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於1986年提出「愛情三因論」(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指出組成愛情的三個要素:
一、承諾(Commitment):有意識地決定彼此堅持,以及負起責任。這是一種空洞式的愛情(Empty Love)。
二、激情(Passion):跟對方有一種強烈的生理及情緒反應,感覺到熱情及興奮(包括性慾)。這是一種情慾式的愛情(Infatuated Love)。
三、親密(Intimacy):這是一種互相依戀及親密接觸的關係,是一種喜愛式的愛情(Liking Love)。
如果上述三個要素互相結合,可產生高一階的愛情:
一、親密+激情:是屬於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卻缺乏承諾。
二、親密+承諾:若沒有激情,這屬於夥伴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
三、激情+承諾:缺乏了責任,這屬於衝動式愛情(Fatuous Love)。
要是三種要素全部結合在一起,則會成為最高級別的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代表雙方最理想及最完整的愛情。不過,若三種要素完全不存在,真是屬於沒有愛情了!
史坦伯格更認為上述各種愛情,會隨著時間或環境變化而有所加減。因此,一種方式的愛情可以轉到高一級或低一級別。
認識這「愛情三因論」,可以幫助情侶分析目前雙方的愛情狀況有何強項或弱點,並應該在哪方面努力,才能達致理想的愛情關係。
對於這個理論,比較主要的批評是沒有提及這些愛情級別在戀愛哪個階段中出現,或要維持多久才會進化(或退化)出來。此外,不同年齡(和年齡差距)的情侶,也會有明顯的分別。
波蘭University of Wrocław曾經進行了一個多於25個國家文化的研究,調查了11,000人,發現這「愛情三因論」經過30年有多的時間,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及各種男女關係;因而證明了愛情三重奏的普世性(見Sorokowski等人,2020年8月,《性研究》期刊)。
聖經對於夫婦之間的愛情非常重視,包括了互相委身(馬太福音第十九章6節)、激情表達(哥林多前書第七章9節)及發展親密關係(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11節)。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