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與情緒共舞2022」— 恐懼和憤怒

「耶和華親自在你前頭行,與你同在;他決不撇下你,也不離棄你;你不要害怕,也不要驚慌。」《聖經新譯本》〈申命記 31﹕8〉

「一切苛刻、惱怒、暴戾、嚷鬧、毀謗,連同一切惡毒,都應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要互相友愛,存溫柔的心,彼此饒恕,就像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聖經新譯本》〈以弗所書4﹕31-32〉

編輯﹕謝芳

正向思維,是駕馭管控情緒的第一步

盧德臨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當我站起來,面向百多名聽眾說話時,心裡很希望我的思想和聲線可以正常發揮,不會失去平衡,身體各部分可以正常協調。但是…我的心卻開始急促跳動,胸口感覺受壓,快要爆發似的;我的舌頭乾澀沉重,腦袋突然空白起來,忘記我剛說過和將要表達的內容;我的呼吸好像有無窮的阻力,不能將話語說出口。此時,我的身軀開始搖動,手心出汗和顫抖,恐怕快要在講台上掉下,真的為我將要在眾人面前蒙羞而感到恐懼。」

「當我看見家中女兒和傭人時,創傷記憶和心中怨憤總是揮之不去,過去反覆接觸和衝突裡,她們口出不敬和惡毒的批評常常盤旋在我的腦海裡。在不同場景與她們遇見時,情緒很容易被燃點,心裡感到煩厭憤怒,久久不能平復。脾氣爆發之後又感到內疚不安,難以重回平靜的心境。」

恐懼與憤怒是我們並不陌生的日常經驗,亦是每人在其獨特處境時會經常出現的情緒。和其他情緒一樣,恐懼與憤怒對個人本身都有一定積極作用,唯過度經歷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包括人際關係、家庭和諧、職場表現、心理素質甚至身體健康。透過深入認識情緒世界,小心警覺自身情緒反應,採取正向思維面對負面情緒帶來的困難,往往是成功駕馭管控情緒的第一步。

認識「恐懼與憤怒」這兩大情緒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研究情緒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基本情緒大致有五至七種,最基本的分別是憤怒(Anger)、驚訝(Surprise)、喜悅(Enjoyment)、驚恐(Fear)、沮喪(Sadness),有些也把厭惡 (Disgust)和輕視 (Contempt)加進去。而恐懼和憤怒這兩種基本的情緒,在不同民族當中也可找到,甚至在動物當中也發現到,它們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展現,例如憤怒的程度可出現為﹕不滿、厭煩、生氣、憤怒及至盛怒;而恐懼則為﹕憂慮、擔心、惶恐、恐懼、畏懼至驚駭。我們會基於不同程度的情緒作出不同的行動和相關反應,一般的困難是有時我們不自覺有這些情緒,到做出來之後才後悔莫及。舉例而言,有些父母在教導子女時,情緒失控於盛怒之下打罵兒女,傷了他們的身和心,及後感到做錯而自責。較開明的父母會向兒女道歉,但尊嚴較重的無論怎樣也認為是子女的錯,造成日後子女很大的心理傷害,有些甚至形成情緒病。不少人覺得,既然這兩種情緒是負面的,基督徒不應該有,試問倚靠上帝的人怎會有恐懼?「不可含怒到日落」也是聖經的教導。那我們應怎樣面對這些情緒呢?恐懼和憤怒有關係嗎?在七月份的講座上,我和盧德臨醫生將會嘗試從心理、精神健康和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深入認識恐懼和憤怒,並學懂如何處理自己和別人因這些情緒帶來的困擾。

講座﹕「恐懼與憤怒」(Fear & Anger)

「與情緒共舞講座2022」的主題為「恐懼與憤怒」(Fear & Anger),由環球天道傳基協會主辦,學基浸信會合辦。是次講座將於2022年7月14日晚上7:30至9:30在學基浸信會舉行,屆時有Youtube同步直播。另外,為配合限聚令措施,實體聚會人數有限,以先報名者優先,敬請留意。

查詢﹕2356 4327
詳情https://www.tdww.org.hk

恐懼與憤怒 Fear & Anger

感謝主!講座已於7月14日晚上順利進行,謝謝兩位講員的分享及學基浸信會借出場地及
技術支援,又多謝參加者踴躍出席!

在Youtube 上重溫講座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六屆,今年內容會探討「恐懼」與「憤怒」Fear & Anger 對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

恐懼和憤怒是人六種基本情緒的其中兩種。
恐懼容易令人退縮,憤怒則可令人做錯事,故不少人覺得它們是負面的,基督徒更不應該有,試問倚靠上帝的人怎會有恐懼?「不可含怒到日落」也是聖經的教導,那我們應怎樣面對這些情緒呢?事實上,恐懼和憤怒有關係嗎?
本講座會嘗試從精神健康和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更深入認識恐懼和憤怒,並學懂如何處理自己和別人因這些情緒帶來的困擾。

日期: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學基浸信會(九龍深水埗元州街162號)*Youtube 同步直播
**為配合限聚令措施,實體聚會人數有限,以先報名者優先,敬請留意**
對象:有興趣人士

講員:盧德臨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講員: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掃描QR Code

網上報名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談天說道 之 在哀慟中得安慰

「耶和華親近心中破碎的人,拯救靈裡痛悔的人。」《聖經新譯本》〈詩篇34﹕18〉

新冠疫情嚴峻,很多人都需要面對突然或沒有心理準備下喪失至親或親友的哀傷悲痛,我們如何在哀傷中得安慰?今期的版面有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和資深應用心理學及輔導學講師余德淳博士,他們日前在專題講座上以哀傷輔導和療傷對話為主題,作了專業而感性的分享。

文﹕陸振洲(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編輯﹕謝芳

從「不應的死亡?」到「哀傷中得安慰!」

譚日新博士首先指出,嚴峻的新冠疫情之下,離世的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的人士,按人口比例計算,本港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數是全球之最,雖然醫院有將病死者分為「死於病毒」或「死時帶病毒」,但無論如何,嚴峻疫情所引致的醫療系統、隔離設施及殯儀服務都超出負荷,頻頻出現服務緊張或不足的情況,使家屬倍添傷痛!

他引述Elisabeth Kubler-Ross「臨終哀傷的五個階段」,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他表示,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感受,但並不一定是順次序出現,也不一定會全部出現。重病的人面對身體急劇衰退,最重視的是臨終前與親人的關係,以及死後會往哪裡去,故最適宜給予他們肯定的說話,跟他們分享信仰所帶來死後的盼望。

人生會有突如其來的不幸發生,我們需要明白人的限制,尤其是生死非我們能控制的。而「不應的死亡」,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如醫療政策要負一定程度責任,是外在層面;而自己和家人對疫情所作出的決定,則會負上內在責任。其實,我們每人應要在心理上準備好﹕突然死亡的來臨,譚博士因此引述聖經中傳道書提到的「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傳道書3﹕1-2上〉所以,死亡是常態,我們需要謙卑地作出承認。他也引述存在心理治療學派大師Irvin D. Yalom的表達:「儘管肉體死亡會摧毀我們,但死亡的意念卻可拯救我們。」若我們不逃避思考死亡,知道生命有限,我們便明白怎樣去好好生活,減少遺憾。

事實上,哀傷是一個過程,若長期逃避,可發展成精神情緒問題,甚至形成「複雜性悲傷」,經歷多年也不能走出來。若能走出哀傷,當事人可和別人分享離世親人的過去,能從歷程中找到意義,重繪將來的圖畫。

而哀傷的經歷是獨特的,每個人對親友去世的反應亦不同,這人較容易接受,那人卻是無法接受。面對哀傷,我們可以3T模式:Talk(傾談)、Time(時間)和Tears(眼淚),需要時間去訴說感受和抒發感受。除了向人傾訴,亦可選擇不同方式,如寫日記、畫畫、作曲、彈琴、跳舞或祈禱等等。譚博士喜歡詩詞歌曲,所以列舉了鄧麗君所唱的《但願人長久》,及蘇軾的《水調歌頭》和《江城子》,以表達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喪禮存有一定意義,但若因疫情關係,不能舉辦莊重儀式或因限聚令未能出席,我們也可藉其他方式去表達心意,如設立網上思念網站,為逝者家人安排生活所需,思念逝者為我們帶來的意義;亦可親自前往逝者墳前傾訴,為逝者完成心願;與家人一起在節慶之中記念逝者。對於幼小的兒童,我們可說一些比喻,如「蝌蚪變青蛙」等,以不同的方式去表達逝者的離去。

對於有信徒因未能帶領逝者信主而自責內疚,可讓他們思考神的大愛,信任神的判斷,或許將來在新天新地有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甚至身處病者彌留或剛剛過身之時,仍可嘗試向他傳講福音信息,因曾有瀕死經歷者,表達當時其靈魂仍在房中,可聽聞得到。

對於哀傷者,我們可藉陪伴、以同理心傾聽或提供一些生活上的需要,但若哀傷者反應太強烈,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情緒精神失控,甚至有自殺傾向,便需要轉介專業協助。

「療傷對話」的實踐

余德淳博士表示,「療傷對話」必定會有傷心的人和關心傷心的人。死亡可分漸進式和突發性兩種,漸進式屬於社群性,會普遍地發生,較易接受;突發性較個人化,好像今新冠疫症,病者會突然在很短時間內陷入惡化,意料不及。

在突發的情況下失去至親,是非常痛苦的!當哀傷者突發性失去至親時,最大的壓力發生在其配偶身上。一般來說,當太太十分傷心之時,丈夫會以沉默應對,努力幫手處理事務,但太太卻因此覺得丈夫冷淡,遂投訴他缺乏感受,當情緒多次累積,丈夫也會失去耐性,引起爭吵。若哀傷者是丈夫,太太想關心丈夫感受,丈夫通當會壓抑感受,向太太表達說自己「冇野!」但當太太多番追問丈夫感受,丈夫就會按捺不住爆發情緒,雙方又會起爭吵。

余博士以他的豐富經驗,列舉出不同的治療情境,供大家參考實踐:

(一)面對哀傷情境,要承認彼此會有不同感受,不宜以自己標準作出比較。

(二)女性在至親離世後,常會自責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滿足逝者的一些簡單願望,此時身為丈夫需要多點耐性,當看到太太難過,可問太太聽到甚麼、看見甚麼、或我可作甚麼。若丈夫願意耐心細聽,很多時太太會回想起自己以前善待和照顧逝者的點滴,可能會由自我指責成為自我欣賞,情緒得到舒緩及安慰。

(三)有時,哀傷者對逝者生前曾說過的說話不明白,或引起疑惑。但是,若兩夫妻多互相傾談對話,可尋找到線索,從而產生出逝者生前背後的不同意義,有助增加接納及消減哀傷感受。

(四)若在對話中,哀傷者回想逝者的一些幽默片段,能代入過去幽默情境中,會帶來溫馨感覺,沖淡哀愁。

(五)在回憶對話中,可留意逝者曾對哀傷者的欣賞和評價,都能成為很大的安慰。

(六)可回想逝者的人生鬥志,縱然艱難,逝者仍想親人活得好,這些圖畫可提升哀傷者有能力向前行。

(七)即使悲傷也可帶來成長,和配偶同受患難,也可成為美事。

婚姻心田 之 「枯木逢春?」-阿樂晚年喪偶後境況之出路

上期談及阿樂與阿儀的家庭,因著阿儀的離世,家中發生了一些矛盾衝突,以下我們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阿樂與阿美應更深認識才作委身決定

阿樂與阿美相遇時,雙方的親人離世只有一年多,容易把感情投射到對方身上,以對方的關心及陪伴來填補因失去親人而出現的失落感,與及減輕內心的痛苦。一般我們會擔心這樣建立的關係,可能未完全認識真實的對方,而是對逝去親人的感情投射,若太快做出婚姻的承諾,則可能會在日後因真正認識對方而感後悔,假如他們能多一點時間透徹地認識對方,可以減低「因了解而分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們亦的確要考慮清楚,是否真的可以接受年齡的差距,假如婚後不能生育,阿美真的可以接受嗎?阿美亦要考慮,是否能和對方與自己年紀相若的子女相處得來等實際的再婚問題。

子女要明白年長父親的需要

阿樂的女兒,或許是出於仍未能接受母親離世而引致原生家庭的瓦解,現在好像有一位「新母親」將闖進來,這會改變了家庭原有的結構及組合,所以便要捍衛起來。事實上,她仍未真正認識阿美的為人,便揣測她可能欺騙父親的感情或錢財。如可能的話,她應與阿美接觸,加深對她的了解,細察她是否如自己所想像的那種人。同時,她亦應開放一些,接受父親也有親密關係的需要,不應因難於接受而反對,要學懂尊重他的決定。其實,我們看到香港曾有一位知名年老學者,當年以82歲高齡與28歲的女生結婚,婚後的他們能快樂地生活下去,證明年齡差距不一定沒有好結果。另外,女兒也不應罵弟弟與異性建立關係是失敗的,雖然這間接幫了弟弟和爸爸的關係加深。相反,女兒應多關心弟弟在建立親密關係上的困難,看有甚麼可以幫助他。而弟弟亦應在與爸爸良好關係下,適度地提醒他,特別是以上提及爸爸應多用些時間來認識阿美。

年長父母應作出遺產分配

在此也想順帶提及,年長父母應在生前,意識還良好的時候,及早定明遺產分配,以免日後造成子女「因財失義」和「對薄公堂」的情況出現。尤以父母再婚,亦可減低子女與繼父母產生可能的誤會和猜忌。假如處理不當,可引致繼父母與子女日後因爭產而產生的問題,這些例子我們不時在新聞亦可看到。

末了感謝的話

最後,我倆在此必須要感謝讀者這一年來對「婚姻心田」專欄的喜愛。透過阿樂和阿儀所建立的婚姻和家庭,我們希望探索一段婚姻從開始到結束,當中一些可能出現的危機,並嘗試作出分析和可能的出路。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當中的情節,絕對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或身邊認識的人當中,希望當中的分享能對大家有一些啟迪,這便達到我們寫這個專欄之目的了。萬事有聚有散,希望在不久將來,「婚姻心田」可以與大家再見面。在此先預祝大家聖誕快樂及新年進步,來年主恩更多!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成功靠父幹?」-阿樂與阿儀成年子女的特別需要

兩年前,阿儀最終沒有考慮阿樂獨自留港的需要,堅持帶兒子到外國升學,並與當地的女兒同住,怎料卻惹來女兒極度不滿,覺得媽媽前來是管束自己。如此過了半年,兒子仍非常不適應那邊的學習,常埋怨媽媽,唯阿儀卻沒有理會,故令兒子開始拒絕與她對話。另外,阿儀與女兒在一次激烈衝突後,女兒搬了去朋友家中居住,兒女的行為使阿儀不知如何是好,心底又不想向子女屈服。她起初想獨自解決這些問題,因不想讓阿樂感到自己到外國生活是錯誤的決定,但過了兩星期後,最终也是致電回港叫阿樂幫忙。經阿樂調停之後,阿儀帶兒子回港讀書,女兒繼續在那邊學習。

兒子回港後重讀中五,捱過了中六文憑試,成績僅僅能考入爸爸專業的主修,但他對這行業不感興趣。相反,他兒時在藝術方面已很有天分,只因父母叫他唸理科才放棄;加上他有一位中學女同學已在歐洲讀大學,主修藝術,每次的分享都令他大開眼界及獲益良多,還有那裡的生活多姿多采、自由自在,都使他十分嚮往。兒子看見媽媽回港後已積極重投自己專業,相信這次不會再陪他到外國升學,故坦白告訴父母,自己渴望像那女同學一樣到歐洲升學,在外租住房子及可以駕車上學。阿儀方面,她認為藝術是不切實際的學科,兒子應留港選讀有前途的科目,並且覺得他的提議很揮霍,更想起兩年前曾帶他到姊姊那邊讀書,他不珍惜而放棄。她認為兒子可能想追求這個女同學,才會想到歐洲那邊唸書,故極力反對。而阿樂這次也不支持兒子,因打算幾年後提早退休,現需要多儲錢。兒子對於父母的決定感到失望,覺得他們很偏心,只送姊姊到外國讀書,而不幫助自己完成心願。

另外,阿儀渴想女兒畢業後回港工作,故已暗中替她在港找了一份有前途的工作。但女兒在阿儀回港後,認識了一位讀時裝設計的黑人男友,因她不想做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故畢業後想用自己工商管理的專業,跟男友開時裝網店,創作自家品牌,希望能闖出一片天地。她向父母提出,畢業後也想留在當地發展,並希望他們繼續供養之餘,能夠借出金錢幫助「搞生意」,直至生意有起色。阿儀對女兒跟黑人男友同居感到十分震驚,不能接受她與異族談戀愛,更不能接受辛辛苦苦供她到外國唸書,畢業後竟然在網上「賣衫」。她認為女兒剛畢業,應進入有前途的商業機構工作,像她替女兒找到的那份工作一樣,到日後有經驗才考慮其他有前途及實際的生意,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現在借錢給沒有工作經驗的他們,只會血本無歸。而阿樂方面,雖然很想支持女兒,但兒子又嚷著要到歐洲唸大學,加上年邁媽媽住老人院的費用也不輕,自己更需節省一些錢作日後退休之用,所以對女兒的提議也有保留。

以上是阿樂和阿儀與成年子女需要之間的衝突。下期我們會嘗試分析他們的處境。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荷爾蒙惹的禍?」一 阿樂與阿儀青少年兒女暗湧之出路

上星期我們談及阿樂與阿儀家庭暗湧之分析,以下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阿儀重定生活優先序

阿儀因作全職家庭主婦而放下了專業的發展十多年,現既想重尋自我,又要照顧年老患病的父母,因此忽略了青少年子女的需要。她有很多事情需要同時間處理,如不能排好優先序,會顧此失彼。兒女現已出現了明顯的問題,不可能不介入了,故阿儀首要放輕工作上的比重,照顧父母方面可能需與哥哥彼此分擔。另外,阿樂亦必須多投入家中事務,因阿儀不再是全職家庭主婦,他們已變為雙職家庭,各方面事情最好能達致共識,彼此扶持和合作,而這牽涉到我們過去曾談及夫婦感情必須要夠好的基本因素。

管教方法要有共識

至於管教方法方面,阿樂與阿儀是「寬」「嚴」各持。雖然在兒女還小的時候,他們曾用「雙劍合璧」的方法幫助兒女共渡難關,但隨著兒女逐漸長大,他們好像已放下管教一致的重要性。現在,他們必須再次重視這重點,共同面對子女的問題。事實上,阿儀不離不棄的態度,再揉合阿樂明白子女「壓力愈大,反抗力愈大 」的同理心,一定可以在管教上互補的同時,也不致過鬆或過嚴。

理解子女成長需要

阿樂與阿儀要明白,子女的成長是需要被關注、聆聽和了解。他們的兒子之所以不眠不休地打機;女兒拍拖至很晚才回家,可能是因為在家中得不到足夠關愛,而需要及困難又沒有被聆聽。須知道,在青少年階段他們可能會重視朋友過於家人,但不代表不需要父母的同行,給予指引和支持。

至於兒子打機方面,如他願意的話,阿樂可與兒子打一些共同的遊戲,增進了解和感情。但阿樂必須以身作則,不過分沉迷,與兒子共同訂立清楚規則,並一起遵守,方能讓兒子學習節制。女兒方面,或許她在家得不到感情的滿足,需向外尋求,甚至可能會跟男友以性關係來換取關心,所以阿樂和阿儀要多關愛女兒,以父母的愛作為基礎,讓女兒感受到愛。特別的是,她正面對新高中文憑試的讀書壓力,亦要多鼓勵及幫助她。整體來說,一家人可多建立共同興趣及活動,例如在週末參與義工服務或進行户外活動等,不但能增進感情,亦可培養關心社區的精神。

以開放態度談論感情關係

兒子在青春期對性有渴求和女兒想拍拖,都是正常的發展。阿樂與阿儀可主動向子女灌輸正確的性知識,但語氣不應太說教,可用輕鬆的方式入手。另外,他們亦可幫助子女建立正面的戀愛態度,例如男女雙方在心理和性方面的不同,要承擔性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等,好讓他們知道要謹慎行事,特別是「裙底偷拍」是刑事罪行,一旦有案底可帶來日後嚴重的後果。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荷爾蒙惹的禍?」一 阿樂與阿儀青少年兒女暗湧之分析

上星期我們談及阿樂與阿儀家庭的暗湧,以下會嘗試分析他們的問題。

青少年子女的發展需要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力遜(Eric H. Erickson)指出,青少年期的發展重點是自我尋索(identity searching),當中會經歷身體、心理及社交等方面的改變及成長,也包括荷爾蒙分泌的影響,但這絕不是所有轉變的唯一因素。舉例而言,青年人會關心別人如何看自己,希望得到同輩認同,故不少男孩喜歡在同輩中被認為打機卓越而沉溺手機,而這差不多是現在所有家長的困擾,特別是一些影響了學業和健康的青年人。

另外,青少年亦開始會對男女感情和性很好奇,因著互聯網的發展,他們很容易在網上看到這些資訊,同輩之間也可能會互相分享,這令家長會擔心子女沉迷和接收錯誤的性觀念。

而阿儀的女兒已到了青少年後期,真的想拍拖,故會著重打扮去吸引異性,因著現在不少青少年很早便有性經驗,難怪家長擔心過早談戀愛帶來的風險。而阿儀因不想加深與女兒的衝突,加上自己忙碌,故想送她到外國留學,希望可斷了女兒的感情瓜葛。可是,不少青年人到外國後反而變了「甩繩馬騮」,有些更受同輩影響去吸毒、酗酒或濫交等,令不少家長恨錯難返。故此,如子女在港已出現問題,應先把問題處理,才考慮到外國升學,可能會較為妥當。

阿樂「管教不了」的態度

阿樂放工回家的習慣是回房打機,管教的責任往往也落在阿儀身上,兒子可能自小已「有樣學樣 」,只是他們玩不同的遊戲而已。另外,女兒可能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愛,故過早去拍拖尋找愛。阿樂以前也曾與女秘書有一段「撲朔迷離」的關係,可能自覺也沒資格在感情事上管教女兒,只好吩咐她請男友回家,希望可以「過目」一下,相信總比「說不准」好;又或許他相信「壓力越大,反抗力愈大」的道理。不過,他這個愛理不理的管教模式,未能與阿儀在管教上達致共識,令她感到憤怒和失望。

阿儀重投工作的掙扎

阿儀因過去要照顧子女而放棄專業的發展,及至他們升上中學,自己被需要的感覺沒過去那麼重,令她決心重投專業,重尋自我價值。而她過去十多年作為全職主婦,因失去賺錢能力,在經濟上要倚靠丈夫,好像不少事也要受制於他,失去「話事權」,故她可能相信擁有經濟能力,便可在家有控制權。但是,她因要贖回十多年專業發展的進度,投放了過多時間在工作上;同時也要照顧年老多病的父母,再加上阿樂在管教上的放任政策,忽略了子女在青少年階段遇到的困惑。直到發現兒子手機的女孩裙底照,以及女兒拍拖和懷孕的疑雲等,他們才驚覺要正視子女的需要。

下星期我們會嘗試為他們的處境尋找出路。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戰爭」與「和平」

第十一屆「與情緒共舞2017」

化解人際社交的紛爭

有人形容人生就如戰場一樣,為了存活需努力爭戰。你是否認識你的戰場在哪裡?你是否有把握如何得勝?勝仗了又如何呢?

譚博士推介閱讀

                                     9789887768265    TD0176-S-500x500
line200.gif

今年已完成,感謝支持

War&Peace-poster-03 1024

書籍推介-福音見證:《以畫為鏡──把情緒畫給神》

以畫為鏡cover

 :洪嘉惠
牧者 / 專家文章:李耀全博士、詹玉冰女士、譚日新博士

編輯:錢妙儀

產品編號:TDW041    定 價 $140.00

ISBN:978-988-77522-4-0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內容簡介:若要離開情緒低谷,人往往要有面對自己的勇氣,願意付出時間跟自己坦誠相對。作者決意走出情緒困境,踏出重要的第一步,她從認清自我開始。神給她一支畫筆、一本畫冊,她隨意畫,不自覺地把生命成長中隱藏著的往事與壓抑多年的情感一筆一線畫出來。無意間,把內心真正的感受向神、向自己赤露敞開。一年多時間,神把她從無助、徬徨、壓抑的情緒中釋放,讓她終於尋見喜樂。

以畫為鏡,以畫代口,向神、向人訴說心事!

※隨書附送木顏色筆乙盒

 

「自戀」大家庭


滅亡以先,人心高傲;尊榮以先,必有謙卑。《聖經新譯本》〈箴18﹕12〉

「傲慢與驕傲」,當我們探討更多傲慢問題時,發覺傲慢與自戀Narcissism原來是息息相關,而自戀也有健康(Healthy Narcissism)或病態(Pathological Narcissism)之分。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和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在早前舉行的「傲慢與偏見之家庭篇」的講座上提醒,家庭已存的傲慢與偏見不容忽視,父母的傲慢(自戀)對子女的影響更必須正視。

文/圖﹕謝芳

「16歲的大明就讀中五;他的弟弟小明今年7歲,是小二學生。他們成長於小康家庭,父母皆為專業人士。在家中,他們自幼已被祖父母及父母視為寵兒,總覺得他們比別的小孩好看、聰明和聽話。大明在小學時成績中上,初中階段也不錯;但高中選的理科是父母主導,故升高中後的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常常逃學,只想在家中打機、上網。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因此感到很丟臉,不停為他聘請各科補習老師,現正考慮送大明到國外唸書。作為弟弟的小明,成績雖名列前茅,但在校的操行卻不佳,常被老師投訴有行為問題,如與同學相處不來、經常向老師告狀、動輒說不舒服而告病假等。不過他的父母都辯稱小明一切正常,在家中表現乖巧,還反指控是學校老師管教不善和處事不當,才導致升小後的小明出現問題,更威脅說現正考慮為小明轉校。」

從這綜合案例來看,家庭中傲慢的種子,已在不知不覺之中埋藏在大明和小明的心裡面,並在學校環境中和與人相處時表現出來。假如這情況不改善,當他們長大後,會帶著不少傲慢的心態去為人處事,屆時浮現的問題可能遠比現今更多更嚴重。家庭是培養個人由幼苗到茁壯成長的地方。個人的性情、品格、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是源自家庭。著名發展心理學學者艾力遜(Eric Erikson)談到,個人由出生到青少年階段,當中的成長方向分別包括對人信任之建立、獨立自主、進取、勤奮和自我認同等,這是人重要的成長階梯。但不幸地,有些家庭充滿了「傲慢與偏見」的思想和教導,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人格會被扭曲,未能達致艾力遜所指的理想成長方向。

自戀的特徵包括﹕1.)自我中心、將自己的需要誇大、缺乏同理心、會剝削和妒忌他人;2.)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3.)雖然表面有傲慢的行為或態度,但內心卻脆弱、容易受傷;4.)嚴重可以是一種病態﹕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事實上,傲慢(自戀)情況一直存在於家庭各成員的身上,如配偶、父母、子女等。配偶或父母的傲慢(自戀)表現在﹕1.)只顧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忽略對方,不願承認自己錯誤;2.)覺得配偶比不上自己;教養子女不同的價值/方向;視兒女為攻擊配偶的工具,成為自己贏的手段;輕則影響夫妻感情,嚴重可涉及思想控制、婚外情或家庭暴力等。「父母的傲慢(自戀)又是如何影響子女呢?」「作為子女的可能會感覺自己是父母的延伸,甚至是為滿足父母(未了)心願而存在。而且經常覺得被父母控制;好像怎樣也不能完全滿足父母,容易有挫敗感、內疚感;往往不能做自己;最終也可能形成傲慢(自戀)的傾向。」

自戀的兒童或青少年特徵表現包括﹕經常只談及自己和想到自己的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極度渴求別人注意或稱讚;相信自己是獨特和比所有人好;誇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情緒容易經歷「過山車」般的快速和高低起伏;訂立一些不能達到的目標;為了成功不惜一切;經常幻想自己成功、得到權力和金錢。

「如何幫助配偶的走出傲慢(自戀)?」最重要的是想及配偶和自我的需要,即使常被配偶否定,也要提醒自己仍是可愛和聰明之人,以提高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明白配偶表面傲慢的說話和行為是代表其內心的脆弱;著眼點是婚姻關係中正面的部分;與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困難和感受,如找牧者傾訴和代禱;檢視婚姻問題去到甚麼程度和地步,是否涉及沉溺、暴力、婚外情等,有需要時盡快尋求專業的幫助。藥物治療可幫助情緒、焦慮和失眠等問題;心理治療可處理婚姻、家庭和性格等問題。

作父母也可避免培育自戀(傲慢)孩子的。首先,要靜思禱告(Serenity Prayer),祈求上主賜予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予分辨兩者的智慧。其次是了解兒女的特質、強弱的地方、因材施教;以及為孩子訂立合理的目標;避免過度讚美或冷漠,要稱讚得『準』,而不是『濫』。還有的是檢視教養技巧(Parenting Skills),獎懲一致和合宜的運用;檢視教養風格(Parenting Styles),如管教(Control)和愛顧(Warmth)的平衡。

在家庭裡,夫妻或家人之間聆聽回應、包容相愛、勇於認錯及改善自己是不可或缺的相處之道。而在信仰上,許多《聖經》教導的原則更是最好的提醒 ﹕

「在滅亡以先,必有驕傲;在跌倒以前,心中高傲。」〈箴16:18〉

「傲慢來,羞辱也來;謙卑的人卻有智慧。」〈箴11:2〉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戒,養育他們。」〈弗6﹕4〉

「還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好像順服主一樣,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好像基督是教會的頭;基督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照樣凡事順服丈夫。你們作丈夫的,要愛妻子,好像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弗5:21-25) 。

「不要自私自利,也不要貪圖虛榮,只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 〈腓2﹕3〉

「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知道,人人都應該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一點動怒。」 〈雅1﹕19〉

2017March1「自戀」大家庭.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