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特兒特教 之 「羅生門」踢人事件 (四)(希希篇)

「我覺得今年的王Sir是蠻不錯的。雖然媽媽似乎是不太喜歡他,但他起碼沒有囉囉嗦嗦的『鼓勵』我去進步。我十分喜愛他叫女班長坐在旁邊的這個安排。我和女班長是第三年的同班同學啦。我長得高,永遠都是坐在後排,而嬌小的她通常都是被安排坐在老師附近。她成績很好,笑容很可愛,但她替老師派功課時的樣子實在是超有型的。今年我被安排坐在前排,正好在她的旁邊,我實在是開心得不得了。我上課時嘗試逗她說話,但她總是不太理睬我。我知道她喜歡音樂,故試過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引她注意,但都不太成功。

昨天集隊的時候,我看見有一隻蟑螂爬在她的裙子上。女孩子都是怕蟑螂的,媽媽每次見到蟑螂都會大叫,而爸爸便會一腳踏死那『小強』,超有型的。於是,我想也不想就一腳踢了過去……但現在事情發展到這地步,我都不知道之後會是怎麼樣了……剛才那X醫生,他也是想引導我講出這件事情吧。儘管他看來好像是一個可信的人,但是一切還是小心為妙。

我聽到媽媽和醫生談到開藥,以改善我的自控能力及專注力。當時媽媽煞有介事的叫醫生說輕聲一點,又試圖向我解釋醫生開的是維他命。天啊!我成績不佳是事實,但我總不會是個白痴吧?!花了半天時間,談了那麼多,到頭來叫醫生開維他命?不過,我也管不了那麼多,扮扮白痴有時候倒可免卻不少麻煩。吃藥不吃藥對我來說,其實是沒有甚麼所謂。如果真的像醫生說的那般,在藥物幫助下,我能做到那些永遠失敗的『進步』目標的話,都算是件好事。只是不知道我真的進步了以後,媽媽會不會給我多點時間去玩,還是會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不過,我只是個小孩子,事情不到我管。說實在的,我也有點喜歡像今天這樣來看醫生,既取消了補習,媽媽和醫生傾談的時候,我亦可以盡情地玩診所裡的玩具,這樣輕鬆的時間真的不多啊。唔……如果下一次覆診時,我也能賺取到這樣玩樂時間的話,或者,我可以對X醫生表現得合作一點……嗯……那『維他命』會不會令我默書一百分,更令女班長對我另眼相看?」

李耀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ADHD與電腦遊戲成癮 (下)

「其實約有一半的ADHD患者的徵狀是會持續到成年時期。你的專注力及自我控制的能力的確是比你少年時期進步了,沒有藥物的輔助之下能成功完成大學課程是一個證明。只是,這些進步是否代表你已經完全脫離ADHD徵狀對你的影響,讓你有足夠的能力應付現在繁瑣的工作呢?」

「坦白說,雖然我對Business及Finance很感興趣,但之前那實習生的工作真的很惱人、很沉悶。許多重重複複的瑣碎事務實在令我感到乏力。身邊的人都叫我捱下去,說是慢慢會變好一點。但是,我覺得真的很辛苦,實在沒有信心可以堅持下去。」「那麼,網絡遊戲成為你的情緒出口?如果是的話,你會否發覺這種狀態似曾相識?」「對,那像是小學時期的我。」

「受ADHD徵狀影響,患者容易被較強烈的感官刺激所吸引。而網絡遊戲、電腦遊戲便是我們唾手可得的高強度感官刺激活動的表表者。你的專注力不足會影響你工作上的表現,但如果因為工作上的沮喪感覺,引來你過度沉迷電腦網絡遊戲以作發泄,這樣卻只會令你更難去專注和去投入日常生活的實務性事情,令你工作表現更低落。這就是一個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是的。但當我察覺自己工作上的無能,那麼簡單的事務也應付不來的時候,內心便好像會響起許多自我批評的聲音,十分難受。故此只可像年少時般,把自己投進電腦遊戲的世界裡去逃避。」「所以,要處理你現在的情緒問題,除了考慮一些抗抑鬱的治療,重新開始ADHD的治療和控制網絡電腦遊戲的時間,都同樣重要。」

這次會診之後,Jack開始了服用抗抑鬱藥及ADHD藥物的療程。與此同時,我和他也進行一些心理輔導,目標是調整網絡電腦遊戲時間,以及建立適合他性格特質的工作及休憩生活節奏。同時,亦和他一起面對各種在兒童、少年時代遺留下來的負面思想傾向,重新建構一些對自己情緒有幫助的思考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Jack的抑鬱徵狀有著顯著的改善。在藥物的幫助之下,ADHD徵狀對他的生活工作上負面影響也逐漸減少。他有信心重新出發投入工作,也變得更為有效去達至目標的工作表現。現在,網絡電腦遊戲時間也只是他各種工餘休閒活動的其中一個選項,他已經成功走出電腦遊戲成癮的陰霾。

李耀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談天說道 之 專心…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我看見你的兒女中,有人照著我們從父領受的命令在真理中行事,我就非常欣慰。」《聖經新譯本》〈約翰二書1﹕4〉

文﹕陳小碧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在傳統的思想裡,有一份對小朋友學習上的期望﹕勤奮、不怕艱難、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若不夠聰明,也可將勤補拙,重覆鍛鍊,終會把事情熟練至成功。可是,當家長留意到小朋友既非懶惰,又並非不夠聰明,但在學習或處理自己事務時常馬虎了事,便會感到無比焦慮和徬徨,渴想盡快找出問題的根源和幫助的方法。

專注的延伸表現

自從美國先後於1980及1987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及修定版》(DSM-III/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的診斷標準面世後,便喚起了家長們一個新的角度。醫學研究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ADHD是高遺傳性的問題、腦前額葉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調有關,影響了抑制衝動的能力等等。固然,這些發現可以釋除一些疑慮,但對於日常的生活的困惑,還是需要很多支持。

專注是一種執行任務的表現,能夠專心做好眼前的任務,而不受外界的事物干擾。家長或許不察覺,我們希望小朋友專心,並非單單為了目前,而是我們心裡有一種焦慮,擔心此時此刻的不專心,會造成日後的落差或落後。而這種焦慮又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務求盡快完成的心態,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便出現以下的:(1)催促﹕「趕快吧!」(2)揶揄﹕「我猜你這樣的速度,應該要做到晚上?」(3)否定﹕「你不懂又不專心!」(4)恐嚇﹕「不做完,你便不可做其他!」等等的行動。

給予鼓勵肯定的歷程

這值得我們思考,專心,對小朋友來說有甚麼價值?若這個做好眼前事務的歷程,沒有愉悅的感覺、沒有獲得滿足,只為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做,那我們可以想像,這種需要持久的態度不會恆久。這正正反映出,為甚麼小朋友在他們喜歡的事情上,卻能無比專心。家長不妨嘗試在歷程上下功夫﹕

(1)給予鼓勵﹕「要做功課了,我相信你會安坐,做好一份功課。」

(2)給予肯定﹕「這些都是你明白的,我相信你自己可以完成。」

(3)給予支持﹕「如果你有不懂得的地方,請隨時問我,我會嘗試教你。」

(4)給予讚賞﹕「看到你先看清楚題目才動筆,很有策略。」

當小朋友在歷程上獲得滿足,得著的並非只完成眼前的任務,而是他們會從中獲得信心。信心並非指做各樣事情都必定成功,而是有一種願意嘗試的動力;若是失敗了,透過反思,會對自己、對事情有更新的想法。

當信心增加,小朋友會自然地對自己有要求,會希望能獨自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對自己產生期望,那時,我們會看到他們有一份自發的上進心。上進心是一種不斷求進步的態度,在任務後會開展另一任務,挑戰自己。當面對不同的挑戰時,總會遇上困難,若是合適的,又是自己選擇的,便要嘗試排除萬難,決心便派上用場了。

專心的起始來自於安全的感覺

談到家長的疑慮,對於年紀小的小朋友,有時候未做診斷,心裡已是十分忐忑,看著症狀類似,東玩玩西玩玩、不收拾、到處跑,免不了出現對號入座的情況。聖經有一句章節,在詩篇131章2節:「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這段章節或許能給我們一個啟發。詩人形容當一個人能平穩安靜時,會像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這比喻的重點是孩子在母親的懷中,會產生一種安靜安全的感覺。當然這裡並非單指母親,而是父母。專心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在成長的歷程中累積而來的。

初生嬰孩,生理心理皆要依附成人的照顧,穩定的照顧者、穩定的日程、穩定的回應方式,在在都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這裡,隨時都會得著保護。孩子的安心便從此形成。幼兒逐漸成長,穩定的照顧者所提供的,固然並非單單溫飽的照料,而是陪伴和玩耍。每天有穩定陪伴玩耍的時間,簡單如一份按鈕玩具,會因著有人陪伴,輪流把玩,孩子便在不知不覺間,從開心的過程中,延長了對同一物件的觀察,不管是聽、看、觸感,都讓小朋友展開了專注的旅程。

遊戲是小朋友的生活的重心,從中獲得快樂,從開心滿足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他們會漸漸地從常見的事物中,產生好奇心,進行探索。若有成人引導和陪伴,那麼孩子會因著好奇心,而延展他們的專心。希望家長們可以體驗,專心是一種素質,它來自於安心、開心和好奇心;而它也能引領出信心、上進心和決心。盼望大家在和孩子相處時,能經歷平穩安靜,孩子也能隨時追溯到在母親(父親)懷中安穩的記憶。

SEN特兒特教 之 啟動孩子的學習潛能

父母一般都想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情況,擔心孩子的「潛能」未能充分發展而浪費了天賦才能。因此,除了上學,父母傾向為孩子從學前階段便報讀很多課程,特別是受到「市場趨勢」影響的課程。例如,學界談及「多元智能」或「STEM」(即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們亦一窩蜂趕潮流,紛紛送孩子去上「多元智能」課程、「STEM」課程。但何謂「多元智能」和「STEM」核心理念?他們大都不甚明瞭,把孩子送去上課的動機,只是害怕孩子慢人一步,失去了先機。

何謂「天賦」?何謂「潛能」?

「天賦」詮釋為上帝賜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過於努力就能做得很好的領域。「潛能」詮釋為在上帝賜予我們的能力中,沉睡在自身的潛力,可通過教育或適當的導引,使之發揮出來,但關鍵在於甚麼是適當的教育或導引方法。

有些人會以智力測驗分數「智商」(IQ)來評定孩子能力的高低。智力測驗主要評估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言語理解能力、知覺組織的效率及整合性,包括非語言推理技巧,使用視覺影像的能力及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等。當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時,往往會讓孩子接受智力評估,期望找出原因。其實,影響學習表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測驗涉及的能力外,孩子的情緒狀況、學習習慣、能力傾向等都是影響孩子學習的一些重要因素。動態評估(Dynamic Assessment) 便是評估和瞭解孩子在學習過程必須有的能力中,他呈現出有和缺失的部分,這是聚焦於學習過程來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和潛在的能力。若要明白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需要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和潛在的能力。

人最少有8種「智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Howard Gardner教授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最少有8種「智能」,包括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在這8種「智能」上都有不同強弱的表現,未有機會發展的「智能」領域,也可算是「潛能」。值得商榷和討論的是,我們是否應該或需要去發掘和發展孩子所有的「潛能」?

這位10歲的男孩,學業成績極不理想及專注力弱,我是專責訓練他的「認知能力」及專注力。男孩父親是經營飲食業的。有一天,男孩的媽媽問:「大提琴的老師告訴我,兒子有完美的音調辨別能力,但他就是不喜歡練琴,我應該怎樣做才能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我問男孩:「你喜歡音樂嗎?將來打算做一些與音樂相關的職業嗎?」男孩堅定回答說:「我不喜歡音樂!最討厭練琴,將來我想跟爸爸學做生意。」聽見男孩的心意,為何仍要強迫男孩發展他在音樂方面的潛能呢?

往後的文章將會闡述何謂「認知能力」,以及如何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和發展他們的「潛能」。「孩子漸漸長大,強壯起來,充滿智慧,有 神的恩典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40〉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家庭‧家情」 如何拆解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head03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4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近日發生6歲懷疑過度活躍症男童被外婆勒死的事件。事件引發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我的小女兒從小就很難專注學習,上課時四處張望;帶她到興趣班,她總會經常出位,與其他小朋友傾談,無法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嘗試每天替她進行家居訓練,情況才慢慢改善。家長若懷疑孩子有專注力問題,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對症下藥。

一、興趣不足

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會全情投入去做,相反,要是沒有興趣,就提不起勁,像「拉牛上樹」一般。家長們若發現孩子玩遊戲時十分投入專注,可是做功課或學習時卻難以集中,很明顯就是興趣不足了。若是因為能力不足,讓孩子缺乏興趣,就要先幫助他提升學習技巧,例如:語文能力、記憶力和運算能力,滿足學業上的要求。若孩子純粹對學習的内容不感興趣,家長可嘗試降低要求,定下一些較易達到的目標,例如:讓孩子在15分鐘(因應能力而定)內完成抄寫生字或記10個生字等。完成後,給予讚賞和鼓勵。小休後,再進行下一項功課。

二、持續專注力不足

做功課時,某些孩子最初很能集中,但是過了不夠10分鐘,便開始發白日夢或者東摸摸、西摸摸,不能繼續集中了。這些孩子可能是持續專注力出現了問題,難以集中一段較長的時間,影響學習效能。家長們可嘗試與孩子在課餘時玩一些專注力遊戲,例如:Bingo、找數字、捉蟲蟲等。在遊戲中,孩子更容易投入和持續專注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家長也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定下一個持續專注的目標,例如:10分鐘完成一幅拼圖。孩子在進行活動期間,家長在旁觀察,不要騷擾他,若他有分心的表現,只需輕輕提醒,「做得好啊,繼續努力」當孩子完成後,可給予鼓勵。家長若能每天用半小時與孩子做以上的小活動,不久,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漸漸進步。

三、缺乏忍耐和衝動

某些孩子十分缺乏忍耐力,坐下做功課不久,便很想動起來四處走走,難以坐定一段較長的時間。除此以外,他們可能較情緒化,容易發脾氣和有一些衝動的行為。要幫助這些孩子,家長們可以嘗試教他們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例如:當做功課很難專心時,可以深呼吸三下,或者,在心中慢慢由1數至10,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繼續下去。又或者,當很想發脾氣時,試試站起身跳10下,又可以在家中來回走走,讓身心放鬆下來。

四、難於過濾環境干擾

某些孩子在一個寧靜、沒有干擾的環境很容易專心,可是在較嘈雜和感官刺激較多的環境,如班房,就很難專注了。這些孩子難於過濾環境中的聲音和影像,很容易被這些刺激吸引。故此,上課時常分心,四處張望,甚至有出位情況。他們在家中做功課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播放輕音樂,後來漸漸將聲量放大,讓孩子慢慢適應,並在聲音的干擾下,習慣專注做事。

在課室中,若孩子容易受視覺刺激干擾,可以請老師安排一個靠前的位置,減少環境干擾。若孩子容易受聽覺刺激干擾,靠後的位置最合適,也較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的筆袋放一張提示卡,寫著「專心上課」,不時提醒他要專心學習。

五、其他問題

若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持續超過半年,影響學業、社交和日常生活,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和感覺統合失調等,是因為腦部的缺損造成的專注力問題。家長宜盡早找專業人士進行評估,需要時,進行相關的訓練,早日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重要常常為你的孩子禱告,無論你是否相信主耶穌,禱告總能夠帶給你和孩子身心的安寧,讓你們得著內心的平安。我也常常在訓練中默默為孩子們禱告,希望他們透過不同的訓練,問題得以改善,讓孩子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不好長期忍怒或發怒

170705.jpg


普遍的父母訴說對孩子的不明及不滿的事包括﹕發現兒子的考試卷有很多都是他懂得如何作答的(但估計他因心急而犯這樣無謂的錯誤)、又將原本很快完成的功課拖延至需雙倍時間才能完成;更會忍無可忍地直斥孩子﹕「你很差勁!做快D得唔得!教左你咁耐都係唔識架!」我曾訪問過大部分的小學生,當聽到父母這樣的表達後,他們的回應卻讓我感驚訝﹕「會有不開心,但在心裡沒有怪責父母。」因為他們諒解父母早已忘記當年的自己也曾經歷學習緩慢的階段,才未能明白孩子學習適應的辛苦。

我很喜歡與學生交談,因為你總會聽到一些連大人也不能提供的簡單智慧及具創意的答案。我發現當孩子知道自己做不到父母的要求時,他們要處理及長期找藉口來面對父母失望的表情,是很費勁的動作。這些負面感受會引致他們漸漸地對做功課失去興趣,之後便很快被周圍的事物吸引而失專注力。所以,只有長期表現對學習感興趣的父母,才可感染孩子提升學習的動力。例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對學習充滿熱情;在孩子表演興趣時不挑剔弱點,只流露高度的賞識等。每次與學生交談至尾聲時,我也會問他們期待父母如何對待自己才感快樂。他們大多表示當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時,期望父母不要先用怪責語調說:「唔緊要架!我教番你!你第日識了就可以少D煩惱啦!」

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長期忍怒不好、長期發怒也不好,最好是及早練到不易發怒,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旦破裂,這可能要窮盡你一生之久來作出修補,你擔得起這份沉重的代價嗎?

「從前經上所寫的,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好使我們藉著忍耐和聖經中的安慰得著盼望。 願賜忍耐和安慰的 神,使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4-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克服悲觀需恩慈對待


170607.jpg


很多家長也不明白子女在學業上為何如此懶散,尤其當父母每天花大量時間與子女溫習功課,並尋找名師「惡補」那些大落後之科目,但最終也是徒勞無功,失敗而回。我明白父母此刻的痛心疾首及對子女無望入大學的失望心情。但後來與學生面談卻有所歸納,發現他們失去專注力的最大干擾,不是來自父母的「無心機學習」、「怕讀書」、「反叛性格」、「精神問題」、「討厭學校環境」的判斷,而是個人負面情緒,例如在學業成績上受挫敗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對讀書產生厭惡感覺來自沒有休息時間、被迫不停補習;父母常以自己與手足間作比較而產生害怕失寵的負面情緒;不被父母諒解和信任而產生失望的情緒等。

當我問及曾接見的學生會否與父母坦承分享,他們都用失望的回應說:「當我與父母分享心事後,他們不但沒有給予我可參考的意見,更甚是冷淡地回應一兩句,此刻我很懷疑父母並不是真心聆聽我的心聲。」久而久之,當父母親真的想回頭關心孩子時,已經為時已晚,因孩子已習慣自行處理問題。我回想有一次接觸一位中二的男孩子,他認為父母對他的讚賞不是全真心的,「當我自動停止打機而開始溫習時,父母便會立即欣賞說:『阿仔,你好好呀,自動去溫習!』不過當我聽完這句欣賞話後,反而『摧毀』了自己想繼續溫習的決心,因為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是不需要別人來認可的。」這男孩心中很矛盾,一方面認為父母的本意是想鼓勵自己堅持溫習的重要;但另一方面卻看父母這番話的背後真意是在批評他。所以,他認為父母不如此特別稱讚,反而會幫助他繼續保持專心溫習的決心。

在這個案中,我反省人能自動自覺完成應當的任務,那必先經歷不被責怪進度的環境、付出努力後獲得被肯定有價值受教的評價;更需在細微仍需改善的地方馬上得讚許,這種恩慈的對待成為真正克服悲觀的傾向,使未來的日子成為有力駕馭早期失敗的憂思,重新進入循序漸進的軌道。


「所以,你們既然是 神所揀選的,是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的心腸、恩慈、謙卑、溫柔和忍耐。」〈西 3:12〉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