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心理學:愛情還是「麵包」

有調查發現,校園中的女孩子要在一個自己喜愛的窮小子和一個喜歡自己的富家子之間作選擇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窮小子。通常給出一個解釋:愛情是感性的東西,並不是物質可比擬。否認了愛情是盲目的說法。

為何在校園裡作此研究呢?可能因為這些青少年畢業之後,進到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就可能發覺「麵包」(物質)與愛情同等重要。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年輕人自然選擇愛情,但是年紀大的人會選擇「麵包」。可是,這情況並不是絕對。歷史上,極其轟動的例子發生在1936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身上。他因為不理會政府及教會反對,堅持迎娶美國離婚女子Wallis Simpson為妻,結果放棄王位。至於女性為了愛情而放棄「麵包」的例子,近年也有;就發生在2021年,日本真子公主為了下嫁大學同學小室圭,甘願脫離皇室,變為平民;也不領取1.5億日圓補助金,成為佳話。

有人認為準確的情況,就是在窮困、沒有錢的時候,人會發覺「麵包」比愛情更重要;但是當人有足夠「麵包」(特別是金錢)的時候,就會尋求愛情,甚至是新的愛情。

上述這些情況及理論,與社會進化過程頗為吻合。在早期社會,男性尋覓配偶主要是延續後代或發洩性慾,並沒有戀愛這回事。至於女子下嫁,大部分人為尋求安全感及衣食無憂。若女子嫁不去,則令家族蒙羞。故此,為求出嫁,也沒有談情說愛的需要。隨著時代演變,社會也漸趨穩定,宗教也指出了過分著重物質的壞處,結果愛情及「麵包」並駕齊驅,各有各的重要意義。到了近代,男女地位趨向平等,生兒育女已經不重要,愛情因而開始被高舉起來。雖然如此,目前在貧窮及落後的國家,嫁娶仍然是以「麵包」為主。至於在富裕及福利好的西方社會,由於並不缺乏「麵包」,令愛情更顯珍貴。可是,這些國家大多流行個人消費主義,偶然有人會為了物質而出賣愛情。

聖經相當著重愛情,與當時世俗思想不同。例如在舊約雅歌第八章7節所講:「愛情,眾水不能熄滅,洪流不能淹沒;如果有人拿自己家裡所有的財產去換取愛情,就必被藐視。」作者在上半節強調「愛情」的偉大,而下半節則描寫世人要是將所重視的「麵包」全部拿出來換取愛情,價值仍然不及愛情貴重,必定被輕視。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嫁個有錢人

「嫁個有錢人」是否大部分女性的夢想?還是「有情飲水飽」更令女士幸福呢?

試想想,成為有錢的貴婦,可住大屋、養番狗、穿名牌衣服、滿身珠光寶氣、出入名車接送、享用美酒佳餚、隨時乘私人飛機旅遊各地……。想起來也令人陶醉。反過來,看看「有情飲水飽」的浪漫愛情想法,實在毫不實際。現實中,社會裡有不少新聞報道指出,「貧賤夫妻」真是「百事哀」!

美國有一位名叫波爾斯的女士,曾經在當地一份報章刊登了以下文章,大意如下:「本人年輕貌美、談吐文雅,想嫁給年薪五十萬美金的人。其實我的要求並不高,因為在紐約年薪一百萬美元才屬於中產。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嫁給這類人?目前我約會的人中,最有錢的人年薪才二十五萬;但要住進紐約的中央公園高檔豪宅,這年薪是遠遠不夠的。我想知道:一、有錢的單身漢一般在哪裡消磨時光?二、我應該把目標定在哪個年齡階段?三、為甚麼有些有錢人的妻子都是相貌平庸呢?四、你們怎樣決定誰能做妻子,而誰只能做朋友?而我現在的目標是結婚。」

後來,她收到一位華爾街大班的回信:「從生意人的角度來看,跟你結婚是一個糟糕的經營決定。其實這是一筆『財與貌』的交易:甲方提供迷人的外表,乙方出錢公平交易。但是這裡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你的美貌會消逝,但是我的錢財卻不會無故減少。實際上,我的收入很可能逐年遞增,但是你的美貌卻不可能這樣。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我是增值資產,而你是貶值的,甚至是加速地貶值。如果美貌是你唯一的資產,十年之後,你的價值堪虞。用華爾街的術語說:『跟你交往的交易倉位一旦貶值,就要立刻拋售,不應長期持有。』聽起來很殘忍,但卻是明智的選擇。因此,我們只會跟你交往(租賃)而不會結婚(購入)。所以我勸你還是不要尋找可以嫁給有錢人的方法了!」

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五章,記載一位既聰明又美麗的女子亞比該,她嫁給了一個很富有的人──拿八。拿八為人粗暴,又行事凶惡。準以色列王大衛派人請求拿八隨便給他們一些賞賜,拿八卻拒絕,兼辱罵大衛派來的使者;因而激怒了大衞,要舉兵報復。幸得亞比該及時作出補償及賠罪,才避免了滅門之禍。這時候,拿八在家擺設筵席,並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當妻子把這些事告訴他的時候,他被嚇得魂不附體,立刻中風癱瘓了。大約過了十天就死了!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愛情三重奏

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於1986年提出「愛情三因論」(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指出組成愛情的三個要素:

一、承諾(Commitment):有意識地決定彼此堅持,以及負起責任。這是一種空洞式的愛情(Empty Love)。

二、激情(Passion):跟對方有一種強烈的生理及情緒反應,感覺到熱情及興奮(包括性慾)。這是一種情慾式的愛情(Infatuated Love)。

三、親密(Intimacy):這是一種互相依戀及親密接觸的關係,是一種喜愛式的愛情(Liking Love)。

如果上述三個要素互相結合,可產生高一階的愛情:

一、親密+激情:是屬於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卻缺乏承諾。

二、親密+承諾:若沒有激情,這屬於夥伴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

三、激情+承諾:缺乏了責任,這屬於衝動式愛情(Fatuous Love)。

要是三種要素全部結合在一起,則會成為最高級別的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代表雙方最理想及最完整的愛情。不過,若三種要素完全不存在,真是屬於沒有愛情了!

史坦伯格更認為上述各種愛情,會隨著時間或環境變化而有所加減。因此,一種方式的愛情可以轉到高一級或低一級別。

認識這「愛情三因論」,可以幫助情侶分析目前雙方的愛情狀況有何強項或弱點,並應該在哪方面努力,才能達致理想的愛情關係。

對於這個理論,比較主要的批評是沒有提及這些愛情級別在戀愛哪個階段中出現,或要維持多久才會進化(或退化)出來。此外,不同年齡(和年齡差距)的情侶,也會有明顯的分別。

波蘭University of Wrocław曾經進行了一個多於25個國家文化的研究,調查了11,000人,發現這「愛情三因論」經過30年有多的時間,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及各種男女關係;因而證明了愛情三重奏的普世性(見Sorokowski等人,2020年8月,《性研究》期刊)。

聖經對於夫婦之間的愛情非常重視,包括了互相委身(馬太福音第十九章6節)、激情表達(哥林多前書第七章9節)及發展親密關係(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11節)。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結婚是愛情的墳墓?

「結婚是愛情的墳墓」(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被認為是十八世紀意大利著名作家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的名言(見於他逝世後衍生的作品《我的一生》),這句說話引起不少人共鳴。除了婚姻亮起紅燈的夫婦之外,有不少人因為父母的婚姻經歷也認同了這句話。不過,這種想法也引起其他人反感,有人認為把婚姻的重要性貶低了。反對的人認為,婚姻應該是「快樂的起點」(marriage is the beginning of happiness),是屬於新婚夫婦的結婚禮物。

既然說得出「墳墓」這個詞語,就表示愛情應該確實曾經出現過,只可惜在結婚後被埋葬了。的而且確在男女戀愛的過程中,愛情肯定非常熾熱。這時候雙方的關係是十分浪漫甜蜜,自由自在;兩人會盡量表現出自己的優點(外貌及內涵),卻又隱藏自己的缺點。結婚之後,這些被隱藏起來的弱點便陸續浮現出來。另外,婚禮之後雙方便一起生活,需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生活瑣碎事宜,並不怎麼有樂趣;而且在互相適應時,很容易出現矛盾。還有一種心理現象,算是「光環效應」,就是戀愛有如月亮的光環向周圍擴散,把所有事情美化了。但是蜜月期過後,就把這效應消除,暴露了生活暗淡的地方。

另一方面,結婚也有新鮮的環境,又容許兩人享受二人世界。對於遵奉傳統道德的夫婦,結婚後使性愛合法化,甚至安全感增加,減少未婚懷孕的憂慮。因此,更加能夠享受性的樂趣。此外,結婚帶來組織家庭的責任,使夫妻關係更進一步,讓愛情變得更現實及更成熟。故此,結婚應該是戀愛的「學車證」,而不是「畢業證」。根據“Health Encyclopedia”的意見,結婚後夫妻應該學習下列事情:

一、經常及清楚地溝通

二、向對方說出感激的說話

三、製造浪漫的二人世界

四、計劃一些屬於個人的時間

五、明白雙方可以意見不同

六、互相建立信任

七、彼此寬恕

聖經也提及婚姻的各種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項:

一、彼此相愛:「無論怎樣,你們每個人都要愛自己的妻子,像愛自己一樣,妻子也要敬重丈夫。」(以弗所書第五章33節)

二、互相配搭:「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個和他相配的幫手。』」(創世記第二章18節)

三、生兒育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對他們說:“要繁衍增多,充滿這地,征服它」(創世記第一章28節);「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箴言第二十二章6節)。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勞燕分飛

中國成語「勞燕分飛」是指「伯勞鳥」與「燕子」各自飛向不同的方向,喻意是「夫婦離異或男女分手」。離婚現象於近年越來越普遍,手續也越來越簡單。法律上,原本要在不可挽回的婚姻狀況下,才批准離婚。故此,很多時要求夫婦雙方先接受調解,並且須經過一段分居時間,方獲得批准正式離婚。近年,這些條例似有若無,差不多在雙方同意之下便可以了。

在男女平等及女性經濟自立的社會中,一般是妻子提出離婚,而主要原因是出現了第三者,卻又不一定是男方有「狐狸精」。因為妻子若有了另一位情郎,即使丈夫沒有發現,她也很難同時接受兩位男士。因此,女方多數要求離婚。反過來,丈夫不會主動要求離婚,除非受到第三者施壓或要挾。

離婚一般原因就是雙方性格不合,這是一個藉口而已。因為男與女的性格本來就是不相同。關係好的話就是互相補足,若婚姻出現問題,就是性格衝突。其實真正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出現第三者之外,也有人因為姻親、子女、經濟等原因而離異,特別是出現家暴或某一方有毒癮、酒癮等問題。近年偶爾出現的原因是某一方公開承認自己屬同性戀者身份。此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丈夫或妻子患上了「病態性嫉妒」的精神障礙。在毫無證據之下,某一方堅持指配偶不忠,令對方忍受不住。

離婚表面上可以短暫地解決問題,實際上還有後遺症;主要是家產分配及子女的撫養權。很多時,雙方要對簿公堂,反目成仇。另一方面,離婚後影響年幼子女的成長,特別要注意心理、情緒方面,需要小心安排。還有一點,夫婦離婚後會出現感情真空的狀況,若不早有心理準備,很容易墮入另一段不合適的感情關係。尤其是結婚多年的男士,離婚後過獨身生活比較困難;大多數人若不是回父母家中居住,就是很快找到另一位伴侶。反過來,女士比較容易與人相處及與親友保持關係;離婚後或會感到自由,會學習其他興趣,甚至成功發展個人事業。

由於傳統猶太人的婚姻不單單是男女二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的事。故此,聖經容許,但不贊成離婚。除了因為以下三個“A”:

一、姦淫(Adultery):「我告訴你們,無論誰不是基於淫亂的緣故而休妻另娶,就是犯通姦罪了。」(馬太福音第十九章9節)

二、虐待(Abuse):「若他娶另一個女子,仍不可以減少她的食物、衣物、房事。若這三樣他沒有給這個女奴做到,女奴就可以離去,無需任何代價,不用付銀子。」(出埃及記第二十一章10至11節)

三、被拋棄(Abandonment):「不信的丈夫已經因妻子而成為聖潔,不信的妻子也已經因那弟兄而成為聖潔。不然,你們的兒女就不潔淨,但現在他們是聖潔的。可是,如果那不信的要離去,就由他離去吧;在這種情況下,那弟兄或姊妹都不受約束。然而,神呼召你們,是要你們和睦。」(哥林多前書第七章14至15節)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無性婚姻可行嗎?

一般而言,親密的關係肯定包括身體接觸,例如牽手、接吻等。對夫妻來說,性行為是一種親熱表現。不過對於一些結婚一段時間,特別是生育孩子之後的夫婦,兩人的性生活很容易變得淡漠,甚至可有可無。假若一起生活的夫妻,超過一年時間沒有(或記不到有)性交的話,可算是「無性婚姻」了。

台灣著名女歌手蔡琴與導演楊德昌同居幾年,揚言兩人沒有性關係,曾經引起很多人討論。他們最終分手了,也令人懷疑「無性婚姻」的實際可行性。

根據分析,大部分「無性婚姻」有下列原因,包括關係破裂、性功能失調(或不協調)、另有性伴侶(第三者或網上外遇)。當然,嚴重的身體疾病也會影響性生活,但是在現今社會並不常見,而且甚少人因求助而曝光。

即使當事人接受這種像朋友多於夫妻的無性婚姻關係,一般人仍然認為兩人遲早會出現婚姻問題,甚至有離婚的機會。有一研究論著發現,性愛的行為有助雙方維持關係的滿意程度(見Amy Muir等人,2015年11月18日《社會心理及人格科學》期刊),或可以反映沒有性愛的婚姻容易產生不滿。有婚姻專家發現,「無性婚姻」會影響個人情緒,使人感到孤單及降低自信心,而且容易出現胡思亂想的狀況,包括懷疑配偶對自己不忠。

在2007年,國內曾經播出了一套電視劇集《愛了散了》,是根據作家瑛子的個人著作改編而成的。故事講述一對家庭及事業皆令外人羨慕的夫妻,他們有一隱藏的秘密,就是丈夫曾經因意外導致性無能。劇情發展下去,涉及女主角與其他男女之間的複雜關係,包括出現各種感情瓜葛,甚至發生妒忌與謀殺事件。這故事的情節展示了「無性婚姻」之中,兩夫妻存在的心理掙扎與苦惱。

聖經雖然強調婚姻中性愛的重要性:「男人將離開父母,與妻子親密相連,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第二章24節)但是新約也有提及,需要時夫妻雙方可以暫停性行為,但只是「暫時」;哥林多前書第七章5節:「夫妻不可彼此剝奪,除非雙方同意為了專心禱告而暫時分房;以後仍要同房,免得撒但趁你們情不自禁的時候誘惑你們。」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銀髪夫妻

在街上遇到一對白髮老人家,看上去應該是一對夫婦。老夫老妻逛街,不少人是男士在前,女士在後跟著走,還有點氣急敗壞;但是也有些長者手牽手逛街,令人羡慕。當然,也有「兩老」各走各路,因而被旁人忽略。

對於這些「銀髪夫妻」,有以下各種情況:

一、「白頭到老」現象

在傳統社會中,「白頭到老」是最常見的情況;夫婦結婚多年,夫唱婦隨。不過,兩口子也經歷過不少艱辛歲月;互相適應之後,才可以長相廝守。《金婚》是2007年由鄭曉龍執導的長篇電視劇集,曾經多次獲獎。故事述說上世紀50年代,男主角佟志是一名機械技術員,邂逅了一位比他年青很多的小學老師文麗。兩人結婚雖然有愛情滋潤,但是也產生了各樣現實社會及生活上的問題;而他們最終一起度過了風風雨雨半個世紀的婚姻生活。

二、年老再婚現象

現今社會離婚後或鰥寡再婚的情況,隨著社會平均壽命延長而逐漸多起來。有研究指出,長者再婚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擔心公眾輿論及社會接受程度(參考Nasrin Osmani等人,2017年11月《離婚與再婚》期刊)。早年生活在大家庭,或者喪偶後要照顧子女的人(尤其是女性),往往不敢再婚。但是現代社會因為家庭制度改變,父母再婚愈見被子女們接受。因此,「第二春」的情況好像西方社會般普及。《我的極品老媽》是另一相當受歡迎的長篇電視劇集,由著名女演員斯琴高娃飾演一位年過半百的寡婦。她原本想幫助一位愛情坎坷的男士,結果兩人反而戀愛起來;又在女兒不滿及激烈反對之下,秘密結婚。很多時,老人家再婚並不著重性生活,更重要是滿足精神需求,甚至生活上互相照顧彼此需要。故此在這方面,男性比女性較快再婚。若因此能夠減少雙方的子女的精神及物質負擔,也是大多數親友樂意看見的局面。不過,日後也可能因此而出現財產分配,甚至爭奪遺產的問題。因此,應該及早考慮,甚至做好法律上的準備。

聖經容許人再婚,舊約申命記第二十五章5至6節指出,沒有子女的寡婦應由丈夫兄弟娶過來,並且傳宗接代。新約哥林多前書第七章39節更清楚指出:「丈夫還活著的時候,妻子是受約束的;如果丈夫死了,她就可以自由地嫁給她願意嫁的人,只是要嫁給主裡的人。」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童話故事裡,白馬王子與白雪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並從此幸福地生活下去。這是很多情侶結婚的時候的夢想。可惜童話是虛構的!現實裡,鮮有婚後永遠幸福快樂的夫婦。在現今開放的社會裡,能夠維持「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已經不容易了!曾經出現過比較消極的想法,就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以之來自我安慰,或安撫失戀及失婚的人。因為這種觀念強調滿足於當下的享受,無須理會永恆,減少期望及失望。

為何實現中國名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婚姻諾言如此困難?原因主要是時代轉變了,夫妻互相依賴的情況逐漸轉變,甚至不存在。昔日除了達官貴人及富裕家庭的女兒之外,一般女子沒有接受教育或個人才幹,而且社會地位相當低下,不能自力更生;唯有出嫁,倚賴丈夫才能安全地生活下去。另一方面,傳統男士須外出工作,無暇處理家庭雜務及照顧子女(或父母),故此要靠娶妻持家,望得賢妻良母協助。但是現今社會之中,女性的地位、接受教育的機會及各種權利與男子相同,甚至超越男性,導致上述的利害關係改變,甚至顛倒了。再加上工作或其他需要,夫妻分開的機會越來越多,各自獨立生活的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婚姻的互相倚賴關係變得脆弱,而在崇尚個人自由的社會中,更成為無形枷鎖,甚至妨礙個人發展及社交機會。「少年夫妻老來伴」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在某些地方(例如美國),夫婦離婚率已超過50%,還未計10-15%已經分居,但是沒有申請離婚的夫婦。

長相廝守又快樂地生活並不容易,在現時社會制度下,要刻意用心經營。根據心理學的原則,刻意改變對方的缺點並不能令婚姻更幸福,而且通常並不成功;反過來強化雙方的優點或正面的關係,才能令婚姻更愉快及鞏固。此外,Sandra Murray及Jaye Derrick(2005)在Mark Baldwin主編的Interpersonal Cognition提出一個奇特的建議,就是把配偶想像成比現實的她(他)更美好,像初戀時對情人的錯覺,會令夫妻關係更佳、更長久。

聖經除了有很多維繫夫妻關係的經文,更強調婚姻是神聖的,而且不可拆散,就如馬太福音第十九章6節所言:「這樣,他們(夫妻)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的了。所以,神所匹配的,人不可分開。」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逃婚的心理

以機智聞名的美國喜劇演員Groucho Marx曾說:「在荷里活,新娘留著花束,但丟棄新郎!」美國荷里活在1999年拍攝了一齣相當賣座的電影Runaway Bride(中文譯作《走佬新娘》),由著名女影星茱莉亞羅拔絲(Julia Roberts)主演,她飾演一個屢次丟下未婚夫逃離教堂的女子瑪姫,她導致很多尷尬場面出現,被大眾媒介譏諷為「走佬新娘」。

其實逃婚者不單是新娘,也可以是新郎,而且不限於婚禮時逃走,也包括(更常見的)婚禮前取消婚約。現實中,最著名的例子發生在2005年4月,美國喬治亞州的Jennifer Wilbanks因為逃避婚禮而虛報自己被綁架,導致警察四出偵查,甚至懷疑她被未婚夫謀殺了。結果,被聯邦調查局揭穿她虛報案件,被判守行為兩年及履行120小時社區服務,並罰款2,000多美元。

若要解釋這種臨時「腳軟」(即臨陣退縮)的現象,根據Aaron Ben-Ze’ev博士在2011年11月13日《今日心理學》期刊中指出,有以下三種主要原因:

一、內心恐懼日後不能承擔妻子的責任

二、害怕婚禮中對配偶許下長遠(一生一世)委身的諾言

三、發現自己並非真心愛新郎,或者發覺對方並不是自己的理想對象。

當然還有其他特別的原因,例如有第三者出現,原本打算騙婚的人突然良心發現等等。

另一方面,卻有男女於婚前才發覺不合適對方,但仍然繼續婚禮。他們的解釋:因為邀請觀禮的帖子已經發出,酒席也已經定了,很難更改。通常更重要的原因是臨時取消婚禮,會令雙方家長非常尷尬,又會引起親戚朋友非議;甚至成為街知巷聞的醜事,以致日後很難面對其他人。不過,日後卻非常後悔。

《走佬新娘》的結局是瑪姬遇到一個很了解她的情人(由李察基爾Richard Gere飾演的記者)。雖然她仍然逃婚一次,但是最後終於克服恐懼結成夫婦,幸福地一起生活。

聖經也有記載因為害怕而逃離現場的事件,主角就是先知約拿。根據約拿書第一至三章的記載,先知約拿得到上主的指示,要到民族仇敵尼尼微城作審判的警告。在出發時,他「腳軟」起來,於是隱藏身份轉乘另一艘船往相反的方向去。上主興波作浪,導致有沉船危險,約拿身份因而暴露,他主動提出讓人把他拋下海中。他終於無奈地到達目的地,宣告上主的審判。結果全城的人悔改,避免了滅亡!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情愛心理學:負心郎

有一個經常被人發問,卻又沒有確實答案的問題:男性和女性哪方更容易濫交呢?一般人認為男性更容易濫交。不過由於這類性行為涉及男與女雙方,假若一位男士有五個女性性伴,即表示參與濫交的女性比男性多五倍。這確實是一個矛盾的問題。由於性行為屬於十分私人(private)及秘密(secret)的行為,故此很難有確實的數據。根據TW Smith(1992)在《社會生物學》期刊論述及比較過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挪威的國民調查,似乎確認了男性比女性多性伴侶(多1.16至8.45倍)。假若把長者的資料移除,男女的比率相差更為明顯。不過,不少受訪者沒有作答,而研究人員認為,受訪男性會過分誇張性伴數目,而女性則會刻意減低數字。

從歷史上看,似乎男人確實比較風流。傳統的中國財主有三妻四妾,而文人雅士經常出入妓院。至於西方社會,唐璜乃最知名的風流人物,近代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愛情史,也相當聞名。

有人認為男人在愛情方面的心理很不正常,雖然懷抱著妻子,腦海卻能想著另一個女人;縱使妻子身材豐滿,但是也喜歡一位苗條淑女;雖然家裡有三從四德的女人,但是偶爾也希望擁有豪爽不覊的女伴。

中國戲曲之中,有一個《陳世美不認妻》的故事,正代表著負心男人。故事改編自《琵琶記》,講述北宋時期的清貧書生陳世美,他因為沒有錢求取功名,其妻秦香蓮辛苦賺錢供他赴京考試。結果他高中狀元,並被皇帝欽點為駙馬。秦香蓮見丈夫很久未回家,便帶著子女上京尋找。可惜陳世美否認與她的夫妻關係,並將她趕出家門;事後,更下手追殺滅口。秦香蓮逃過毒手,終於來到大公無私的「包青天」包拯處告狀。結果包拯不理太后及公主的阻攔,用皇帝准許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把陳世美砍頭。

聖經也有記載一些丈夫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拋棄妻子,例如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舊約創世記第二十章記載,亞伯拉罕移居到南部的地方,因為害怕當地人,稱自己的妻子撒拉為「妹妹」。結果弄巧反絕,撒拉被當地的王亞比米勒強娶為妻。幸而上主出手相救,才解決了事件。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