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如何提升EQ?

上回提到EQ(情緒商數)的迷思,擁有良好情緒商數,似乎更能偵測、理解及處理情緒。同時,避免被情緒騎刧,理性地應對生活中大小事項。那麼,我們如何提升情緒商數呢?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認識情緒

情緒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所有情緒都有其功能,並推動我們採取行動,以應付周邊發生的事件。比方說,當我們面對失去(如失去工作、分手)或人生經歷挫折時(如考試不合格、籃球比賽輸了),我們會感到悲傷;悲傷的情緒反映著我們所經歷的現實跟我們期望的生活有差異,也告訴我們所失去的對我們十分重要;而悲傷推動我們反思及分析挫折。例如:分手後感到難過,我們便知道這段關係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然後我們會反思如何處理及珍惜關係,令下一段關係更成功。另一種常見的情緒是焦慮,焦慮提醒我們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協助我們為未來作好準備。例如:當我們面對考試時,焦慮會提示我們分配時間溫習,並暫時減少玩樂時間,以較佳的狀態應付考試。

二、了解情緒的三個部分

其實,每種情緒體驗都可以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想法」、「身體感受」及「行為」。例如,當你今個月的業績下降,被上司責備時,你可能會感到「難過、失望」,伴隨的想法可能是「我能力不足,業績下降都是我的錯」,身心感到很沉重,沒有動力做其他事。由此可見,情緒跟想法、身體感受及行為環環相扣。當你察覺腦海裡有一些想法、身體有不同感受、有一些行為傾向時,這都是情緒的一部分。事實上,當這三個部分改變時,我們的情緒也隨之改變。承上例子,當同事跟你分析「業績下降與你的能力未必有直接關係,現在市道有點差,的確會有影響」,你便會有一個更符合現實、減少自責的想法;難過和失望的情緒便得以紓緩。因此,當我們重整了想法,便能為情緒「降溫」了。

三、感受當下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太強烈,使我們不能好好分析「情緒的三個部分」,更遑論重整想法!靜觀能讓我們專注於此時此刻,從固有的思考模式和情緒中抽離出來,可騰出空間讓我們客觀、冷靜地思考;達到紓緩情緒的效果。我們不妨練習靜觀呼吸。觀察每次呼吸,吸氣時,腹部會漲起;呼氣時,腹部會收縮。若在呼吸練習時,留意到自己在思想及情緒間盤旋,嘗試把注意力慢慢轉回呼吸上。只要持續練習,你就能在情緒強烈時,抽離一下;從而理性地分析,作出更明智的行動及決定。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理性與感性:EQ的迷思

情緒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的情緒有高低起伏,而情緒正是我們面對事物的一種心理反應。最近筆者跟朋友談起情緒管理,朋友說:「某位朋友經常發脾氣,他的EQ很低。」他接著說:「另一位朋友無論經歷甚麼事也不會有特別情緒,他的EQ很高。」究竟甚麼是EQ?情緒又能否用商數來表示呢?

談起EQ,相信很多人也會聯想起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著作EQ。這本1995年出版的書提出了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引起了廣泛討論,有學者質疑情緒能否用商數來質量化?如果情緒能夠用商數來顯示,那情緒商數跟智能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是否相關?情緒商數是不是應該被包括在智能商數裡面?

後來,學界衍生了對情緒商數有三種不同的理解。情緒商數(EQ – Emotional Quotient)指用來測定人的情緒及其變化的商數;情緒智慧(EI – 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測定人面對情緒問題的認知強弱;情緒智商(EIQ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把情緒的認知也視為智能商數的部份,類似於情緒方面的智能商數。現在常說的EQ通常是指EI或EIQ。Salovey與Mayer(1997)定義情緒智商為一種準確地察覺、評估、表現情緒的能力,擁有良好情緒智商能促進身心健康、工作表現及領導能力。心理學家提出了多個情緒智商的模組及其評估方法,其中Salovey和Mayer 的能力模組(Ability Model)指出情緒智商有四方面:

一、感知情緒:從人的面部表情、聲音、圖像及文化背景偵測人的情緒。

二、運用情緒:運用情緒來促進各種認知活動(例如: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理解情緒:解讀不同情緒及理解情緒與意境的互動。

四、管理情緒:運用有效方法調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不被情緒駕馭。

了解過情緒智商的定義,下次讓我們來探討訓練情緒智商的方法吧!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體諒別人的功課

th (3)

每次接見學生後,我會將觀察告知父母,很多內容是他們從不知道的事。父母常感疑惑的是﹕自己不辭勞苦地作出教導後,得到的卻是氣餒的結果,「為何孩子錯完又錯,沒有持續性的進步?」我明白父母從憤怒、憂慮到失望,他們因「想理卻不能理」而常處於這糾結的狀態中。其實,我所接觸大部分的孩子中,都是渴望自己有進步的,奈何真正干擾他們未能有效地學習的是心理壓力。

有一位9歲的男孩,常被媽媽投訴考試答題失誤,他說無言以對﹕「我也不想看到一個如此『失魂』的自己。」他說,每當做功課時,媽媽常說﹕「唔該你做快些啦!」「我不明白媽媽為何不體諒一個小學生,在未熟練的情況下當然會做得有點慢。」隨後,他又補充說,媽媽可能忘記了自己當年也曾是個小學生的經歷,喜歡用「身經百戰」的成人標準去衡量快與慢。我敬佩這位男孩,小小年紀已能一語道破當中的關鍵。

事實上,父母真正要培養孩子的不是做功課的效率,而是一份毅力,因毅力高的人會因為找到意義感而不覺無聊;也因有挑戰感而不覺辛苦;因有個人興趣而不覺在「服刑受罪」。有毅力的小孩會愈做愈起勁,因為他會發現自己對這任務甚有「天份」,並有合適的發揮。

從這個案中,我反省一個很重要的EQ操練,就是如果人能常體諒別人,他日相處就不會留下有後悔的回憶,因為人一生最沒用的情緒,就是為過去而「內疚」和為將來「擔憂」,這些只會讓人停滯不前和空想。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 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 3:11〉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孩子自我解難有潛能

running s.jpg

每當收到家長來信,描述孩子有關問題,但從接見孩子分享的對談中,卻會發現不一樣的故事。這些想會面的學生,期望讓我看到他們在那些問題上有盡力糾正和努力作自我改進的建議方法,因從別人口中聽見我是「不會少看人,常稱孩子是自己的小老師。」當中最大分別之處,就是與小孩溝通模式當中,有否讓孩子看到自我解決問題的潛能。至於能否發揮出來,就在乎作父母的信心。

這天,當再見一位10歲的男孩時,立即表示感激他助我完成人生第一次的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事,「如在中途累了,就要稍為減速,甚至停下來看看風景,為自己打氣。」我還拿出相片作「使用了你的好建議」的證明。他接過相片時,臉上綻放的是滿足及自信的笑容。

回想這小孩的成長,一直對自己的能力帶有懷疑,「無論自己有多努力讀書溫習,考試時腦海也是空白。」因成績未有顯著進步而失了信心。事實上,建立孩子的信心,需要從「小成就」而開始累積。這男孩談到自己遺傳到爸爸的健康體格,故相信「我最好表現的是賽跑。」我立即提醒﹕「既然相信遺傳,你爸爸也是一位碩士生,你應該也會遺傳到優良的讀書基因。」他突然笑了,「我沒有想到這一點。」

隨後,我分享自己的奮鬥經歷,告訴他一個成功的真相,就是成功之前會經過無數次失敗及想放棄的念頭,「成功不是靠聰明而是毅力的建立。」他好像明白我的提示,並提自我建議,下次考試前腦海若仍空白一片,那就可以從錯誤中做好改正,這樣可減少下一次有遺忘的可能了。接著,他立即問我說:「蕙姐姐,下次帶同我去一起跑馬尼拉,行嗎?」我微笑點頭,心中為他重拾鬥志而感安慰。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標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3-1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