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及青年精神科經常要處理許多不同類型的心理、精神和行為的問題。相對成年人的精神科障礙,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障礙較為複雜:除了要考慮一般像成年人一樣因壓力而成的情緒問題,兒童及青少年亦會因發展障礙和其他生理上的狀況而影響其情緒及行為。他們被帶往見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往往是因為家長、老師或社工發現個案有異常的行為。
這些孩子可能被形容為「懶」、「曳」、「冇禮貌」、「大脾氣」,甚至有「暴力傾向」等等。然而,這些行為的背後,可以包括林林總總的腦部發展障礙的狀況,常見的包括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徵狀而言,他們可能呈現為衝動控制疾患(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行為規範障礙症(Conduct Disorder)、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或是其他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等。
在華人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三字經中亦有﹕養不教、父之過!在幼兒教育方面,更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小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已開始參與不同的遊戲活動小組(Play group),假如個別幼兒在腦部發展方面有甚麼障礙,便容易在學前時期已顯露出來,
香港自1993年起,小學教育推行全日制,一些腦部發展的障礙,尤其是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便在教育界及父母之間特別引起關注!根據醫管局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數字,自2000年起,ADHD的轉介個案大幅增加(Data source)。 以往孩子只需要上學數小時,功課也不多,興趣班也不普及,所以課堂以外其餘的時間都是自由發揮。假如有任何專注力或是過度活躍的問題,也因觀察時間短,對專注力的要求並不太高,一年復一年,孩子便長大了。
每個ADHD的個案的徵狀和行為問題也不一樣,亦有不少個案是伴隨其他發展或是情緒的問題,令ADHD的行為問題顯得嚴重,當中最常見共病(Co-morbidity)就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有些個案當初是因為衝動、暴力行為,被認為是ADHD。筆者後來發現原來個案的衝動行為背後,是因為對別人的情緒表現和行為錯誤地理解,把別人反應過分負面地解讀,他們不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情緒,而自己亦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致作出暴力行為。亦有些被認為是專注力失調的,原來是因為他們基於自閉症譜系的特徵,對某些事物有特殊癖好,以致難以專注留心學習,亦不懂留意老師的提示表情及語氣,即使老師已多番提醒,但仍未能叫這些孩子專注,所以,這些個案儘管使用幫助專注力的藥物,亦未能大幅改善行為問題。現時精神科專科治療ADHD的藥物療效可謂已達八成以上,故此,未能有效控制徵狀的話,建議要重新評估個案同時患有其他發展障礙的可能性。
另外,有些看似是ADHD的青少年,有機會是早發性的鬱躁症,所以,任何接受ADHD藥物後,仍未能回復正常行為模式及學習效果的話,必要再請教主診醫生,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