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心理學:愛情還是「麵包」

有調查發現,校園中的女孩子要在一個自己喜愛的窮小子和一個喜歡自己的富家子之間作選擇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窮小子。通常給出一個解釋:愛情是感性的東西,並不是物質可比擬。否認了愛情是盲目的說法。

為何在校園裡作此研究呢?可能因為這些青少年畢業之後,進到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就可能發覺「麵包」(物質)與愛情同等重要。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年輕人自然選擇愛情,但是年紀大的人會選擇「麵包」。可是,這情況並不是絕對。歷史上,極其轟動的例子發生在1936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身上。他因為不理會政府及教會反對,堅持迎娶美國離婚女子Wallis Simpson為妻,結果放棄王位。至於女性為了愛情而放棄「麵包」的例子,近年也有;就發生在2021年,日本真子公主為了下嫁大學同學小室圭,甘願脫離皇室,變為平民;也不領取1.5億日圓補助金,成為佳話。

有人認為準確的情況,就是在窮困、沒有錢的時候,人會發覺「麵包」比愛情更重要;但是當人有足夠「麵包」(特別是金錢)的時候,就會尋求愛情,甚至是新的愛情。

上述這些情況及理論,與社會進化過程頗為吻合。在早期社會,男性尋覓配偶主要是延續後代或發洩性慾,並沒有戀愛這回事。至於女子下嫁,大部分人為尋求安全感及衣食無憂。若女子嫁不去,則令家族蒙羞。故此,為求出嫁,也沒有談情說愛的需要。隨著時代演變,社會也漸趨穩定,宗教也指出了過分著重物質的壞處,結果愛情及「麵包」並駕齊驅,各有各的重要意義。到了近代,男女地位趨向平等,生兒育女已經不重要,愛情因而開始被高舉起來。雖然如此,目前在貧窮及落後的國家,嫁娶仍然是以「麵包」為主。至於在富裕及福利好的西方社會,由於並不缺乏「麵包」,令愛情更顯珍貴。可是,這些國家大多流行個人消費主義,偶然有人會為了物質而出賣愛情。

聖經相當著重愛情,與當時世俗思想不同。例如在舊約雅歌第八章7節所講:「愛情,眾水不能熄滅,洪流不能淹沒;如果有人拿自己家裡所有的財產去換取愛情,就必被藐視。」作者在上半節強調「愛情」的偉大,而下半節則描寫世人要是將所重視的「麵包」全部拿出來換取愛情,價值仍然不及愛情貴重,必定被輕視。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