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分享區—特兒特教

前言:
「星期三分享區」逢第五個星期三刊登,將會邀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分享,為讀者們呈現社 會各界的心聲。今期版面的主題是「特兒特教」。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從“SEN”到“KPI”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如果學校有工程進行,常聽到工程人員說:「星期一至五有事就問學校,星期六、日就問教會吧。」身處同一建築物內的教會和學校,兩者是否單單用日子來區分彼此的存在呢?因為不甘於外界對堂會和學校有這個粗淺的理解,本校(2022–25年度)三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正是以建立「家‧校‧堂‧社」支援網絡,促進共融及夥伴協作來回應。

現在政府施政會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來衡量表現,以評量部門工作的績效。但本校的“KPI”,卻有另一種意義,就是 Key Partnership in Inclusion,即讓家長、學校、堂會及社區結為夥伴及組成網絡,推廣共融理念。

很多時間,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和他們家人的痛苦,源於社會對他們的不理解和不諒解。如何提升社區人士對學校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是重要的一步。首先,可以利用「請進來」的施行策略,邀請社區人士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包括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街坊鄰里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創造接觸交流機會,促進社區人士對學校、本校學生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將學校建立為「家‧校‧堂‧社」支援網絡點,讓社區人士之間及與本校學生有定期接觸交流的空間和機會,促進他們彼此之間的共融及協作,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

除「請進來」外,更要利用「走出去」的施行策略推廣共融理念,善用各項社區資源及設施來推廣共融理念,包括透過舉辦共融社區探索活動,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同時,透過讓學生到不同社區地點表演或進行活動,如聖誕報佳音活動,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促進社區人士與本校學生的交流。另外又可以透過不同的社區地點或平台,如港鐵站、社交平台或擺設街站等展示學生作品,向社區人士分享學習成果。

最後是「結伴行」的施行策略,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利用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此方面可以透過訓練計劃組織「社區服務大使」,包括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在學校事務或活動,如社區導賞、社區關愛行動、社區福音活動上合作或提供協助,服務社區以實踐共融理念。同時學校亦可透過開放學校部分設施,如沉浸式學習室、圖書館、伊甸園、籃球場、智能超市和茶室供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使用,實踐資源共享及社區共生理念。

神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他們和他們家庭的故事令祂心碎。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耶穌回答:『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 : 3〉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也是基督徒生活實踐的“KPI”。

ADHD特兒特教 之 孩子可以返教會嗎?

不少教友父母希望子女從小接觸教會,學習信仰中的人生道理。教會的常規活動,如主日學、團契、崇拜多數是靜態的,上主日學的小朋友要坐定定、專心地聽聖經故事。而崇拜聚會地方更大,人更多,小朋友更要安靜,以免影響他人。小朋友一般也怕悶、愛玩、愛說話,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的孩子,這些特質更為明顯,影響秩序!

ADHD孩子在服藥期間可有效改善徵狀。由於專注力失調除了影響課堂學習,亦影響生活規律及社交,醫生一般建議患者週末假日如常用藥。教會生活幫助孩子學習人生道理和待人接物,孩子在這種非課堂學習仍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注力和控制力,但部分孩子因為種種狀況,如經濟原因或是藥物反應,未有在週末服藥亦情有可原。

隨著精神醫學界及教育界對兒童腦部發展障礙的認識增加,有特殊教育需要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 (SEN)) 學生的數目有增無減,本地統計研究顯示,約有十分一的學生屬於不同程度的SEN。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教會生活,便成為教友父母和教會牧者的挑戰。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數年前,當時我參與某教會禮儀,一位母親帶著患有ADHD的幼子亦前來參與,孩子甫坐下不久便開始說話,看到甚麼便問甚麼,旁邊有位老太太溫柔地教導這個孩子說,禮儀舉行中要安靜,但當然不得要領。(ADHD徵狀不可能透過「勸告」而改善吧!) 老太太無奈之餘,孩子的母親漸見尷尬,幸好牧者並不沒表示介意,否則或會更難堪。數分鐘後,這位母親只好帶著兒子默默離開。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有關耶穌基督和小孩子之間的關係,在新約聖經前三本福音書皆有記載,當中馬可福音10:13-16 的敘述較詳細:「有人帶著小孩子到耶穌跟前,要他觸摸他們;門徒卻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了就生氣,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 神的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的。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是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 神的國的,絕對不能進去。』於是耶穌把小孩子抱起來,為他們按手祝福。」〈馬可福音 10:13-16〉為何有些人帶著孩子前來請耶穌觸摸(祝福),門徒卻責備他們?為何耶穌看見了會生氣,並強調「不要禁止他們」?

相信孩子的父母必然知道耶穌的慈愛和大能,才會請求耶穌給予祝福。第10章1-12節記載耶穌剛和當時有權勢的法利賽人辯論「休妻」之「大事大非」問題,門徒會否認為耶穌應該要「做大事」,不應花時間在微不足道的小孩子身上?小孩毫無權勢可言,SEN孩子更是弱勢中的弱勢:ADHD孩子容易在學業上屢屢受挫;ASD孩子的社交困難,與人情感疏離,難以感受愛,信仰給他們的關懷和支持更見重要。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除了思考:「ADHD孩子可以返教會嗎?」我們亦可反思:「ADHD孩子會喜歡返教會嗎?」

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SEN特兒特教 之 「特殊教育需要」與「學習阻力」(上)

一位老師問我:「有個6歲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上課時不願意學習,跟我對著幹,我該怎樣做才能令他學習?請他做思考題他不願意,獎懲的方法都用過,都不奏效,他就是逃避做題目/任務。我該怎麼辦?上課的時間有限,我應否把答案告訴他,讓他完成任務就算了。」

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為甚麼學童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根源是甚麼?」「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情況出現在每層教育階段。在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抗拒學習的行為採取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在幼稚園,當全班學童圍成一圈聽老師講課,一個孩子總是跑去玩玩具;在小學,當全班學童全神貫注地做堂課,一個孩子卻盯著窗外;在高年級,當面對任務時學童未經思考便回話說「我不知道」或「我不懂」;在大學階段,學生可能是常遲到或缺席,或者避免參與小組討論等。  

若認為學童「抗拒學習」或出現「學習阻力」的現象完全是學生或老師的錯都不正確。根源可能在於各種心理、教育和社會因素的交織;這些因素還要連繫到學生、老師、家庭或環境等層面進行分析。

這個6歲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上課時不願意學習,跟老師對著幹的背後原因可以是:

(1)認知功能缺失﹕學童的認知功能可能有缺失,感覺任務很困難,不懂向老師表達困難,採取迴避策略,避免做任務。老師沒注意到學童的困難,或沒有運用合適的「導引學習」技巧教導學童解難,錯誤判斷學童不願意/避免做任務的行為是與她作對。

(2)獎懲方法運用不當﹕老師說獎懲的方法都用過,都不奏效。教師經常使用貼紙或糖果等獎勵來鼓勵學童工作。事實上,學童喜歡貼紙和糖果,尤其是年幼的學童。若學童認為任務很困難,他將永遠無法完成任務,即使想得到獎賞也拒絕合作;但老師若未能明白學童的困難,把任務細分減低難度,或運用合適的「導引學習」技巧教導學童解難,只是堅持要學童完成任務後才獲得獎賞。學童會拒絕合作,告訴老師他不要獎賞了。老師誤以為獎勵方法行不通,若切換運用懲罰方法,例如告訴學童,如果你不合作,你就不能在遊戲時間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直至完成任務才可以離去。學童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但被老師阻止參加遊戲時間。學童會因此討厭老師,想贏過老師,更加不合作,師生關係可能陷入權力鬥爭的境況。

一般學童經歷的「學習阻力」,SEN學童也會經歷,更甚的是他們也需要面對其特殊需要所引發的困難,這也可以是「學習阻力」的其中一個根源。當學童無法完成任務時,我們需要仔細分析情況來幫助他們。不然,孩子、家長和老師都陷入挫敗/氣餒或權力鬥爭的境況,不知如何是好。下一篇文章將對此主題進行更多分析。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2022年1月份_總幹事問安信

各位關心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弟兄姊妹,主內平安!

聖誕期間收到一封信,寫信的人乃是一位在囚人士。原來是我們「傳基」(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讀者,他在信中讚賞我們逢週一至週五在《明報》刊登的「談天說道」專欄,並且提出一些個人問題,期望我們為他解答。

對這特別的聖誕來鴻,我及各同工深表欣慰;並且激勵我思想機構以前及現在所作的事工,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身心靈全人關懷的目標?此外,也令我想到對於社會各類有需要的人士(包括:被邊緣化的群體),應該作出哪方面的關注?故此,我們會繼續舉辦「癌關課程」。

在新的一年,若資源許可的話,我們嘗試探討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其照顧者互相適應的問題。此外,鑒於香港人口老化,加上不少成人及青年移居外地,不少人的年長父母(包括: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留在香港,出現空巢現象,也導致老人出現孤單感覺。故此,在2021年底舉辦的步數籌款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幫助這批「遺留下來的老人」,以及幫助他們適應變遷及過上健康、有意義的生活。在此歡迎大家參與及提供寶貴意見。

在「談天說道」專輯刊登以來,心靈關懷乃是主要骨幹。故此,我們將會持續推出「精神健康」、「理性與感性」等專欄,以饗讀者。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很需要基督徒義工參與,同時我們也很想協助基督徒專業人士在社會上作美好的見證。因此,很感恩得到一班資深的律師參與「傳基」的「基督教調解中心」,並提供義務性質的專業服侍。大家期望在教會及社會中締造更多和平的關係,減少各類型的衝突。此外,我們會繼續邀請一些專家,就社會及世界發生的事情作出一些專業分析,讓讀者能夠客觀理性地多作了解。去年我們比較多談論COVID-19與精神健康的關係,今年我們希望多關注氣候峰會各項議題,將會邀請相關界別的基督徒專家多介紹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保」題目。

假若經濟許可,我們將會加強目前的社交媒體功能,從多向度傳遞更多貼地的訊息,把信仰與生活結合起來,造福社會,服侍教會及信徒。

在此呼籲大家支持我們,除了奉獻之外,也協助推介各項工作和活動;又可選購我們出版的一系列關懷身心靈健康的書籍,自己閱讀及轉送親友也好。有讀者形容這些書籍為「用得到」的書。(詳細內容:https://tdww.org.hk/category/優惠精選推介/)

變種病毒入侵,請大家多多注意防疫和健康。願主保守我們身心靈平安!

你的弟兄
麥基恩謹上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二零二二年一月

~~~ 感動回應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