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特兒特教 之 可以把所有「壞孩子」變乖嗎?

兒童及青年精神科經常要處理許多不同類型的心理、精神和行為的問題。相對成年人的精神科障礙,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障礙較為複雜:除了要考慮一般像成年人一樣因壓力而成的情緒問題,兒童及青少年亦會因發展障礙和其他生理上的狀況而影響其情緒及行為。他們被帶往見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往往是因為家長、老師或社工發現個案有異常的行為。

這些孩子可能被形容為「懶」、「曳」、「冇禮貌」、「大脾氣」,甚至有「暴力傾向」等等。然而,這些行為的背後,可以包括林林總總的腦部發展障礙的狀況,常見的包括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徵狀而言,他們可能呈現為衝動控制疾患(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行為規範障礙症(Conduct Disorder)、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或是其他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等。

在華人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三字經中亦有﹕養不教、父之過!在幼兒教育方面,更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小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已開始參與不同的遊戲活動小組(Play group),假如個別幼兒在腦部發展方面有甚麼障礙,便容易在學前時期已顯露出來,

香港自1993年起,小學教育推行全日制,一些腦部發展的障礙,尤其是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便在教育界及父母之間特別引起關注!根據醫管局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數字,自2000年起,ADHD的轉介個案大幅增加(Data source)。 以往孩子只需要上學數小時,功課也不多,興趣班也不普及,所以課堂以外其餘的時間都是自由發揮。假如有任何專注力或是過度活躍的問題,也因觀察時間短,對專注力的要求並不太高,一年復一年,孩子便長大了。

每個ADHD的個案的徵狀和行為問題也不一樣,亦有不少個案是伴隨其他發展或是情緒的問題,令ADHD的行為問題顯得嚴重,當中最常見共病(Co-morbidity)就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有些個案當初是因為衝動、暴力行為,被認為是ADHD。筆者後來發現原來個案的衝動行為背後,是因為對別人的情緒表現和行為錯誤地理解,把別人反應過分負面地解讀,他們不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情緒,而自己亦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致作出暴力行為。亦有些被認為是專注力失調的,原來是因為他們基於自閉症譜系的特徵,對某些事物有特殊癖好,以致難以專注留心學習,亦不懂留意老師的提示表情及語氣,即使老師已多番提醒,但仍未能叫這些孩子專注,所以,這些個案儘管使用幫助專注力的藥物,亦未能大幅改善行為問題。現時精神科專科治療ADHD的藥物療效可謂已達八成以上,故此,未能有效控制徵狀的話,建議要重新評估個案同時患有其他發展障礙的可能性。

另外,有些看似是ADHD的青少年,有機會是早發性的鬱躁症,所以,任何接受ADHD藥物後,仍未能回復正常行為模式及學習效果的話,必要再請教主診醫生,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羅生門」踢人事件 (二) (媽媽篇)

「上星期,希希在操場集隊時踢傷了一名女同學,學校因此召開了緊急會議。王Sir如臨大敵般,會後神色凝重、煞有介事地告訴我事態十分嚴重,學校十分關注希希活躍的情況,希望我馬上安排希希去見醫生。天啊,小朋友玩耍時發生意外造成損傷,在學校是常有發生的吧?!而且是否錯在我的希希呢,也應該花點時間研究清楚吧?!

我知道希希平時比較衝動活潑,容易給人一種壞孩子的感覺,但我深信希希是心地善良的,他一定不會故意去傷害其他人。說不定是那女孩子挑釁希希在先呢?但聽說那女同學是個品學兼優生,又有同學指證希希直接用腳踢她,現在的情況對希希實在不太有利…唉,昨天和老師會面時,我實在覺得太大壓力了,忍不住哭了出來。王Sir叫我不用擔心,說醫生會有辦法幫助我們。在他的協助下,我約了今天下午的時間去見醫生。唉…我不是不想帶希希去看醫生,我前陣子都和他爸爸討論過『懷疑希希患有ADHD』這個問題,他爸爸反應大到不得了,說沒理由要一個8歲小孩服用精神科藥物;又警告我,若這樣做的話,一切後果完全由我負責…

唉…學校老師叫我帶希希去看醫生接受治療,希希爸爸就說我是過於憂慮、多餘;又說精神科藥物會如何毒害小朋友,你說我如何是好?不過,現在發生了傷人事件,甚麼辦法也要試試吧。不知道今天將要見X醫生是一個怎樣的醫生?他真的能幫助希希嗎?如果沒有甚麼辦法的話,長此下去,或許我自己也快要約見精神科醫生了…」

李耀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兒童發展障礙。根據一項本地的硏究顯示,香港學童的發病率約為6.1% (Leung PW, Luk SL, Ho TP, Taylor E, Mak FL, Bacon-Shone J. The diagnosis and prevalence of hyperactivity in Chinese schoolboys. Brit J Psychiat. 1996) 但同時,筆者覺得也是其中一種最容易被人誤解的疾病。首先,讓我們從當今精神醫學的角度下去了解ADHD是甚麼。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V,簡稱DSM 5),ADHD徵狀有兩大類:專注力不足徵狀以及過動衝動徵狀,因而又可細分為三種類型﹕(1)複合型,即同時兩類徵狀都符合診斷標準;(2)專注力不足為主型或(3)過動衝動型為主型,(2)(3)即只有其中一類的徵狀吻合診斷標準。一般來說,ADHD徵狀都會在12歲前於不同的生活範疇裡出現,從而影響病者整體的身心發展。

另外一些醫學研究發現,ADHD病者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的功能會比一般正常發展的人有著明顯的差異 (Russell A. Barkley)。前額葉其中一些主要的功能,包括計劃、組織行為、選擇性注意力和調整情緒行動等等。簡單來說,前額葉猶如我們大腦裡的一個剎掣器,若是一輛車,只有油門而沒有適當的剎車掣,我們的駕駛會安全嗎?剎車掣失靈車輛一是永遠全速前進、橫衝直撞,直至意外發生,像是過動/衝動的徵狀;或是左搖右擺,駕駛永不可能達至正常穩定的速度 ,像是專注力不足的徵狀。ADHD的病者可以說是剎掣失靈的孩子。

一個典型剎掣失靈的孩子,覺得好玩的事不理後果就去做,長期坐不定,無法好好安排計劃生活上的事情,也不能夠好好的安定下來去作一些沉悶但對自己有長遠利益的事。「情緒-行動快過思想」是一個很常見ADHD孩子的自我形容。不要小看這種狀態,若果有一天你的「情緒-行動快過思想」的話,可能已經因為出手毆打無理老闆或顧客或同事因而要鬧上法庭去了。或許你會抗辯說﹕那年輕人有些行為是故意而有計劃的啊!但這不是單單以過動-衝動的解釋就得了,我們需要明白多一點ADHD的共病問題以及他們內心的情況。

李耀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SEN特兒特教 之 自閉症孖寶兄弟媽媽的心聲

Jenny一坐下便長長歎息:「好攰……」Jenny的兩個兒子都患有自閉症ASD,同屬於ASD之中那七成智力正常的患者。大兒子同時患有讀寫障礙,在家附近一所主流小學就讀;而性格緊張同時患有ADHD的小兒子則在另一所較輕鬆學習的小學就讀。這兩所學校上課和考試時間的不同,都為Jenny的生活帶來不少挑戰。

「生活中最困難的是甚麼?怎樣克服?哪些是最好的幫助?」「哥哥小學頭兩年最難捱,由於哥哥同時患有讀寫障礙,中文科從未試過合格。一、二年級的班主任完全不懂得處理SEN學生,縱然我們早已向學校申報哥哥是SEN學生,但卻沒有得到班主任對SEN學生應有的諒解,不斷受到班主任的針對和標籤,更被勸退學。那時,當每日接到班主任投訴電話,壓力很大,電話一響我就好驚,阿仔在學校都好慘好孤單,日日喊,我也日日喊。」

Jenny說她那時會找大兒子幼稚園的校長哭訴。「那時哥哥已升小一,她說我需要人幫自己。又指出哥哥成日喊,是因為缺乏愛和安全感,她鼓勵哥哥和我一齊重返教會。而在哥哥二年級被班主任勸退學時,她鼓勵我寫信給哥哥的小學校長,令事情出現轉機。哥哥得到小學校長的瞭解和接納。三年級時,班主任受過SEN訓練,很關心和接納哥哥,哥哥漸漸得到老師肯定,還有機會做風紀及班長,之後更誓不肯轉校呢!」

Jenny大兒子之前屢遭學校投訴和不被明白的苦況,是現時融合教育制度下典型的受害者。在2021年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現時中小學接受了特殊教育需要培訓的教師,仍不足一半,他們面對著日益増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若教師缺乏足夠SEN訓練及心志,更易令SEN兒童在面對學習困難之外,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誤解、歧視甚至排斥。還幸Jenny懂得尋求幫助,找朋友傾訴,有同行的朋友,得到兒子的幼稚園校長寶貴的意見、鼓勵和安慰,沒有放棄,積極與學校溝通。

「你有甚麼想跟其他SEN媽媽說?」「這條路真的唔容易,大家一齊努力,辛苦過後總有曙光。做SEN媽媽真是好辛苦,照顧SEN小朋友真是好辛苦。他們是非一般小朋友,但不是有問題,而每個都有獨特性格,每個獨特性格令你好困惑、好多失敗挫折、好多眼淚,但我相信過後一定有曙光。而我見到兩個仔由以前冇信心、甚麼事都話難、做唔到,到現在學自己解決困難,衝破難關,被大家認同,就是我見到他們的光。」Jenny無比堅定地說出那句「一定有曙光」,她相信一道曙光之後,還有下一道曙光。

劉星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經理

談天說道 之 專心…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我看見你的兒女中,有人照著我們從父領受的命令在真理中行事,我就非常欣慰。」《聖經新譯本》〈約翰二書1﹕4〉

文﹕陳小碧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在傳統的思想裡,有一份對小朋友學習上的期望﹕勤奮、不怕艱難、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若不夠聰明,也可將勤補拙,重覆鍛鍊,終會把事情熟練至成功。可是,當家長留意到小朋友既非懶惰,又並非不夠聰明,但在學習或處理自己事務時常馬虎了事,便會感到無比焦慮和徬徨,渴想盡快找出問題的根源和幫助的方法。

專注的延伸表現

自從美國先後於1980及1987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及修定版》(DSM-III/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的診斷標準面世後,便喚起了家長們一個新的角度。醫學研究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ADHD是高遺傳性的問題、腦前額葉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調有關,影響了抑制衝動的能力等等。固然,這些發現可以釋除一些疑慮,但對於日常的生活的困惑,還是需要很多支持。

專注是一種執行任務的表現,能夠專心做好眼前的任務,而不受外界的事物干擾。家長或許不察覺,我們希望小朋友專心,並非單單為了目前,而是我們心裡有一種焦慮,擔心此時此刻的不專心,會造成日後的落差或落後。而這種焦慮又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務求盡快完成的心態,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便出現以下的:(1)催促﹕「趕快吧!」(2)揶揄﹕「我猜你這樣的速度,應該要做到晚上?」(3)否定﹕「你不懂又不專心!」(4)恐嚇﹕「不做完,你便不可做其他!」等等的行動。

給予鼓勵肯定的歷程

這值得我們思考,專心,對小朋友來說有甚麼價值?若這個做好眼前事務的歷程,沒有愉悅的感覺、沒有獲得滿足,只為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做,那我們可以想像,這種需要持久的態度不會恆久。這正正反映出,為甚麼小朋友在他們喜歡的事情上,卻能無比專心。家長不妨嘗試在歷程上下功夫﹕

(1)給予鼓勵﹕「要做功課了,我相信你會安坐,做好一份功課。」

(2)給予肯定﹕「這些都是你明白的,我相信你自己可以完成。」

(3)給予支持﹕「如果你有不懂得的地方,請隨時問我,我會嘗試教你。」

(4)給予讚賞﹕「看到你先看清楚題目才動筆,很有策略。」

當小朋友在歷程上獲得滿足,得著的並非只完成眼前的任務,而是他們會從中獲得信心。信心並非指做各樣事情都必定成功,而是有一種願意嘗試的動力;若是失敗了,透過反思,會對自己、對事情有更新的想法。

當信心增加,小朋友會自然地對自己有要求,會希望能獨自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對自己產生期望,那時,我們會看到他們有一份自發的上進心。上進心是一種不斷求進步的態度,在任務後會開展另一任務,挑戰自己。當面對不同的挑戰時,總會遇上困難,若是合適的,又是自己選擇的,便要嘗試排除萬難,決心便派上用場了。

專心的起始來自於安全的感覺

談到家長的疑慮,對於年紀小的小朋友,有時候未做診斷,心裡已是十分忐忑,看著症狀類似,東玩玩西玩玩、不收拾、到處跑,免不了出現對號入座的情況。聖經有一句章節,在詩篇131章2節:「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這段章節或許能給我們一個啟發。詩人形容當一個人能平穩安靜時,會像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這比喻的重點是孩子在母親的懷中,會產生一種安靜安全的感覺。當然這裡並非單指母親,而是父母。專心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在成長的歷程中累積而來的。

初生嬰孩,生理心理皆要依附成人的照顧,穩定的照顧者、穩定的日程、穩定的回應方式,在在都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這裡,隨時都會得著保護。孩子的安心便從此形成。幼兒逐漸成長,穩定的照顧者所提供的,固然並非單單溫飽的照料,而是陪伴和玩耍。每天有穩定陪伴玩耍的時間,簡單如一份按鈕玩具,會因著有人陪伴,輪流把玩,孩子便在不知不覺間,從開心的過程中,延長了對同一物件的觀察,不管是聽、看、觸感,都讓小朋友展開了專注的旅程。

遊戲是小朋友的生活的重心,從中獲得快樂,從開心滿足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他們會漸漸地從常見的事物中,產生好奇心,進行探索。若有成人引導和陪伴,那麼孩子會因著好奇心,而延展他們的專心。希望家長們可以體驗,專心是一種素質,它來自於安心、開心和好奇心;而它也能引領出信心、上進心和決心。盼望大家在和孩子相處時,能經歷平穩安靜,孩子也能隨時追溯到在母親(父親)懷中安穩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