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常用的精神科藥物治療

目前未有藥物能根治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症狀;然而,若患者具侵略性或自我傷害的行為、情緒困擾、強迫及刻板的行為、過度活躍、專注力弱或睡眠問題,可透過藥物減低其症狀,從而幫助患者在接受其他教育及行為治療的時候,有更佳的表現。

抗精神病藥物(例如risperidone和aripiprazole)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來治療攻擊或自傷行為。即使如此,還是必須衡量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或者疲倦等。

至於針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社交障礙和狹窄重複行為,暫時並沒有藥物核准。有些文獻指出,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類型的抗鬱藥,例如fluoxetine,可有效減少重複及儀式行為。根據2020年BMC Psychiatry上載的分析Pharmacotherapy of restricted/repetitive behavior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指出,藥物與安慰劑的比較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功效,因此並不建議例行使用藥物,應該是按照患者的特別需要而決定,也要常常檢討藥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患者同時也患上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比例高達40-70%,是最常見的共病。針對同時出現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症狀,一般而言,若果行為治療不奏效或者症狀嚴重或影響日常生活,藥物(例如methylphenidate)可能有幫助。

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出現情緒障礙的比例也比一般人高,研究數字顯示,抑鬱症的流行率為10-50%,躁鬱症為5%,遠遠高於一般人的流行病率分別為7%和低於1%。一般而言,藥物(例如抗抑鬱藥和情緒穩定藥)對於改善情緒焦慮等病徵,也是頗有成效的。

睡眠障礙在自閉症患者也常見,有些證據指出,自閉症兒童褪黑激素的水平比正常人低,影響他們的睡眠週期。所以,若果睡眠衛生或行為治療未能改善睡眠問題,處方褪黑激素也是可以考慮的。

劉潔玲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讓座

在乘搭地鐵時,不時會遇見這樣的情景:當地鐵門一開,一班8、9歲的小朋友即一窩蜂衝入車廂,爭先恐後,用最快速度跳上沒人的座位。爭不到的就呱呱大叫,爭到的就沾沾自喜;有些更動手推開已坐下的同學,面上帶著勝利的表情;坐下的同學不停搖晃身子,還有那些四處跳躍走動的……整卡地鐵車廂仿如他們的遊樂場,完全沒有理會其他人的反應或需要,快樂玩耍就是一切了。那些陪同的家長們,有的臉帶微笑,向爭到座位的孩子豎起手指公,以示讚賞他們是身手敏捷的叻仔;有的雖然以稍許責備語氣叫孩子讓位或移動一些,但面部表情卻帶「不介意」的寬容,甚至默許孩子「將話當耳邊風」的行為。當然,有家長會鼓勵小朋友讓座給有需要的人,認真地教導禮讓、公眾秩序和別人需要之道理。

每當看見這些的小小情景,心裡會不其然地想﹕這是一個社會風俗的問題,還是公眾教育或文化的問題?抑或是自然人性或道德的問題?作為醫生的我,又會從醫學角度去想:這些孩子會否患有過度活躍症?

記得以往到不同城市旅行,乘坐當地地鐵時,有些城市的情況與香港的很接近,但在某個城市屢次見過,孩童自然讓座給不同年齡的成人。有次,一個約6、7歲孩童與媽媽進入車廂,上車後主動叫媽媽坐下,過程中沒有不安,沒有撒嬌,也沒有要求坐在媽媽膝上,只是乖乖地站著在媽媽旁邊,作媽媽的也安然地坐下來,讓孩子站著。又曾見過,當家長向本來坐著的孩子打一個眼神,孩子很快就站起讓座給有需要的人,面上或表情沒有一點不悅或不願。

當然,過度活躍症是疾病,可令到一個孩童在不恰當的環境下手舞足蹈,不能安靜下來。過度活躍症是腦部局部位置發育不成熟的問題,有些孩子因負責控制衝動及手腳郁動的腦部分發育比較遲緩,故控制力比同齡的小朋友可能相差1-2,所以在行為表現往往與年齡不相符,甚至在自我控制去防止作出錯誤的事情上也有心無力。

不過,剛才說到在地鐵車廂內見到爭座位、不停跳動、大聲叫囂玩耍的一群,有多少真的患有過度活躍症?還是管教的問題或高舉我行我素,只要我開心,懶理別人的需要的社會風氣所致?相信,這大部分都不是患有過度活躍症,但值得反思的是﹕在這社會氛圍之下,如何教導下一代?怎樣教導行使個人與社會大眾權利間之平衡? 或許真不容易,但首先也要自問﹕作為家長的取向是如何?記得在聖經中,有一個學者問耶穌,最重要的誡命是那條,耶穌回答說:「要愛人如己。」在地鐵故事中,讓座是否一個實踐「愛人如己」的表現呢?

「『你要全心、全性、全意、全力,愛主你的 神。』其次是:『要愛人如己。』再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重要的了。」〈馬可福音12﹕30-31〉

楊明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家庭‧家情」 如何拆解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head03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4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近日發生6歲懷疑過度活躍症男童被外婆勒死的事件。事件引發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我的小女兒從小就很難專注學習,上課時四處張望;帶她到興趣班,她總會經常出位,與其他小朋友傾談,無法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嘗試每天替她進行家居訓練,情況才慢慢改善。家長若懷疑孩子有專注力問題,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對症下藥。

一、興趣不足

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情會全情投入去做,相反,要是沒有興趣,就提不起勁,像「拉牛上樹」一般。家長們若發現孩子玩遊戲時十分投入專注,可是做功課或學習時卻難以集中,很明顯就是興趣不足了。若是因為能力不足,讓孩子缺乏興趣,就要先幫助他提升學習技巧,例如:語文能力、記憶力和運算能力,滿足學業上的要求。若孩子純粹對學習的内容不感興趣,家長可嘗試降低要求,定下一些較易達到的目標,例如:讓孩子在15分鐘(因應能力而定)內完成抄寫生字或記10個生字等。完成後,給予讚賞和鼓勵。小休後,再進行下一項功課。

二、持續專注力不足

做功課時,某些孩子最初很能集中,但是過了不夠10分鐘,便開始發白日夢或者東摸摸、西摸摸,不能繼續集中了。這些孩子可能是持續專注力出現了問題,難以集中一段較長的時間,影響學習效能。家長們可嘗試與孩子在課餘時玩一些專注力遊戲,例如:Bingo、找數字、捉蟲蟲等。在遊戲中,孩子更容易投入和持續專注一段較長時間。另外,家長也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定下一個持續專注的目標,例如:10分鐘完成一幅拼圖。孩子在進行活動期間,家長在旁觀察,不要騷擾他,若他有分心的表現,只需輕輕提醒,「做得好啊,繼續努力」當孩子完成後,可給予鼓勵。家長若能每天用半小時與孩子做以上的小活動,不久,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漸漸進步。

三、缺乏忍耐和衝動

某些孩子十分缺乏忍耐力,坐下做功課不久,便很想動起來四處走走,難以坐定一段較長的時間。除此以外,他們可能較情緒化,容易發脾氣和有一些衝動的行為。要幫助這些孩子,家長們可以嘗試教他們一些自我控制的策略;例如:當做功課很難專心時,可以深呼吸三下,或者,在心中慢慢由1數至10,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繼續下去。又或者,當很想發脾氣時,試試站起身跳10下,又可以在家中來回走走,讓身心放鬆下來。

四、難於過濾環境干擾

某些孩子在一個寧靜、沒有干擾的環境很容易專心,可是在較嘈雜和感官刺激較多的環境,如班房,就很難專注了。這些孩子難於過濾環境中的聲音和影像,很容易被這些刺激吸引。故此,上課時常分心,四處張望,甚至有出位情況。他們在家中做功課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播放輕音樂,後來漸漸將聲量放大,讓孩子慢慢適應,並在聲音的干擾下,習慣專注做事。

在課室中,若孩子容易受視覺刺激干擾,可以請老師安排一個靠前的位置,減少環境干擾。若孩子容易受聽覺刺激干擾,靠後的位置最合適,也較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的筆袋放一張提示卡,寫著「專心上課」,不時提醒他要專心學習。

五、其他問題

若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持續超過半年,影響學業、社交和日常生活,有可能因為其他因素影響;例如: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和感覺統合失調等,是因為腦部的缺損造成的專注力問題。家長宜盡早找專業人士進行評估,需要時,進行相關的訓練,早日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重要常常為你的孩子禱告,無論你是否相信主耶穌,禱告總能夠帶給你和孩子身心的安寧,讓你們得著內心的平安。我也常常在訓練中默默為孩子們禱告,希望他們透過不同的訓練,問題得以改善,讓孩子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https://www.facebook.com/belovedhome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