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專心…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我看見你的兒女中,有人照著我們從父領受的命令在真理中行事,我就非常欣慰。」《聖經新譯本》〈約翰二書1﹕4〉

文﹕陳小碧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在傳統的思想裡,有一份對小朋友學習上的期望﹕勤奮、不怕艱難、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若不夠聰明,也可將勤補拙,重覆鍛鍊,終會把事情熟練至成功。可是,當家長留意到小朋友既非懶惰,又並非不夠聰明,但在學習或處理自己事務時常馬虎了事,便會感到無比焦慮和徬徨,渴想盡快找出問題的根源和幫助的方法。

專注的延伸表現

自從美國先後於1980及1987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及修定版》(DSM-III/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的診斷標準面世後,便喚起了家長們一個新的角度。醫學研究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ADHD是高遺傳性的問題、腦前額葉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調有關,影響了抑制衝動的能力等等。固然,這些發現可以釋除一些疑慮,但對於日常的生活的困惑,還是需要很多支持。

專注是一種執行任務的表現,能夠專心做好眼前的任務,而不受外界的事物干擾。家長或許不察覺,我們希望小朋友專心,並非單單為了目前,而是我們心裡有一種焦慮,擔心此時此刻的不專心,會造成日後的落差或落後。而這種焦慮又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務求盡快完成的心態,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便出現以下的:(1)催促﹕「趕快吧!」(2)揶揄﹕「我猜你這樣的速度,應該要做到晚上?」(3)否定﹕「你不懂又不專心!」(4)恐嚇﹕「不做完,你便不可做其他!」等等的行動。

給予鼓勵肯定的歷程

這值得我們思考,專心,對小朋友來說有甚麼價值?若這個做好眼前事務的歷程,沒有愉悅的感覺、沒有獲得滿足,只為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做,那我們可以想像,這種需要持久的態度不會恆久。這正正反映出,為甚麼小朋友在他們喜歡的事情上,卻能無比專心。家長不妨嘗試在歷程上下功夫﹕

(1)給予鼓勵﹕「要做功課了,我相信你會安坐,做好一份功課。」

(2)給予肯定﹕「這些都是你明白的,我相信你自己可以完成。」

(3)給予支持﹕「如果你有不懂得的地方,請隨時問我,我會嘗試教你。」

(4)給予讚賞﹕「看到你先看清楚題目才動筆,很有策略。」

當小朋友在歷程上獲得滿足,得著的並非只完成眼前的任務,而是他們會從中獲得信心。信心並非指做各樣事情都必定成功,而是有一種願意嘗試的動力;若是失敗了,透過反思,會對自己、對事情有更新的想法。

當信心增加,小朋友會自然地對自己有要求,會希望能獨自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對自己產生期望,那時,我們會看到他們有一份自發的上進心。上進心是一種不斷求進步的態度,在任務後會開展另一任務,挑戰自己。當面對不同的挑戰時,總會遇上困難,若是合適的,又是自己選擇的,便要嘗試排除萬難,決心便派上用場了。

專心的起始來自於安全的感覺

談到家長的疑慮,對於年紀小的小朋友,有時候未做診斷,心裡已是十分忐忑,看著症狀類似,東玩玩西玩玩、不收拾、到處跑,免不了出現對號入座的情況。聖經有一句章節,在詩篇131章2節:「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這段章節或許能給我們一個啟發。詩人形容當一個人能平穩安靜時,會像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這比喻的重點是孩子在母親的懷中,會產生一種安靜安全的感覺。當然這裡並非單指母親,而是父母。專心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在成長的歷程中累積而來的。

初生嬰孩,生理心理皆要依附成人的照顧,穩定的照顧者、穩定的日程、穩定的回應方式,在在都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這裡,隨時都會得著保護。孩子的安心便從此形成。幼兒逐漸成長,穩定的照顧者所提供的,固然並非單單溫飽的照料,而是陪伴和玩耍。每天有穩定陪伴玩耍的時間,簡單如一份按鈕玩具,會因著有人陪伴,輪流把玩,孩子便在不知不覺間,從開心的過程中,延長了對同一物件的觀察,不管是聽、看、觸感,都讓小朋友展開了專注的旅程。

遊戲是小朋友的生活的重心,從中獲得快樂,從開心滿足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他們會漸漸地從常見的事物中,產生好奇心,進行探索。若有成人引導和陪伴,那麼孩子會因著好奇心,而延展他們的專心。希望家長們可以體驗,專心是一種素質,它來自於安心、開心和好奇心;而它也能引領出信心、上進心和決心。盼望大家在和孩子相處時,能經歷平穩安靜,孩子也能隨時追溯到在母親(父親)懷中安穩的記憶。

「情性專欄」之 婚姻的親密感和安全感(上)

講到性愛這回事,特別是在心理學或者性情的學術當中來說,都不是一樣容易明白的事情。雖然我們在現代社會當中,性是開放,如性慾的開放,但在一個成熟的人當中,性慾得到生理的需要而不能解決現代所說的男性和女性的公平。

其實,女性歧視在世界當中是普通存在,引發到西方國家如「#Me too」女權運動,以及東方的重男輕女。

成長當中健康的性情,應從那裡講起?應從赤身露體的說話來講,你可否站在所有不認識的人當中赤身露體?大家知道會有羞恥感,可能你會反問,有些人是可以做到,如 60 年代的披頭四,甚至約翰連儂同妻子能夠在眾人面前做愛,這只是表示他們的開放,沒有講到一個健康的性愛,有性情在內裡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我們需要講的。即是說,一個人能夠站在另一個人面前,能夠赤身露體,必然要有安全感、沒羞恥感,而沒有羞恥感就一定有親密感存在或者有愛包容及安全在內,是一個很重要的質素。但質素如何形成?或許有些心裡學家,都會覺得親密感是由小至大形成的。

同樣,我們所講的依戀,又是一回甚麼事?是受父母的愛護,令這小孩子一出生就有愛。愛不是自由的性,而是學會尊重自我和異性的其他界限。在家庭教育當中,這個人在成長中形成所謂的安全感和親密感。試問從未被愛或不懂得去愛,又怎能知道愛情是怎麼一回事呢?所以在婚姻治療師當中,或者在性的治療當中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人沒有親密感而產生很多的問題。

曾經見過一個個案,有位女士在第一段婚姻當中,發現丈夫喜歡偷她的內衣褲穿在身裡面,令其性慾增加,這男人令到她很驚也很討厭,最後是分開了。跟著遇見第二任的丈夫,他是一位英國軍人,小時成長於一個不懂與人相處的境界當中,從未結婚,當他們兩人相愛結婚之時,有很大困難,就是不知道如何達致所謂的在互動之下兩人產生親密感,在親密感當中引致愉快、相輔相成的性慾滿足,這都是為何講出了赤身露體是沒有羞恥,就是兩人相愛底下有親密感,而有愛、有安全感滋生出滿足自然生態當中的需要,即是說,有親密感、有愛、有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元素。其次,我們都知道,心理學或性慾也好,我們只能以生理的角度需要,如十多歲的女孩開始成熟有月經;而男士有足夠的能力用遺傳的精子去孕育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個十多歲的人,她/他的心態是否真的成熟呢?這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需要成長、成熟,在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成熟,必然會對自
己的情緒、性慾有一個尊重自己、更加需要去尊重別人,懂得去愛別人,而愛是自由社會的選擇當中,如何尊重對方,兩人才會愛、安全感,達致一個健康的滿足的性慾和愛。

「那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彼此都不覺得羞恥。」〈創世記 2:25 〉

陳俊雄博士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主任教授
臨床及輔導心理學家

2019_July_16_MED_rev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夫婦是愛的團隊

相信令父母感到欣慰的事,莫過於看到子女和睦相處、互相扶持、同心孝順。有些家庭真的能做到,這多是來自父母有好榜樣,父母以身作則,教導子女如何彼此善待,家庭洋溢著互助互愛的氣氛。就算偶爾起了紛爭,因著感情有良好基礎,戰火很快便停熄。當大家冷靜下來,想一想,對彼此的觀點和需要更加了解,反而更加相愛。可惜,若夫婦平日已在婚姻中累積了不滿,雖則表面能保持和諧,雙方努力在子女面前避免口角,但內心難免在暗湧中掙扎,夫婦在關係上的張力,會為家庭添上一片緊張的氣氛。這樣,夫婦成了子女的壞榜樣,兩人未能真誠相愛,莫想子女可以從他們學會彼此和睦相處。

安全感的重要

夫婦可以是愛的團隊,以建立真正和諧相愛的家庭,這團隊最重要的元素是安全感。在安全信任的關係裡,夫婦自然可以向對方,坦誠地表露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互相了解、改善現況、計劃未來。有一對夫婦,為著子女的管教,來到輔導室求助,太太說到在教養上的艱難,悲從中來,哭成淚人;而丈夫則沈默地坐在一旁。太太說著說著突然停下來,收起淚水,用手指著丈夫說﹕「回去你一定取笑我。」丈夫回說﹕「我不會的。」但太太仍堅持說﹕「會,你必定會,你上次……。」

「怕」有礙心靈互通

以這對夫婦為例,太太不敢在丈夫面前表露她脆弱的一面,害怕對方會取笑自己。同時丈夫看見太太極度傷心,竟然不敢作出反應。可以想像在這對夫婦之間失去了應有的安全感,大家都怕被拒絕、怕被否定、怕被批評、怕被嫌棄……,總之就是「怕」。這個「怕」阻礙了他們在心靈上的互通,他們平日的對話只能停留在事務上,例如﹕『為孩子報甚麼課外活動?』『今天誰人可以接送子女?』等等,彼此的關係未能進深到愛和親密的層面。而這對夫婦團隊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親密度,最終難於建立幸福快樂的家庭。

恩慈是妙法

對人對己有接納和包容,是淨化心靈和化解張力的妙法。若夫婦能啟動內在的恩慈心,接納和包容自己的不足,同時像器皿一樣,盛載對方的有限,夫婦團隊的安全感便能慢慢建立。父母以身作則,在子女面前自然地作出好父母愛的榜樣,這身教方式尤勝過千言萬語。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134〉

詹玉冰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2019_May_8_EQ

年青人「炒散」選擇的背後

我指教你走智慧的道,引導你行正直的路。你行走的時候,腳步必不會受阻礙;你奔跑的時候,也不會跌倒。《聖經新譯本》〈箴4﹕11-12〉 

在「一試定生死」的現代教育制度中,卓越的文憑試成績能夠把你送進理想大學,享有光輝前途;「滿江紅」的證書卻似「到此為止」的宣判書,要麼選擇迂迴曲折的升學路途,要麼就直赴職場。生於基層家庭的青少年在無法承擔繼續升學的「學債」之下,最終唯有就業一途。就業就有出路?這班剛完成高中課程的青年人,是否已有充足準備進入職場?

 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編輯﹕謝芳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顯示,2016年全港有約308,700名(40%)15至24歲青年從事經濟活動,其餘的大部分仍在學。青年就業人士中有27%從事兼職工作,相比2006年的14%高近1倍;而其中78%從事兼職工作的青年表示因為忙於私人事務、學業及家務,因此以部分時間制工作。從工作能力而言,青年人缺乏工作經驗,技術及知識水平不高,尋找工作的確有難度。但從社會氣氛來說,我們亦不難見到現時不少青年在有選擇的空間下拒絕從事全職工作,反而選擇保障較少的兼職工作,甚至「炒散」,即在多間公司中做散工支取即日的薪金。

每一個年代的人都需要安全感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積極幫助基層年青人進行就業輔導及培訓,其培訓及就業服務督導主任梁振康認為,不是青年人樂意「炒散」,而是社會現況不能帶給青年人心靈最深層,在安全感上的滿足。社會的轉型和變遷其實令工種增多,但工種增多卻不代表向上流動空間增闊。梁主任說:「以完成中學的青少年的資歷來說,他們大可以考取保安牌照當一個全職保安,或直接當一個全職的輪班侍應,兩者都有萬多元月薪,但他們會想:做這些工作,三五年後又可以怎樣?」此外,物價和樓價飛揚,同樣令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欲望降低。不論賺取一萬元還是二萬元月薪,青年人同樣買不起住宅。「既然如此,與其拼命爭取升職加薪,不少青年人寧願安於現狀,花錢在高滿足感的消費上,例如買貴價的珍珠奶茶、常去旅行等。」

基督教迦南堂主任鄭家輝牧師活躍於青少年培訓工作,亦看到現時青少年的工作心態相較過往已有極大的轉變。他不認為是這一代青年人特別差,而是社會已經不同以前。上一代青年人不管是擅長讀書,能夠在眾人中脫穎而出的大學生,還是成績欠佳,轉而跟隨師傅學習一門手藝的,只要肯努力肯苦幹,各種出路都可以上流。然而現今社會讓人看不到遠景﹕不少工作既沒趣,又沒有將來,青少年豈會願意甘心樂意「受困」呢?

生涯規劃對青少年作用
基督教協基會的胡傑興牧師現時在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基礎課程文憑課程。胡牧師認識一些學生,本來中學畢業後打算進入社會工作,部分卻因對自己缺乏認識,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工作,所以唯有繼續修讀基礎文憑;亦有部分同學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那份工作,最後逼於無奈再讀基礎課程文憑。胡牧師發現年青人選擇兼職或「炒散」,除了因為社會流動空間不同以往外,也源於教育系統中生涯規劃的不足所致。

同時身兼全球職涯規劃培訓師的胡牧師指出,現時不少中學都有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服務﹕老師向全班學生派發問卷,尋找他們的職業取向。「如同『大班教學』的問題一樣,老師怎能在兼顧繁重教務的同事又能為學生提供度身訂造的個人職向指導呢!」資源限制之下令每個學生只能隱約知道自己的大概方向,卻未能具體認識自己的喜好、性格和理想,以致當文憑試的失敗否決了他們原本的打算時,便會頓時感到迷茫,不知道應該怎樣、往何處走下去。

幫助青少年檢視生命
現任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的何玉芬博士同時也是一所中學校長。她指出,過去香港學校較重視學業和德行,但少談及學生的夢想和職志,令學生「不知己也不知彼(社會的可能性)」。何博士續指,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2012至2015年的統計,香港學生評估自己參與職業探索的多少,以及對未來方向的認識,都較眾多參與國家低。何博士表示學校需要為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生涯規劃不是單純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出路,而是複雜而多層次的生命培育。首先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然後要認識及探索社會的不同機會和可能性,繼而要培養學生抉擇的勇氣和承擔抉擇後果的責任感。如果學校未能為學生做好有效的生涯規劃,基層的學生同時又沒有父母支援,在成績欠佳需要決定出路時便會十分徬徨,或是胡亂選擇不適合自己的出路,或是畏縮地不敢向前走。」

鄭家輝牧師也是教會關懷貧窮網絡「青年向上流動嚮導計劃」中師友同行元素的召集人。計劃安排一位友師—亦師亦友地為他導航,在工作、進修或其他方法提升基層青年的向上流動能力。鄭牧師認為前路茫茫的青少年只要有友師的幫助,他便能夠逐漸認識自己、規劃未來。師友計劃分三段進行,包括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及自我規劃,讓學員在友師一對一的幫助下,先由了解自己的興趣和長短處開始,繼而學習管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最後規劃自己的未來人生如何。不少已經完成計劃的學員都反映計劃能夠讓他們建立良好工作態度,並計劃自己的將來;甚至有一些學員在計劃途中了解到自己不適合該行業,在與友師多番的討論下認識自己的興趣,便退出計劃重新進入大專院校,裝備自己。鄭牧師分享說:「我感謝一眾友師對學員不離不棄的同行,友師們不是專業的生涯規劃員,但卻能夠透過建立關係,近距離協助青少年自我認識,從而獲得對將來的願景,有了動力繼續奔走下去。」

「青年向上流動嚮導計劃」查詢:3689 98102018Nov12年青人「炒散」選擇的背後

「家庭‧家情」自尊自信‧孩子成才路

20feb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2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香港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家長為了培育孩子成才,由初小開始,便要他們天天「進補」,參加大量興趣班、補習班。可惜有徵文比賽的作品告訴我們,孩子視這些補品如「毒藥」,不但破壞親子關係,更令他們對讀書失去動力和興趣,長久下去失去自尊、自信。這都是家長們的惡夢!

要令孩子成才,最重要是不要令他們失去志氣。怎樣才能保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學者Borba提出,自尊感包括五個基本組成元素,分別是安全感、獨特感、聯繫感、方向感和能力感。家長如能在選擇課外活動上培育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學甚麼來得更重要。

「安全感」是自尊感的最基本元素。如何在課外活動上培養安全感?首先,家長可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嘗試各樣新事物,而不介懷成敗與否。製造機會,讓子女在能力範圍下接受挑戰,並且經驗成功;還有,要制訂合理和一致的家規,讓子女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

安全感之上是自我「獨特感」與聯繫感。要令孩子欣賞自己,先決條件是家長要接納孩子的一切而不附帶任何條件。因為只有你先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接納他自己。在參與活動時,切勿把孩子互相比較,因為這會對父母和子女同樣帶來傷害。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家長為孩子選擇興趣班,必須要考慮到子女的獨特性、興趣愛好,並且與子女的生理、心理發展保持一致。不要以為所有活動都適合你的孩子,最重要是所選擇的活動能把孩子的獨特性,用積極、正面的方式表達出來。

「聯繫感」是指感到自己與所屬的團體(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等)有聯繫,獲得群體的接納、認同和欣賞。要培養聯繋感,家長可以透過幫助子女加入他們重視的團體,經歷團體成員的接納,例如:制服隊伍、合唱團、團契、球隊、義工組織,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這些活動有助子女學習基本的社交技巧,例如:聆聽技巧、溝通技巧、體育精神、守諾言、同理心、尊重別人等。這些社交技巧都是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

至於「方向感」,是指感到掌握生命意義和目標,並且無須依附別人,能夠表達意願,作出決定和承擔後果。孩子選擇了他們喜愛的課外活動後,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訂定目標,他們每完成一個步驟,家長要給予肯定和讚賞。最重要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多作決定,多思考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分析行動後果。

「能力感」是指感到自己有能力去學習新事物和應付新挑戰。家長要注意子女做得好的事,多於他們的失敗;不要空洞地稱讚,內容要具體。家長透過時常讚美和鼓勵,讓子女感受到被喜愛、接納和支持;也讓他們知道所想、所做的是正確。同時,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學到把握自己的生命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的責任是協助他們發掘上主給予的恩賜,並且能夠展現恩賜,便是成才了。

張笑容

資深傳媒人、親子教育顧問

「笑容生活教室」https://www.smiletraining.hk

轉載:《孩子成才攻略前傳》

Mingpao-output-20FEB2018

 

余德淳「EQ接見室」之正面態度調整負面經驗

171220

最近,在所接見的學生群中,大部分遇到安全感問題所困擾。小學生大多告訴我不明白為何父母總是欣賞別人的孩子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中學生就表示被所愛的朋友、所追求的對象不被接納而產生憂愁及嫉妒。但他們最終給問題一個歸因,就是自己是一個不可愛的人。其實,在家庭中,母親應是孩子們在情感挫折時的避難所,給予安全感和繼續前行的勇氣。而父親則要保持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多交流,因父親的欣賞會讓他們得到情感滿足,樹立一個健康異性的榜樣。因為那些完全沒有異性交往的少年人會出現社會性發展遲滯和過度依賴父母的徵兆,缺乏安全感。

一個有安全感基礎成長下的小孩,自兩歲的關鍵期起便能觀察得到,例如當小孩子知道父母離開一會也不會哭,因相信會好快再次見面,而最後父母真的守承諾回來擁抱孩子。當然,如從小並無這信任關係基礎的建立,那就需要靠後期常保持穩定的一致性行為,及多重的思維辯論,來擊敗內在不住自我控訴的那個自己。我每次與這類自我否定的學生在完結對談前,我也會鼓勵他們學習與自己的不足夠和解(重新學習與人溝通能力)、回想自己是一個幸運兒(因愈覺得自己缺乏的人,愈無力對別人好)。

我常提醒自己一個助人的人常要作自我察覺來保持對生活的彈性度和愉悅。因為我要讓對方的眼睛看見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來找到助力,以正面的態度去調整這次負面的經驗。這目的是激勵對方為這遭遇來增強一份內在的警覺力,(因不舒服的感覺是有助再一次認識自己的價值觀,並認清雖然不能改變事實,但卻可改變自己的態度,例如為何一定要取100分才是最滿足,就算取到100分又是否代表最好?)但是,卻不致於過度,因易造成深刻的陰影。

「如果我們遭遇患難,那是要使你們得著安慰,得著拯救;如果我們得到安慰,也是要使你們得到安慰。這安慰使你們能夠忍受我們所受那樣的痛苦。」林後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