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ASD之研發治療方法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種藥物可以真正治療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簡稱ASD)。不過,對於治療這精神障礙的某些嚴重病徵,確實有一些藥物可以採用。

傳統上,有不少醫生曾經開方「血清素」(serotonin)類抗憂鬱藥物給自閉症人士,認為他們的腦部缺少了血清素。但目前成效並不明顯,除非病患者有焦慮憂鬱情緒;而這類藥物,根據美國「藥物及食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核,對於ASD的兒童只有「氟西汀」(Fluoxetine)及「舍曲林」(sertraline)較為安全。至於ASD患者常見之煩躁(irritation)及發脾氣等問題,FDA也推薦兩種抗精神病藥物來使用,分別是「維思通」(risperidone)及「亞立哌唑」(aripiprazole)。由於「維思通」較容易出現類似柏金遜症的「外錐體副作用」(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醫生通常會先採用「亞立哌唑」。這方面類似的新藥(brexpiprazole)也正在研究之中,目前尚未確定成效。

至於其他市場曾推介的治療產品,例如「螯化作用」(chelating)藥物、高壓氧氣、排毒泥漿浴、二氧化氯等,FDA不單認為沒有用處,更警告胡亂使用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

曾經有專家建議採用「催產素」(oxytocin), 希望能改善社交關係,但效果不明顯。反而在這方面較為有用的方法,似乎是一種深層次「重複性顱外磁剌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技術,針對「背內側前腦」(dorsomedial prefrontal)的大腦皮層加以磁力剌激,似乎可改善社交缺失及社交焦慮(PG Endicott et al, 2013, Brain Stimulation )。

由於自閉症人士很容易有腸胃問題,故也有人認為他們腸內的微生物可能並不健康,導致自閉病徵。目前發現這等微生物確實與中樞神經之代謝過程有密切關係,因此有研究把健康非自閉症人士的大便,經整理後移植到自閉症人士的腸道中,稱為「糞便微生物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根據分析,這方法似乎十分有潛在價值(Li Youran et al, 2022,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Vol.18)。

在最近的學術研究中,更有針對ASD遺傳成因的藥物研發出來。其中包括一傳統抗癲癎藥(也有用來醫治躁鬱症)的「拉莫三嗪」(lamotigine)。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藥物針對腦細胞的「鈉通道」(sodium channels),只要可以影響這有遺傳效應特殊蛋白質,便能令ASD患者腦細胞功能有所轉變,因而更能徹底減少相關病徵(Bettina Weigel et al, 2023, Molecular Psychiatry )。

由此可見,目前醫學上對於自閉症的治療尚未有確實療效的藥物。因此,仍需要以傳統的教育訓練及行為治療來幫助患病人士。在這方面,老師及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實在是非常重要。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ASD與身體共病

由於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簡稱ASD)屬於神經系統發展障礙的一種疾病,因此出現由中樞神經系統引發的其他身體毛病並不出奇。根據專家的分析指,自閉症譜系障礙病人比較多出現的身體毛病包括以下幾種:

一、癲癇症狀:這情況出現在25-40%的ASD病人身上,比一般人發病率高出十倍。假若有家族癲癇病歷或有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認知遲緩(弱智),發病率將會更高。不過有時癲癎的病徵只是瞬間的肌肉收緊、煩躁及衝動,與ASD病徵類似,並不容易發現及分辨。治療方面一般採用抗癲癇的藥物,但要衡量其副作用。

二、腸胃問題:超過一半自閉症患者有各類的腸胃不適情況,包括肚瀉、便秘、肚痛及肚脹等,可能由於飲食失調引起。治療方面主要是飲食調節及針對主要病徵作治標性的醫治。

三、飲食失調:主要是過度選擇性節食,或者相反胡亂進食,又因缺少定時運動,導致大概三成人士體重嚴重下降或上升。這是最難醫治的問題。目前並沒有任何特效藥治療,而有些精神病藥物更會令情況惡化下去。故此需要營養師指點及家人監管,也要適當調校藥物,更要加上恆心實踐,才能有效。

四、睡眠失調:有人認為這是屬於精神科範疇,但其實不少睡眠困擾並不單純與精神障礙有關。有分析指出,超過一半自閉症兒童出現慢性睡眠問題,包括很長時間才能入眠、經常及長時間驚醒,以及非常早醒來而騷擾家人。通常這與睡眠衞生有關,但也會受到家長們本身的睡眠習慣所影響。若能改善生活習慣及睡覺環境,往往比服用安眠藥更實用。

此外,間中也有腦神經免疫系統的共病出現,包括神經線病、肌肉協調問題及某些遺傳性疾病(例如X染色體易裂症)等,但由於發病率不高,故不在此文章介紹。

至於自閉症譜系障礙之精神障礙共病,主要包括專注力失調、焦慮與憂鬱症、強迫症等等,將會在其他文章中討論。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自閉症之社交障礙

社交障礙是自閉症譜系精神障礙主要病徵之一,是影響患者生活及社交功能的重要因素。記得昔日在英國進修時,Lorna Wing教授(著名「亞氏保加症」Asperger’s syndrome專家)形容病患者很多時「在不適當時候說不適當的話」。

由於社交障礙的基本成因尚未清楚,這方面的治療方法目前主要是教導及訓練,稱為「社交技巧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當中包括四方面培訓:

一、遊戲訓練:如何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活動。

二、對話訓練:如何與他人以說話及身體語言溝通。

三、情緒訓練: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及憤怒情緒,並了解對方感受。

四、解決問題訓練:如何處理衝突,並在社交場合中作出合適決定。

在兒童及青少年方面,治療師通常會採取下列訓練方法:

一、遊戲練習:透過玩具及遊戲視線訓練規則及表現。

二、角色扮演:綵排社交場合上的角色,然後正式參與相關活動。

三、社交故事:討論故事中角色的表現是否適當,那個地方需要小心及改進。

上述之訓練可以透過圖畫及視像示範,讓受訓者模仿。

目前尚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真正改善社交技巧,不過也有一些治標藥物針對衝動及煩躁行為,減少社交上出現的尷尬場面。曾經有人提出,被稱為「愛情賀爾蒙」的「催產素」(Oxytocin)可改善人際間的「連繫」(Bonding),但臨床使用上卻未見對社交障礙有明顯改進。最近德國研究人員在基因工程改造動物(老鼠)的實驗,發現有一種情緒穩定劑(也有抗癲癇作用),似乎可以抑制某些遺傳因子而改變動物的自閉行為。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也發現採用「微電流」來刺激腦部某些地區(前額葉之神經網絡),再加上社交溝通及認知能力訓練,可以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社交能力(見報章《am730》,2023年2月17日,頁A8)。

由此可見,藉著醫學不斷的發展,治療自閉症的特殊問題似乎有曙光了!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淺談自閉症譜系障礙與拒絕上學的原因

拒絕上學(School Refusal)是孩子們一想到上學就非常苦惱的狀況。這種困擾是難以透過自身的努力而解決不會自動消失。拒絕上學與逃學不同,父母通常不知道子女逃學,但拒絕上學是家長知道也難以處理。孩子可以從不願意上學到根本無法離開家或上學。這可能意味著他們錯過了部分或全部的上學時間因而影響學習進度及校園生活。拒絕上學不是正式的精神病診斷,而是一個情感和/或行為問題的狀況。

拒絕上學的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兒童,也出現與正常發展兒童相似症狀及行為。在新學年開始時、長假期後或離開學校很長時間後返回學校時,這些徵狀可能會更嚴重。早上準備上學,甚至提到學校也可能很困擾。孩子們可能會:躲在被子裡面,拒絕起床;乞求或懇求不願作出離開床舖的反應;上學前一天晚上睡覺更麻煩,或不願意睡覺;抱怨上學前感到不適和不明原因的身體問題,如果允許他們呆在家裡,情況通常會好轉等等。如果孩子年齡較大,可能有更多激烈的情緒爆發、自殘,甚至帶有攻擊性的暴力行為。

跟其他孩子相比,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拒絕上學,經常會有著與他們社交障礙特徵的相關原因;特別是部分在常規學校上課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能力與其他人相若,但他們對語言及文字的理解較薄弱。在校園生活中,他們經常說出令人難以理解的回應,有時會詞不達意,亦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因而令他們被人排斥或嘲笑。這些不愉快的社交經歷容易讓他們感到焦慮。逃避上學可以令他們避免一些感到焦慮、擔心或不知所措的事情。

其他想避免的相關事情還包括:與同學衝突、被戲弄或欺凌;回答老師問題時,因為他們無意中的粗魯而被訓斥;教室變化或老師言行舉止變化而產生的不安;要跟隨一個複雜的上課時間表或不可預測的社交情況等;未完成的功課或不願意參與的特定班級或校際活動;及回校過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校車的嘈雜聲,都可以令他們產生不滿或厭惡。

他們表現的焦慮相關的行為或徵狀,跟其他孩子有所不同。例如他們可能會更為執著做重複的行為和儀式,如排隊或旋轉物體。另外,他們也可能通過搖晃、旋轉或拍打手來刺激,從而表達自己不安的情緒反應。

當孩子拒絕上課而可以留在家中,就會令他們感覺到不上課的好處,產生繼發性的得益。他們可能會感到安全、舒適和放鬆;可以有更多時間接近或照顧家庭成員或寵物;或做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比如上網或玩電腦遊戲等等。

處理孩子拒絕上學的第一步,是試圖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家長需確定為甚麼孩子對上學感到困難。問問孩子為甚麼他們不想上學?詢問您的孩子是否與同學或老師相處或溝通感到任何困難,或者他們是否試圖避免一些事情。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很難識別或談論問題,可以嘗試讓孩子對上學時間的每個部分進行評分,例如:乘坐公共汽車、教室、專業課程、教師、同學、課間休息和午休時間。家長可以在上課天的每個部分使用數字及圖片。他們可以用1來表示「我不喜歡」,5表示「真的很喜歡」;一張悲傷的臉和一張笑臉,或者竪起大拇指,從而量化他們的困擾。另外,也想想家裡是否發生了任何事情,讓孩子很難離開家去上學。例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或者家中有過死亡或最近搬家等大事件變化等,這些事情可以是他們拒絕上學,留在家中更安心的理由。

幫助孩子解決離家或上學的任何障礙,清楚地查找問題所在,然後集思廣益,才能定出解決方案。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可能很難想出問題的替代解決方案,所以家長應該與學校想出解決方案,是最可行的方法。

關家力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常用的精神科藥物治療

目前未有藥物能根治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症狀;然而,若患者具侵略性或自我傷害的行為、情緒困擾、強迫及刻板的行為、過度活躍、專注力弱或睡眠問題,可透過藥物減低其症狀,從而幫助患者在接受其他教育及行為治療的時候,有更佳的表現。

抗精神病藥物(例如risperidone和aripiprazole)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來治療攻擊或自傷行為。即使如此,還是必須衡量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或者疲倦等。

至於針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社交障礙和狹窄重複行為,暫時並沒有藥物核准。有些文獻指出,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類型的抗鬱藥,例如fluoxetine,可有效減少重複及儀式行為。根據2020年BMC Psychiatry上載的分析Pharmacotherapy of restricted/repetitive behavior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指出,藥物與安慰劑的比較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功效,因此並不建議例行使用藥物,應該是按照患者的特別需要而決定,也要常常檢討藥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患者同時也患上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比例高達40-70%,是最常見的共病。針對同時出現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症狀,一般而言,若果行為治療不奏效或者症狀嚴重或影響日常生活,藥物(例如methylphenidate)可能有幫助。

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出現情緒障礙的比例也比一般人高,研究數字顯示,抑鬱症的流行率為10-50%,躁鬱症為5%,遠遠高於一般人的流行病率分別為7%和低於1%。一般而言,藥物(例如抗抑鬱藥和情緒穩定藥)對於改善情緒焦慮等病徵,也是頗有成效的。

睡眠障礙在自閉症患者也常見,有些證據指出,自閉症兒童褪黑激素的水平比正常人低,影響他們的睡眠週期。所以,若果睡眠衛生或行為治療未能改善睡眠問題,處方褪黑激素也是可以考慮的。

劉潔玲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為何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分享了「從醫學角度去看亞氏保加症」,為何最新的DSM-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在2013年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簡稱ASD)?這次的修改也引起了一番熱烈討論,不少患者希望保留原本診斷。究竟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有沒有分別?筆者會從醫學角度去嘗試解釋國際專家的一些意見和共識。

從診斷角度看,在過往的數十年間,有很多專家嘗試從不同角度研究,將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比較和找尋一些兩者的分別;最後,國際共識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會比較適合。

過往的迷思?

首先,專家認為自閉症是一系列的譜系(Spectrum)症狀,有不同程度的嚴重性和能力範疇。最簡單來說,亞氏保加症是「自閉症診斷標準但沒有語言發展和智力障礙」,高功能自閉症是「自閉症診斷標準但沒有智力障礙」。其後亦有很多研究,包括一系列的認知功能測試,發現高功能自閉症患者雖然在早期有語言發展障礙,但到青少年或成人期間和亞氏保加症的認知功能表現差不多(包括Verbal Performance IQ Pattern, Clumsiness, Theory of Mind Abilities and Executive Function)。事實上,沒有太多研究數據證實亞氏保加症和高功能自閉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診斷;而且這種說法對臨床診斷也沒有太大幫助,因為智力和語言障礙也不是自閉症的主要診斷標準。我們只能證實語言和智力比較高的患者會在功能上有巨大的輔助。因此,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可能有一系列不同範疇的症狀和能力。

第二,DSM-IV中亞氏保加症臨床診斷有時比較難執行,一致度不高。主要有兩個困難:兩歲講單字,三歲會講句子(沒有語言發展障礙)是亞氏保加症的其中一個主要診斷標準。當患者年齡越大,父母的記憶力就越模糊,準確度會大減,回答沒有語言發展障礙的機會比較大,尤其是教育水平比較落後的家庭。有外國研究發現,很多被診斷為亞氏保加症的患者其實符合自閉症的診斷標準,被誤診的個案很多時和某一間診所或醫院的臨床做法有關。

DSM-V的修改是希望減少患者被誤診的可能性,減少模糊的灰色地帶,增加醫生作出診斷的準確度和一致度,確定患者應該得到應有的社會支援和治療方案。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因為這兩個診斷屬於同一個譜系,也需要同等的尊重和減少歧視。亞氏保加症在過往的確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國際的專家都覺得是時候將這兩個診斷歸納在同一「雨傘」之下。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從醫學角度來看亞氏保加症?

自從90年代,DSM-I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將亞氏保加症(Asperger Syndrome)和自閉症分開,這個診斷變得比較流行,直至現在也廣為人知。有一些外地成名藝人、名人、歌手或富豪也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患有或者被懷疑有亞氏保加症。雖然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的診斷同屬歸納為腦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但大眾好似分開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診斷。為何會如此?

究竟當年的亞氏保加症是甚麼?和自閉症診斷標準一樣,患者自小不善於社交溝通和表達自己,伴隨著重複特定行為和持續性狹窄興趣。症狀必在童年早期出現,嚴重程度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智力、語言和認知功能發展是區分這兩個診斷的重要分水嶺。在亞氏保加症患者中,他們的智力正常甚至較高,面對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和壓力等,也比較優勝,大部分患者讀書成績或工作表現也不錯。他們沒有自閉症的語言發展遲緩和認知功能障礙。

從醫生角度來看亞氏保加症?筆者行醫多年,確實遇見不少成年人亞氏保加症患者;比較特別是他們當初求診的目的,不是懷疑自己有亞氏保加症,而是因為共病症狀引起的問題而來求診。常見的症狀包括社交焦慮、強迫症、抑鬱症和失眠等等;而導致他們出現情緒症狀的原因多數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出現困難,包括和家人、同事關係不好,或者工作生活習慣規律被打擾了。由於他們不太擅於理解其他人的深層想法和比常人較弱的同理心,往往導致和家人同事相處出現溝通困難,引起誤會從而影響情緒,故來尋求支援。心理行為治療,例如心理教育、加強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壓力管理方法和正向思維等等會有所幫助。視乎嚴重程度,藥物治療也可以幫助一些情緒症狀。

在這裡分享幾個成人個案,其中有一些共通點就是大部分亞氏保加症患者有非常穩定的收入或工作。他們不太喜愛轉換工作,做慣該行就不輕易轉變。他們是實幹型的人,不善於「拍馬屁」,做事有自己一套規律做法,表現專注,甚至得到上司的讚賞。其中一個患者比較喜歡投資,買股票。不過多年來,他自己會買賣某一隻藍籌股票,從不沾手其他不熟悉的股票。他感到非常自豪,因為從沒有輸其他他一竅不通的股票。工作性質也有一些共通點,有一些在殯儀館工作、從事電腦行業、機器或者公共運輸行業等等,他們覺得獨立工作很適合自己,因為不需要在人與人之間有太多接觸。即使長時間面對同樣事情也不覺得沉悶和刻板。他們的生活習慣很規律,執著於細節,不愛被人打擾或面對一些突發的不確定性。

究竟亞氏保加症患者在臨床上有甚麼特徵?比較常見是,他們的說話比較嚴肅、單刀直接而不會轉彎抹角,有一些說話的語氣和音調有點單調或者奇特。對於一些非言語的溝通會感到困難。他們的話題也比較狹窄,對有興趣的話題卻會滔滔不絕,變得「只有佢講,冇你講」;也有一些手腳行動比較笨拙。但我相信有更多能力更高的亞氏保加症患者沒有就診,也能自我克服這些困難,建立深厚的家庭關係及穩定的人際關係。

直至2013年後,DSM-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原本常見的自閉症改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並將亞氏保加症歸納其內。筆者會在下一篇文章《為何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再詳盡解說。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習障礙

一般而言,學習能力是用個人智商(智商)來衡量的。智商是用作衡量和解決問題,也是運用判斷力和學習的能力;而大多數人的智商得分在70到130之間。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的智商低於70分,這意味著他們有學習障礙。大約40%的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患者有學習障礙,在幼年發展期已出現發展遲緩。即使這些兒童的智力處於平均或高於平均水平,仍然可能在幾方面影響學習。以下是他們可能受影響的相關學習領域:

非語言技能缺陷正常情況下,無法進行語言交流的人會用非語言交流技巧的方式來替補。不幸是,對於一些可能難以進行非語言溝通的ASD兒童來說,這或許不是一個合用的方法。對於他們來說,眼神交流和手勢等動作往往更加困難。非語言交流很廣泛,除了眼神交流和手勢,還涵蓋了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運動、觸摸、空間和聲音等,甚至一切。一般來說,人們在進行日常活動時,不會考慮這個問題;非語言溝通可以令我們與他人成功溝通,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當個人難以理解非語言線索,以及不懂適當地發出自己的線索時,有效地溝通就成為一個挑戰。

集中能力較弱許多患有ASD的兒童會發現很難專注於自己興趣範圍之外的信息,特別是這些信息與學術主題有關。圍繞他們不感興趣的主題和活動,往往會減弱專注重點,可能比普通學生更快分心。

另外,由於許多ASD兒童都面臨感官問題,在課堂上或做功課時要集中注意力更加困難。他們很容易被外在環境因素分散注意力,然而這些環境刺激甚至幾乎沒有被其他人注意到,例如衣服的質地至明亮的燈光或聲音等等,已令他們很在意。因此,當他們試圖專注於一項任務之時,體驗教室的景象、聲音、氣味和身體感覺,對他們來說可能更加吸引;而嘈雜的環境會使學習體驗變得複雜,令他們缺乏學習動機。他們可能只敏銳地關注細節,又可能缺乏後退並看到大局的能力;他們可能只記住分享的故事的細節,而不是故事的主要想法;他們可能很難總結自己或他人的想法。

言語和語言障礙言語和語言缺陷亦是自閉症譜系障礙影響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言語和語言障礙通常被歸類為表達或接受兩種。在表達障礙類別中,務實言語的反應遲緩是常見的遲緩類型之一;這些表現一般發生在對話以及對話時的反應上。有務實遲緩的ASD兒童,在課堂上可能經常不說話,難以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意見,並對成語和隱喻難以理解。其中普通人擁有的對話及語言技能,他們可能會發生衝突的結果。

狹義的興趣患有ASD的兒童,可能在某些領域(如數學或音樂)既專注又非常熟練。然而,興趣範圍狹窄意味著很難讓他們參與其他學習領域。他們可能很難理解其他人沒有共同的興趣,並且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通過發問許多問題或廣泛談論興趣而讓人們感到沮喪。

總括而言,ASD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模式,他們必須適應和了解學校及個人需求。家長及老師必須了解自閉症如何影響學習,是解決這些兒童面臨挑戰的重要一步;其他兒童亦可能會從幫助自閉症的教學策略中受益。

關家力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注意建立社交溝通技巧

我相信大家都可能聽過,自閉症患者會出現一些社交溝通問題,可以對當事人的心智成長構成很重大的影響。但大家其實對於「社交溝通」這個題目,又有多少認識呢?

人類是群體動物。因此,社交互動是一項人們每一天都會面對的事情。要達至有效的社交互動,人們需要做到以下這幾點事情:

  1. 觀察自己身處一個甚麼類型的社交場合,同時了解這場合一般的社交要求或規則。
  2. 觀察其他人的表情、眼神,以至身體姿態和動作,了解其他人當時的情緒狀態。
  3. 聆聽其他人的說話內容,了解語言當中所表達的訊息。
  4. 留意其他人說話的語調聲線,嘗試了解當中有沒有說話內容沒有清楚表達出來的「弦外之音」?
  5. 大腦綜合以上各種不同的社交訊息,嘗試理解其他人向我們所表達的意思,以至背後的想法或動機。
  6. 因著這些「社交理解」,我們就可以嘗試選擇一些合適的言詞、語調、表情,以至身體動作去回應。
  7. 在回應過程中,我們依然會繼續接收以上提及過的那些不同的「社交訊息」,作為回饋參考。了解對方是否明白及接收到我們想表達出來的東西,再考慮我們說話行動的表達方式是否合宜,以及有沒有作出調整的需要?

一般「正常發展」人士在成長過程中,大腦會在不知不覺間透過日常生活和其他人的互動過程之中,學懂以上所談及的東西,因而建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交技巧。我們的社交技巧越好,我們成功的社交經驗就會越多;而越多經驗,大腦獲得訓練的機會就越多。因此,大腦也能夠建立出更成熟的社交技巧。

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他們因為大腦發展上的偏差而引致上述提到的社交觀察、理解,以至表達技巧都有機會出現障礙。那些一般「正常發展」人士不知不覺就已經學懂的技巧及思考模式,他們通通都有可能在其中出現問題或者缺失。如果患者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情況屬於嚴重的話,他們的社交技巧發展就會更加困難。

因此,需要為自閉症患者作出適當的評估,好好了解他們社交,以至語言上發展的特質及相關的障礙,再作出合適的社交技巧訓練和輔助;對於他們整體成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事項。

李耀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ASD之發病率

隨著時代轉變,自閉症譜系精神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稱ASD)似乎越來越常見,例如在2012年全球的發病率只是0.62%,到了2022年已經升至1%了(J Zeiden et al, March 2022, Autism Research)。

自閉症早期似乎主要發生在西方國家,在亞洲區並不常見,目前這種差距已經縮短了。根據一項單單在中國境內(2016)的全國性調查顯示,在六至十二歲(此病最常見之年齡)的兒童之中,有0.7%人被診斷為ASD,意味著有173萬名兒童有此障礙,需要特別的醫療、社會及教育上的服務(Jue Liu et al, December 2022, The Lancet)。

究竟真是越來越多人患上ASD這種疾病,還是有其他原因使發病率上升?最常見的答案就是現今的精神醫學知識比較普及,更多父母(特別是有受教育的年輕夫婦)了解ASD的精神症狀,因此主動把可能患有自閉症的子女帶到醫生處診斷。此外,不少前線的精神健康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社工等)及幼稚園與小學老師都認識自閉症的各類行為表現,加上有比較容易使用的評估工具,因而及早發現更多ASD的兒童。

還有一個特殊因素,就是社會對ASD的看法及服務改變。多年前,由於社會對精神障礙的負面標籤及沒有妥善的治療服務,不少患上ASD的兒童的父母都不願意公開子女的病情,並盡量遮掩他們的缺陷。由於社會開明,更多父母願意承認子女的問題並接受服務。還有一點,就是在一些比較發達的社會,患上ASD的小朋友有特別的優待,包括有特別的老師輔導學習,以及考試時會有額外作答時間;而條件只是有專家確認診斷(無需說明病況輕重)便可。因此,過去曾經出現了一些過度熱衷追求子女考試成績優秀的父母,會盡量找辦法使學習上有困難的子女被診斷為ASD。故此,有些地方要求診斷的專家必須是受過特殊訓練的精神科醫生;結果這種濫用醫療制度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由此可見,ASD發病率遞增並不是因為有更多兒童被感染或由其他原因引起病發(註1),乃是大眾對此精神障礙的認識及社會制度改變了。

註1:ASD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兒童接受MMR疫苗注射而引起的併發症,這理論現在已經被推翻。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