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婚姻之中的「性與愛」(上)

「他的左手托住我的頭,他的右手擁抱著我。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我指著田野的羚羊、母鹿懇求你們,不要激動,不要挑動愛情,等它自發吧。」《聖經新譯本》〈雅歌 2﹕6-7〉

性與愛,是每對夫婦親密婚姻不可或缺的東西,只是隨著婚齡的增加,婚姻不再甜蜜,加上身體機能的衰退,不同的性障礙愈來愈多,夫婦之中的親密關係遞減,有些夫婦乾脆分床而睡,肉身的隔離帶來心靈上的隔閡,漸漸浮現於不斷的懷疑、挑剔、惡言相向。或許有許多讀者存有這樣的疑問:沒性愛、性障礙或性冷淡的婚姻關係仍可彼此甜甜蜜蜜,甚或更勝從前?如何解決?聖經信仰有何教導?今期和下期的談天,誠邀性與婚姻輔導治療師、牧者作專業的分享,深入淺出地解開讀者心中(應該是腦海中)對性的部分疑惑,減少性的謬想,在身心靈都能健康地享受性愛的樂趣,令個人及婚姻生活更為美滿。

編輯﹕謝芳

有性無愛

麥棨諾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香港及美國認可性治療師

某天,40多歲的張生本以睡眠不足為由來到診所,問診之下卻發現問題源頭出自夫妻關係。張生的睡眠問題自少年時期已出現,但他認為只是偶然出現,用不著過於掛心。直至大半年前,他的失眠情況失控至每天僅能入睡約3小時,精神狀態難於應付日間繁重的工作。求診後服食安眠藥,但漸漸地,即使服用雙倍份量亦達不了安眠的效果。

「所憂何事?」「生仔!」原來,他年多前求診生育專科,被評為精子活力不足,難於讓卵子受精成孕。自此他用盡各種各樣的方法,如試管嬰兒、計算排卵期,甚至用盡千奇百怪的方法,包括自慰後把精液留起,用試管倒灌入妻子的陰道;性交後要求妻子倒立等。此時陪診來的張太年約30多歲。她說,一直不享受性愛過程,因為丈夫從沒投入整個過程,亦沒有顧及太太的感受,事前沒前戲,事後也沒溫存,一心只求生仔,性交只是一種得到孩子的手段。

性愛這兩字,本來就不可分割。夫婦之間的親密關係與性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糖分」的婚姻關係,在性事上肯定得不到滿足,因為甜甜蜜蜜的感覺,正是性事的催化劑。性交的過程並非簡單的射精與高潮,能否對彼此產生性欲望,或者彼此在關係中是否感受到親密與浪漫等慾望與感受,不僅催化夫婦發生性行為,更令彼此享受愛與性帶來的愉悅,從而潤滑夫婦的生活。

張氏夫妻無論在婚姻與性事上都以目標為本,張生視性事為例行公事,而張太則只為了責任義務,雙方均把性視為壓迫,因而很難享受性的過程,甚至因未達標而產生煩躁、抑鬱或焦慮等的負面情緒及壓力,漸漸發展成情緒病,也進而影響到對於彼此的整體關係。

在愛的關係中,性是溝通              

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署理系主任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我們經常把性與愛放在一起,但事實上,性與愛既可以是兩件事,亦可以相輔相成,也可以是一個漸遞而成的過程。一般來說,性是一種行為,但凡男女親密舉動延伸至交合都可以泛稱為性行為,但性所包含比這行為更闊更多。在繁殖力旺盛的春天,到處看見性的影子,動植物都把握機會繁殖下一代,抓緊機會傳遞它們的生命。在這些情況之下,性與生命力幾乎是同義詞,因為生命是有賴性去傳遞,而性也帶著傳承的使命。在生命的傳承下,性是一程自然又自發的行為。

愛是一樣既抽象,又實在的東西。若心中有情,愛在心裡又未能表達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於行為上漏出來。由含蓄的眉目傳情,至情到濃時有著不同程度的演繹,無論在空氣中,氣息中都透露出那種愛的拉力,令到在愛中的雙方完全的投入對方的世界,而進一步希望有更親密的行為,自然進入性行為。若果在愛的關係上覺得不安全,有些人以性為擁有的手段,則性行為會淪為支配及操控,那與愛就偏離了;有人認為有愛所以需要有性,那就貶低了愛和性,這牽強的性更影響了愛的關係。

年青時身體受到賀爾蒙的影響,有些性的行為比愛的感覺走得更快,容易產生後悔感,可說不是最成熟的性,但結婚多年的夫婦,生活若變得常規及機械化,本來甜蜜的愛也易變作麻木無味。故此,夫婦關係需要勇敢面對分別和衝突,在性的探索同樣要有新的冒險與試驗,這樣彼此的關係才可以不斷更新,性的滿足感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在愛的關係中,性是溝通,需要勇氣,也是耐力和忍耐的挑戰。

假如關係中過於擔心受傷,習慣以迴避處理困難,有些夫婦愈走愈遠,初是分床、分房、甚至是分地域的生活,為了避免爭議或避免傷害,障礙日漸加深,甚至拆散了關係,真是可惜!有人說得好﹕「love is for the brave!」意思是愛要勇敢。聖經也有提到﹕「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18〉都是指出愛是需要勇氣,而勇敢的愛,是可以讓人成長。心理學也提出,心理健康、心理質素好的人才會去愛和被愛,否則愛也容易被用作控制的手段。

在性的表達上也一樣,因為當赤裸坦露的呈現在配偶的面前,所需要的安全感和勇氣是何等之大呢!夫婦出現性的障礙,如果不去處理,也表示關係的放棄,由心理漸漸演變成生理,性障礙的形成也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構成。性生活失調需要從雙方的關係去看,表面抗拒的像是性行為,但更深牽涉的可能是害怕。像上文所提及的坦露自己、失控、失去自己,都是親密關係中,個人成長很深的課題!

談天說道 之 珍惜年青的生命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 神使它生長。所以,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乎那使它生長的 神。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只是各人要照著自己的勞苦得著自己的報酬。我們是 神的同工,你們是 神的田地, 神的房屋。」《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前書3﹕6-9〉

近期香港社會漫著一種低氣壓,使到大家都有些透不過氣的感覺。對一些年青人,他們正值成長期,由本來由家人照顧的小孩子,到漸漸要獨立,需要判斷及分辨許多事的時候,他們要面對身份危機,極需要安定的環境來支持他們在這段時期所經歷的混亂狀況。

文﹕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署理系主任
編輯﹕謝芳

社會階級決定未來?

家庭的穩定及社會的安定對孩子的成長都極為重要,但是香港甚至世界性的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加上移民潮,社會在變動的氛圍之中,都可能構成情緒失衡,孩子缺乏了一個有足夠包容性的容器,使他們無法蛻變成熟。年青人本來極容易走到極端性,缺乏了包容安全網就更難有回轉重來的機會,所以在愈困難的時刻我們更要珍惜和愛護年輕的一代。

曾經有一部英國的記錄片《人生七年》,通過影片記錄了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更呈現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這部影片透過長期追蹤研究,探討孩子的人生歷程,看看遭遇的事對他們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在節目一開始,導演就有了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將決定了他們的未來。結果,大多數人的確沒有能力反抗命運、跳出自己固有的階級。研究結果更有驚人的發現,儘管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也難以預測,但卻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比物質的影響更為深遠,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對苦難最好的解藥。

家庭定位對人的影響

原來,家人的態度和家庭的定位對一個人的將來影響至深。有錢人的家庭,相信努力及計劃;而貧窮的家庭較容易跌入迷惘及沮喪之中,因為他們遭遇的經驗令他們較易放棄。的確,家庭能夠塑造一個人,而家的教育在無形的潛然默化,重點不在教導甚麼,而在於父母對事物的看法、態度和價值觀。這些在家所實行的教育,比學校,教育機構所學到的更具影響力。

家也是情緒、感性的集中地,如果缺乏疏理溝通,容易構成淤塞、氾濫,進而形成誤會錯判,甚至使到一些事變成禁誡。從上面的紀錄片中,我們看見年輕人受著一些隱形的操控和影響,甚至他們未能逃脫社會階層的限制,因此孩子像未能逃出命運的操控一樣。

本來,溝通也是疏理澄清的方法,但是對許多家庭來說,他們受制於局限和慣性之中,枷鎖在重重覆覆的舊有模式,很容易令人產生無力感。如果家庭治療師能夠適時的介入,許多有限制的家庭是可以踏出新的一步的。近期聽到許多年輕人放棄生命,失去鬥志。我們除了傷心及嘆息之外,還可以怎樣呢?其實,孩子與所有人都一樣,他們需要關心!希望大家關心年青人,珍惜他們是珍惜社會的資源!多點留意身邊的年輕人,給他們鼓勵、給他們空間,才可以讓他們有機會改變及成長的!消沉的意志是經歷挫敗,未有得到適切的教導和支持。

啟動和互動小錦囊

下面有些實際的提議給父母及成年人﹕

(一)開設溝通的機會及管道

與年輕的孩子保持習慣性的活動,例如打球、運動、散步、聚餐,或是一起返教會和參與教會活動等。雖然活動並不等同溝通,但有相處的時間才可以製造溝通的機會。

(二)尊重年輕人的私隱

避免不停地追問孩子的情況,要相信他們,因為在不停的追問中,很容易令對方懷疑和不敢相信自己。

(三)給他們失敗的機會

在功利的社會,去弱留強的惡性競爭之下,年輕一代不容易找到再演練的機會。給他們失敗的機會,是讓他們反思及再建立自己,對他們更有用。成年人過分參與、保護與姑息,則易構成依賴。

(四)腦部成長需時

少年人在腦部成長期,需要有足夠時間,去融合自身所有的特質,以及從環境所學習到的新資料,若只有「對」或「錯」的選項,對屬於系統性的腦成長並沒有幫助。在Daniel Siegal丹尼爾.席格教授提出的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人際神經生物學)概念,指出年青的腦袋,在成長的過程並不是線性的進程,而是經歷互動性的及系統性的成長過程。而在這個進程中,與其他成熟的導師或長輩的互動更為重要,因為成熟的心志可以帶動年輕未成年的心靈。

談天說道 之 婚姻的幸福從哪裡來?(上)

法利賽人前來試探耶穌,說:「人根據某些理由休妻,可以嗎?」他回答說:「造物者從起初造人的時候,就造男造女。『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些話你們沒有念過嗎?這樣,他們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的了。所以 神 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19﹕3-6〉

編輯﹕謝芳

婚姻的幸福來源

「幸福的感覺既抽象又實在,一個人洋溢出來的幸福感,無論身邊的人或陌生的人,都會深受感染和感受得到。」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暨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撰文時表示。

「幸福是甚麼?它又是從哪裡來?答案會是很主觀,由於我們各人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不同,對幸福的領悟體會各異,所以幸福經常令人迷惘,源於它是既真實又抽象。在兩個人在婚姻之中,需要多點溝通才有機會走近一點,對彼此瞭解幸福的角度多些認識。

兩人相愛在一起便是幸福?

許多祝願婚姻都是幸福美滿,那事實可以達到嗎?是否兩個人相愛,在一起便是幸福呢?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對婚姻及幸福都有很深刻的領受,他說﹕『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很有智慧地指出幸福的家庭擁有,並強調成員間擁有的共通之處;在不幸的家庭中,則彼此不停指出大家的分歧。其實,找出共同目標是婚姻甚至許多事業成功的秘訣。許多人一生追求進步,努力向上,很自然婚姻也是向上和追求進步的領域,甚至很容易地把慾望的滿足看成幸福,這也是托氏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裡的一句名句。

在現代人的婚姻,我們看見許多離婚的例子,許多人步入婚姻去尋找心目中的理想及幸福,但卻因為失望而趕快走了出來。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19 年結婚人數為44247,而離婚是21157宗,比例是佔48%,這些比例像是每年在遞增中。本地離婚數字以深水埗區為最高,又以中西區為最低,這兩區又分別是收入最低和收入最高的兩個地區,所以比較上好像離婚是與家庭收入有關,就如許多人所說的『柴米夫妻』,好像家庭經濟是維繫夫妻關係的先決條件。究竟是經濟影響感情,亦或另有原因呢?

婚姻是愛的考驗和學習

假如我們帶著希望滿足的期望進入婚姻,我們會比較容易失望,因為關係是兩面的,未有付出也不易有收穫;當然只有付出而沒有收穫,最終又會失望而回。這種付出與收入的關係在婚姻關係上不是最理想的擺放,因為在愛的關係中,是完全算不到的數學,而為愛的一方不會計較付出,也不會想到回報。不過,愛本身是一個特權,有機會付出愛,已經是得到了回報!這些說法有些高調,但也是很真實的狀況。

婚姻是愛的考驗,也是愛的學習。單是婚姻對象能否保持常鮮,已經是窮一生的領悟。婚姻要求伴侶之間的承諾,其中之一是答應與對方一同衰老,彼此看到對方不再年輕,不再美麗的事實;你們更會看見對方不完美,不能幹的一面,所以選擇配偶其中要仔細考慮的,倒是對方能否讓你覺得安全。婚姻關係與其他關係有著最大的分別,就是夫妻在彼此最脆弱的狀態下相處,彼此是完全坦蕩蕩,不單在性關係上完全敞開,連同感情、自尊上亦然,故也是在最易受傷害的情況下相處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和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那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彼此都不覺得羞恥。』〈創世記2﹕24-25〉

婚姻關係,是我們重覆成長早期所經驗到的依附關係,而這些早期的印記,最容易令我們跌入無助與無奈的深淵之中。不過,凡事都有兩面的,親密關係亦是讓我們意氣風發、健康和得心應手去展現面貌,所以有『戀愛中的人是最漂亮』之說,這是源於健康的依附關係使身體分泌出一種叫催產素(Oxytocin ) 的荷爾蒙。這催產素俗稱愛情素,的確會令到一個人活力充沛、容光煥發、心情舒泰,還有更高的免疫力,亦即是幸福的感覺。

一生人,在面對這麽多的考驗,配偶能否與你一起走過則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而且自己的成熟程度也同時反映你所選擇的配偶的成熟程度,這些正好一同成長。

婚姻態度不容貶低

最近有一套真人騷的電視節目,把婚姻關係演繹作遊戲,當然為求有高的收視率,手法是譁眾取寵,但是這也反映出後現代社會上一些人對婚姻的不認真,不尊重的看法。婚姻是聖經所提到神設立的第一個人倫關係,在新約更詳細的討論夫妻相處之道,其中以弗所書特別提出丈夫對妻子的愛護﹕『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像遊戲般擺弄夫妻關係是完全不合宜的做法,而且會構成很深的傷害。

夫妻之間的親密和性關係,在聖經更以奧秘來形容,是其他人不能夠參與及隨便加入的,所以要以尊重、莊重的態度對待。現代人的換妻換夫遊戲是貶低了莊嚴神聖的婚姻制度,也輕忽了親密關係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婚姻關係是一門成長課,最終的考核是滿足的接納,而幸福是這門課的獎品。夫婦終其一生學習接納對方,過程經歷無數挑戰!」

致命的婚外情

你們要逃避淫亂的事。人所犯的,無論是甚麼罪,都是在身體以外,唯有行淫亂的,是觸犯自己的身體。《聖經新譯本》〈林前1﹕18〉

在茫茫人海中,從相識相知,到踏上「永遠愛你」甜蜜蜜婚姻征途,四目交投下作出的「執子之手,與之偕老」承諾。但隨著濃情蜜意的消減,有人選擇為感情增值,有人卻另尋昔日的激情。「丈夫出軌了!」「太太有了新歡!」婚外情的真相為另一半帶來刻骨銘心的痛苦,有人會作失卻理智的自毀行為,甚至禍及下一代。近日又增添因伴侶婚外情而抱著孩子輕生的報導,這些慘劇為我們帶來甚麼的警號?藉著三位在婚姻輔導和兒童心理有研究的專家文章分享,祈望讓大家有提醒。

編輯﹕謝芳

婚姻需要愛的土

黃葉仲萍博士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督導
伯特利神學院輔導系教授

最近發生的家庭悲劇,都令我們更深思夫婦及家庭關係!究竟甚麼事可以促使一個人這麼急促的做出如此毀滅性的決定呢?愛去了那裡?人的理智會丟失得如此徹底?

每年的九月十日,是國際自殺防治協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推動的「世界自殺防治日」,今年特別以「聯繫、溝通與關懷」為主題,希望藉此提醒大家重視關係。當然,構成自殺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精神困擾、家庭問題、人際關係、經濟困難等等,但一般輕生者都是在關係上出現嚴重的困難,認為自殺是最快速的解決或抽離關係的辦法。最常見在感情的事上,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局當中,過度急於抽身及要解決問題,反而促成許多的困擾甚至悲劇!

愛之深的情感

中國人的愛喜以「心疼」來稱謂,表示愛之深;也因著這樣「疼」形成難捨難割的糾纏關係,特別是面對情感的失落時,會變得無法釋懷而耿耿於心。這種依戀的關係,從出生開始,嬰孩與母親之間就存在,只是在中國式的親密關係中,孩子比較難從這「疼愛」中獨立出來。母親「疼愛」孩子的故事,經常出現在書本裡,這種感情的流露強調「受方」的脆弱,因此更強調依附的關係,「我不能失去你」,「我沒有你就活不下去」的煽情場面。如果其中一方失約或出現問題,在情感上是會形成很難彌補的缺欠,也容易構成情感上的傷害及壓力。

在生物反應的觀點來看,自殺是由身體受壓的自動反應而來。因為生物遇到危險,它的自然反應是「迎戰與逃跑」fight or flight。在「疼愛」的關係底下,人容易因承受過大的壓力,而情緒起伏較大,有激動、易怒,容易表現出過激的反應,而自殺就是「逃跑」的反應之一。如果從內分泌來看,自殺輕生者的血清素在大腦前額的含量都偏低,較難容忍、控制外來的刺激,會有憂鬱或情緒激動的情況出現。這現象亦可能是長期感情的相互依賴形態所構成。

婚姻的維是一生的學習

事實上,關係的構成源於溝通,但在急促而忙碌的城市生活,加上婚姻中缺乏培養土壤,都會剝奪了夫婦之間感情溝通、結連的機會,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快就會返回舊有處理事情的模式;如果經歷過創傷,就更易響起警號,令人做出迷失理智的決定;日常的溝通亦流於解決問題而交換資訊,缺乏了溫情的表達、互相的支持及欣賞,更遑論情感傷害的修補、包容和忍耐,所以容易釀成悲劇。

婚姻關係可謂是靈性操練的進深班,是一生的學習與實踐,如果我們不加思索地認為自己做到了,可能已是勉強了自己,也勉強了別人!

============================================================================

婚外情的成因與預防

區祥江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輔導科)

婚外情的出現非偶發,而是夫婦關係出現問題最外顯的一種徵狀,正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婚外情這三角關係中,有婚外情者(Affair partner)、被出賣者(betrayal partner)及第三者(extra-marital partner)。三方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問題,以及各自的內心掙扎和抉擇。

婚外情的三角關係

最常見的婚外情者是夫婦關係之間累積了很多不快,以婚外情者是男士為例,雖被公認為一個好好先生,但在婚姻關係中得不到滿足,或感到不被太太接納,性生活因為關係冷淡而常被太太拒絕,這些都讓他們誤解為「太太將自己推開。」所以將感情投放在第三者身上,起初被發現時,也未必會深感悔意或有修補關係的掙扎。

對於被出賣的一方,發現伴侶有婚外情之後,彷彿被拋進一個情緒的黑洞,滲雜了數不盡的情緒﹕一時感到愕然和自責﹕「為何她有第三者自己仍懵然不知?」一時義憤填膺﹕「我謹守家庭的崗位,他竟然欺瞞而在外風流。」有時又會感到自卑﹕為何配偶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人?

多層面的感情的失落

不過,眾多感受之中,最核心的情緒是失落。這種失落是多層面的,例如,原本對婚姻家庭有一個夢想,但現在夢想幻滅了;本來對自己滿有自信的,現在的自我形象卻「插水式」下滑。要維繫一段婚姻以外的關係,過程中一定有很多謊言和隱瞞,被出賣者最常見的情緒,是對配偶失去了信任,不能自制地懷疑配偶的話,也不時要監視對方的行蹤。

我經常提醒被出賣者,婚外情是一個危機,需要冷靜面對。有危亦有機,婚姻無疑是亮起紅燈,但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重建失落了的關係。我也鼓勵被出賣者看挽救有問題的婚姻是一場硬仗,要自強和忍耐,才能將配偶奪回到自己身邊。

預防婚外情的秘訣

最近預備婚外情的講座,涉獵到一本很有見地的書,名為《Close calls》。作者 Dr. Dave Carder是從事輔導婚外情個案的一位牧師,他從有婚外情的過來人口中,總結了預防婚外情的秘訣。作者為我們分辨出甚麼是差點出事的友情(close call friendship),他列出一些危險的信號,值得我們留意:

  • 不與配偶分享一些個人感受,反喜向這位異性知己暢所欲言。
  • 與這位異性知己互相流露和傾訴各自的婚姻不快或不滿足。
  • 期望見到她/他多於自己的配偶。
  • 會花盡心思去善待這位異性知己。
  • 與這位異性知己單獨相處的時間愈來愈多。
  • 隱藏配偶有關與這位異性知己的溝通內容。
  • 當談及這位朋友時,你會怪責配偶過分敏感和帶有醋意。
  • 你與異性知己的談話內容牽涉到性的話題。

我們有時候或會相信紅顏知己或柏拉圖式的純友情,但當我們婚姻的「感情花園」正在凋零,心靈有很大的空虛時,彼此身心靈的個人界線劃得不夠嚴密,當兩顆寂寞的心相遇和擦出了火花時,後果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故此,我們不可掉以輕心,要好好與自己的配偶建立穩固的感情關係,才可以避免出現這些婚外情高危的情況。

============================================================================

婚姻出現問題,為何帶同子女自殺?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治療師

男女婚姻出現問題有多種成因。若男女沒有經營好自己的婚姻,積極解決兩人相處時產生的問題,很容易發生婚外情,因為與新的異性談戀愛和發生關係是開展新的一段關係,還未需要面對婚後的問題。開始時都是甜蜜的,很容易產生錯覺以為新的異性朋友較適合自己,其實相處的日子長了類似的婚姻問題會再出現。最重要的每個人必需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起責任,不能只為一時的開心快樂而不顧後果。結婚的男女除了要為對方負起責任之外,也要為子女負責任。

父/母帶同子女自殺可視之為個人自殺及謀殺孩子,後項行為屬於虐待和殺害兒童。不同的學者分析這行為可歸因於五大動機:

1.)利他主義:認為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遺下孩子他會痛苦。

2.)錯誤的死亡信念:孩子遲早都會死,與自己一同去世,就不用擔心;死亡後可以與孩子在同一世界。

3.)報復的信念:把孩子殺死,向其父/母報復。

4.)錯誤的責任論:孩子是我帶來這世界,我現在要離去,有責任帶他/她同行。

5.)不需要或不受歡迎的孩子:認為這孩子來到這家庭不受歡迎,因此父/母自殺便同時把他帶走。

父/母生育孩子,把他們帶到這世界原是一件美好的事。無論父/母帶同子女自殺的動機為何,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生命是屬於他/她,不屬於父母的,奪取孩子生存的機會都是錯的。很多父母以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為孩子好,但他們必須明白當自己處於極度悲傷的狀況,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都會被扭曲,在這精神狀態不宜做一些重要的決定,應當找一位可信任的人或專業輔導員來幫助自己解決面對的困難。「認知能力」對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很重要,直接影響我們的理性思維,評鑑對錯,如何做決定才較適當等能力。若認為自己的思想和做事能力不理想,可找專業人士培訓和幫助提升,有助解決工作上和生活上面對的困難。所有困難都有出路的,保存生命就有希望解決困難。

防止自殺24小時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 0000
生命熱線︰2382 000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協青社青少年服務熱線﹕9088 1023

2017April12致命的婚外情.jpg

陽光兒女與甜蜜夫妻

一切苛刻、惱怒、暴戾、嚷鬧、毀謗,連同一切惡毒,都應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要互相友愛,存溫柔的心,彼此饒恕,就像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聖經新譯本》〈弗4﹕31-32〉

在童話世界裡,每每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滿結局,「公主和王子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一起!」但在現實的世界裡,卻是另一個「殘酷」的版本﹕經濟的壓力、子女的教養、婆媳關係、性格的磨合…,時刻都在挑戰和侵蝕著夫婦之間的濃情愛意。當有一天,愛意不再的時候,整個家庭系統將會面臨崩塌,孩子不再有陽光活力…。在一個「培育陽光孩子,在乎您們!」之調和夫婦關係的講座上,三位分別在兒童教育、夫婦關係和婚姻輔導層面富有經驗的專家學者,為您我深入淺出地分析婚姻與孩子成長的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出路。

文﹕謝芳

「怎樣才算是一對好夫妻?」EQ訓練研究顧問余德淳博士指出﹕「好夫妻就是當別人問起『你們夫婦過得怎麼樣?』等問題時,任何一方都能代表道出彼此的感受,從不埋怨說﹕『你回答前為何不先問問我?』事實上,要達至這彼此信任的境界是不容易。」他以自己與太太的關係為例﹕「太太從患病至臨去世前的一刻,沒有講任何遺言,只對我說﹕『我相信你對事情的安排是最好的。』太太相信我會幫忙安排一切,包括她父母的照顧,至今回想起來仍讓我感到自豪。」

認識不利婚姻的態度

他列舉了三種不利婚姻的態度﹕1.)迴避型,最怕別人的埋怨,「不要問我、不關我事。」不會一起商量;2.)趨避型,表面沒問題,但答應了的事也會隨時反反悔,「我一陣幫你晾曬衣物…啊,我沒有空,遲些晾曬也行吧?」假若老婆相信老公終有一天會守諾言的話,沒事,不然會日夜吵架;3.)焦慮型,雙方的說話快而誇張﹕「我快破產了!」「我就快死了!」令到作兒女擔憂而缺乏安全感。

他說,要改善夫婦關係,首先要放下「做100分」的包袱。「婚姻,不用做足100分,只需做到A級就成了,當然A級範圍可以是60分至100分,這標準可以避免雙方糾纏於『99分,還差一點點』的瑣碎爭執之中。事實上,婚姻最難處理的問題是犧牲,這些犧牲包括成長中的喜好、興趣等,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來,余博士從小已是一名標準的足球迷,從小學至長大拍拖階段,南華足球隊每一次的練習和每一場的比賽,他都會捧場,「光看背影,我都能知道這足球員的名字,連在足球場邊負責執波的人,我也相當熟絡。」但結婚不久,他去足球場的次數逐漸減少,最後再沒有踏足球場。「我不是為了婚姻而犧牲這喜好,而是覺得自己已找到另一個樂趣。正如女士們『返外家』的犧牲,她們由結婚初期的經常回外家,慢慢變了數星期才回…。很多成功的夫妻都享受這種的犧牲,因為他們在婚姻裡已慢慢發展出新的生活模式。」

健康的婚姻是需要成長

他提醒我們,在反省夫妻關係的時候,至親的影響、堅持能力、有否疏離中的趨勢和牽強婚姻等因素是不容忽視。「記得結婚時父母是如何囑咐你?『嫁人啦,努力做好別人的太太和媳婦;回到家說話要溫柔,不要經常上街閒逛…。』還是『你嫁去那邊要小心,小心奶奶,要是不開心就隨時回家住,萬事有媽媽。』這些至親的直接影響要小心處理,弄不好會對婚姻造成強烈的攻擊。」他說,有研究指,夫妻能夠維持20年至30年的婚姻生活,92%的原因對婚姻的堅持力,但也有一些極端的行為,如女方喋喋不休,男方堅持說這些聲音OK啦;男方對人對事木訥,女方卻覺得OK啦。」余博士指出,「OK啦」可以表示「因接受所以堅持了下去」,但也可能是埋怨和不快樂的慨嘆。

他說,夫婦最健康的感情調和是練習「談掙扎」。「每天分享各自內心的掙扎事情,如『老公,我想把頭髮電成爆炸裝,但不知是否適合?』『老婆,我想辭工,休息三個月,這段日子真的很累。』分享最重要的原則是『不反駁、不質詢』,讓夫婦相互了解對方所思所想、希望、擔心和處境。同時,與同行的弟兄姊妹保持心靈的聚會,讓他們成為婚姻裡的至親的心靈夥伴也是很重要。」他強調,在婚姻當中,可能會遇見很多難題,但不要用悲觀來取代幸福和一切的希望,因為在上帝的祝福之下,很多問題婚姻都會變好。

婚姻對小孩子成長的影響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督導暨伯得特利神學院輔導系教授黃葉仲萍博士分享父母的失敗婚姻帶給自己的傷害。「父母經常『打生打死』,在我7歲那年,母親出走,父母離婚從此不再見,為我的成長帶來很多的傷害。有時會想﹕『如果媽媽陪伴在身邊,我的人生會否活得不一樣呢?』的確,婚姻對我來說是很不容易。」

談到婚姻對小孩子的影響時,她表示﹕「有些人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男性有女性的味道,女性有男性的角度。』但現實是,小孩子在母腹中時已開始受到父母婚姻關係的影響,特別是腦部發展。如果我們能夠給予成長中孩子一種安全的感覺,他們就會自發地去探測周圍的環境,放膽去學習和探險,這是父母與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的依附關係。」

協助小孩子建立平穩的情感

事實上,小孩子安定平穩的情感是需要父母幫助建立。「從生理發展上看,人的腦部早期發展是以觀感為主,如『感情腦』的發展,若孩子的情感常有很多騷動不安,是難於專注學習。」她認為,相親相愛和互相支持的父母,會為孩子帶來安全感,減輕擔憂,也容易受教,更能在不同的空間去發掘內在的潛能。相反父母感情不佳,經常吵架,孩子會害怕『父母離婚,這頭家散了』而不敢出外發展,這類小孩子相對會抗拒聽從教導。」

黃葉仲萍博士以一幅母親抱著嬰孩哺乳的圖畫為例﹕「畫中嬰孩躺在媽媽懷裡,小小的雙眼熱切地凝望著媽媽的眼睛,母子的情感是互動的,幼小的孩子會如海綿般將媽媽的全部情感收集和吸收。所以,當一對夫婦感情出現問題時,會直接影響小孩子身心靈的發展。」她鼓勵作爸爸的,「你們或者抱著小孩子餵奶的時間不多,但卻扮演著船錨『定海神針』般的角色,有穩定和平復太太情緒感受的重要作用,為整個家庭營造一個安全的感覺。」

她強調,夫婦或親子之間的感情表達,最能觸動的是身體的接觸,「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已勝千言萬語,正如向對方緩緩伸出雙手或輕輕用手拍拍肩膀或擁抱,都是一個接納、愛和安全的情感表達。」「婚姻是一個靈性的旅程,最重要的是接納,因為婚姻裡沒可能令對方變得更加好,只有『對方有能力變好』的接納,這樣才能享受彼此的愛。」

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分享家庭支援的重要性時提到當年回港事奉前的一段插曲。「當我決定回來,期望以自己所學到和所領受到的專業,回港幫助年青一代,但卻面對著牧會或去神學院教神學的選擇和掙扎。與家人兒女商量,他們一句「我們支持您!」的說話,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不斷努力的力量。時至的今天,兒女長大,長女和丈夫也選擇了事奉服侍之路。她說﹕『我一直看著父母如何做,我願意學習和有信心去嘗試,您們以身作則榜樣,成為我們成長的重要典範。』很感動!」李博士坦言,培養陽光的孩子,令其生命有意義,一生行在正道上,父母的肩負著「以身作則傳遞正面價值觀」的重要角色。

他說﹕「個人健康與家庭健康影響是互相影響;婚姻親密關係的建立也需要雙方去承擔,正如太太結婚時跟我說﹕『從今以後,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的確,夫婦之間有很多操練和學習,婚姻也包含了接納、犧牲、不自私…試問夫婦不懂相愛,如何讓子女去相愛相親呢?」

愛的五種語言為婚姻保鮮

談到夫婦之間如何保持充滿活力的愛意時,李博士引用美國婚姻輔導專家Dr. Gary Chapman(蓋瑞.查普曼博士)著作《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一書內列舉的五種「愛的語言」:

  1. 肯定的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讚美伴侶,常常說﹕「你很重要!」
  2. 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專心陪伴對方,珍惜在一起的相聚時間。
  3. 接受禮物(Receiving Gifts):花心思準備和贈送小禮物給伴侶。
  4. 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實際的行動來滿足對方的需求,如做家事、買東西等。
  5. 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擁抱、輕拍肩膀等親密而合宜的接觸,有助夫妻之間的和諧與協調。

 

2017April5陽光兒女與甜蜜夫妻.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