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聖經新譯本》〈箴14﹕1〉
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已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在各行業都有出類拔萃的人才,才能與智慧並重。「事業與家庭如何平衡?」 夫婦、婆媳、子女和工作等關係,相信是不少已婚職業女性的挑戰。在今期的「三女俠議事廳」裡,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潔芝醫生(Dr. Kitty Chan)、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Dr. Michelle Ma)和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Dr. Michelle Chan),教女士們如何有效平衡和兼顧事業與家庭。
文/圖﹕謝芳
「現職女性面對著怎麼樣的境況?負面的情緒會帶來甚麼後遺症?」
馬燕盈醫生指出,不同年齡的女性面對的問題各異,如年青的,會面對「初入社會適應」、「拍拖」、「結婚時機」、「平衡工作和進修」;中年的,則是「夾在上層和下層中間的工作壓力」、「辦公室政治」、「考慮生小孩」、「懷孕期間受歧視」、「產假後的適應或工作上受冷落」、「如何同時兼顧湊小孩和工作」;年長的,是「管理下屬和人事」、「健康問題」、「休假做手術」、「退休後生活適應」、「經濟」…。而負面情緒會影響個人健康、與家人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工作表現等。
她說,當遇上工作上的難題時,最重要是交託給神,再找弟兄姊妹傾訴。「把困難視為成長磨練、更深經歷神的機會;不要以惡報惡、不要懷恨在心、原諒那些傷害你和攻擊你的人;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最終神會有一個公正的審判,相信神的保守。倚靠神做一個有使命感、忠心又良善的僕人。」
陳潔芝醫生坦言現代的職業女性要做到家庭同事業兩者並重十分困難,若再要求做到完美,兩邊會形成很大的拉扯。「清晰主次之分很重要,樣樣要做到100%是有很大壓力。我自己多年來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年檢討和定位生活的先後次序,這樣,當我遇到時間分配上的問題便較容易處理。」
「事實上,一個職業女性如何去看事業與家庭的關係是很重要,當年的上司都是男性,我上班的時候會全心全意做好醫生職責,不想上司有如此的想法﹕『她需要兼顧家庭和子女,很忙碌,工作上的安排盡量遷就她啦!」我希望努力做好工作。但回家後,我會轉變『角色』,盡力做一個順服和尊重丈夫的妻子,以及一個母親。即使自己在工作上是一個部門主管,但對著丈夫,自己永遠是一個支持者。」
陳穎昭博士指出,女性在不同年齡要面對不同抉擇和生活壓力,已婚職業女性往往要帶著矛盾去工作。在外既要做個好上司和好下屬,在家亦要做個賢妻良母、好媳婦和好女兒。然而精力有限,每日排山倒海的工作和辦公室政治已經應接不暇,回家又要跟進子女功課和照顧家人。結果往往是花了全部時間給工作和家人而可能忽略了自己身心靈需要,弄得身心俱疲。長期忽視自己情緒需要,很容易會累積負能量,導致壓力「爆燈」,減低工作效率和生活滿足感,以致得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工作,造成惡性循環,甚至患上抑鬱、焦慮等情緒病,或身體症狀疾患等。人不是萬能,不能凡事做到最好,所以需要愛惜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長處、潛能和限制,調節心理狀態,才有更多空間和力量去做事,在家庭和工作表現更有效率。
她分享,有三十至四十多歲的心理治療受助者訴說,年輕時是事業博殺期,希望進取地去工作和進修,將愛情放在次位,不用將來只靠男人才能生存;然而到事業較成熟後又因年紀及社會地位已提高而較難覓如意郎君。年齡亦是對生兒育女的一個挑戰,推遲生育年齡往往減少成孕機會。即使現在有人工的方法,但無論成功而否,過程中情緒大幅波動,亦不是身邊的人能輕易明白或分擔。
「如何預知精神狀態面臨危機?」「有何拆解的錦囊?」
馬燕盈醫生表示,我們遇見問題時,全人 (身心社靈)會出現警號,如頭痛、頭暈、失眠、腸胃不適、坐立不安、體重下滑或增加、胃口減少等身體徵狀;情緒低落、易怒、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沒精打彩、無心機、坐立不安、集中力下降、記性差、常常擔心等心理徵狀;而行為徵狀則有功能下滑、工作能力變差、照顧家庭能力變差、做家務能力變差、照顧不到小朋友;關係徵狀包括與家人或朋友關係變差, 與上帝關係變差,沒心機禱告靈修讀經。
拆解的錦囊有四項(4As)﹕(1) 避免不必要的壓力(Avoid the stressor);(2) 改變情況(Alter the stressor);(3) 適應壓力來源(Adapt to the stressor);(4) 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東西(Accept the stressor) 。若使用上述錦囊後,情況仍未改善, 就要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不能諱疾忌醫。
馬燕盈醫生說,男性和女性都會遇上家中長輩過分介入家庭生活的問題,如配備子女房子的鎖匙,時常上去收拾和煮食煲湯;或者上去探望孫兒…曾有男士因此放工後不願回家,在咖啡店坐到外母走了才回去;也有作媳婦的因此遷怒於丈夫。事實上,作老爺奶奶或岳父岳母過分介入,會削弱子女的夫妻關係。兩代人一定要調適大家的生活習慣,才能減少婆媳之間的磨擦。
「如果遇上婆媳問題,或與另一半的家人發生意見不合的事,最好是先找姊妹和知心的朋友『過冷河』,或自我調適和舒緩情緒之後,才以客觀和理性的態度同老公談。若一開始就連帶著情緒,語帶不屑將那件事訴說出來,丈夫會感覺你在針對他的家人,或說﹕『你為甚麼這樣說我的媽媽?』想保護他的原生家庭的英雄感油然而生。那時,你就會成為丈夫的敵人,所以需要避免。」
陳潔芝醫生說,有人或會將配偶作為自己的情緒發洩對象,這想法是錯的,也容易產生婚姻問題。夫妻需要互相尊重,當出現情緒時要自我處理。「我們的內心都明白自己不開心時需要怎樣做。我自己不開心時,會以哭的方式去接觸自己當刻的不快感受,『上帝啊!我現在很不開心,求袮幫助我!』向神祈禱,講出自己的感受,對舒緩情緒是最有效的。」
陳穎昭博士教授調節情緒三部曲。她說,首先是要停一停(Pause),覺察自己那刻的感受如何,憤怒?不開心?徬徨?還是很累等;繼而就以包容、開放、不批判的態度去確認情緒,容許自己可以有情緒反應。最後是感受「此刻情緒背後的需要是甚麼?」「有甚麼需要自己去關注的地方?」「怎樣可適當地疏理情緒、照顧好自己?」例如「忟憎」(發脾氣),可能是因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和家庭事務的壓力反應,這時便需要停一停,在那刻,可能需要透過覺察呼吸、喝杯水、或與合適朋友傾談等方法去冷靜下來;長遠則需要減省不必要的壓力源,並作足夠休息。在停一停的空間裡,可醒覺自己狀態如何,否則負面情緒就會充滿整個人。
陳博士亦分享了以下平衡生活的小貼士:
- 與其身不由己,被動地並無奈接受生活中的限制,不如主動出擊去檢視及安排現有生活,騰出時間去未雨綢繆。
- 培養自覺能力,留意身心靈狀態,學習減壓方法,對自己及環境有合理期望,不要要求過高。
- 學習對與自己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活動說不。
- 留意並認清提升事業家庭平衡的抗逆因素(如社交支持、信仰、積極及彈性思想、及維持基本健康生活習慣 - 均衡飲食、運動、充足睡眠、保持休閒時間及興趣活動如閱讀、聽音樂、跳舞等),及降低風險因素(如欠缺足夠休息和有益身心活動等)。
「工作之餘,照顧家庭孩子已身心俱疲,怎麼調節與丈夫的關係?」
馬燕盈醫生強調,很多夫婦生育小朋友後,生活的焦點轉移,小朋友會漸變為家庭的中心,這對婚姻和夫妻關係不利,易出現危機。「平時沒有定時的培植,夫婦關係會轉淡,久而久之,大家關係會因磨擦的增加而出現裂痕,當向心力不夠的時候,容易被外力拉出去,就有分離的情況。」她認為,我們應該將與神的關係放在首位,其次是夫婦關係,第三位是親子關係,第四位才是工作。
她說﹕「夫婦不能停止拍拖, 婚姻像花一樣,需要不斷栽培淋水施肥,否則關係會凋謝;每週最少一次拍拖、二人世界、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經營,簡單找個坐得舒服的餐廳一起用餐,聊天傾談,已經很好了。」她認為,多對配偶表示欣賞,多謝他為家庭所作出的貢獻,但讚賞要適時及具體,不要光用:「你好叻啊!」的話。婚姻關係要預防勝於治療,當發生了第三者婚外情時才來修補,對大家都很傷害。
在“The five love languages”一書中, 婚姻輔導專家Gary Chapman.蓋瑞‧巧門提及,在他從事二十年的婚姻輔導工作中,發現人際之間基本上有五種「愛的語言」﹕
1.肯定的言語﹕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常說鼓勵的話語、仁慈的話語、謙遜的話語。William James 說過﹕「人最深處的需要可能是感覺被欣賞」,對對方的喜歡之事常表示口頭的讚賞,對不喜歡之事抑制你的抱怨。
2.精心的時刻﹕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全心全意跟對方一起作些他喜歡的事,包括精心的同在一起,給予對方全部的注意力、精心的會話,焦點在傾聽、精心的活動,全心全意跟對方一起作些他喜歡的事。
3.接受禮物﹕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常把自己當成禮物,當對方需要你時,你就在那裡陪伴,或是購買禮物,但禮物不需要是昂貴的。
4.服務的行動﹕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藉著為對方服務來表達愛意,如幫忙作家事、溜狗、洗車、做一餐美味的菜餚。
5.身體的接觸﹕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渴望對方伸出手來撫摸他們,如用手梳理對方的頭髮、撫摸背部、牽手、擁抱、按摩對方的腳。
她說﹕「要先透過溝通瞭解自己和配偶各自的『愛的語言』,再用對方的『愛的語言』來表達你的愛意,能有助關係的改善。」
陳潔芝醫生贊同夫婦關係需要培植的說法。她坦言,很多夫婦有了小朋友後感情轉淡或出現問題,通常是太太過分專注子女,而忽略了丈夫;又或大家對培養小朋友的要求各異,不懂得處理這分歧,各持己見,引來很多的衝突;以致傷害了夫婦的關係,或導致婚外情,這是很可惜的事。另一個危機時期是退休期,有些夫婦退休後要與配偶天天相處,感覺十分困難;其實婚後夫婦需要不斷培養一起成長,互相陪伴的習慣,學習如何相處,互相磨合。到了退休後,便可一同享受那段黃金歲月。
而陳穎昭博士指出,夫妻關係需要刻意用心經營,如學習有效、有建設性的溝通方法,不讓負面情緒如憤怒去阻礙大家的溝通和「約法三章」。雙方要調整各自的期望,尊重不同,例如由日常生活瑣碎小節,到不同做事手法,從而避免因過高及不實際的期望,或溝通問題而引致失望和誤會。「太太與丈夫溝通時,可以嘗試學習『停一停』(Pause),避免「火遮眼」重語氣說了傷害對方的說話。 如果自己壓力太大,可能對住老公黑面都不自知;或亂發脾氣,老公放工回家已累極,未放下公事包,已聽見太太訴說﹕『仔仔今天發脾氣不做功課…奶奶責備我…。』同時夫婦也有責任各自調適好自己情緒狀態,然後才一起去解決問題。而兩夫婦的「約法三章」則需要在心平氣和時訂立﹕『我生氣時不用同我說道理,只要陪伴著我就行了。』否則脾氣來了才說,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08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