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用心同行,邁向專業(上)

當香港全方位推行融合教育政策之時,我與「恆仔」(化名)相遇了,播下了我走特殊教育路的種子。恆仔是一位患有先天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的男孩子,也是第一屆新高中文憑課程的學生。中一那年獲派到我任教的主流學校就讀,當時校方已知悉恆仔是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時任校長揀選了我擔任他的班主任。她說,我是她親自挑選的。於是,我就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陪伴恆仔一起度過了六年中學的成長旅程。

當年開學首星期發生的事情,至今已相隔十多年,但留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歷歷在目,非常深刻。從知道要迎接恆仔那個暑假起,我已開始閱讀有關ASD的文章及書籍,希望能不負校長及家長所託。直到開學了,實戰的日子終於來臨,恆仔由學校大門鐵閘一支箭似的衝入學校,然後見到暑期適應班教過他的老師,便逐一連名帶姓叫喊他們;當他看見不認識的老師,就會直接問他們叫甚麼名字?路過的同學都放慢腳步,豎起耳朵傾聽,眼神充滿了好奇與疑惑。站在門口的當值老師不約而同與我四目交投,其中一位老師走到我身邊,拍拍我的胳膊,叫我「加油」。

開學日,學校的傳統是分開初中和高中先後到禮堂,進行兩場開學禮。我已刻意安排恆仔坐在我身邊,當台上的訓導主任講述校規時,問及台下的學生是否明白?恆仔大聲回答:「我明白!」同學都瞬間注視著恆仔,四方八面傳來同學掩嘴的笑聲。此刻,我馬上拍拍他的大腿,告訴他不用回答。於是,他用前後兩排同學都聽到的聲量問我:「是嗎?是不是週會不用答問題,上堂才答問題?」接下來幾分鐘,禮堂的同學不時把目光盯在恆仔身上。小息的時候,高年級的學生竟然來問我:「為何您的班上有個怪怪的同學?」那天,恆仔的父母都來接他放學,非常緊張地問我有關恆仔開學日的情況。我還未及回答,恆仔就搶先告訴媽媽:「我今天知道啦,在禮堂不用答問題,上堂才需要回答!」

第三個上學天就出事了,因為同學發現了恆仔的記憶力超乎他們的想像。恆仔能背出課堂時間表,還有全校三十多班班主任的名稱。於是,同學開始不斷向他發出形形色色的問題。那天第二次小息時間,班長衝入教員室通知我,恆仔在課室大發脾氣,並用拳頭大力地打向玻璃門,他的手流血了,玻璃也破裂了。我和教員室幾位老師馬上衝到課室,恆仔一見到我,就馬上如背書式說:「我是不是應該冷靜?我是不是要接受懲罰?我現在倒數十聲,馬上冷靜,好不好?」看來他知道自己「犯了錯」!我們即時幫恆仔處理輕微的傷口,然後通知家長。家長是非常明事理的人,畢竟他們很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情。

這次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初次接觸的經歷,讓我萌生了對特殊教育追隨和學習的心志。我的特殊教育路就從此刻展開了……(待續)

黃麗婷校長

ASD特兒特教 之 自閉症年輕人的社交問題

社交溝通問題是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其中一個主要的症狀。社交溝通問題如何影響一個年輕人的生活呢?我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及看法。

男孩A是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而智力正常的中一學生。小學的時候,他的學業成績屬於中等。他當時想和同學一起玩耍、學習,但也常常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和行為,例如他不斷和同學分享自己對背誦鐵路路線圖的強烈興趣,以及有一些比較「特別」的說話語調和句式,令同學們覺得他很奇怪,也害怕和他相處。老師和社工了解到男孩A的社交技巧困難後,作出了相關調適;例如安排一些脾氣比較好、性格比較隨和的同學坐在他附近,又設立一些定時的小組活動,讓他建立一個穩定、能接受他的特殊需要的社交圈子。在這樣的支援下,男孩A算是安穩地度過小學生涯。

升上中一之後,他要面對一個全新的社交圈子;而學期初,老師、社工等人的支援尚未到位。他發現自己沒有辧法好像小學那時一樣和同學相處;他認識不到新朋友,感到十分沮喪。他不斷嘗試和身邊的同學傾談,但打不開話匣子,也無法明白同學們不願意和他交談的原因。同學們好像不明白他的感受。雖然十分難受,但他還是努力地按捺情緒,每逢小息都走近班內一群男同學,聽他們交談,繼續找機會融入他們的圈子,希望有天同學們「看見」他,可以和他交朋友。

某天小息,男孩A看見一群男同學爭執,同學B大聲說:「你繼續無理取鬧嘅話,你信唔信我同你『反枱』唔再傾?」另一方同學C反駁:「『反枱』唔好傾囉!我哋都唔想再同你傾!」男孩A一直對同學C有好感,覺得他是好人。他於是衝到兩人中間,對同學C大聲說:「係囉!『反枱』唔好傾啦!我幫你!」然後,他把附近一張書枱反轉,枱面貼地。眾同學馬上靜下來,望著那反轉了的書枱。男孩A覺得自己幫助了同學C,做了好事,笑一笑便回到自己的座位。

以上是比較戲劇化的例子,藉此讓大家明白自閉症譜系障礙年輕人在社交上要面對的困境。有些比較嚴重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會自我封閉,很少和身邊的人互動;但有很多症狀輕微的年輕人(特別是智力正常或智力優異的人),滿有動力去認識朋友。只是他們的大腦社交思考機制無法令他們完全明白其他人的想法、感受,有時他們無法掌握語言溝通上比較抽象的概念(例如「反枱」),因此很容易在社交相處上引起誤會,被同輩視為「怪人」而遭排斥,甚至成為欺凌對象。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年輕人十分需要切合他們溝通障礙的社交技巧訓練,要幫助他們明白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也要引導他們建立合乎年齡需要的溝通方法,讓他們適切地在社交群體中成長。

李耀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ASD的譜系發展

在1994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中,「自閉症」被視為一種「譜系障礙」(Spectrum disorder),因而包括並不完全符合以往診斷標準的情況,即是必須要有對人缺乏興趣、溝通上嚴重受損、對環境有古怪反應的要求。但在這裡,卻特別提及以下三種病狀:

(一)「亞氏保加症」 (Asperger’s disorder)

(二)「兒童瓦解性障礙」 (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三)「雷特氏綜合症」 (Rett’s syndrome)

這分類系統行使多年,已經深入民間且被廣泛接受。不少家長希望子女是屬於似乎較輕微的「亞氏保加症」;甚至有部分父母,因這綜合症很多時有一些特殊認知能力(例如過目不忘)而驕傲示人。

但是,自從2003年人類基因圖譜面世以後,科學家發掘出數以百計的遺傳因子與自閉症有關,與DSM-IV的分類很難吻合,因此2013年的DSM-5只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統一名稱,在眾多診斷標準以外,患者需要在兒童期間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 相應性社交溝通及互動上有持續困難;(二) 狹窄及重複性的行為模式。但這種診斷標準卻引起不少專家的議論,以及患者家長的反對,特別是憂慮發病率會嚴重改變,並且擔心相關服務及醫療保險會受到影響。

至於「世界衞生組織」提倡的《國際疾病分類》(ICD)手冊,最新的ICD-11版本也是以譜系基礎,但會分別患者是否「智力傷殘」(弱智)。此外,還有註明在女性方面及年紀大了以後,自閉的特性會模糊起來。

註:
「亞氏保加症」是維也納兒科醫生Hans Asperger在1940年代提出的。他觀察到一些男孩子有社交及溝通上的困難並且有自閉行為,但智力及語言發展保持正常。

「兒童瓦解性障礙」又稱「海勒綜合症」,是奧地利特殊教育專家Theodor Heller 1908年首先提出。這罕見疾病在兒童三四歲後才出現,病況跟著逐漸衰退。初期會焦慮煩躁,其後認知功能逐漸消失,愈來愈變得自閉。

「雷特氏綜合症」是維也納兒科醫生Andreas Rett在1966年提出,來形容一些女孩子出生後6-18個月間開始出現嚴重心理動力及語言問題。現證實這是一種罕有的遺傳疾病。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可以把所有「壞孩子」變乖嗎?

兒童及青年精神科經常要處理許多不同類型的心理、精神和行為的問題。相對成年人的精神科障礙,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障礙較為複雜:除了要考慮一般像成年人一樣因壓力而成的情緒問題,兒童及青少年亦會因發展障礙和其他生理上的狀況而影響其情緒及行為。他們被帶往見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往往是因為家長、老師或社工發現個案有異常的行為。

這些孩子可能被形容為「懶」、「曳」、「冇禮貌」、「大脾氣」,甚至有「暴力傾向」等等。然而,這些行為的背後,可以包括林林總總的腦部發展障礙的狀況,常見的包括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徵狀而言,他們可能呈現為衝動控制疾患(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行為規範障礙症(Conduct Disorder)、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或是其他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等。

在華人家庭,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三字經中亦有﹕養不教、父之過!在幼兒教育方面,更有「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小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已開始參與不同的遊戲活動小組(Play group),假如個別幼兒在腦部發展方面有甚麼障礙,便容易在學前時期已顯露出來,

香港自1993年起,小學教育推行全日制,一些腦部發展的障礙,尤其是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便在教育界及父母之間特別引起關注!根據醫管局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數字,自2000年起,ADHD的轉介個案大幅增加(Data source)。 以往孩子只需要上學數小時,功課也不多,興趣班也不普及,所以課堂以外其餘的時間都是自由發揮。假如有任何專注力或是過度活躍的問題,也因觀察時間短,對專注力的要求並不太高,一年復一年,孩子便長大了。

每個ADHD的個案的徵狀和行為問題也不一樣,亦有不少個案是伴隨其他發展或是情緒的問題,令ADHD的行為問題顯得嚴重,當中最常見共病(Co-morbidity)就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有些個案當初是因為衝動、暴力行為,被認為是ADHD。筆者後來發現原來個案的衝動行為背後,是因為對別人的情緒表現和行為錯誤地理解,把別人反應過分負面地解讀,他們不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情緒,而自己亦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致作出暴力行為。亦有些被認為是專注力失調的,原來是因為他們基於自閉症譜系的特徵,對某些事物有特殊癖好,以致難以專注留心學習,亦不懂留意老師的提示表情及語氣,即使老師已多番提醒,但仍未能叫這些孩子專注,所以,這些個案儘管使用幫助專注力的藥物,亦未能大幅改善行為問題。現時精神科專科治療ADHD的藥物療效可謂已達八成以上,故此,未能有效控制徵狀的話,建議要重新評估個案同時患有其他發展障礙的可能性。

另外,有些看似是ADHD的青少年,有機會是早發性的鬱躁症,所以,任何接受ADHD藥物後,仍未能回復正常行為模式及學習效果的話,必要再請教主診醫生,尋找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莊勁怡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教學人生:《尋仁記》

早前,電視台播出一輯節目,內容是尋回該台20多年前曾經訪談過的對象,以了解他們的現況。其中一集尋回了「投訴王」,「投訴王」雖然已經白髮斑斑,但是作風不改,仍然酷愛投訴。

電視台請來臨床心理學家與他面談,並作出初步判斷,估計他有「自閉症譜系」的問題。這次非正式的臨床診斷不一定準確,卻令我想起「自閉症譜系」人士的苦況。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遇上不少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有時讓我哭笑不得。記得有一位就讀小三的男孩子,他把老師氣得七竅生煙,老師衝口而出命他立即回家。他卻一臉認真地回應:「老師,我沒有零錢乘巴士!」引來哄堂大笑。

笑聲背後,充滿淚水。某次中文課要學習書法,我不准學生拿出毛筆及墨盒,直至完成讀本教學為止。或許是新鮮感的關係,我這小三學生無法自控,硬要取出文房四寶把玩,還弄到四處墨跡斑斑。初出茅廬的我沒有幾道板斧,只懂破口大罵,直至其他同事趕至,強行把他帶離現場。事後,我頗感歉疚!那種心情就像魯迅在《風箏》一文所描述的,想起年少時,因無知而砸爛幼弟的風箏那種悔疚。從這學生的角度去想,他只是對新事物充滿期待,沒有被課堂要求所規範,是沒有惡意的,而我卻要求他遵守既有的規則,這對他來説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某次中秋晚會,操場的一角發生了小風波    那小三學生跟其他同學為爭佔長椅座位而發生爭執。他要獨霸長椅,並唸唸有詞重複「百分百」、「百分百」這幾個字。當有同學試圖坐下,他就壓在同學身上,直至對方知難而退為止。此舉當然令在場學生起哄,家長側目。

老師或同學面對這類孩子,當然感到困擾,但是最痛苦的人卻是他們自己。因為受到不友善的對待之時,他們感到莫名其妙,完全不能理解世界的規範,經常感到迷惘。這情況未必會隨年齡增長而消退,或者會持續一生。因為在面對更複雜的社會之時,更難以立足。好像「投訴王」,多年來無法融入社會及進入職場,常被視為有精神或智力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能力減低這些傷害嗎?

我認為應先讓所有孩子從小意識到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特性,同時為他們建立一個關愛、共融的環境,從而學習彼此接納。坊間有些劇團提供互動劇場讓孩子了解人的不同特殊性,從了解到諒解;加上老師建立正面互動的氛圍,為學生建立「彼此相愛」的成長環境。

我提及的那位小三學生,在與我相處久了,對我變得十分信任和服從。或者,因為我長年累月關心他,與他深入對談,帶領他嘗試很多新玩意。那時我只是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便被其他人戲稱我和他像父子。原來,除了認知之外,愛可以融化人心,使人樂享相處;任何先天的特殊性也可以因為愛而漸漸改變。因此,我們要尋找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仁愛」。這種認知、同理心及氛圍必須在孩童階段建立,先是改變個人,進而改變社會。

林逸龍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

SEN特兒特教 之 「亞氏保加症」

小儀是一個專業人士,剛剛畢業,成功進入一所大公司工作。她一直成績優異,從小到大學也是在頂尖的名校完成學業,別人看來絕對是人生的勝利組。但是,她跟媽媽的意見總有不同,甚或因而產生了很大的情緒波動,這情況在她進入職場後更見嚴重,近來有自殺的傾向前來尋求幫助。

小儀從小到大在學校裡,是一個數理能力超強的人,但奇怪的是,每次與不同的同學同組做完某些項目之後,都會受到排斥或疏遠。她一直覺得這是因媽媽把自己從一間普通的學校,轉到這名校讀書而引致的不適應,所以心裡常埋怨媽媽幫她作出的轉變。然而,隨著成長,她從高中至大學的生活已習慣了獨來獨往。當進入職場後,上司對她的工作表現十分滿意,因為她一直都是很盡力地去完成工作,但是仍是難於融入同事間談話或相交中,就算試過有同事主動跟她傾談,她也不懂作出回應,甚至會避開那主動跟她接觸的同事。當媽媽知道她的擔心和害怕時,便鼓勵她返回校園讀碩士,再充實好自己才工作,但這個鼓勵卻令小儀覺得媽媽的態度如回到當年,在中學階段迫她去作出轉變。

一直以來,小儀心裡知道自己不是太擅長結交朋友,只在理性上覺得應有社交生活,否則不需要朋友也沒問題;再加上她喜歡獨自研究有關數理或電腦相關的事情。另一方面,因她一直的讀書成績不錯,雖然她常談論的只是自己喜歡的議題,但小儀的父母和老師都從未察覺她的問題嚴重,故一直也未求醫診斷。直至今天,她面對著工作壓力和新環境,加上和媽媽的誤解愈深,才願意前來面見治療師,因此發現她從小已是一個亞氏保加症患者。

自從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的修正後,在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將原本常見自閉症名稱,調整為自閉症譜系障礙,並且將「亞氏保加症」的診斷取消,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因此,如今在醫學上的認定,將亞氏保加症視為自閉症的一種。簡單來說,亞氏保加症的重要特徵,就是社交與非言語交際的困難,因此無法感知他人情緒、難理解字詞背後真正意思,所以很容易在不適合的場合裡說錯話。同時,伴隨著興趣狹窄及重複特定行為,他們常常只對自己喜歡的事有興趣,像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便滿足。另外,他們是喜歡有計劃、順序的規律生活,偶爾的突發事件,可能讓他們覺得焦慮與無助。

其實,亞氏保加症患者有許多美好特質,更像你我一樣渴望被接納、受尊重。他們待人忠誠真摯、工作特別專注投入。然而,亞氏保加症是沒有藥物治療,若要改善其行為,只能靠生活中的對談或輔導機制,好好與其溝通挫敗經驗,疏理及教導其說話策略,讓他們從中一點一滴地學習和改善。

劉潤嬌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婚前/婚後 (Prepare/ Enrich) 關係評估執行師

SEN特兒特教 之 「特殊教育需要」與「學習阻力」(下)

學童抗拒學習或出現「學習阻力」的現象很常見,可以出現在每層教育階段﹕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採取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名中二ASD學童常因玩電動/網絡遊戲的問題與母親吵架。他可以一整天7至8個小時的玩電動遊戲,累積了很多欠交的功課。母親勸兒子不要玩電動遊戲太久,要求兒子做作業,而且考試快到了,她敦促兒子花時間為考試温習。雖然兒子答應了,但當家中沒有人看管的時候,兒子仍然花很長時間玩電動/網絡遊戲。作母親的試圖設置WiFi密碼,但兒子能夠解開密碼。於是母親把WiFi無線路由器帶回辦公室,確保兒子不能玩網絡遊戲,專心温習。最後,兒子在考試期間將所有試卷留空、一字不填。母親很生氣,她不明白兒子發生了甚麼事。當我會見這年輕人時,他說自己生母親的氣,不做試卷是抗議母親控制他的行為。

「為甚麼學童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根源是甚麼?」根源可能在於各種心理、教育和社會因素的交織,這些因素還要聯繫到學生、老師、家庭或環境等層面進行分析,才能了解學童的需要/困難。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除了需要面對其特殊需要所引發的困難,他們還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在心理、教育和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需要。

從這個案,我們可以從學生、家庭及老師/學校等層面進行分析:

(1)學生層面:學童有自閉症譜系障礙,不善於與母親溝通(認知功能缺失),也難以理解母親的想法和感受(認知功能缺失)。他對學習缺乏興趣,也缺乏自制力(認知功能缺失),電動遊戲把他從學習拉走。

(2)家庭層面:學童來自單親家庭,缺乏父親的管教。母親需要工作,學童在家缺乏監督。母親擔心兒子的學業成績,但兒子並沒有分享母親的擔憂,二人的價值觀非一致。母親把WiFi無線路由器帶回辦公室,期望控制兒子不玩電動/網絡遊戲。兒子表面上鬥不過母親,但他在考試期間將所有試卷留空作為還擊,母子關係陷入權力鬥爭的境況。

(3)老師/學校層面:學童對學習缺乏興趣,他經常在課堂上睡覺,當年中一班的班主任很關心他,當時的欠交功課沒有中二時期那麽嚴重。現在中二班的班主任告訴母親,她需要照顧班上30個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她的兒子。學校社工在收到老師的投訴時會召見學童,但這對改善學童的學習和過長時間打電動遊戲的行為並沒有多大幫助。

當兒子和母親都能夠平靜的坐下來,由輔導員導引他們進行溝通,明白雙方對學習和玩電動遊戲時間的期望,訂立共同改善的目標。兒子接受改善其認知功能的訓練,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也嘗試從母親的角度看事情,協助母親做家務。母子相處的情況逐漸好轉,衝突減少了,兒子學習面對他沒有完成考試而面臨留班的後果,學習以協商的方法解決問題。

當學童出現「抗拒學習」、「學習阻力」的現象時,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層面分析情況來幫助他們。及早尋求專業輔導,可避免學童和家長都陷入無休止的爭鬥,弄得雙方筋疲力盡。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自閉症譜系障礙」(下)

在這個專欄中,陳醫生曾寫過關於「不合群的小希」的一些特徵,例如小朋友們在台上跟著音樂跳舞時,小希只是站在一旁不知所謂地做一些無意識的動作,好像完全不知道是在台上表演。他對玩具的喜好十分執著,只喜歡玩玩具車,而且特別注意車輪的部分,也特別喜歡把車子排列。工人姐姐帶他到平台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時,他總是愛獨自玩他的玩具小汽車,當看見其他小朋友也有玩具汽車時,便跑去拿別人的玩具汽車然後自己玩,完全不合群。當媽媽跟醫生談論小希的問題時,坐在媽媽身旁的他卻是全神貫注地把玩玩具小汽車,對他周圍發生的事情全不注意或不感興趣。小希的行為表現,與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兒童的情況十分相似。

ASD兒童的核心困難顯現於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領域。現把三項較常見的臨床徵狀﹕語言及溝通困難、非語言溝通困難、社交交流與互動困難,連繫到缺失的「認知功能」 (放在括號中)作舉隅,並作出一些支援建議:ASD學童所專注的範圍較為狹窄,可能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影響其視覺、語言和聽覺信息的接收 (接收信息不清晰)。他們的詞彙貧乏或只懂複述一些詞彙或模仿手勢而未明當中含意,尤其是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或指示的含意,未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相關的知識 (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小希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信息接收不清晰,因此其行為未能配合當時的處境,或不懂作出相應的回應。當到平台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時,看見其他小朋友也有玩具汽車便跑去拿來自己玩,反映他缺乏社交交流與互動技巧,亦不懂分析拿別人的玩具汽車有何不對(不懂界定問題)。。

ASD學童與人相處時欠缺技巧,也欠缺同理心,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溝通模式);亦較難理解社交上的「潛規則」,以至行為未能配合當時的處境;他們亦較難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缺乏溝通工具),例如缺乏適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說話時不懂考慮別人的感受,也會給人一種沒有禮貌的感覺。因此較難與朋輩建立友誼。

在教導ASD學童時,父母或師長若習慣使用嚴厲及否定性的用語,例如﹕「不要碰那個!」「不可以大聲說話!」容易引發ASD學童的負面情緒,因他們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當聽到這些負面指令時,會以為你想控制他們,不願意服從或會感到被不公平對待而產生情緒失控。認知取向的導引方法:說話時,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童的感受並保持一致,讓他們了解指令背後的原因。例如可以說:「請放下你的手,用你的眼睛看,因為這裡有指示寫著『不可用手觸摸』。」這種措辭方法可以導引學童思考並區分怎樣做才是對與錯,並明白指令背後的原因。若運用非語言的指導,包括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像站在學童身邊、揚起眉毛、手指放嘴唇表示保持安靜,比提高說話聲音能更有效控制學童的行為。ASD學童缺乏適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因此需導引他們明白你臉上的表情或非語言指示的含意。

教導ASD學童時,需明白他們行背後的原因,連繫到缺失的「認知功能」,才能選取有效的導引方法幫助他們。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自閉症譜系障礙」(上)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核心困難顯現於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領域。每位ASD兒童的表現都不相同,可以有很大差異。一般較常見的臨床徵狀包括:

(一) 語言及溝通困難:詞彙貧乏或誤解,因而影響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

(二) 非語言溝通困難:較難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例如缺乏適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也會給人一種沒有禮貌的感覺。

(三) 社交交流與互動困難:社交表現可以是冷漠、被動,或過分熱情。與人相處時欠缺技巧,較難與朋輩建立友誼;也欠缺同理心,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亦較難理解社交上的「潛規則」,以至行為未能配合當時的處境,例如面對陌生人或師長時不懂忌諱。

(四) 重複及固執行為:如轉動車輪、排列物品、反覆觀看同一影片、重複詢問同一問題等。較難適應生活上的轉變,例如行走路線、食物種類、及對於生活上的小改變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等。

(五) 狹隘興趣:如喜愛背誦巴士路線、地鐵站名、汽車型號、日曆、動植物等資料及數據。

專家對ASD的診斷標準隨著時間而改變。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s Diagnostic & Statistical Manual, DSM-V) 於2013年更新了診斷ASD的標準。在香港,ASD兒童的診斷也是依據DSM的標準。美國兒科學會於2020年出版了一份「識別、評估和管理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臨床報告,作為臨床醫生提供兒科護理的指引 (Hyman & Levy, et.al. 2020),報告描述AS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據報導,在美國的普遍率為每 59名兒童中就有1名(約 1.7%)。報告指出,ASD的兒童和青少年在行為、教育、健康、休閒、家庭支持和其他方面都有服務需求,因為ASD在18個月大時便可以在初級保健(primary care)的過程中被診斷出來,故建議可以及早運用「實證為本」的干預措施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來幫助改善其功能。

與任何其他認知訓練相比,霍思坦教授(Prof. R. Feuerstein) 的方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半個世紀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它在學習潛能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Feuerstein et al. 2006)。ASD學童在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的領域均出現困難,現把部分徵狀從「認知功能」的角度來分析﹕

(1)接收信息不清晰:由於ASD人士所專注的範圍較為狹窄,可能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影響其視覺、語言和聽覺信息的接收。因而影響其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和社交交流與互動能力的發展;

(2)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除了因(1) 接收信息不清晰而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ASD人士較難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或指示的含意,未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相關的知識,也影響了口語和文字上的表達。學童會在作文或涉及分享感受這類題目出現困難;

(3)缺乏擬訂計劃能力:ASD人士有重複及固執行為的情況,影響其訂定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內容和安排生活作息時間規律等能力。

霍思坦教授認為,ASD人士的「認知結構」是可以通過「導引學習」(Mediated Learning) 的技巧來矯正其缺失的「認知功能」,克服因其神經發育障礙引發的困難。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為特殊兒童媽媽加油打氣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半數有過動、情緒及行為等問題,其中約有三成的ASD患者智商低於70,即同時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發展障礙。Anna的兒子便屬於這類兒童,在特殊學校就讀。

Anna總是給人冷靜能幹的感覺,這位昔日的女強人在兒子4歲確診自閉症,同時也有中度弱智時,便離開大機構的管理層工作,去學了三套治療法,自己在家home schooling教導兒子一年多,及後都繼續做全職母親。現今兒子已經18歲了,「生活中最困難的是甚麼?怎樣克服?哪些是最好的幫助?」我問她。她回說﹕「多年來最艱難的是面對父子倆的不和,因為父子之間溝通不來,老公不懂得和阿仔相處,引發許多張力、打罵不斷,甚至肢體衝突,令全家人都難以面對,我尤其覺得難受,唯有盡量在家與阿仔一起,避免老公與阿仔獨處。每當他們擦出火花時,我便介入安撫雙方,盡量舒緩他們的緊張情緒。」

Anna的先生兩年前退休,現在成了Anna的得力助手。「老公以前和阿仔相處很火爆,現在可能因為年紀大了,又沒有了工作壓力,脾氣也收斂了許多。現在他幫阿仔上廁所、沐浴等工作,令我感覺輕鬆了。另外,支援是非常需要的,適時出現的幫助和鼓勵是最好的。有一次阿仔和老公吵了架,幸好得到一位相熟的叔叔協助外出,當阿仔話要去廁所的時候,那位叔叔二話不說便帶了阿仔去廁所。」

Anna說自從當上全職媽媽,要照顧家中各人的生活,還要關顧他們的感受,感覺身心疲累。「多年來你有關顧自己嗎?」「啊…(恍然大悟)真的沒怎麼關顧自己,但在我快撐不下去時,便會去買些東西給自己!平時我不捨得買的心頭好,在生日時,便為自己買一份生日禮物,這是最大的滿足。」我們在笑言中帶著一絲無奈。我感慨,坊間為特殊兒童媽媽加油打氣的人實在寥寥可數。

「你有向神抱怨嗎?」「我的性格有許多菱角,年輕時凡事過得太順利,所以不懂得去關顧人;反而在這十幾年的『不順利』,跌跌踫踫,流下很多眼淚,我漸漸學會放低自己,首先放低是我的『驕傲』。現在的我不敢問上帝『為甚麼』,只會問『我要怎樣面對』。我也有好驚的時候。的確,有些事情無論你有多能幹都無能為力,但我在當中漸漸領悟到﹕凡事總有出路,要常存盼望;預咗這是神賜給我的試練,考驗我能付出多少愛,多少忍耐,凡事不去計較,…」說著說著,Anna哽咽起來:「我覺得自己的力量是從神而來,每當感覺漫漫長路,捱得好辛苦時,上帝賜給我有內心的平安和喜樂及實在的盼望!感恩有這個經歷。我明白自己不是完美,並非甚麼都做得到,這個『放下』使我能夠與更多人融合,得到其他朋友的支持。」Anna領悟到,做特殊兒童媽媽這個經歷對自己的意義,是生命的改變,並學習放低自己的驕傲,接納自己的能力有限,並更多倚靠上帝。

在特殊兒童的家庭中,母親往往是主要照顧者。父親對母親的支持及參與親子照顧,對媽媽來說極為珍貴,亦是家中莫大的資源。縱然大部分特殊兒童的父母飽受負面情緒困擾,但亦有部分家長能夠維持心理健康,展現出心理回彈力,找到人生的新意義。

劉星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