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幫助兒童走出至親離世的陰霾

「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有時;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哀哭有時,歡笑有時;悲慟有時,雀躍有時。」(傳道書第三章1至4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程偉文先生/贐明會總幹事

「家」應該是一個安全的棲息地,是兒童成長的搖籃。要是事與願遺,怎樣挽救?香港最近發生一宗倫常慘案,家人涉嫌合謀殺害至親,駭人聽聞,轟動國際。案中的受害者還有孩子,他們年紀還小,如何面對這個殘忍的事實?兒童可能有很多疑問:「爸爸殺死媽媽?其他家人是幫凶?」「為甚麼會下殺手?」要留意,當媒體不斷報道,訊息中會有大量直接及間接的傷害性言論,對兒童來說,是二次傷害,能造成深遠及不良影響。

殺害有時,醫治有時

親人突如其來不辭而別,剎那間讓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許多未說的話、未做的事,成了終身難以釋懷的心結。父母死亡對兒童是重大的衝擊,除改變了他們原來的家庭結構,更值得我們關注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支持給喪親兒童?幫助他們減輕因至親離世造成的心理創傷,避免影響人格發展。當兒童正值身心發展階段,發生親人逝世的事件會破壞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健康,以及抑制社交互動;特別是青春期的少年,多數在情緒和行為上反映出個人面對哀傷與失落的適應狀況。創傷失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看不見的傷害。

兒童往往不知如何面對哀傷的感覺,不懂如何調適情緒,容易採取壓抑或逃避的方式處理悲傷的感受。喪親後,兒童還須承受死亡事件導致整個生活情境改變的壓力。由於較年幼的兒童未掌握到死亡概念,缺乏應對技巧,有多重壓力,增加了潛在危機。若情況嚴重可能導致兒童未來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童年創傷經驗會衝擊兒童核心信念的發展,影響最大是阻礙自主協調、性別角色認同、親密關係發展及人際關係退縮,更有機會造成嚴重的情緒困擾。

有一些學術研究指出,七至十歲年齡層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是希望把死亡看成可以逆轉的。縱使他們知道死亡是最終結果,死亡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亦知道死亡的原因很多。他們一般不想死亡發生在他們或家人身上,較傾向相信死亡只發生在老年人及患重病的人身上,他們也可能將死亡視為懲罰;特別是九歲以下的孩子,有時無法理解死亡將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會導致焦慮。處於這年紀層的兒童通常會關注別人對死亡的反應,又可能害怕其他親人也會死去,亦可能擔心自己的健康或身體受傷害或死亡。在學校無法專心上課,在日常生活中變得孤獨,不願與人交流,隱藏自己的感受。其他的典型反應包括震驚、否認、沮喪、改變飲食和睡眠模式,以及退化至較早的發展階段。

兒童具有接受死亡的能力,但經歷哀傷,哀傷情緒往往會斷斷續續,需要更長時間表達。經歷童年創傷的孩子可以復原,但他們不會自動痊癒,需要關心他們的親人用心陪伴在側。

沉默有時,說話有時

至親死亡對兒童而言特別艱苦,因為兒童依賴父母成長和獲得穩定感。兒童深刻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談死去的父母在他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他們了解死亡還要重要。如果是突然發生,會讓兒童更難過渡困境。畢竟兒童年紀還小,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不能夠完全明白喪親帶來的複雜情緒。協助兒童處理喪親的陰霾,照顧他們的親人應該容許兒童懷念和逝去父母的種種美好回憶,並向孩子保證不會因死者離世而影響對兒童的愛、照顧與支持。兒童在面對至親去世時,往往恐懼大於哀傷。當和兒童談論死亡時,應該用坦誠的態度,使他們明白不會被遺棄,並鼓勵他們表達感覺及想法。死亡不是代表與逝者關係結束,逝者對孩子的愛依舊能幫助兒童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有許多文獻指出,年齡及對死亡概念的認知發展會深深影響兒童的復原能力。成年人的陪伴能協助兒童對死亡建立正確的認知,有助兒童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及度過喪親之痛。在開導過程中,可透過製作回憶錄,做一個記憶盒放入相片、信件、追思物品及透過繪畫或書寫、角色扮演等,幫助兒童抒發情感和情緒。

陪著孩童走過哀傷的時期,可留意以下建議:

一、兒童將會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重新審視父母死亡的意義,故此必須給予喪親兒童不斷的支持與關愛,讓他們可以表達悲傷並且療癒心裡的感受。

二、幫助兒童辨識他們懼怕的原因,針對各種恐懼進行開導。感到恐懼的兒童一般需要家人或照顧者重複向他們保證,他們是被愛的,不會被遺棄;並且需用時間專心陪伴悲傷的兒童。另一方面,維持日常生活的規律,也可以增加喪親兒童的安全感。

哀哭有時,歡笑有時

要治療兒童心中那很深的創傷,需要去認識及關心喪親兒童的「內在小孩」。小時候受過創傷,而創傷來自至愛的親人,兒童在還未有能力處理那種創傷時,會以遺忘或壓抑的方式處理情緒。這情況是因為防禦機制產生凍結反應,讓兒童對情緒和周遭環境感到麻木,並將創傷情緒壓抑到意識之下,使兒童遺忘創傷。在成長不同階段之中,當有相關的事件(如父/母親節、畢業)觸發父母已離世的失落,如適時得到適切的支援,療傷之旅也跟著開始。

將苦難的經驗化為積極正向的力量,協助喪親兒童走過悲傷幽谷。容讓兒童盡情地悲傷流淚,而非暗暗地心碎絕望;幫助他們學會珍惜、尊重可貴的生命,促進人格健全發展,塑造健康積極的人生。最終,讓他們仍然對未來存有盼望,重建個人生命意義,就能夠再次為他們建立溫暖的「家」。

談天說道 之 不要再歧視精神病患者

文:黃德興醫生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神在我們的一切患難裡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從他領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裡的人。(哥林多後書第一章4節《環球聖經譯本》)

最近香港教育大學有一項調查顯示,八分之一的精神疾病患者感到自己受到歧視,而有更多人(四分之一)在求職時經歷過歧視。

患有精神病的人不是懶惰、愚蠢、無能或軟弱,精神疾病也不是性格缺陷。人們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關於遺傳或生理,有些是由於童年創傷或學校、工作、家庭的巨大壓力造成,有些源於環境不公或暴力;更有些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原因。但不管是甚麼原因,這些都是健康問題,就像癌症、關節炎或糖尿病一樣。既然是這樣,為甚麼社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呢?答案是「污名化」(Stigmatization)。那麼,真正要實行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如何阻止它?

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恐懼和誤解常常導致人對患有精神疾病者產生偏見,甚至在服務提供者中,也是如此。許多人不認為精神疾病是真正的健康問題,這是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偏見和歧視導致那些努力應對自己處境的精神病者感到絕望和羞恥,從而嚴重阻礙了診斷和治療成效,都是受污名化影響所致。

當精神病者遇到問題、接受治療、康復時,甚至當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成為遙遠的記憶時,污名(Stigma)和恥辱感(Shame)會繼續影響他們。恥辱感深刻地改變了精神病者對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對他們的看法。污名和恥辱感阻止多達五分之二的焦慮症或抑鬱症患者尋求醫治。偏見和歧視嚴重影響經歷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的福祉。

你我也可能有一天患上精神疾病,我們誰都不喜歡被污名化和歧視。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很常見並可以治療,病人會康復並能夠重返工作崗位。故此,我們必須注意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和行為。我們需要謹慎地、仔細地選擇我們的言語,避免貶詞。我們要維護他們的尊嚴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每個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支持和鼓勵應該和其他病人一樣。

真誠對待病人

香港本質上是一個互相尊重和關愛的社會。儘管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壓力和競爭,我們是一個和平的社區。不幸是,精神疾病患者被錯誤地與暴力和其他負面形象聯繫在一起,我們擔心與他們互動時可能會將自己置於危險或焦躁不安之中。事實上,精神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焦慮抑鬱和失眠。每個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都經歷過這一切。換句話說,感到焦慮和悲傷是人性和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用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Compassion)來與精神疾病患者交流和相處。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像對待家人、親戚、朋友和同事一樣,尊重和關心他們。真誠、誠實、耐心地傾聽他們,慢慢地去做判斷。這正是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所踐行的美德。

讓我們團結一致,通過公共教育、社會宣傳和立法去廢除標籤和污名化。這不僅是我們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道義責任。最後,我們要知道,歧視或拒絕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任何人提供工作或服務有可能違法。

你們所做的一切,都要憑愛心去做。(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14節《環球聖經譯本》)

最近留意到一個口號:長者及年齡友善──齡活港!

在退休潮中,無論是精英上班族或工人,一旦退下來就面臨許多問題,像體力不如前、退化、身份迷失、價值迷失等等。身處香港這經濟形社會,個人的價值是他的經濟效益。一個離開工作、退休的長者的經濟效益似乎不像從前,社會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的態度會改變;而長者對自己的價值及重要性也會有心理上的調整。有時家人並未發現,對他們的情緒反應應付不來,壓力甚大。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及牧職神學院為了這項社會需要,最近合辦「長者關顧同行」面授證書課程,邀請了不同專業的人士負責個別課程,從多向度探討並提出建議,希望貼地提供可行的方法,幫助人很到位地明白這階段的「老友記」的心理變化與需要。詳情留意網站及海報,鼓勵有心人参加。無論為自己、為家人或教會都極有價值。

黃葉仲萍博士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院署理系主任及副教授

報名請按此

談天說道 之 人到盡頭,從悔改再開始……

作者:陳子明牧師
香港漁夫生命輔導中心

「這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自己和好,並且把這和好的職事賜給我們」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8節《環球聖經譯本》

「得救全是恩典」、「成聖需用功夫」每次當我在宣教工場遇到難處和危險,會用來安慰自己恐懼的心。我深信生命的主權在於神,人生每個階段和成長、每一件事都經過神,有祂美好的旨意。筆者五十多個寒暑就好比一枝鉛筆經歷神賜福。

一、神在爸爸生命中的主權

我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但我的生命卻像活死屍;媽媽是傳道人,我卻是強盜,別人的東西是我的,我的東西只是我的;為了錢,我甚麼事都做。

每個主日,我的家庭日就是早上參加主日崇拜,下午出席查經班,晚上去禱告會。我非常討厭這樣的宗教生活,但是我經歷過生病,爸爸為我禱告後,病得醫治;我仍沒有認真把信仰放在生命的首位。父母是教牧傳道,工資不高,一家七口過著簡樸的生活。我常常埋怨父親:「為何不做工程師、飛機師、會計師,而做窮牧師?」爸爸經常幫助窮人,幫助有需要的人,自己卻不足夠。我當時不明白,原來這些工作就是天父使用爸爸彰顯祂的愛。一個人多厲害都沒有用,如果他不願意在神手中,就如一枝沒有用的鉛筆,一無是處。

二、我在痛苦中掙扎

小學還沒有畢業的我便離家出走,過著放蕩的生活。我和豬朋狗友在徙置區一起打麻雀、打架、尋仇。其實我非常膽小,打傷人,我怕坐牢;被人打傷,我怕痛。因為我要被別人肯定,懼怕也去,膽子一天比一天大。後來,他們拿來毒品。最初,我每次都拒絕。因為要面子,我心想:這些東西不能控制我,不是它玩我,是我玩它。從六天吸毒一次,到一天吸六次;因為好奇、自大、濫交損友,上癮了,自己仍不知道!

因為黑社會活動,日怕警捉,夜怕仇殺,心裡沒有平安,就用毒品麻醉心裡的空虛。心知沒有明天,身體一天比一天差,戒了再吸,戒了又再吸……靠偷搶騙維生,被捉、被打、進出監牢是家常事。無論我到哪監房,媽媽都來看我;每次見到媽媽,我都應承她不再吸毒,每次都讓她失望。媽媽只有為我祈禱。每次我被人打傷,媽媽都說:「打在你身,痛在我的心!」媽媽告訴我,仇恨不能解決仇恨,只有用愛來化解仇恨。有次媽媽在家中搜出我的毒品,問我要毒品還是她?我跪在她面前認錯,從她手中搶走毒品。毒癮帶來的痛苦令我每晚睡不著,一是不能饒恕自己,二是沒有力量饒恕別人。誰能救我這取死的身體呢?

鉛筆除了在它主人的手裡,還要經過鉛筆刨才能寫出美好的文章。感謝主的恩典,雖然我離開了神,但是神的愛沒有離開我。

三、神使用我來榮耀祂

為了吸毒,我在砵蘭街舞廳做「馬伕」(淫媒)。媽媽當時患上乳癌,每星期要到伊利沙伯醫院複診;卻每次都來找我,而我每次已先跑掉了,但她總是不放棄。有一次,終於給她看見我。她大聲說:「跟我回家!」我聽見她的聲音,馬上逃跑,我不想讓她看見我的樣子。我跑進樓梯,她追不到我。媽媽大聲哭,大聲禱告:「主啊!救我的小孩!」我在樓梯也哭了!我真不是男人,不能孝順媽媽!走投無路的我精神崩潰,終於在家服藥和割脈自殺。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馬太福音第十二章20節

那天,教會的神學生洗樓傳福音,到我家門前見門虛掩,神學生好奇推門一看,看見我迷迷糊糊、滿手鮮血坐在地上。他馬上為我包紮傷口,安慰我「耶穌愛我」,又跪在地上為我禱告;我被他的真誠感動!你或會問,為何爸媽為我禱告那麼多年,我不感動?因為爸爸媽媽是應份做的。我真是不懂感恩,身在福中不知福。那位神學生還轉介我到香港基督教晨曦會戒毒。1989年6月22日,媽媽帶著我到晨曦會接受福音戒毒,見陳保羅牧師,媽媽表明家中的錢給我偷光搶光騙光了,要借錢交伙食費。請求陳牧師幫助我!陳牧師那一句說話成為我三十年戒毒宣教的呼召──「子明,耶穌要的不是錢,耶穌要你的生命。你改好之後,再去幫助吸毒的朋友。因為有很多人吸毒後,男的做賊,女的做妓女。你要做一個知恩、感恩、報恩的人!」鉛筆最重要是鉛心。陳牧師為我禱告後,我被安排到晨曦島進行福音戒毒!回頭看那三十三年,盡是神的恩典!

談天說道 之 重新敍事重尋生命意義

──專訪彭順強博士

整理: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及生命教育)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是配受稱頌的。他照著自己極大的憐憫,藉著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永活的盼望。」(彼得前書第一章3節《環球聖經譯本》)

看到不少年青人輕生的新聞個案,與專於輔導,推動靈修和屬靈導引的彭順強博士(Daniel)談及如何幫助青少年面對生活與成績壓力或親友離別等逆境,他談到與青少年以敘事治療法(Narrative Therapy)的方式傾談,可能再有啟發。

生命意義可重新改寫

Daniel認為每個人做事背後都在尋找自己的身份(identity),思想自己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亦為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存在。如環境已變得很荒謬,將來「客觀的世界」已變得很灰暗的時候,如疫症、戰爭等事未終結,又連連發生。我們既不能改變環境,就要找一個「主觀的意義」出來。

「這是很主觀的,面對同一件事,每人找出來的『意義』都不同。」要問當事人當時基於甚麼意義或價值,而當下的自己正在擁抱甚麼價值而成為現在的自己?在Daniel的回憶中,以往的導師向不同的人提問後,往往綜合出來的原因和價值,多數是因為「愛」或「有意義」,才能叫人好好活下去,又為他人而犧牲,其價值觀與基督教十分接近。

「身邊的人可以幫助一個人去創造意義或帶來一個意義。」Daniel提到一個人的故事及其生命的意義可以再改寫。「找出曾在當事人生命中有重要貢獻或曾為他帶來啟迪的一些重要的人,歸納他們如何在當事人生命所構成的意義或價值,成為當事人的參考、比較和對話,幫他再重看自己的人生。」

「敘事」三個重要方向

Danial認為當事人要學習聆聽,才能知道其他人如何看生命。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他生命中出現的某個人,而是其他身邊的人如何看生命,是值得參考的。不同人的意見、故事,放在自己裡面,作比較及「對話」。如提出一些問題:為何一些人會比較積極?為甚麼有些人在面對坎坷經歷時接受到,並可以發奮面對呢?就讓別人的故事回應當事人,讓當事人繼續發問,繼而「對話」。

Daniel指出,「敘事」有三個重要方向:第一,幫當事人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發現自己一直重視的意義、在堅持甚麼;第二,一些曾在當事人生命很重要,建立過他,啟發過他的人,看看這些人今天對當事人有甚麼意義;第三,身邊的人有甚麼聲音?有沒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如何做?他們又會回應當事人現時的做法?在當中「對話」,尋找啟發。 

這種方法能為當事人製造多幾個向度看自己的生命,不再單單困在自己的看法中,能夠拉寬,幫他重建他的生命與價值。正因為這是從自身故事開始,加上以往重要的人的故事及身邊的人的故事建立的,所以這種多角度、重疊別人故事去看自己的生命,為自己的生命重寫另一個版本。

「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或多個主導的故事(dominant story),而敘述治療法就是幫人去找出生命中另一個有可能性的故事(alternative story)。不一定要跟著以往主導的故事前行。」Daniel解釋,因為這些主導的故事中往往有很多問題和困難存在,如能夠引導當事人去看故事的另一面,便有幫助。「就是從上述三點:自己的價值、曾建立當事人生命的重要人物的生命和現在身邊的人現在的各樣不同想法,參考他們的故事,發掘出自己另一個故事的可能性。」Daniel認為這些alternative story是集合不同人的故事及看法的參考,這些參考在感受上比較能觸動情感;因為當中可能有與當事人的故事很多相似的情況,是他真實故事的另一個面向和可能性。

從閒話家常話題出發

當問及,如這類把生命故事化並重寫的敘述治療法被稱作「治療」,是否一定要專家才能使用?Daniel認為其實誰都可以問,就是看到一個朋友很不開心,都可以問問對方:「在你的生命裡,有甚麼讓你覺得開心的故事?這些事對你現在有沒有啟迪?」「你的生命中有沒有人能啟發你呢?他們的故事是怎樣的?」「你身邊有人的際遇和你很相似,但他們面對的方法又和你不同嗎?」又或者問「有甚麼價值讓你覺得重要?有甚麼值得堅持?」等等。這些都是閒話家常的話題,但又可以是好的開始,讓他們自己去深思和發現自己更多。他更提出,就算是在發問的人,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聆聽對方的故事,互相影響。

這些大家都能做到,分享故事(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交流的方式應該十分適合年輕人。因為不說教,只希望與對方互動和獲得啟發,改寫並使之產生新而較少問題的生活敘事,以支持當事人生活中較喜歡的價值觀、行動和方向。

當人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方向、價值觀、覺察自己以往的特定生活與思考方式,傾談者可以協助他們脫離他們認為會讓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枯竭的生活與思考模式,並能讓他們對未來產生好奇心,想知道自己還可能成為怎樣的其他面貎及發生甚麼事情,好奇還能變成怎樣,繼而發展出主動塑造自己生活的行動,相信自己能夠依照自己的目標而生活。

有關「敘事治療」的書籍,大家可以參閱:

  1. 易之新(譯)(2005)。《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原作者:Jill Freedman 及Gene Combs)。台北:張老師文化。﹙原作出版年:1999﹚
  2. 徐曉珮(譯)(2018)。《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原作者:Michael White)。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作出版年:2016)
  3. 列小慧(2009)。《敘事從家庭開始—敘事治療的實踐歷程》。香港:突破出版社。

受訪者簡介:彭順強博士為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Regent College神學碩士及香港理工大學社工碩士,曾任中國宣道學院講師及該院基督教靈修學碩士課程統籌。現任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溫哥華特約教授,是推動靈修的YouTube Channel「彭博靈修」創立人。

談天說道 之 近鄰的祝福

作者: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又要吩咐他們行善,在善工上富足,慷慨好施,這樣就是為自己得未來的積儲,作美好的基礎,好讓自己能夠緊握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第六章18至19節,《環球聖經譯本》)

2022年9月4日的新聞報道了一件震撼的事,一位懷孕五個月的33歲母親企圖跳樓獲救,當警方到她的住所進行調查,發現一名五歲男童昏迷倒臥於單位內,被送往醫院搶救,最終不治。當你看見這宗新聞,你會有甚麼反應?誰是她的鄰舍?你看見左鄰右里的需要嗎?中國人常言「遠親不如近鄰」,住在附近的鄰舍,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經歷同樣的變化,日常生活的微細點滴,或許會讓我們無意中發現他們的需要,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和時間去了解?有「鄰居」是我們的福氣。因為我們能透過建立關係而互相幫助,建立共同支援網絡,甚至能防止一些悲劇發生。你有曾經因為鄰舍的幫助而感恩嗎?

建立社區抗逆能力

沙田水泉澳邨是2015年新落成、可容納約30萬人的公共屋邨。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自2014年起,一直協調和鼓勵社區內的教會、學校、企業、機構和個人發展地區性的結網協作服侍;建立水泉澳網絡團隊,將耶穌基督的愛和關懷伸延至社區。感恩經過網絡伙伴團隊多年努力後,現時全邨共18座大樓內,每棟樓已建立了教關網絡核心義工隊;於日常生活中,適切地支援有需要的街坊鄰舍。經過多年合作,各個單位已建立了信任、互相協調及緊密的溝通關係。2023年1月10日,我們看見新聞報道水泉澳邨山泉樓發生火警。伙伴教會同工從水泉澳樓層義工得悉,有一名獨居長者在家中發生熱水爈爆炸事件;當天相約義工上門實地了解,並嘗試接觸肇事單位的長者。那位伯伯身患嚴重糖尿病,行動亦因此受限。他在港沒有親人,意外發生後暫住朋友家中。由於他本身沒有積蓄,只能靠領取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度日,故非常憂心維修費用帶來的經濟負擔。

感恩事發當天,救援的消防員知悉伯伯的情況後,號召休班消防員於1月13日義務幫他清理雜物,減輕他的負擔。同日伙伴教會同工得伯伯同意後,亦登門了解單位實際損壞情況,於樓下公園與伯伯傾談,跟進他的境況和需要。他分享當時爆炸威力強大,整間屋甚至雪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他萬分驚惶,以為自己大限將至,提起仍猶有餘悸,慶幸身體並無大礙。他著急搬回單位,以及重新添置傢俱。同工聯絡「教關」水泉澳網絡團隊,幫伯伯申請了一些二手電器及傢俱,解決他的燃眉之急。同工深知伯伯不單需要物資支援,更需要人關顧他的心靈創傷。

耶穌基督是一位全人醫治的神,不單關心人們身體上的需要,亦關顧心靈需要。「教關」伙伴團隊是以耶穌基督的愛與有需要的鄰舍同行的使命團隊,感恩伯伯同意與同工一同祈禱,得著從基督而來的安慰。縱然這事件是悲劇,但鄰舍的回應行動,能使受影響的長者在水深火熱中感受不一樣的關愛,使事件轉化為祝福鄰舍的契機。

社區發生這樣的事固然不幸,但網絡團隊最大程度發揮鄰里守望相助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向伯伯伸出援手,提供適切的幫助。我們每天都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但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出一分力,即使未能即時改變現況,也能使生命和社區建立抗逆能力,將苦難轉化為展現鄰舍之間互助互愛的祝福。

如何成為鄰舍的祝福?

不要小看你的參與,每個人也有獨特的才能、網絡和資源,只要願意分享,便能經歷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和幫助的祝福。筆者與丈夫曾親身經驗這份美好。因著基督信仰的原故,我們平日刻意關心住所大廈的管理員。有次閒聊知道他的兒子剛畢業,在職場上遇到挫折,需要尋找新工作。碰巧丈夫的工作是他的兒子希望做到的職業,便邀請我們與其子聊天。由於我們在教會曾擔任青少年導師的服侍工作,心中有感動以耶穌基督的愛與這位青年人同行。我們很驚訝後來與管理員父子成為朋友。除了講「早晨」和「再見」,你有想過樓下的管理員是你的關心對象嗎?

雖然我們每天為生活奔波,在忙碌的城市難有停下來的空間;然而,當你願意用少許時間留意和關心附近的鄰舍,便會發現能在社區內認識多一位「近鄰親人」,讓大家以自己的資源彼此祝福!有位「教關」顧問牧師曾與我們分享探訪基層家庭的技巧,是「心到」、「眼到」、「耳到」、「口到」、「鼻到」;也可應用於關顧鄰舍。我們有否持開放的心與鄰舍接觸?我們有否看見鄰舍的需要?我們聽到鄰居家庭的爭吵聲能不充耳不聞嗎?我們有否問及鄰居的近況和需要?聞到鄰居長者身上的藥油味,我們有關心對方身體狀況嗎?就讓我們先從細小的關注開始,或許你也會經歷奇妙的轉變,在社區發掘不同的生活方式。鼓勵你從今天開始,刻意關心每天遇見的鄰舍,去發掘互相祝福的契機!

延伸祝福至整個城市

「教關」有超過1,050個伙伴單位,持續在全港18區推動社區轉化。如你看見居住的社區有需要又有感動回應,歡迎與我們聯絡,攜手關懷貧窮、網絡同行、轉化社區。歡迎瀏覽「教關」網頁(https://www.hkcnp.org.hk/)及Facebook(https://fb.com/hkcnp/)。

談天說道 之 小學生談戀愛

蔡世鴻校長|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早年,有朋友請我分享對小學生談戀愛的看法。我心想:有這麼嚴重嗎?小學生不是只顧著忙補習、玩手機和看電視嗎?他們何時變得那麼早熟,竟然學會談戀愛?原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那麼早熟?

青年協會在2017年訪問了7,000名中小學生,其中約有1,000人表示,小學時已經開始拍拖,極端個案是一名十二歲的女孩認識了男方幾天,便上對方的家過夜。在2015年,也曾經有記者訪問過100名小學生,當中有10%受訪學生表示有戀愛經驗,部分人更表示他們談戀愛時會拖手、擁抱和親嘴。

作為一所小學的校長,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女同學一般到五年級已踏入青春期,開始打扮,有時會主動與男生玩耍;但男孩一般到中學才發育,他們在小五、小六時,多數只顧和男同學打機、打籃球,對女同學主動撘訕,不以為然,有時還會覺得煩厭。但假如小六班裡出現了一位年長一、兩歲的插班男生,他長得較高大、成熟,運動又表現良好,很容易便會和早熟的女同學成為一對戀人,更會出現親密的行為;又或者已上初中的男同學遇上小學的師妹,小六女學生會對他們有點崇拜;要是男方又開始對拍拖有興趣,戀愛便開始了……

如何避免?

對於小學生過於早熟,年紀小小便情竇初開的原因,不少專家都有不同的意見。有些人說,是因為食物的基因改造了,令小朋友變得早發育;也有人說,是電視劇影響,令小朋友嚮往愛情;部分人指出,是性教育不足,未能照顧兒童的成長心態;也有人認為,是小朋友希望得到認同,想找異性朋友傾心事……個人認為以上種種原因都有可能。家長如要避免早戀的情況發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最有效用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關愛子女。

青協的調查指出,小學生談戀愛的擇偶條件很簡單;發現他們在選擇男女朋友條件方面,首三位分別為溝通及彼此了解(50.8%),關心與愛錫自己(40.5%)和品格良好(40.4%)。這三方面條件,如果父母能為他們做到,孩子又怎會外求?要跑去找年長一點點或同齡的異性談心事、求認同呢?不少教育研究都指出,影響小學生的群眾之中,第一位是父母,第二位是老師,第三位才是朋友;所以如果子女在小學時期,你不關心他們,當他們升上了中學,親子關係便會愈來愈疏離;到時學壞了,你也不知道。父母要知道能夠影響中學生的群眾,排在第一位是朋友,第二位是老師,第三位才是父母。

如問我兩小無猜是好是壞?我當然不贊成,太早了!我們不是古代人,十三歲便要成親。如家長覺得拍拖這個問題似乎很遙遠,就讓我們退後一步來看;大可談談如何避免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有不良的行為或結識不良的朋友。這些都是家長不希望遇見的情況,但如何避免?答案都是那一個──關愛你的子女。

愛回家

我不是前線社工,可能見識得少;但年輕時,我曾經在桌球室當過暑期工,經常見到一伙伙年輕人,當中甚至有小學生。男男女女,有大有小,常常在桌球室流連和睡覺。我當時想,在桌球室睡覺多辛苦,為甚麼不回家睡?那時我不夠膽跟他們傾談,怕他們是黑社會人物。但這一幕幕「不愛回家」的情景,幾十年來都纏繞心中。現在年紀大了,就明白箇中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有家歸不得;缺乏家人照顧,才會不愛回家,結交上壞人。

要避免子女學壞,首要讓他們愛回家;而要他們愛回家,家長要做的事很簡單,就是溝通與關懷,有效地表達你們愛子女之情。子女處於青春期,有自己的看法,家長只要跟他們多傾談,問題便可解決。在九至十四歲時期,孩子會覺得父母的愛遠比朋友的愛重要,所以不要吝嗇你們的愛,多慰問、多關心、多陪伴,給他們一個温暖的家,他們便會愛回家。

網上報名

談天說道 之 哪種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好模式?

對這議題作出立論並不容易,因為父母採用的育兒模式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父母的成長經驗、社會和民族的文化及信念、研究趨勢等等,並且觀點和信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近年,有提倡正向家長教育方式(Positive Parenting)的趨勢。這育兒理念主張通過明確的期望和賦權予孩子,引導孩子達到現實的標準,是基於精神科醫生Alfred Adler和Rudolph Dreikurs的「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理論與信念。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 特殊教育顧問

父母的期望

那麽,父母應該如何訂立合理和明確的期望呢?當被問及他們對孩子有甚麽期望時,父母第一反應通常說:「希望孩子快樂!」但他們採取的行動似乎與這個目標往往不一致,反而使父母和孩子都不快樂,甚至沮喪,更可能令孩子在學習和情緒上出現問題。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入讀一所「好的學校」或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這些是父母通常有的期望。那麽,目標是否錯了?關鍵在於如何界定「好的學校」或「好的學業成績」!

有些父母每天為年幼的子女安排了滿滿的學習和課外活動,期望他們能夠擁有百般武藝,繼而順利入讀一所理想的幼稚園、小學或中學,可以贏在起跑線。但這些安排或選擇是否需要與孩子的個人發展匹配呢?每個孩子的特性都是獨一無二,即使在同一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也不一定相同。適合大兒子/女兒的學校不是意味著該校適合小兒子/女兒入讀。若是聽說别人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學習活動便模仿,那就是一種冒險的行動。一般家長認為,入讀一所好學校能幫助孩子美好地成長,而要求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就是希望他們能考進一所好大學;將來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從而有好的生活。這些都是父母為孩子好而設想出來的,由於孩子年紀小,不懂打算或作決定,作為父母就當為他們作好規劃。但父母需要明白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考慮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這些特性在孩子之間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使用同一種安排來套用於所有孩子身上。除了孩子有個別差異,父母同樣有個別差異啊!指導家長如何適當地引導自己的孩子成長,也必需了解父母的信念、能力和個人過去的成長經驗等。

父母如何選擇一所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也是一門學問。有些學校的教育模式偏重背誦及非常著重考試成績,許多父母便為孩子爭取好成績、為日後考上大學鋪路。結果孩子除了做學校功課,還需要上補習班及操練模擬試題等,有時要溫習至深夜。若孩子的成績未符合家長的期望時,有些家長便把關心變成責備。在這情況下,有些孩子出現厭學及精神健康問題,小小年紀便需要排期約見精神科醫生,情況令人憂慮。

「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面對家長過高的期望,加上沈重的學業壓力,與疫情持續影響正常學習,隨時年紀輕輕已壓力爆煲。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過去5個年度的新症預約每年逾萬宗…大量非緊急的例行類別個案,即使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求診者減少,平均輪候中位數亦達64星期(5年4個月)。有精神科醫生指出,受疫情影響,學校的授課模式『變來變去』,停課、網課、半日課到恢復全日課堂,令不少學童難以適應,不但影響學習,情緒亦受牽連。」

 [香港01 , 5/10/2021 ,
www.hk01.com/article/68890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

孩子的特性發展需要和賦權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特性和學習、行為、情緒等方面的發展需要。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不理想的情況時,父母要能敏銳地覺察到,並及時帶孩子去接受評估、輔導或求診;而父母明白孩子的第一步,一定是「多多與孩子交談、溝通」。若孩子已經上學,可以向老師查詢和了解孩子表現不理想的狀況背後的原因,務求盡快提供適切的支援並好好矯正問題;待問題發展至較嚴重的狀況之時,那就不容易處理了。

一位10歲的女學生來尋求幫助的時候,她的情緒已經出現問題,並且有自殘行為。媽媽告訴我,孩子從小就拒絕合作,不聽導師的指示畫畫,只是坐著直至課堂結束,一筆都不願意跟老師的指示來畫;導師和父母對此束手無策。經過評估,發現這個女孩的視覺感知接收和組織能力都很弱。在她的小學教育中,她不願意在功課手册中抄寫功課項目或進行抄寫式的任務。媽媽和孩子在功課督導上,經常發生磨擦。孩子不願意抄寫可能與她的視覺感知接收和組織能力弱有關,這方面可以通過訓練她的「認知能力」來糾正。如果她早點得到幫助,她的學習和情緒問題就可以避免。

那麽,作為父母會不會真是很累或壓力太大了?香港教育局自2001年開始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旨於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提升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以達至終身學習。「認知能力」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運用認知能力,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和「知道學甚麼」,從而達致「學會學習」及學會解決困難。以色列的霍思坦教授及其團隊從50年代至今,研究及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Feuerstein Instrumental Enrichment Programme) 是一套經過無數研究驗證為有效提升「認知能力」的課程(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當孩子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學懂正確地思考、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做出適當的決定,以及好好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時候,便可以快樂地學習和生活,父母就能大大減輕壓力了!這就是賦權(empower)予孩子的好方法。

談天說道 之 學懂與自己生活的日常對話

「『因我自己知道我為你們所定的計劃,是使你們得平安,而不是遭受災禍的計劃;要賜給你們美好的前程和盼望。』這是耶和華的宣告。」 《聖經新譯本》〈耶利米書29 : 11〉

最近,與一位好友食晚餐,他知道我很喜歡食菜心,但只會選擇食菜葉的部分,所以他會將我不喜歡的部分夾開,給自己食用。但在今次飯聚,我選擇主動將所有菜的不同部分平均分配,友人覺得好奇怪,並明確表達自己是不介意食菜心的任何一個部分。「多謝你的不介意,我只是想過一些平衡的生活。」對於我的回應,他與我對望,大家意會到當中的含意而笑了。

文﹕馬君蕙(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編輯﹕謝芳

改變,從生活小習慣累積而成

的確,在我處理過不同的輔導個案中,每個人一開始也表示如何決心地想去擺脫現實中的痛苦,選擇上我幫他們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計劃。但我卻告知他們一個實況,就是巨大的改變,往往來自生活中的一小點習慣累積而成的。請不要輕看一個人的細微舉動,因為行為背後是反映這個人所相信的信念和意識傾向。故此,我會建議案主先從觀察自己生活中的小習慣開始做反省練習,他們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現試舉一些例子來說明之。有一次,當我等過馬路的時候,站在前面的一位丈夫向身邊的妻子大聲說﹕「小心睇車呀。」這位妻子露出不服氣的樣子回應道:「我唔係冇睇車,只係睇錯方向,你唔好咁大聲叫我睇車。」當時我注意到那位丈夫搖一搖頭並流露無奈的神情。不知你看到這段對話有何感受?當中可能出現了對與錯的執著和本末倒置的反應,但我認為最悲哀的是,當對方向自己表達好意的時候,卻未能領會得到這份心意,反將自己的歪理成為自編自導自演的大條道理。我遠遠看著這位女士傲慢的神情及行路姿態,更讓我明白改變需從自己的看見(反省)做起, 意思是﹕人是否願意在自己做的某些行為引致對方有不舒服的感受時,停一停,為自己及對方多想一步,而不是只執著去維護自己立場的對與錯。

多留意自己對身邊事的反應

如果你真的很想改變,我鼓勵你帶著好奇心去留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各種事物的反應。我最近留意到自己有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是自己一直渴望去正視的問題。每當做一個決定及選擇前,我也喜歡做好資料蒐集、與合作單位做好清晰協商等準備,原因是曾試過很多次,當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時,突然發現臨時加入一些不是自己之前了解的部分而作出調動,我會感到不安、憤怒。起初,以為是因對方掌握實況後並沒有向我呈報,令我跌入失誤的陷阱中。但後來,經自我反省後才發現,我並不是介意對方沒有向我呈報這舉動,而是擔心因在資料不太全面的情況下,會令自己做得不好,而這個不夠好的聲音正呼喚了自己內在較深層的受傷部分﹕那個「不夠好的我」,打擊了自我存在價值的肯定。當你愈能了解在生活中的日常反應的意思時,你就更有信心與它們共舞。因為你已知道每一次相關的震盪出現也是送給自己改變的好時機。

勇於表達自己的感覺和需要

最近,我帶6歲姨甥女去上興趣班時,才發現更換了當值的教練,當時我的確感到意外,心知內在有不安感,但亦鼓勵自己選擇去觀察新教練與學生的互動情況。不料,課堂過了一半,我眼所見的就是當學生做不到一些動作時,教練只叫同學站在旁邊而沒有配合解說的動作。我內心感到焦急,因為這個活動是帶有一點危險性,如果在技能上沒有得到適當的指導,這對學生會容易造成危險。我亦離遠看到我的姨甥女在旁邊等候時展現沉悶的神態。放學後,我關心地說﹕「今次接你放學看到你的表情不太開心。」她即跟我說﹕今次所練習的新方式很困難,但老師沒有講解如何做。於是,我鼓勵她說﹕「教練是第一次與你合作,所有第一次新相識的朋友也需要用時間去相處的。而增加大家了解的方法,是要勇於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目的是讓對方了解用甚麼方法對待你才感到舒服。」起初,她怕去表達,但後來我鼓勵她友善地向教練表達自己的想法。到了下一堂,我觀察教練有明顯的改進,放學後,她告知我今日做到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因為教練有教她點做,最後我邀請她與教練握手,表示她們在短時間中第一次合作成功了。

我對此事反覆思量後,我欣賞自己的進步,就是明白不安也是來自資料上傳遞的漏洞(不知道換了新教練),但我今次選擇在「不知道」情況下去選擇重新掌握新資料,並讓我的姨甥女學習如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當我說服自己找到這意義後就立即變成了我改變的動力。(在此提醒家長,當你發現子女在課堂上有心情上的不舒適,第一時間不是走去大鬧天宮,這只會令你的子女陷入尷尬的狀態,這也是很多小朋友告知我不會將問題分享給父母知道的原因。)

如果你很想知道如何在看似困局之中仍可選擇看見突破點,歡迎你WhatsApp 6010 4224與我交談,待我們一起發掘在你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如何向你說話。

談天說道 之 同在的服侍 福音的再思

「…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所有相信的。…」《聖經新譯本》〈羅馬書1 : 16〉

「當我們要討論福音時,我們在討論的是甚麼?」這是筆者在關懷服侍中常帶著的問題。堂會內不是沒有貧窮關懷的信仰回應,常見的是對外金錢奉獻、二手物資募捐、參與節期社區探訪、籌辦給基層家庭的福音聚會,…這些行動本身都是好的,可是,大多的安排只從信徒的需要或方便出發,而從鄰舍的處境和需要作為服侍的中心卻是寥寥可數;更少有思考的是,在鄰舍來看,我們所傳講的福音與他們何干?

文﹕歐偉民博士
 (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編輯﹕謝芳

走到教會牆外的真正服侍

貧窮關懷強調「同在」的重要,以生命結連為事奉的中心。假如我們把服侍簡約化為叫人信耶穌的手段,這只會使人更遠離上帝。 筆者相信,福音是要讓人得著愛,信徒對鄰舍真誠的愛,可以擴闊堂會過去對「社關」所抱持的既有框架與習慣。讓信徒活出愛,才對得起那位把羊交給我們牧養的主。

這幾年在神學院的講課和跟進神學生的實習,我都重覆地告訴同學:信仰,就是生活。貧窮關懷,自然也是信徒生活的內容。作為老師,會跟同學思考巴特(Karl Barth)、田立克(Paul Tillich)、盧雲(Henri Nouwen)等論述,若放在教會牆外當下的真實處境,可以有更立體的看見。由每個主日到不同堂會證道,從舊約到新約,不同的題目、不同的經文,信息只有一個:愛鄰如己,才是真實的信仰生命。 過去三年的疫情,每天最記掛的就是基層家庭的需要。可是,舊有的「社關」框架與習慣,把堂會困在每年一次的社關主日、節期探訪、二手物資捐贈等「工作」,少有如巴特所說,願意穿上祂的鞋子的人,去明白、去安慰、去服侍那長期病患的無依老人、照顧患癌孩子的單親媽媽、失業失婚還失去左腳的中年漢,或替被家人遺棄的無家者洗澡、理髮、處理傷口…一次偶一為之的探訪、一袋不想浪費的二手物資、一句廉價的耶穌愛你,信徒的生命反映著真實的信仰狀況,只有愛己而沒有愛鄰的生活,與福音沒有拉上半點關係,跟鄰舍的生命也沒有拉上任何關係。傳福音的人,是怎樣的人?在進入貧窮關懷服侍之先,必須重新回到「主」的面前,記起自己是「僕人」的身份。

緊跟隨主的召命

從2015年走到今天,感謝主給筆者在前線服侍中的經歷與看見。主給每一個跟隨祂的人都有召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然而,每一個信仰生命都有不同的步伐與歷程,即使同於一個堂會、一個機構配搭服侍,或是同工、或是義工,大家的看見與領受均有所不同,但,都可成為我們繼續在主裡尋問、繼續回應呼召的力量。「工福」是一個很獨特的使命群體,一直在貧窮關懷與本地宣教之間往來。參與在其中的弟兄姊妹,即使沒有太多的神學訓練或裝備,透過每天的與人同行、與主同工,慢慢地,從他們的分享,會看見生命的成長,他們會用自己的說話道出巴特的聯人性(co-humanity),反思鄰舍與自己的召命的關係;亦會聽到彷彿田立克站在邊界上的狀態,尋找自己在未信者群體中的身份,發現更多過去在堂會中沒有看見的可能。

過去幾年,講道以外,每星期都在書寫生活中所遇見的生命故事,從社交平台到報章專欄。重讀及梳理了當中的文字,清楚看見,貧窮關懷的焦點是人,是關係的結連,更是彼此生命的結連。事奉的感動,不是來自堂會的活動安排或牧者的鼓勵,而是聖靈在人的心裡動工。同樣給基層孩子的義務補習,有人會因孩子不準時到堂會而拒絕幫忙,亦有人會看見其單親媽媽要照顧三個孩子的困難,在補習以外,有感動到孩子家中給予更多的支援與關懷。僕人的身份在提醒我們,要敏感主所發出的呼喚,在一個沒有其他人看見的處境,仍要活出主的心意,說到底,福音,不是我們所說的生命,而是我們所活的生命。

學效主的憐憫行動

與人同在,是以馬內利的主給跟隨祂的人的示範與榜樣:「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6-9〉與人同在,是學效主的憐憫行動。盧雲曾有這樣的觀察:從耶穌在地的一生,可以明白,憐憫並不是從有權有勢的位置向無有權有勢的人彎腰;也不是站在高處向不幸的人伸手。主耶穌的憐憫不是在同情或可憐在困乏中的人,相反,憐憫是要進入受苦的群體中,與他們同在,並把他們視為自己一樣的鄰舍。然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僕人對主順服的功課。當我們要服侍的,是我們「愛不上」的人,那麼,我們仍依從主的吩咐,繼續愛主所愛麼? 就如盧雲在黎明之家的服侍,那九年間的體會,原來,進入關懷服侍的人,會有非常真實而矛盾的感覺,會被拒絶的同時,亦會感到被支持;會感到被離棄,也會感到被擁抱;會感到被憎恨,卻又會感到被愛護。想起之前的一次出外探訪,其中要關心一位獨居伯伯,轉介的社工說伯伯性格乖僻,亦不多說話,沒有朋友。 那天很冷,伯伯對我的態度更冷,15分鐘的關心與慰問,他沒有半句回應,唯有在離開前為他禱告,願主親自溫暖他的心。 沒想到禱告後,伯伯忽然說:「我一世人從來沒有祈禱,也沒有人為我祈禱…但剛才你祈禱時…我想起了我的弟弟。」他揉揉眼眶,續道:「他之前與我同住,去年突然死了,我卻沒有為他哭…但剛才,祈禱時,我不知為何忽然想起了他,我就禁不住流下眼淚…我感到很…很安慰…我終於可以為我的弟弟哭…」是的,我們只是僕人,成就的是主自己,祂所要求我們的就只有忠心。在關懷服侍裡,我們與鄰舍的關係才是福音的開始,讓主的愛,藉我們的同在,溫暖在困乏、哀傷中的心靈。

談天說道 之 迎來了2023年

「願賜平安的主親自隨時隨地賜平安給你們。願主與你們眾人同在。…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聖經新譯本》〈帖撒羅尼迦後書3 : 16,18〉

踏入新的一年,或許仍需要面對著全球社會、經濟、政治不明朗的前景,活在當下的你又會持守怎麼樣的心境或態度?作為基督徒,在前瞻「不明朗」的大氣候時,應該定睛於主耶穌降生之真義,「賊來了,不過是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

編輯﹕謝芳

聖誕節的意義

聖誕節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多了幾天假期,享受一個月的假日氣氛,逛商店購物送禮的日子,跟宗教信仰完全拉不上關係。耶穌基督的誕生:一個生長於亡國700多年的以色列,受著羅馬分封王侯統治。他並不是誕生於皇宮,而是包著布衣,以馬槽充當嬰兒床,他能有甚麼大作為嗎?他的生日似乎不能與英女皇壽辰相比,在英國強盛時期,植民地的香港也曾因英女皇壽辰而享有一天假期。但慶祝耶穌基督的假日,在許多西方國家都超出一天假期,甚至近乎中國人慶祝農曆新年一般熱鬧半個月。何解耶穌基督的誕生可以為世人帶來普世同慶呢?

新約聖經四卷由他的門徒所筆著的福音書都以不同角度描述耶穌基督降生,馬太福音記,耶穌基督是先知預言的君王彌賽亞,解放以色到民的救贖主,是大衛王的後裔,在大衛王的家鄉伯利恆誕生。卻因幾位不明政治凶險的東方智者,來到受羅馬政權統治的以色列分封王侯面前,尋訪猶太人的新生王,結果,震動全城百姓,惹起羅馬政權忌恨,招致殺身之禍,新生王的父母亦要帶著他逃難埃及。有傳道者寓意,一向受撒旦管轄的人心,如今獲解救出路,舊勢力魔鬼豈不忌恨起而攻擊呢?有曾經與靈界接觸的人,多次想到教會聽道學道,往往出現阻滯,不能成行。

馬可福音記載他是神的兒子,是福音(好消息)的開始。他是預言中要來施行公義審判的君王,有一位為他行程打點一切的副官(施洗約翰)。他的誕生為猶太人400年沒有先知,沒有啟示的「沉默時期」劃上句號,展開神拯救歷史的新世代。

路加福音描述耶穌基督是神憐憫施恩拯救的救主,是神而人子,為要尋找拯救失者。這樣說可能會得罪不少人,但這亦是不爭事實,因為,我們想做的好事善事行不出來,不想犯的醜事惡事卻做了出來。我們因為不能自救才需要救主,他的降生並非來召喚那些無罪的義人。只有無罪的耶穌基督才能代替人們的不義,才能擔當或撇除我們的罪污。

約翰福音卻記載耶穌基督就是神在肉身顯現的道,是詩人所認知的神的權能,是太初空虛混沌之時,神用以創造的話:「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不單使無變為有,也立定了各樣自然界、科學、物理、生態和受造之物一切定律,有智慧和計劃地設立萬物的秩序和系統。他也是神的一份愛的禮物。「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到了曾經迫害耶穌門徒的使徒保羅歸信基督後,他以自己蒙憐憫的經歷與基督降生掛鉤,且視神的憐憫讓他以蒙恩罪人之身作人版,讓別人看見神恆久忍耐的愛。「『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1﹕15-16〉保羅又將四福音作者的描述,歸納為一件神聖奧秘大事,「敬虔的奧秘真偉大啊,這是眾人所公認的,就是:『他在肉身顯現,在聖靈裡稱義(「在聖靈裡稱義」或譯「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列國,被世人信服,被接到榮耀裡。』」〈提前3﹕16〉

在曾經服侍的更生人士中,有為在監中收到更新會送來的食物禮包和福音聚會決志信主(耶穌)2份聖誕節禮物,作感恩見證。但願我們在這節慶日子,將你信主的經歷分享開去,使更多人認識基督降生的意義。

潘國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更新會義務事工顧問

前景仍有隱憂

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經濟體,依賴進出口及旅遊業維持香港經濟,香港經濟狀況會受外圍因素影響。自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對全球(包括香港)經濟帶來具大影響。雖然全球疫情漸趨穩定、各國經濟活動陸續恢復,但是外國及本地利好因素仍未有明顯轉好的趨勢,前景仍有隱憂。根據特區政府在《二零二二年第三季經濟報告》指出,香港GDP已連續三季收縮,第三季更出現4.5%負增長,比市場預期差。本文會從以下數個方面來分析香港未來經濟狀況:

(1) 本地樓市及股市下跌。2022年6月16日美國首次加息0.75厘後,反映樓市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由2022年6月的180.22點到11月四個多月跌至157. 67點,約13%。同時,香港恒生指數亦下跌約17%,對比上年8月樓市和股市更分別下跌21%及30%。香港人的財富減少,亦會減低消費意欲,財富效應通常滯後,對香港經濟帶來隱憂。

(2) 隨著多個國家陸續開放當地的旅遊業,不少有消費能力的香港中產人士也計劃到外地旅遊。我也有朋友買了12張機票,預備在這兩年去12次旅行。市民到外地旅遊和消費以及移民潮的出現,意味著本地消費下降。

(3) 各國經濟情況會對香港經濟構成影響。現時,香港的主要出口除了中國內地外,還有台灣、美國、英國等地,以上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也會連帶香港出口受影響。2022年首十個月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較2021年同期下跌4.4%,這意味著本地經濟活動收縮。

(4) 國際環境亦會影響香港的經濟,當中以俄烏戰爭與全球疫情較為關鍵,一方面疫情破壞了全球供應鏈令貨源短缺,導致物價上升;另一方面俄烏戰爭的持續亦會提升油價,帶來滯脹,高失業高通脹對香港更加不利。

(5) 本地旅遊業是促進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本地旅遊業發展持續低迷。香港於2022年9月下旬起調整外地遊客的入境安排,吸引大量人士來港。根據旅遊發展局的數字,2022年10月的訪港旅客人數,比上年同期多出7倍,但比疫情前仍下跌了97.5%。

隨著12月29日取消「疫苗通行證」及所有入境強制檢測措施,入境香港不用再隔離及做檢測,本地旅遊業與消費有望復蘇,但仍要視乎國內疫情和經濟情況。總括來說,利率、資產價格、俄烏戰爭、國內外疫情和經濟環境等因素,仍將主導本港未來經濟,除非所有不利因素消除,否則未來香港經濟仍有隱憂。

李樹甘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