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專注力不足」

注意力對於學習和工作都很重要。導致專注力不足的因素有多種:先天因素如遺傳;大腦的認知功能出現缺失;疾病引發的後遺症例如COVID-19、濫用藥物的後遺症;心理因素如壓力、情緒低落、缺乏興趣、感到學習任務太難而產生「學習阻力」;環境因素如嘈吵、有分散注意力的物品或事情,等等。

如何診斷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沒有單一的評估測試可以診斷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許多其他問題,如睡眠障礙、焦慮、抑鬱和某些類型的學習障礙,都可能有這類似的病徵。也有專注力不足但沒有過度活躍的學童,他們的需要很容易被忽略,因他們在課堂上通常較安靜,但又跟不上學習進度或不懂回答老師的提問。由於他們沒有行為問題,很容易被錯判為乖但學習能力弱的學童。老師通常會要求父母安排學童在課後補習,以關顧他們不理想的學業成績,因而忽略了及早訓練,幫助他們改善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相反,過度診斷或輕率用藥也是一個問題,這可能會令學童不必要地服藥及承受藥物的副作用。曾有一名精神科醫生在個人facebook分享所見所聞,指出不少名校生服食AD/HD藥以提升專注力,望取好成績。坊間稱這類提升專注力藥為「聰明藥」。路德會青欣中心在2018-2019年度訪問了1147位在學的年輕人,了解他們使用一些所謂聰明藥或健康補品的情況。結果顯示有些家長可能在未經醫生處方下安排子女服食「聰明藥」(專注力藥)及健康補品,以提升子女的學習能力 (路德會社會服務處,2019)。媒體Netflix在2019年推出了一部名為Take Your Pills的紀錄片,揭露了美國中學生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取勝,流行服用名為「聰明藥」的阿得拉(Adderall)藥丸這一現象(每日頭條,2019)。除了香港和美國,其他地區的學生如歐洲國家,也有服食「聰明藥」以提升專注力的情況。然而,醫生和藥劑師都明確指出,阿得拉雖能在短時間內讓人提升精力和專注力,但並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大量或者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對於人的身體健康會有害處。

也有父母分享學童被確診有AD/HD,服藥後感到不舒服,學童不願意繼續服藥,但又未能專注學習和預備測考,功課欠債累累,他們對測驗考試感到很大壓力及極之無助。學童可能會出現逃避行為如寄情於打機,也有因壓力太大而出現失眠或情緒低落等問題。 

如上文提及導致專注力不足的因素有多種,用藥可能只是治標或是短暫方法,若能找出導致專注力不足背後的原因如大腦的認知功能出現缺失、心理因素或環境因素,我們便能治本 — 運用合適的策略來幫助學童。就是先天因素如遺傳或因疾病引發的後遺症例如COVID-19,被確診有專注力不足或AD/HD的學童/成人,接受「導引學習」技巧的培訓後,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和提升,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問題便可得到改善。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自閉症譜系障礙」(下)

在這個專欄中,陳醫生曾寫過關於「不合群的小希」的一些特徵,例如小朋友們在台上跟著音樂跳舞時,小希只是站在一旁不知所謂地做一些無意識的動作,好像完全不知道是在台上表演。他對玩具的喜好十分執著,只喜歡玩玩具車,而且特別注意車輪的部分,也特別喜歡把車子排列。工人姐姐帶他到平台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時,他總是愛獨自玩他的玩具小汽車,當看見其他小朋友也有玩具汽車時,便跑去拿別人的玩具汽車然後自己玩,完全不合群。當媽媽跟醫生談論小希的問題時,坐在媽媽身旁的他卻是全神貫注地把玩玩具小汽車,對他周圍發生的事情全不注意或不感興趣。小希的行為表現,與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兒童的情況十分相似。

ASD兒童的核心困難顯現於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領域。現把三項較常見的臨床徵狀﹕語言及溝通困難、非語言溝通困難、社交交流與互動困難,連繫到缺失的「認知功能」 (放在括號中)作舉隅,並作出一些支援建議:ASD學童所專注的範圍較為狹窄,可能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影響其視覺、語言和聽覺信息的接收 (接收信息不清晰)。他們的詞彙貧乏或只懂複述一些詞彙或模仿手勢而未明當中含意,尤其是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或指示的含意,未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相關的知識 (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小希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信息接收不清晰,因此其行為未能配合當時的處境,或不懂作出相應的回應。當到平台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時,看見其他小朋友也有玩具汽車便跑去拿來自己玩,反映他缺乏社交交流與互動技巧,亦不懂分析拿別人的玩具汽車有何不對(不懂界定問題)。。

ASD學童與人相處時欠缺技巧,也欠缺同理心,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溝通模式);亦較難理解社交上的「潛規則」,以至行為未能配合當時的處境;他們亦較難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缺乏溝通工具),例如缺乏適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說話時不懂考慮別人的感受,也會給人一種沒有禮貌的感覺。因此較難與朋輩建立友誼。

在教導ASD學童時,父母或師長若習慣使用嚴厲及否定性的用語,例如﹕「不要碰那個!」「不可以大聲說話!」容易引發ASD學童的負面情緒,因他們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當聽到這些負面指令時,會以為你想控制他們,不願意服從或會感到被不公平對待而產生情緒失控。認知取向的導引方法:說話時,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童的感受並保持一致,讓他們了解指令背後的原因。例如可以說:「請放下你的手,用你的眼睛看,因為這裡有指示寫著『不可用手觸摸』。」這種措辭方法可以導引學童思考並區分怎樣做才是對與錯,並明白指令背後的原因。若運用非語言的指導,包括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像站在學童身邊、揚起眉毛、手指放嘴唇表示保持安靜,比提高說話聲音能更有效控制學童的行為。ASD學童缺乏適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因此需導引他們明白你臉上的表情或非語言指示的含意。

教導ASD學童時,需明白他們行背後的原因,連繫到缺失的「認知功能」,才能選取有效的導引方法幫助他們。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自閉症譜系障礙」(上)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核心困難顯現於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領域。每位ASD兒童的表現都不相同,可以有很大差異。一般較常見的臨床徵狀包括:

(一) 語言及溝通困難:詞彙貧乏或誤解,因而影響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

(二) 非語言溝通困難:較難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與人交流,例如缺乏適當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觸,也會給人一種沒有禮貌的感覺。

(三) 社交交流與互動困難:社交表現可以是冷漠、被動,或過分熱情。與人相處時欠缺技巧,較難與朋輩建立友誼;也欠缺同理心,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亦較難理解社交上的「潛規則」,以至行為未能配合當時的處境,例如面對陌生人或師長時不懂忌諱。

(四) 重複及固執行為:如轉動車輪、排列物品、反覆觀看同一影片、重複詢問同一問題等。較難適應生活上的轉變,例如行走路線、食物種類、及對於生活上的小改變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等。

(五) 狹隘興趣:如喜愛背誦巴士路線、地鐵站名、汽車型號、日曆、動植物等資料及數據。

專家對ASD的診斷標準隨著時間而改變。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s Diagnostic & Statistical Manual, DSM-V) 於2013年更新了診斷ASD的標準。在香港,ASD兒童的診斷也是依據DSM的標準。美國兒科學會於2020年出版了一份「識別、評估和管理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臨床報告,作為臨床醫生提供兒科護理的指引 (Hyman & Levy, et.al. 2020),報告描述AS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據報導,在美國的普遍率為每 59名兒童中就有1名(約 1.7%)。報告指出,ASD的兒童和青少年在行為、教育、健康、休閒、家庭支持和其他方面都有服務需求,因為ASD在18個月大時便可以在初級保健(primary care)的過程中被診斷出來,故建議可以及早運用「實證為本」的干預措施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來幫助改善其功能。

與任何其他認知訓練相比,霍思坦教授(Prof. R. Feuerstein) 的方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半個世紀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它在學習潛能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Feuerstein et al. 2006)。ASD學童在語言及溝通、社交和行為的領域均出現困難,現把部分徵狀從「認知功能」的角度來分析﹕

(1)接收信息不清晰:由於ASD人士所專注的範圍較為狹窄,可能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影響其視覺、語言和聽覺信息的接收。因而影響其語言及非語言溝通和社交交流與互動能力的發展;

(2)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除了因(1) 接收信息不清晰而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ASD人士較難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或指示的含意,未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相關的知識,也影響了口語和文字上的表達。學童會在作文或涉及分享感受這類題目出現困難;

(3)缺乏擬訂計劃能力:ASD人士有重複及固執行為的情況,影響其訂定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內容和安排生活作息時間規律等能力。

霍思坦教授認為,ASD人士的「認知結構」是可以通過「導引學習」(Mediated Learning) 的技巧來矯正其缺失的「認知功能」,克服因其神經發育障礙引發的困難。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功能」與「學業成績低落」(下)

事實上,導致「學業成績低落」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很多人認為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智能是無法改變的,也如中國人流傳的一項信念:三歲定八十,認為孩子幼年期的表現,反眏著天賦的能力和未來發展傾向。這些信念往往讓父母錯誤判斷孩子學業成績低落是因為天生能力有限,或認為孩子生來好動,因此未能安坐學習,而沒有進一步分析孩子表現未如理想背後的真正原因,令孩子錯過了接受適切干預和糾正缺陷的機會;或用了錯誤的教導方法,例如要求孩子重複練習,以為可以將勤補拙,反而令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

這裡以「低成就的資優生」為例,他們部分的徵狀有上課不專心、學習態度散漫、學業成績落後等,但引致成績落後的原因並非智能不足,背後的原因可能是﹕

(1)學習的內容太淺易而令他們覺得無聊

(2)老師的教學法太刻板而令他們失去學習興趣

(3)對學習持錯誤的信念,例如﹕「我為何要學習如此沉悶、重複性或簡單的東西?」

以上的原因都會導致孩子不願意為了測驗和考試而複習,因此學業成績低落,但假若這「低成就的資優生」是因為「認知功能」出現缺失的問題,那麽支援的方法就完全不同了。只把學習的內容加深甚至跳級、轉換到相信使用更多活動方式教學的國際學校就讀,將無法幫助這類學生。因此,若要明白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需要綜合各項因素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需要。

上文從「認知信息處理」的理論來分析「學業成績低落」的部分徵狀,以下從相關的「認知功能」缺失的例子作出一些支援建議:

(1)接收信息不清晰:若孩子出現問題,包括抄書也抄錯或漏筆劃,對功課或測考的指示看不清楚,則可訓練其視覺專注和辨別能力;若對上課的內容或指示聽不清楚,可訓練其聽覺專注和辨別能力。

(2)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若孩子出現不理解學習內容或指示含意的問題,可加強建立語言和概念,及其口語和文字上的表達。訓練可先從字詞、句子開始,逐漸延展到段落和文章;亦可鼓勵孩子多閱讀感興趣的書籍例如故事書,家長可使用伴讀法(paired reading),及閱讀書本後鼓勵孩子講故事或討論內容,從中學習字詞和句子。

(3)缺乏擬訂計劃能力:若孩子不懂訂定學習目標、缺乏組織能力,家長可先與孩子一起討論和安排每天/星期的生活作息時間表,在家建立有結構和規律的生活,逐漸引導孩子訂定學習目標,發展其組織和計劃能力。

由於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認知結構」可以通過「導引學習」的技巧,結合以色列的霍思坦教授(Prof. R. Feuerstein) 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來改善,缺失的「認知功能」便可得到修補和提升 (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當孩子的學習困難如接收、專注、記憶、理解等得到緩解,他的學業成績便會提升,成功的經驗能激發他的動力和改善其學習態度。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認知功能」與「學業成績低落」(上)

認知學習(cognition)理論中的「認知信息處理」楷模(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把學習過程分為3個階段﹕輸入(input)、處理信息(processing)、輸出(output)。以色列的霍思坦教授(Prof. R. Feuerstein) 剖析這3個階段,發現當中涉及多達28項「認知功能」。若在這些「認知功能」中出現缺失或發展未夠穩定,將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表現或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會顯現出來。先天或後天的因素均可導致「認知功能」出現缺失。先天的因素包括:遺傳性問題或有機性紊亂導致神經損壞、智能低落、發展成熟程度延遲等;後天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教養方法、成長環境缺乏刺激、父母的教育水平及經濟條件不足等。

霍思坦教授提出,不管導致「認知功能」缺失的原因是甚麼,只要使用「導引學習」(Mediated Learning) 的技巧來教導專為增強「認知功能」而設計的課程,便可修改個人的「認知結構」及提升其「認知功能」。當中涉及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信息的連繫以至知識的建立能力、推理及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自我控制力等。

在眾多特殊教育需要(SEN)或學習困難的類別當中,「學業成績低落」是其中一項非常困擾孩子及其父母的項目。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從幼稚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從找學校到找工作,都涉及篩選。學業成績在篩選過程中是一項重要決定因素,影響著孩子各個成長階段。學生的成績亦影響到學校的排名,因此老師、孩子及其父母,均不得不重視。  

導致學業成績低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和後天的因素。3月9日的文章提到「低成就的資優生」及期望有好的學業成績,不是光靠高智能,還需有一籃子的能力,其中包括組織、訂定目標、自律、盡責等的能力,這些能力都屬於「認知功能」中的核心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從「認知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看,現把「學業成績低落」的部分徵狀連繫到「認知功能」作舉隅。由於篇幅有限,以下只是一些「認知功能」缺失的例子:

(1)接收信息不清晰:可以包括視覺、語言和聽覺信息,例如抄書也抄錯或漏筆劃,好像視而不見;上課的內容或指示聽不清楚,功課或測考的指示看不清楚。這樣接收信息不清晰,會影響學習的記憶和準確性;

(2)語言和概念基礎不足夠:不理解學習內容或指示的含意,在學習過程中欠缺概念來建立新知識,也影響了口語和文字上的表達。因此,孩子會害怕作文及回答需要書寫很多文字的題目;

(3)缺乏擬訂計劃能力:不懂訂定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內容和安排生活作息時間規律等。

就是智能優異的學生,如果他們的「認知功能」出現以上的缺失,他們的學業成績也會低落。因此,若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是需要分析他/她的「認知功能」在那方面出現缺失,才能對症下藥,提供適切的支援/培訓。若是藥石亂投,只會令孩子經歷更多挫敗感。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認知結構變更」與「潛能」發展

學習關係到每個人,而不僅僅是學生。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和健全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與智能的高低有直接的關係。傳統的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固定」(fixed)的,Feuerstein教授卻認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Mediated Learning)和他與其團隊從60年代至今研究及發展的「認知能力優化課程」提升的(Feuerstein et al.1980; Feuerstein et al. 2006)。

何謂「認知結構變更」?

Feuerstein教授認為智能應該被視為一種動態結構。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靈活的,而不是固定的。他與他的團隊發展了「認知結構變更」理論和「導引學習」(MLE)的技巧。由於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認知結構」可以通過「導引學習」的技巧作出改變。無論個人的特殊需要挑戰程度如何,都能夠通過適當的「導引學習」技巧,修改其認知結構(Feuerstein, Rand, Hoffman, & Miller, 1979)。從80年代至今,Feuerstein教授本人及數位學者/研究員均進行了很多研究,証明學習者通過教授者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學習「認知能力優化課程」一段時間後,他們在智能和學習行為上均有顯著的提升(例如,Blagg, 1991; Howie, 2003; Feuerstein et al. 2006)。智能和學習行為相關的能力可以包括閱讀、邏輯思維、資料分析、發問、創意思考、評鑑、注意力及情緒控制力等等。這理論及其相關的技巧為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人士及其家人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和希望。

何謂「導引學習」技巧?

教授者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教導學習者,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教授者會因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轉化他在環境中體驗到的刺激。「導引學習」的技巧必須最少有以下三個元素﹕

(1)有學習意向和給予回應 (Intentionality and Reciprocity)

(2)明白學習的意義(Mediation of Meaning)

(3)學習超越當前所學的(Transcendence)

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在其「認知功能」上通常有某程度的缺失。家長、老師或教授者可通過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讓其「認知功能」得到修補、發掘和提升,克服他們的特殊學習需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

SEN特兒特教 之 學習潛能和個別差異

上帝賜予我們不同的「天賦」,有些是顯露的,有些是隱藏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輪廓(profile of abilities),取決於遇到的機會和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經驗,我們的「天賦」得到發展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而典型的渠道是通過學校教育﹕學業成績。因此,如果孩子的學業成績好,通常會被視為是聰明或醒目的。我教過的孩子中,有些擅長視覺藝術、音樂、體育等科目,但不擅長語文、數學或科學等學術科目,故學業成績平平或偏低,這些孩子通常被認為不聰明,會被要求參加額外的補習班。若從學習表現的角度來看,孩子會被視為有學習困難。

香港教育局有不同的方式來支援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童。對於那些學業成績落後同齡兒童2年的學童,他們會獲得額外的課前/課後加強課程或被安排在不同的教室學習語文或數學課程。主流學校的教室內也有孩子的智商分數落在輕度智力障礙的範圍內;有些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有困難;有些是在行為和情緒適應上有困難;有些是專注力不足及/或有過度活躍的困難;有些是有自閉譜系障礙的情況等等,這些孩子都歸類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SEN),他們往往因這些障礙而感到不開心或自卑。實際上,他們可能有很多其他尚未展現的能力或得到發展的「天賦」。

從認知發展和學習的角度來看,這些孩子的「認知功能」可能沒有發展好或有缺失。「認知功能」對一個人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的「認知功能」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掌握「知道怎樣學」(knowing how to learn)和「知道學甚麼」(knowing what to learn),而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及解決困難。「認知功能」連繫到的認知能力有:資料分析(information-processing)、理性思維(reasoning)、發問(enquiry)、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及評鑑(evaluation)等。

早期的心理學家例如J. B. Watson, I. Pavlov, E. Thorndike及B. F. Skinner都認為,學習是通過重複練習及得到恰當的回饋 (feed back),其能力便得以提升,因此學習是較為被動及受回饋和經驗的影響。但從80年代以後,流行的觀點為心理學家維哥斯基 (Vygotsky, 1978) 的理論﹕學習是通過學習者在過程中主動的建構/發展知識(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但學習的產生是需要在過程中持續地與教師(或教授者)互動及由教師有系統地引導。而霍思坦教授 (Prof. R.Feuerstein)的學習理論與Vygostsky的相近(Kozulin & Rand, 2000),他認為學習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學習,適當的引導對學習者非常重要。霍思坦教授更發展以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功能」。往後的文章會闡述如何運用「導引學習」的技巧來提升「認知能力」及幫助有學習困難/障礙 (SEN) 的孩子學習,發展他們的「潛能」。

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就沒有困難嗎?不!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一個人可能擅長學科學習的領域,但在音樂智能、藝術/空間智能或身體動覺智能領域薄弱或不發達。我教過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語文和數學成績很好,但在體育、音樂和視覺藝術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些孩子在這些課程中有可能會感到自卑。因此,均衡發展對所有孩子都很重要。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特殊教育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