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應當有這樣的思想,這也是基督耶穌的思想。《聖經新譯本》〈腓2:4-5〉
文﹕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作為「家庭治療師」,很多時都要面對情緒病患者,在面談中,我們會盡力幫助他們超越障礙,只是總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他們身邊提供支援。但是,同行者卻能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緊密的情感支援及實質的生活援助,這些都不是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可做得到的。不過,若要成為一個同行者,便需要提升很多方面的素質,也要懂得怎樣自處,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情緒病患者的同時,維持自己心理健康。
在這裡分享一些經驗和知識,作為「情緒病同行者」的指引:
認識「情緒病」
作為情緒病者的同行者,需要對「情緒病」有一點認識,例如常見的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強逼症等等。而且宜多看相關資料及參與有關的講座,從而吸收「情緒病」知識。
要有同理心
心病者,需要以真誠的情感,以病者的角度,盡心盡力地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將關懷之感表達出來,因病者極需要同行者的理解和同在。
鼓勵病者適當表達情緒
若將情緒抑壓在心裡,就好像「煲水」的過程,當情緒不斷累積,達至「沸點」時,便會像水蒸氣般噴發出來。所以同行者可鼓勵病者在適當環境及可控範圍裡表達情緒,藉以疏導病者情緒,避免發生情緒失控的局面。
接納病者的情緒和感受
情緒病患者對同行者的感情極之敏感,若同行者不是以真誠的態度接納他們,他們很容易覺察得到。所以,同行者的真誠情感和接納他們的感受是非常重要。如果同行者當時狀態不佳,要向病者坦白,容讓他們了解實況,不要勉強「裝出來」,影響了彼此之間的互信關係。在此想強調,同行者或許觀點和病者會不一致,但仍可接納他們的感受。
避免說否定感受的語言
當病者感到非常憂傷時,切忌光勸他們「不要」憂傷,因這是拒絕他們的感受。他們或會覺得你們拒絕體諒和明白他們的感受,從而失去向你們表達的興趣和動力。反之,若他們聽從這些勸告,「認真」地去抑壓個人感受,或會令病情(抑鬱、焦慮、恐懼……)加深。兩種情況都是沒有好結果。
對正面改變予以肯定和讚賞
若病者作出正面改變,同行者請不要吝嗇,要誠懇地給予以肯定和讚賞。但原則上,說話要「準確」地表達,如果「係」又讚,「唔係」又讚,便會失卻正面的效果。
可從困擾的病癥入手
當關心病者時,可從困擾他們的病癥入手,如關心他們:「是否睡得好?」「有沒有胃口?」「是否冇精神?」「是否情緒低落?」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觀察情緒受困擾的「導火線」 
某些情境,都是引發病者情緒困擾的「導火線」,同行者可透過觀察及與病者一起探討尋索。「導火線」各人不同,例如有嚴重抑鬱症患者,看到自殺報導,會聯繫到自己身上,加強了尋死的念頭,所以同行者需避免主動和病者談論自殺報導。又例如病者曾受到虐打,當看到被虐打的劇集,會引起恐慌和憤怒,所以同行者應預早覺察,避免病者觀看有關劇集。所以,若能成功掌握「導火線」,有助減少病者的情緒困擾。不過,假設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病者誤觸到「導火線」,同行者應盡力接受病者的感受,可幫助疏導病者的負面情緒。
尋找過去成功經驗
同行者可和病者一起探討過往成功經驗,由於各病者性格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所以處理情緒的方式也有不同,例如有些病者透過深呼吸及覺察身體反應,便可處理情緒不安;有些病者則要想像自己回到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才可紓緩不安情緒。
一起做運動
同行者可和病者一起做運動,不單有助紓緩病者情緒,亦能鍛練身體,增強抵抗力,及從中找到認同感。
一起生活購物
同行者可邀請病者一起做家務,一起生活購物,協助病者投入正常生活,務求在不經意間提高病者的自尊和自信。
發展正向社會連結
同行者可鼓勵病者參與正向社會組織,擴闊生活圈子,有助他們投入社群,增強支持網。
尋找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同行者可陪伴病者尋找有意義的人生目標,當人擁有正向的人生目標,負面情緒便會減少甚至消失。
留意高危徵兆
嚴重抑鬱病者可能會有自殺傾向,所以同行者若覺察病者突然有:立遺囑、分配財物、設定自殺計劃方案(若曾有自殺歷史,危險更高),就要立刻尋求專業協助。而當抑鬱好轉時,同行者謹記不要鬆懈,更需要關注病者,因他們此時會更有能力結束自己生命。
設立適當界線
作為同行者,會承受相當壓力,若不設立適當界線,很快便身心透支。所以要按自己的容量,設定適當界線,如此亦能促進病者成長。另外,同行者應讓自己擁有個人空間,作愉快的活動,及適當地抒發情緒。
同行者也需要關心
同行者(尤其家人)需付出很多的時間和耐心去照顧情緒病者,壓力非常大。故此,同行者也要容讓別人關心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