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之 如果你在1900年出生

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第五波的新冠病毒疫情,使我非常苦惱,已經兩年多了,疫情好像沒完沒了。本來以為疫苗可以結束這個困局,但事情的發展卻是一波三折。雖然許多專家都說,Omicron這個新變種病毒,殺傷力是比較輕微的,但它的傳染性就極高,受感染的個案數目是以幾何級數上升。因為種種複雜的原因,香港的疫苗接種比率不是太高,尤其是長者等高危人士,若果大爆發,一定比例的人都患上重症,情況令人擔心。一連串的防疫措施,使到我們整個農曆新年都失去節日氣氛。各行各業,尤其是食肆,和許多做過年生意的舖頭,都會有很嚴重的損失,甚至有人推測 ,不久我們將會見到大批的商舖倒閉潮。

最近,在一個外國的網頁上,看見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故此簡單地翻譯出來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彼此鼓勵。文章內容如下:「想像一下,如果你出生於1900年 ,當你14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在你18歲時結束,有2200萬人死亡。 不久之後,西班牙流感出現,造成全球大流行,結果5000萬人死亡,疫情兩年後退卻,你慶幸還活著,是20歲了。當你29歲時,你要在全球經濟危機中掙扎求存,這場危機始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崩潰,導致通貨膨脹、失業和饑荒。當你33歲時,納粹上台了。當你39至45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有6000萬人死亡;在大屠殺中,有600萬猶太人死去。當你52歲時,朝鮮戰爭開始了。當你64歲時,越南戰爭開始,在你75歲時才結束。一個1985年出生的人可能認為,他的祖父母不知道當今生活有多艱難,但其實,上一輩的人是在幾次戰爭和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今天,在這一場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中,現代社會仍可以供應我們許多不同的需要,但我們卻抱怨需要時常戴著口罩、必須呆在家裡。起碼,現今一般的家庭仍有食物丶電丶自來水、WiFi,甚至Netflix!這些東西以前都不存在,但人類在過去的災難處境中都能努力地生存下來,從未失去活著的樂趣。若我們能稍為改變自己的觀點,便可以產生奇妙的事情。我們應該感謝自己還活著,我們又應該盡一切努力保護和幫助身邊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Seligman,早年是研究抑鬱症為主,但近20多年,他轉為專注「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他的著作引述大量數據。他指出,雖然先天和環境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但仍有好一部分(百分之四十),我們可以透過正面的思維和生活,使自己得到「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盼望大家都能以正面的角度看事物,困難便比較容易接受和化解。

「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堅忍,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12〉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加國輔導在線~Omicron之憂患

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和變種病毒株Omicron肆虐之下,住在加拿大當地老人院舍的陳婆婆情緒甚為波動,經常怨天尤人、失眠、以淚洗面;時而大吵大鬧,埋怨舍友排斥和訴說工作人員針對和奪取她自由的權利;又疑神疑鬼,指所有人欺負她和想騙取她的錢財;記憶力也愈來愈差。年屆八十的陳婆婆本是一個喜愛廣交朋友的活躍份子,但因疫情之故,令她每天困在房間;再者,舉目無親之感使她覺得生命失了意義,輕生之念頭常現。

從表症來看,陳婆婆已有各樣老人家常會有的病態症狀。最明顯是,搬入西方人經營的院舍後出現各種缺乏生活適應能力的異常(Maladjustment disorder),嚴重影響情緒的控制,亦有各樣嚴重的焦慮與抑鬱的症狀,與上述的病態一起作診斷時,實在難分開兩者的因或果。她有腦退化的跡象,導致精神恍惚、疑神疑鬼,甚至有不少妄想症的現象。最令人擔心的是,她已失去判斷及控制情緒的能力,並在缺乏支持網絡之下常有輕生的意念,這些絕不可掉以輕心,急需更專業的援助,以及心理和藥物的治療。

其實,在加拿大,如温哥華等地有不少獨居老人,他們十數年前與兒女移民到這裡並落地生根,子孫長大,因升學、工作或婚姻而四散北美各地。在疫情之中,一家人見面的機會更減至零,加上身邊的支持網絡薄弱,無依無靠之感、愈趨衰老虛弱的身體,都令他們身心靈受壓而影響健康,甚或變得危機重重。最新變種病毒Omicron迅速傳播和肆虐,更令常見的老人病態突顯。作為信徒,我們可以從主耶穌給門徒的話得著勉勵:「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約翰福音16﹕33〉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