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不要再歧視精神病患者

文:黃德興醫生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神在我們的一切患難裡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夠用從他領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裡的人。(哥林多後書第一章4節《環球聖經譯本》)

最近香港教育大學有一項調查顯示,八分之一的精神疾病患者感到自己受到歧視,而有更多人(四分之一)在求職時經歷過歧視。

患有精神病的人不是懶惰、愚蠢、無能或軟弱,精神疾病也不是性格缺陷。人們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關於遺傳或生理,有些是由於童年創傷或學校、工作、家庭的巨大壓力造成,有些源於環境不公或暴力;更有些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原因。但不管是甚麼原因,這些都是健康問題,就像癌症、關節炎或糖尿病一樣。既然是這樣,為甚麼社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呢?答案是「污名化」(Stigmatization)。那麼,真正要實行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如何阻止它?

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恐懼和誤解常常導致人對患有精神疾病者產生偏見,甚至在服務提供者中,也是如此。許多人不認為精神疾病是真正的健康問題,這是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偏見和歧視導致那些努力應對自己處境的精神病者感到絕望和羞恥,從而嚴重阻礙了診斷和治療成效,都是受污名化影響所致。

當精神病者遇到問題、接受治療、康復時,甚至當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成為遙遠的記憶時,污名(Stigma)和恥辱感(Shame)會繼續影響他們。恥辱感深刻地改變了精神病者對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對他們的看法。污名和恥辱感阻止多達五分之二的焦慮症或抑鬱症患者尋求醫治。偏見和歧視嚴重影響經歷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的福祉。

你我也可能有一天患上精神疾病,我們誰都不喜歡被污名化和歧視。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很常見並可以治療,病人會康復並能夠重返工作崗位。故此,我們必須注意我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和行為。我們需要謹慎地、仔細地選擇我們的言語,避免貶詞。我們要維護他們的尊嚴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每個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支持和鼓勵應該和其他病人一樣。

真誠對待病人

香港本質上是一個互相尊重和關愛的社會。儘管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滿壓力和競爭,我們是一個和平的社區。不幸是,精神疾病患者被錯誤地與暴力和其他負面形象聯繫在一起,我們擔心與他們互動時可能會將自己置於危險或焦躁不安之中。事實上,精神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焦慮抑鬱和失眠。每個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都經歷過這一切。換句話說,感到焦慮和悲傷是人性和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用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Compassion)來與精神疾病患者交流和相處。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像對待家人、親戚、朋友和同事一樣,尊重和關心他們。真誠、誠實、耐心地傾聽他們,慢慢地去做判斷。這正是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所踐行的美德。

讓我們團結一致,通過公共教育、社會宣傳和立法去廢除標籤和污名化。這不僅是我們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道義責任。最後,我們要知道,歧視或拒絕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任何人提供工作或服務有可能違法。

你們所做的一切,都要憑愛心去做。(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14節《環球聖經譯本》)

最近留意到一個口號:長者及年齡友善──齡活港!

在退休潮中,無論是精英上班族或工人,一旦退下來就面臨許多問題,像體力不如前、退化、身份迷失、價值迷失等等。身處香港這經濟形社會,個人的價值是他的經濟效益。一個離開工作、退休的長者的經濟效益似乎不像從前,社會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的態度會改變;而長者對自己的價值及重要性也會有心理上的調整。有時家人並未發現,對他們的情緒反應應付不來,壓力甚大。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及牧職神學院為了這項社會需要,最近合辦「長者關顧同行」面授證書課程,邀請了不同專業的人士負責個別課程,從多向度探討並提出建議,希望貼地提供可行的方法,幫助人很到位地明白這階段的「老友記」的心理變化與需要。詳情留意網站及海報,鼓勵有心人参加。無論為自己、為家人或教會都極有價值。

黃葉仲萍博士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院署理系主任及副教授

報名請按此

精神健康趣談 之 詐肚痛?

最近接觸了多名中五中六的學生,他們求診的共通點就是每早都肚痛得很厲害,不能回校。據觀察,他們會捲曲在床上,大聲呻吟,痛苦異常。但奇怪的是,當在家休息不久,痛楚就很快消失,在家裡生活如常,沒有感到半點不適,還可以打機、上網,也會參加網上課堂(如有)、溫習、做功課。家長們向不同醫生尋求醫治,作了很多不同的檢查,但總是找不出身體有甚麼毛病;也服用了不同腸胃藥物,情況沒有大改善。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通點:肚痛出現率在假日期間甚低,每次病發都在考試測驗期間;一旦不用返學,病情卻會急轉變好,甚至不藥而愈。這般的情況也會在成年人身上出現。

在醫學上,有一種腸胃疾病名叫「腸易激綜合症」,這是常見的腸胃疾病。一般病徵包括胃抽筋、肚痛、胃脹、肚脹、多氣、腹瀉、便秘等等。這些症狀不是裝扮出來,患者真的感覺疼痛、真的肚脹、真的腹瀉。這些症狀往往纏繞病者很久的時間,影響他們的工作和社交生活,但卻尋找不出疾病的源頭,無法根治。目前的醫學研究也沒有肯定的答案﹕這些說是飲食的問題,另一些說是大腸的肌肉過分抽動的原因,那些說是腸內的微生菌平衡出現問題,故此,目前仍然沒有長治久安的治療方法。

在精神醫學的研究中,發覺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同時亦患有不同的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身心症等。其中有一位中五學生,過往有間歇性的回校恐懼症,當感到壓力大時,驚恐症狀就發作,例如一想起要回校上課,他就立刻驚恐,繼而心跳加速、呼吸困難,不久之後的胃也開始抽搐,令人動彈不得,不能起床。另一位中六生,長期因腸易激綜合症的原因,亦不能返學。其實,她的內心很渴望能與同學一起學習、一起玩樂,但同樣感到壓力大時,腸易激綜合症就會發作,令她無法安心上課。及後隨著成績下降,同學們開始遠離,她的情緒亦慢慢下降,漸漸演變成抑鬱症。另一位近50歲的男士,他渴望找到終生伴侶,某方面是希望讓年事已高的母親得到安慰。在母親奔波為他安排相親的同時,他自己也努力去尋找合適的對象,可惜因過往多次被騙的陰霾心境,兩人見面時,他無法全然投入,常常抱著懷疑的態度來拍拖。其實這種焦慮困擾了多年:找不到對象,他焦慮;找到對象,他也焦慮;被騙後,他的焦慮更甚。當他焦慮不安時,肚就開始劇痛,不能返工,不能外出,甚至失約。

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身、心、靈都充滿有掙扎。除了有苦自己知之外,他們往往被人誤會,被人責罵,在背後指指點點。身體與心靈是相通的,而心靈健康是一切健康的竅門,正如世界衞生組織的一句話:“There is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心靈的平安往往是身體健康的關鍵,耶穌在上十字架前也留給門徒的承諾:「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約翰福音14:27上〉

楊明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手機不離手

「你個死仔!成日揸住部手機,一起身就揸到瞓覺,乜都唔做,學又唔想返,書又唔溫,街又唔出,連朋友搵你去打波都唔去,食飯都迷著部手機,甚至涼都唔去沖,你係咪上咗癮啊?」不知道這句說話是否聽得耳熟能詳?其實,在現今世界中,手機遊戲成癮已是當今世代的新興精神疾病。

的確,無論任何年齡,均能使用手機上網尋找資訊、與朋友交往、甚至尋找生活娛樂消遣。當新冠病毒疫情在整個社會瀰漫開來的時候,手機更成了工作、上課、開會、甚至宗教活動等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從商業角度來看,手機遊戲的創作也成了一個新興和利潤豐厚的行業。確實,在商言商,製作出一個令玩家愛不釋手的遊戲,便能為創作者賺取豐厚利潤。曾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中,有講員坦誠談到遊戲商如何高薪聘請專家,如何在遊戲程式內加入上癮心理學的元素,使遊戲更能吸引玩家,更能令他們愛不釋手,不能停下不玩手機遊戲,同時也不停地甘心願意花費金錢於遊戲上。

在現代的社會大環境之下,手機成癮已成了一個眾人關注的新課題。雖然電子遊戲成癮早已在2013年納入了美國第五代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內,將電子遊戲成癮歸納為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是,手機遊戲成癮的問題比用桌上電腦電子遊戲成癮的問題更加複雜,更加嚴重,源於現今新生代的手機使用率比桌上電腦來得更高、更方便、更貼身,甚至更有其必需性,可說是人人處在「手機不離手」的生活方式之中。因此,手機更容易變成上癮的「魔器」。

何謂手機遊戲成癮呢?如果你在長時間(三數個月或以上)有多個以下的症狀時,就要小心,因為你可能患有手機遊戲成癮的問題。

(1)你的腦子上每時每刻都不停地想著玩手機遊戲;

(2)當你不能玩手機遊戲時,內心總覺得忐忑不安;

(3)為求達到同等的滿足和愉快,你會慢慢地增加或增長自己玩手機遊戲的時間;

(4)你總不能控制自己完全停止不去玩手機遊戲,甚至玩少一點也有困難;

(5)你不再願意做平時喜歡作的事情;

(6)因要玩手機遊戲,大大影響了你的工作或學習或家庭生活;

(7)雖然明知以上的實際問題,但你也堅持繼續玩手機遊戲;

(8)對於每天花多少時間玩手機遊戲的質疑,你開始向身邊的人說謊話;

(9)你會以玩手機遊戲用作平靜內心的不安、不快樂的情緒和感受。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上多個的症狀的時候,應盡快尋求協助,因可能患上手機遊戲上癮。同時,有很多手機成癮患者的背後,還有其他心理或精神毛病需要處理的,手機成癮可能只是更嚴重心理精神毛病的表面原因。現今世代的人經常說:我有自由做我想做的事,打手機遊戲也是一樣。但聖經教導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10﹕23〉不要讓手機遊戲成為控制你一生的工具。

楊明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