果那件事不可能一日完成,例如:寫幾千字論文,便要制定合理、現實的目標和進度。切記:目標要可行(Achievable)。如果目標定得太高,經常達不到,只會讓人有不停「追數」的感覺;適得其反,令人倍感無力和煩惱。開始時,不妨先為自己定立輕鬆一點的目標,再慢慢增加強度。這樣,你可能會越做越起勁,家人較容易配合你的需要。

三、「Take it easy! 放鬆啲啦,香港人!」

我們在家工作或學習,可能還要維持一段時間。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很多安排也未能如我們所想。這時候,我們更加要學習接受自己的能力有限。當情況未如理想,身邊的人和事不完美,我們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就可以了!請緊記:這疫情有一天會過去的!

在家工作或學習,無論對成人或學生都充滿挑戰。希望以上的小貼士可以幫助大家擊退雜念、提升專注力,並且放鬆心情吧!

崔偉邦先生

臨床心理學家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理性與感性:一袋蔬菜的安慰──困難中仰望主必有供應

最近手機每天充斥著疫情的資訊是關於確診和初步確診的人數急升、菜價飆升、超級市場的麵食和凍肉被搶購一空、確診的市民在急症室門外「捱」寒風候診、醫護確診者數目、居家抗疫錦囊、 社區藥房熱線電話、處理輕微確診者的門診資訊、封城傳聞、社區染疫者求助的方法、幼童和長者離世消息等等,令人難受!緊張、擔憂、驚慌、無奈、 鬱悶、傷心、難過、 憤怒……一籃子情緒,要一下子消化,實在不容易。這些情緒狀況引發筆者思考。

站在肆虐的COVID-19疫情面前,人是顯得多麼的渺小,也多麼的無助!我們可以完成接種三針疫苗、 配戴防護性能最高的口罩、 勤洗手、避免在餐廳進餐、在家工作或放工後即刻乖乖回家……可是不等於有百分之百保証不會被傳染。病毒可能來自同一辦公室樓層的確診同事,也可能是住同一大厦的鄰居,也可能是同坐交通工具、素未謀面的乘客;甚至是違反居家令四處散播病毒的自私人。

人生中有些東西是人可以去控制的,但是也必須承認有些東西超過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對於我們能控制的東西,我們就盡力去做;至於不能控制的東西,只能祈禱交託給主。我想起聖經那一段記載:

「亞伯蘭與夏甲親近,夏甲就懷了孕。夏甲見自己有了孕,就輕看她的主母。撒萊對亞伯蘭說:『我因你受屈;我把我的婢女送到你的懷中,她見自己有了孕,就輕看我……亞伯蘭對撒萊說:『你的婢女在你手中,你看怎樣好,就怎樣待她吧。』於是撒萊虐待夏甲,她就從撒萊面前逃走了。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的水泉旁邊,就是在到書珥路上的水旁邊,遇到了她,就問她:『撒萊的婢女夏甲啊,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耶和華的使者對她說:『回到你主母那裡去,服在她的手下!』耶和華的使者又對她說:『我必使你的後裔人丁興旺,多到不可勝數。』耶和華的使者再對她說:『看哪,你已經懷了孕,你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夏甲給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起名叫『你是看顧人的神』……」(創世記 16:4-13)

夏甲是外邦的僕婢,用今天的說話,即是一個異族、社會身分低微的人。她的困苦和傷痛根本沒有人理會,也不值一提。但是深愛世人的主卻留意到她,聽見了她的苦情,並親自向她說話,安慰她,又給她應許。她在哀傷中看見那位看顧她的主。

無論此刻我們正面對怎樣的困境,內心處於怎樣的狀況,主都知道,並且看顧著我們。當我們把視線再次定睛於主身上,多讀聖經和祈禱,不難發現主一直與我們同在;祂透過身邊的人和事給予我們恩典和幫助。最近有一位病人在四圍蔬菜短缺之際,在複診之時買來了一大袋菜給我,她說:「 馬醫生,我知道你很忙,一定沒有時間買菜。 我剛巧見到有菜店到貨開箱, 所以買了一大袋給你。」主竟然透過這個病人來供應我生活所需, 實在奇妙!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惶恐不安,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世情幻變,主愛不變!深願人們因認識主耶穌而經歷祂的平安、同在、供應和安慰!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婚姻三覺──錯覺、幻覺、醒覺

我曾經在一個研討會主講「婚姻三覺」這題目,此乃藉著三個精神醫學名詞來形容結婚前、中、後期的三個階段:

一、錯覺(Illusion):這是指人將一樣東西看錯了,「杯弓蛇影」便是明顯的例子。在結婚前,大家可能有看錯戀愛對象的情況。雙方把自己喜愛的人看成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或最英俊的男子,正如中國名句「情人眼裡出西施」。這錯覺除了外貌以外,很多時也認為對方性格優秀及極具天賦。殊不知在其他人眼中,這情人絕不是這樣美滿。不過,這種不現實又過度正向的心情,確實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二、幻覺(Hallucinations):這是指純粹虛構的感受,無中生有。在結婚時期,大家對婚後的生活充滿幻想,認為會像童話故事的結局──王子與公主結婚後便天長地久、永遠幸福快樂。可惜,這只是一種幻想而已,與實際情形相差甚遠。不過,這種心態可以使蜜月期間更加愉快。

三、醒覺(Insight):這是指察覺了真實的情況。結婚後一段時期,逐漸發現夫妻相處的現實生活情況與結婚前及結婚時的估算完全不同,一般都是大失所望!只可惜為時已晚,只好逆來順受,盡量適應。

除了婚姻以外,我們在很多事情發生前後,也可能出現上述三種感覺。耶穌十二個門徒之一的猶大(全名是「加略人猶大」),似乎經歷過這種情況。雖然聖經曾提及撒旦進入了他的心(路加福音22:3及約翰福音13:27)及他因貪財(三十塊銀錢)而出賣耶穌(馬太福音26:15)。但是,有另一種分析指:他在最早期跟隨耶穌的時候,有「錯覺」以為耶穌降生拯救世人,傳講天國福音,就是要抵抗羅馬政權及恢復猶大王國。當猶大發現耶穌雖然行神蹟奇事,卻沒有任何類似革命的行動時,他「幻覺」中以為透過向當權者出賣耶穌,耶穌因逼迫受苦,或會使神蹟出現,反抗權勢,達到猶大自己的理想。可惜,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他才「醒覺」起來,可是後悔莫及了。這便解釋到為何他終於走上自殺的路(馬太福音27:3-5)。

當然,「婚姻三覺」絕非鼓勵人不戀愛、不結婚、離婚或自殺;反而是在主觀甜蜜戀愛感覺之外,也要客觀冷靜看對方。除了欣賞配偶的優點外,也要接納對方的缺點。當遇到困難和失望的時候,不要悲觀逃避,反要積極面對及改善;需要時,尋求婚前及婚後輔導。

聖經教導信徒,無論過去或現在是成功或失敗,都要努力面對將來。新約腓立比書三章十三至十四節:「弟兄們,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爭取前面的,向著目標竭力奔跑,為要得到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去得的獎賞。」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對前路有希望」憑感覺,還是憑意志?

根據年初某些民意調查顯示,香港人今年沒有新年願望的比率升高了。事實上,香港人自2020年農曆新年開始,已抗疫兩年多了。曾經有一段時間能夠「清零」(零確診個案),以為有好日子過,怎料最近第五波疫情大爆發,以致農曆新年期間因應防疫措施,市民要減少,甚至停止外出拜年和聚餐。不少人估計農曆新年後,陸續有公司結業,以及有不少勞工階層人士失業,特別是餐飲業人士。不少人感到無望,感到前路茫茫!或許,我們從正向心理學看看,學習怎樣在惡劣環境中仍然存有希望。

正向心理學怎樣看希望?

一般人認為希望是一種感覺,對前景是否感到開心及樂觀等。但是根據正向心理學家斯奈德(Charles Richard Snyder)的「希望理論」(Hope Theory)指出:希望是由三個相關的部分組成。述說如下:

一、具有目標導向的思想(Goal-oriented thoughts)

即是我們應先定立一些人生目標及方向,例如:三年內結婚、兩年內升職、幫助孩子明年考琴試、一年讀完整本聖經或希望在疫情中能平安度過等。

二、制定實現目標的策略(Strategies to achieve goals)

當我們定了以上的目標,要制定具體的策略去實現;例如:三年內結婚便要儲錢;希望兩年內升職,便要改善工作上的弱點及提升表現;孩子明年考琴試,便要幫助他們定立具體日程表進行恆常練習;想一年讀完整本聖經一次,便要有系統地每天實行讀經計劃;希望在疫情中能夠平安度過,便要做足各方面的防疫措施及接種疫苗等。

三、提升動力去實現目標(Expending effort to achieve goals)

要想出不同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動力達致以上的目標,最好不要孤軍作戰,要有同行者。要為自己、伴侶或孩子的目標制定獎勵機制,彼此多互相鼓勵;有挫折一起面對,遇到甚麼困難要一起承擔等;形成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決心。

斯奈德指出:假如人們對自己實現這些目標的信念愈強,便會令自己產生更多希望感,而不會只懂抱怨、對前路茫無頭緒,也不會有「等運到」的感覺。當然有人認為雖然訂立了以上的具體目標,但是總有千百樣原因不想或不能完成;例如:因顧及太多事情而分身不下,感到疲倦,又或定立的目標太高而很難達到等等。在此,我們或可回想自己過去的人生經驗,曾經追求的長遠及有意義的目標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這好像從小到大讀書,需要按部就班,有策略及有目標才能在公開試中考取理想成績。我們有這份決心達到這些目標嗎?假如沒有,趁現在還是年頭,應該好好為自己定立目標,以致五年或十年後回望時,不致後悔,感到虛度時間。當定立具體目標後,可增強自己對前路的希望,每天起來也可以為目標而奮鬥。

在此謹祝你心想事成!

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理性與感性:錯看鏡中人

上星期陳先生在活動中心接受免費血壓檢測,發現有血壓高。因此,陳太太半強迫丈夫作進一步檢查。檢查當日,陳先生的血壓指數屬於邊緣高,心電圖顯示正常。陳太太堅持要丈夫再作進一步檢查,於是便抽血檢驗血脂、血糖及肝腎功能。今天,他們前來複診,驗血報告發現陳先生的血糖確實高了一些,但是不算嚴重。我建議陳先生多做運動及小心飲食!他聽見暫時無需吃藥表示欣慰。不過,陳太太似乎有顧慮,並要求我開藥;因為她肯定丈夫不能戒口及不會持續做運動。我問及陳先生為何會失敗?陳太太理直氣壯地告訴我們,她自己本身嘗試了無數次減肥及運動,每次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從未成功!經過多一些溝通了解,她承認這是自己的想法,她的丈夫確實未曾正式節食或參與系統運動訓練,而陳先生並不是一個饞嘴的人。

陳太太以自己的體會來推算丈夫的想法及行為,屬於一種常見的偏差思想,有人稱之為「鏡像思維」(Mirror thinking) 。即是從鏡中看到的自己,卻誤以為是別人。這種對別人的猜想,中國人有一句俚語形容得相當貼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Mirror Thinking是2020年美國心理學家Fiona Murden 所寫的書書名。她認為每個人自小受到各類人之「鏡像」不斷反映及塑造,才產生現在的個人。不過也可以引伸到把個人自己的「鏡像」投射到別人身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投射」(Projection)是一種不自覺的個人防禦反應,就是把個人的感受投放在另一個人或物的身上。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在1895年曾用此名稱來解釋一個病人嘗試壓抑自己的羞恥感受,而想像鄰居說她的閒話。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普遍。小事就如小孩子很想吃巧力克,於是要求外婆購買,說出的理由卻是「因為媽媽很喜歡吃」;大事則如某國家元首發現自己的抗疫措施失效,便刻意批評另一個抗疫較為成功的國家的抗疫措施無效。

耶穌在著名的「登山寶訓」有一段教導,讓信徒反思有關這類投射的不良心理。馬太福音七章三至四節:「你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留意自己眼中的梁木呢?看!你自己眼中還有梁木,又怎能對你弟兄說『讓我除掉你眼中的木屑』呢?」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拒絕赤口

昨天我乘坐的士,有一輛寶馬汽車在我們前面以龜速前行。當紅燈轉綠燈時,車輛起動也慢半拍,實在令人不耐煩!過了不久,的士司機忍耐不住,開始罵道:「可以開快些嗎? 在發夢嗎?還學人開靚車?」的士司機按耐不住,決定加速超前。此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有一輛電單車在寶馬汽車前面擋著去路;司機迫於無奈慢駛。我們錯怪了寶馬車司機,真是有點不好意思!

日常生活中,人傾向用眼前最方便的資訊去解釋事情或作出決定,而忽略了背後的因由或大圖畫的重要性;以致判斷上有誤差。在危急關頭,這快速作決定的機能可以幫助我們快捷地尋找解決方法,增加逃生機會;例如:當我們身處火場,我們會用最快的時間尋找火從哪邊來,並作出適當的回應。但是,當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們卻不可以以偏概全作出判斷。因為這樣做的話,讓人容易錯怪身邊最親近的人,令人際關係陷於僵局。

試想像,你和家人要出席一個重要的活動,途中卻不幸遇上大塞車,以致「遲大到」。此時,你的心情一定不爽,乾急中你會否不自覺地怪責眼前的家人呢?「一早叫你快些出門口啦」、「你用了太多時間梳洗了!」平心靜氣地想想,早十五分鐘出門口,真是會改變目前交通擠塞的情況嗎?坦白說,即使家人提早了十五分鐘出門,也不一定可以避過交通擠塞的問題。這有點偏差的想法容易讓人錯怪眼前人,令跟家人相處的寶貴時間變成不愉快的「赤口」時光!

當我們遇到壓力時,這種快速處理資訊思考模式會更加容易產生誤差。要預防誤轟無辜的至親,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先了解自己這一刻的情緒。大塞車卻又趕時間,你是感到憤怒?還是尷尬、傷心或煩惱?能夠清楚說出你的感受,有助我們平復情緒,並作出更好的判斷力。

另外,當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提醒自己須刻意去了解對方的感受。身處大塞車之時,你的伴侶可能跟你一樣焦急。請不要對罵了!因為你倆根本是同一陣線。如果能夠共同面對問題,互相扶持,不是更好嗎?能夠尋找到共同的問題,並一起尋求解決方法,很多時候會令家人相處更融洽。

同樣,當出現偏差的時候,讓我們學習向親人道歉。在工作上做錯決定,我們一般會立刻想辦法修補,或者向客戶道歉。但是,當錯怪的對象是家人,我們也要願意放下身段,向家人道歉、認錯。道歉比堅持己見更需要勇氣,但是這份勇氣是絶對需要的。

這個新春,但願大家可以多一點欣賞和體諒,珍惜那不是必然的家庭關係和相處時光。

祝願大家新春大吉、一團和氣!

崔偉邦先生

臨床心理學家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理性與感性:驚濤駭浪中的依靠

最近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席捲全球,香港無可幸免,政府再次推行一連串防疫政策,例如:晚上六時後所有餐廳禁止堂食、建議公司讓員工在家工作、幼稚園及小學再度停止面授課程、高風險人士須強制檢測等。打開手提電話的訊息,鋪天蓋地盡是疫情消息,強制檢測的地方更是遍佈港九新界。在這一連串的風浪中,不知閣下的心情如何?

有人感到驚慌,因為第五波疫情終於「殺到」香港,身邊好像總有一個親人、朋友正在檢測或接受隔離,擔心自己哪天「中招」;有人感到無奈,因情況好像又回到起點,經濟民生剛剛有起色,又要被迫停下來;有人感到憤怒,因個別人士的自私行為而要全港市民為他們「埋單」;有人感到很煩惱,因為要在家工作及照顧不能上學的兒童。各種各樣情緒充斥著心靈,很難達成新年賀詞中的「新年快樂」。

快樂何處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文博士Dr. Martin Seligman提倡「正向心理學」。在他的著作《真正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裡列出了一條「快樂方程式」:H=S+C+V(Happiness快樂指數=Set Range天生的快樂幅度+Circumstances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Voluntary Activities個人控制範圍)。他指出:快樂由三個元素組成,天生的快樂幅度(有些人天性較容易快樂,有些人則較容易憂愁)佔40%,這點不難理解;值得留意,原來環境際遇只佔20%,因人們在適應環境或際遇後,心情會回復至自身水平。反而40%來自「自主能力」,包括:思想和行為模式、對事情的理解、應付問題的能力等。由此可見,快樂不完全取決於環境因素,快樂仍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談到人生的風浪,也使我想起聖經中一段記載。「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叫他們先到對岸去……。那時,船已經離岸好幾里了,因為逆風而被波浪沖擊。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向他們走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行走,就驚慌失措,說:『是幽魂哪!』並且害怕得大叫起來。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對他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來,在水面上行走,向耶穌走去。可是,當他看見強風,就害怕起來;他開始沉下去的時候,就大叫:『主啊!救我!』耶穌馬上伸手拉住他……他們上了船,風就平息了。船上的人都向耶穌下拜,說:『你真是神的兒子!』」(馬太福音14:22-33,《環球聖經譯本》)在這件事蹟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重要的訊息:

一、主掌管一切:主有計劃地帶門徒經歷這一場風浪,訓練他們的信心和更新對衪的認知。每一個浪,主都看著又控制著力度;在暴風中,祂仍坐著為王。

二、主與他們一起:門徒經歷風浪而大驚,甚至認錯耶穌是鬼怪;主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親自安慰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在風浪中,主同在和安慰。當彼得轉眼看風浪,便心驚下沉,他向主發出呼求,主就立刻救起他。

三、主很有能力:從主救彼得一同上船後,風浪便停止了。主是萬物的創造主,風浪也要聽命於祂。主比一切的風浪更大更有能力,值得我們衷心敬拜祂。

人生的驚濤駭浪無可避免,我們的心情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天塌下來,以致常常懷著絕望的心情苦苦度日;我們也可以看為上天訓練和考驗我們的機會,以致心存盼望,感恩地生活。就算我們有時因看環境而灰心失望或驚慌,只要我們來到主跟前,祂必會幫助我們。願主賜給我們智慧和悟性,去看破世情,以致能看見衪施恩的手一直在工作,安慰和供應我們的需要。我們只管全心倚靠主度過在世上的每一天。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