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事件簿:就是愛(上)

筆者希望透過人物故事,帶出人性的輭弱及其衍生出來的問題;繼而和讀者一同探索出路。

她怒不可遏,心情久久未能平伏……

她問准媽媽,取得密碼打開首飾箱,借用古董腕錶,卻無意中發現一個信封。信封面是爸爸的筆迹,寫著「請三思」,令她好奇不已。她又見信封沒有封口,於是按捺不住打開了。信封內有幾封信、一張醫生證明、一張照片,一張信用卡底單和購物單釘在一起,以及一張月結單。她逐一攤開細閲,頓感無比震驚,然後是震怒。若然不是父母正外遊,她會立即問個究竟。憤怒填胸,她感到極度辛苦!最後決定換上運動服,去海濱公園發狂地跑了好一段路。

現在累極了,她感到不單止軀體乏力,心靈也非常疲憊。她洩氣地坐木凳上,呆望著維多利亞港,無風也不大浪。藍天白雲下,船隻往來;遙望對岸景色,一切如常。只是那美滿的家庭不再一樣,父母的美好形象粉碎了!她的內心波濤洶湧。

「爸媽不是情比金堅、婚姻幸福美滿的夫妻嗎?爸爸不是個深愛妻子和家庭、忠誠負責任的好丈夫嗎?」她懊惱不已,腦海浮現那些信件的內容:「我倆經過兩地相思,我終於來香港了,偏偏不多久你要外出受訓,又要牽腸掛肚了!」「看了醫生,是發炎,沒有大礙,你不要擔心。但多麼渴望你在身邊。」「昨晚朋友來家,喝多了,喧嘩吵鬧,鄰居報警,去了警處,不在家,沒接聽你的電話。」她好奇對方是怎樣的女子,會醉酒鬧事?「很開心收到你電話,期待你回來,讓我擁抱胖胖白白的你。想你啊!」信尾印上鮮紅的吻,那份纏綿親暱躍然紙上;加上那張頗大數目的月結單,那簽帳副本表示是附屬卡,購物單列出貴價衣服,足以証明爸爸泥足深陷,毫無保留地願意照顧這個女人。這段婚外情已有相當時日,由內地發展來港,所涉及的時間,考慮和過程並不簡單;盡顯男方自私、放縱和欺騙之心。她恨惡他不忠誠!

她心想:相片中的女子看起來較媽媽年輕幾年而已,也不見得是絕色美人,憑甚麼奪人所愛?媽媽當時也年輕、樣貌不俗,竟被取代,地位受威脅!媽媽如何能接受?爸爸既然婚外情證據確鑿,倆人又看來那麼痴纏,媽媽焉能接受丈夫背叛,又包容他出軌?豈能原諒他?怎能不離婚?加上媽媽有自己的事業和經濟能力,怎能選擇留下?再者,婚外情被揭發後,應有的信任理應消弭於無,如何重新建立並維持信任?她百思不得其解。她對於媽媽不合理的妥協、懦弱和縱容,厭惡的感覺油然而生。

良久,她的情緒才漸漸平伏。但轉𣊬間,她想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竟然遇上兩情相悅、決定立誓結婚,其實並不簡單。她不禁感到失落沮喪,黯然落涙。一份原是至真的情、至深的愛,為何如此輕率便糟蹋了?婚姻不是一夫一妻、一心一意、至死不渝嗎?(待續)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詩篇第四十二篇5節《和合本》)

巫婉婷

資深輔導員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教學人生:從特殊需要孩子中看見生命的頌讚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作育英才,看見孩子茁壯成長,展翅翱翔,是無數父母與教育工作者追求之理想。可惜不是每個孩子都天生英才,才華橫溢;相反,在現今社會中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與日俱增,要更有效栽培這些孩子成長,乃教育界當前重要使命之一。

不少人曾問:培育這些特殊孩子,勞多功少,究竟成效有多少呢?倒不如將教育資源投放在成本效益更高的地方。然而,在《聖經‧約翰福音》第九章就曾經有這記載:『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1-3節)

過去廿多年,筆者從與特殊孩子及其家庭相處中,看見神的作為,以及很多優美動人的故事。

父母無私奉獻的愛

Francis Young (2014)是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神學教授,也是一位天生腦部嚴重受損的智障兒母親。在其著作《Arthur’s call》中,深刻勾劃出她在照顧兒子45年來的辛酸。從期待到恐懼,到失望,到訪尋名醫,直至慢慢接受;轉變成「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綜合症」。在與孩子「搏鬥」的過程中,經常令自己筋疲力盡,而最惱人的就是那份罪疚感。「在懷孕時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帶他來這世界?我這種照料方法會否害了他?」特殊孩子的父母經常活在恐懼和戰慄之中──假若我們老了,孩子怎麼辦,由誰來照顧?

正因為孩子需要完全依賴父母的照顧,不少父母為特殊孩子而選擇放棄自己的事業,親自教導。雖然有時進展緩慢,但每當看見孩子有微小進步,便感動不已。除了照顧量大之外,撫養年期也永不休止。一般孩子18歲便長大成人,不再需要父母,但照顧特殊兒女卻是一生之責,不能言休。這份終身不渝之全方位奉獻,譜寫了不少感動人心的生命故事。

孩子努力不懈,衝破困境

最近讀了日本東田直樹的《我想飛進天空》一書。東田5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嚴重自閉症,無法以言語溝通。不過,多虧他有一位雄心勃勃的老師和東田自己的堅持,他學會了借助「字母格」拼寫文字。在13歲時,經過無數困難,他學習在紙板上指出日文字母,拼出文字,積字成句,積句成段,最後匯集成書。他以第一身引領讀者進入嚴重自閉兒童的世界,讓世人逐步解開自閉人士生命之謎。他藉此獲得「21世紀未來博覽會未來之夢大獎」及多個獎項。自此,東田堅持寫作,努力為自閉症群體發聲,不但讓自己找到人生方向,更幫助無數自閉兒照顧者更有效地服務這個群體。

特殊孩子以自己簡單純真的生命,治療了不少受傷的心靈

靈修大師盧雲神父在其晚年著作《Adam – God’s Beloved》中,描寫這位哈佛大學教授在其人生最後10年,在方舟之家照顧亞當(Adam)──一位不能說話,不能活動,缺乏自理能力,經常抽筋,甚至連更衣或進食都要依賴別人的嚴重殘障人士;從而令自己在思想、情感和靈性上獲得更新的故事。不單盧雲本人,亞當藉着被照顧,成為不少專業人士,包括律師、治療師、社工、神職人員,以致商界名人的生命導師。亞當不能言語,沒有情感流露、軟弱無助,完全依賴別人,但他以自己被動、簡單而純真的生命,啓發現代人從恐懼、焦慮、孤單、失落、追名逐利的貪婪及困鎖中釋放出來。無怪乎盧雲驚嘆軟弱無力的亞當,竟然能像主耶穌一樣,成為別人強而有力的生命導師。

結語

廿多年來,我親眼看見從特殊孩子單純及堅強的生命中,彰顯出神許多的作為來。因此,不是我服侍了他們,而是他們拓闊了我的生命疆界,也潤澤了我的人生。在此我向他們獻上最真摯的感謝。

梁錦波博士

全人生命教育學會創會會長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榮休校長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學校前校監

教學人生:愛的教育

上月因嚴重體罰致死小女孩「臨臨」的父親和繼母被判終身監禁。如你問我有否喜悅?我會說:「沒有!」因為他們獲判甚麼刑罰,也救不回「臨臨」,也抵消不了她這幾年來誠惶誠恐、捱餓抵冷的悲慘生活。相信每一個看到有關報導的人,內心一定是揪心之痛,我們可能不禁問:「為甚麼世上有這樣歹毒的父母?為甚麼小女孩這樣不幸?為甚麼學校沒有一早報警?」

這讓我想起兩則報導:2015年,教宗方濟各在馬尼拉講道。一名十二歲女童帕洛馬爾哭問教宗:「許多孩子因被父母遺棄而走上吸毒及賣淫之路,為何神允許這種事發生在無辜兒童的身上?為何這麼少人幫助我們?」教宗聽後為之心酸,上前把她摟進懷裡,承認無法解答這問題。更早之前,2011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日本海嘯後探訪,一名7歲女童松木惠麗奈經歷了311的九級大地震和海嘯災難後,她問教宗:「為何兒童要這樣難過?我希望能夠與神對話的教宗向我解釋。」84歲的教宗也沒答案。他說:「我也有同樣的疑問:『為何會這樣?為何你要承受這種苦楚,而其他人可以活得很好。』我們也沒有答案,但我們知道耶穌也如你們一樣無辜受苦……。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一切苦難不是無意義的,而是天主背後的慈愛安排。須知我們與你和所有受苦的日本兒童同在,我們會為你祈禱,你可確信神會幫助你。」

「臨臨」的不幸,我們都很難過,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事?我們也沒法解答!作為校長,我除了為兒童祈禱外,也希望大家從不幸中學習。我把「臨臨」的事轉發到教師群組,叮囑老師留意有沒有學生被虐待和疏忽照顧?另一方面,有議員提議立法,規定學校一定要呈報所有虐兒個案。這建議可行嗎?個人覺得通過這條法例容易,如何執行則有待商榷。

我見過一位用心教導子女的單親媽媽,有一次因一時氣憤,用間尺打了頑皮的兒子一下,令他手臂上留下傷痕。她內心也很內疚,如我們看到了這道傷痕,是否一定要報警?拘捕了媽媽,又由誰來照顧兒子?

數年前的一個寒冷冬天,有一位小學校長看見一名學生衣衫單薄,報警舉報獨力照顧孩子的婆婆疏忽照顧……拘捕了婆婆,又能解決他倆生活上的難題嗎?教育是愛的工作,不是一條冷冰冰的法例便可解決所有問題。立法雖然可減少虐兒情況發生,但是最重要是「愛的教育」。只要我們以愛心來照顧孩童,多關心他們,多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多聆聽他們的喜怒哀樂,多與家長溝通;不管有沒有這條法例,我們也會及早發現學生的問題。我深信教育是愛的工作,我們要以基督的愛來行事,兒童才會獲得幸福快樂。

十多年前,有一位校長致電給我,說他學校縮班,很希望我接收他的學校一位好老師。我們面見過這位老師後,覺得她很適合。當時有一位同工跟我說:「校長,你知不知道這位老師的丈夫被另一名警察謀殺了?這幾年常有報章訪問她,我怕聘請了她,學校會經常見報,可能……」我說:「我知道她的事,但如我們連老師都不關愛,又怎叫他們關愛學生?只要是好老師,我們也要用愛來互相包容,教育界是應該充滿愛的。」最後我聘請了她,她也深受學生的愛戴。

聖經說:「因此,你們既然是蒙愛的兒女,就要效法神。行事要憑著愛,好像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品獻給神。」(以弗所書5:1-2)但願天下的父母和老師都能以愛心來教養孩童,讓他們健康成長,讓他們沉浸在愛的教育。

蔡世鴻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教學人生:說話暖心窩 鼓舞激勵人

多年前,我經歷家人離世,曾經落入極度哀傷之中。我的學生回校探訪我,表達關心、支持,並鼓勵我積極振作,勉勵我仍有很多家人、朋友及學生支持我;不要放棄自己,要努力面前。猶記得眼前的學生已不是小孩,他們強調提醒我的鼓勵說話是我從前經常跟他們說的,現在用回在我身上,激勵我撐下去。雖然當時我的心情仍然十分傷痛,但是聽到他們給予的鼓勵和支持的說話,卻暖在心窩。感謝學生們為我當時的困境打了強心針,好讓我堅持下去!

我又想起爸爸自小對我說:「你是全家最無用的孩子!」這句說話傷透我心,也曾打沉多年來的我,困擾著我的成長;我心中始終覺得自己無用、無價值。若不是我透過學習心理及輔導,經歷治療及生命成長,並感受到天父創造的愛,認識自我價值,我想我仍然生活在自卑自憐的狀態之下。接觸過很多父母,他們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常常叫兒女看看兄姊,學他們的成績成就;看看表兄姐,學習他們各方面的能力;看看鄰居,學他們說話多得體。這些父母卻忽略了孩子的強項、優點,令孩子總是覺得比不上別人,常被「不夠別人好」的自卑心態困擾,令到有些孩子沮喪至沒有動力再學習和生活。

當我成為老師時,我常常提醒自己話語很重要,不可輕看說話帶來的力量。由於說話的影響力很大,我學習多說造就人的說話,讓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4:29)因為正面鼓勵的說話啟發生命方向及發展,建立孩子自信;負面說話帶來傷害及拆毀,破壞自信心。話說得合宜及適時,正如箴言25:11的勉勵:「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像金蘋果鑲在銀的器物上。」人聽起來多美妙適切,起著激勵及鼓舞作用,感到窩心及帶來動力。我更常常鼓勵學生不要與人比較,了解別人做到的方法或策略,欣賞他們的成就,甚至向別人學習。或者,可與昨天的自己比較,訂下小目標,看自己的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我相信每個人能夠持續成長,生命一定可以更優美。

天父創造每個人是獨特而有價值的,有其特質,都是美好。每個人須持續發掘和發展潛能,在不同角色和崗位上運用、發揮及展現出來,活出精彩的自己。期盼每個孩子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生命活潑、怡然、健康、喜樂和自信。

曹美娟校長

EQ家庭接見室 之 交心的溝通關係

香港正面對第四波嚴峻的疫情,情況的確令人產生憂心忡忡。最近多了家長主動約見作個人成長諮詢,的確令我感到欣慰。我發現,他們與我談及的焦點不單是在如何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而是反省自己作為父母為何看事物總是那麼悲觀,以及明知孩子已有進步但仍要不斷加壓至更好才肯收手,更是難以鼓勵的說話來為家庭建立輕鬆氣氛。家長們也認為,在這抗疫期間是整理自己的心理及精神健康的好時機,因他們同意我常主張的﹕「只有身心靈健康的父母,才可培養出身心靈健康的下一代。」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家人是彼此合作的共存關係、彼此扶持的好伙伴。因此,如果你發現已跌入一種教養子女的抗逆疲勞(Pandemic parenting)狀態,那需要認真地停一停,去正視及調整這耗損狀態的提示,並帶著初學者之心去探索自己仍未被了解的感覺和需要。

有一對已退休的夫妻,正想退下來享受人生之際,才發現近30歲的女兒患有社交恐慌症。起初,他們夫妻倆以為帶女兒來與我面談便可解決問題,但經過一段時間,他們才明白原來自己才是「劊子手」。他們一直相信成功需苦幹,沒有做不到的藉口,只要有適當方法去處理問題就不是問題等價值觀,並以此去教導女兒,但完全不明白女兒面對困難時那份無助及掙扎的恐懼與痛苦。後來,我了解這夫妻倆的成長也是來自一個信念,就是﹕如果人夠勤力就不會有痛苦。有一次,作妻子的向丈夫發了一句怨言:「女兒變得如此負面也歸咎你這差劣的家庭背景。」而這丈夫表示,在未學習一家人有傾有講的溝通模式前,他一定會與妻子至少有三天的冷戰期,但在這三天內要擺出一副黑面是何等的痛苦難耐。他明白用黑面只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不滿,但卻需要承受著不吐不快、有口難言之痛,故此選擇用我之前教他的溝通方式,就是坦承向妻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例如說﹕「聽到你剛才講的話,令我感到受傷害,我自己也是一個受害者,我也無奈地默默承受而沒有選擇的現實。所以,我需要被諒解及尊重已盡力付出的努力。」當妻子聽後便回應﹕「對唔住,我現才知這句話原來傷你傷得如此深,我其實講了這句說話後也立即感到不安的。」後來,這位丈夫表示,原來一家人有這樣交心的溝通關係,才可以建立整體輕鬆的家庭氣氛;當一家人感到輕鬆時,才容易有好心情去對抗逆境。

我真的為這對夫妻感到光榮,因他們沒有因自己年齡限制及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選擇下決心去改變自己。我入行20年來甚少見過這些因看真需要便立即行動去改變的夫妻,所以我感謝他們的真實見證,讓我更有動力去推動「成長家長計劃」,重建有傾有講的溝通關係。如果你今天看子女是一個有問題的人,那他們就會順理成章地成為有問題的人,所以邀請你先看真問題的核心,才能為問題對症下藥。在即將迎接新的一年,如你也想經歷以上這對夫妻成長改變的可能,我歡迎你致電6010-4224與我聯絡,讓我與你和你一家一起同行尋見希望。

「所以,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12﹕1〉

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之讓孩子知道爸媽的分工合作

這些孩子好幾次與我聊天時,起初半小時還是滿臉笑容地談學校的遭遇,但下一秒鐘卻突然湧出眼淚,旋即從一齣喜劇變成悲劇,這正正反映了孩子內心深處正面對一場超越自我能力可應付的無奈狀態。

我們常以為只有父母在保護孩子,但很多時候當父母爭吵不休時,孩子們會不由自主地成為強人來保護其中一方而不想爸/媽受到傷害,於是,他們會用盡不同的方式來執行這重大的任務。有孩子告訴我,每次看到媽媽哭泣時,會刻意令自己更快樂,因為不想加重媽的憂心;有些則表示每次見到爸媽吵架時,他會想像自己正在看一齣電視劇集,彷彿劇集中的男女主角活現在眼前這麼有趣;有些則認為自己是令爸媽不和的主要人物,因此自我標籤為「麻煩人」,隨後以不合作的行為來演好這自設的角色。

究竟父母在爭吵甚麼呢?我常聽到不少女士哭訴的,包括兩夫妻金錢運用的不同,對教育孩子分擔的比例意見不一而起爭執。最令丈夫們不滿的是太太常誇大爸爸的嚴厲來作為對孩子不聽話時的懲罰,利用投訴給爸爸聽而迫孩子服從,久而久之,孩子對父親的形象不帶好感,也怕親近他。的確,這是不理想的父母形象,反之,媽媽應向孩子灌輸一個「分工合作」的概念,就是爸爸負責賺錢時,媽媽則分擔家務的責任;相反有時是媽媽負責工作賺錢時,爸爸就需負起照顧孩子的事務,所以爸媽的工作是彼此合作,讓孩子明白爸媽角色不分誰為大,或是誰有絕對的話事權等。

我反省到能維持一家親和的意義十分重大,家長不要迷信學歷,因為讀書成績好不代表做工能力高;最關鍵的是能否把學問轉化成為可以服務社群的需要。在這種不利孩子的成長環境下(父母爭吵不休),這容易造成焦慮小孩,即他會不自覺地制造憂愁思想,例如因害怕失去至親而把自己嚇得半死,而這類小孩一般也拒絕及失去尋找成長的動力。

「愛裡沒有懼怕,完全的愛可以把懼怕驅除,因為懼怕含有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還沒有完全。我們愛,因為 神先愛我們。」約翰壹書418-19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Oct_10_EQ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彼此有共識的溝通

我發現造成親子關係不和的一個陷阱,就是父母常認為將最好的方法提供給子女,但結果不但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反而彼此的拉鋸戰更見愈演愈激,心知問題嚴重,卻是束手無策。作為親子間的協調者,我發現父母很少詢問孩子﹕「你認為爸媽講的方法合理嗎?理由何在?」然後在搜集資料願意作出微調的。

舉例說﹕有一位媽媽十分憂心就讀小四的女兒,每天習慣啜手指一小時才感到快樂,於是她告知女兒,如再這樣啜下去的話,手指會變硬至有一天被切除。當我問及這女孩有何理由仍未能戒除這習慣,她表示不會相信這些沒有根據的說法,這是屬幼稚園低程度的理由。我再追問﹕「你怎麼才能說服自己改掉這習慣呢?」她想了一想後回應﹕「我好想吃零食,但媽媽不批准,所以只好以啜手指來解悶氣吧!」原來,這疑團的答案就是這麼簡單,只需給她點零食便可。當父母對孩子失去包容,又在情緒失控前,我常反問他們﹕「最終想看到點樣的結局?是親子關係破裂,還是一家親和呢?」

我訪問了一些學生﹕「有甚麼因素令一家人可愉快地交談呢?」一個讀小五的女孩回應說﹕「妹妹喜歡找我玩,因我平時會留意妹妹喜歡玩的是甚麼,所以常常會刻意提及那些她喜愛的東西。」一個讀小三的男孩表示﹕「我喜歡與媽媽聊天,因在每次講完故事後,她會刻意讓大家交換一個笑話,媽媽十分欣賞我的笑話,大家一起笑,最後我會笑住入睡。」一個讀中一的女孩認為﹕「一家人聊天時,應該一致地做以下行為﹕不需要太過正經和太過有禮;聽別人講話時不應發呆,若再不同意時,也不應立即插咀,總之彼此尊重。」

當聽到學生的心聲時,我歸納了一條有效的溝通方程式,那就是要每天操練三種氣質﹕謙虛、上進、通達。當人明白溝通需讓彼此有共識為目標,並想有進步的動力時,若果只想盡快滿足自己很想改變現狀的渴求,而沒有謙卑地放下自我,去了解對方的步伐是否同步,最終又是跌入另一種具關係壓迫的追趕狀態罷了。

「誰都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自以為在今世有智慧,倒不如變為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哥林多前書 31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Sept_5_EQ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優質家庭溝通的目標

很多初高小學生與我討論一個話題,就是﹕「為何自己與父母不能好好聊天?」他們的分享有﹕「我真不明白父母一邊話愛錫我,一邊又狂買補充練習給我做;罵完我又買雪糕氹番我,我估可能爸爸怕我日後長大不理會他吧!」「我明知媽媽的提醒是廢話,我又喜歡聽,因為當我聽到這熟悉的發聲時,我才會感覺到她是我的媽媽。」「我討厭父母那種重複刻板式的提醒,我根本就明白錯係邊度,只係我改唔到而已;他們常自認沒有責罵我,但每次也讓我看見臉上浮現的不滿意的樣子。」「父母常說罵我是出於善良,因不想我這態度導致將來被老闆炒魷魚,但我始終心不服而常有駁咀。」每當聽完同學們的心聲都是充斥著「我與父母唔啱Key」時,心中不禁感慨,為甚麼父母的吸引力是那麼的低,相比對朋輩的熱情又是那麼截然不同呢?

面對這差異的矛盾,大部分的父母也帶著遺憾來看待自己的角色,例如有父母表示十分遺憾的是,從小著緊孩子的學業甚於彼此的關係建立,結果由小四開始進入關係緊張狀態;到孩子入了中學,父母便立刻選擇完全放手,但因安排不當,最後又使孩子感到被遺棄和無助而選擇埋怨父母沒有管教子女的智慧。事實上,我發現很多父母認為與孩子溝通的目標是當他犯了錯才把握教導的良機,期望讓孩子看見父母如何用慈祥來「皇恩大赦」;有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讓自己盲目地對孩子犯的錯視而不見,因認為採取「凶」的態度是破壞親子關係。但另一類父母又認為太溫柔是無力量,容易被子女騎在頭上。

究竟是甚麼推動我們達致一家親和呢?我上一次提及一家人能有良好的溝通是一次以心會心的過程,即能以愛作標記的對話之旅,因為如一家人能道出內心的聲音,這有助平衡人的心智與情緒。若在如早期親子的感情調和(early attunement)太弱,這會讓孩子失去建立早期人際關係的信任的能力。因此,我建議父母多與孩子建立帶有情緒的記錄,例如每天與孩子的相處內容、對他們欣賞的事等。當孩子長大看到這本日記時,會覺得很光榮,並為自己能成為這家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從而增加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所以,我認為優質家庭溝通的目標是一次尋找了解對方及學習相信彼此的線索,為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份「剛剛好」(just fit) 的輕鬆狀態。

「你所喜愛的是內心的誠實, 求你使我內心有智慧。」詩篇 5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Aug1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多作心會心的溫情對話

最近,我訪問了好幾位中學生,了解他們對建立自信的品格素質重要性的看法。他們的回應大致相近,其中一些精彩的內容值得繼續探討﹕「當然認為重要,但自我定義的自信與父母看法很不一樣,就算父母警告我若然選擇去做的失敗率很高,但我仍要偏向虎山行。你可以話這是因進入青春期而有的反叛行為,但我也寧願冒險嘗試,因為能經歷在失敗中有幾痛,我才會刻骨銘心地記住此經驗,才不敢再犯。」「我知道一個人沒可能無自信,但真的不明白為何父母常常話我無用,尤其當我有自己想法而不想跟隨他們的意思去行時,他們便認為我是忤逆仔,如果不聽大人話,這些性格永遠也改不好。因此,當我想發力的時候,腦海會莫名奇妙地出現一條鎖鏈把我拉落『地獄』,最後只好自認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人。」「如果當初無心向學之時,能有爸爸推一把,而非採取不聞不問,甚至不施壓力就是對你好的做法,那我就不會變得模棱兩可,成了因無知而失自信的人。」

如作為父母的你,看到以上青少年的心聲,不知你有否感到左右做人難的慨嘆呢?一方面想一家親和,少點爭吵,但又被子女期待自己多參與他們成長的旅程中。另一方面,期望子女不要步自己後塵,從而不停地出提醒及指正,希望他們在成長路上一帆風順,但卻被投訴干預太多而感厭煩。以上多是父母向我哭訴的矛盾心態,因此,我明白到一家人彼此相愛的同時,也可以有彼此相惡的緊張關係。

我建議父母要重新尋找彼此,就要從家庭中減少以口對口(mouth to mouth)的對話,而多建立以心會心(heat to heart)的溫情對話,例如你每天所講的話,有否讓小孩感到自己是可愛的。用EQ 的智慧去理解,即減少用最原始的第一層思考模式(primary thoughts)作反應,而是多用第二層的思維模式(secondary thoughts),即想多幾次並問清楚自己其實想向小孩表達真正的意思是甚麼。這有助減少因衝動而發洩負面情緒,因而減低孩子想進步的動力,因為只有當父母帶著正面的情緒力量才能帶動及感染孩子建立內在的正面情感語言,來為自己打氣及作起步的決心。最終,讓小孩有自信地自我引導及愛做回真正的自己。

「要彼此同心,不可心高氣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不可自以為聰明。」羅馬書 12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July_25_EQ.jpg

余德淳「EQ接見室」之家長和孩子的情緒互動

2018may9.jpg
有心理學學者的研究顯示,憤恨是一種「家庭學來的」內爆或向他人的發洩。新聞每天報導人害人的悲劇及倫常慘劇,值得反省科學進步但人際卻退步,證明人再聰明也不能消除自己的憤恨和妒忌。每當接見案主時,我也要適當地診斷其問題,因為要促成家庭的關係衝突,絕對不能單從表面的證據作定論,例如一家人是否洞悉彼此有心結?夫妻間是否意識關係出現差異?有沒有疏導負面情緒的方法?孩子是否感到父母有相親相愛的互動?最後的目的是要讓一家人達成需要改變的共識。

我最近曾與一個十五歲青少年對談,我向他坦言,見面之前已與他的父母進行了一個詳細的面談。這少年人原本在鼓勵下想透過復活節假期,主動與爸爸釋出善意的修補關係的行動,但最後他卻沒有執行自己的目標。當我追問他是否找不到好時機,他的回應是﹕「我已不想向爸爸示好,就算他回家後也只傳來一個短訊息作道歉,並表示會一起努力改變,尋求進步,但我也沒有感覺。」接著,他木無表情地作補充﹕「我不會想去相信他的說話,因我想保護自己不想再受心靈上的傷害⋯我曾相信過他,但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估我的心已傷透了。」我再問﹕「難道不想有任何改變?」他表示﹕「我當然知道父母是愛我的,但我更希望他們能以具體的行動來說服我去相信這事實,而不是單靠口中的一切話。因每當我信他們一次,但結果希望又落空,我會開始跌入自我懷疑、自我批評的負面心理狀態,最後就連自己也開始不喜歡那個我。」他的回應值得我們了解青少年人內心複雜情緒互動的認知方向。

從以上對談中,我反省到別以為在一個家庭中只有父母保護孩子,而孩子也是在保護父母,因一家人的情緒是彼此互動。故此,不論你已為人父母,或是作為兒女的身分,在每個人的成長中也極需要出現優質的生命師傅(其品格能活出謙虛不易驕,溫柔不易躁,忍耐不易愁,包容不易怒的情緒氣質示範),可以是由父母或代替父母充任,在成長的迷惘中給予孩子經歷愛和激勵的及時指導。(續完)

「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就對他們說:『如果一個國家自相紛爭,就必定荒涼;如果一個家庭自相為敵,就必然敗落。』」路加福音1117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Ma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