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童行》SEN 家長網上工作坊

暑假後,要為家長加油!尤其是為SEN家長加油!!

目標:
教授家長與SEN學童相處的技巧、利用家中常見的玩具作日常訓練,改善親子關係並減低家庭壓力,為SEN學童家長加油。

工作坊內容:
– 認識SEN特徵與溝通良方
– 調節管教心態及技巧掌握
– 學習家居訓練遊戲策略
– 提升學童專注力、社交能力及情緒管理的小貼士
– 網上互動問答環節

帶領者: 唐梓燕小姐 Vivienne Tong, LPC, M.A.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情緒行為治療師
SEN學童/家長家居訓練導師
Vivienne擅長為學童設計家居訓練方案,運用玩具及遊戲來啟導孩子,寓遊戲學習於訓練。

日期: 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時間: 早上 10:00-12:00
形式: Zoom
收費: $100

網上報名

主辦機構: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查詢電話 : 2851 3460|http://www.cmcg.org.hk

協辦機構: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SEN特兒特教 之 陪伴兒子走過半世紀

多年前,我在教會認識陳太的女兒,一位品學兼優的女孩,我覺得這樣的女孩子背後,一定有位了不起的母親,後來才知道陳太的大兒子是特殊人士。陳太的兒子已經50歲,星期一至四都在特殊人士展能中心寄宿,只在週末和節日才回家渡假。「每個週末是阿仔最盼望的日子。他對今天是星期幾特別清晰,知道到了星期五晚就可以回家,很期待。到星期一的時候又特別緊張,叮囑我們一定要把他送回宿舍。他對生活常規非常執著,一定要你聽他的,沒辦法,唯有遷就他。」這就是自閉症其中偏執行為的特色。

「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兒子小時候,在未曾確診自閉症及中度弱智之前,經常被幼稚園的老師投訴違規及無法自理。在親戚朋友中只有自己的兒子是自閉和弱智,覺得很難受,好像自己有罪般,別人都正常。」陳太輕輕嘆氣:「知道他是這樣也沒辦法,他7歲開始入讀特殊學校,我一到假期就帶他去那些附設特殊兒童服務的中心,但他卻沒有跟其他人玩耍,喜樂獨自呆坐,自言自語,有時連我跟他說話亦不理睬,或只有簡短對答。那時的我真的很沮喪,現在過了幾十年,看得開了。」陳太坦言與其他特殊兒童家長只是點頭之交,但當見到還有別家子女亦有如此狀況,頃刻的感覺是遇上了同路人,壓力便會漸漸消失了。

問及兒子的狀況可有影響她與丈夫的關係,陳太說沒有。她說丈夫雖努力賺錢養家,但內心卻很抗拒兒子,兩父子甚少對話;而且他從不帶兒子出街,亦甚少在別人面前提起兒子,放假時只會獨自找朋友消遣,但陳太一直沒有向丈夫發怨言,甘願獨自照顧兒子。

事實上,不少特殊兒童媽媽因長期缺乏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出現負面情緒如孤單、無奈和委屈。在傳統華人文化中,對下一代成就予以寄望,令特殊兒童的父母、甚至整個家庭都造成情緒打擊。礙於自己的羞恥感、別人的眼光及不理解,有些父母會選擇把特殊孩子收起來,採取逃避的態度,減少親友間的接觸而影響了家庭的社交關係,形成更大的壓力。特殊兒童的爸爸面對的羞恥感和壓力,一點亦不亞於作母親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去關注了解和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特殊孩子,與太太一起承擔、配合教養特殊兒童。

香港有研究顯示,自閉症兒童媽媽個人的信心及對孩子的接納程度愈高,愈能夠舒緩壓力,有助心理健康。對於陳太來說,無論是面對兒子或是丈夫,她都是全心接納,這份平靜力與堅忍的性情或許是經歲月陶造而成,但肯定的是,這些都是她面對逆境時的重要元素。最後,我問陳太有甚麼想跟其他特殊兒童媽媽分享,她是平靜而堅定地說﹕「不要灰心,始終都會有人幫你,正如我多年來得到特殊學校和展能中心為阿仔提供照顧和家長支援,他們給予很大幫助。」她感恩兒子情況穩定,也喜歡現在住的院舍,而院舍就在家附近,家人可以常在一起,她已經很滿足。眼前這位陪伴特殊兒子走過半個世紀的媽媽,一切說來風輕雲淡,皺紋下依然是那溫柔的微笑。

劉星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經理

SEN特兒特教 之 為特殊兒童媽媽加油打氣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半數有過動、情緒及行為等問題,其中約有三成的ASD患者智商低於70,即同時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發展障礙。Anna的兒子便屬於這類兒童,在特殊學校就讀。

Anna總是給人冷靜能幹的感覺,這位昔日的女強人在兒子4歲確診自閉症,同時也有中度弱智時,便離開大機構的管理層工作,去學了三套治療法,自己在家home schooling教導兒子一年多,及後都繼續做全職母親。現今兒子已經18歲了,「生活中最困難的是甚麼?怎樣克服?哪些是最好的幫助?」我問她。她回說﹕「多年來最艱難的是面對父子倆的不和,因為父子之間溝通不來,老公不懂得和阿仔相處,引發許多張力、打罵不斷,甚至肢體衝突,令全家人都難以面對,我尤其覺得難受,唯有盡量在家與阿仔一起,避免老公與阿仔獨處。每當他們擦出火花時,我便介入安撫雙方,盡量舒緩他們的緊張情緒。」

Anna的先生兩年前退休,現在成了Anna的得力助手。「老公以前和阿仔相處很火爆,現在可能因為年紀大了,又沒有了工作壓力,脾氣也收斂了許多。現在他幫阿仔上廁所、沐浴等工作,令我感覺輕鬆了。另外,支援是非常需要的,適時出現的幫助和鼓勵是最好的。有一次阿仔和老公吵了架,幸好得到一位相熟的叔叔協助外出,當阿仔話要去廁所的時候,那位叔叔二話不說便帶了阿仔去廁所。」

Anna說自從當上全職媽媽,要照顧家中各人的生活,還要關顧他們的感受,感覺身心疲累。「多年來你有關顧自己嗎?」「啊…(恍然大悟)真的沒怎麼關顧自己,但在我快撐不下去時,便會去買些東西給自己!平時我不捨得買的心頭好,在生日時,便為自己買一份生日禮物,這是最大的滿足。」我們在笑言中帶著一絲無奈。我感慨,坊間為特殊兒童媽媽加油打氣的人實在寥寥可數。

「你有向神抱怨嗎?」「我的性格有許多菱角,年輕時凡事過得太順利,所以不懂得去關顧人;反而在這十幾年的『不順利』,跌跌踫踫,流下很多眼淚,我漸漸學會放低自己,首先放低是我的『驕傲』。現在的我不敢問上帝『為甚麼』,只會問『我要怎樣面對』。我也有好驚的時候。的確,有些事情無論你有多能幹都無能為力,但我在當中漸漸領悟到﹕凡事總有出路,要常存盼望;預咗這是神賜給我的試練,考驗我能付出多少愛,多少忍耐,凡事不去計較,…」說著說著,Anna哽咽起來:「我覺得自己的力量是從神而來,每當感覺漫漫長路,捱得好辛苦時,上帝賜給我有內心的平安和喜樂及實在的盼望!感恩有這個經歷。我明白自己不是完美,並非甚麼都做得到,這個『放下』使我能夠與更多人融合,得到其他朋友的支持。」Anna領悟到,做特殊兒童媽媽這個經歷對自己的意義,是生命的改變,並學習放低自己的驕傲,接納自己的能力有限,並更多倚靠上帝。

在特殊兒童的家庭中,母親往往是主要照顧者。父親對母親的支持及參與親子照顧,對媽媽來說極為珍貴,亦是家中莫大的資源。縱然大部分特殊兒童的父母飽受負面情緒困擾,但亦有部分家長能夠維持心理健康,展現出心理回彈力,找到人生的新意義。

劉星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經理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結構變更」與「潛能」發展

學習關係到每個人,而不僅僅是學生。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和健全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與智能的高低有直接的關係。傳統的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固定」(fixed)的,Feuerstein教授卻認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Mediated Learning)和他與其團隊從60年代至今研究及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提升的(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

何謂「認知結構變更」?

Feuerstein教授認為智能應該被視為一種動態結構。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靈活的,而不是固定的。他與他的團隊發展了「認知結構變更」理論和「導引學習」(MLE)的技巧。由於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認知結構」可以通過「導引學習」的技巧作出改變。無論個人的特殊需要挑戰程度如何,都能夠通過適當的「導引學習」技巧,修改其認知結構(Feuerstein, Rand, Hoffman, & Miller, 1979)。從80年代至今,Feuerstein教授本人及數位學者/研究員均進行了很多研究,証明學習者通過教授者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學習「認知能力優化課程」一段時間後,他們在智能和學習行為上均有顯著的提升(例如,Blagg, 1991; Howie, 2003; Feuerstein et al. 2006)。智能和學習行為相關的能力可以包括閱讀、邏輯思維、資料分析、發問、創意思考、評鑑、注意力及情緒控制力等等。這理論及其相關的技巧為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人士及其家人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和希望。

何謂「導引學習」技巧?

教授者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教導學習者,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教授者會因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轉化他在環境中體驗到的刺激。「導引學習」的技巧必須最少有以下三個元素﹕

(1)有學習意向和給予回應 (Intentionality and Reciprocity)

(2)明白學習的意義(Mediation of Meaning)

(3)學習超越當前所學的(Transcendence)

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在其「認知功能」上通常有某程度的缺失。家長、老師或教授者可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克服他們的特殊學習需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學習潛能和個別差異

上帝賜予我們不同的「天賦」,有些是顯露的,有些是隱藏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輪廓(profile of abilities),取決於遇到的機會和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經驗,我們的「天賦」得到發展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典型的渠道是通過學校教育﹕學業成績。因此,如果孩子的學業成績好,通常會被視為是聰明或醒目的。我教過的孩子中,有些擅長視覺藝術、音樂、體育等科目,但不擅長語文、數學或科學等學術科目,故學業成績平平或偏低,這些孩子通常被認為不聰明,會被要求參加額外的補習班。若從學習表現的角度來看,孩子會被視為有學習困難。

香港教育局有不同的方式來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童。對於那些學業成績落後同齡兒童2年的學童,他們會獲得額外的課前/課後加強課程或被安排在不同的教室學習語文或數學課程。主流學校的教室內也有孩子的智商分數落在輕度智力障礙的範圍內;有些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有困難;有些是在行為和情緒適應上有困難;有些是專注力不足及/或有過度活躍的困難;有些是有自閉譜系障礙的情況等等,這些孩子都歸類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SEN),他們往往因這些障礙而感到不開心或自卑。實際上,他們可能有很多其他尚未展現的能力或得到發展的「天賦」。

從認知發展和學習的角度來看,這些孩子的「認知功能」可能沒有發展好或有缺失。「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連繫到的認知能力有:資料分析(information-processing)、理性思維(reasoning)、發問(enquiry)、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及評鑑(evaluation)等。

早期的心理學家例如J. B. Watson, I. Pavlov, E. Thorndike及B. F. Skinner都認為,學習是通過重複練習及得到恰當的回饋 (feed back),其能力便得以提升,因此學習是較為被動及受回饋和經驗的影響。但從80年代以後,流行的觀點為心理學家維哥斯基 (Vygotsky, 1978) 的理論﹕學習是通過學習者在過程中主動的建構/發展知識(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但學習的產生是需要在過程中持續地與教師(或教授者)互動及由教師有系統地引導。而霍思坦教授 (Prof. R.Feuerstein)的學習理論與Vygostsky的相近(Kozulin & Rand, 2000),他認為學習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學習,適當的引導對學習者非常重要。霍思坦教授更發展以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功能」。往後的文章會闡述如何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能力」及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學習,發展他們的「潛能」。

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沒有困難嗎?不!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一個人可能擅長學科學習的領域,但在音樂智能、藝術/空間智能或身體動覺智能領域薄弱或不發達。我教過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語文和數學成績很好,但在體育、音樂和視覺藝術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些孩子在這些課程中有可能會感到自卑。因此,均衡發展對所有孩子都很重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啟動孩子的學習潛能

父母一般都想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情況,擔心孩子的「潛能」未能充分發展而浪費了天賦才能。因此,除了上學,父母傾向為孩子從學前階段便報讀很多課程,特別是受到「市場趨勢」影響的課程。例如,學界談及「多元智能」或「STEM」(即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們亦一窩蜂趕潮流,紛紛送孩子去上「多元智能」課程、「STEM」課程。但何謂「多元智能」和「STEM」核心理念?他們大都不甚明瞭,把孩子送去上課的動機,只是害怕孩子慢人一步,失去了先機。

何謂「天賦」?何謂「潛能」?

「天賦」詮釋為上帝賜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過於努力就能做得很好的領域。「潛能」詮釋為在上帝賜予我們的能力中,沉睡在自身的潛力,可通過教育或適當的導引,使之發揮出來,但關鍵在於甚麼是適當的教育或導引方法。

有些人會以智力測驗分數「智商」(IQ)來評定孩子能力的高低。智力測驗主要評估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言語理解能力、知覺組織的效率及整合性,包括非語言推理技巧,使用視覺影像的能力及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等。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時,往往會讓孩子接受智力評估,期望找出原因。其實,影響學習表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測驗涉及的能力外,孩子的情緒狀況、學習習慣、能力傾向等都是影響孩子學習的一些重要因素。動態評估(Dynamic Assessment) 便是評估和瞭解孩子在學習過程必須有的能力中,他呈現出有和缺失的部分,這是聚焦於學習過程來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和潛在的能力。若要明白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需要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和潛在的能力。

人最少有8種「智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教授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最少有8種「智能」,包括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在這8種「智能」上都有不同強弱的表現,未有機會發展的「智能」領域,也可算是「潛能」。值得商榷和討論的是,我們是否應該或需要去發掘和發展孩子所有的「潛能」?

這位10歲的男孩,學業成績極不理想及專注力弱,我是專責訓練他的「認知能力」及專注力。男孩父親是經營飲食業的。有一天,男孩的媽媽問:「大提琴的老師告訴我,兒子有完美的音調辨別能力,但他就是不喜歡練琴,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我問男孩:「你喜歡音樂嗎?將來打算做一些與音樂相關的職業嗎?」男孩堅定回答說:「我不喜歡音樂!最討厭練琴,將來我想跟爸爸學做生意。」聽見男孩的心意,為何仍要強迫男孩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呢?

往後的文章將會闡述何謂「認知能力」,以及如何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和發展他們的「潛能」。「孩子漸漸長大,強壯起來,充滿智慧,有 神的恩典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40〉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談天說道 之 人性之中的「死穴」

「按著我裡面的人來說,我是喜歡 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一律,和我心中的律爭戰,把我擄去附從肢體中的罪律。…感謝 神,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可見,一方面我自己心裡服事 神的律,另一方面我的肉體卻服事罪的律。」
《聖經新譯本》〈羅馬書7﹕22-23, 25〉

文﹕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觀看武俠劇集,大家可能聽過「死穴」這個詞,意指點中身體上的某些穴位,輕則使人動彈不得,重則令人一命嗚呼。雖然「死穴」是小說的虛構內容,但過往成長中受傷的經歷亦會形成「死穴」,只要觸碰到這心理上的傷口,人會動彈不得,像不能自控般情緒激動或破口大罵,甚至做出激烈行為。

有一位太太(W)是百分百的好媽媽,無論工作怎樣辛苦,都會以兒子的需要為先。W工作時間很長,但是加班後回家,仍會跟床上的兒子閒談一會,錫一錫兒子的臉龐才去吃飯,那時已是晚上九時了。W的父母是傳統的中國人,父親不茍言笑,母親持家有道,但是卻不會跟兒女談心事。W覺得自己與父母親情感上的疏離而感到遺憾,所以她渴望兒子擁有一個充滿愛和愉快的童年。於是W常常以輕鬆調皮與兒子相處,這令兒子十分喜愛這個玩伴媽媽。

有時候, 當W與兒子玩到扭在一團,兒子偶而會得意忘形地不斷以「肥婆」去稱呼媽媽。當聽到這些,W心頭一陣顫動,突然感到自己的良善被兒子誤用,故嘗試制止兒子的叫嚷,便說﹕「跟媽媽玩,不可以無禮貌取笑!」 但作兒子的覺得這「肥婆」遊戲實在太好玩及令人興奮,甚麼禮貌不禮貌早已拋諸腦後,仍是繼續叫喊著﹕「肥婆、肥婆…」這聲音震撼著這好媽媽的心靈,喚起了她心底裡無數委屈、無助和被欺負的感覺,最後她終於按捺不住哭了,繼而大罵﹕「你夠了!媽媽這麼愛你!無論工作幾辛苦都回來陪你,但你卻不尊重媽媽…」看著淚流滿臉的媽媽,兒子驚訝不已,嚇得靜下來了。

此刻的兒子感到不好受,像自己做錯了甚麼令媽媽難過;但同時,憤怒的聲音在心裡反擊著﹕「莫名其妙!是你自己無故玩玩下又發脾氣!」所以對媽媽所說的話全聽不進耳。有時,兒子甚至會憤怒地發聲反駁媽媽,這令媽媽更痛心和失望自己多麼不懂管教兒子啊!

除了兒子外,丈夫H更常在不知情之中按下這「死穴」按鈕。H是「愛妻號」,心底裡愛錫W,平日常會幫忙洗衫煮飯。可是,當夫婦外出用膳時,H卻不懂情趣,不徵求W的意見而私自選擇餐廳;當H心情欠佳時,又會對著W說話倔和沒有尾音;面對W每週無休止地「洗廁所」的家務,H像是視若無睹…這都令W自動地響起「死穴」的身體警號 —-呼吸急速,身體繃緊,被欺侮的情緒在按捺不住的情況下,W便會與H吵起來。

「死穴」 的由來

 W敏感及追求完美的個性是「死穴」的部分原因;加上W是家中的幼女, 出生於長幼有序的傳統家庭。父親常常掛在口邊的是﹕「大人講話,孩子不准駁咀!」母親小學時已輟學,出嫁後便沒再外出工作,所以一生只好委屈地對依賴著丈夫,對他唯命是從的同時又感到丈夫的欺侮。

在兒女面前,母親時常感懷身世,但對著丈夫卻敢怒不敢言。作為幼女的W,每天與母親朝夕相對,不自覺地也習染及模仿了母親對著父親(親密男性)的想法及處事態度和行為。另外,父親的「一言堂」更加深了W被拒絕和欺侮的烙印, 這些負面的經歷隨著W的成長,「死穴」漸漸形成了。

「死穴」是成長中神經元長時間重覆的負面情緒路徑,只要有類似被欺壓的情境,如兒子玩得過火,對著W「沒大沒細」的不尊重,過往成長被欺壓的感受在內心自動快速地激活,這反應常常在沒有意識下出現。怒氣會激發自我保護機制,以取回失去了尊嚴和還自己公道而作出反擊。但是,這以牙還牙的溝通方式,卻在破壞人際關係。

「死穴」有解藥嗎?

有!「死穴」通常在沒有意識下出現,所以W先多去留意「死穴」的出現, 特別是當被欺壓的「死穴」現身時,身體開始呼吸急速,身體繃緊等反應。此刻,  先去平靜自己內心,例如深呼吸、喝一杯冰水、外出散步等,直至自己的情緒由激動轉去冷靜,才可以創造平靜的思考空間,去作出智慧的決定和行為。

當W的情緒被平伏變為理性,可嘗試用平靜和堅定的態度去告訴兒子﹕ 「媽媽激動了,對不起!媽媽會學習平靜地跟你說話!同時,媽媽剛才被你取笑感到不被尊重而不開心,你需要向媽媽道歉及學習禮貌,讓別人感到被尊重。不如我們一同學習,好嗎?」小學階段的孩子其實亦懂得分辨是非,媽媽平靜的聲音有助兒子去冷靜思考和學懂尊重他人。

 同樣地,W可以溫柔地讓「愛妻號」的H明白自己童年的傷痛,告訴H自己日常的需要,相信H愛護妻子之心下,亦會以愛的行動去回應自己。當然,要徹底處理「死穴」,回顧及整理自己受創的成長經歷 ,會有助自己更有力重新出發。「死穴」是日積月累形成,所以需要長時間反覆地去練習。當中亦要接納自己有時成功,但有時會重覆犯錯的改變過程。可是當「死穴」被成功破解後, W便可以理解兒子取笑自己是「肥婆」是因為他喜歡這個媽媽,開心的玩伴。有天,當W再聽到「肥婆」時,相信此刻她的心情會變得平靜多呢!「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 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7﹕18, 24-25〉

《小鬱日記》 親子電影演講會

《小鬱日記》的劇本是以余德淳博士三年來於「EQ 在線」日記中提及那位「小住客」的真人真事編寫。小住客的經歷感動了很多家庭。近年很多人士會用自殺方式解決問題,叫人惋惜。相信透過小住客的經歷,可以鼓勵一些受抑鬱困擾的人,重尋開心人生的出路。

歡迎你帶同家人及8歲以上的子女一同出席。

日期:2019121日(日)
時間:(第一場) 下午3:30–4:30
講員:陳玉麟醫生 ( 精神科醫生)
講題:青少年抑鬱症

時間:(第二場) 下午5:15–6:15
講員:余德淳博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主席)
講題:現代少年壓力的真相

地點:
香港青年協會大廈 9 樓演講廳  (北角百福 道 21 )
每場票價:HK$150 (大小同價 )
主辦: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歡迎熱心善長按感動購票贊助基層家庭免費睇戲
捐助 HK$100 或以上,憑收據認可作免稅慈善捐款
* 籌得款項將用作資助本中心有經濟需要的受助人

查詢電話: 2851 3460  /   Whatsapp 6926 4460

親子電影演講會_IMG-20191009-WA0003

親子電影演講會_IMG-20191009-WA0004

「家庭‧家情」誰可給他一條生路?(二)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現象與迷思 (二)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9月1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對於有精神病、性格障礙,成長於惡劣家庭環境,在人際、學業路上跌跌踫踫的年青人,我們未必能給他們鋪一條坦途,但我們能否擦亮我們的眼睛,透視他們的處境,嘗試為他們提供尋死以外的選擇?

認清對自殺的一些誤解與迷思

誤解 事實
我們無法找出那些真想自殺的人。「若真的要死,就不會告訴你。」 意圖自殺的人通常會有先兆和發出警號的。
學業壓力是學生自殺的元兇。 其實每一樁自殺事件背後的成因是錯綜複雜的,包括:精神健康、情緒、家庭、人際關係、適應等問題,不能單單怪罪學校。
企圖自殺的人抱有必死的決心。 大部分想自殺的人都很矛盾,在結束生命與找尋出路中徘徊,他也很希望被人理解、聆聽。
談論自殺會誘發自殺。 不應避諱,要保持冷靜、專注、關懷,讓他感到被重視,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合宜的談論可以令企圖自殺的人感到被明白,能鬆一口氣。
提到會自殺的人通常都是想嚇唬、操控他人,可能不是認真的。 看似不認真的自殺聲稱,都是值得認真看待。即使認為對方是出於要脅,也不可挑戰他,如「你夠膽就死俾我睇。」
企圖自殺者已被交給專業醫生/輔導/社工跟進,抑鬱徵狀已緩和,表示自殺風險會減低。 抑鬱病者情緒有改善,弔詭地自殺風險可能因為能量恢復反而增加。當事人需要得到持續關注。要拿走可供自殺的物件,陪伴他,讓他的情緒得到關注。

給他一條生路:你能作甚麽?

如何令走到崖邊的孩子們重新振作、重建關係、重尋生命意義?每一個孩子的鄰舍也可以有一點微小而珍貴的付出。小如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接納的擁抱……能叫生命轉化。

家庭系統

建立一個安全、充滿關愛和重視溝通的家庭,是對孩子最佳的保護;讓他們能按才發揮所長,而不會視自己為渣滓、垃圾。在他們跌到焦頭爛額,感覺挫敗、不快時,能退到這「避風港」。孩子需要感受被理解,在混亂中體會人間有愛,生命仍有價值。這方面的實踐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學校系統

學生的精神健康、全人發展和生命教育應得到重視,老師應有足夠的知識和辨識技巧,並介入有自殺風險的同學中,當面對自殺議題/事件不致迴避。同學們當察覺身邊的朋友受精神困擾,感到無助、絕望,甚至有自毀傾向時,要盡快與師長或家人商量如何處理,而不是把秘密收藏。

社會系統

促進公共心理衛生,提倡家庭友善計劃;對弱勢青少年接納,對高危羣組識別與支援,提供社區資源輔助。

傳媒

避免無謂的渲染、煽情和簡化自殺原因的報導, 免得引起模仿效應。正面的資訊有助宣揚生命價值,鼓勵建立解難能力及勇敢地尋求援助。

網民

多關懷、少傷害,不隨便發表或轉發負面資訊,勿肆意批評或揭露私隱,避免在不知不覺間對別人造成傷害,甚至誘發高危者的自殺行為。在網上遇到有心理困擾、有自殺意圖或風險的網友,鼓勵對方尋求輔導或其他社區資源去面對難關。

自殺之後

逝者已矣,事情是否就告一段落?每一宗自殺個案都會深遠地影響他身邊許多人。研究顯示,平均每宗自殺案至少有六至七人的情緒受到極度困擾而需要關注。家長是最受打擊的,失去了孩子,震驚、混亂、哀傷、憤怒、羞愧、內疚、失敗、自責及被懲罰等感覺接踵而至,怕被歧視,甚至失卻了做父母的信心。死者的老師、同學、好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壓力,悲傷、焦慮或產生歉疚,因為自以為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發生。自殺者親友患上抑鬱症或其他情緒障礙,甚至自殺意向都要比其他人高很多倍。在這一段日子,家庭、校園和朋友圈子裡需要額外的支援,讓自殺者親友能好好過度哀傷,情感得到承載,以致能從傷痛中慢慢走出來。避而不談或佯裝沒有事情發生,只會延長哀傷期或令哀悼者的復原變得困難和複雜。

不再等到失去了才去嘆息,每一個年青的生命縱然有多少尖刺、軟弱或瑕疵,都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勿讓他未到期而夭折,生命本不該如此。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新譯本)信靠那位賦予人能力的主,衪能賜人盼望去穿越眼看的困境,在試煉中憑著愛尋得出路。

鍾吳麗娟

                                                 臨床心理學家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http://www.cmcg.org.hk/

Mingpao-output-19Sep2017

參考

何定邦(2008)《為自殺把脈》,花千樹出版社

與你同行 #We Care網頁(2016)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www.csrp.hku.hk

 

「家庭‧家情」誰可給他一條生路?(一)

──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現象與迷思 ()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9月0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第一次遇見同學自殺是在大學二年級。一清早,老師召集眾同學宣佈噩耗。她語調沉重,簡單交代事件,表達哀傷和理解同學難過之情,並呼籲同學盡快回復正常活動。現在回想這一幕,雖事隔數十年,仍歷歷在目。

  二兒子剛升上中一不到一星期,就遇到同級同學跳樓自盡身亡事件。該同學留下遺書,說要學鳥兒於天際飛翔。有同學當場哭了,而大部分同學,包括我的兒子都不明所以然,未懂得如何反應,只知道學校會幫助情緒不安的同學。

  最近團體裡的一個年青人懸樑自盡,大家都感到錯愕、震驚。哀慟不安之餘,不禁反問:我可以幫助避免慘劇發生嗎?

  從2012年台灣自殺防治中心發表的數據顯示,香港與全球部分發達國家對比,15-29歲年青人的自殺率為8.8/100,000,較全球的平均率11.4為低;而韓國、日本兩個亞洲國家則高據榜首(自殺率分別為28.9及18.5)。姑勿論如何,那怕自殺率怎樣輕微,每一個未到期而自毁的生命都是珍貴的,失去了總令人心裡疼痛婉惜。

  香港自60年代以來,經濟飛騰,社會漸趨富裕,但不論成人或青少年的自殺率都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生活在這個高度城市化和高壓的社會,我們可以為他們多走幾里路嗎?

風險因素

  要如何識別那些可能走上不歸路的高危青少年?可以試從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去總結出一些風險因素:

  自殺者有精神病的比率偏高,其中以抑鬱症為最多,其他包括濫藥、酗酒、焦慮症、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自殺者的心理狀况:常感到絕望、被孤立,對解決問題無能為力,思維負面、偏激,甚至二元對立。

  性格:常有邊緣人格(情緒不穩定、衝動、怕被遺棄、易怒,人際關係易變、有自我傷害行為等)、反社會人格(違規、欺詐、暴力、不負責任、衝動、缺乏罪疚感等),而自我形像低落的情況也很普遍。

  惡劣成長經驗童年時父母不和、離異、被虐待、性侵犯、目睹家庭暴力等。

  腦部生理功能失調: 影響其情緒、衝動及暴力控制。

  自殺基因:自殺的雙生子研究、領養研究、家族史研究都確定受遺傳基因的影響。

  環境因素:例如經歷災難、創傷;人際衝突,如受欺凌、暴力對待、被拒絕、被責駡,與人爭執,與家人朋友、戀人分離,有家人朋友、戀人去世等。此外,家庭失效,成員間缺乏溝通和照顧,社交網絡支援不足;學業失敗和壓力、失業、欠債等也是激發因素。

  仿自殺效應:自殺的社會學研究已證實自殺的模仿效應,傳媒渲染、明星歌星等偶像的自殺行為,甚至一些文學作品裡主角自殺,都可以令青少年仿效。

  曾企圖自殺者:是高危一族,他們自殺的機率要比其他一般人高一百倍之多。有部分企圖自殺者是以自殺作為要脅操控的手段,或是想獲得關注,例如:有兒童因不願上學與父母爭執,而危站窗台。雖然如此,他們的危險行為是不容掉以輕心的。幾乎一半成功的自殺者曾有企圖自殺的行為。

對於有精神病、性格障礙、成長於惡劣家庭環境、在人際、學業路上跌跌踫踫的年青人,我們未必能給他們鋪一條坦途,但我們能否擦亮我們的眼睛,透視他們的處境,嘗試為他們提供尋死以外的選擇?

鍾吳麗娟

床心理學家

http://www.cmcg.org.hk/

Mingpao-output-05Sep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