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之 新冠病毒與「縮陽」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逾兩年,確診人數亦已經多過四億。近期陸續有更多醫學報告談及感染新冠病毒後,肺部以外的器官會受到長遠的影響,上至大腦,下至腳趾*也會被破壞。原因之一是病毒可以打擾身體免疫系統而導致血管發炎,任何器官亦有被損壞的可能。

最近,美國某人聲稱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後,陰莖縮短了約4公分,於是美國傳媒廣泛報道,而本港有媒體亦談及此事。雖然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此病毒在倉鼠裡,可導致睪丸縮小和精子減少,但至於構成陰莖短小,則還未經證實。幸好,我們本港的傳媒視這個報道為笑話一則,若然不是,五六十年前的「縮陽」恐慌,恐怕又再重演。

在六七十年代的東南亞地方,如新加坡、泰國、台灣和香港等,都先後出現一個流行性的精神病,叫做「縮陽」(Koro)#。典型的患者會驚恐地跑到醫院急症室求診,手緊握著自己的陰莖,因為懼怕它縮入肚裡而令自己立即身亡。今天看起來似乎可笑,但在當時的社會,確實容易相信流傳的謬誤知識,在短短一年間,已有數百個個案紀錄。在1967年,《香港精神病學會》更要在報紙刊登廣告去教育市民,明白性器官的構造和矯正一些坊間傳說,希望能減少這個症狀流行。

縮陽,其實是集合了焦慮、驚恐和疑病症的綜合徵狀,只是夾雜了華人常常混淆性功能與「腎虧」的關係,再加上群眾集體恐慌的推動,一下子廣泛流行至一個「文化結合」的精神病(culture-bound syndrome)。可能讀者也會聯想到會否在緊張疫情下,香港的任何傳言都可能構成另一個恐慌,例如聽信香港會封關而缺糧草之謠言,城內市民群起搶購鹽、搶購醋、搶購漂白水、搶購廁紙、搶購中成草藥等等,又變成另一新的症候群。

話說回來,男士對性功能的重視,也成為美國政府對應「疫苗接種猶豫」的其中一個焦點:有一班泌尿科醫生在電視廣告裡呼籲,感染新冠病毒之後,男士有六倍機會患有勃起功能障礙(不舉)。看了後問你﹕會否不打針?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言12﹕25〉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 在美國寒冷的地方,有很多患了新冠病毒的人,後來腳趾也出現凍瘡。
# Koro是由馬拉話轉變出來,意思是陰莖的龜頭。

精神健康趣談 之 與人談話的恐懼

「我唔要返學!」這名小二學生高聲哭叫著。「媽!今天我好唔想返學,幫我請假吧!」那名中三學生向父母苦苦哀求。「網課的發明真是好呀,與不太熟識的人一起上課研討是挺辛苦的! 」另一個大學生無奈地訴說。「如何找到一份不用見人和不用與人合作的工作?」這位待業的青年人掙扎地問道。當細心聆聽這四位朋友道出的困難時,會發現他們面對著一個共通的挑戰﹕「社交恐懼」。

這名小學生從小被爸媽責罵太害羞,每當老師要求他多參加群體活動,內心就感到異常不安;知道那天要參與講故事比賽,更害怕非常,怕在別人面前說話或說得不好,賽前數個晚上未能安睡,繼而不願意上學。那名中學生不善於與人交談,交往的朋友寥寥可數。每次參與科研小組討論,面對一班甚少來往和交談的同學時,她的腦海都被焦慮充斥著,表達意見也是喃喃細語,說完便飛奔離開。小組成員對此十分反感,甚至在背後取笑她。漸漸地,她心裡難受也害怕再參加小組討論。原來,她的焦慮不單與同學交流,連去快餐店叫餐也會焦慮萬分,極度困擾。

另一個大學生發現,自己不知從何時開始,當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時,內心自然地產生一股莫名的恐懼,憂慮別人怎樣評價自己,又怕自己的言行舉止引來別人的恥笑,因此漸漸遠離所有群體活動。當與同學一起小組研習時,他有極度不安之感,但也能完成討論。因此,在整個大學生涯中未能結交任何一位朋友,他感到孤單,但又無法勝過那份焦慮感。這位待業青年一直無法克服見工時怕與陌生職員交談的焦慮,未見面已忐忑不安,雖知道這種焦慮是過分了,但叫自己平靜下來的嘗試總是不成功,因此放棄了許多的見工機會。就算找到一份新工,當與新上司和同事接觸時,都會表現驚惶失措。所以,每份工只做一兩星期就無法忍受,只好請辭躲在家裡便算了。

按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患有「社交恐懼症」人士之驚恐、焦慮是持久的,一般多過六個月或以上。患者經常在一個或多個有可能被別人評價的社交場合中,例如與人交談、會見陌生人、在別人面前表達意見等,產生極度的恐懼或焦慮;而這恐懼或焦慮的反應是過分或不成比例的;更懼怕或擔心被別人負評,例如被取笑、感到尷尬、被人拒絕,或傷害了他人等而引致焦慮。因此,他們極力逃避參與這些場合,在無法避免時會在惶恐焦慮之下強忍渡過,嚴重影響社交、工作和生活。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士,經常被人誤會、誤解﹕「與陌生人交談有何不妥?有何困難?」「與朋友相處為何驚惶?」躲在家裡、不出外、不與人接觸,雖然可以帶來短暫的平靜和安慰,但在漫漫人生長路,又怎能發揮潛能?又如何渡過應有的豐盛人生呢?

如發現你的家人或朋友患有這類困擾時,不要責罵,亦不要遠離,應盡力協助和幫助他們尋求專業的評估及治療。從患者角度,要他自己去尋找陌生人協助是非常困難的,故你們的幫忙是十分重要的。上帝鼓勵我們要成為別人的祝福:「以仁慈待人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也要以仁慈待他們!」〈馬太福音5﹕7〉

楊明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加國輔導在線~Omicron之憂患

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和變種病毒株Omicron肆虐之下,住在加拿大當地老人院舍的陳婆婆情緒甚為波動,經常怨天尤人、失眠、以淚洗面;時而大吵大鬧,埋怨舍友排斥和訴說工作人員針對和奪取她自由的權利;又疑神疑鬼,指所有人欺負她和想騙取她的錢財;記憶力也愈來愈差。年屆八十的陳婆婆本是一個喜愛廣交朋友的活躍份子,但因疫情之故,令她每天困在房間;再者,舉目無親之感使她覺得生命失了意義,輕生之念頭常現。

從表症來看,陳婆婆已有各樣老人家常會有的病態症狀。最明顯是,搬入西方人經營的院舍後出現各種缺乏生活適應能力的異常(Maladjustment disorder),嚴重影響情緒的控制,亦有各樣嚴重的焦慮與抑鬱的症狀,與上述的病態一起作診斷時,實在難分開兩者的因或果。她有腦退化的跡象,導致精神恍惚、疑神疑鬼,甚至有不少妄想症的現象。最令人擔心的是,她已失去判斷及控制情緒的能力,並在缺乏支持網絡之下常有輕生的意念,這些絕不可掉以輕心,急需更專業的援助,以及心理和藥物的治療。

其實,在加拿大,如温哥華等地有不少獨居老人,他們十數年前與兒女移民到這裡並落地生根,子孫長大,因升學、工作或婚姻而四散北美各地。在疫情之中,一家人見面的機會更減至零,加上身邊的支持網絡薄弱,無依無靠之感、愈趨衰老虛弱的身體,都令他們身心靈受壓而影響健康,甚或變得危機重重。最新變種病毒Omicron迅速傳播和肆虐,更令常見的老人病態突顯。作為信徒,我們可以從主耶穌給門徒的話得著勉勵:「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約翰福音16﹕33〉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焦慮與接種疫苗的困惑

在温哥華生活超過20年的陳淑康太太,兩年前剛剛退休,沒有子女,生活無憂無慮。她素來身體健康但常精神緊張,生活簡樸,除了星期天到教會,她甚少於社交。不過,自從兩年前COVID-19疫情大流行,她便深居簡出,因怕受感染而甚少出外與别人交往,亦有潔癖的症狀。在過去十個月,當超過80%的市民都接種了COVID-19病毒之疫苗,可到外進食購物,但她卻拒絕接種疫苗,天天悶在家裡,無所事事。教友看出她情緒低落,想法在一次户外活動上,安排我與她溝通。

結果發現,陳太已深陷入各樣的焦慮症,包括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及普及焦慮症 (Generalized Affective Disorder, G.A.D.) 。她覺得只需要保持清潔便可免疫,加上COVID-19變種病毒Delta肆虐令疫情非常嚴峻,她又不肯接種疫苗,故因長期憂慮而已患上各樣的焦慮症而急需精神治療。與不少人一樣,她缺乏疫苗的基本知識,在目前疫情中,一向焦慮的性格令她很快累積成焦慮症,並急速惡化!

其實,疫苗的歷史悠久,早在18世紀天花病毒(smallpox ) 大疫情中,死亡率高達30%,單在歐洲死亡人數以千萬。 簡而言之,在1796年英國醫生詹納(Edward Jenner) 發現用牛痘漿的接種可以令人對天花產生免疫。不可不知的是,在1967年,「世衛」(WHO) 發起全球消滅天花計劃(IEP),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80年5月宣佈天花已在全球被消滅!今日病毒學與疫苗接種的醫學已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其普遍的應用,從每年鼓勵市民打流感針提高身體感冒的抗體防病可見,故我們都要對疫苗的功能有更深的認識,免去不必要之焦慮。

至於焦慮,這是人人都必有的情緒,「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各樣的焦慮症的產生乃因長期陷於引發焦慮的處境,基於先天性基因的元素和缺乏内在化解焦慮的能力,又缺乏「見焦拆焦」外在的資源,導致腦神經遞質系統的變化,焦慮便累積成病。看來,陳太的焦慮症已存在多年,而在疫情急轉直下,急需心理治療師專業的診斷與治理,以及精神藥物的治療。她是一位基督徒,可從信仰得著力量,有助面對憂慮和促進康復!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精神健康趣談 之 WiFi Wife

讀者別以為我在談甚麼高科技產品,其實今次題目是有關婚姻關係。話說多年沒見的老同學,前幾天專程約我吃飯,他訴苦之餘,還想我為他的妻子斷斷症。原來,這老同學的太太多年來不斷監視他的行蹤,每天規定他用公司固網電話致電給她,最少早午晚三次。她有時在不放心之下,靜悄悄走到他公司附近,看看他的車子是否停泊在那裡;間中「扮鬼扮馬」突然打電話到公司,看看他是否真的上了班。更甚的是,當他晚上要與同事一邊吃飯一邊開會時,她便會在附近商場閒逛,直到他們的會議結束,然後陪同一起回家。

工作以外的時間,夫婦一定要做到形影不離,她才感滿意,但他卻沒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因此他們經常為此吵架。只有在疫情嚴重的時候,他需要留在家工作,彼此之間的爭執才漸減。雖然太太沒有開口說懷疑他不忠,但她的行為卻令他遭受到同事的取笑,漸漸地,他對這段婚姻感覺很不是味道。我深信這位老同學不會行差踏錯,所以更感受到他內心的冤屈。

原來他急於找我幫忙,除了因太太的怪異行徑愈來愈嚴重外,更因為他看了一些文章,擔憂太太患上了文章所寫的Othello Syndrome(奧賽羅綜合症),亦即是「妒忌型妄想症」。此病的患者懷著一個妄想,篤信伴侶對自己不忠,更會千方百計去證明這個想法。我的同學雖然是IT人士,但對一些情緒常識不陌生,他知道這症狀與家庭暴力和慘劇經常扯上關係。

奧賽羅是莎士比亞名劇的悲劇主角(The Tragedy of Othello)。這位將軍因為極度懷疑自己年輕妻子與身邊一位中尉有染,於是將妻子殺死,後來他才知道自己是過分嫉妒而錯怪了妻子,最後他的悲傷帶來更嚴重的結局,就是自盡身亡。無錯,妒忌型妄想症雖然並非普遍(少於1%),但在伴侶被殺案件中,有30%是與男方的極端妒忌思想有關。

我經過一餐飯的時間來了解多一些,推測這老同學的妻子並不是患上妄想症,她只是向來容易焦慮緊張,也有一些強迫症的徵狀,常常重複做一些行為,例如多次洗手,才能安心。而且她是知道自己丈夫沒有第三者,只是難以放下心中疑惑,所以才不斷去查看。為了安慰我的老同學,我用他熟悉的IT術語作解釋,讓他明白自己的太太不是患了Othello Syndrome,而是他的WiFi Wife,意思是要在他的WiFi距離範圍下,她的焦慮才能平復。不過,她始終需要找醫生治療一下。至於我,不能只依靠單方面的資料,便找出他們複雜關係的源頭,所以建議他們夫婦應找婚姻輔導幫助,尋找當中的錯誤,才能有效修復這段婚姻。以IT行內的術語作解釋,就是「要fix咗bugs才能reboot架機。」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醫生,我擔心我有癌症

客觀來說,陳小姐是人生勝利組,40來歲事業有成,有愛護她的丈夫和一對乖巧的仔女,經濟穩定、生活無憂。有一日,陳小姐突然感到頭暈和少許頭痛,持續幾分鐘,家人繼而陪伴陳小姐就醫,接受各種檢查包括驗血、心電圖、和腦掃描,都找不到任何病因。那天之後,陳小姐開始敏感身體上的不適,例如間歇性胃脹、便秘、肌肉酸痛、氣促和乏力,每一種身體不適都令陳小姐擔心患上絕症、特別是癌症﹕頭痛就擔心是否腦癌,胃疼就憂慮胃癌,感覺疲累就直覺聯想患上血癌。她於網上找尋資訊,總覺得自己的症狀吻合各種奇難雜症,於是不停向不同的專科醫生求醫,也做盡各樣深層全身檢查,包括胃鏡和腸鏡。就算各科醫生都確認她身體沒有大礙,也不能令她安心。擔心患上癌症的憂慮揮之不去,令陳小姐長期感到焦慮和抑鬱,也開始出現睡眠問題、食慾不振、體型消瘦,不時心跳、手震和全身冒汗。最終,她在醫生的轉介下到精神科就診。就診期間發現,原來陳小姐的媽媽在早年曾經患上血癌,經過長期痛苦的療程最後治癒,但其好友卻在三年前因腦癌過世,對陳小姐有一定打擊。

陳小姐的情況有機會是患上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health anxiety disorder),或稱疾病焦慮障礙。疑病症的患者總是擔心患上嚴重疾病或身體狀況不佳,任何身體輕微不適都會聯想到患上絕症,以致不斷重複地就醫,就算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能消除疑慮。他們會不斷上網找尋自己症狀的成因和疾病資訊,出現購物式就醫(Doctor shopping)的情況,即找尋不同的醫生去安撫自己的疑慮。長期憂慮的痛苦和沮喪有機會轉化成抑鬱,令生活更受影響。極端的例子會因為極度憂慮被診斷嚴重疾病而拒絕去診所或醫院。

根據外國統計,每100名到普通科就診的病人之中,約4至8位會有疑病症的症狀。小時候曾經病重、受過創傷,或有家人曾經患上嚴重疾病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疑病的情況;壓力也會增加疑病症的病發機會。疑病症從多方面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患者不是無病呻吟,而是身心都受盡折磨。他們的情況有時不被了解,過分擔心也令周遭的人感到煩擾,從而影響戀愛或家庭關係。身體的不適和長期的焦慮也有可能影響工作表現,又或感覺力不從心;重複的身體檢查也消耗大量金錢和時間。疑病症的治療大多結合心理和藥物去舒緩病情,以減低對生活造成的影響,令病者更能學習應對身體不適的訊號。

若果你長期擔心身體健康,或者憂慮患上嚴重疾病,請諮詢醫生意見,接受適當檢查和客觀評估。若果檢查結果正常,學習放低疑慮;放下手機和電腦,暫停網上自我診斷,多用時間做令自己放鬆和開心的事,學習活在當下。「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

王曦中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處理疫情焦慮的ABCDE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普遍大眾對公共衛生意識提升;而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大眾少不免擔憂自己或身邊的人受到感染。芷晴(化名)由疫情開始,已經格外注意個人衛生,減少社交,接種疫苗;她做好多種防疫措施。可是,隨著疫情緩和,芷晴的焦慮有增無減。有一天,她在乘搭交通工具上班時,旁邊有人咳嗽,她頓時十分焦慮,擔心會受到感染,立刻轉換座位。自此之後,她改用其他交通工具上班。

芷晴該如何面對疫情的焦慮呢?在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中,運用A(Activating event – 激發事件)、B(Beliefs – 對事情的想法)及C(Consequences – 想法引起的後果)三步說明我們的情緒取決於對事情的詮釋。其後,Martin Seligman在治療中加入了D(Dispute – 反駁思想)和E (Energize – 激勵自己),使我們可以對事件有不同的詮釋,舒緩情緒。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ABCDE 五步」吧!

第一步,了解激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我們可以嘗試問問自己「哪些事情激發了我的情緒?」就芷晴為例,觸發她焦慮情緒的事件是在交通工具中有人咳嗽。

第二步,了解對事情的想法(Beliefs)。我們可以想想「在發生事件時,我在想什麼呢?」芷晴當時的想法是「旁邊有人咳嗽,他可能染上新冠病毒,那我便有可能被感染了。」

第三步,了解想法引起的反應(Consequences)。我們可以反思「當我對事件有想法時,我有什麼感受?我之後做了什麼呢?」芷晴當時感到十分焦慮,她換了座位,之後轉用了其他交通工具上班。

第四步,對負面思想作出反駁(Dispute)。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有什麼正面及反面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事件中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事件中的乘客咳嗽,一定是患上新冠肺炎嗎?那名乘客可能是嗆著,以至咳嗽。就算真是生病了,也未必是新冠肺炎。

第五步,自我激勵(Energize)。我們可以透過以上四步的分析而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就上述例子,比較合理的結論是乘客咳嗽未必患上新冠肺炎,可能是其他身體狀況引致的。況且,如那名乘客真的患上新冠肺炎,芷晴一向做好防疫措施,未必被傳染。找出比較接近現實的結論時,芷晴的焦慮可能會減少,亦未必刻意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上班,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面對疫情,焦慮的情緒使我們更留意個人衛生,本來是可取的事。但是過份的焦慮往往影響身心健康及生活質素。當您遇到激發情緒的事件時,不妨試試上述的「ABCDE 五步」吧!

鄧朗然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理性與感性:如何提升EQ?

上回提到EQ(情緒商數)的迷思,擁有良好情緒商數,似乎更能偵測、理解及處理情緒。同時,避免被情緒騎刧,理性地應對生活中大小事項。那麼,我們如何提升情緒商數呢?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認識情緒

情緒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所有情緒都有其功能,並推動我們採取行動,以應付周邊發生的事件。比方說,當我們面對失去(如失去工作、分手)或人生經歷挫折時(如考試不合格、籃球比賽輸了),我們會感到悲傷;悲傷的情緒反映著我們所經歷的現實跟我們期望的生活有差異,也告訴我們所失去的對我們十分重要;而悲傷推動我們反思及分析挫折。例如:分手後感到難過,我們便知道這段關係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然後我們會反思如何處理及珍惜關係,令下一段關係更成功。另一種常見的情緒是焦慮,焦慮提醒我們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協助我們為未來作好準備。例如:當我們面對考試時,焦慮會提示我們分配時間溫習,並暫時減少玩樂時間,以較佳的狀態應付考試。

二、了解情緒的三個部分

其實,每種情緒體驗都可以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想法」、「身體感受」及「行為」。例如,當你今個月的業績下降,被上司責備時,你可能會感到「難過、失望」,伴隨的想法可能是「我能力不足,業績下降都是我的錯」,身心感到很沉重,沒有動力做其他事。由此可見,情緒跟想法、身體感受及行為環環相扣。當你察覺腦海裡有一些想法、身體有不同感受、有一些行為傾向時,這都是情緒的一部分。事實上,當這三個部分改變時,我們的情緒也隨之改變。承上例子,當同事跟你分析「業績下降與你的能力未必有直接關係,現在市道有點差,的確會有影響」,你便會有一個更符合現實、減少自責的想法;難過和失望的情緒便得以紓緩。因此,當我們重整了想法,便能為情緒「降溫」了。

三、感受當下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太強烈,使我們不能好好分析「情緒的三個部分」,更遑論重整想法!靜觀能讓我們專注於此時此刻,從固有的思考模式和情緒中抽離出來,可騰出空間讓我們客觀、冷靜地思考;達到紓緩情緒的效果。我們不妨練習靜觀呼吸。觀察每次呼吸,吸氣時,腹部會漲起;呼氣時,腹部會收縮。若在呼吸練習時,留意到自己在思想及情緒間盤旋,嘗試把注意力慢慢轉回呼吸上。只要持續練習,你就能在情緒強烈時,抽離一下;從而理性地分析,作出更明智的行動及決定。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醫、法、理、情」之基因改造食物 

科技帶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引進新的變數或危機,「基因改造食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可從「醫、法、理、情」不同的角度作出分析和回應,思考它對人身、心、靈之衝擊。

案例中的王先生是一個積極的環境保護者,密切關注食物安全,常常留意報章及網上有關「基因改造食物」的資料。這種食物安全的關注本身是非常可靠,但王先生卻因過分投入而導致心緒不寧、常常擔憂,焦慮揮之不去,陷入精神崩潰的臨界線,從醫學的角度已出現警號!

從「法」的角度來看,蔡培偉律師已指出,香港法例第132 章《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第61條訂明,本地食物業界人士不可對食物作出虛假逆說明或食物的性質、物質或品質方面誤導他人。而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亦於2006年7月28日制定的一份有關基因改造食物自願標籤指引,鼓勵食物業界以自願性質推行基因改造食物標籤。

按「理」,一般食物改造旨在食物改良,無論是質與量,為要解決食物不足或加強食物品質。但科技有利也有弊,因為人是改造引發一連串生態和環境的變更,有可能破壞原有自然的生物鏈,改造食物利弊難辨,取捨兩難,故此並非「是非黑白分明」。

王先生對環境保護比一般人認識更多,故此帶著愛地球的心態抗拒食物改造,力倡自然主義和綠色和平等思維。近來網上資料劇增,真假難分,可信程度不一;支持與反對食物改造的人士也是各說紛紜,令兩派的人士的爭議白熱化。王先生捲入了這爭拗中,自然他心理上處於焦慮與不歡的狀態,難怪他有精神崩潰之危!

其實對食物安全之憂慮與對其他事情的憂慮相似,都是對一些超越人的自力或自控的東西有關之焦慮。當人不是處於他的「操控中心」(Locus of control),或「操控中心」是在他以外,他便感到困惑,失去安全感,因他不能掌控可能影響他身、心、靈康健或安全的元素,久而久之,這種心態能累積成病。

要克服這種負面心態,首先要對事情有客觀真實的理解。排除不必要的恐懼;其次在不能操控或預料的處境,可以多倚靠「他力」,少倚賴「自力」。耶穌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難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嗎?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你們中間誰能用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呢?」〈馬太福音6﹕25-27〉

李耀全博士
「醫、法、理、

2018Sept_25_MED_s

余德淳「EQ接見室」之自我省察減焦慮

我十分享受每次與孩子在接見室中近一小時的面談時段,大多家長們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竟有這般的能耐力及深度的表達。在交談中,我多是要求孩子作「自我覺察」的練習,「我知道當你將測驗卷拋入垃圾桶時,內心一定有好大掙扎,但是甚麼原因讓你最終決定這樣做呢?」我如此對一位中學生說,事先沒有假設他的行為是對或是錯,更重要的是想了解及讓對方察覺自己有那部分是一直害怕面對而最終選擇逃避。我相信,愈容易察覺自己欠缺甚麼的人,就愈可知道自己為甚麼要改變。

在以上個案中,這男孩的爸爸一直對兒子的教導很嚴厲,「每當我做得不夠好時,內心隨即泛起一種莫名的焦慮,不是擔心自己成績的好壞,而是不想因自己的學業而令一家人不開心。」他坦白表達直接將不合格的測驗卷拋入垃圾桶的因由。在這刻,我看到他的臉上展現出無奈及後悔表情的背後,暗藏著「優勝者」和「劣敗者」的觀念,故才引致持續性的心理疲憊。最後,我幫助他重新找回自己應負責任的動力,就是下次再收到不合格的測驗卷時,選擇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這份不安﹕「寫一封信給父母,一來向父母表達真實的感受,二來用感激代替擔憂,就是感謝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愛。」這樣,我助他不逃避自己的真實感受的同時,又可透過具體的感謝來減少因過分誇張的想法而讓自己陷入更負面的情緒之中。

從以上的對談中,我反省到,當一家人情緒能提升至對當下情境的自我覺察時,即重新與環境建立良好的接觸,從而留意所引起的內心衝突,重新整合自己去找出改變的可能性。我相信過去可以影響現在,但不可決定將來,因此,人應為自己作決定負責,不論決定後要承擔甚麼後果,也是一種經驗,甚至為預備下一次的工作做好準備。

「他使萬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他又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雖然這樣,人還是不能察覺 神自始至終的作為。」傳3:11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