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或稱「懊悔」)是一種負面的思維或感性上的狀態,通常因為一件不美好的事情而怪責自己,產生一種失落或傷痛的感覺;甚至希望能夠一切從頭開始。但是人有時候後悔,是因為回顧以前自己的行為或已發生的事情而出現的感受。有感假若昔日自己作了另外一種選擇,目前的結果應該會更美好。這種選擇可以是作出一次行動(action)或不作任何行動(inaction)。一般來說,前者出現較早,但是頗短暫;而後者則令後悔更持久。因為作出了錯誤行為,可以修補一下;但是沒有作任何事情,則較難有補救餘地。錯誤購買一件矜貴物品導致損失,與因為沒有出手購買而導致同樣損失作比較,後者更容易令人後悔莫及。因為買錯了可以退貨,若沒有買而被他人買了的話,則再沒有補救機會。
一般來說,後悔的內容多涉及事業、人際關係(特別是浪漫感情)、教養子女、教育選擇、休閒活動等等。男性最常見的後悔是與事業的抉擇有關;而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對戀愛關係產生後悔,特別是以前被男朋友拋棄的戀情。當然不同社會文化會有些分別,著重個人主義的地方的居民比較強調集體主義的地方的人民更容易後悔;因為前者有更多自己選擇的機會。同樣理由,有研究指出長者比年輕人較少後悔;因為年紀大了,他們可以選擇的機會並不多,而且對不如意事情更能夠控制情緒。最後就是不幸患上憂鬱症的病人,他們很容易出現內疚感受。有一些研究指出,患有強迫症或具強迫型人格的人,因為對人對己的要求非常高,容易出現後悔情況。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後悔也有其價值。Neal Roese研究指出,後悔可以帶來一些新的體驗,引發改善的反應,避免日後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此外,懊悔更加能提升選擇的能力及把握合適的機會,甚至可以增進社交和諧。假若過分或過長時間後悔,卻往往帶來情緒不安及慢性壓力,甚至影響身體功能(特別是荷爾蒙及免疫系統失調),產生其他負面情緒,甚至導致身體及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
Kathryn Schulz指出,後悔通常有不同階段:一、否認自己做錯;二、懷疑自己會否做錯;三、因為自己做錯而想懲罰自己;四、重複回想自己犯錯的地方及發生的細節。第三或第四階段往往因為沒有甚麼機會去把錯誤的事情矯正過來而變成慢性壓力。若是這樣則會產生嚴重傷痛及自卑感覺,並出現焦慮及憂鬱情況。著名的《哈佛通訊》曾經報道英國利物浦一位男士:他一路以來都用同一組號碼購買彩票,但是有一次因為沒有購買,就失去了中大獎的機會;結果他因為過度後悔而自殺。因為他覺得自己差這麼小的距離便會發達,卻因為自己一次不作為而一無所有,實在忍受不了!
故此,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面對後悔這回事:首先,要明白懊悔是一種情緒反應,可以有建設性;它提醒我們做錯了的地方,需要改變而避免重蹈覆轍。其實後悔心態對於成功戒毒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假若沒有甚麼需要改變的話,就要放手及接受現實,不要過分怪責自己。當然也要承擔後果,不要用藉口;例如:說自己被欺騙了、別人給的資料不足或自己近來工作太忙等等,別以藉口來推卸責任。最後,嘗試正面地將讓自己後悔的環境轉化過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學習的事情?嘗試去了解自己或其他有關人物,甚至探討有沒有新機遇,使事情變得更好?
「神啊!破碎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篇51:17)舊約聖經記載大衛王犯了偷別人妻子兼殺人的罪(撒下11章),被先知拿單正面指責而後悔;結果被上帝原諒,但他卻要承受日後長時間家庭不和及喪子之苦(撒下12章)。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