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療人員道德談A-Z(二十一)

場景四十六:Second Opinion (第二意見)

倘若病人對醫生A的做法產生疑問,繼而向醫生B尋求第二意見,假如醫生B指出醫生A做法不善之處,這樣做的話在道德上有問題嗎?

(1) 醫生B當然絕對有權不同意醫生A的意見。如果只能同意,又何需尋求第二意見。

(2) 醫生B只要是從病人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在道德上應無問題。

(3) 為了審慎起見,醫生B可以在表達意見之前先和醫生A討論一下。不過,在道德上醫生B並不一定需要如此做。

場景四十七:Stock Buying (購入藥廠股份)

在臨床診治的工作裡,醫生會處方不同藥廠製造的藥物。倘若醫生購入其中一間藥廠的股票,這樣會產生利益衝突嗎?

(1) 假如醫生只是單單在自己的病人開藥,對個別藥廠的股價應無影響,因此並不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

(2) 但是假如醫生是醫院/醫管局/衞生署負責批核藥物的委員會成員,有權批准藥廠A的藥而否決藥廠B的同類藥,那麼倘若該醫生購入藥廠A的股份的話,就可能牽涉利益衝突的嫌疑,應盡量避免。

場景四十八:Taping of a Session (對治療進行錄音)

在臨床診治的工作裡,醫療人員在病人不知情下進行錄音,這樣做在道德上可以嗎?

(1) 這樣做不符合「病人自主」和「病人私隱」的原則,因此並不合適。

(2) 倘若病人有自主能力,我們應先獲得他的「知情同意」。

(3) 倘若病人沒有自主能力,我們應先獲得他的家人的「知情同意」。

張鴻堅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前青山醫院院長

老人家患上抑鬱症

「我卻必使你康復,醫治你的創傷。」這是耶和華的宣告。《聖經新譯本》〈耶30﹕17下〉

今年89歲何伯經歷過肝腫瘤切除、皮膚癌等幾次大手術,親人的關愛和基督教信仰令他勇敢去面對,康復後一直活得平安喜樂。他閒時喜歡研究醫學和針灸,幫助過不少患痛症的老友記,甚得街坊們的愛戴尊敬。可惜,何伯性格文靜,不愛嘈雜,故可傾訴的朋友不多。而伴侶何婆婆的性格剛好相反,為人愛熱鬧,朋友滿天下,參加的興趣班和活動為數不少,每天都是往外跑。有一天,他對前來探訪的女兒說﹕「近月來常常會突然情緒低落,覺得人生沒有甚麼意思,幸好我很快平靜和即時祈禱,但是『割腕脈還是吊頸?』的念頭仍是不斷湧現。」女兒即時陪同何伯看醫生,證實他患上了老人抑鬱症。

編寫:謝芳

關於長者廣泛焦慮症及抑鬱症的問題,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銘鍇醫生為此撰文時表示﹕「很多人都認同人生四大支柱是:工作、家庭、朋友及閒暇,其中首兩者尤為重要。現時退休年齡愈來愈遲,頗多退休人士已是接近60-65歲的長者了。離開工作崗位,可說是如釋重負,但亦會是一種失落,如果處理不當,又碰上一些身體疾病,便可能引致某些情緒病;令本來是安逸的退休生活,充滿愁煩困擾。」

他在淺談長者廣泛焦慮症及抑鬱症這兩種情緒病時指出﹕「廣泛焦慮症是指患者在6個月期間,對多種事物有過度憂慮及擔心,又不能自控;其間伴有多種心理或身體的症狀:煩躁不安,容易疲累,不能集中,激惹易怒,肌肉緊張以及睡眠障礙(難以入睡,輾轉反側等)。2012年,本港曾進行一項調查,訪問了500多位年齡50以上的長者,發現有16% 的人士可能患有廣泛焦慮症,比一般人高出4倍。其中不少患有心血管病或關節問題,他們最常見的症狀是:失眠,身體酸痛及容易疲倦。如果忽視此症,生活質素受損不在話下,甚至會引起併發的憂鬱症。治療包括心理方面及藥物,後者來說,新一代的抗焦慮藥有助控制過度的擔憂,改善睡眠,比起舊式的鎮靜劑及安眠藥,副作用較少及不會引致依賴。認知行為療法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療,但患者需有一定的教育程度。」

「抑鬱症可見於青少年以至高齡人士,後者發病率更高。如上所述,退休後會有失落感,日常的作息有改變。加上子女獨立生活,長者處身「空巢」,軀體又或有些疾患,都可能誘發抑鬱症。病狀一般不難察覺:情緒低落、表情淡漠、寡言退縮、食慾及體重下降、對事情失去興趣、睡眠困難等。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感到專注力、短暫記憶力減退,不能作出决定。這些認知症狀,在高齡患者更為普遍,甚至被懷疑是「痴呆症」(即認知障礙),以致疏忽了對抑鬱症的治療。家人須留意患者有無自殺的念頭及計劃,避免悲劇發生。藥物治療對抑鬱症十分有效,現時已有多種第二、三代的抗抑鬱劑可供採用,這些藥的副作用較少,安全性較高。家人應與主診醫生配合,鼓勵及留意病者依時服藥,以期控制病情,盡早康復。」

另外,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早前出席公開的講座時,深入淺出地剖析如何認識與處理抑鬱病。他指出,抑鬱症的症狀包括情緒抑鬱低落、提不起勁、心情煩躁、易發脾氣、逃避社交,而腦海裡不停想著很多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用和內疚,對將來沒希望;還會出現失眠、食慾不振、體重減少、精神難集中和記憶衰弱的情況。

陳玉麟醫生指出,出路在於一個全人的治療,是集合生理治療、心理治療、靈命更新及社會治療的「生理 – 心理 – 靈性 – 社會」模式。心理治療目標包括認識及接納病況;有效地調節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解決困難的技巧,以及人際關係及溝通的技巧;具備工作場合所需的適應技巧。而心理治療種類有輔導、心理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和小組集會治療等。靈命更新,包括認識靈性衝突,畏懼罪孽的後果,反思生命意義,對死亡的恐懼。社會治療方面,包括親友支持,參與康樂活動,發掘運動、音樂等才能。

對於自殺危機處理方面,如果生命受到威脅或危險,把當事人帶到醫院急症室;鼓勵當事人談話,以開放和坦率的態度傾談 ;不批判的傾聽,有禮貌和尊重;盡量從對方的角度設想;在情緒上給予可信任的支持;不要與當事人爭論自殺對與錯;不要訓導當事人;如果他服用酒精或藥,嘗試幫助他停止;給予安全環境;家人 /朋友全時間看顧 ;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如輔導員、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住院治療。

至於與情緒病人相處一般技巧,包括以尊重,尊嚴和保密性來對待他們;接受他們患病的現實;表示接納和不審判的態度;知道他們也許是感覺羞辱、內疚及缺乏自信;不要創造交鋒;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上的實則困難,如照顧子女;鼓勵 和協助他尋找專業幫助,知道甚麼幫助是可利用的;鼓勵自我幫助戰略,如作息定時、適當運動、跟家人朋友閒談、暫時遠離壓力、專注一些興趣,以及停止酒精和藥物濫用。

2017Aug_9老人家患上抑鬱症 .jpg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依戀醫藥 (二)

保重身體,注意健康,本無不妥當,但陳先生的情況似乎超過了正常的界線,不但令自己常常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今次更影響了他的兒子。陳先生可能是患上「身心症」, 或稱「軀體化精神障礙」(Somatic Symptom Disorder),我們可從精神醫學方面去分析。

「身心症」是導致軀體症狀的精神疾病,雖然這些症狀往往找不到結構性原因,如身體疾病、器官失靈等,但並非虛假造作,而是真實存在的;這些症狀甚至可以影響日常運作。我們心理和身體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並且互相影響﹕身體疾病可導致情緒低落或焦慮,而情緒困擾亦可以引發軀體症狀,甚至有惡性循環,使病情嚴重。

直到目前,「身心症」的真正成因仍是不明,很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遺傳和心理環境因素的結合。雖然雙胞胎的研究不能證明遺傳的因果關係,但有研究顯示「身心症」的近親中,抑鬱症和酗酒的發病率較高;曾被性虐待、有童年陰影、性情消極、壓力過重、感覺過敏、過分重視身體症狀、否認心理因素以及把軀體症狀歸咎於身體疾病的人,都比較易患上「身心症」。

治療「身心症」的目的是改善症狀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心理治療能幫助改善身體症狀,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可以了解和調整患者對健康和身體症狀的信念和期望、了解如何減輕壓力、了解如何應對身體症狀、減少焦慮症狀、改善日常功能等;家庭治療也可幫助改善家庭關係和支持患者;藥物方面,抗抑鬱藥物可以幫助減少併發抑鬱症和疼痛相關的症狀。

依個案描述來看,陳先生的兒子並未患上專注力失調症,他的學業成續未如理想,似乎是基於沒有興趣或天分修讀理科,陳先生把自己的「醫生夢」強加兒子身上,實在令大家身心俱疲。外國有研究顯示,醫治專注力失調症的藥物,主要作用改善患者的專注力,令他們能更有效地發揮原來的水平,絕非坊間流傳般「幫助非患者能變得更聰明或成就天才」,故切勿誤信流言。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依戀醫藥 (一)

陳先生是一位完美主義者,處事為人認真、有高要求、言行嚴謹,甚至容不下任何的過失。剛踏入中年的陳先生現對健康特別關注,認定擁有完全健康的身體、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過美好的生活。他每天非常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偶而有些許身體不適便立刻看家庭醫生;若不適持續超過三、四天,他便會另約見專科醫生,作進一步的深入檢查。長期下來,看過的醫生們都普遍認為陳先生只是對身體健康過分緊張,沒有再作身體檢查及服藥必要,建議他請教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但卻被陳先生堅拒,他認為自己的精神狀態非常好,不是「痴線」。

同時,陳先生非常著重兒子的學業,一直希望兒子能攻讀醫科,貢獻社會,惜兒子心繋文學,父子因此經常發生爭執。及後,兒子在父親的壓力下,雖勉強選修高中理科課程,但因沒有興趣,上課不能專心,故成績平平。有一天,陳先生在網絡討論區發現有人指,現時很多青少年患有專注力失調,只要服用增強專注力藥物,就會將專注力大大提升,成績突飛猛進,甚至因此成功入讀醫科。

他隨即帶著兒子到處求診,分別約見兒科,腦科及精神專科醫生,但各專科的醫生診斷後都認為他的兒子沒有患上専注力失調症,拒絕處方藥物的要求。陳先生因此非常氣憤,批評醫生們的醫學水平不足,是草率看病診斷;甚至當眾向醫生發怒,恐嚇說將向醫務委員會投訴及採取法律行動追討賠償。

看在眼裡的陳太非常擔心丈夫的情況,特別是過分緊張身體健康而經常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及藥物,屢勸不改。她看見丈夫近日的情況變本加厲,出現更多的無理言行,甚至影響了兒子,故相信陳先生的精神狀況真的出了問題,堅決催迫他約見精神科醫生。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人情冷暖 (二)

陳先生早年患有「思覺失調」,需接受住院治療,及後情況穩定。本有正常生活,可是踏入中年,在各種壓力的誘發下,病情有復發跡象,出現妄想,不但深信有人迫害他的家人,精神錯亂,胡亂大喊,更在大堂揮舞玻璃樽,情況危急,有極高風險的傷人傾向。

「思覺失調」是一種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患者的思維、感覺和情緒出現問題,而與現實脫節。總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患上這種疾病。

「思覺失調」有陽性病徵(Positive symptoms)、陰性病徵(Negative symptoms) 和認知病徵(Cognitive symptoms)。陽性病徵包括妄想、幻覺、言行錯亂等;陰性病徵包括情感遲鈍、缺乏積極性、思想異常貧乏等;認知病徵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記憶力衰退等。

「思覺失調」的原因至今仍未明,大部分研究顯示這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若腦部先天性有「思覺失調」的傾向,加上後天環境因素,如童年受虐、失戀、學業壓力、工作及家庭受打擊、藥物濫用等,「思覺失調」便有機會誘發出來。

「思覺失調」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復康訓練。藥物能夠平衡腦分泌,有效減少或消除陽性病徵;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能幫助他們如何處理令他們感到困擾的陽性病徵。另一方面,精神科復康訓練,例如社交技巧訓練、輔助就業等則能幫助患者改善負面病徵。有外國研究顯示, 家人對患者過份呵護、敵對、苛責挑剔 (Highly Expressed Emotion),都會使思覺失調患者更易復發,所以家人正面的態度和幫助對於減少患者復發是很重要的。

其實,精神疾病並不罕見,及早發現、治療及社區支援不但有助患者重獲新生,而且能減低對身邊的人的影響。盼望政府能多加關注市民的精神健康,注入更多資源及全面提升精神健康服務,亦盼望大衆能增加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從而增加接納和減少歧視情況。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人情冷暖 (一)

「60後」的陳先生自小在公共屋村長大,家庭經濟狀況一般,但童年生活十分快樂。在70年代的當年,鄰舍關係和睦,每家每戶大門敞開,小孩子三五成群在走廊及屋村空地玩耍的情景常現;大家彼此往來互相守望,若誰家的父母有事外出,鄰居叔叔、阿姨便會主動幫忙照顧小孩。

陳先生在16歲時患上思覺失調,需要入住精神病院數星期,幸好及早發現和及時藥物治療,故很快便康復了。當年的鄰居們知道他的病況後,經常主動關心,更在金錢上支持他們一家。及後,在家人和鄰居朋友的鼓勵下,他順利完成中學預科課程,找得一份政府工作。經過多年努力,他更成家立室,並自置了一所舒適的房子。

近年來,踏入中年的陳先生,面對的生活壓力和難題數之不盡﹕供樓負擔、繁重的工作、兒子青春期的情緒問題等,弄得他身心俱疲。本想找朋友傾訴,但現居的大廈鄰里關係疏離;職場上同事喜搬弄事非和互相利用;童年的老友又失去聯絡多年…,這些都令他難於結識到可分擔憂愁的真正朋友。所以,陳先生只好獨自面對這種種壓力。

這幾天,陳太發現丈夫精神有點異樣,經常失眠,神情慌張,對人非常敏感,「是否精神病復發?」她想約見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但輪候的時間很長;想看私家醫生,家庭經濟又不能負擔;勸喻丈夫約見社工,但又被他堅拒,害怕被標籤是精神病人後,鄰居看不起和失去現時的職業。

陳太嘗試單獨約見社工,對方提醒,倘若情況危急便需送陳先生到急症室求醫。面對丈夫精神狀態每況愈下,又找不到援助,身邊的人只在冷眼旁觀,甚至退避三分,陳太心感十分無助,哀嘆這繁榮都市背後,人心竟是如此冷漠無情;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更是何等的嚴重;社會的支援也是這麼缺乏,「莫非等到情緒『爆裂』才會被關注?」

一天,陳太回家途中突接到大廈管理員來電,指陳先生正在大堂揮舞玻璃樽,胡亂大喊著﹕「不要再迫害我的家人。」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自戀」大家庭


滅亡以先,人心高傲;尊榮以先,必有謙卑。《聖經新譯本》〈箴18﹕12〉

「傲慢與驕傲」,當我們探討更多傲慢問題時,發覺傲慢與自戀Narcissism原來是息息相關,而自戀也有健康(Healthy Narcissism)或病態(Pathological Narcissism)之分。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和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在早前舉行的「傲慢與偏見之家庭篇」的講座上提醒,家庭已存的傲慢與偏見不容忽視,父母的傲慢(自戀)對子女的影響更必須正視。

文/圖﹕謝芳

「16歲的大明就讀中五;他的弟弟小明今年7歲,是小二學生。他們成長於小康家庭,父母皆為專業人士。在家中,他們自幼已被祖父母及父母視為寵兒,總覺得他們比別的小孩好看、聰明和聽話。大明在小學時成績中上,初中階段也不錯;但高中選的理科是父母主導,故升高中後的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常常逃學,只想在家中打機、上網。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因此感到很丟臉,不停為他聘請各科補習老師,現正考慮送大明到國外唸書。作為弟弟的小明,成績雖名列前茅,但在校的操行卻不佳,常被老師投訴有行為問題,如與同學相處不來、經常向老師告狀、動輒說不舒服而告病假等。不過他的父母都辯稱小明一切正常,在家中表現乖巧,還反指控是學校老師管教不善和處事不當,才導致升小後的小明出現問題,更威脅說現正考慮為小明轉校。」

從這綜合案例來看,家庭中傲慢的種子,已在不知不覺之中埋藏在大明和小明的心裡面,並在學校環境中和與人相處時表現出來。假如這情況不改善,當他們長大後,會帶著不少傲慢的心態去為人處事,屆時浮現的問題可能遠比現今更多更嚴重。家庭是培養個人由幼苗到茁壯成長的地方。個人的性情、品格、價值觀和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是源自家庭。著名發展心理學學者艾力遜(Eric Erikson)談到,個人由出生到青少年階段,當中的成長方向分別包括對人信任之建立、獨立自主、進取、勤奮和自我認同等,這是人重要的成長階梯。但不幸地,有些家庭充滿了「傲慢與偏見」的思想和教導,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人格會被扭曲,未能達致艾力遜所指的理想成長方向。

自戀的特徵包括﹕1.)自我中心、將自己的需要誇大、缺乏同理心、會剝削和妒忌他人;2.)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3.)雖然表面有傲慢的行為或態度,但內心卻脆弱、容易受傷;4.)嚴重可以是一種病態﹕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事實上,傲慢(自戀)情況一直存在於家庭各成員的身上,如配偶、父母、子女等。配偶或父母的傲慢(自戀)表現在﹕1.)只顧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忽略對方,不願承認自己錯誤;2.)覺得配偶比不上自己;教養子女不同的價值/方向;視兒女為攻擊配偶的工具,成為自己贏的手段;輕則影響夫妻感情,嚴重可涉及思想控制、婚外情或家庭暴力等。「父母的傲慢(自戀)又是如何影響子女呢?」「作為子女的可能會感覺自己是父母的延伸,甚至是為滿足父母(未了)心願而存在。而且經常覺得被父母控制;好像怎樣也不能完全滿足父母,容易有挫敗感、內疚感;往往不能做自己;最終也可能形成傲慢(自戀)的傾向。」

自戀的兒童或青少年特徵表現包括﹕經常只談及自己和想到自己的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極度渴求別人注意或稱讚;相信自己是獨特和比所有人好;誇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情緒容易經歷「過山車」般的快速和高低起伏;訂立一些不能達到的目標;為了成功不惜一切;經常幻想自己成功、得到權力和金錢。

「如何幫助配偶的走出傲慢(自戀)?」最重要的是想及配偶和自我的需要,即使常被配偶否定,也要提醒自己仍是可愛和聰明之人,以提高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明白配偶表面傲慢的說話和行為是代表其內心的脆弱;著眼點是婚姻關係中正面的部分;與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困難和感受,如找牧者傾訴和代禱;檢視婚姻問題去到甚麼程度和地步,是否涉及沉溺、暴力、婚外情等,有需要時盡快尋求專業的幫助。藥物治療可幫助情緒、焦慮和失眠等問題;心理治療可處理婚姻、家庭和性格等問題。

作父母也可避免培育自戀(傲慢)孩子的。首先,要靜思禱告(Serenity Prayer),祈求上主賜予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予分辨兩者的智慧。其次是了解兒女的特質、強弱的地方、因材施教;以及為孩子訂立合理的目標;避免過度讚美或冷漠,要稱讚得『準』,而不是『濫』。還有的是檢視教養技巧(Parenting Skills),獎懲一致和合宜的運用;檢視教養風格(Parenting Styles),如管教(Control)和愛顧(Warmth)的平衡。

在家庭裡,夫妻或家人之間聆聽回應、包容相愛、勇於認錯及改善自己是不可或缺的相處之道。而在信仰上,許多《聖經》教導的原則更是最好的提醒 ﹕

「在滅亡以先,必有驕傲;在跌倒以前,心中高傲。」〈箴16:18〉

「傲慢來,羞辱也來;謙卑的人卻有智慧。」〈箴11:2〉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戒,養育他們。」〈弗6﹕4〉

「還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好像順服主一樣,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好像基督是教會的頭;基督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照樣凡事順服丈夫。你們作丈夫的,要愛妻子,好像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弗5:21-25) 。

「不要自私自利,也不要貪圖虛榮,只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 〈腓2﹕3〉

「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知道,人人都應該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一點動怒。」 〈雅1﹕19〉

2017March1「自戀」大家庭.jpg

平安 賜給大家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難過,也不要恐懼。《聖經新譯本》〈約14﹕27〉

近日,透過電視、電台或網絡世界,我們看見各類發生在香港這繁華大都會負面新聞,其中「嚴重精神病者在港鐵車廂縱火案」更加令人擔憂一連串潛在的危機已漸浮現在人群中,為普羅大眾的心靈帶來更多的恐懼和衝擊。「平安何處尋?」「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腓4﹕7〉事實上,平安是來自您我靈裡的內心深藏處,正如主耶穌這樣的應許。

文﹕謝芳

在今期由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及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專責的「三劍俠」版面,他們將會從精神病分析和心靈健康的角度出發,提醒人們如何在負面的情境裡尋得平安的同時,走出對精神病人的標籤和歧視的固有觀念。

絕大部分精神病患者沒有攻擊性

 麥基恩醫生指出,這宗「嚴重精神病者在港鐵車廂縱火案」發生後,很多的報導焦點都在涉案者是長期精神病患者方面。「大家不要因這慘劇涉案者是長期精神病患者,就將精神病患者標籤成有危險性的人物。事實上,精神病患者是社會上最弱勢,最受人忽視和歧視的一群;而他們家人所受的壓力更是不為人所能理解。」

不要刻意刺激或挑病者

他坦言,很多人認為精神病人必定有暴力傾向,行為難以預測,但事實上,大部分的病人自我傷害的機會高於傷害別人,有暴力傾向的只佔極少數。「從精神醫學角度來看,精神病有很多種類,如何診斷這病人是否具危險性,他病前和病後的行為記錄都是很重要的參考,如病者有暴力傾向或放火的行為,就要小心;如果病者自小文靜純良,就不需害怕。」不過,麥醫生提醒,即使絕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並沒有攻擊性,但也不要刻意刺激或挑釁病者,因為每個人在危急關頭都會作出自衛反應!

對於有人擔心精神病患者何時復發會令人防不勝防,麥醫生指出,雖然一般人是難於作專業的判斷,但從一些的明顯行為也是容易觀察到的,不用緊張。「不要以為『自言自語』、『眼神閃爍不定』的人就患有精神病,事實上,常人都有一些疑似病徵的行為現象,故不要捕風捉影。」他指出,患上精神病不值得大驚小怪,由於各類的精神障礙相當普遍,自己或身邊的親戚朋友或下一代也有患上精神病的可能性。

當局應精神科服普及到社區層

根據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一篇「政府須加强對嚴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的文章指出﹕「今次悲劇,亦揭示政府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不足。本港現時有20萬人患有嚴重精神病,當中患有精神分裂症有4.8萬人。根據醫管局現行安排,嚴重而情况並不穩定的病者會被排在特別照顧行列,有個案經理跟進病情,提供持續而個人化的支援。可是,個案經理與病者的比例非常高。根據2015-16數字,醫管局共有327名個案經理,但處理病者達15,400人,比例是1比50;而在個別醫院聯網,人手短缺,比例更達至1比60至70。」

陳玉麟醫生指出,現在確有精神病患者「求助無門」的情況。「政府精神科門診候診期長,部分在經濟上不能負擔私家醫生診治費用的患者,在候診期間會感到沮喪及無助,可能最後放棄及早醫治的念頭。故當局應該將精神科服務普及到社區層面,改善收費和輪候時間,讓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

培育包容和守望的睦鄰關係

 陳玉麟醫生表示,精神病患者十分需要人們的關懷和支援。如果我們刻意與之隔絕,當他們遇上事情,自己和家人都不敢主動求助,問題會深化,直至某一天不能再忍受時,就會做出一些激進的行為。故此,社會上的人與人之間,大家要培育一個包容、信任、支持和守望的睦鄰關係,而不是發生事故時,才去互相指控斥責﹕「為何弄致如此的困局?」

陳醫生認為,在這次的事件,也看到了很多危機處理不足之處,「從電視新聞裡,看到現場有很多人到處走動,忙著拍攝和錄像著火的車廂和傷者;也有人用衣物拍打傷者身上的火,這都是不妥當的做法,如不小心,或會傷及自己或加重傷者的傷勢,故政府和學校應該加強如火災現場自處和正確的救火方法等安全意識的教育。」

建立正向心理健康的人與社群

 李耀全博士指出,我們一般人對精神健康持掉以輕心和一知半解的態度,認為自己可免疫,「精神病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故只留意一些較為嚴重的病例與出事的案件,認為這些才算是精神病,此乃錯誤負面的標籤。實際上,精神病分輕度、中度和嚴重不同程度的嚴重性,所以病要從淺中醫。同時,在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心理學已展開了新的一頁,就是以正向心理入手進一步正視各種的精神病。「正向心理學旨在加强人內在的正能量,强化人抗逆的能力,減少精神病嚴重急劇地惡化。當病情未到「困局」前,除了藥物的幫助外,正面的措施的應用,就可以大大減少患者陷入類同自殘行為。」

李博士認為,此次在「嚴重精神病者在港鐵車廂縱火案」中值得我們探討的是﹕「為何病者選擇在公共人多的場所自殘?」「他有甚麼訊息給我們呢?」「他是否知道在車廂的行動會波及其他無辜的人?」「若他有此認知的能力,目的又何在呢?」「除了生理與病理的元素外,影響人精神健康還有甚麼其他的元素呢?」「人為何會進入死胡同,在走投無路之時而想自盡?」「人們心靈的深處所隱藏的生存意志人人不同,有人堅强而有人卻那麼軟弱?」…針對這些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治療法,包括存在主義治療(如意義治療法);而信仰(往往也可以給絕望的人減少自尋短見的傾向,如基督教的信、望、愛信息。正如俗語所說﹕「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2017Feb22平安 賜給大家.jpg

 

 

女人的壓力


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好使不信道的丈夫受到感動,不是因著你們的言語,而是因著你們的生活,因為他們看見了你們敬畏和純潔的生活。  
   《聖經新譯本》〈彼前3﹕1-2 〉

當社會人士焦點於現代女性由「三從四德」「逆來順受」的小媳婦,銳變成家庭事業兼顧的鐵娘子時,欣賞她們「叱吒風雲」的同時,女性與生俱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帶來的壓力更需要關注。原來,除了兩性相處、婚姻關係、婆媳關係、經濟壓力、子女管教的挑戰,還有生理上的變化都是她們壓力的「定時炸彈」,所以不容忽視。精神科醫生、家庭醫生在今期版面上教您如何去正視和化解這些女性的壓力問題。

:謝芳

個案一

「現年40歲的A太太是一名在職媽媽。她每早五時起床,打點送兒子上學的一切準備事宜;送完兒子上校巴後,就趕著換衣上班…。忙完一天工作放工,途中已看見家長群組發來的逾百個訊息,都是圍繞『做功課』、『明天要帶的課本』、『簽回條』等。原來學校電子化,家長除了要查閱家課册外,還需上網看和簽署電子通告和網上家課備忘錄,十分費時和麻煩。回到家裡,要忙的仍是圍繞孩子,既要督促孩子做功課温習,又要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還需睡前講故事…到了凌晨才可以休息睡覺。每天恆常從早忙到晚的消耗著精神和體力,令她苦不堪言,甚至壓力『爆煲』而引致情緒波動。」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表示﹕「很多兼顧工作和管教子女的雙職媽媽,精神會陷入崩潰的邊緣,動輒在教孩子做功課時大發雷霆,甚至動手責打孩子。當情緒冷静下來時候,內心有極度的自責和內疚之感﹕『我是個失敗的母親。』隨著情緒的愈加失控,上班時會因小事而哭泣,集中力和記性都大不如前,常常在工作上犯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沒精打采,更頻頻失眠。」

馬醫生指出﹕「所謂 『今非昔比』,現今雙職家庭已甚普遍,隨著女性受教育機會增加,學歷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加上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不少已婚或已作媽媽的女性仍然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從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轉為現代的『女既主外又主內』。」

男性為主的傳統觀念影響女性生活

事實上,中國人傳統家庭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為主的「父權文化」體制;男性是傳宗接代的中心;有「男尊女卑」、「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父嚴母慈」之觀念;兩性不平等的「重男輕女」情況時有發生;將性別定型為「男人要剛強、女人要賢淑」;「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女分工,期望女性犧牲自己,滿足丈夫和子女的需要。

在這些的傳統之下,女性的生活備受這些信念的影響:「女性應該是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男性的工作必是優先的考慮,他們因工作緣故夜歸、應酬,甚至不參與照顧孩子,不會被視為不當」、「男性不善於照顧小孩,女人要凡事親力親為,不要求男性插手」…所以,無形之中就更鞏固「父權文化」的意識形態,照顧重任便全落在女性身上。

現代已婚職業女性面對的問題數之不盡

綜觀現代已婚職業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包括賺錢養家、做家務、教養子女、照顧家中長輩、情感支持、滿足丈夫性需要、計劃活動等。她們所面對的問題數之不盡﹕「應付工作和家庭的需要,兩者兼備不夠時間用」、「睡眠休息時間不足」、「缺乏時間讓自己調息心情」、「缺乏娛樂時間」、「情緒容易波動或因小事大發脾氣」、「沒有時間和心力與丈夫保持親密的相處,例如拍拖,溝通、性愛」「常有無助感,覺得工作、家庭兩面不討好」、「委屈,感覺全是付出卻得不著讚賞」、「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內心有很多虧欠感」、「婆媳關係或姻親關係的問題」、「與傭人姐姐相處的煩惱」、「與丈夫關係緊張」、「與丈夫因管教子女的方法意見不同而造成的磨擦」、「工作上,上司不體諒『準時放工照顧家庭』的需要,要求加班及在假期工作;不被重用,『升職輪不到你』,上司錯誤認為『女性只顧家庭,不會專心工作』,故編制薪酬較同級的男性同事低;為著照顧家庭,放棄到海外進修、工作或升職的機會」、「覺得身心俱疲、不勝負荷」。

傳統男女分工箝制女性自由

她坦言﹕「雖然現今社會變遷進步,但傳統的男女性別角色的『分工』仍然局限和箝制著女性的『自由』。她們在家庭上,雙職女性仍有『可以做稱職媽媽』的期望。職場上,大部分公司管理層不會因你是雙職女性而格外開恩,或調整對你的工作期望;相反,有甚麼『行差踏錯』,或拒絕加班或在假期工作,便冠以『湊仔婆,無心工作』等名號…面對兩難局面,真是『啞子食黃蓮,有苦自己知』。」她指出,時間的「壓縮」與角色多方面的衝突之下,現代職業女性幾乎時刻都在壓力之中過生活,若丈夫不作相對的調整,將會令雙職的女性百上加斤,情緒隨時爆炸。」

化解壓力錦囊

她列舉了一些化解壓力的錦囊﹕「不求事事完美,但求問心無愧」、「在家不要與全職媽媽所能做到的比較」、「在職場不要與單身同事的工作表現比較」、「盡力就算,不要內疚」、「再忙都要留些少時間讓自己獨處,『透一口氣』,做一些令自己放鬆心情和愉快的事」、「找好朋友或姊妹定期相約傾談,互相勉勵」、「定期和丈夫拍拖」、「請傭人或鐘點處理家務」、「有信仰,有主耶穌同行,靠著祂所賜的愛、恩典及力量,渡過每一天」。

丈夫幫助

作為現代職業女性的丈夫如何幫助妻子?「不要高高在上『扮老爺』」、「聆聽妻子的分享及認同她的感受,不要打斷她或提供解決方案」、「凡事和妻子有商有量,也尊重妻子的意見」、「幫忙分擔家務,共同承擔起照顧子女與家中長輩的責任」、「每天主動讚賞妻子的付出」、「多表達對妻子的愛,並用妻子所屬愛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讚賞的說話、優質時間、禮物、服務、身體接觸」、「定期和妻子拍拖」。她提醒,現代職業女性若有失眠、壓力、情緒困擾等問題,應盡快求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身心靈的受壓不容忽

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指出,有研究顯示,逾70%的婦女都要兼顧工作以及未成年子女的教養。她們放工回到家,又要做100%的賢妻良母,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若加上婆媳關係的處理,往往會是另一種額外的壓力。同時,女人還要面對不同時期產生的身心壓力,「生理方面的變化,月經周期、產前產後、更年期等,都會有明顯的荷爾蒙變化,從而引致情緒起伏。另外,女性天生特別容易受人際關係影響情緒,尤其是婚姻關係、子女關係、婆媳關係,還有上司、朋友和同事關係等。」

原來,短暫的壓力會影響身體感覺不舒服,例如失眠、頭痛、胃痛、頸背痛,或者其他肌肉酸痛。長期的壓力則會引致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皮膚病(如濕疹)等身體疾病;還有身體抵抗力差,容易受細菌感染,引發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等;增加患癌的機會。這些的壓力都令女性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甚至患上焦慮症、抑鬱症等。最近有研究顯示,腦細胞會因長期壓力而提早衰退。陳醫生說,每一個人面對壓力,反應都不同,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童年經歷等。

培養抗逆能力的妙方

女性應如何培養抗逆能力?陳醫生建議﹕

1.)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培養恆常運動習慣、適當平衡和分配作息。

2.)建立健康穩固的人際網絡。

3.)培養正面的思維:多欣賞和愛惜自己,明白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有壞處亦有好處,多往好的方面去想,也學習凡事謝恩。

4.)覺察並認識壓力:當有壓力時,身體首先會發出信息,如頭痛、胃痛、睡不著、感覺煩躁和不開心;留意和覺察自己的感覺,接受自己有壓力、有情緒是正常的,不需要自責;找一些時間、空間,讓自己靜下來,放鬆自己;當心情放鬆了,就可以嘗試明白自己煩的原因,思想細察壓力的源頭;學習說「不」,或改變方法、降低要求,以避開或減輕壓力;如果一定要面對,就集中或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盡量減少對自己或别人的傷害。

5.)尋求支援:找知心朋友傾訴或找方法舒緩一下身心的緊張;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如輔導員或醫生的幫助。

6.)宗教信仰,帶領你走過人生的高低旅程和各種的困難。

 

2017Jan25女人的壓力.jpg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戀醫護 (一)

紅紅的爸爸在她出世後不久因一宗交通意外離世,她當時還很年幼,對爸爸沒有甚麼印象。但可憐的媽媽卻接受不了丈夫的突然離世,終日以淚洗面,往後的日子總是鬱鬱寡歡,更疏於對紅紅照顧,常以各種的藉口讓親戚朋友幫忙看顧女兒。

可謂「禍不單行」!紅紅兩歲時發現患上了腦癇症,病情較為反覆,一般常用的治療藥物成效不大,故經常需要進出醫院接受醫治,留院的日數由數星期至數月不等,在醫院的日子還多於在學校。因她長得可愛乖巧,對人有禮貌,所以甚得醫生護士們的疼愛。

當中有一位護士姐姐對她「情有獨鍾」,住院期間經常找她聊天交談;即使下了班,仍會多留一段陪伴時間;而且還送給她很多禮物。漸漸地,紅紅在不知不覺間變得十分依賴這護士姐姐,差不多視她是媽媽,更渴望在這護士姐姐身上得著被愛的感覺。可惜,過了不久,這位護士姐姐結婚並移居外地,大家自此沒有再見面。紅紅感到非常失落,人生彷彿失去了希望。她開始性情大變,經常亂發脾氣,無理取鬧;腦癇症的發作也非常頻密,差不多每次情緒起伏時都會發作,醫生因此懷疑她的腦癇發作是裝扮出來,只是希望引起别人注意。

最近一次的住院期間,主診的是一位滿有熱誠的年輕男醫生,他比過往的醫生都更細心地診治她,亦相信紅紅的腦癇發作是千真萬確,故此,紅紅對他另眼相看,更漸生好感之情。她經常趁機找他聊天交談,傾訴心事…不知不覺間更首次產生戀愛的感覺和幻想。當紅紅用盡千方百計,爭取天天與這醫生相見,並提出一些超越醫生與病人關係之要求時,對方開始感到不對勁,即時與紅紅保持一定距離,並且另行安排一位女醫生接替自己來診治紅紅。紅紅因此非常不滿,經常大吵大鬧,腦癇發作更趨嚴重,這次在醫院住了整整半年,醫生用盡各種藥物都未能徹底控制病情。而紅紅對自己的腦癇問題莫不關心,心中眷戀著的仍是這位得不到的男醫生。

陳玉麟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