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分享區—特兒特教

前言:
「星期三分享區」逢第五個星期三刊登,將會邀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分享,為讀者們呈現社 會各界的心聲。今期版面的主題是「特兒特教」。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從“SEN”到“KPI”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如果學校有工程進行,常聽到工程人員說:「星期一至五有事就問學校,星期六、日就問教會吧。」身處同一建築物內的教會和學校,兩者是否單單用日子來區分彼此的存在呢?因為不甘於外界對堂會和學校有這個粗淺的理解,本校(2022–25年度)三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正是以建立「家‧校‧堂‧社」支援網絡,促進共融及夥伴協作來回應。

現在政府施政會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來衡量表現,以評量部門工作的績效。但本校的“KPI”,卻有另一種意義,就是 Key Partnership in Inclusion,即讓家長、學校、堂會及社區結為夥伴及組成網絡,推廣共融理念。

很多時間,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和他們家人的痛苦,源於社會對他們的不理解和不諒解。如何提升社區人士對學校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是重要的一步。首先,可以利用「請進來」的施行策略,邀請社區人士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包括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街坊鄰里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創造接觸交流機會,促進社區人士對學校、本校學生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將學校建立為「家‧校‧堂‧社」支援網絡點,讓社區人士之間及與本校學生有定期接觸交流的空間和機會,促進他們彼此之間的共融及協作,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

除「請進來」外,更要利用「走出去」的施行策略推廣共融理念,善用各項社區資源及設施來推廣共融理念,包括透過舉辦共融社區探索活動,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同時,透過讓學生到不同社區地點表演或進行活動,如聖誕報佳音活動,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促進社區人士與本校學生的交流。另外又可以透過不同的社區地點或平台,如港鐵站、社交平台或擺設街站等展示學生作品,向社區人士分享學習成果。

最後是「結伴行」的施行策略,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利用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此方面可以透過訓練計劃組織「社區服務大使」,包括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在學校事務或活動,如社區導賞、社區關愛行動、社區福音活動上合作或提供協助,服務社區以實踐共融理念。同時學校亦可透過開放學校部分設施,如沉浸式學習室、圖書館、伊甸園、籃球場、智能超市和茶室供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使用,實踐資源共享及社區共生理念。

神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他們和他們家庭的故事令祂心碎。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耶穌回答:『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 : 3〉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也是基督徒生活實踐的“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