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特兒特教 之 「視覺策略」不可忽略

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學習策略林林總總,但是在芸芸策略之中,最具備共通性和應用性的是「視覺策略」( Visual Strategies )。視覺策略由Dr Eric Schopler (1927–2006 )提倡,在他研發的結構化教學 (TEACCH Model )中廣泛使用。

視覺策略的特質

視覺策略適用於自閉症兒童,主要原因是以視覺方式呈現的提示、指示,例如照片、圖像、文字等等,都是以實體固定的形象顯示,故此可以反覆參考。相對於聽覺提示依靠語言,而聲音卻會隨著時間一瞬即逝,較難把握,不能重拾。各人的學習方式不同,Dr Eric Schopler的研究則發現自閉症兒童的學習強勢則是視覺為優。視覺策略主要分三種性質,包括清晰度 ( Visual Clarity )、視覺組織 (Visual Organization)、視覺指令 (Visual Instruction)。

(1)清晰度( Visual Clarity )

清晰度是指把有關的環境,用視覺提示方式標誌,例如把遊戲角落、溫習角落用圖像或文字標明,幫助自閉症兒童釐清界線,明白不同的活動場地。成人也可收窄範圍,例如把遊戲角落中的不同玩具分類,再以圖像或文字標明,那麼小朋友在選取玩具,或收拾玩具時,便會更有方向,及更有效率。

(2)視覺組織 (Visual Organization)

自閉症兒童較為執著,當被其他人視為弱勢時,視覺組織卻是利用他們能僅守原則的優點,透過圖像或文字,幫助預測將會發生的事情。成人可以把一日的流程,有系統地按著發生的次序標明,自閉症兒童便可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參與在活動中。此外,自閉症兒童較少有彈性,對突然的轉變往往會難以駕馭,易產生負面的情緒和行為。成人可以用大月曆,把即將有特別活動的日期標明,例如生日會、旅行等等,然後邀請小朋友注意,這樣的預告可以帶給小朋友安全的感覺。

(3)視覺指令 (Visual Instruction)

視覺指令是把一些適合的程序,以圖像或文字顯示,幫助小朋友明白事情如何開始及如何結束,例如洗手的程序,執拾書包的程序等等。此外,一些關於規則的遵守,也可通過視覺指令表達,例如先舉手、後回答;先說多謝,後拆禮物等等。

視覺策略的整體好處

視覺策略的應用很廣泛,若加以靈活運用,將有助於幫助自閉症兒童在學習時獲得成功感,更有效率和更獨立。此外,也會減少因溝通欠缺暢順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和行為。

陳小碧
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談天說道 之 陪伴九千分一思念者

「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聖經新譯本》〈詩篇147﹕3〉

文﹕陳小碧
(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累計報告,自2019年12月31起,患上新冠病毒而病逝的人士,共錄得 9378 宗,其中單單在第五波疫情死亡個案累計9165宗。這九千多人並非單一個數字,而是有九千個家庭,並和逝者的密切關係的人士進入了哀傷當中。

失去帶來的痛苦

九千分一(1/9000)好像很少,但若是發生在自己親愛的人身上,這哀傷何其巨大,維持的時間不能計量,程度也不能描繪。死亡是我們已知之事,為何帶來這般劇痛?相信主要是因為和逝者離別,帶來許多失去的感覺。

首先,我們失去了和逝者的接觸,再看不到逝者的笑臉或哀愁、聽不到逝者的聲音、觸不著逝者的身體。再者失去和死者的關係,昔日由累積而來的默契,對方和自己的相知、相惜、相愛。同時更因失去了和逝者一起締造的計劃而失去了將來。在芸芸失去中,最痛苦的而又不容易察覺的,是失去了自我的認同。哀傷者往往曾經為逝者做過很多恆常的事,或許每逢經過指定小店,為對方買一份小點心;或許每天為對方做一頓晚餐、或許每次吃水果,為對方削皮等等,隨著逝者的離去,哀傷者會突然陷在迷網和失落中,懷疑自己的價值,甚至懷疑人生的價值。

情緒引發的思想狀況

無論我們自己正在處於哀傷中,還是想幫助哀傷的親朋走出這段陰霾,總覺得無從入手。根據Elisabeth Kübler-Ross的研究,自身接近死亡或喪親的人,經常會出現憤怒、否認、議價、沮喪和接受的情緒,由於情緒是外顯的,容易被旁人關注。引發這種情緒的,可能是思想上出現的狀況,因為看不到,較難覺察﹕

其一,是經常記憶一些美好的事物,例如和逝者互動時產生的微妙的共鳴感,以及和對方挽著手去買一瓶醬油等等,簡單而溫馨。

其二,想到有一些未了的事,憧憬和逝者一起做的,例如待孩子長大,可以一起無拘無束去旅行,或以充裕的時間打理小盆栽等等,憧憬幻滅,倍感神傷。 

其三,追溯一些沒有做好的事,例如沒有安排逝者接種疫苗及覺得不應該送對方入醫院等等,充滿著內疚和遺憾。

最後,是不斷設想,例如逝者正處於孤苦中、或在寒冷中、或在飢餓中、或在恐懼中等等,造成很多的自責。

近年,已有很多學者或心理學家提醒,要讓哀傷的人自由抒發,避免對他們說:「不要想太多」、「不要不開心」、「不要難過」等等,否則會變為更多更大的壓抑,但面對這種無言,大家還可以做甚麼?

整理遺物中得安慰

Alan D. Wolfelt倡議陪伴是最有效讓哀傷者感到安穩的方式。他提過陪伴是幽谷伴行,而非帶路或追隨;陪伴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陪伴哀傷者,靜靜地整理逝者的遺物,是一道莊重而深情的歷程。在整理的過程中,會轉移了哀傷者的思緒,會讓哀傷者和逝者重新連結。

淑儀的媽媽在3月離世,淑儀無法接受這事實,整個人陷於極度的哀痛中。喪禮結束後,她不敢整理媽媽的遺物,認為會觸景傷情。後來,在輔導員鼓勵下,懷著思念的心情,慢慢地翻開媽媽的遺物。當數碼照片未流行時,淑儀的媽媽保留著大量照片,有一些顯示著媽媽個人的成長歷程。看著看著,淑儀驚覺自己兒時的樣子和媽媽兒時的樣子十分相似的,心中頓然感到一份親切和聯繫;有一些照片顯示出媽媽和淑儀的關係,當看到媽媽抱擁著自己的一張張合照,讓淑儀再次感覺到與媽媽的親密。淑儀更發現媽媽會收藏自己的照片,例如畢業照、生日會照等等,再一次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珍愛。繼而從一些物品中,喚起了一些昔日的回憶。淑儀看到一隻自己送給媽媽作母親節禮物的機械式手錶,淑儀搖動數次後,看到手錶再次起動,秒針一秒一秒地跳動,彷彿重現生命的起動,也讓淑儀想像媽媽會如何期待她現在的生命。

輔導員建議淑儀,用較慢的速度,把媽媽的衣服摺疊。淑儀把媽媽的衣服,逐一撫平,把領子翻好,衣袖摺向中間,再把衣服前後對摺。淑儀表示這個動作,再次表現出她對母親的尊敬和重視。從淑儀為媽媽整理遺物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到觸景未必傷情,反之,觸景會再次肯定哀傷者與逝者之間的感情,不再單單停留在遺憾和失落中,卻是一種深度的安慰。我們的前人,一代一代都會過去,這是神創造的規則,但神曾經應許:「天地都過去,但我的話決不會廢去。」〈路加福音21﹕33〉

SEN特兒特教 之 無差別的學習環境

大家看到學習環境,或許會想像到物理環境﹕課室?學習角?或是人物環境﹕老師?家長?還是針對性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認知治療?社交訓練?上述的環境確實很重要,但有一種環境,可為上述這些環境提供一個框架。

常規是指把日常的生活有秩序地規劃,包括生活必需的作息、學習和娛樂,若能細緻安排,巧妙穿插,便能夠有一個平衡的生活。由於常規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會帶來安全的感覺,同時亦會減少了焦慮。若小朋友能掌握了常規的進程,會建立一種自信,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下一步會做甚麼;同步,也提升了責任感。編排常規時,建議先安排生理需要的時段,例如睡眠、進食、洗澡等等,因為這都是自然穿插的活動,比較輕鬆。其次,是安排活動時將動、靜活動穿插,因為長時間進行靜態活動,專注力下降,也會影响學習質素;長時間進行動態活動,也需要有時間進行放鬆,讓高漲的機能和情緒平伏。

(1)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小朋友的重要:

由於常規的穩定性,小朋友可以按常規的需要去預備或執拾所需要的物品;此外,他們經常對時間過於樂觀,常規能提供時間的框架,減少了拖延;他們也會經常冒出做眼前事情以外的念頭,常規可以幫助他們對焦。

(2)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小朋友的好處:

由於他們傾向有執著的想法,故穩定的常規會帶給他們安全感;家長若把常規,以視覺效果呈現更為理想,例如把常規以圖畫顯示,張貼在指定位置,會有效地幫助他們。

(3)對腦痲痺症小朋友的幫助:

小朋友的身體功能比較弱,需要重覆練習,重點是一個整合的環境,讓針對性的治療有重複應用的機會,故生活自理對他們更為重要。他們在自理常規的時間上相對要更多,例如學習一手按著碗、一手握匙羹進食,都是很好的練習。學習時也要維持良好的姿勢,那便要有適切的傢具配合了。

(4)對發展遲緩小朋友的重點:

小朋友要把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類化應用,才能鞏固,所以常規的編排便能發揮,例如在閱讀時間看了多少頁書,可以數數;進餐時,桌上有多少碗筷也可以數數。

**有了編排恰當的常規,還需要有支持性的態度和語言,鼓勵大家努力嘗試。

陳小碧
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家庭‧家情」遊戲治療──幫助「自閉」兒童消除焦慮和建立人際關係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4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自閉症兒童面對的困難很廣泛,他們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認知、溝通、社交等等問題,終日困擾著家長們。很欣賞家長們竭盡所能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法,幫助小朋友突破限制,提升學習和社交適應能力。近期有家長開始察覺到孩子的情緒需要,來尋求支援;其中之一,便是尋求遊戲治療服務。

自閉症小朋友的情緒通常可分為基礎(Primary)和衍生(Secondary)的問題。基礎的問題可能是感知困難,例如: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過弱,害怕人多的環境,對聲音的反應過敏等等。在接觸環境時,會很懼怕。常見的是在嘈吵的環境中,顯得焦躁不安,會按著耳朵、逃跑等等。衍生的問題是在應付原有的限制上,再出現困難;例如:他們不習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但每當他們想拿取一些喜歡的東西,卻被人要求以完整的句子表達才能得到。再舉例,有個別自閉症小朋友喜歡不斷地搓手,但由於家長擔心那些是狹隘行為(Obsessive Behaviors),會被人投以歧視目光,往往會禁止他們。結果他們整天要在滿足別人的期望下生活,累積下來的沮喪、失落、不被滿足,便演化為情緒和隨之而來的行為,經常出現的是哭鬧和發脾氣。

遊戲治療有別於其他治療,其他治療模式多以治療師為主導。評估後,便給予一連串的活動進行練習。遊戲治療是以兒童為主導的,不帶判斷地接納小朋友任何舉動。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主、安全和無條件被接納,他們不會被要求與人目光接觸、說完整句子、做指定動作。家長或會問:那小朋友到遊戲治療室來是不會學到技巧嗎?小朋友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會學到放鬆自己,明白自己的情緒,獲得和別人建立關係的信心。家長要理解那並非是「授與受」的學習模式,而是細緻的、穩妥的、漸進的方式。當小朋友和治療師建立了互信的關係後,小朋友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會得到幫助。家長的參與固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也是有別於其他的治療模式。家長並非回家做練習,而是在過程中,不斷經歷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明白他們,繼而調整與他們互動的模式和結果。

逸怡是一位三歲的小女孩,就讀特殊幼兒中心,在家裡經常出現哭鬧的情況。語言能力較弱,平常會發出一些不易被別人明白的聲音。每當媽媽要求她說出需要的東西時,她只能逐字說出,字與字之間停頓很久。

在遊戲治療的第一、第二節,逸怡完全不顧治療師的存在,只在食物玩具中,選取細小的香蕉和菠蘿,並一直拿在手中;然後,她幾乎把整個遊戲室內的玩具都翻出來。治療師一直觀察,同步描述她翻出來的東西,偶爾形容她一直拿著的香蕉和菠蘿,確認她一定很喜歡這兩種食物。第三節,她偶爾在沙盤中,用手指輕撥沙粒。治療師立刻在旁做相同動作,同時描述她的舉動。她一面望向治療師,一面繼續撥,當她發現治療師同樣這樣做時,她撥得更積極。治療師能感受到她帶領別人行動的喜悅。她開始用雙手捧起沙,然後讓沙粒傾瀉下來。治療師也隨著模仿,她顯得驚訝,又望向治療師。這樣,逸怡和治療師開始了繁密的眼神接觸。在那一節結束前,她捉著治療師的雙手,示意要捧起沙;然後,她用她的小手在下面把沙粒接著。這樣重覆地玩著,彼此進入默契當中。往後的治療環節,由於逸怡主要拿著細小的食物玩具,治療師刻意地把小動物玩具放在食物區旁邊。她由偶爾觸摸,演變為把小動物放在沙盤中。此外,她更會把頭靠近治療師的面頰,表示出親近的意圖。治療師也邀請媽媽進入遊戲室,嘗試用治療師的姿態陪伴逸怡玩。

當回顧遊戲過程時,治療師問媽媽是否覺得母女二人很親密、很和諧。媽媽表示,由發現逸怡患有自閉症開始,從來沒有用這個角度看彼此的接觸,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學習上。媽媽也意識到,當自己從逸怡的角度描述她的行為時,頓然增加了對逸怡有發展障礙這事實的接納度。

引上述的例子,是希望各位感受到大家很在乎自閉症小朋友的目光接觸;要擴闊他們的生活經驗,並非只靠被動的灌輸。當他們在一個自然,有足夠承托、有鞏固關係的環境中,同樣可以發展自己。遊戲治療並不能取代其他治療,但確實能有效地消除自閉症小朋友的焦慮,並建立與別人互相信任的關係。

陳小碧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Mingpao-output-04April

「家庭‧家情」遊戲治療──揭示家庭關係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3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帶著小朋友尋求遊戲治療的家長們,大部分都感到徬徨和無助。他們總是帶著很多問號,不明白為甚麼小朋友的情緒那樣波動,動輒便大哭大鬧、發脾氣、摔東西;又或是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包括:撒謊、駁斥、和兄弟姊妹爭執、動手打人;又或者出現社交上的障礙,例如:只是獨個兒玩,在別人面前顯得害羞和退縮。不論如何,家長們都期待遊戲治療能改變孩子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然而,希望大家能察覺,這個期望是把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孩子身上,把改變的可能性建築在治療上,但忘卻了家庭關係的重要。

       遊戲治療確實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並經歷如何用合適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期望、情感,可與別人和諧相處。遊戲治療主要以兒童為主導的模式進行,治療師會很細心觀察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說話、每一個動作,並嘗試以適當的言語把小朋友當下的行動和感受描述出來。作用是把小朋友內在的感受、價值觀及渴求,從他們不覺察的狀態帶到眼前;更重要是讓小朋友感受到他們被看見、被聽見和被觸動。但是,不論遊戲治療師如何有效地連接到小朋友內在的感受、承載到他們的情緒,治療的效用始終有局限。因為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若得不到恰當的承托,情緒、行為的問題還是會再出現。

        欣蕎現時六歲,家長形容她懶散和沒有自信。欣蕎進到遊戲治療室,看到琳瑯滿目的玩具,顯露出充滿讚嘆的神色,嘴邊更掛著笑意。她站在玩具架子前徘徊了很久,時間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了,她還是選不到一件玩具。治療師沒有催促她,只是心裡帶著疑問:為甚麼神情那樣踴躍,行動卻那麼猶疑?治療師描述她的行動:「我看到你微微笑,望著食物,用手指輕輕摸摸士多啤梨,又摸摸Pizza。」如此,時間又過去了十分鐘。欣蕎突然拿著一隻小狗,反覆地摸著;她突然望向治療師,彷彿想得到治療師的允許。治療師不急不緩地回應:「我看到你拿著這隻小狗很久,好像很喜歡它。」她顯露出更燦爛的笑容,靦腆地把小狗放在沙盤中;她再去拿其他玩具動物,每次都望向治療師,治療師每次也用支持的目光,肯定的語氣描述她的選擇。重複數次之後,她再沒有望向治療師,自如地把喜歡的小動物放在沙盤上玩。她好像不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也可以自己做決定。

       及後,治療師把這觀察與家長分享,家長的回應是欣蕎在家中正正是做甚麼都慢吞吞,催促她多了,她會草草完成;讓她自己做,又經常做錯。深入探討後,發現家長對欣蕎的期望很高,每件事都要做得對、做得精準,速度要快。每當欣蕎達不到家長的期望,都換來指責。這樣,任何新嘗試對她來說只是冒險,漸漸她學會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久而久之,更給人一種慵懶和退縮的感覺。

        欣蕎的情形只是舉隅一則,通過遊戲治療,揭示了很多家庭關係問題。有些孩子,由於父母們經常把他們與兄弟姊妹比較,顯得自卑或充滿著憤怒。有些孩子,因為爸爸經常在生活中缺席,他們特別依戀媽媽,很害怕與媽媽分離;若加上爸爸媽媽的溝通有障礙,例如:吵架、互相指罵、冷戰等,孩子會顯得更不安,總會經常憂憂愁愁,喜歡躲起來。有些孩子主要由外傭照顧,甚少與父母有見面的機會。爸爸媽媽為了補償,會不斷買新的玩具給他們;這些孩子缺乏經歷愛和關懷,沒有被互動性質陪伴的經驗,減低了他們與人相交的意願,顯得自我和專橫。另一些孩子,爸爸媽媽不懂在生活上定界線,沒有穩定常規,要堅持的事情上不堅持,結果讓孩子無所適從,衍生許多反叛的行為去試探大人的底線。

        上述所提及的情況並非必定是因和果的關係,只是一些較為普遍的情況。理想的遊戲治療,應該能幫助孩子把在遊戲室內經歷的穩定帶回家裡或其他場合,這部分需要家長願意配合的。以欣蕎的情形為例,治療師和家長的討論並非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而是家長也有機會進到遊戲室內觀察治療師如何描述孩子的行動和表現出來的情緒;家長更會被邀請參與在孩子的遊戲中,並被治療師邀請就遊戲的過程給予回饋。治療師相信孩子可以經歷被接納和被重視,家長同樣可以。當家長嘗試用小朋友的角度去看他們的需要時,家長會嶄新地發現小朋友的渴求很簡單;他們只需要一種安全的互動關係,並在其中享受被理解、被重視和被愛。

陳小碧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Mingpao-Output21March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