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誰都可發光

「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而要在言語、行為、愛、信心、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2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一直倡議教育「師友」文化,渴望與基層青年人同行,通過讓他們認識自我,認清職涯方向,並且探索生命,思考如何去成為社區的祝福。《聖經》讓我們知道,神造人各有獨特的價值和才能。「教關」正努力透過鼓勵教會及信徒擔任「友師」與青年人同行,陪伴他們面對成長過程的挑戰。在困難時,使他們得到支持、盼望和鼓勵,更重要是讓他們在愛中被建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自信和身份,接受愛,也樂於分享愛;朝著心中的志願進發,並將師友同行的文化傳承下去。

服侍社區探索生命傳遞愛

「YUM青年社區幹事計劃」是「教關」結合基督教師友同行與社區服侍所建構的社關先導模式。計劃由「教關」伙伴教會負責培訓、培育及鼓勵基層青年人在前線實幹地參與社區關懷工作,一方面為教會提供額外的人力資源開展社區服務,服侍基層;另一方面藉著教會同工擔任「友師」,協助青年人擴濶眼界,認識自我,也增進在職技能及培育良好心性品格。期望他們能建立正向的價值觀並認識主耶穌的愛,在靈性及心性質素方面得著提升。在完成計劃後,能與教會建立關係,彼此同行。在過程中,「教關」邀請了資深的人力資源顧問與青年人面談,協助他們認清自己職涯方向;同時充權伙伴教會,讓他們有更多資源去關懷青年人及回應基層的需要。

基督教芥菜種子堂是其中一間參與「教關」計劃的伙伴教會,堂主任錢國偉牧師於計劃中擔任社區幹事「阿明」(化名)的工作督導和友師。阿明為教會提供了300小時的社區服務,包括為基層兒童舉辦小組活動、補習班、個別面談、探訪家庭,以及協助教會行政及影音直播等服侍。錢牧師分享指,阿明用心服侍,在教學上認真及花心思,獲小朋友喜愛,孩子們亦取得好成績。阿明更主動帶小朋友外出活動,用心設計行程,顯示其責任感及自信心。他為自己能成為社區幹事感到自豪及高興,也顯示他樂於助人的本質。參加此次計劃,他接觸了不少基層人士,令他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決心修讀銜接社工的課程,並以基層家庭或青少年作為服侍方向。錢牧師:「此計劃讓我們在資源上獲支援,能推動教會作更多及更有創意的服侍……」

阿明:「起初報名擔任幹事時,覺得這份工作會很輕鬆,但工作開展便感到壓力。不知道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如何分配,導致工作處理不當。我馬上正視問題,錢牧師一直關心我的近況;遇見問題及挑戰,我常與他討論,他亦會耐心聆聽,指引我,與我一同想出解決方法。我一共服侍了11位基層兒童,他們性格不一,更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我主要與小孩和家長建立關係,陪伴孩子們學習。一開始幫小孩補習時,會擔心自己提供的『學業支援服務』是否到位,能否與他們相處?後來在一次外出玩樂活動,一位小學生問我『哥哥,你會陪我們到幾時?可否到我們讀大學都陪著我們?』令我十分感動。原來我不單止幫忙補習功課,也讓小朋友感受到愛,建立了關係。這是其中一個片段,讓我完成社區幹事計劃後,仍想繼續與這班小朋友同行。三個月過去,縱使我離任,依舊在空閒時間服侍他們,保持著關係;將社區幹事的精神繼續傳遞下去,把愛、包容、真誠和支持帶進社區。」阿明在服侍中付出及建立別人的同時,也得著祝福;他對前路方向清晰了,他的自信也建立起來了。

醫科學生立志以專業服侍

「教關」於2020年與「教關」職場團契網絡顧問蕭烜醫生開展了「未來領袖實習生計劃」,藉此與年青醫生同行,擴闊他們的眼光。一般人認為家庭醫生只負責醫治傷風感冒,但蕭醫生希望以上帝的愛作情緒治療,與病人同行,實踐身、心、社、靈全人醫治。他透過基督徒醫生網絡,將這份關愛精神傳承給一眾醫科生。感恩現時共有19位香港大學醫科生完成實習計劃,與「教關」伙伴教會走到前線服侍社區。

「記得一次參與位於柴灣的『教關』伙伴教會的外展家訪服侍,探訪基層獨居長者。當天探訪一位婆婆,她開心地捉住我的手說:『醫生仔,好開心啊!你好好啊!』其實我並沒有做甚麼,但婆婆看見基督徒和我到來關心,就已經好開心。我幫她把脈,發現她有心律不正和水腫問題。雖然我還未是一位醫生,又未能給她甚麼藥物,但前線教會將繼續關心她身心靈的狀況,我便感到安心。」 醫科實習生Alvin說。

「於『教關』實習後,我發現作為醫生,幫助人有很多方法和可能性。除了繼續攻讀更多專科課程,晉升更高職位這條路,也可走另一條路,以醫療專業服侍基層和社區。將來我於醫院工作,會以更多耐性去對待病人,亦很想提供全人的關愛醫治予基層病人。」醫科實習生Harry說。

生命影響生命見不一樣的轉化

「教關」是一個社區網絡平台,致力與伙伴發掘服務空隙,發展多個先導計劃回應社會需要。同時,提供兼具知識與關懷的服務,以培育能力、充權及師友同行模式為重心,凝聚社區網絡資源,幫助及充權前線伙伴拓展服務,接觸更多資源匱乏的群體,更有效地關懷貧窮,在社區實踐上主的天國使命。感恩「教關」的網絡成為伙伴教會牧師及基督徒領袖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平台,看見一些青年人的生命已被轉化。當我們願意為身邊的人付出,這份意義和價值使人的生命變得不再一樣。你也可以關注身邊青年人的需要,在教會、家庭、職場上,以主耶穌基督的愛關懷他們,與他們同行。我們很想與你經歷這個不一樣的旅程,如你想了解更多或提出相關建議,誠邀你進入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s://www.hkcnp.org.hk/about_hkcnp/contact_us/

談天說道 之「深耕細作」的學習

「我凡事以身作則,你們必須照樣辛勞,扶助軟弱的人,並且記念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聖經新譯本》〈使徒行傳 20 : 35〉

編輯﹕謝芳

毅叔的感動—愛的傳播

「牧師,感謝你們。我這些人原來都仲有人會關心。每個星期上來教會見見你哋,增加咗我生存的意志。」這是毅叔(化名),基督教宣道會麗瑤堂緊密關心的一位街坊之真誠分享。

一次的課程中,麗瑤堂黃牧師與一眾盼望看見社區充滿關愛之有心人,分享著這個以「生命影響生命.生命轉化社區」的見證故事,而毅叔的生命更新亦成為眾學員的鼓勵。與這寶貴生命同行的義工,同時也因為看見這個轉化見證而被祝福,活生生地展現出「施比受更為有福」之真諦。麗瑤堂於2019年參與了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舉辦的「信徒回應貧富不均使命課程」,分享了當初申請教關的「免費香港寬頻一年上網計劃」,作為教會接觸區內基層街坊的先導計劃,盼望藉此填補社區服務空隙,回應需要。更重要的是,教會作為信仰群體,與教關一樣著緊生命身、心、社、靈的全人發展,竭力讓人看見和經歷生命中真正的豐富,是源自於上帝的愛,叫我們亦能彼此相愛。毅叔便是其中一位透過計劃接觸到的街坊,教會義工與他建立了像親人一般的信任關係。

感恩,透過長期的關係建立,毅叔逐漸開放自己,與義工分享生活上的需要,甚至內心的想法。義工與他一同走過申請輪椅的過程,因輪候需時,當申請成功的一刻,義工興奮得像是自己成功申請一樣。後來他們家訪毅叔,看見其公屋門前凸起的石屎,及鐵閘門級不便輪椅進入屋內,便在想:如果能把門級在屋內鋪平,改裝成鐵片,便能大大改善電動輪椅的出入。當時毅叔回應說:「房署肯先算啦。」怎料兩天後,毅叔致電黃牧師說:「你係咪搵過我社工呀?佢今日同我講了你地之前所講的事(改裝屋內門級)!」黃牧師心感奇妙,回答他說:「我無搵到,係耶穌搵你社工呀!」毅叔也連聲說:「感謝主耶穌!」。另一方面,麗瑤堂也會派發急凍食材和新鮮蔬菜予這些有需要的家庭。在搜羅新鮮蔬菜的過程中,教會認識了區內菜檔店主琼姐。琼姐得知教會購買的蔬菜是用作服侍基層後,她的心也被感動。同工們遂邀請琼姐親身到教會看他們如何服侍基層,不論是流程上、保存蔬菜的方法、服侍街坊的回應,以及教會弟兄姊妹的參與等等,就像與朋友一樣與她分享服侍的喜悅。琼姐回應:「能夠參與同你們一齊做這些好事,我都好開心!」自此,她每個星期三和星期五都親自挑選及運送新鮮蔬菜到教會,現在也參與成為其中一位派食物的義工。感恩麗瑤堂能將他們於課程所學得的應用於服侍社區上,讓他們能全人關懷街坊的生命,轉化社區。

走出圍牆的使命

目前,香港有大約1500間教會,分布於全港18區,可以說是像便利店一樣,隨便走訪街道,也會看見教會的存在。然而,你有留意到教會在社區中的角色嗎?教關是一個結網服侍平台,連結伙伴同心關懷貧窮、網絡同行、轉化社區,傳播平安、喜樂、與和平。教會並不只是一座建築物,而是帶有使命,盼望能祝福社區的信仰群體。感謝主讓教關能透過課程和支持香港各區的教會關懷社區,無私地付出,以生命轉化社區。疫情期間,我們不時也會看到新聞報道基層家庭面對龐大的挑戰,甚至有悲劇發生,除了慨嘆,我們還可作甚麼?其實我們每人也擁有不同的才幹和資源,重點是我們「願意」去回應,才能真正成為轉化社區的一份子,讓悲劇轉化成為連結社區,共享資源,互相幫助的祝福。

真正走進人群的關愛

教關的角色,就是網絡這些將感動化為行動去回應的教會,透過物資和舉辦課程等資源,讓教會能建立更多義工和受助人的生命。不少受助人甚至因為這種生命的轉化而成為助人者,幫助與他們有相似經歷的街坊找到生命的出路和盼望。「信徒回應貧富不均使命課程」是一個由教關首創全面的全人關懷課程,幫助教會將聖經知識轉化成為行動,培養心志,回應貧窮。直至現在,教關已舉辦了六屆課程,邀請有豐富經驗的教關顧問牧師擔任課程講師,及不同牧師、社會關懷部門同工和教會領袖多角度分享實際轉化經驗。 課程成功之處,是教會須提交一份社會關懷的計劃書。教關安排與教會會面,各教會領袖參與5個星期的課程後優化計劃書,教關持續跟進,與教會同行,給予意見、資源、及網絡以落實計劃。每間教會擁有的資源也不同,每個社區的需要亦不同,透過教關的平台,教會跨會及跨區合作,相得益彰。每個社區內也有很大的需要,一間教會做不完,但當教會之間能彼此配合,便能倍增服務的果效。感謝神,讓教關看見超過600位參與課程的學員在各區教會內和而不同地協作的見證故事,也讓街坊看見區內的教會一直竭力尋找更好的資源服侍他們。

基督信仰群體不是自成一角,而是希望能真正走進人群,使我們身處的社區充滿關愛。你願意參與成為轉化社區的一份子嗎?教關正在籌備更多的訓練課程、資源、和項目,以裝備教會領袖及基督徒群體去服侍社區,使更多貧窮人的生命得着祝福和轉化。我們誠邀你主動聯繫你區內的教會,親身去經歷和了解他們如何實踐關愛社區的使命!盼望藉此你會因為他們的分享而感受到生命的豐盛,甚至可以參與他們的社區服侍行動,活出生命的真正意義!如你有任何關懷貧窮的建議,歡迎與教關聯絡。教關持續與一眾教會同行,一同見證耶穌基督轉化生命的奇妙作為!誠邀你瀏覽教關網頁,查看更多課程資源:https://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advocacy/sunday_school_for_poor/

談天說道 之 打開心窗與親人暢談生死觀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 神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1﹕4〉

文﹕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及生命教育)
編輯﹕謝芳

生命非常寶貴,人生中的「生命影響生命」之傳承,無論長或短,都極具價值和意義。回想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時,心感歡喜雀躍;見證其成長歷程亦滿有新的希望,也會樂於與人分享。但是,當生命歷經於「老、病、死」之中,與失去、痛苦、哀傷等負面情緒和感覺絲絲扣連,人們卻會退步,鮮有提及,更遑論一起探討或面對……甚或最後成了文化上的忌諱。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歷程,自出娘胎,就是向著老、死的方向走;身體的老化,亦是「病」的痛苦的來源,難以逃避。雖然坊間常以「保青春」、「保健康」、「逆齡」等功效來推銷健康產品,消費了也只能美白了或精神了一點,向著「終點」的方向或有了迂迴,但結局仍是一樣。如果我們在漸老的路上,能夠時刻觀察和分享面對「生、老、病、死」時的感受,就可與他人同樣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亦能尊重及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當談論「生死」就能成為一種「生命教育」。

面對「死亡」帶來的兩個挑戰

常人認為,死亡如燈滅,是生命的終結,而有信仰者則認為死後還有生命,由此生的生命形態轉化到另一種生命形態。但無論是否有基督信仰,在真正面對死亡時,不少人除了怕痛苦外,就是對自己將往怎樣的「地方」,經歷過程會如何心存恐懼。的確,這些都是在生的人不能確實知道,滿滿的神秘,特別是死亡這種的「不可知」,帶來超級的挑戰,人們會為此而感到焦慮。如何安撫這種「焦慮」是死亡帶來的第一個挑戰。

人活著就有盼望,可以發揮自己所長,許多事情可以改變。那麼,當人生的終結在即時,盼望就可能減少,尤其對相信「人死如燈滅」之民眾來說,可以看到的就是衰敗和絶望。如何面對這種絶望就是第二個死亡帶來的挑戰。

雖然,我們對死亡的「未知」是沒法去解決,但當我們能夠好好的去了解與死亡有關的題材,如了解癌病的死亡的過程、紓緩治療、遺囑及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並能打開心窗與親人一起去談論大家不同信仰的生死觀、想採用的喪禮儀式等,相信都能令人在面對死亡的路途中,不會感到孤單,並能減輕恐懼。

應及早開展討論

筆者為戲劇教育的碩士研究生,上月為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一 生死教育活動——「存為愛」生命探索之旅導演了一個名為《愛.及時》的論壇劇場,主角炳叔患上癌症,與其家人溝通、接受家人照顧、面對病苦與死亡的各種情況下,出現了多個問題與困境,主持帶領著觀眾互動,除了聆聽他們的心聲,還邀請他們成為演員走進劇場取代角色,以行動去改變劇情。觀眾反應很好,無論是長者們或是年青人都認為要早點溝通,而且更要「行動」,多關心家人和說出自己的意願及想法。

應用劇場的目的,是讓觀眾體會到病患者可能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及早與子女溝通,未能講出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方式、身後事如何處理等而可能引起的問題。同樣地,關心到照顧者的辛勞及感受,叫觀眾代入病患者及照顧者的角度,了解到及早互相關心和溝通的重要性。雖然這類劇場不是常有,但仍鼓勵大家可以善用任何一個機會去談論,如新聞、劇集、電影等。當看到合適的故事,都可以輕鬆地展開討論,不必忌諱太多。及早了解長者的心願,可以免除很多家庭在處理身後事的爭拗及不必要的花費。這不單是為了節儉,更是為免花了一大筆費用,而作了逝者根本不喜歡的儀式。

善生、善別、善終

當我們仍在生命燦爛之時,早應思想生死的意義,活在當下,也讓自己多處於正面的心境,並與人分享美好的事情。而對於臨終的病人來說,他們仍有其才能、興趣與能力,應多鼓勵及給予機會去繼續發揮,好好活著,此為「善生」。

另外,如能與臨終者「善別」,與他慢慢回顧一生,看看照片,談談難忘事和深刻回憶之事是十分重要。除了好好「道別」外,如能聽他「道歉」和「道諒」,使其解脫人生中的一些愧疚、哀傷和放下憤恨;向他「道謝」,講出自己最欣賞他和感謝他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並向他「道愛」,永遠會記得他…… 這就是「五道人生」。當家屬與即將離世的親人雙方知道將要分開,難免會感到悲傷,而透過溝通能互相安慰,能多陪伴和傾談溝通,就能減少遺憾。

而最後在「善終」上應要選取合適時機溝通,了解病人想要的護理意願、治療取向、醫療決定、照顧地點、財務安排及身後安排等,都是同樣重要。根據香港生死學協會副會長及公共衞生學者鍾一諾教授稱:每8位受訪者,有7位傾向在被診斷為末期病患之時,接受以安舒為目標的紓緩治療,而非「不惜代價」來延長生命。所以,並不是每位末期病患者都願意忍受因治療帶來的不適甚至苦痛,而要盡一切方法延長生命的。作為家屬,亦應尊重臨終者的選擇和決定。

面對生死,要開啟對話溝通,傾聽的、談論的,先要預備好的,就是我們自己。只要開始了話題,相信恐懼就會慢慢減退。藉著家人彼此的愛,病者就會知道自己的心願會被聆聽、了解及完成,而得到最終的安慰。

參考書籍:

陳偉雄牧師(2017)《生死無憾——死亡要我們學習的六堂課》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馮家柏、陸亮(2017)《坦然——面對生死的21堂課》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2020)《生死教育講呢啲》明窗出版社

教學人生:好牧人

最近有兩個生活片段令我有所觸動。

某日在教員室門外遇到兩位學生,他們想找老師問一些學科問題,剛巧老師不在。我看見他們的問題屬於我之前任教的學科,於是向他們解說,他們明白後展露了愉悅的表情,並向我致謝。做了校長一段日子,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久違了的教學滿足感。

朋友聚會,傾談到學校的工作,驚覺自己多了開會,尤其過去兩年需要面對很多挑戰,經常與老師商討應變方法,學生留在校園的時間也不多,師生互動也少了,真的希望自己和老師仍然敏感於學生的需要,並且認識及了解我們的學生。

這兩個片段觸動我,因為讓我回想到當初想做老師的原因,是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然而,沒有接觸,何來了解?沒有認識,何來影響?因此,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面對什麼環境,都想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幫助他們成長,我相信這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初衷。每當見到學生有成長及進步,心裡自然流露喜悅之情。學校正在籌備生命教育計劃,過程中讓我反思到:好的計劃誠然能幫助學生成長,但說到底,老師的生命才是影響學生的關鍵,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會令很多學生改變。當然,兩者互相配合,必然產生更美好的效果。

除了學生,認識同工也很重要。當然,在一般工作上一定會有不少接觸,包括老師、職員、工友等。但是我也發覺個別的溝通也很有價值,過程中可梳理同工的工作困難,協助他們訂立目標方向;老師能實踐教育抱負,令更多的學生得到祝福。在教學人生中,我越來越體會到,生命影響生命,範圍不止於老師對學生,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縱然我們有不同的崗位及處境,但是都可在各自的崗位正面影響身邊的人,有時候一個微笑、一個行動、一句說話、一個決定或一個祈禱,都可以觸碰別人的生命。

主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翰福音10:14) 好牧人和羊群是彼此認識的,牧人也帶領他的羊到青草地及溪水旁,並保護羊群。願意我們有好牧人的心志,認識我們的學生,認識我們的同工,讓我們在教學人生中,都能以生命影響生命。

校長:點滴

生命火炬的傳遞

遵守教訓的,走在生命的路上;離棄責備的,卻是走上錯路。《聖經新譯本》〈箴10﹕17〉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春日,走進滙基書院(東九龍)偌大的校園,與鄭建德校長一起談生命教育,講述如何將教學理念、生命教育傳遞和實踐出來;分享教師團隊協助推行期間面對的困境、學生現處的困難…「現今的教育制度出了問題?」「適合學生的出路在那兒?」

文/圖﹕謝芳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在訪談中,身兼課程發展議會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席(2015-2017)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的鄭建德校長開門見山指出,當我們講學校要實踐「生命影響生命」的目標,以及如何將全人教育的理念傳遞到學生身上的時候,最不容忽視的是老師的角色。「老師是整個教育制度裡的核心人物,擔負起『生命影響生命』和『課堂內外的知識傳遞、培養和生命交流』的工作,如純粹只限於應付課堂的教學,幫助學生在公開試獲取優異的成績為己任,對我而言,是未達致『好老師』的標準。」

生命影響生命的實踐

鄭校長強調,「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不是口號,而是實踐。走在前線的老師,在教學過程會不斷消耗(output),若同時又缺乏適切的支援(input),當面對學生的難處和挑戰時,免不了會有生命疲乏的時候。故此,作為校長,應該有此洞見,通過不同的渠道,做好老師的生命培育工作。「例如每星期設有『教師祈禱會』(教師會議),內容包括敬拜、代禱、見證、以聖經為基礎的屬靈分享等,也邀請牧師講解聖經,這就是學校能為老師做的工作。」

他說,「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不能全數透過課堂去傳遞,因為不同的科目課程始終各有規範和要求,始終對學生最具影響或感染力的,莫過於帶領他們去經歷,進而達致生命的轉化。「學校會舉辦一些有『生命改變』元素的活動,如節期或歷奇為本的營會;境內外的探訪服務或短宣活動。我們有一信念﹕『生命轉化的工程,需要百分之百親身經歷才能完成』,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然,這教學理念還需要家長的認同和支持,整件事才能成功。」

著眼成績帶來的壓力

「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同學感到極大的壓力。據學友社早前就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進行的壓力調查報告顯示,以十分為滿分,也有一成八到兩成同學的壓力指數超標,比去年超出4%,這正正反映整個社會對於成功指標或量度的尺是過分單一。」他指出,很多家長對TSA感到極大的怨憤,但TSA本身並不怎麽「十惡不赦」,它在教育工作者的眼中,只是協助學校掌握資料作分析。

「可是,整個社會對成績都非常重視,故學校已不能單視TSA的結果為可優化教學的資料。甚麼人會看重成績?教育局會看重此成績,如成績欠理想,會問是否學校有不足之處?校董會會看重此成績,或質問校長,帶領學校為何連一公開評核試都未能達到水平?家長自然也看重此成績。甚至有學校拉起印上學校在TSA成績的橫額,以顯示學校的實力,以吸引更多人入讀報名。整件事情都被扭曲了,TSA的結果或公開考試的目的都被扭曲了,DSE亦是如此。大家都著眼在取得多少分數,取得多少個5星星也變成了家長看學校成就的指標。」

「逆流」的教學理念

鄭校長笑言自己的教學理念是「逆潮流而上行」。「作為教育人,應該有教育人的風骨,學科成績的表現也會看重、常作反思,以求精益求精,但『六育並重』的教育理念更重要。基督教學校的六育就是『德、智、體、群、美、靈』,我們要真實地將『六育並重』帶進校園,實踐於學校中,並非停留在口號的層面。」他感嘆現時很多基督教學校說高舉「德、智、體、群、美、靈」的教學理念,但最終都只標榜學校的成績,著眼於智育發展,「這正說明大家都不願逆潮流而行,所以按單一的尺去量度學校的成就、老師的成就、學生的成就。」

鄭校長重申,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一種教育的理想。「學校的教育成效,不應該著眼在共有多少5星星的成績,而是通過悉心培育後,學生的增值如何,這樣才公平,因為孩子能在學業成就上有所增值,相信他在其他方面也會進步,家長應該因此為學校鼓掌,不要單看孩子能否進入大學。」他坦言經常有家長問這間學校有多少學生進入中大、港大、科大,甚至牛津、劍橋。「首先,我會反問家長﹕『你覺得子女是否適合牛津、劍橋或三所大學?』『我知道兒子成績遜色,但仍希望他能入讀大學,學校可否幫助?』我會坦白告訴家長這不一定對他最好。」

孩子的「逆境自強」鍛鍊

「有人問,現時的家長已將最好的都給了子女,為何孩子仍面對如此大的學習壓力?其實現時的家長對將來的出路掌握透切,這正正也是壓力的來源。」他認為入大學不應是孩子唯一的路。「當然,能完成大學的出路可能比較平坦平順。但是否孩子都要走如此一條平順的路?眼見有孩子考進中大、港大,最後還未完成便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以如此?所以談到年輕人輕生不只限於中學生,就去年多宗案例,其中相當部分是發生在大學生身上。「人生有很多路可以選擇,如想得通的話,今日面對考試失敗,或正走著的路並非最熱衷走下去的,他就能夠知道仍有選擇,知道有出路實在非常重要。」

「一宗又一宗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是那裡出了問題?我們可做些甚麼去遏止事件的發生?」他曾就此撰文﹕「我校旁邊就是佐敦谷公園,每逢假日都有很多家庭一家大小,扶老攜幼的在公園享受日光,閒話家常,說說笑笑。我深信就是這種家庭的關係彼此支撐著一家人健康快樂地成長。」

「有一次我到外國學校參訪,經過一個滑板練習場,看見小伙子們年紀輕輕,滑板技術卻很純熟,偶爾失手跌倒,總是很快就爬起來,拍拍身上灰塵,又再踏著滑板,揚長而去。我心想﹕『這就是逆境自強的鍛鍊了。』在香港,我們老是害怕孩子面對失敗,老是為他們遮風擋雨;但是愈是未嘗失敗滋味的小子,逆境自強的能力就愈低,父母的寵愛對子女的成長有時會適得其反。美國教育學者 Arthur Costa提倡培養『心智習性』( Habits of Mind ) ,其中有一項叫『願意冒險並且承擔後果』,就是鼓勵我們敢於冒險。縱使失敗了跌倒了,爬起來拍拍灰塵就可以昂然繼續上路。

有一段家長與孩子的對話,發人心省。有一天,孩子拿著98分成績的測驗卷給父母,爸爸問他﹕『你拿到這個分數的成績,你猜想父母會愛你多一些嗎?』他回答道﹕『不會。』父親追問﹕『假若下次拿到的分數低一點,父母會否對你少愛一點?』他仍然說﹕『不會。』我想這就表達了我們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基督教信仰認定神對人的愛不會以他做到的成績多少來衡量多愛少愛,而是以他的良善忠心判定他。老師們、家長們,我們可否改變我們衡量孩子的標準,且深信他們都是上主所愛的。」

幫助學生建設自己的閃亮舞台

他指出,假如學校決策訂定成就指標單一在學業成績上,作為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校內便沒有位置,他不會在校內取得成就感或受人欣賞的地方。故學校製造了多元的指標,讓每個同學都能擁有閃亮的舞台,縱然學業未達最理想,但卻能在某範疇擔當主角盡展才華,從而被肯定、被接納、被表揚。「除了海內外的服務計劃,還撥用資源,推行「Dream Project」計劃,幫助學生圓夢的同時,使同學身體力行去經歷生命的轉化。我常問學生,完成六年的學習,最難忘的是甚麼?他們都會訴說這些社會服務的經歷,海外、本地服務的經歷,每次聽他們帶給我的小故事,心裡都感動不已。然後我又將這些故事跟家長分享。」

鄭校長還談到下了不少功夫的宿舍計劃,「宿舍是提供給中一學生分階段入宿的必然項目,每位同學大概住二至三個月,目標是讓同學取得集體住宿經歷同時,也獲得個人成長的培育,包括自理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建立學習習慣等。

STEM教育需檢視

講到STEM教育,他強調,STEM的發展是日新月異,而課程的發展,由意念到課程文件製作,從製作到推行,走進課室也需要數年的時間,大家如將焦點放在課程發展,是永遠都跟不上STEM的發展。「我們究竟想教學生一些甚麼?今日認為教授這種科技產品或技術,就能促進學生某方面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有此想法是沒有問題,問題是由撰寫到變成課程的套件,再進入學校進行教學時,那套件已過時。列舉一個實例,現時科技的發展,許多人都會認為可將3-D打印放入課程,先教導老師使用3-D打印技術去配合教學,因可以具體化的幫助學生認識抽象事物(如原子結構)。如建議寫進課程,經過數年到成事之時,學生可能會告訴你家中已有3-D打印機。今日各人家中都有鐳射打印機,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3-D打印便成為家家戶戶的常規。」

2017May24生命火炬的傳遞.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