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共行」~我也能成為同行者

感謝主!講座已於3月6日晚上順利進行,
謝謝講員的分享及浸信宣道會恩雨堂借出場地及技術支援,
又多謝參加者踴躍出席!

你能成為同行者嗎?
沒有人想成為孤島,總希望在開心時有人分享,悲傷時有人可以分擔!正因為人是社群的,需要親屬、朋友、同伴、拍檔… 這些與我們一起成長重要的人物。可是,現實上知己知彼的良師益友十分矜貴、罕有、難求!那麼,有否想過與其四處追求尋找,何不讓我們先成為別人的同行同路人呢?
歡迎報名參加免費講座,內容包括如何培養並發揮同理心– 與人連結親密關係的情操及素質

講員:吳庭樑牧師博士資深輔導員/臨床督導

講座日期:2023年3月6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
講座地點:浸信宣道會恩雨堂

(九龍油麻地彌敦道469-471號新光商業大廈20樓, 油麻地站C出口)

請按此報名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及 恩典聖經神學院 合辦

每週牧語~一同哀哭,同舟共濟

我與你同坐這條船
無情浪把它猛捲
滿天風雨 視野未能見
亂作一大團 不知怎算

既決意留在這條船
齊齊令它不遭破損
困境挑戰 奮勇地面對
令到這條船永不翻轉

這是許冠傑所作的「同舟共濟」,歌詞雖然以香港人為對象,但在世界地球村裡,我們都正『同坐這條船』,故面對全球天災人禍而身受其害的人民,在香港的我們同樣要關心和支援。不要抱幸災樂禍之心,或視「天譴」臨到曾傷害別國之國,因前人的罪過昔日已受譴責,事過境遷的事故也再不能改寫。根據典故說明:「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牠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牠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牠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從心理輔導的角度來看,這是「同理心」。輔導的成效往往在乎輔導員或治療師是否能與受助者身同感受,進入受助者的心田,提供安全的空間,化解各樣的心病。從社會學的角度,這就是和睦共融的基礎。

在基督信仰中,聖經教導:「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羅馬書12﹕15〉就讓我們與正在受苦受難的災民一同哀哭,同舟共濟!我們喜歡分享別人的喜悦,例如参加親朋好友的慶典與派對,但當身邊的人陷入危機,面對各樣的困惑哀痛,我們卻會感到不知如何作出回應,束手無策!保羅承繼耶穌的教導,督促門徒:要過彼此相愛、愛人如己之肢體生活。

李耀全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國際總幹事
現任加拿大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教學人生:一生一師與十公斤的啟示

放學時,和幾位家長閒聊,一位媽媽說:「我抱著十公斤的寶寶,能走上半個小時,都沒覺得太累。但從超市拿回十斤大米,卻累得想扔掉。」有時候,母親抱著自己的孩子,不知道那來的勁兒,走上幾里路也不累。事實上,媽媽對子女的愛和潛力是無限大的,抱著自己的孩子,與拿著十公斤的大米,感覺當然不一樣。

近代作家巴金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是同樣,面對的雖然不是自己的子女,但是本著一顆教育之心,相信教育不只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讓他們全面發展,就會有用不完的幹勁,精力也更加充沛。

教育是一個園藝過程,正如聖經所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哥林多後書9:6)只有懂得學生生命成長的教師,才會付出最大的自身努力,才能擁有一顆同理心,才會主動用心去懂學生。教育最重要就是喚醒孩子的生命,讓他們從「種子」中萌芽、成長,誘導出真正的生命。近年,本校推展「造星計劃」和「升中專責老師」;發揮每一位「老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影響,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協助學生成為具信心、能力和承擔的新一代,以及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造星計劃」安排指導老師以「一對二」的形式,進行為期一週的指導和跟進,幫助學生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早會前,老師教導學生朗讀英文默書範圍及默寫生字;小息時,老師檢查學生家課冊及家課完成情況;放學後,老師除指導英文及數學家課、閱讀品德故事及英文STEM reader外,亦鼓勵及指導學生參與不同比賽。過去學生對學習是被動與感到挫敗的,但是經過老師貼身教導後,看到學生的參與和成就感不斷提升,促使學生能為自己學習與成長的夢想而努力。當學生的行為、能力有所提升,他們在學校便會過得更自在,他們的成績自然就會進步。

小五、小六學生成為學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之際,又要準備投入新的中學學習環境。升中對於學生及家長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既是挑戰,亦是期盼。透過「升中專責老師」,由五年級開始以「一對一」的形式支援、指導;並協助學生處理升中事宜,如指導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檔案,以能向心儀學校展示學習和成長經歷;商討升中選校事宜,並與學生進行面試技巧訓練。專責老師教導學生不僅要認識自我,也要發展潛能,指導學生從評估、比賽和表演等實現自我;陪伴學生順利過度這個關口,繼續其愉快學習之路。

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兒童和青少年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時,更容易迷失自我。正如聖經所說:「那賜種子給撒種的,又賜食物給人吃的神,必定把種子加倍地供給你們,也必增添你們的義果。」(哥林多後書9:10)教育就是喚醒生命,熱愛生命的教師懂得分享對生命的體會與情感,付出自己的愛,像栽種一粒種子,深植孩子的心田,澆灌生命活水,期待茁壯成長。透過教師適當地導引和培育,協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及態度,發展和探索屬於自己生命的特色,並且提升抗逆能力,應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壓力,將自己的生命力不斷翻越提升,活出亮麗的生命色彩。

黃智華校長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教學人生:同理心與待人之道

因疫情而停止面授課堂時,學生需要在家進行網上學習,老師一般需要進行視像教學,家長也可能需要在家工作。在學與教模式轉變的初期,老師、學生和家長都面對不同的挑戰,學生的家居學習環境、在家學習狀態、資訊科技設備及能力等都存在著差異;老師不能好像在學校教室般施教,變數增加不少,簡單如學生是否專注學習,也要花更多的心思跟進;家長除了工作及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外,也要兼顧子女在家學習的事宜,壓力可想而知也大了。這段日子,大家辛苦了!

記得學校在推行視像教學的初期,安排跟進缺席學生的機制,老師討論是否將沒有回應的學生當作缺席,考慮到在轉變的初期,學生的資訊科技設備及能力或有不足,所以我們希望老師先致電學生或家長了解溝通,再作處理;溝通結果是部分學生的音訊及視訊設備欠佳,因而引致這個情況。當然,經過多個月的各方努力,設備已有改善,學生對視像課堂常規的認識及配合程度也提升不少,現在的跟進方法與當初的也有所不同。然而,當中有著重要的理念,就是易地而處的思維。

易地而處,可促進同理心。同理心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能考慮別人的觀點或感受。我們一般談及的同理心,是指一種能夠以適當情感回應他人的能力,屬於情感範疇,例如與經歷傷痛的人一同哭泣;但同理心也有認知範疇的一面,是了解他人觀點及感受的準確程度,在人際互動中也是很重要的,例如:當你看見某人眉頭深鎖,究竟對方是心情煩惱還是認真思考中?可能要靠認知層面的同理心了。

面對複雜及多變的社會或處境,易地而處,以同理心處理問題是重要的,就像疫情期間學生長期在家學習,我們需要與學生及家長多作溝通以了解個別需要。然而,是否溝通及擁有同理心便足夠?每人的角色及期望都不同,如何梳理因角色及期望不同而產生的分歧,又是另一議題。聖經路加福音六章三十一節:「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相處之道,除了同理心外,也許還包括尊重、真誠、愛等,這些待人之道不會因為了解或不了解其他人而有所影響,說到底,這便是做人之道了。

校長:點滴

EQ家庭接見室 之 判斷前先聽感受和需要

最近,有很多家長查問﹕為何這年代的人是這麼的自我,即只追求個人的方便及舒適而犧牲別人的快樂,甚至將自己的行為配以合理化的理由後便看為理所當然。你又是如何看到孩子自我中心之發展傾向呢?我認為,當孩子對接觸新事物的適應力及對處理事件反應的彈性度越來越弱時,這有可能反映他/她正困在自以為是及相信自己的想法才是惟一方案。究竟如何培養孩子面對不同處境時也懂得看到對方的「眉頭眼額」後(即自我察覺力),作出適當調較(即自我調節力),並幫自己努力擊敗負面情緒的干擾後(即自我激勵),建立同理心(即容易會意他人的意思、能閱讀別人未講的內容)?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導者必須在示範有趨近他人的能力前,先檢視自己是否屬一個難了解自己與對方的感受及需要上彼此有差距的人呢?如是,那值得你花時間去探討個人同理心强弱的源由。有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難於發展同理心的人,在童年時也曾有著一個被背叛的故事,例如家長太過美化細佬妹的出世故事,結果長子/長女發現實際與現實不符,有被騙、被出賣的感覺;在小一及小二時,在群體中有被排擠及捨棄的經驗。家長應如何從小培養孩子有同理心?其實,母親是示範同理心的高手,例如家長可表示情感訊息說﹕「我看到你在大口喘氣,看來你今天所經歷的事很不容易。而我見到你唔開心,我都唔開心呢,你可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嗎?」當子女的感受與需要被明白及諒解時,他們那些錯縱複雜的情緒才能得到平衡。另外,當人被體諒,也接受人與人之間是有個別差異時,人就能避免因那些被背叛經歷而形成「不能改變」的藉口。此刻,我想起自己與三歲姨生女的對話﹕「我不小心『賴咗尿呀!』」「不用擔心,我現在先幫你清理身體。」「你會罰我嗎?」「我會先聽你說說原因,如果知道你是不小心,我會原諒你的。」「如果我是刻意的呢?你真的會罰我呀?」我反問她﹕「如果小朋友是刻意如此做,你建議我應該怎做呢?」「應該再教導怎做才是好,然後讓他玩一陣玩具,待心情好一點。」此刻,我回應她﹕「我明白了,放心,我會原諒你的,只想你知道下次怎樣做好就行了。」

以上的對話提醒了我,就是在回應對方任何導致自己有不安的說話前,對方也與自己一樣,各自都有相同的感受和需要,就是被愛和去愛。或許,你可以這樣想﹕「對方對我有這樣情緒的表達也是有理由的,然後保持有傾有講,以繼續瞭解對方的理由,有時不只是一個,甚至可能他/她也不知道。」最幸福的人往往是活在有深度的世界,而非表面的世界,這樣你才能看清真相,並增加同理和體諒別人及自己仍未被滿足的需要,而不需自責和內疚。

「不要自私自利,也不要貪圖虛榮,只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你們應當有這樣的思想,這也是基督耶穌的思想。」〈腓立比書2﹕3,5〉

馬君蕙
家長
EQ課程訓練顧問

2020_Feb_19_EQ

「談天說道」 母親的守護天使

「我聽見我的兒女按真理行事,我的喜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聖經新譯本》〈約翰叁書1﹕4〉

 文﹕康志敏 Janet Hong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家庭療師)
編輯﹕謝芳

筆者曾遇過因家庭成員去世,引致家庭關係的負面影響的個案,背後原因可能是父母與子女缺乏有效的溝通,造成疏遠,產生誤會,影響家庭關係。

這是一家五口樂融融的家庭,大女與母親關係密切,母親溫柔賢淑,父親是家庭經濟支柱,生活安穩。不幸的是,在大女16歲、細女分別11歲和9歲時,母親患重病,父親傾盡積蓄及賣樓為太太治病,辭去工作,與妻子到內地求醫。,雖然大女中五的功課緊張,仍義無反悔地擔起照顧妹妹的責任。半年後,母親返魂乏術,全家在悲哀中渡過。

大女DSE成績理想,原先找到大學,最後決定出外工作。她將八成薪金交父親,父女二人努力償還醫療欠債。 兩年後,父親從陰霾中走出來,發展第二段感情,雖然大女激烈反對,但父親仍決定續弦。作女兒的認為父親變心,母親是世上最好的,根本無人能替代。其實,自母親死後,大女一直未能釋懷。

繼母自從進入家門,便遭到大女冷待,父與大女造成水火不容的關係。那時的大女像變了另一人,常飲洒至酩酊大醉、工作欠佳、請假,以至失業。其後,結識了一失婚男友,他與前妻育有一個約11歲的女兒。這小女孩同樣對於爸爸結識新女友表示不悅。…最後,為了重修與大女兒的關係,作父親的決定到輔導中心求助。

家庭成員的變遷

事實上,要接受自己愛戴的生母永遠的離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治療方向是協助家人覺察到他們關係惡性循環的因由,父親坦承表達不滿大女無禮對待自己及繼母。大女則表示悲哀,因每天見到繼母,就想起生母,她愈對生母思念,看到繼母和父親的温馨便愈反感。大女心情焦慮才借酒澆愁,二人經過表白,促進了互相的了解。

生母依附關係

生母與大女有緊密的依附關係,故要避免大女陷入持續的喪母之痛,她需要對生母離世的事有不同看法。全家認同生母確是位好母親,以及逝世母親在家的地位,不會隨著年月而消逝。在世的家人可透過思念及拜祭來紀念她。治療師協助大女回想,生母患的是重病,若她繼續支撐下去,對她是一種煎熬,故母親離開世上也是一種解脱。相信在天上的母親,也會祝福在世的親人,不願意看到因她的辭世而令家人要持續受苦。誠言,生母也會盼望深愛的丈夫,可以重整步伐,走出喪妻之痛,找到一個相愛的伴;在三位女兒成家立室後,丈夫也可安享晚年。

同理心(Empathy

在輔導中,大女體會到男友的女兒也有跟自己相似的處境,亦是難以接受父親有新女友,讓大女體會與男友的女兒之間的關係,正是自己與繼母的關係。盼望大女能易地而處,感受繼母及生父的難處。大女明白父親愛自己,也愛繼母,他夾在其中, 好像男友現今的兩難狀況。此時,她終於明白而感觸落淚,內疚對父親的無禮,欠缺同理心;更體諒到父親情感上需要繼母,也正是自己渴求與男友相依的關係。

鞏固姊妹及家庭關係

在三姐妹相互交往中,身為大姐,也需學習建立姐妹關係,透過相交,懂得合作。大姐對此也表示歉意,覺得自己未能做到帶頭的角色,常挑戰父親,是個反面敎材,她勇於向妹妹們道歉。雖然繼母未有對抗大女,但大女卻視父親與繼母為對抗陣營,因掛念生母而對繼母產生憎惡,她知悉這「盲點」後也主動向繼母道歉,盼望日後能以尊重的態度,逐步當她為自己親生母親一樣愛護。

以往,兩父女缺乏協商,但在輔導中,父女有了對話的機會,了解到雙方的衝突,是兩人造成的。爭執不單破壞父女關係,引發繼母被牽連在一起,更破壞了三人關係,更阻隔父親與繼母的親密關係。父親承諾今後會主動多與幾個女兒傾談,增進父女關係。

在會談時,各人都有適當地表達已壓抑的情緒。父親透過治療,深切體會大女失去生母後,常盼望與父親貼近,視父親為最重要親人。繼母也了解到家庭成員的情緒張力,她希望能藉著多關心丈夫的喪妻傷痛,避免他因憤怒而造成繼女兒們的焦慮,協助丈夫去共同管敎繼女兒們。

最後,大女願作為妹妹的好榜樣,將對生母的思念化為動力,決心戒酒,重新上班,藉著孝順父親及照顧妹妹,來承傳生母愛家之心。

2019_Aug_5母親的守護天使

「EQ家庭接見室」之 用輕鬆心情來面對犯錯

家長一般只看到孩子表層不合作的頑皮及發脾氣的行為,從而感到無奈及憤怒。但那些在接見室曾與我交心的孩子們中,我發現他們發脾氣的真正對象其實是自己,因為當發現凡自我建議想做好的項目也失敗時,孩子便會借別人的負面批評來批評自己、證明自己的憂思是正確的,然後會選擇內爆;若與此同時又受到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責罵後,就順理成章地再次將之前預演的內爆與父母開戰了。

如果你真正明白以上是孩子們內心交戰時,用作粉飾恐懼的心理催化過程,那你一定會與我那樣,從此以後只會以憐愛的心腸來解讀他們所謂表層的不良行為。我曾訪問過孩子們(小學與中學生),當被家長責備後最感恐懼的頭三件事有那些,他們說出三種﹕第一種是把痛苦與自己緊緊連在一起,若感受不到痛苦感時反有不自在的反應;第二種是害怕失去自己所重視的親人愛錫;第三種是害怕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最終喪失自我。我認為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家人能用輕鬆心情來面對彼此的犯錯,尤其對做錯事的孩子們,此刻最重要的是獲得安慰後才能重新得力。

我曾幫助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女孩,與她對話時,她表達的每句句子中,每說出四個字會停兩秒,聲線近乎只有她自己才能聽到。在我眼前的她,縱然猶如一個弱不禁風的脆弱及瘦削的小女孩,但我總相信她一定有解困的能力,只是她從來沒有自我發現而已。後來,她說常被爸爸責罵,因常帶個空袋去學彈琴。我問她如何幫助自己不會遺忘,她用了5分鐘時間也想不到。我發現她因為習慣收聽並相信父母慣性提示的聲音是惟一不會遺忘方法,從而欠缺「可能有其他方法去改善」的想性。

故此,我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催逼這類思考遲緩的孩子,因你會連她僅有的信心也「催」走。最後,我選擇告訴一個有漏洞的方法給這女孩子,好讓她作修正﹕ 「不如將『帶琴書』三個字寫在琴袋上,好嗎?」「這樣會整花了琴袋,我想寫在紙上,然後貼在大門當眼處。」最後,我們互相以微笑對望,我以肯定的眼神來慶喜她成功了。

從以上的交談歷程中,令我反省到,我們不能改變自己不幸的童年,但有時候能在不開心記憶中找回成長的價值,可能比單純只有開心記憶的價值更高,因為這些童年經驗豐富了人生經歷,讓我更有同理心與不幸家庭同行。

耶穌對他說:「『如果你能對信的人,一切都能。那孩子的父親立刻喊著說:「我信!但我的不信之處,求你幫助!」〈馬可福音9﹕23-24〉

馬君蕙
EQ
訓練研究主任

2019_June_26_EQ

與情緒病者同行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應當有這樣的思想,這也是基督耶穌的思想。《聖經新譯本》〈腓2:4-5〉

文﹕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作為「家庭治療師」,很多時都要面對情緒病患者,在面談中,我們會盡力幫助他們超越障礙,只是總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他們身邊提供支援。但是,同行者卻能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緊密的情感支援及實質的生活援助,這些都不是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可做得到的。不過,若要成為一個同行者,便需要提升很多方面的素質,也要懂得怎樣自處,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情緒病患者的同時,維持自己心理健康。

在這裡分享一些經驗和知識,作為「情緒病同行者」的指引:

認識「情緒病」
作為情緒病者的同行者,需要對「情緒病」有一點認識,例如常見的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強逼症等等。而且宜多看相關資料及參與有關的講座,從而吸收「情緒病」知識。

要有同理心貓圖
心病者,需要以真誠的情感,以病者的角度,盡心盡力地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將關懷之感表達出來,因病者極需要同行者的理解和同在。

鼓勵病者適當表達情緒
若將情緒抑壓在心裡,就好像「煲水」的過程,當情緒不斷累積,達至「沸點」時,便會像水蒸氣般噴發出來。所以同行者可鼓勵病者在適當環境及可控範圍裡表達情緒,藉以疏導病者情緒,避免發生情緒失控的局面。

接納病者的情緒和感受
情緒病患者對同行者的感情極之敏感,若同行者不是以真誠的態度接納他們,他們很容易覺察得到。所以,同行者的真誠情感和接納他們的感受是非常重要。如果同行者當時狀態不佳,要向病者坦白,容讓他們了解實況,不要勉強「裝出來」,影響了彼此之間的互信關係。在此想強調,同行者或許觀點和病者會不一致,但仍可接納他們的感受。

避免說否定感受的語言7.2.2018 A.1
當病者感到非常憂傷時,切忌光勸他們「不要」憂傷,因這是拒絕他們的感受。他們或會覺得你們拒絕體諒和明白他們的感受,從而失去向你們表達的興趣和動力。反之,若他們聽從這些勸告,「認真」地去抑壓個人感受,或會令病情(抑鬱、焦慮、恐懼……)加深。兩種情況都是沒有好結果。

對正面改變予以肯定和讚賞
若病者作出正面改變,同行者請不要吝嗇,要誠懇地給予以肯定和讚賞。但原則上,說話要「準確」地表達,如果「係」又讚,「唔係」又讚,便會失卻正面的效果。

 可從困擾的病癥入手
當關心病者時,可從困擾他們的病癥入手,如關心他們:「是否睡得好?」「有沒有胃口?」「是否冇精神?」「是否情緒低落?」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觀察情緒受困擾的「導火線」  7.2.2018 A.jpg
某些情境,都是引發病者情緒困擾的「導火線」,同行者可透過觀察及與病者一起探討尋索。「導火線」各人不同,例如有嚴重抑鬱症患者,看到自殺報導,會聯繫到自己身上,加強了尋死的念頭,所以同行者需避免主動和病者談論自殺報導。又例如病者曾受到虐打,當看到被虐打的劇集,會引起恐慌和憤怒,所以同行者應預早覺察,避免病者觀看有關劇集。所以,若能成功掌握「導火線」,有助減少病者的情緒困擾。不過,假設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病者誤觸到「導火線」,同行者應盡力接受病者的感受,可幫助疏導病者的負面情緒。

尋找過去成功經驗
同行者可和病者一起探討過往成功經驗,由於各病者性格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所以處理情緒的方式也有不同,例如有些病者透過深呼吸及覺察身體反應,便可處理情緒不安;有些病者則要想像自己回到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才可紓緩不安情緒。

一起做運動
同行者可和病者一起做運動,不單有助紓緩病者情緒,亦能鍛練身體,增強抵抗力,及從中找到認同感。

一起生活購物
同行者可邀請病者一起做家務,一起生活購物,協助病者投入正常生活,務求在不經意間提高病者的自尊和自信。

發展正向社會連結
同行者可鼓勵病者參與正向社會組織,擴闊生活圈子,有助他們投入社群,增強支持網。

尋找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同行者可陪伴病者尋找有意義的人生目標,當人擁有正向的人生目標,負面情緒便會減少甚至消失。

留意高危徵兆
嚴重抑鬱病者可能會有自殺傾向,所以同行者若覺察病者突然有:立遺囑、分配財物、設定自殺計劃方案(若曾有自殺歷史,危險更高),就要立刻尋求專業協助。而當抑鬱好轉時,同行者謹記不要鬆懈,更需要關注病者,因他們此時會更有能力結束自己生命。

設立適當界線
作為同行者,會承受相當壓力,若不設立適當界線,很快便身心透支。所以要按自己的容量,設定適當界線,如此亦能促進病者成長。另外,同行者應讓自己擁有個人空間,作愉快的活動,及適當地抒發情緒。

 同行者也需要關心
同行者(尤其家人)需付出很多的時間和耐心去照顧情緒病者,壓力非常大。故此,同行者也要容讓別人關心自己。

2017Feb_7_____________________

「醫、法、理、情」之「安樂死?」

th (3)500x281.jpg

疏於自我護理的陳教授因隱藏的高血壓和糖尿問題,患上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喪失言語、工作和自我照顧能力。令他極感絕望的是失去了自主、自尊、自由等一生為人應有的尊嚴。

陳教授所要求的「安樂死」,其實就是「醫生協助的自殺」。自古以來,自殺求死的人為數不少,方式也林林總總。探究真正求死的主因,不外是身體及心靈上的苦、痛、和空虛失望,有生無可戀之絕望地步,正如陳教授此刻的心境,認為死才是出路,故才有決心、思路清晰,冷靜地以未殘的左手寫信簽名以求死。

收到病者信件要求「安樂死」的女醫生,一方面固然有同理心,很同情他的困境,明白如此一位有成就的長者想維護自己為人的尊嚴,是需要照顧的;但她也想到,習醫是為了救人,幫助病者,尊重生命,而不是毀滅生命。她記得做醫科學生時所認同的希波克拉底醫師誓詞﹕「要憑良心,不違人道,不行傷害。」「助人自殺,是法律不容的。」不單如此,陳教授比很多人還幸福,如天生無手無腳的胡哲;口手不能言動的霍金;意外後四肢癱瘓,曾多次求死的斌仔…。在每一天,相信有為數不少的人會因病痛、工作學習壓力或情場失意而求死,難道都遂其所願嗎?再者,陳教授失去雖多,但仍能思想、決斷、寫作等,是否因事出突然,情緒久久不服,他更需要的是輔導、啟迪?甚至像尤伯連納般現身說法,勸導大家時刻重視自己的血壓和糖尿問題?她也想到這節經文﹕「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8﹕12〉陳教授還有不少啊!

她也想到,人終歸會死,但何時、何處、如何死,並不掌握或操縱在人或醫生的手裡;醫生的使命是救人,而不是「協助殺人或協助自殺」。再看斌仔,他最後因人間有愛,放棄了求死,堅強的活下去,至43歲死於失救。「失救和協助自殺,是有天淵之別。」她覺得可以告訴陳教授,人間是有愛、有望、有信的。

雷同德醫生

「醫、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對孩子未達標的體諒

170712y.jpg

一個小學六年班的男生問我﹕「父母不信任我們可在限時內停止玩遊戲機是常事,你知道嗎?」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學生如此冷靜地從父母立場去作考慮。他補充說出原因﹕「因為我們從來不願意在父母面前展現實力。」相信這是大多父母也感費解的「奇案」。事實上,很多父母覺得好的事應直接教導孩子,於是只以單方面要求孩子達到理想目標,而忘了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在達標前的內心掙扎。舉例說,孩子原本想向父母表達,升中一後的成績可能會稍跌,因要適應新環境而可能未在狀態,但卻換來父母激烈的反應,擔心孩子起步落後就會難以再有反彈的機會。結果,當孩子向父母表達真心話後,換來的卻是不被諒解及不信任,這也是孩子選擇沉默來減少被父母批評的證據。當然,孩子也承認曾在父母面前做過不好的事例。

在接見室中,偶爾也有談及不想看到父母失望的樣子、強求自己爭取高成績而落淚的孩子。處於壓力狀態而不能安睡的他們,經常在考試期間忘記曾溫習的內容,最終成績因此不能達標,「我寧願選擇認同自己無論多努力也無用,我永遠是一個不夠好的人。」對於這類的孩子,我反會表示欣賞,因為他們的動機是屬高自信的行為,一來沒有誇大了自己能承受困難的實力;二來願意對父母分享實情而不作隠瞞。其實,一個小孩能夠從小建立自信的品格基礎,就能讓大腦接受設限,並有抵禦困難而不輕易被擊倒的信心。

從以上個案中,我的反省是﹕作為引導孩子的成年人,在生活上要有「身教」自信的示範,就是能令孩子明白處事的原則的同時,也對他們的盡力但未成功表示體諒,這份心靈的共感和安慰,便會成為他們成長的最有力心靈加油站了。

「求你叫我轉眼不看虛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詩119﹕37〉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