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愛的同在—從“SEN”到“KPI”

「那時,有人帶了小孩子到耶穌面前,求他給他們按手祈禱,門徒就責備那些人。但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天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的。』於是他給他們按手,然後離開那裡。」《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19 : 13-15〉

編輯﹕謝芳

「如果學校有工程進行,常聽到工程人員說:『星期一至五有事就問學校,星期六、日就問教會吧。』身處同一建築物內的教會和學校,兩者是否只單單用日子來區分彼此的存在呢?因為不甘於外界對堂會和學校有這個粗淺的理解,本校(2022–2025年度)三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正是以建立『家‧校‧堂‧社』支援網絡,促進共融及夥伴協作來回應。」禮賢會恩慈學校謝慶生校長撰文分享特教的經驗。

SEN學童約佔一成

「在現行的教育政策下,主要的特殊教育需要類別(SEN)包括聽力障礙、視覺障礙、肢體傷殘、智力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 (簡稱ADHD)、自閉症、言語障礙和特殊學習困難。本港共有62所資助特殊學校,其中智障兒童學校分為有輕度、中度及嚴重智障的兒童提供教育。至於輕度智障兒童學校則不設寄宿服務。每年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接收由醫生或心理學家轉介的個案,為懷疑有發展問題徵狀的12歲以下兒童進行臨床評估。新症經由不同途徑轉介,包括母嬰健康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私家醫生及心理學家。在2014-2018年,測驗服務接獲轉介的新症數目為10,466宗。此外,據教育局資料顯示,2020-2021學年在香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小學SEN學生總共有64,996人,在全港約70萬名中小學生中,SEN學童約佔一成。

「家‧校‧堂‧社」結為夥伴

現在政府施政會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來衡量表現,以評量部門工作的績效。但本校的“KPI”卻有另一種意義,就是Key Partnership in Inclusion,即讓家長、學校、堂會及社區結為夥伴及組成網絡,推廣共融理念。

很多時候,SEN兒童和他們家人的痛苦,源於社會對他們的不理解和不諒解。如何提升社區人士對學校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是重要的一步。首先,可以利用『請進來』的施行策略,邀請社區人士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包括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街坊鄰里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創造接觸交流機會,促進社區人士對學校、本校學生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 將學校建立為『家‧校‧堂‧社』支援網絡點,讓社區人士之間及與本校學生有定期接觸交流的空間和機會,促進他們彼此之間的共融及協作,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

除『請進來』外,更要利用『走出去』的施行策略推廣共融理念,善用各項社區資源及設施來推廣共融理念,包括透過舉辦共融社區探索活動,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同時,透過讓學生到不同社區地點表演或進行活動,如聖誕報佳音活動,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促進社區人士與本校學生的交流。另外又可以透過不同的社區地點或平台,如港鐵站、社交平台或擺設街站等展示學生作品,向社區人士分享學習成果。

最後是『結伴行』的施行策略,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利用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此方面可以透過訓練計劃組織『社區服務大使』,包括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在學校事務或活動,如社區導賞、社區關愛行動、社區福音活動上合作或提供協助,服務社區以實踐共融理念。同時學校亦可透過開放學校部分設施,如沉浸式學習室、圖書館、伊甸園、籃球場、智能超市和茶室供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使用,實踐資源共享及社區共生理念。」

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

「本校辦學團體近年特別訂立教育主日,目的是加強堂校合作,促進合作關係;讓教會肢體及教職員有更多機會彼此認識及交流;讓會友關心學校工作並能禱告守望。其實,學校每天都發生很多感人的故事,這裡有130位SEN孩子,也連繫著這130個家庭的故事,當中有動人的故事,但亦有更多是多人心碎的故事。

每年開學前的校務會議,我都會問同事為何在這裡?我向同工強調,如果單純當這是一份謀生的工作,又或太愛自己而多數時間作為旁觀者,會工作得很痛苦,最重要是會迷失而不知為何而工作,為何而生活。唯獨同工投身其中,和這些孩子同歌同泣,待他們如自己寶貴的子女,和這個家庭同喜同樂,待他們如故舊好友,便可以在這裡找到生命不同的色彩。我相信每個生而為人都負有使命,否則便是白活一場,在這裡,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向讀者逐一講述他們的故事,只能分享一個祈願:但願令神心碎的事,也令我們心碎。

神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他們和他們家庭的故事令祂心碎。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耶穌回答:“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3〉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也是基督徒生活實踐的“KPI”。」

星期三分享區—特兒特教

前言:
「星期三分享區」逢第五個星期三刊登,將會邀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分享,為讀者們呈現社 會各界的心聲。今期版面的主題是「特兒特教」。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從“SEN”到“KPI”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如果學校有工程進行,常聽到工程人員說:「星期一至五有事就問學校,星期六、日就問教會吧。」身處同一建築物內的教會和學校,兩者是否單單用日子來區分彼此的存在呢?因為不甘於外界對堂會和學校有這個粗淺的理解,本校(2022–25年度)三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正是以建立「家‧校‧堂‧社」支援網絡,促進共融及夥伴協作來回應。

現在政府施政會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來衡量表現,以評量部門工作的績效。但本校的“KPI”,卻有另一種意義,就是 Key Partnership in Inclusion,即讓家長、學校、堂會及社區結為夥伴及組成網絡,推廣共融理念。

很多時間,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和他們家人的痛苦,源於社會對他們的不理解和不諒解。如何提升社區人士對學校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是重要的一步。首先,可以利用「請進來」的施行策略,邀請社區人士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包括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街坊鄰里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創造接觸交流機會,促進社區人士對學校、本校學生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將學校建立為「家‧校‧堂‧社」支援網絡點,讓社區人士之間及與本校學生有定期接觸交流的空間和機會,促進他們彼此之間的共融及協作,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

除「請進來」外,更要利用「走出去」的施行策略推廣共融理念,善用各項社區資源及設施來推廣共融理念,包括透過舉辦共融社區探索活動,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同時,透過讓學生到不同社區地點表演或進行活動,如聖誕報佳音活動,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促進社區人士與本校學生的交流。另外又可以透過不同的社區地點或平台,如港鐵站、社交平台或擺設街站等展示學生作品,向社區人士分享學習成果。

最後是「結伴行」的施行策略,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利用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此方面可以透過訓練計劃組織「社區服務大使」,包括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在學校事務或活動,如社區導賞、社區關愛行動、社區福音活動上合作或提供協助,服務社區以實踐共融理念。同時學校亦可透過開放學校部分設施,如沉浸式學習室、圖書館、伊甸園、籃球場、智能超市和茶室供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使用,實踐資源共享及社區共生理念。

神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他們和他們家庭的故事令祂心碎。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耶穌回答:『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 : 3〉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也是基督徒生活實踐的“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