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後悔的心理健康

後悔(或稱「懊悔」)是一種負面的思維或感性上的狀態,通常因為一件不美好的事情而怪責自己,產生一種失落或傷痛的感覺;甚至希望能夠一切從頭開始。但是人有時候後悔,是因為回顧以前自己的行為或已發生的事情而出現的感受。有感假若昔日自己作了另外一種選擇,目前的結果應該會更美好。這種選擇可以是作出一次行動(action)或不作任何行動(inaction)。一般來說,前者出現較早,但是頗短暫;而後者則令後悔更持久。因為作出了錯誤行為,可以修補一下;但是沒有作任何事情,則較難有補救餘地。錯誤購買一件矜貴物品導致損失,與因為沒有出手購買而導致同樣損失作比較,後者更容易令人後悔莫及。因為買錯了可以退貨,若沒有買而被他人買了的話,則再沒有補救機會。

一般來說,後悔的內容多涉及事業、人際關係(特別是浪漫感情)、教養子女、教育選擇、休閒活動等等。男性最常見的後悔是與事業的抉擇有關;而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對戀愛關係產生後悔,特別是以前被男朋友拋棄的戀情。當然不同社會文化會有些分別,著重個人主義的地方的居民比較強調集體主義的地方的人民更容易後悔;因為前者有更多自己選擇的機會。同樣理由,有研究指出長者比年輕人較少後悔;因為年紀大了,他們可以選擇的機會並不多,而且對不如意事情更能夠控制情緒。最後就是不幸患上憂鬱症的病人,他們很容易出現內疚感受。有一些研究指出,患有強迫症或具強迫型人格的人,因為對人對己的要求非常高,容易出現後悔情況。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後悔也有其價值。Neal Roese研究指出,後悔可以帶來一些新的體驗,引發改善的反應,避免日後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此外,懊悔更加能提升選擇的能力及把握合適的機會,甚至可以增進社交和諧。假若過分或過長時間後悔,卻往往帶來情緒不安及慢性壓力,甚至影響身體功能(特別是荷爾蒙及免疫系統失調),產生其他負面情緒,甚至導致身體及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

Kathryn Schulz指出,後悔通常有不同階段:一、否認自己做錯;二、懷疑自己會否做錯;三、因為自己做錯而想懲罰自己;四、重複回想自己犯錯的地方及發生的細節。第三或第四階段往往因為沒有甚麼機會去把錯誤的事情矯正過來而變成慢性壓力。若是這樣則會產生嚴重傷痛及自卑感覺,並出現焦慮及憂鬱情況。著名的《哈佛通訊》曾經報道英國利物浦一位男士:他一路以來都用同一組號碼購買彩票,但是有一次因為沒有購買,就失去了中大獎的機會;結果他因為過度後悔而自殺。因為他覺得自己差這麼小的距離便會發達,卻因為自己一次不作為而一無所有,實在忍受不了!

故此,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面對後悔這回事:首先,要明白懊悔是一種情緒反應,可以有建設性;它提醒我們做錯了的地方,需要改變而避免重蹈覆轍。其實後悔心態對於成功戒毒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假若沒有甚麼需要改變的話,就要放手及接受現實,不要過分怪責自己。當然也要承擔後果,不要用藉口;例如:說自己被欺騙了、別人給的資料不足或自己近來工作太忙等等,別以藉口來推卸責任。最後,嘗試正面地將讓自己後悔的環境轉化過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學習的事情?嘗試去了解自己或其他有關人物,甚至探討有沒有新機遇,使事情變得更好?

「神啊!破碎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篇51:17)舊約聖經記載大衛王犯了偷別人妻子兼殺人的罪(撒下11章),被先知拿單正面指責而後悔;結果被上帝原諒,但他卻要承受日後長時間家庭不和及喪子之苦(撒下12章)。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黃色新聞及病態好奇

「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不少人以為是色情刊物。在新聞學中,其實是指某些新聞媒體利用誇大、渲染,甚至捏造手法造出來的一些「新聞」;用煽動性的大字標題吸引讀者購買刊物,增加銷量。「黃色」這個形容詞源於1890年代的兩份紐約報刊《紐約太陽報》及《紐約論壇報》的競爭;因其中一個漫畫專欄主人翁「黃孩子」而命名。自此之後,煽情的新聞報章便興起來了;是日後新聞界出現小報(tabloid)之雛形,甚至是近年假新聞(fake news)的開山祖師。雖然這類新聞容易使出版商暴富起來,但卻與新聞學的道德守則(www.spj.org/ethicscode.asp)大相逕庭。故此必須受到嚴格管制。

初時黃色新聞的內容是以煽情、醜化當時的政治人物,但是漸漸變成越描越黑的現象,甚至捏造虛構血腥、恐怖事件,圖文並茂吸引讀者的眼球。雖然旁觀者覺得內容誇張失實,而且自相矛盾,但是讀者很多時卻照單全收。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這類「邪惡」的新聞呢?

根據心理專家的分析,人類生來就有好奇心,特別是對於比較負面的事情。因為可以警惕自己免受傷害。不過有些人的好奇心過分了,可稱為「病態好奇心」(morbid curiosity)。他們特別喜歡選擇或沉迷於負面、恐怖,甚至令一般人反感的訊息及故事圖片。這類訊息通常分為兩種:

一、有關死亡、暴力及傷害的情景,例如:戰爭中互相殘殺、屍橫遍野、爆炸及謀殺案現場等。

二、有關上述之近距離、逼真、身體遭遇威脅及傷害的鏡頭,例如:鯊魚襲擊人、毁容或頭破血流相片。

根據心理學的分析,這些有「病態好奇心」的人,以男性居多。因為他們對恐嚇及死亡等刺激的情緒反應,一般較女性為小。除了好奇心以外,有人認為可以引發起人類原始恃強凌弱、你死我活的獸性。反過來,也有部分人可能對受害者出現同理心或同情心,故此特別留心過程的細節。由於這類情況比其他新聞較少見,可能有「物以罕為貴」的吸引作用。Suzanne Oosterwijk等人於2020年在《科學報告》研究報告中,發現那些特別選擇負面圖像(例如:士兵用腳踢平民的頭)的人之「功能性核磁共振」大腦掃描比較選擇正面圖像(例如:兒童向新婚夫婦投擲鮮花)的人,那與興奮、獎勵有關的大腦部分明顯活躍起來。這份研究報告或許解釋了為何出現類似上癮的「病態好奇心」了。

最後,患有強迫症的精神病人也較為容易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可能不斷瀏覽危險、血腥、污穢、犯罪,或與性有關的影像,因而感到焦慮及煩惱。

要除掉這些通常不道德及有違倫常的病態思想及行為,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用較正面及有意義且非常吸引的東西來代替(心理學上稱為「轉移」)。假若真是不能自助,應該尋求專業人士幫忙。聖經羅馬書十二章二十一節:「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環球聖經譯本》)也許就是這個意思。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新書推介:時代心聲

作  者:麥基恩

售  價:HK$85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產品編號:TDW062

書籍系列:時事心理叢書

書籍介紹:

作者麥基恩醫生是一位非常資深的精神科醫生,而他也是教會的長老,長年熱心參與事奉。眼見時下社會瞬息萬變,社會發生的事情與人性的反應及表現,往往看到理性與感性失衡的狀況,結果造成千絲萬縷、糾纏不清的局面。社會、家庭、工作、人際之間出現許多矛盾與紛爭,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甚是使感情破裂。

作者以本身資歷及心理學方面的認識,再加上參考專家意見,以事論事,作出一些心理評論;並指出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爭辯的認知偏見及其謬論。除此以外,作者在文章加入聖經經文對應文章內容,以此突顯心理與靈性的相互關係。

作者簡介:

作者麥基恩為執業精神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關注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講「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的書籍。此外,過往也有以婚姻為題的著作;又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性」的專欄。曾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現在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本會網上訂書:請掃 QR code 或 登入網站: https://forms.gle/xaWLnrLr9RpC7X667

或與我們聯絡,請致電:+852 2356 7234 (胡小姐或錢小姐)

天道書樓有售: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理性與感性:當科學知識遇上意識形態(下)

以個人信念取代科學知識的心理,Michael Sherman稱之為「動機的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是指我們的腦袋會跟隨我們的期望去思想;例如我們認為地球並沒有暖化,就某些區域暴風雪爆發,或會引用氣候有冷暖循環不斷理論來證明。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肯定偏見」(Confirmation bias)。

「自我肯定偏見」就是在認知上,有意無意地找尋合乎自己心意的證據,同時會漠視更加明顯,但是相反的證據。其實這偏見相當危險,因為會對事實視而不見,反而容易接受假的消息,結果錯失機會,甚至會被他人利用,作出愚蠢及害人害己的事情。

從另一方面看,科學也有其責任。不少科學家醉心於研究,並不著重社會或經濟上的影響力,甚至不會向社會大眾清楚解釋科學研究的成果,以致一般人對科學只有抽象的了解,甚至半信半疑。例如在基因改造食物(GM food)方面,這方面的科學家一般只是權威性地說非常安全,但是很少挺身而出清楚地向世界解釋是怎樣的安全,或者說明不少被通用的食物(例如一些抵受細菌的馬鈴薯或含有高量葉酸的大米),實際上已經被GM改良了。由於缺乏溝通,以致很多人接受一些危言聳聽的說話(意識形態),在沒有急需的情況下,不敢嘗試或拒絕購買,甚至阻止這種可以解決世界糧食饑荒的研究。

結論是意識形態是很奇妙的,可以推動人們團結及為理想創造更好的社會。不過意識形態若建基於偏見及自私心態,則可以造成傷害,阻礙科學發展給人類的進步。另一方面,科學雖然重要,但並不是無懈可擊,而且需要不斷鑚研及被挑戰;但同時也不應該一筆抹煞,像西諺說: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要解決意識形態與科學的矛盾,最正確的方法是雙方有密切的交流及溝通,虛心受教,屏除偏見,切勿單方面唯我獨尊。科學需要意識形態指導發展,但是意識形態也需要科學來實證其可行性!

聖經教導想有智慧的人,要學習聆聽,在箴言十九章二十節:「你要聽勸告,受管教,好使你將來作個有智慧的人。」此外,聖經也有教導在對談中的態度,在雅各書一章十九節:「你們要知道,人人都應該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一點動怒」。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當科學知識遇上意識形態(上)

「意識形態」(ideology)有多種涵義,在這裡是指所有政治黨派、利益集團、宗教派別,以至個別人士,各自固有的信念、價值觀及願景。在社會學上,這種意識形態(例如:資本主義、家族傳統、環保觀念等等)是一種非常強勁,影響社會組織及功能的力量。

「科學知識」(scientific knowkedge)是藉著一種系統性的研究體系,透過觀察及實驗顯現出自然世界中的真理。隨著科學的發明及應用,人類的生活不斷地改善。早在1940年,著名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一篇文章,作者EF Calvin說出自然科學的社會功能,包括:

一、把知識組織化起來,讓人們明白了解當中真理。

二、一班受過訓練的科學人才,把有關資料蒐集及分析,然後理性地去運用。

三、把科學知識化作技能,改善物質生活環境,例如:改善窮人生活的問題。

不過,在後現代的社會中,科學的權威屢受挑戰。科學的數據被看成是知識來源的其中一種,不能單單倚靠它來制定社會政策。沒錯,科學並不完善,隨著新的發明會不斷演變;間中也有一些似是疑真的假科學出現。因此有些時候,科學甚至被質疑及不被接受。

這種懷疑,甚至反對科學的思想,往往被政治家及執政者所利用,尤其是當科學知識與他們的意識形態有所衝突的時候。通常來說,這些衝突多發生在環境及衛生健康方面,很多時牽涉了經濟。近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科學指出的地球氣候惡化現象,是不值得相信的。因而為了他「美國偉大」的意識形態,退出了聯合國在2015年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巴黎協定》。

這種個人信念取代科學知識的心理,Michael Sherman稱之為「動機的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是指我們的腦袋會跟隨我們的期望去思想。例如我們認為地球並沒有暖化,就近月來某些區域暴風雪爆發,或會引用氣候有冷暖循環不斷理論來證明。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肯定偏見」(Confirmation bias)。(待續)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阿Q精神

阿Q這個人是中國著名作家魯迅在1921年末與1922年初寫的連串散文《阿Q正傳》中的主人翁。故事描述一位一窮二白、農村社會的小人物的遭遇。他這個人自尊心很重,在每次遭遇不幸的事情都會找一些似是而非的藉口來安慰自己。作者藉著這個主角來諷刺社會現象,影射當年辛亥革命未能真正帶給農村改善,反而透過人物關係映射出人性的劣根性;甚至暗示中國人在外國列強入侵及毁壞的時候仍然自滿,甚至自欺欺人。後來文章被收入作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吶喊》。

阿Q個人的心理及表現,後來的人稱為「阿Q精神」或「阿Q主義」。根據心理學家對他的性格分析,認為有幾方面的特點:

一、心理失明(psychological blindness):無論發生什麼事情, 阿Q似乎並不清楚看見,總是找個藉口自我解說。例如:在第二章,他被別人打傷的時候,他還用手自摑,認為自己勝利了;又例如:他被米飯班主趙太爺欺負的時候,他還說自己能與這鄉紳扯上關係,感到驕傲。這種視而不見的心態,與另一種心理「鴕鳥政策」非常相似。

二、自我陶醉(self-absorption):阿Q通常不理會其他人如何看他,反而沉醉於自己的幻想中。例如:在第四章,他調戲一位尼姑的時候,被對方咒罵;反而令他陶醉在娶妻的念頭。結果他對趙太爺家中的女傭吳媽出言不遜,要求與她同寢。當然引起風波,甚至被人勒索及被其他婦女遠遠避開,但是他仍然毫不醒覺。

三、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由於他藉著各樣心理藉口安慰自己,不理現實,終於成為代罪羔羊被判處死刑。在行刑的時候,他仍然欺騙自己,認為自己有責任做一場好戲去娛樂旁觀的市民。

由於阿Q的人生這麼不濟及有淒慘的結局,很多時被用作反面教材。不過,後來仍然有一些人非常欣賞他這種精神。雖然相當消極,但是他至少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樂觀心態;甚至有人認為假若他不是有這種心理特徵,很難去面對這殘酷的社會。唯有這樣自我沉醉及欺騙,方能避免出現憂鬱或自殺的情緒。

確實在今時21世紀競爭劇烈,人與人互相爭奪的社會裡,間中仍然聽到一些叫人「阿Q一下」的勸喻;重點是叫人看開一些,不要斤斤計較。也許在特殊的情況下,是短暫適用的。

聖經經常提醒信徒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在約翰壹書一章八節:「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自欺,真理就不在我們裡面了。」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留得青山在

在慶祝生日的燭光晚餐,陳小姐的男朋友給她送上一份包裝得很美麗的禮物。她打開之後,發現是一個彎彎的月亮形狀禮品;並不漂亮,看來並不值錢。她半不高興地問:「這是什麼東西?」男朋友說:「月亮代表我的心!」聽了後,陳小姐心情豁然開朗,感覺甜蜜起來。因為這是她心愛的歌曲(由鄧麗君以此句為歌名主唱)。

但是,月亮怎麼可能代表人的心呢?而且人的心只不過是一個身體器官,抽了出來絕不能表達愛意。這只不過是把一些抽象的觀念具體化罷了。在認知心理學上,可算得上是犯了「具體化謬誤」(reification fallacy)。

這種現象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例如:小明在家中說了一些粗言穢語,而他的爸爸指這是一些「放屁」的說話。很明顯後者只是一個象徵名稱,並不表示掩著鼻子(而不是掩著耳朵)就可以不受影響呢?此外,不少文人雅士也喜歡借用具體的東西來描述抽象的事情。聖經也有不少例子,在箴言書第八章有以下一些金句:「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第1節);「智慧比『珍珠』更美(第11節)」;「我在公義的『道上』走、在公平的『路中』行(第20節)」;「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第29節)讀者從這些具體的名稱,明知聰明不會說話、公義不會走路、滄海的界限或大地的根基真的不知在哪裡,但卻可以想像及感受到所闡述的抽象詞語的形象或動感。

昔日在「青山醫院」(香港著名的精神病醫院)工作的時候,我們很喜歡用一句成語去考問那些患上重性精神病的人,看其思想有沒有障礙?就是請他們解釋「留得青山在」這句話的意思。有部分患上思覺失調症的病人會解說為「是叫他們留在青山醫院一段日子」,而不是有關「保存實力應付未來」的原意。我們稱這種回答是「混凝土思維」(concrete thinking)。這種答案表示思想限於字面的意思,而缺乏考慮其含意的能力,是思維上出了問題或謬論。

陳小姐的男朋友確實聰明,用些微金錢便可得到女朋友的歡心。假若他在月亮上寫下「我愛你」幾個字,可能更為有效。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否定前因

午夜十二時了,方太太在家中忐忑不安,等候著丈夫回家。其實她知道丈夫晚上要出席公司的慶功宴會,晚飯後才返家。但是想不到這麼晚,還不見他的蹤影,而且也沒有致電回家,跟平常丈夫的表現十分不同。方先生平日準時放工,大概晚上七時左右回到家裡,便和妻子一起晚膳。方太太不斷打電話給丈夫,但總是接不通。

一路以來,方太太十分相信,一個準時放工回家的丈夫是好丈夫。但這晚丈夫遲遲未返家,豈不是出軌嗎?跟著她想起丈夫公司的女上司及女同事,又想到現在是否正和他一起鬼混呢?她越想越不安,甚至開始憤怒起來。

其實方太太正出現了「否定前因」的邏輯謬誤(denying the antecedent fallacy),因而煩惱。這謬誤是指前因若不出現,後果也會不出現。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的士司機,你就是有一份工作。但是現在你不是的士司機,故此你沒有一份工作。

再過了十多分鐘,方先生按門鐘,他回到家裡,但是身上有酒氣。他解釋是因為剛剛升級了,同事恭賀他,要求他多飲一、兩杯酒,但他沒有醉酒。當方太太質問他為何不聽電話的時候,他表示收不到任何訊息。她從丈夫口袋裡拿出那殘舊的手機來,發覺原來沒有電了。本來打算教訓他一頓,現在卻說不出口。為了避免同樣事情再發生,第二天早上,她情詞迫切地對丈夫說:「醫生曾經說過,假若你不飲酒,你會長命很多。昨晚你飲了酒,我很擔心你會短命,所以你以後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能飲酒了。」

其實方太太給丈夫這種勸戒,動機雖然良好,但是仍然犯上「否定前因」的謬誤。沒錯,不飲酒的人一般比酗酒的人身體健康些,大抵也會長壽一些。但是科學並沒有證明喝酒的人一定短命,反而有些研究指出,飲少量紅酒可能會令身體膽固醇更加健康。故此,方先生昨晚可能多飲了一些酒,但是沒有證據證明他醉酒了,又或者出现其他後遺症狀。方太太這般緊張,可能是受昨晚煩惱的心情,特別是懷疑丈夫有「婚外情」的胡思亂想影響罷了!

不過,這種邏輯上的推論有時候卻是對的。例如前設是:如果我是董事會主席,我可以否決其他董事的投票決定。但是,現在我不是主席,故此我不能否決這個決定。這樣非常正確。

聖經馬太福音十八章一至六節記載:耶穌的門徒爭論在天國誰最大,耶穌叫了一個小孩子來,說:「你們如果不回轉,變成像小孩子一樣,絕不能進天國。」從字面看,一個成年人是否不能進天國?邏輯上似乎是這樣;因生理上,人的身體不可能返老還童。但是,從心靈角度來看,則非常合理。耶穌其實是針對門徒的爭論(好高騖遠),故借用小孩子來教導他們要謙卑。耶穌解說:「所以,誰自我降卑,變成像這小孩子一樣,這人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假設後果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關係,張太太今天提早放工回家。當她開門進入大廳的時候,好像聞到了她最討厭的煙味。隨著煙味追溯,來到兒子的房間;從門隙看見他正在吸煙。她心情突然緊張起來,本想衝進房間把兒子大罵一頓;但是記得好朋友梁太太的說話及經驗:兒子已經長大了,不能夠隨便責罵,而且也沒有什麼用處。她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回到自己房間,想了大半個小時,終於構思出一個辦法來。

在吃晚飯的時候,她與丈夫談話,刻意問及吸煙對身體有什麼害處。她丈夫有見太太平日很少請教他某些問題,於是侃侃而談吸煙的害處。其實,張太太是希望說給坐在飯桌旁邊的兒子聽。但是,當她發覺兒子並沒有反應的時候,補充了以下一段說話:「對啊!吸煙可以致癌的。你看,樓下何伯長期吸煙,最近不是過身了嗎?所以,千期不要學他,一支煙也不能吸。『食(吸)死人』呀!」

不過,張先生知道何伯是在兩星期前的一次交通意外中,不幸過世的。沒錯,他可算是一個「煙鏟」(煙不離手的人),而且生前經常身體不適,有慢性的咳嗽,經常看醫生。其實這次意外也是因為他匆忙去求醫而橫過馬路,被車撞倒的。

從上述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見張太太有部分的說話是對的。但是她把某人的死亡與吸煙連成因果關係,卻是不對;犯了邏輯性的錯誤,稱為「確認後果謬論」(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fallacy)。當然,張太太的結論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吸煙危害健康,且有大量的科學證據支持。只不過她把別人的死亡,在沒有證據之下歸咎於吸煙則是錯誤。至於,一支煙能引致癌症,應該是誇張了一些,相信是苦口婆心的說話而已。

這個謬論的原理是把成因與後果的關係絕對化了。吸煙確實可以使人因病而死,但死亡卻不一定是吸煙導致。例如:晚上停電,以致房間非常黑暗。常理告訴我們,大部分時間房間黑暗並不是因為停電,而是尚未開燈。

聖經約翰福音九章一至十二節記載,有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耶穌的門徒因他問耶穌,究竟是誰人犯了罪呢?是他,還是他的父母呢?門徒的思想可算得上是犯了這「確認後果謬論」。雖然犯罪可以導致失明,就如嫖妓引致性病,或是酗酒的人錯誤地喝了甲醇,是可以引致瞎眼的。但是,瞎眼的人並不一定是犯了罪,而是有很多其他成因,甚至是找不出原因。不過,耶穌就用這個失明的人作了一件事,「要在他身上彰顯神的作為」。他用唾沫和了泥,抹在他的眼睛上,叫他往西羅亞池子去洗。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

其實這個謬論並不罕見,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不知不覺便出現了。故此,我們在下結論的時候,應該再一次想想因果關係。另一方面,也有人相反地不肯承認實在的因果關係,雖然證據確鑿。以吸煙為例,仍然有不少吸煙者不相信吸煙可以致癌,又用這原因繼續吸煙,甚至使周遭的人被迫吸「二手煙」。這便稱為「否定後果謬論」(denying the consequence fallacy)。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理性與感性:謬論Fallacies

在不少辯論比賽中,包括總統競選辯論,我們很多時發現演講者的發言相當空洞,表情充足卻內容飄渺。立論的前提(預設)沒有好的基礎;結論未必是錯,但是不能證實;辯論的理據似是而非,並不可信。

我們大多數與人溝通的時候,特別是推銷自己的意見時,除了提供客觀證據以外,往往也會引用一些未曾想清楚,似真似假的理據,令對方接受自己的結論;實際上是「謬論」。不過,有些人用得頗有技巧,不容易被洞悉;其他人則相當笨拙,因即時被察覺而自取其辱。

網站“So Happy Neuron”評論特朗普總統是慣用謬論的人。例如:在最近的總統競選辯論中,他經常批評對手拜登的人格而非其主張,又如他恐嚇地強調民主黨會把美國人的醫療服務拿走,又會廢掉憲法第二修訂案(公民享有正當防衛的權利)等等。此外,在其他場合上,例如面對黑人George Floyd因警察用過分武力致死的事情,他把重點從種族歧視及警察暴力轉移到事後的抗議及暴亂行為,甚至認為是對美國歷史的攻擊,揚言要建造一個記念美國英雄的國立公園來拯救歷史。

雖然這些謬論在有識之士腦海裡沒有作用,但是仍然可以影響很多人的心思意念;特別當發言的人很有身份和地位,而說話及表情又充滿自信。假若聽的人是他的跟隨者(特別是崇拜者),謬論仍會有很大的說服力。

在心理學上,這些「詭辯」若是不當的思路,則被稱為「謬誤」;而說出來的不當言論,可稱為「謬論」。一般來說,謬論可分為「形式(結構性)謬誤」或「非形式(內容性)謬誤」。前者是指用錯了推理結構,而後者則是使用了不恰當的言詞或陳述了錯誤的事實。有學者把「言詞謬誤」與「事實謬誤」分開,而把「言詞謬誤」與「形式謬誤」合稱為「邏輯謬誤」。

要應付謬論的不良影響並不容易,需要相當的警覺性。其中一種理想處理方法稱為「理性批判」(rational criticism)。這種方法是由20世紀非常著名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提出的。這方法從某方面來看相當複雜,尤其是它認為所有理論不能夠絕對被證實,只能夠被推翻。故此,知識是從不斷被挑戰、修正而進步的。不過,簡單地應用這方法,就是要分析(挑戰)謬論的邏輯是否合理。先要看看論點的前設及結論本身是否合理,然後要看看這兩者有沒有直接必然的關連,再考慮有沒有例外情況,包括:若是相反的結論會否推翻前設。

舉例:雀鳥有雙翼,故雀鳥可以飛翔(A)。直升機沒有雙翼(B)。因此,直升機應該不可以飛起來(C)。理性分析是這樣:A是對的,B也是對的,但直升機不是雀鳥。故此,A與B沒有直接的關連,而結論是C,不肯定是對的。

上述方法看似簡單,但認真處理所有謬論並不容易。況且,若凡事也要這樣分析,過於理性化會使我們日常生活相當枯燥及消極。因此,若非大是大非,實在無須花腦筋去處理別人的說話,免得影響自己情緒及人際關係。何況有些問題是永遠不能有圓滿答案,例如「天堂是怎樣的?人死後會往哪裡去?」不少的宗教教導,很多時最終是靠「信心」接受的,只要能滿足自己身心靈(包括理性與感性)的需要及想法,並符合倫理道德標準,便可考慮接受。

聖經一方面要信徒分辨真偽,在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21節:「要凡事察驗,好事要持守」;另一方面,也鼓勵信徒要憑著信心處事,在希伯來書11章1節說:「信心就是所盼望之事的實體,是還看不見之事的明證。」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