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從特殊需要孩子中看見生命的頌讚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作育英才,看見孩子茁壯成長,展翅翱翔,是無數父母與教育工作者追求之理想。可惜不是每個孩子都天生英才,才華橫溢;相反,在現今社會中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與日俱增,要更有效栽培這些孩子成長,乃教育界當前重要使命之一。

不少人曾問:培育這些特殊孩子,勞多功少,究竟成效有多少呢?倒不如將教育資源投放在成本效益更高的地方。然而,在《聖經‧約翰福音》第九章就曾經有這記載:『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1-3節)

過去廿多年,筆者從與特殊孩子及其家庭相處中,看見神的作為,以及很多優美動人的故事。

父母無私奉獻的愛

Francis Young (2014)是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神學教授,也是一位天生腦部嚴重受損的智障兒母親。在其著作《Arthur’s call》中,深刻勾劃出她在照顧兒子45年來的辛酸。從期待到恐懼,到失望,到訪尋名醫,直至慢慢接受;轉變成「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綜合症」。在與孩子「搏鬥」的過程中,經常令自己筋疲力盡,而最惱人的就是那份罪疚感。「在懷孕時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帶他來這世界?我這種照料方法會否害了他?」特殊孩子的父母經常活在恐懼和戰慄之中──假若我們老了,孩子怎麼辦,由誰來照顧?

正因為孩子需要完全依賴父母的照顧,不少父母為特殊孩子而選擇放棄自己的事業,親自教導。雖然有時進展緩慢,但每當看見孩子有微小進步,便感動不已。除了照顧量大之外,撫養年期也永不休止。一般孩子18歲便長大成人,不再需要父母,但照顧特殊兒女卻是一生之責,不能言休。這份終身不渝之全方位奉獻,譜寫了不少感動人心的生命故事。

孩子努力不懈,衝破困境

最近讀了日本東田直樹的《我想飛進天空》一書。東田5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嚴重自閉症,無法以言語溝通。不過,多虧他有一位雄心勃勃的老師和東田自己的堅持,他學會了借助「字母格」拼寫文字。在13歲時,經過無數困難,他學習在紙板上指出日文字母,拼出文字,積字成句,積句成段,最後匯集成書。他以第一身引領讀者進入嚴重自閉兒童的世界,讓世人逐步解開自閉人士生命之謎。他藉此獲得「21世紀未來博覽會未來之夢大獎」及多個獎項。自此,東田堅持寫作,努力為自閉症群體發聲,不但讓自己找到人生方向,更幫助無數自閉兒照顧者更有效地服務這個群體。

特殊孩子以自己簡單純真的生命,治療了不少受傷的心靈

靈修大師盧雲神父在其晚年著作《Adam – God’s Beloved》中,描寫這位哈佛大學教授在其人生最後10年,在方舟之家照顧亞當(Adam)──一位不能說話,不能活動,缺乏自理能力,經常抽筋,甚至連更衣或進食都要依賴別人的嚴重殘障人士;從而令自己在思想、情感和靈性上獲得更新的故事。不單盧雲本人,亞當藉着被照顧,成為不少專業人士,包括律師、治療師、社工、神職人員,以致商界名人的生命導師。亞當不能言語,沒有情感流露、軟弱無助,完全依賴別人,但他以自己被動、簡單而純真的生命,啓發現代人從恐懼、焦慮、孤單、失落、追名逐利的貪婪及困鎖中釋放出來。無怪乎盧雲驚嘆軟弱無力的亞當,竟然能像主耶穌一樣,成為別人強而有力的生命導師。

結語

廿多年來,我親眼看見從特殊孩子單純及堅強的生命中,彰顯出神許多的作為來。因此,不是我服侍了他們,而是他們拓闊了我的生命疆界,也潤澤了我的人生。在此我向他們獻上最真摯的感謝。

梁錦波博士

全人生命教育學會創會會長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榮休校長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學校前校監

教學人生:愛讓生命不平凡

「心中有愛,花開不敗。」愛對人類的生命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的生命之花之所以有著不同程度的綻放,全因心中的愛不斷滋養。因為心中有愛,生命的意義得以彰顯;因為心中有愛,讓生命充滿色彩,為世界增添光輝,愛留存芳香。

美國盲聾啞女作家和殘障教育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曾說:「把你的燈提高一點,好照亮更多人的路。」她在無光、無聲、無語的歲月中生活八十七年,但她的世界卻因愛而變得光亮。因為老師蘇利文(Annie Sullivan)對海倫耐心的教導和關愛,讓她學會讀書和說話,並不斷豐富自己。

海倫‧凱勒出生不久(十九個月)就成了一個又聾又啞又瞎的孩子。七歲那一年,父母聘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讓海倫受益一生的蘇利文老師;她與海倫相處達五十年。蘇利文根據海倫的情況,讓她用觸覺來代替視覺和聽覺,在海倫的手心寫下字母和單詞。一天,蘇利文帶著海倫走到噴水池邊,要她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在海倫的手上。接著,蘇利文又在海倫的手心,寫下“water”這個字。從此,她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海倫‧凱勒後來回憶說:「不知怎的,語言的秘密突然被揭開了,我終於知道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這個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在蘇利文的幫助之下,海倫不但學會閱讀和說話,還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並於1904年畢業,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士。成年後,她繼續廣泛閱讀,刻苦學習,通曉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五種文字;出版了十幾部著作,獲得無數的表揚,成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儘管遭遇了巨大的不幸,海倫‧凱勒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歷史的偉大篇章中。海倫能夠走出黑暗,取得崇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外,也跟她的老師蘇利文的教導分不開。海倫說:「我的老師蘇利文來到我家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是她教我認字,使我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我知道甚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

蘇利文的愛使海倫的生命成為奇蹟,震撼了人類和世界。偉大無私的付出讓一個殘缺的生命煥發出奪目的光芒,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也展現了生命最大的韌性。正如聖經所說:「現在存留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13)有些人默默地成就偉大事業、默默地為世界帶來幸福。教育工作者就是為善不欲人知,默默地為世界、為他人做好事。即使功勞不歸自己,也要持續勤奮努力;這樣,最終一定能夠成就大事。

老師盡心盡力幫助學生成長,以愛陶造和澆灌學生的生命,肯定學生的獨特;並且不斷豐富他們的心靈和思想,增添心中的愛,讓愛譜寫更多生命之歌,讓生命展現它的不平凡。愛的力量得以發揮,是因為許多人真心付出與攜手傳遞,讓更多人感受到愛的溫暖,造福更多人,這就是愛的力量發揮的過程。我們的生命也會在這種愛的給予與傳遞中被編寫成不平凡的詩章,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黃智華校長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余德淳「EQ接見室」之明白抱怨背後的愛

每次當我準備開咪主持家長會時,常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面,就是有些家長會上前來預先給我情報,希望用我的聲音向現場的孩子們轉達父母想孩子進步、想與孩子溝通等好意。所以,每當我講到重點時,父母們也會很合拍地放大瞳孔並斜望向孩子,似在鼓勵我在這方向講得落力一點。有時,當孩子同你講一句﹕「寧願離家出走,那就不用被家人煩,多舒服!」父母聽後已難以招架,最後選擇放棄管束,任由他們自由發展。難道已遭破壞的親子關係,真的是無法修補嗎?

 首先,我想讓父母明白和學習抱有「童你心」的態度來認識子女。在男女成長研究中發現,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歷程中,常與兒子談論的是如何預防憤怒;與女兒討論的是情感的事,結果是男孩不擅說情感,而女孩則不擅作理性分析。的確,從我長期接見學生的經驗中,發現當女孩與家人吵架時,她們會選擇用語言不停對罵,直至看誰先停下來,因不被體諒令她們感到最難受的;而男孩則認為講多無謂,寧選擇繼續玩遊戲機來擺脫煩躁,認為父母永遠是不能改變的。

 最近,我接見了一個中學二年級的女孩,她表示與媽媽冷戰已近一個月,原因是媽媽晚上常見她用電話多達數小時,於是決定每晚六時後不准她用手機。她很憤怒,認為這是媽媽欠缺討論的誠意,故在發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音量,其後將抱怨演變成針對性的惡意批評。我回應她說﹕「我很欣賞你對自我的情緒察覺有如此詳細的了解,知道你並沒有放任自己,任由這些負面情緒來破壞日常生活,你是如何做得到這份積極?」她回答﹕「係呀,換成我身邊的同學早已選擇用手口的方式來發洩不滿,但我不會那麼蠢,我還有很多想玩卻未玩過的…」此刻,她停了一會,突然滿臉流淚﹕「係呀,我一直十分積極地讀書,只是當我升上了中二後,因高估了自己實力而玩得太多,才不能追回好成績,我記得爸爸講過,我是家中唯一的希望。」

 從以上的個案中,我反省到當人只有放下自以為是的假設,用仍未明白的態度去用心傾聽,才會發現親子溝通不是為了去解決問題而是建立親和的關係,並明白抱怨背後含有的是「愛」。

「這囑咐的目的是出於愛;這愛是發自純潔的心、無愧的良心和無偽的信心。」
提摩太前書 1:5

 我常聽到小孩對我投訴父母不公平,因他們不明白為何成年人有選擇何時休息、何時玩樂的權利,但自己的生活全部也是被人安排,難度只是因為自己是一個小朋友而必須服從大人的指令?於是,他們心中不憤,而有以下發怒者的三種常見風格:一是扮演暴發者,怪責人(父母)惹他發怒,因此常被認為不講理而被疏離。二是扮演收藏者,認為不該發怒,否認因怒致內爆而變得更沉鬱。三是扮演漸表露者,起初會偽裝沒有怒氣,但私下會搬弄是非來報復對方。當然,三種的發怒方式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常引導孩子明白發怒其實是一種訊號,而不是問題,它是指導人去尋找什麼是誘發自己發怒的根源。

 最近,我曾與一位6歲的男孩子交談近3次,他是一位資優兒童,他的思考反應真的相比同齡的孩子也較聰敏。他突然很懊惱地問我:「我真係唔相信爸爸是愛我,縱然媽媽表示爸爸是關心我,又給我補習的費用,但我都唔相信,因為在支票上是媽媽簽名,又他從不理會我打機打幾耐而不加以管教。」我聽後實在感到佩服,但我更需要引導他明白怒氣讓人看不到對方的努力及痛苦的表情,隨後我便回應他說:「你只是單憑眼見就相信這已是事實的全部,你的理由是什麼?你試回想爸爸是否自你出世以來也找不到一件關心過你的事例呢?」此時,他呆了一呆,將目光及話題統統轉移,我知道剛才的題問正啟動他考慮有另類的可能性。他離遠看到牆壁上有一個導師的樣子與我很相似,他立即猜便猜對我們是姊妹,只是他猜錯了誰是姊誰是妹。我問他有什麼方法可再準確地調整答案,於是,他從坐位站起來走近那牆壁仔細看了一會後,然後再近看我的面容,他便回應說:「你是姊姊,因為你面上有皺紋,但那張相好像沒有。」之後我肯定他說:「全靠你肯走近才知道真相,同樣,當你願意向爸爸行近多一點去多了解他,你可能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真相。」他臨走前轉頭同我講了一句令我們好像一起看到𥌓光的說話:「可能當爸爸年紀再老一點,我會無咁容易發怒,因為我不會對一個老人家生氣,又到時他已再沒有氣力來刺激我了。」

 從以上個案中,我反省到待人的快樂秘訣是愛一個人,是不需要求聽解釋,因你已願意接受他/她的一切;而處事的快樂秘訣是不要只看到目標與期望的不同來打擊自己的士氣,而應多看到自己所擁有的與目標的相同來增加自己的信心。

「耶和華啊!求你恩待我,因為我在患難之中; 我的眼睛因愁煩昏花, 我的身、我的心也都衰殘。」詩篇 31:9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July_4_EQ_S

書籍推介-福音見證:《醫學、人生、望》(售罄)

醫學人生望cover 400

 :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
編輯:錢妙儀/陳蓮英

產品編號:TDW044    定 價 $70.00 (售罄)

ISBN:978-988-77522-1-9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內容簡介:市面上雖然已有不少介紹醫學知識給大眾的書籍,但把醫學連連繫到我們信仰的不多。藉著這部短文集,我們一班基督徒醫生及牙醫把日常診症時遇到的人生故事,結合醫學知識分享,又連繫到我們信仰的反思,從而帶出信、望、愛。希望讀者能得到一些健康知識,以及對人生作出反思,尋找生命的源頭。

「家庭‧家情」父親「內在小孩」的轉化成長──從過去到現在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6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本週日是「父親節」,值得為父親們慶祝一番!無可否認,父親是親子關係中的重量級人馬。現今大家都說孩子面對很多壓力,諸如學業、社交、課外活動,還有很多心理、情緒的需要。然而,父親的需要卻容易被忽略和遺忘。每位父親都曾經是個孩子,成長也殊不容易,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感受過挫折、失意、受傷、孤單、害怕和焦慮。我們實在需要更加認識和關心父親,使親子關係更加提升,將美善傳承下一代。

內在「自我小孩」的啟示

究竟父親是如何長大的呢?從心理發展理論看,我們相信一個人的過去及童年經驗會對現在的他有很大的影響。每位父親過去都曾經是個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期望被視為「一個人」,得到關愛,並且有人接受他付出的愛。這是一個人在成長中學會愛,建立自信和能力感之起點。若孩子們成長所期望的需求受挫折、不被滿足,孩子會經驗到痛苦與傷害。這會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出現扭曲,對他人不易信任,以及對事情反應麻木。

父親要了解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和感受,不應去否定、指責「他」,而是用真心去認識、傾聽「他」,接納、安撫「他」和鼓勵、滋養「他」,使「他」轉化成長──具有愛心、自尊、自信和能力感。

父親轉化成長的故事

下面是一位父親的輔導歷程,十分令人鼓舞。國華(化名)結婚多年,育有一對子女,就讀小學,親子關係欠佳。他雖然努力參加講座和家長小組,希望改進管教子女的方法,但太太和子女卻常常鬧情緒,跟他鬥氣,令問題惡化。今年老師不斷投訴子女上課不守秩序,甚至情緒失控。他感到無助、無力,覺得親子關係有很大隔膜,不知為何子女「咁難教」、「唔聽話」?

經過數節的個別輔導,國華宣洩了心中的壓力、困擾之後,發現了親子關係問題的癥結。他留意到自己對事物十分注重理性分析,很難接觸到別人和自己的感受。他好奇自己為何對情感這樣麻木、冷淡,例如:當子女發脾氣、情緒高漲時,他往往會去跟他們講道理、分析,阻止他們鬧情緒。

我捉緊這份「好奇」,問他這個「情緒麻木、冷淡」的國華在何時開始?原來他童年的日子十分愉快,他活潑、聰明,讀書成績良好,深得父母寵愛。不過,父親早逝,生活貧苦,受盡親戚歧視、白眼,日子難過。他曾經轉校,適應感困難,成績倒退,又被同學取笑和欺負。從此,他決定把內心感受收藏起來,變得沈默寡言,社交退縮,認為不可相信別人,只能靠自己解決問題。

他一面說出成長故事,一面好像觸碰到一個久違了,「內心受挫折傷害的小孩」,頓時感到孤單、羞恥、內疚、自卑和憤怒。這時,他不期然淌下男兒淚。啊! 這真是一個黃金時刻,他重新接觸到內在的情感,剛硬的心靈似被溶化、喚醒了。

他說:「我不再需要壓抑、拒絕這個內在小孩和各種負面情緒,反而我感到抒懷和釋放了許多,好像發現到『真我』似的,現在不用再戴上假面具了!」

跟著我與他再探索,問他:「這個受挫敗的小孩,之後如何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長大成人,現在成家立室,事業有成呢?他有甚麼能力和資源呢?」他想了一會說:「是堅毅的精神吧!不認命、錯了再嘗試、努力學習……」我請他再細心發掘這個不斷成長的小孩的潛能和優點,並將它們臚列出來:「還有活潑、聰明,有解難能力、幽默感,慷慨助人、良善隨和……」

他看著這些特質,感到很驚訝,眼睛發亮,喜上眉梢。他似乎對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新發現和新角度,說:「原來他有這麽多潛質、資源和能力。他很好、『好叻仔呀』!此時此刻,我覺得好像充滿了正能量,不再沮喪,增加了自信心。」

接著,我邀請他在輔導室挑選一個咕𠱸,模擬是他的「內在小孩」,並嘗試攬攬他,稱讚他一番。他慢慢地、認真地照著做。奇妙的是,此時他眼泛淚光,似有點感悟,又有點興奮地說:「我好像重新接納、欣賞自己,從前原來連我也看不起自己,對自己諸多嚴厲要求,結果遺棄了『內在小孩』,看不清他的優點、能力。現在我內裡好像得到莫名的平安和醫治。」

我也被國華的改變觸動,心中滿滿是感恩。我又好像看到眼前的他的「內在小孩」長大了,成為一位跟以前不一樣的父親。他帶著新的角度、視野和體會離開輔導室回家了。我相信他將會更多接納、明白和欣賞子女,溶解大家的隔膜,建立親密的關係。

聖經說得好:「叫為父的心轉向孩子……」(路加福音一章十七節)因此,成為父親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是價值不菲。父親們,你的「內在小孩」和你面前的孩子都需要你們疼惜和培育。今年的「父親節」,祝願你們和孩子的關係活潑、快樂、健康、茁壯!讓大家一起轉化成長,將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朱紹佳 (Samuel Chu)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啓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