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輔導在線 ~「七一」有甚麼好慶祝!?(上)

上月,陳自强夫婦帶著一對子女移居温哥華。初到異地一時未能適應,光是出入就甚不便,沒有當地的駕駛牌照,若前往較遠的地方都要靠朋友,加上人生路不熟,他們每天大半時間都窩在家裡發悶。雖然外向活躍的陳先生,在港時的職位是經理級,但在此地卻毫無用處,無論是本地經驗及英語會話能力都遜色,感覺一切努力都白費了,簡直是徹底失望,他漸漸出現抑鬱的徵狀。在七月一日那天,有朋友邀請他参加加拿大國慶的活動,反而勾起他對香港政府的不滿情緒。當想到這天亦是香港慶祝回歸25周年的日子,陳生突然大發雷霆,大吵大鬧,家人都不知所措,陳太的朋友因此向我求助。

陳先生的問題是許多移民家庭的寫照。我曾在列宣家的「教牧心聲之七一反思」一文有此分享﹕「今年的7月1日令我發深省:我是出生在香港但多年來一直以加拿大為家的人。7月1日是加拿大的國慶,今年更是加拿大聯邦立國155周年。但對於我們這些來自香港的人來說,今年7月1日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日子。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周年紀念日喚起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記得在加拿大慶祝建國150周年時,我和師母Lydia、女兒Hannah和女婿 Eugene一起去了加拿大東部的愛德華王子島省的夏洛特敦市。據說這裡就是「加拿大」的發源地,開始於1864年,並在1867年加拿大正式誕生,憲法1867(英屬北美法案)在這年正式成立。

在那次旅行中,我認識了很多關於加拿大及其原住民、殖民、聯邦和移民的歷史。其中「加拿大」這個名字可能有著原住民的根源,Huron-Iroquois人的詞“Kanata”,意思是「村莊」或「安置區」,這個名字是給當時的法國探險家和定居者的,指的是Stadacona村,現在魁北克市所在地。新不倫瑞克省的Sir Leonard Tilley稱加國為“Dominion”,據報導他是受到詩篇72章8篇的啟發﹕「他(神)要執掌權柄,從這海(Sea)到那海(Sea),從大河直到地極。」加拿大宣道會使用 了5S來表示宣教事工的範圍,而第5個“S”是指“從這海到那海”即是加拿大。作為宣道會牧師的其一,當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就向神禱告說:「願主真正掌管加拿大,這個曾經有很深基督教根源的國家呀!」

當我的思緒飄回香港,1997年7月1日標誌了中國在156年後重新管治香港。 1839年,英國入侵中國,是因為中國當時反抗鴉片貿易,後來因戰敗,被迫在1842年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就被割讓給英國。1984年9月,經過多年談判,中英聯合簽署正式協議,同意在1997年將香港一帶交還給中國。中國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概念。

1997年7月1日,香港有秩序地移交給中國。我當時在香港,還記得透過電視螢光幕,緊張看著移交儀式,心想﹕「回歸後香港會變得如何?『一國兩制』的概念會否奏效?」在1994年,我們一家決定離開溫哥華搬到香港事奉,是因為看到在那裡有很大的需要。在那個時候,Lydia和我也沒有想到會在香港事奉超過18年,然後在2012年重回加國來到列宣家服事。時間過得真快,香港已經回歸祖國25年了,這座城市及其發展的回憶,無論是繁榮還是動盪,都在這個時候湧上了我的心頭。在最近一年,我們目睹了大量從香港來的新移民,因著香港社會發生許多變化。「50年不變」已經過了一半,但是,變化卻不斷發生,除了變化本身,沒有甚麼是確定的。求主保守香港! (續)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加國輔導在線~Omicron之憂患

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和變種病毒株Omicron肆虐之下,住在加拿大當地老人院舍的陳婆婆情緒甚為波動,經常怨天尤人、失眠、以淚洗面;時而大吵大鬧,埋怨舍友排斥和訴說工作人員針對和奪取她自由的權利;又疑神疑鬼,指所有人欺負她和想騙取她的錢財;記憶力也愈來愈差。年屆八十的陳婆婆本是一個喜愛廣交朋友的活躍份子,但因疫情之故,令她每天困在房間;再者,舉目無親之感使她覺得生命失了意義,輕生之念頭常現。

從表症來看,陳婆婆已有各樣老人家常會有的病態症狀。最明顯是,搬入西方人經營的院舍後出現各種缺乏生活適應能力的異常(Maladjustment disorder),嚴重影響情緒的控制,亦有各樣嚴重的焦慮與抑鬱的症狀,與上述的病態一起作診斷時,實在難分開兩者的因或果。她有腦退化的跡象,導致精神恍惚、疑神疑鬼,甚至有不少妄想症的現象。最令人擔心的是,她已失去判斷及控制情緒的能力,並在缺乏支持網絡之下常有輕生的意念,這些絕不可掉以輕心,急需更專業的援助,以及心理和藥物的治療。

其實,在加拿大,如温哥華等地有不少獨居老人,他們十數年前與兒女移民到這裡並落地生根,子孫長大,因升學、工作或婚姻而四散北美各地。在疫情之中,一家人見面的機會更減至零,加上身邊的支持網絡薄弱,無依無靠之感、愈趨衰老虛弱的身體,都令他們身心靈受壓而影響健康,甚或變得危機重重。最新變種病毒Omicron迅速傳播和肆虐,更令常見的老人病態突顯。作為信徒,我們可以從主耶穌給門徒的話得著勉勵:「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約翰福音16﹕33〉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理性與感性:不做超人

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超人。他擁有過人的能力,能夠超越限制,能人所不能;被世人讚嘆,贏盡掌聲,是眾人心目中的英雄。「超人想法」(superman thinking)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會產生甚麼問題呢?

有一個求助者,他的心情非常鬱悶和沮喪,常常感到很焦慮。他晚上睡不好,整個人沒精打采;又覺得自己沒有用處,甚至有自殺念頭。他總想把每樣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上司分派工作給他,他會做到認為「完美」為止。結果,他賠上了休息時間。近來換了新上司,上司常常對他惡言相向,並且人身攻擊;而家庭方面,他要照顧患上癌症的母親。他覺得自己面對工作或母親的情況,感到無能為力,對自己很失望和自責。

除了運用藥物治療,改善他的抑鬱情緒,我也建議他放下做「超人」的期望。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事情超過我們能夠控制的範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人生哲理未必於每個狀況都奏效。就如面對生老病死──這個自然定律,醫生也不能阻止,充其量作舒緩治療,減輕病人的痛苦。無理的上司更到處皆是,要麼辭職不幹,要麼換個心態對待他,才能保護自己的情緒。面對壓力的時候,要分清楚甚麼事情可以控制,甚麼不能控制。對於不能控制的事情,轉用接納或適應的心態面對,能減低壓力。

有研究顯示,能做到「愛惜自己」(self-compassion)的人會比較開心、樂觀,不會那麼容易焦躁、沮喪。「愛惜自己」就是願意用溫和、寬容的態度正視自己的限制,接納自己,不苛責自己。辛苦的時候,為自己打打氣:「你已經盡力,做得很好了!」留一些時間給自己放鬆心情,或者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聖經有許多篇章記載著神給人的應許,給人盼望、安慰、鼓勵等,使人增添力量;如以賽亞書四十章二十九至三十一節提到:「疲乏的,他賜氣力,無力的,他加力量。就是年輕人也會疲乏困倦,強壯的人也會全然跌倒。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也不困倦,他們行走,也不疲乏。」而在以賽亞書四十一章十節,神說:「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四處張望,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尋找負責任的能力

2018april25-e1524452729849.jpg

EQ是一種生活的風格,影響人的關係和「生活質素」,當人能懂得在適當的時間,選擇做適當的事,那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負面情緒。有些人如童年時已習慣地自我憎恨,以及在兒童期過多依附母親,這也導致他們甚少用左腦作分析而選擇相信自己注定是失敗者。久而久之,他們所累積的「負面情緒」若缺乏智慧去處理,漸漸地變為「破壞性情緒」及難以改變的「情緒路徑」,即當他/她遇上逆境時,他/她會習慣性地以「憂」成抑鬱、「焦」慮成神經質、「怒」成敵意作回應。因此,我常勸導家長不要過分保護孩子免受失敗之痛,因人要學習面對生命每天都會有負面情緒,但卻鼓勵他們在過程中享受成長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道理。

 一個14歲的女孩帶著憂愁及悶悶不樂的心情向我表示﹕「不明白為何常以吆喝母親代自己完成任務為滿足,但我知道媽媽會因此傷心,自己的心裡也不好受。」她說不知何解總是找不到停止這行為的動力。此刻,若又重複講解這種態度有何不恰當,她未必能聽得入耳,所以我向她預告了一個可能性的警號。我知道她很喜歡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故告知她每個剛入行的演員未演戲以先,也必須要從低做起,就會有順服合作的能耐力,並在不合人意中也需作配合的忍耐。因此,我接著向她說﹕「如果你從現在起已建立了一種要求他人為你代勞的行為習慣,那我擔心這種習慣會成為你實踐理想的絆腳石,等到長大後才強行糾正,那就難上加難了。」她聽後感到如夢初醒一樣,像是找到改善自己的動力。

 從以上對談中,讓我明白到,只有找到屬於自己肯負責任及負責任的能力,然後又善用好自我能力來履行自己的責任,這才容易找到要進步的決心和推動力。

 「至於我,我是憂傷痛苦的人; 神啊!願你的救恩保護我。」詩篇 69:29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April25

不一樣的曾路得

你們不要憂愁,因為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聖經新譯本》〈尼8:10下〉

曾路得(Ruth) 在無線電視的創作歌曲大賽上,以一首「TIME」聲名大噪。曾是七十年代香港商業電台著名13人唱片騎師組合「六啤半」的成員之一,主唱很多經典流行曲,如《驟雨中的陽光》、《風箏》、《願》、《風裡的繽紛》、《我知你知》、《天各一方》及《那一天》等,期間,雖然經歷了人生的起跌,小產、患抑鬱症、患乳癌,走到今天的她仍笑看昔日,「事實上,我是一個毫無大志,一個極平凡普通的人。」在這天的訪談之中,淡泊名利的她,爽朗的笑聲依舊。
                                                                                                                                                   文﹕謝芳

 當記者提及坊間對她的稱譽﹕「抗癌勇士」、「知名DJ和歌手」…,她笑言所有在生命中發生的事情,都是非自己所思所求而遇上的。「我從來沒有自我要求做一個DJ或歌手,就是一個沒啥大志的人,作為一個普通人已夠開心了,就是向神說了那麽一句話︰『你想怎樣就怎樣使用我吧﹗』我從來就沒想過祂會帶我走如此的路。」

順服神的帶領
「走到今天,回望恩典是夠你用的,當中曾否跟神爭拗?」「既然已說好了全由祂帶領,就沒有爭拗。但每當神叫你辦事,而一時又未能適應的話,反應總是︰『不好了吧,可否選派其他人去做?』但順服,令自己感到神並非一開始便將你置於不能承受的地方。祂會慢慢的一步一步地帶領你,完成了一項再做另一項,慢慢又加添一項,經歷也由淺入深,不斷的操練我。」

逆境中仍自強
小產、患抑鬱症、患乳癌,一連串不幸的事情或衝擊陸續而來,是神給自己的經歷嗎?「我沒有如此想,倒覺得神在這些的道路上給予了許多祝福。所碰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要作比較,實在算不了甚麼,也沒啥特別。人人都有經歷,總不會一生平順,傳道書也是這樣說。人生總有起跌,不可能只有起沒有跌的時候。但『跌』不代表不幸,別人可能會感到悽慘,但我卻視之為祝福。當然有痛苦,這點我不會否定,但最終當你看到祝福是大得多的時候,便會感謝神給了我癌症,否則我便不能經歷祂的祝福。」

「在治療的過程,我倒不覺得死亡是那麼可怕的一回事。而我在乎的,就只有如何能夠活得更好。」她認為死亡並不可怕。人之所以認為死亡悽慘,都是因為在這世界,仍有許多放不下的事情。「我自己想,兒子、丈夫、父母親都是基督徒,問題其實不大,大家終有一天會在天家再見,兒子已長大,並擁有自己的生活,不用擔心。」

她患病的時候,十八歲的兒子在讀大學。「我只是平靜的告訴他,醫生已確診媽媽患上癌症,需要接受治療,只說事實,不多不少。當然他仍會擔心,記憶中他曾邀請所有校內的基督徒老師為我祈禱,亦提醒我要選定一種治療,別聽太多的意見,胡亂地吃中、西藥。兒子有信心,但外婆的信心比他更大,她叫我不用怕,因上帝必看顧,只需要倚靠神。」

Ruth Tsang 3.jpg

決志信主的歷程
談到信主的歷程,她說沒有甚麼特別,「我就讀於基督教學校,在基督教的環境成長,聖經知識是多一點,但都不代表甚麼。當人到人生的某一點,總會疑惑有關生存的意義。踏進中學時代,對這方面的思想變得特別多,我一生是否就是如此?我該是怎樣的人?生活將如何渡過?我經常都說自己了無大志,沒想過要幹啥大事,那到底會做甚麼?」

「在某次主日學,導師突然問大家︰『誰認為自己是基督徒?』人人都把手擧起來,導師繼續說︰『如果你是基督徒,當你今夜到街上走,若不幸被車撞倒也一定知道可以上天堂。』那一刻我開始害怕,實在不清楚自己能否上天堂。她說︰『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就應該知道。』大家立刻追問怎樣可以知道。她問︰『你有否讓耶穌成為你生命的主宰?』於是我便回家祈禱,就是如此成了基督徒,非常簡單。」

最欣賞的是嫲嫲
「我最欣賞的人是嫲嫲,她每晚都祈禱,也迫大家有家庭聚會和一起祈禱。年少時只覺沉悶,並不懂得珍惜,但後來便明白它的寶貴。很欣賞嫲嫲信心的堅定,及後知道她的人生經歷,就更覺厲害,她不單令我信心倍增,也對神的信實深信不疑。」

曾路得的嫲嫲是牙買加人,一個黑人女子。「她在牙買加跟被「賣豬仔」到當地的中國籍的爺爺結婚,生活也尚算富裕。後來隨爺爺回國,才發現爺爺已娶妻。嫲嫲不懂中文,到中國後備受欺凌,更發現自己非唯一的太太,身為基督徒的她,實難以接受,但無奈已有四名孩子,唯有忍耐。不過,最後因看見爺爺如何強迫小姑嫁人,終於忍無可忍之下,帶著孩子逃到香港生活。在香港生活,爺爺從沒有提供過半分的支持。幸好得到在港的宣教士介紹,找到做校服工作,憑著信心,養大了四名子女。之後還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殊不簡單。」

她說,曾路得是自己真正的名字,不是藝名。「RUTH這名字是嫲嫲選的,而媽媽又想不到甚麼中文名字,所以就叫路得。」但她笑說自己及不上聖經人物路得般順服。

「平凡的音樂路」
這些年來,無論她唱的歌曲如何街知巷聞,在行內被視為明星師傅級,但她卻淡泊名利,「我只知在演藝界也有『曾路得』名字,其他上榜與否或頒獎禮一概不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我真的沒有事業心,當年因「六啤半」的大碟推出,人們才發現『原來曾路得懂得唱歌』,就是如此。」

「我沒有正式拜師學過唱歌。」原來,現時字正腔圓和感情細膩的歌聲背後是努力和下苦功﹕「我比較好勝和執著,比如讀書時,我要成績比哥哥優勝。哥哥當時取得奬學金升大學,我也要取得奬學金升學。任何行業,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至於紅與不紅,不是自己能控制,也不是我的出發點。我的出發點是要做得好。」「當年唱廣東歌曲,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事,緃然說一句完整的中文都有困難,但也盡力去克服。首先,我會鑽研咬字清晰的要訣,將從前做錯的改過來,不再重蹈覆轍;其次就是怎樣可以令聲音更好,並肯定自己會做得好。後來轉業教唱歌,我便學習做一個好的唱歌老師,就是如此,不為甚麼,只追求做到最好。」

她說,成功的因素很多,需要將許多事物加在一起,包括人生閱歷,一點不簡單。「首先一定要有基本功,不可能只唱某一首歌曲好,而另一首又不好,太多人已是如此了。當把聲音練習到控制自如,也要認識自己的長處,沒有一把聲音能將全世界的歌曲都唱得好,一定要清楚自己適合唱那類型音樂或歌曲以致能有較佳的表現。要開放自己廣泛接觸各類音樂和製作,對任何類型的音樂都要涉獵。」

用音樂歌聲傳遞祝福
曾路得經歷抑鬱症和癌症痊癒後,2011年製作了《重新設定》的新碟,以及2016年再推出了《Embrace 擁我入懷》心靈大碟專輯,包括她曲詞創作有關抑鬱症之國語歌《今天我起不了床》,以鼓勵那些正在經歷挫敗厄困的人,上帝從來沒有撇下任何一個人你,祂時刻都在每個人的身旁,只等你讓祂擁你入懷!「這是變相的祝福。」

「環顧四周,不少人都有那說不出來的病患,情緒病…數年來,神讓我看見此問題日趨嚴重。我一人不可以作甚麼,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分享我也曾走過同樣的路。相信神,將人帶回真理上去,就是我製作這張碟的理由。」

 「為何叫『擁我入懷』?其實是先有英文名『Embrace』,構思中是神embrace先懷抱了我,當我接受了,便可以embrace myself 擁抱自己,愛自己,因神如此創造我,必定有祂的原因,衪是不會創造垃圾。當我肯定了自己,我便可以擁抱別人,所以英文『embrace』的含意比中文的更廣闊。」“The joy of the Lord is my strength” (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 〈尼希米記8:10下〉是她常受鼓勵的經文。

2018Feb_28不一樣的曾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