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母親的禱告(上)

「她開口就說出智慧的話;她的舌頭上充滿慈愛的訓誨。她監管一切家務,從不白吃閒飯。她的兒女都起來稱她是有福的,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有才德的女子很多,但你比她們更超卓。』」《聖經新譯本》〈箴言 31 : 26-29〉

「母親,你今天過得好嗎?」作勇於成為母親那一刻,無論你有何職業或身份,都必須面對「母親」角色帶來的種種挑戰和掙扎。當為家庭孩子無私付出,嚐盡「喜怒哀樂」之後,才驚覺做「母親」是一生最艱難的功課。藉著今期主題﹕「母親的禱告」,為天下的母親打氣加油,懇切向主祈禱同在,盡將各樣的困難交託放下。

編輯﹕謝芳

「母親,你今天過得好嗎?」—Candy

孩子,你長大了,不知從何開始,你對父母的勸導看成了束縛或發展前路的阻礙;更將一針見血的直言當成「言語暴力」。在拚命掙扎要獨立的時候,請停一停、想一想,父母囉嗦背後的苦心愛意,將「你好煩」之言換成「明白」之語。忙碌後回家時,請向在家24小時無休的母親輕言說上一句﹕「媽媽,今天安好?辛苦您了!」

孩子,雖然你不能選擇父母,出生後他們自然成為首個親人、朋友、同行者…但在你的成長路上,當看見父母真勞心勞力為你付出愛心或家裡每處充滿關懷,有否為此感到幸福?或許,父母的期望和供給與你志趣、欲望、目標…有出入,但這些愛不是必然的,當自己反叛想「惡言相向」之時,請退一步想想父母的心意!

孩子,看著長大成人的你,撫摸著腹部偶而會隱隱作痛之疤,沒有後悔當初剖腹產子之決定,感到懊悔的是沒有及早與你建立互信互助的關係,以為一面倒般的付出和保護,是對你的愛,但原來卻因此營造了自我中心的你。若能時光倒流,我會放手讓你去經驗「跌倒再爬起來」之歷程,這樣會讓你更加堅強和同理心。但是,此刻心裡滿是感恩,因為基督信仰的種子已植在你的心中,隨時會發芽結果,相信這信仰會將你銳變成滿有信望愛的人。孩子,從小帶你上教堂,認識主耶穌基督,是我作為母親最成功的作為,願主繼續成為你前行路上的光,使你一生都不偏離正道。感謝主,阿們!

禱告的力量—龔黃家平師母

那年,次女到別的城市讀大學。在某個週六,在團契的戶外活動中,有一根小刺飛進她的眼睛裡。她搓搓眼睛,刺痛的感覺沒有了。但及至兩日後,眼睛開始刺痛起來,更是怕光和頭痛。她因此而感焦慮,整天連飯都吃不下。當晚回到宿舍,胃也痛起來,此時,她心裡極慌張,躺在黑暗中流淚。跟著,她打電話給我,真的把我嚇了一跳。遠在二百哩外的我,怎能立刻到她身邊安慰和幫助呢!我立刻禱告,求主幫助她。神是聽禱告,聖靈開始在那邊工作了。女兒的同學歌蓮,剛好經過她的房間,並聽到黑暗中的哭泣聲,便進去查究。歌蓮了解情況後即時致電當護士的母親,母親囑她立即送我的女兒到急診室就醫。

求醫後第二天起床,女兒看東西仍然一片朦朧。下課後,轉去見眼科專科。醫生告訴她,她眼睛瞳孔位置的傷口很深,已經發炎,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復元,而且癒後有疤,以後看東西會有一個黑點在那裡。我知道消息後,心如刀割。第二天開始,我每小時為女兒禱告一次,直到黃昏,我的禱告變成感謝,知道主必醫治。

翌日起床,女兒一張開眼睛,視力完全回復正常,沒有朦朧,又沒有黑點。她看東西,清晰如昔。天父垂聽了我的懇切禱告,讓女兒親自經歷了主醫治的大能,信心得以成長。願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作一個合神心意的母親—馬燕盈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親愛的天父,

感謝你賜生命和救恩,感謝你賜兒女給我們管理。是啊!兒女是屬於你的,我們的身分只不過是管家。每個孩子都是你獨特的創造,他們成長的步伐也不一。求主幫助我們不用世界劃一的模式去規範他們。求主賜我們更闊更遠的視野,能看到每個孩子獨特的潛質,幫助他們成長,讓我們懂得欣賞孩子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單用結果來衡量孩子是否盡力。求主賜我們有耐心、愛心和信心,循循善誘,等候神的時候和工作。

在這個講求競爭力的社會氣氛中,我們有時容易迷失,互相比較,把鞭策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放在第一位;有時會犧牲了親子和家人的關係,甚至上教會的時間,求主憐憫赦免我們。求主讓我們謹記,養育孩子最根本的目的,是幫助他們認識神並建立關係,成為愛神愛人的人。求主幫助我們能有健康的自我價值觀,世上的一切,包括名聲、身份、地位、財富、甚至是孩子的成就都不能真正使我們滿足,不斷地追尋只會使我們身心疲累。唯有認識主,和他建立關係,明白主在我們和孩子生命中的召命,並順服神的旨意,與神同工,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求主賜我們清醒的心和穩定的情緒,在教養孩子中記得自己是孩子的榜樣,小心口中的言語,不出惡言,不以惡報惡和以辱罵還辱罵。賜我們智慧覺察自己的情緒,若發現升溫,就要及時離開管教的現場或交給別人處理,以免 「火遮眼」時,說了傷害孩子自尊心和彼此關係的說話。主啊,其實撫心自問,我們都不完美。我們都需要被主調較成長,作一個合神心意的母親。求主賜我們一顆謙卑開放的心,幫助自己不被社會價值觀的洪流所衝擊,反而成為一股清泉,滋潤身邊的人,讓我們記得最終是要向你交帳,而不是賺取這世上的一切。祈禱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安心把孩子交託給主—KC

親愛的天父,

感謝您賜給我YY,是我年青力壯時生的第一個兒子,是歸類為SEN的孩子。從他身上我認識了自己的軟弱,也認識了生命的奇妙難測,他讓我學會了謙卑,也學會了聖經所講的愛:就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感恩,讓他在家庭和教會中認識你。在他的成長中,他經歷到你在他身上的保護,遇到意外,得以痊癒;被人欺負嘲笑,你也派遣天使般的人輔助他;在跌跌碰碰中,他終於長大,要出國升學了。離開了家庭的保護罩,他要面對外面奇異又殘酷的世界,求天父繼續引領看顧;面對孤單寂寞,求主賜他良師益友,能在適當時間給他陪伴導引;面對不同價值觀的衝擊,求主給他堅定的意志,持守從聖經所學到的正義和真理;面對困難和挫折,求主賜他對你有信心和倚靠,賜他勇氣和力量去迎接挑戰。

最重要是,求主讓他知道你是他唯一的倚靠,無論他去到天涯海角,你都是保護他、帶領他的生命之主。求主不要讓他離棄你,不可停止對你的敬拜和禱告,好讓他經歷你在他生命中的引導和恩典。最後,我也要學習面對角色的轉變,從貼身的保護者轉為背後的支持者,期望我能放手,安心地把他交託給主。奉主名求,阿們!

理性與感性:一袋蔬菜的安慰──困難中仰望主必有供應

最近手機每天充斥著疫情的資訊是關於確診和初步確診的人數急升、菜價飆升、超級市場的麵食和凍肉被搶購一空、確診的市民在急症室門外「捱」寒風候診、醫護確診者數目、居家抗疫錦囊、 社區藥房熱線電話、處理輕微確診者的門診資訊、封城傳聞、社區染疫者求助的方法、幼童和長者離世消息等等,令人難受!緊張、擔憂、驚慌、無奈、 鬱悶、傷心、難過、 憤怒……一籃子情緒,要一下子消化,實在不容易。這些情緒狀況引發筆者思考。

站在肆虐的COVID-19疫情面前,人是顯得多麼的渺小,也多麼的無助!我們可以完成接種三針疫苗、 配戴防護性能最高的口罩、 勤洗手、避免在餐廳進餐、在家工作或放工後即刻乖乖回家……可是不等於有百分之百保証不會被傳染。病毒可能來自同一辦公室樓層的確診同事,也可能是住同一大厦的鄰居,也可能是同坐交通工具、素未謀面的乘客;甚至是違反居家令四處散播病毒的自私人。

人生中有些東西是人可以去控制的,但是也必須承認有些東西超過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對於我們能控制的東西,我們就盡力去做;至於不能控制的東西,只能祈禱交託給主。我想起聖經那一段記載:

「亞伯蘭與夏甲親近,夏甲就懷了孕。夏甲見自己有了孕,就輕看她的主母。撒萊對亞伯蘭說:『我因你受屈;我把我的婢女送到你的懷中,她見自己有了孕,就輕看我……亞伯蘭對撒萊說:『你的婢女在你手中,你看怎樣好,就怎樣待她吧。』於是撒萊虐待夏甲,她就從撒萊面前逃走了。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的水泉旁邊,就是在到書珥路上的水旁邊,遇到了她,就問她:『撒萊的婢女夏甲啊,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耶和華的使者對她說:『回到你主母那裡去,服在她的手下!』耶和華的使者又對她說:『我必使你的後裔人丁興旺,多到不可勝數。』耶和華的使者再對她說:『看哪,你已經懷了孕,你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夏甲給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起名叫『你是看顧人的神』……」(創世記 16:4-13)

夏甲是外邦的僕婢,用今天的說話,即是一個異族、社會身分低微的人。她的困苦和傷痛根本沒有人理會,也不值一提。但是深愛世人的主卻留意到她,聽見了她的苦情,並親自向她說話,安慰她,又給她應許。她在哀傷中看見那位看顧她的主。

無論此刻我們正面對怎樣的困境,內心處於怎樣的狀況,主都知道,並且看顧著我們。當我們把視線再次定睛於主身上,多讀聖經和祈禱,不難發現主一直與我們同在;祂透過身邊的人和事給予我們恩典和幫助。最近有一位病人在四圍蔬菜短缺之際,在複診之時買來了一大袋菜給我,她說:「 馬醫生,我知道你很忙,一定沒有時間買菜。 我剛巧見到有菜店到貨開箱, 所以買了一大袋給你。」主竟然透過這個病人來供應我生活所需, 實在奇妙!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惶恐不安,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世情幻變,主愛不變!深願人們因認識主耶穌而經歷祂的平安、同在、供應和安慰!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驚濤駭浪中的依靠

最近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席捲全球,香港無可幸免,政府再次推行一連串防疫政策,例如:晚上六時後所有餐廳禁止堂食、建議公司讓員工在家工作、幼稚園及小學再度停止面授課程、高風險人士須強制檢測等。打開手提電話的訊息,鋪天蓋地盡是疫情消息,強制檢測的地方更是遍佈港九新界。在這一連串的風浪中,不知閣下的心情如何?

有人感到驚慌,因為第五波疫情終於「殺到」香港,身邊好像總有一個親人、朋友正在檢測或接受隔離,擔心自己哪天「中招」;有人感到無奈,因情況好像又回到起點,經濟民生剛剛有起色,又要被迫停下來;有人感到憤怒,因個別人士的自私行為而要全港市民為他們「埋單」;有人感到很煩惱,因為要在家工作及照顧不能上學的兒童。各種各樣情緒充斥著心靈,很難達成新年賀詞中的「新年快樂」。

快樂何處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文博士Dr. Martin Seligman提倡「正向心理學」。在他的著作《真正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裡列出了一條「快樂方程式」:H=S+C+V(Happiness快樂指數=Set Range天生的快樂幅度+Circumstances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Voluntary Activities個人控制範圍)。他指出:快樂由三個元素組成,天生的快樂幅度(有些人天性較容易快樂,有些人則較容易憂愁)佔40%,這點不難理解;值得留意,原來環境際遇只佔20%,因人們在適應環境或際遇後,心情會回復至自身水平。反而40%來自「自主能力」,包括:思想和行為模式、對事情的理解、應付問題的能力等。由此可見,快樂不完全取決於環境因素,快樂仍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談到人生的風浪,也使我想起聖經中一段記載。「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叫他們先到對岸去……。那時,船已經離岸好幾里了,因為逆風而被波浪沖擊。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向他們走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行走,就驚慌失措,說:『是幽魂哪!』並且害怕得大叫起來。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對他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來,在水面上行走,向耶穌走去。可是,當他看見強風,就害怕起來;他開始沉下去的時候,就大叫:『主啊!救我!』耶穌馬上伸手拉住他……他們上了船,風就平息了。船上的人都向耶穌下拜,說:『你真是神的兒子!』」(馬太福音14:22-33,《環球聖經譯本》)在這件事蹟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重要的訊息:

一、主掌管一切:主有計劃地帶門徒經歷這一場風浪,訓練他們的信心和更新對衪的認知。每一個浪,主都看著又控制著力度;在暴風中,祂仍坐著為王。

二、主與他們一起:門徒經歷風浪而大驚,甚至認錯耶穌是鬼怪;主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親自安慰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在風浪中,主同在和安慰。當彼得轉眼看風浪,便心驚下沉,他向主發出呼求,主就立刻救起他。

三、主很有能力:從主救彼得一同上船後,風浪便停止了。主是萬物的創造主,風浪也要聽命於祂。主比一切的風浪更大更有能力,值得我們衷心敬拜祂。

人生的驚濤駭浪無可避免,我們的心情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天塌下來,以致常常懷著絕望的心情苦苦度日;我們也可以看為上天訓練和考驗我們的機會,以致心存盼望,感恩地生活。就算我們有時因看環境而灰心失望或驚慌,只要我們來到主跟前,祂必會幫助我們。願主賜給我們智慧和悟性,去看破世情,以致能看見衪施恩的手一直在工作,安慰和供應我們的需要。我們只管全心倚靠主度過在世上的每一天。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聖誕拆掉仇恨

聖誕將至,五光十色的商場佈置盡入眼簾,聖誕樹、燈飾、雪人、鹿車、流行卡通等等;再加上聖誕歌曲,閉上眼睛置身其中,彷彿讓人暫時抽離現實,回到仍會相信童話故事的年代,熱切期盼著聖誕老人把聖誕禮物放進自己精心準備的小襪子中。聖誕究竟有甚麼魅力,能讓人暫時放下一切去感受聖誕氣氛呢?

這使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著名的「聖誕節休戰」(Christmas truce)。根據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平安夜和聖誕節,德國與英國或德國與法國的軍隊出現過短暫、非官方、自發性停火。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在1914年12月24日平安夜,當時德軍在比利時伊珀爾地區開始在他們的戰壕周遭裝飾起來。這些德國士兵先在戰壕與聖誕樹上擺上蠟燭,並唱起聖誕頌歌來慶祝;英國士兵則唱他們自己語言的聖誕頌歌作為回禮,接著兩邊開始互相對彼此喊著祝賀聖誕節的話語。很快,雙方在無人地帶開始有一些交流,士兵們互相交換食物、香煙和酒等小禮物;還交換鈕扣與帽子等作為紀念品。在那一晚,該地區的炮火真是陷入了沉默。這次休戰讓士兵有空檔時間,把陣亡的同袍帶回各自戰線後方集體埋葬。此外,雙方也共同舉行了聯合禮拜。

回到身處的2021年12月,在過去的兩、三年裡,在生活各個範疇中,又有多少「世界大戰」呢?家人的關係、夫妻的關係、父母子女的關係、舊同學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同事的關係,甚至教會內弟兄姊妹的關係或許都出現大大小小的「戰爭」。這一切都停止了嗎?還是戰火連連呢?或是換成了冷戰,互不瞅睬、死不往來呢?

經過2020和2021年疫症的洗禮,每天眼見生命無常,會否給人多一點體諒和寬容呢?在今年整個「理性與感性」專欄文章中,讓我們看見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成長背景、性格等等都可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或許明白認識多了,能夠更容易代入別人的處境看世情。看法可以不一樣,但是愛和關係可以常在,正如主耶穌恨惡罪,但是仍然愛和關心罪人。

主耶穌降生世上,就是把神與人和好的信息帶給人類,讓人與神復和,也幫助人與人之間復和。願在這個聖誕節,讓我們記起主耶穌的愛和祂為我們的罪甘願被釘十字架的犧牲;思想一下究竟有甚麼關係需要復和呢?又有多少人仍未聽聞這美好的福音呢?

聖經說:「因為,基督自己就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隔在中間仇恨的牆,就是以自己的肉身廢掉了律法的種種誡命規條,使兩者在他裡面成為一個新人,這樣就締造了和平。基督藉著十字架使雙方與神和好,成為一體,在他自己裡面消滅了仇恨。他來把和平的福音傳給你們這些在遠處的人,也傳給在近處的人。」(以弗所書2:14-17,《環球聖經譯本》)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不做超人

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超人。他擁有過人的能力,能夠超越限制,能人所不能;被世人讚嘆,贏盡掌聲,是眾人心目中的英雄。「超人想法」(superman thinking)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會產生甚麼問題呢?

有一個求助者,他的心情非常鬱悶和沮喪,常常感到很焦慮。他晚上睡不好,整個人沒精打采;又覺得自己沒有用處,甚至有自殺念頭。他總想把每樣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上司分派工作給他,他會做到認為「完美」為止。結果,他賠上了休息時間。近來換了新上司,上司常常對他惡言相向,並且人身攻擊;而家庭方面,他要照顧患上癌症的母親。他覺得自己面對工作或母親的情況,感到無能為力,對自己很失望和自責。

除了運用藥物治療,改善他的抑鬱情緒,我也建議他放下做「超人」的期望。人生在世,總有一些事情超過我們能夠控制的範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人生哲理未必於每個狀況都奏效。就如面對生老病死──這個自然定律,醫生也不能阻止,充其量作舒緩治療,減輕病人的痛苦。無理的上司更到處皆是,要麼辭職不幹,要麼換個心態對待他,才能保護自己的情緒。面對壓力的時候,要分清楚甚麼事情可以控制,甚麼不能控制。對於不能控制的事情,轉用接納或適應的心態面對,能減低壓力。

有研究顯示,能做到「愛惜自己」(self-compassion)的人會比較開心、樂觀,不會那麼容易焦躁、沮喪。「愛惜自己」就是願意用溫和、寬容的態度正視自己的限制,接納自己,不苛責自己。辛苦的時候,為自己打打氣:「你已經盡力,做得很好了!」留一些時間給自己放鬆心情,或者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聖經有許多篇章記載著神給人的應許,給人盼望、安慰、鼓勵等,使人增添力量;如以賽亞書四十章二十九至三十一節提到:「疲乏的,他賜氣力,無力的,他加力量。就是年輕人也會疲乏困倦,強壯的人也會全然跌倒。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也不困倦,他們行走,也不疲乏。」而在以賽亞書四十一章十節,神說:「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四處張望,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點可以唔嬲?」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完全避免不被人激怒或被說話刺中。雖然憤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但是不受控制的憤怒會對我們的健康和關係造成傷害,甚至危及他人的生命。以下有些建議,以供參考。

一、說話前「三思」

憤怒的時候,很容易說出令你後悔的說話,例如用了過火的言詞,甚至粗言穢語罵了家人、子女、朋友、客戶、上司、同事、下屬等。已說的話,就像已潑出去的水,很難收回來。

二、用「『我』的訊息」表達憤怒

使用「『我』的訊息」能避免令對方覺得受批評或指責,例如:「我不高興你離開了桌子,而沒有收拾碗筷。」不要說:「你從不做任何家務!」人若果感到被尊重,就更容易把對方的說話聽進去。

三、出去「唞啖氣」

兩個處於生氣狀態的人在同一空間,就等於「困獸鬥」。所以當感到憤怒不斷升級,情況又許可的話,短暫離開一下;可以外出散步、跑步等,不失為良策。就算不能外出,也可暫時為自己和對方設置緩衝區,可以說:「我現在覺得很生氣,需要一些時間冷靜,不如我們遲些再談吧!」

四、解決背後的問題

不要著眼於表面上讓你生氣的事情,要著眼解決背後的問題。有個求助者說:「每次老公遲了回來吃飯,我都會很生氣。」其實,她平時可以心平氣和地了解丈夫遲歸的原因,然後再作其他安排。若果丈夫屬於恆常加班,她可以先吃晚餐,或者先吃「下午茶」,晚些才煮飯;又或者,要求丈夫在外吃完晚餐才回家。要常常提醒自己,憤怒不會解決到任何問題,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五、不要抱怨

寬恕能夠化解很多「負能量」。如果讓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不斷滋長,不但會排擠了原本積極正面的感覺,而且自己會漸漸被苦毒和怨恨吞噬。相反,若能夠原諒別人,自己反而會得著釋放,重拾快樂。

「不要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反而要祝福,你們就是為此蒙召的,好叫你們承受福氣。」(彼得前書3:9,《環球聖經譯本》)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如何打破情緒勒索的魔咒?

情緒勒索能出現在任何場景和關係,例如母女、父子、兄弟姊妹、夫妻、情侶、朋友、同事,甚至上司下屬之間。被情緒勒索的人,心情不但不好,更會因為長期過度抑壓、不斷地默默承受,而增加患上情緒病的機會。

最近看到一個病人阿怡(化名),她的情緒很抑鬱,就算開始了藥物和心理治療,也是時好時壞。細問之下,原來她常常被媽媽情緒勒索。每次和媽媽相處後,心理極不好受,需要幾天,甚至一個星期的時間,心情才能平復一些。

不知道媽媽是否故意,她常常說一些批評、諷刺或威嚇的言論,向阿怡施壓,讓阿怡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罪疚感、自卑感、挫敗感、恐懼感等。阿怡為了減少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所以盡可能順從媽媽的意見和要求,但是她內心卻感到非常壓抑;常常埋沒自己、勉強自己去迎合媽媽。

何謂「情緒勒索」?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最初是由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她描述了施虐者如何使用情感勒索策略​​進行威脅,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在提出要求和威脅時,他們會製造恐懼和內疚感等,來迫使受害者服從自己。受害者為了讓自己的情緒暫時緩和一點,他們會重複逼自己去做一些原本不想做的事情。

為甚麼阿怡不懂得向媽媽say no?因為她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她把焦點放在媽媽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阿怡一直是個沒有自信的人,習慣自我懷疑。她有幾方面都是過度的,例如:過度孝順、遵從權威、在乎別人的感受,她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害怕失去關係和別人的信賴,又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和過度想當好人。她也有幾方面是不夠的,例如:不夠愛自己、不夠重視自己的感受,這些特質都使她容易被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一種惡性循環。若要走出這個魔咒,受害者必須作出改變,以新的心態,並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這種情況;而不是等待施虐者有天良心發現自行改變。

第一,要辨識情況。受害者要學習反思和識別正在發生的虐待行為。受害者要學習辨認讓他們感到不舒服或產生強烈情緒的要求。透過這樣做,他們可以逐步認識到需要設置界限的地方。

第二,在關係中訂立底線。決定在一段關係中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Susan Forward曾說過,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建立關係……

-我們可以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

-我們可以協商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或者,我們可以結束這段關係。

-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付出情感和心理健康的代價

第三,學習堅持底線,並溝通你的感受和想法。要告訴施虐者他們的言語和行為不可接受。雖然受害者在受到情感虐待後,未必有勇氣或自信說出來,但是若永遠不說出來,情況就不會有所改變。透過深入了解情緒勒索的事情,逐漸學會擺脫他們的強烈情緒而勇敢站出來拒絕這種對待。

第四,若果施虐者很霸道,明知故犯、無動於衷或屢勸不改,便要思考離開或結束這段病態關係。不要懼怕,應該正視及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愛自己,給自己一個解脱吧!

聖經说:「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四處張望,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10)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玻璃心

最近看過一個病人美美(化名),她在工作、家庭、社交上都很容易感到受傷害,別人稍微對她有點建議,便暴跳如雷,或是整個星期悶悶不樂。有朋友在她的社交媒體上留言,讓她不爽,就直接把對方刪除。這種情況我們俗稱為「玻璃心」。

「玻璃心」是什麼意思呢?「玻璃心」源為網絡術語,顧名思義,是形容一個人內心異常脆弱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好像玻璃一樣容易弄碎。有「玻璃心」的人,當他們接收到別人的回應時,他們傾向以一種非常個人的方式來感受,容易把它看作對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直截他們的自尊心。

舉例說,上司提點美美的工作報告需要改善的地方,她一下子就覺得世界崩塌下來了,感到非常鬱悶和生氣。其實,箇中出現了什麼問題呢?原來美美把上司對工作報告的回應,看作是對她個人的評點。在她的眼裡,上司傷害了她的自尊心,並全面否定她的個人價值。

對於別人的回應,有「玻璃心」的人可能會有以下三種反應。 第一,鬱鬱不歡,覺得自己沒有用,甚至是個廢物;第二, 因著感到受傷害而產生自我防衛,變得憤怒;第三,表面上冷漠的逃避,實際上一邊自憐,一邊伺機反擊給他意見的人。當判斷事情的原因時,有「玻璃心」的人容易把事情的原因歸咎自己,而忽略考慮外在或環境因素。

為何會有「玻璃心」這種狀況出現呢?有學者認為「玻璃心」跟早年的成長環境有關。過度操控、溺愛、沒有準則地責罰,都剝奪了孩子健康地建立完整的自我認知的機會。孩子長大後,一般很難接受別人的批評或容易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形成「玻璃心」的情況。

「玻璃心」可以強化嗎?誠然,人們沒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或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仍然有方法讓自己成長。

一、察覺不舒服的感覺

察覺不舒服的感覺並分析當中的處境,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反應往往超過對方說話的比重。

二、避免把事情個人化解讀

別人提出意見,並不代表他否定你。對方可能只是以事論事,或提出事情可改善的地方。

三、避免妄下結論

別人給你意見,並不一定代表他故意攻擊你。別太快下結論,或否定別人給予的意見,盡量保持開放的心態。

四、換個角度看事情

可以嘗試問自己:「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朋友身上,你會怎樣安慰和幫助他呢?」

五、學習如何溝通

嘗試停一停、想一想:對方的說話究竟對事情有沒有建設性的幫助?就算當刻想不到怎樣回應,也可以說一句:「多謝你的意見,我會好好考慮一下。」避免感情用事而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如何跟「玻璃心」的人相處?面對「玻璃心」的人,溝通上要有一些技巧。例如:一、盡量先讚賞或肯定對方,然後再給予建議;二、盡量以事論事,並時常提醒對方這跟個人的價值/人品/特質沒有關係;三、觀人於色,如發現對方的神情有異樣或開始發脾氣,則盡量安撫對方,並建議或許在其他時間再傾談。

為了讓彼此得益處,我們需要學習與人溝通相處的技巧。使徒保羅為讓人得到福音的好處,也是這樣,「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人,好贏得軟弱的人。對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救一些人。」(哥林多前書9:22)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衝破自我的枷鎖

最近看了一個病人,她的故事引發我一些思想。

阿儀(化名)是獨女,來自一個普通家庭。小學的時候,因為搬家的緣故,她被轉到另一所學校就讀。由於轉校考核成績優異,她被編到精英班。誰知這是噩夢的開始?班上兩個富家女牽頭排斥她,使她非常難受。為了在學校生存,阿儀拼命在家練習另一群女同學熱衷的玩意──跳橡筋繩。由於她技術精湛,並主動帶繩子給同學們玩,總算在社交上「埋堆」了,脫離孤獨。

中學的時候,雖然阿儀有幾個女同學和她一起小息,一起午膳,但是總覺得她們話中帶刺。有一回,她上課走神,便詢問鄰座的同學:「老師剛說甚麼?」這位同學竟用手蓋著筆記,不屑地說:「我也不知道!你成績那麼好,還用問我嗎?」阿儀心想:「我做錯了甚麼呢?為何用這樣的態度待我?」自此,她盡量低調行事,不想引起同學的嫉妒、排斥和敵意。可是,金子總是會發光。老師時常在班上公開誇獎她,甚至把她的作文讀出來,讓同學觀摩。

大學畢業後,由於工作繁忙,她甚少出席中學同學的聚會。 20年過去了,老師剛從外國回來,並想見見大家。阿儀也很想見見老師,又想到已經這麼多年,大家也應該長大了,各有所成,過去嫉妒她的同學也應學會放下吧!於是,阿儀鼓起勇氣,出席了那次的老師舊生聚會。

席間老師叫大家輪流分享近況。當阿儀簡短地分享自己創業後,那位從前嫉妒她的同學說:「我才不會像人家只顧賺錢,我現時在公營機構服務社會。」阿儀心想:「甚麼事啊?難道創業是一宗罪嗎?這個職場世界不是打工,就是創業吧?自己當初想創業,是希望工作時間可以更彈性,更方便照顧家人,而不是甚麼賺大錢。」她覺得很委屈,覺得無故被奚落,心裡不是味兒。

複診的時候,她主動告訴我這件事情令她非常困擾。我告訴她,就算當時說明了創業的初衷也沒用。因為不喜歡你的人,無論你怎樣說,也不會喜歡你。這是一種偏見,就算是事實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再者,人的歲數不一定能反映他們生命成熟的程度。「出得嚟行」,就早預料到有人喜歡你和不喜歡你。你根本無法取悅所有人,正如明星有粉絲(fans),也會有黑粉(haters)。太在意不喜歡你的人對你的評價,只會徒添煩惱。其實不用為了遷就那些不喜歡你的人,故意隱藏自己,放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上天給你的聰明、才幹、使命是怎樣,便盡情發揮吧!畢竟你的人生並不是為討厭你的人而活。

舉個例子說明吧!「有一個人獲得殊榮,有些人會替他高興,並祝賀他;有些人則會妒忌他,背後說他壞話。」同樣的事情,為何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呢?問題出於那個人的想法。心胸廣闊的人容納到別人比自己強,更為自己是他的朋友而感到驕傲和光采。相反,心胸狹窄的人的內心常注滿嫉妒和苦毒,甚麼事情進到他們裡面都會變成一件壞事。 我們沒有辦法令這些人不嫉妒別人,因為這是他們的個人問題,他們要自己去解決。面對黑粉的批評,我們只能一笑置之,把焦點轉到其他事物或支持自己的人身上就好了。

在這世上,我們未必會贏盡掌聲,總會有人喜歡我們,有人不喜歡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不被讚賞,甚至被人誤解動機,但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就是神按著每個人的名字認識我們。聖經說:「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以賽亞書43:1)神應許我們:「我看你為寶為尊」(以賽亞書43:4)。願我們在神裡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和滿足。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理性與感性:感情用事──讓我們做錯決定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覆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情感乃上天賜給我們獨特的禮物,不但讓我們能感知世情,明白他人的感受,而且還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作出快捷的決定。不過,正如每一個硬幣有兩面,感性有時也會帶給我們一些負面影響。在未來一年,筆者會在這專欄和大家分享關於感性/情感的文章。盼望讀者能得到啓迪,從中獲益。願榮耀歸給神!

憤怒的時候,人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位有智慧、才能,但感情用事的人。劉備得知義弟關羽被殺,完全被自己的悲傷和憤怒情緒控制,失去了往日的冷靜和理智;當即決定起兵伐吳,為關羽報仇。雖然趙雲、諸葛亮、孫權、諸葛瑾勸劉備以天下為重,但是被悲傷和憤怒情緒沖昏頭腦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去。最後,劉備的軍隊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大敗而歸。這一戰使蜀國元氣大傷,劉備一統天下的夢想破滅。

憤怒的情緒,相信大家也曾經感受過,特別是被冒犯、被不公平對待或被罵的時候。當憤怒時,情緒沖昏了頭腦,容易說錯話、作出發洩或報復的行為。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憤怒時打玻璃枱發洩,導致手部和身體受傷。
  2. 夫妻不咬弦時,衝口而出說要離婚。傷感情之餘,可能失去婚姻,弄致家庭關係破裂。
  3. 被老板責罵,感到很生氣,立刻破口大罵反駁他的觀點和憤怒離場。換來的,可能是老板對你的觀感大打折扣,不但減低將來升職加薪的機會,嚴重的話,甚至被「炒魷魚」(開除)。
  4. 不忿女朋友移情別戀,拋棄自己,於是衝動地向她淋腐蝕性液體。最後自己受刑坐監,前途盡毀。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人若不好好地管理自己憤怒的情緒,可能導致一生後悔的結局。所以,當感覺到情緒波動,盡量不要作重要的決定,免得招致後悔。

*以下是管理憤怒的10個小錦囊:

  1. 說話前,先想一想。
  2. 冷靜後,才表達憤怒。
  3. 做些運動
  4. 給自己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
  5. 確定可能的解決方案
  6. 堅持「我」的聲明
    1. 例如,你說:「我很沮喪,你離開餐桌而沒有幫助整理。」而不是說:「你從來不做任何家務!」
  7. 不要懷恨在心
  8. 用幽默來釋放壓力
  9. 練習放鬆技巧
  10. 知道何時尋求幫助

聖經說:「發怒卻不要犯罪,含怒不可到日落」(以弗所書4:26)。

馬燕盈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https://www.mayoclinic.or g/healthy-lifestyle/adult-heal th/in-depth/anger-management/ art-2004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