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處理「認知失調」

適逢聖誕佳節假期,不少莘莘學子放下書本,執起電玩,享受不用上學的日子。阿明(化名)也不例外,在過去一星期的聖誕假期,他每天花至少8小時在電玩上,正正是「機不離手」。每當他想到剩下一些功課未完成、仍未預備假期後的考試的時候,便感到不安。理性的他明白自己要放下電玩,好好去完成功課及預備考試,否則他便追不上進度,亦會在考試中退步。

當我們的信念與行動有偏差和產生衝突時,而我們精神上或情感上感到不安,這便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面對認知失調時,我們傾向用兩大方法來應對。第一,調整想法,並合理化行為。例如:當一個人明知吸煙危害健康,他仍然繼續吸煙。他化解認知失調的方法是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說服自己吸煙可以令自己放鬆,故此他不可以戒煙。這樣做,他合理化當下的行為,增加想法及行為的一致性,減低思想失調帶來的不安。第二,改變目前行為。當一個人有吸煙習慣,同時他知道吸煙危害健康,有害無益。這時,他的想法跟現實行動產生衝突,使他精神上有不安感,他便有機會決定戒煙。改變目前的行為,重新思想及改變行為習慣,減低認知失調帶來的不安。

回到阿明的例子,面對當下的認知失調,它可以選擇合理化當時的行為:這是難得的假期,應該善用時間玩樂,做功課及溫習可以留待假期完結前的最後一天才完成。他亦可以選擇改變現在的行為,平均分配完成習作及玩樂的時間。以上兩個方法都能減低阿明的認知失調情況,使他的想法跟行為更一致。雖然兩個方法都能夠減低認知失調的不安,但是似乎為他們帶來的後果不同。事實上,我們可以考慮以下的步驟,能有效減低認知失調。

第一,覺察認知失調所帶來的不安,留意自己當下的想法跟行動有沒有衝突?

第二,分析合理化當時行為,以及改變當下行為的利與弊。

第三,思考第二步驟與個人價值及目標的關係,然後選擇應對認知失調的方法。

第四,實行及回顧。

鄧朗然先生

臨床心理學家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