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心理學:二手男人

「二手男人」是個近代出現的專有名詞,是指那些曾經結婚,但已離婚的男士,也包括了妻子已過世的鰥夫。傳統以來,大眾對拋棄妻子的男子多加鄙視,大多數同情被離棄的女性。時移勢易,由於女子經濟獨立及女性平權,很多時是妻子要求離婚,被拋棄的丈夫反而得到同情。

由於這種情況,現在有不少女子不介意找離婚男子作為自己的對象。她們認為這些失婚男士曾經受過感情挫折,應該懂得珍惜日後的婚姻關係,甚至有人認為他們在性表現方面更為純熟。此外,也有人認為這些「二手男人」,因為有上一次婚姻失敗的慘痛經歷,應該會更真實地了解女人的心情,故此比較溫柔體貼;對於爭執,會多考慮其他應對方式,避免互相傷害。

事實並非如此理想,要看看離婚的主要原因。因為不少夫婦離婚,乃是丈夫有家暴的行為,或者出現毒癮、酒癮及賭癮。當然有些離婚男子日後比較懂得收斂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又或者改過自新;但仍然有部分人本性難移,很容易故態復萌。此外,有一些男士因為離婚的創傷及後遺症(例如分掉身家或支付昂貴贍養費、失去工作甚至住所等),除不掉陰影,很難再投入另一段戀情。即使他們願意再找女伴,也十分害怕再婚;更有一些失婚男士,懷有報復女性的心理,因而玩弄女性。

不過,確實有一些「二手男人」較為成熟,特別是曾經服侍患病妻子及照料子女的男士;他們比初次結婚的男人更懂得照顧女性及兒女。可惜當中有一些人對前妻念念不忘,不能把愛情全心全意轉移到另一位女士身上,以致第二春愛情並不恩愛。

從精神醫學角度看,離婚男性明顯地出現較多健康問題,包括體重波動、焦慮及憂鬱,有失眠等病徵,而中風、患上心臟病機會也增加。不過,上述的健康及社會經濟問題一般是短暫的,通常只在離婚初期出現。反觀離婚女性,若出現這等問題,很多時變成了慢性疾病(Thomas Leopold, June2018, Demography)。

由此可見,女性喜歡離婚男性(甚至已婚男性),可以從社會心理因素去了解。不過,大家要明白這等男士的本性並不比未婚男士優勝,只是經過了婚姻的磨練,變得較為成熟而已。若能清楚其離婚的真正原因(並不容易),可能會對「二手男人」有較明智的抉擇。

聖經對於離婚的理由看得比較嚴格,主要理由須是配偶不忠(馬太福音第十九章9節)及不信的配偶因信仰緣故主動放棄婚姻(哥林多前書第七章13至15節)。但是,近年有不少教會容許夫婦因家暴而離婚。此外,聖經也容許信徒再婚,條件是嫁給有共同信仰的人(哥林多前書第七章39節)。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鑽石王老五

「王老五」是指年紀大仍然獨身的男士,大概出自蔡楚生導演在1937年執導的電影《王老五》。戲中的男主角是一個35歲且出身窮困的男性,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品性善良。他單戀著鄰舍的窮少女,可惜對方嫌他窮而拒絕他。後來他慷慨盡心幫助少女處理其父親的安葬事情,感動了女方以心相許。可惜結局卻是他在戰爭中被誣告為漢奸,被人轟炸而死。

不過「鑽石王老五」這名詞似乎是上述電影主角的反面,一般是指那些事業有成並家財豐厚,但仍未娶妻的男士。可能由於女性喜歡鑽石,而鑽石確是絕對矜貴的寶石,故此這類男士便被社會冠以「鑽石王老五」的雅號。根據分析指出,大部分這類型男士的生活相當低調,而且比較重視事業及家庭。因此,他們並不期望有美麗超群的妻子,反而要求一位溫柔、體貼的賢妻良母。不過,也有一些「鑽石王老五」喜歡美麗的女伴,但只限於談戀愛而不會結婚。

作家吳曉贇在其著作《再婚書》中指出,「鑽石王老五」有以下三類:

一、極品類:年輕有為,而且擁有魅力兼具性格;有很多追求他的女子,導致競爭激烈。

二、碩果類:因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婚姻,直至事業有成才希望娶妻生子。他們的性格一般平實敦厚,卻已一把年紀,而且不懂浪漫舉動。

三、暴發類:在機緣巧合下發大財了,為人比較粗俗,沒有氣質,甚至沒有接受過多少教育。

近年比較多被傳媒提及,是那些出生於富有家庭、有高學歷、有管理才能及關心社會的公子哥兒。他們可能屬於以上三種優良質素的混合體。

不過「鑽石王老五」在感情、婚姻之中,同樣會遇上困難。有不少他們心儀的女性因為害怕被別人譏笑為拜金主義者或貪慕虛榮,不敢與他們交往、談戀愛。此外,不少女性有一種觀念,就是認定富有的男士對愛情並不專一,更容易貪新忘舊,甚至喜歡玩弄女性的感情。因為這等觀念,女士們對「鑽石王老五」敬而遠之,拒絕他們追求。確實大部分王老五的年齡介乎中年或以上,到了這年紀還沒有結婚,多少反映出他們的性格或社交上有困難,或者曾經有童年創傷經歷,又可能曾經歷愛情失敗的打擊,出現了恐懼結婚的心理。

新約聖經多卷福音書(包括馬太福音第十九章16至22節、馬可福音第十章17至22節、路加福音第十八章18至23節)提及耶穌與一位年青有錢的男子對話。以馬可福音為例,其中記敘了這位似乎尚未結婚的男士跑到耶穌面前謙卑地求問:「良善的老師,我要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17節)由於他自小已遵守誡命,「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正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擁有的一切,送給窮人,你就會有財寶在天上;然後到這裡來跟隨我。』」(21節)可惜這男人聽見這話後,就變了臉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原因是他擁有很多財產。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黃金盛女

「盛女」是由「剩女」演變出來的專有名詞。「剩女」原意是指超過了適婚年齡,仍然單身、未出嫁的大齡女性。由於這名詞帶有貶義,並且過分負面,有人改稱它為「盛女」。「盛女」的粵語讀音是「剩女」的諧音,意思卻不同。「盛女」描寫那些思想成熟,有學歷及事業(甚至有家底)的時代女性;她們到了適婚年齡,卻仍然沒有真正的戀愛對象。

《盛女的黃金時代》是2010年的都市愛情電視劇集,描述兩位女主角梁爽和歐樂樂為了工作而錯過了談戀愛的青春歲月;她們到了事業有成的時候,卻發現感情空虛,因而胡亂地尋找戀愛對象。前者最初選擇相貌平庸的富商,而後者選擇了高大英俊的家庭型猛男。可惜,富商對愛情不忠,對梁爽一再背叛;而俊男卻有過分控制欲,使歐樂樂透不過氣來。兩對戀人終於分手,各散東西。這對經歷愛情重創的「姊妹花」,學習到須小心翼翼尋覓真愛;經過各種考驗,她們終於各自找到如意郎君,脫離了單身生涯。這劇集顯示出社會中一個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盛女」受到新舊文化加諸其身上的婚戀壓力。

在古老思想中,沒有出嫁的女性被認為是性格或行為出現問題,例如性格守舊、固執、不懂打扮、脾氣暴躁或操控力強等等。但在現今社會中,她們大部分屬全心投入發展事業,做事積極樂觀,人際關係不差的人;部分人更兼顧照顧父母及弟妹的家庭責任,因此而忙碌,無暇參與社交活動或談戀愛。她們的缺點可能是過分自信,不懂矯揉造作,又或者要求過高等等。此外,由於她們的成就(不少是專業人士),甚至有高級享受習慣及資產,令很多沒有相等成就的男士感到自卑,因而不敢高攀。還有一點,就是部分「盛女」雖然在尋求伴侶,但是又不想有生兒育女的負擔,也許會趕走某些很想建立傳統家庭的好男子。

2017年有一個心理學研究發現,非自願獨身(involuntary singlehood)的人比較自願獨身者更容易有負面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會產生各類精神問題(特別是焦慮、憂鬱及身體不適等),並會出現一種稱為「浪漫孤單」的現象(即是雖然有很多朋友及社交活動,仍然因缺乏親密伴侶而感到孤獨)(Katarzyna Adamczyk,2017, Current Psychology, Vol.36)。

聖經有很多重要的女性人物,當中不乏獨身人士,例如做了很多善事的多加(使徒行傳第九章36至42節)、招待保羅及其他信徒的賣布商人呂底亞(使徒行傳第十六章6至15節)。在當時社會之中,女性地位低微,如能這樣被他人提及和讚賞,實在是非常難得。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適婚年齡

在平均壽命不高的年代及社會之中,人民大多數早婚;因為可以在自己老去之前,把子女養育成人。他們能夠自立養活家庭,甚至接替自己及家族事業。但隨著社會進步及壽命增長,結婚年齡有推遲的趨勢,而在性別之上有明顯的分別。

首先,女子似乎要在某一個年齡範圍之內結婚,要是超過了這個範圍,之後要出嫁的話便比較困難。因此,她們大部分人選擇在大學時期或畢業之後,社會身份及經濟能力最合適的時機出嫁,甚至生兒育女。至於男子,似乎沒有年齡限制。鑒於社會仍然有一種「男主外」的觀念,不少男性以事業有成為準則,達成目標後才談婚論嫁,因而比較遲婚。由於這種性別之分,適婚年齡內的男女比例不平衡,因而出現了眾女爭一男的現象。這種情況在大學期間已經出現:女大學生主動追求同班的男同學。

在社會及心理學應用上,很多時會引用「金髪姑娘原則」(Goldilocks Principle)來訂定適婚年齡。這原則源於英國作家騷塞(Robert Southey)的童話故事《金髪姑娘與三隻熊》。女主角金頭髮的Goldilocks不小心闖進了熊爸爸、熊媽媽及小熊的家,發現房中有三碗粥、三把椅子及三張床。此時,她發覺最好吃的粥是溫度不太低或不太高的,而最舒適的床及椅子乃是尺寸不太大或不太小的。這故事引出了「金髪姑娘原則」,就是兩極中間乃是最佳的選擇。若果引用這原則在適婚年齡之上,不少婚姻顧問認為是20多歲至30多歲之間,不太年輕也不太年長。此外,也有人認為,女性最好在28歲左右(或之前)成婚,而男性則是32歲時(或之後)結婚比較好。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們的心理比較成熟,而事業開始穩定下來;可以獨立、認真談婚論嫁。有研究發現,在這段時期結婚的夫婦在婚後首五年的離婚率比較低。

不過,歲數不能夠絕對準確地推斷婚姻幸福與否,而結婚年齡很多時因人而異,也受各地社會環境影響。心理上,最佳的時間應該是個人在工作及生活之中感覺到相當適應及有自信的時候。

聖經似乎沒有明確指出最適合結婚的年齡,但在舊約箴言第五章18節說:「要使你的泉源蒙福,要喜悅你年輕時所娶的妻子。」似乎是鼓勵人在年輕的時候結婚。不過,聖經也有寡婦再嫁的指導:「丈夫還活著的時候,妻子是受約束的;如果丈夫死了,她就可以自由地嫁給她願意嫁的人,只是要嫁給主裡的人。」(哥林多前書第七章39節)這經文暗示不少丈夫沒有年齡限制,可能比妻子早逝(似乎有老夫少妻意味),因此守寡妻子(應該仍是年輕)可以再結婚。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愛情還是「麵包」

有調查發現,校園中的女孩子要在一個自己喜愛的窮小子和一個喜歡自己的富家子之間作選擇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窮小子。通常給出一個解釋:愛情是感性的東西,並不是物質可比擬。否認了愛情是盲目的說法。

為何在校園裡作此研究呢?可能因為這些青少年畢業之後,進到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就可能發覺「麵包」(物質)與愛情同等重要。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年輕人自然選擇愛情,但是年紀大的人會選擇「麵包」。可是,這情況並不是絕對。歷史上,極其轟動的例子發生在1936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身上。他因為不理會政府及教會反對,堅持迎娶美國離婚女子Wallis Simpson為妻,結果放棄王位。至於女性為了愛情而放棄「麵包」的例子,近年也有;就發生在2021年,日本真子公主為了下嫁大學同學小室圭,甘願脫離皇室,變為平民;也不領取1.5億日圓補助金,成為佳話。

有人認為準確的情況,就是在窮困、沒有錢的時候,人會發覺「麵包」比愛情更重要;但是當人有足夠「麵包」(特別是金錢)的時候,就會尋求愛情,甚至是新的愛情。

上述這些情況及理論,與社會進化過程頗為吻合。在早期社會,男性尋覓配偶主要是延續後代或發洩性慾,並沒有戀愛這回事。至於女子下嫁,大部分人為尋求安全感及衣食無憂。若女子嫁不去,則令家族蒙羞。故此,為求出嫁,也沒有談情說愛的需要。隨著時代演變,社會也漸趨穩定,宗教也指出了過分著重物質的壞處,結果愛情及「麵包」並駕齊驅,各有各的重要意義。到了近代,男女地位趨向平等,生兒育女已經不重要,愛情因而開始被高舉起來。雖然如此,目前在貧窮及落後的國家,嫁娶仍然是以「麵包」為主。至於在富裕及福利好的西方社會,由於並不缺乏「麵包」,令愛情更顯珍貴。可是,這些國家大多流行個人消費主義,偶然有人會為了物質而出賣愛情。

聖經相當著重愛情,與當時世俗思想不同。例如在舊約雅歌第八章7節所講:「愛情,眾水不能熄滅,洪流不能淹沒;如果有人拿自己家裡所有的財產去換取愛情,就必被藐視。」作者在上半節強調「愛情」的偉大,而下半節則描寫世人要是將所重視的「麵包」全部拿出來換取愛情,價值仍然不及愛情貴重,必定被輕視。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嫁個有錢人

「嫁個有錢人」是否大部分女性的夢想?還是「有情飲水飽」更令女士幸福呢?

試想想,成為有錢的貴婦,可住大屋、養番狗、穿名牌衣服、滿身珠光寶氣、出入名車接送、享用美酒佳餚、隨時乘私人飛機旅遊各地……。想起來也令人陶醉。反過來,看看「有情飲水飽」的浪漫愛情想法,實在毫不實際。現實中,社會裡有不少新聞報道指出,「貧賤夫妻」真是「百事哀」!

美國有一位名叫波爾斯的女士,曾經在當地一份報章刊登了以下文章,大意如下:「本人年輕貌美、談吐文雅,想嫁給年薪五十萬美金的人。其實我的要求並不高,因為在紐約年薪一百萬美元才屬於中產。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嫁給這類人?目前我約會的人中,最有錢的人年薪才二十五萬;但要住進紐約的中央公園高檔豪宅,這年薪是遠遠不夠的。我想知道:一、有錢的單身漢一般在哪裡消磨時光?二、我應該把目標定在哪個年齡階段?三、為甚麼有些有錢人的妻子都是相貌平庸呢?四、你們怎樣決定誰能做妻子,而誰只能做朋友?而我現在的目標是結婚。」

後來,她收到一位華爾街大班的回信:「從生意人的角度來看,跟你結婚是一個糟糕的經營決定。其實這是一筆『財與貌』的交易:甲方提供迷人的外表,乙方出錢公平交易。但是這裡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你的美貌會消逝,但是我的錢財卻不會無故減少。實際上,我的收入很可能逐年遞增,但是你的美貌卻不可能這樣。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我是增值資產,而你是貶值的,甚至是加速地貶值。如果美貌是你唯一的資產,十年之後,你的價值堪虞。用華爾街的術語說:『跟你交往的交易倉位一旦貶值,就要立刻拋售,不應長期持有。』聽起來很殘忍,但卻是明智的選擇。因此,我們只會跟你交往(租賃)而不會結婚(購入)。所以我勸你還是不要尋找可以嫁給有錢人的方法了!」

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五章,記載一位既聰明又美麗的女子亞比該,她嫁給了一個很富有的人──拿八。拿八為人粗暴,又行事凶惡。準以色列王大衛派人請求拿八隨便給他們一些賞賜,拿八卻拒絕,兼辱罵大衛派來的使者;因而激怒了大衞,要舉兵報復。幸得亞比該及時作出補償及賠罪,才避免了滅門之禍。這時候,拿八在家擺設筵席,並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當妻子把這些事告訴他的時候,他被嚇得魂不附體,立刻中風癱瘓了。大約過了十天就死了!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愛情三重奏

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於1986年提出「愛情三因論」(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指出組成愛情的三個要素:

一、承諾(Commitment):有意識地決定彼此堅持,以及負起責任。這是一種空洞式的愛情(Empty Love)。

二、激情(Passion):跟對方有一種強烈的生理及情緒反應,感覺到熱情及興奮(包括性慾)。這是一種情慾式的愛情(Infatuated Love)。

三、親密(Intimacy):這是一種互相依戀及親密接觸的關係,是一種喜愛式的愛情(Liking Love)。

如果上述三個要素互相結合,可產生高一階的愛情:

一、親密+激情:是屬於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卻缺乏承諾。

二、親密+承諾:若沒有激情,這屬於夥伴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

三、激情+承諾:缺乏了責任,這屬於衝動式愛情(Fatuous Love)。

要是三種要素全部結合在一起,則會成為最高級別的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代表雙方最理想及最完整的愛情。不過,若三種要素完全不存在,真是屬於沒有愛情了!

史坦伯格更認為上述各種愛情,會隨著時間或環境變化而有所加減。因此,一種方式的愛情可以轉到高一級或低一級別。

認識這「愛情三因論」,可以幫助情侶分析目前雙方的愛情狀況有何強項或弱點,並應該在哪方面努力,才能達致理想的愛情關係。

對於這個理論,比較主要的批評是沒有提及這些愛情級別在戀愛哪個階段中出現,或要維持多久才會進化(或退化)出來。此外,不同年齡(和年齡差距)的情侶,也會有明顯的分別。

波蘭University of Wrocław曾經進行了一個多於25個國家文化的研究,調查了11,000人,發現這「愛情三因論」經過30年有多的時間,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及各種男女關係;因而證明了愛情三重奏的普世性(見Sorokowski等人,2020年8月,《性研究》期刊)。

聖經對於夫婦之間的愛情非常重視,包括了互相委身(馬太福音第十九章6節)、激情表達(哥林多前書第七章9節)及發展親密關係(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11節)。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ADHD特兒特教 之 成人ADHD會否容易患上情緒病?

30歲的伊藍 (化名) 現職美容,4年前開始看醫生。因為工作壓力,讓她常感到挫敗和氣餒。盡心盡力但常發揮不到應有的工作能力、時常出錯、在限期前無法完成工作,上司和同事也不諒解,導致出現了抑鬱和焦慮徵狀:失眠、失去動力,很多事情也開心不起來,更有心慌和胸口發悶。醫生處方了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服藥後情緒時好時壞,但工作效率仍沒有提升,感到非常困擾。

大部分成人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會有診斷和未被診斷的共病徵狀,令診斷和治療方案更為複雜。而伊藍最近因為和家人搬屋和情緒反覆更換了主診醫生。當醫生做了一次詳細的精神醫學評估,發現她自20歲工作起,職場生涯可謂崎嶇難行:室內設計、物流、體育教練、甜品師傅、接待員等等,但每份工都不能通過試用期,最長的只有6個月。同事對她的評價是:「有頭冇尾」、「魯莽衝動」、「易怒」、「五分鐘熱度」等等。

伊藍再向醫生透露,自小學時代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去到大專學校攻讀室內設計,情況更嚴重,如上課時常「遊魂」分心或忘記交功課,亦在上課時繪畫。經過臨床診斷,醫生發現她在小學階段已經出現了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徵狀,由於未能及早處理,這些徵狀延伸至成人階段。及後除了影響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之外,久而久之連番挫敗導致自信心會變得低落,亦出現了共病徵狀,包括抑鬱和焦慮。

成人ADHD容易患上其他共病症?根據在2017年世界衞生組織一項國際大型精神健康普查顯示,超過27個國家參與,訪問了超過26,000名精神病患者。當中585名是成年的ADHD患者。結果發現接近一成患者同時患上其他共病症,包括情緒病(9.3%)、抑鬱症(8.1%)、焦慮症(8.8%)、酗酒(9.4%)、藥物濫用(16.1%),而且這些共病症有八成以上都是繼發性的。而在2013年加拿大一項大型研究精神健康普查,訪問了498名成年的ADHD患者,發現接近六成至七成的患者曾經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而接近六成的患者在開頭時被誤診為其他病症。

在外國,有兩個超過十年的成人ADHD跟進研究 (Follow-up Study),發現患者曾經患上抑鬱症、焦慮症、藥物濫用問題,明顯地比起沒有患上ADHD患者為高,這些研究數據證實共病症在ADHD患者也是很常見。其實,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導致工作效率下降,魯莽衝動帶來生活上的困擾,同時亦引發了抑鬱和焦慮徵狀。這些困難應盡快尋求幫助,正所謂「病向淺中醫」,及早診斷和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和減少ADHD所帶來的影響,從而讓人生變得更加美滿。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科」醫療人員道德談A-Z(二十三)

場景五十一﹕Third Person Confidentiality (關於第三者的私隱)

某病人同意把他自己的醫療資料向他人透露,然而,他的醫療資料中卻包含了另外一位第三者的極度敏感資料,在這種情況下把資料向其他人透露在道德層面上有問題嗎?

(1) 我們應當盡力維護該第三者的私隱權。

(2) 倘若可能,我們應當在資料中隱藏該第三者的身份。

(3) 倘若無法做到在資料中隱藏該第三者的身份,那部分的資料就不應該向其他人透露了。

場景五十二﹕Treatment of a Minor (對未成年病人的治療)

倘若你有一位未成年的病人(即18歲以下),在下面兩種情況下,你可以向他提供治療嗎?
(a)他家長同意,但他本人反對。(b)他本人同意,但他家長反對。

(1) 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予病人是否在心智上已經擁有足夠的自決能力。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單單因為他的年齡不足18歲,就排除他的自決能力,必須按每一個病人的能力作出評估。

(2) 倘若我們認為病人的心智尚未成熟,還未擁有足夠的自決能力,那就應以家長的意見為依歸。

(3) 但是倘若我們認為病人的心智經已成熟,並且擁有足夠的自決能力(在案例上稱之為Gillick個案),我們就應當對病人和家長的意見同樣地尊重。因此,在上述(a)與(b),有一方面反對的情況下,醫療人員一般會審慎從事,不進行提供該有關治療。

不過,倘若醫療人員認為不進行該治療的話,病人會蒙受嚴重的傷害,那麼在病人與家長其中一方同意之下,醫療人員仍然可以進行治療。但是,由於這個決定可能會引起爭議,故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盡量安撫反對一方的情緒,也可諮詢獨立醫療意見後,才予以進行。

張鴻堅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前青山醫院院長

情愛心理學:結婚是愛情的墳墓?

「結婚是愛情的墳墓」(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被認為是十八世紀意大利著名作家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的名言(見於他逝世後衍生的作品《我的一生》),這句說話引起不少人共鳴。除了婚姻亮起紅燈的夫婦之外,有不少人因為父母的婚姻經歷也認同了這句話。不過,這種想法也引起其他人反感,有人認為把婚姻的重要性貶低了。反對的人認為,婚姻應該是「快樂的起點」(marriage is the beginning of happiness),是屬於新婚夫婦的結婚禮物。

既然說得出「墳墓」這個詞語,就表示愛情應該確實曾經出現過,只可惜在結婚後被埋葬了。的而且確在男女戀愛的過程中,愛情肯定非常熾熱。這時候雙方的關係是十分浪漫甜蜜,自由自在;兩人會盡量表現出自己的優點(外貌及內涵),卻又隱藏自己的缺點。結婚之後,這些被隱藏起來的弱點便陸續浮現出來。另外,婚禮之後雙方便一起生活,需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生活瑣碎事宜,並不怎麼有樂趣;而且在互相適應時,很容易出現矛盾。還有一種心理現象,算是「光環效應」,就是戀愛有如月亮的光環向周圍擴散,把所有事情美化了。但是蜜月期過後,就把這效應消除,暴露了生活暗淡的地方。

另一方面,結婚也有新鮮的環境,又容許兩人享受二人世界。對於遵奉傳統道德的夫婦,結婚後使性愛合法化,甚至安全感增加,減少未婚懷孕的憂慮。因此,更加能夠享受性的樂趣。此外,結婚帶來組織家庭的責任,使夫妻關係更進一步,讓愛情變得更現實及更成熟。故此,結婚應該是戀愛的「學車證」,而不是「畢業證」。根據“Health Encyclopedia”的意見,結婚後夫妻應該學習下列事情:

一、經常及清楚地溝通

二、向對方說出感激的說話

三、製造浪漫的二人世界

四、計劃一些屬於個人的時間

五、明白雙方可以意見不同

六、互相建立信任

七、彼此寬恕

聖經也提及婚姻的各種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項:

一、彼此相愛:「無論怎樣,你們每個人都要愛自己的妻子,像愛自己一樣,妻子也要敬重丈夫。」(以弗所書第五章33節)

二、互相配搭:「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個和他相配的幫手。』」(創世記第二章18節)

三、生兒育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對他們說:“要繁衍增多,充滿這地,征服它」(創世記第一章28節);「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箴言第二十二章6節)。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