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倫理 之 精神科心理治療(一)

「陳醫生經常碰見一個在治療中的病人,在診所附近的咖啡室閒坐。她總會爭取機會與他交談,在社交場合中探究他多方面的個人生活。」

在精神醫學的領域,心理治療對幫助受著精神困擾的病者/受助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理想的治療環境中,病者/受助者會接受精準的心理評估,有完成適當訓練的治療者,加上合宜的治療空間。結合以上三方面基本元素,心理治療是可以發揮很好的治療效果。心理治療一般都是透過談話,按序了解和分析病者/受助者的思維、感受和行為,使用治療者和病者/受助者相互建立的互動關係,掌握並理順病者/受助者的精神困擾,達致治療功效。常用於心理治療的理論學說包括源自精神分析術的精神動力學、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以及採納不同學說的輔導學。近年,心理治療的科學硏究為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提供不少實證數據,為使用相對抽象概念的心理治療發揮正面推動作用。

陳醫生遇見的情況是常見的,是一般醫患關係包括心理治療中,治療者專業角色界限的衝擊。唯相關困境如果獲得適當處理,可以幫助促進治療關係,爭取更佳治療效果。相比其他醫學專科和助人專業,精神科醫生及心理治療師更有需要把持好治療者專業角色的界限。心理治療旨在幫助受到精神困擾的弱勢群體,過程中往往牽涉相當私人的個人空間,並必須建立富有同理心的信任關係。在治療過程中有需要小心設定和維持治療者的角色,保守治療能夠在安全的心理空間中進行。

專業角色界限的衝擊除了在非治療時間的接觸外,也包括沒有合適理由而更改治療時間,在治療中要求透露無關的個人資料及身體接觸等。有足夠專業訓練的治療者,往往能夠把握機會,轉化角色界限的衝擊為進深治療的機會。此外,違反角色界限的行為包括:與第三者談論病者/受助者、治療者突發地中斷治療、在自身情緒影響下過度自我表白、對病者/受助者表達負面情緒、作金錢荷索,以至不當的身體接觸等。這些違反專業角色界限操守的行為,在不同國家及地區,都會先由當地合適的專業團體作調查,探究專業失德的可能性。情節嚴重者,可按當地不同民事及刑事法例審斷相關的專業疏忽及犯罪責任,確保心理治療的專業水平,保障病者/受助者的最佳利益。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

理性與感性:伽利略開局

陳伯伯今年七十多歲,他很懼怕新冠肺炎病毒,故此在疫情期間盡量不外出;而當家人回家的時候,規定他們必須立刻清潔,並把攜帶的物品消毒。

陳伯伯早年因吸煙患上了肺氣腫疾病,戒煙後,他的肺功能進步了不少,但是仍然容易在運動時感到氣喘;因此對COVID-19相當擔心。不過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前往注射疫苗。雖然他的家人向他解釋防疫針的好處及安全性,尤其是它有呼吸系統問題,更應注射預防,但是他堅持自己信念,認為疫苗相當危險,特別是對老人。原因是他的一位老「雀友」(搓麻將伙伴),在注射了新冠疫苗兩個月後,突然死亡。雖然專家認為他的死因是中風,與疫苗沒有關係,但是他仍然覺得疫苗是致命原因。縱使他作醫生的女婿不斷向他解釋科學證據,又舉出很多外國個案例子,指出沒有注射疫苗反而增加COVID-19死亡機率,他仍然聽不入耳,反而質問家人是否想他早死?

陳伯伯面對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明防疫針的重要性及保護作用,但是他因為一個沒有證據證明因疫苗針藥而致死的個案,便不理會家人的勸告,堅持不肯注射防疫針。這種認知心態,在認知心理學上可算是一種「伽利略開局」(Galileo gambit)。

歷史上,「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中世紀非常著名的意大利天文學家及科學家,發現及發明了很多東西。例如:時間及尺度的標準,運用望遠鏡認定金星的盈虧,發現木星的四粒衛星及太陽黑子等等。由於他支持「哥白尼」(Copernicus)之「天體運行論」(Helicocentrism),即地球自轉及環繞太陽運轉理論,受到天主教教廷及一些天文學家反對,並被「羅馬異端審裁處」判為有罪。雖然有教廷中人為他求情,但是仍然被軟禁家中,直至病死。

因此那些堅持自己的錯誤觀念,而罔顧明顯科學證據的人,就稱之為「伽利略開局」。這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舉例:

假設一:陳伯伯的年老朋友注射疫苗後死亡。(真確)

假設二:陳伯伯年紀不輕。(真確)

結論:陳伯伯注射疫苗後會死亡。(謬誤)

由此可見,不少人雖然有正確的假設,但卻認知成錯誤的結論。

其實聖經及神學並不屬於科學(物理)方面的,而是宗教道德(形而上學)的信仰。只可惜有些人用了聖經來判斷科學的論據,因而產生了誤會及傷害。聖經也鼓勵信徒考究信仰的真理及好壞,正如新約羅馬書十二章二節:「……使你們可以分辨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即甚麼是美好、蒙他喜悅和完美的。」(《環球聖經譯本》)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留得青山在

在慶祝生日的燭光晚餐,陳小姐的男朋友給她送上一份包裝得很美麗的禮物。她打開之後,發現是一個彎彎的月亮形狀禮品;並不漂亮,看來並不值錢。她半不高興地問:「這是什麼東西?」男朋友說:「月亮代表我的心!」聽了後,陳小姐心情豁然開朗,感覺甜蜜起來。因為這是她心愛的歌曲(由鄧麗君以此句為歌名主唱)。

但是,月亮怎麼可能代表人的心呢?而且人的心只不過是一個身體器官,抽了出來絕不能表達愛意。這只不過是把一些抽象的觀念具體化罷了。在認知心理學上,可算得上是犯了「具體化謬誤」(reification fallacy)。

這種現象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例如:小明在家中說了一些粗言穢語,而他的爸爸指這是一些「放屁」的說話。很明顯後者只是一個象徵名稱,並不表示掩著鼻子(而不是掩著耳朵)就可以不受影響呢?此外,不少文人雅士也喜歡借用具體的東西來描述抽象的事情。聖經也有不少例子,在箴言書第八章有以下一些金句:「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第1節);「智慧比『珍珠』更美(第11節)」;「我在公義的『道上』走、在公平的『路中』行(第20節)」;「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第29節)讀者從這些具體的名稱,明知聰明不會說話、公義不會走路、滄海的界限或大地的根基真的不知在哪裡,但卻可以想像及感受到所闡述的抽象詞語的形象或動感。

昔日在「青山醫院」(香港著名的精神病醫院)工作的時候,我們很喜歡用一句成語去考問那些患上重性精神病的人,看其思想有沒有障礙?就是請他們解釋「留得青山在」這句話的意思。有部分患上思覺失調症的病人會解說為「是叫他們留在青山醫院一段日子」,而不是有關「保存實力應付未來」的原意。我們稱這種回答是「混凝土思維」(concrete thinking)。這種答案表示思想限於字面的意思,而缺乏考慮其含意的能力,是思維上出了問題或謬論。

陳小姐的男朋友確實聰明,用些微金錢便可得到女朋友的歡心。假若他在月亮上寫下「我愛你」幾個字,可能更為有效。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