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代課

教師因為進修、生病和產假等原因暫時未能執教,學校便需要找代課教師。但是,怎樣找到合適的校外代課教師呢?

首選自然是曾經在學校任教的教師吧!因為本校為特殊學校,不同於主流學校,即使教師在主流學校任教的經驗豐富,但若對特殊學校學生不熟悉,可能隨時一籌莫展。尤其是自閉症學生固執於習慣,若不了解本校的常規,更難開展教學。代課教師甫就任便要展開教學,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接受在職指導和培訓。因此,特殊學校找代課教師便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近年面對教師流失,學校遇到另一個問題,就是長期聘請短期代課教師,往往需要花費很多聯絡時間才找到適當人選。合適的代課教師又有可能恰巧在該段時間外遊,或者已在其他學校代課;甚至在一段代課時期內,因事而不能於全段時間代課,也包括未能與代課工作同步開始;又或中間有數天不能代課,或是在尾段未能完成。因此,又會出現「代上代」(找人代替代課教師)的情況。此外,有人又會因某些原因,到任一兩天後,便表示未能繼續工作等情況。

寧缺勿濫!很多時候,即使學校找不到合適的代課教師,都不會貿然起用沒有經驗的應徵者,而是迫不得已暫時由校內教師分擔工作。自閉症學生對頻繁轉換教師難以適應,會對於課室常規無所適從。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影響,由於一時間聘請不到穩定的代課教師代替請假教師的工作,學校只能安排不同的教師代課。

總而言之,尋找代課教師不是想像般容易,當中的苦況實在不足為外人道,其中耗費的心力不少;不但加重了負責招聘同工的額外工作量,亦有深怕找不到代課人選的精神壓力,種種不確定性在代課教師到任前後,筆者往往未能好好安寢。原來編配代課教師的同事(副校長)亦會首先任教較難編配的課節,俗語所謂「先哽豬頭骨」。若不是編過代課工作的同工,不易理解當中的難處。

代課教師的工作亦不穩定,負責任的代課教師雖然明知是短期代課,也會花很多心力去教導,但若未知原任何時復工,亦難以作長期課堂規劃。若代課教師甫被告知原任復工而不用代課了,原任卻只復工一兩天,又再缺課。若再請人代課,代課老師又會否有「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感覺呢?我認為,代課教師的付出不應被忽略,更應受到高度尊重。

最後,讓我以一位老師的聲音作結:

「其實老師(至少我)大部分生病時間也不敢請病假,因為知道編代課者的難處,也明白老師額外代課的辛苦。很多時帶病回校,除了吃藥後身體和精神難以支援一整天的工作(因教特殊學校,處理學生問題需用很多精神和體力,而且要裝作精神,以免有些學生「作反」)……

我患病後,醫生說我需休息一段時間。但基於以上原因,也不敢請假太久,只是出院後請假一天。其後的上班日子也很擔心病發作,精神壓力很大……」

關心自己的工作,為學生著想的真正教育工作者,絕不易為。共勉之!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教學人生:教師應用心而真誠

筆者每天七時左右便會登上巴士。某日,在我前面上車的女乘客因不滿新裝設的八達通機位置移後了,令她拍卡的時候,感到不方便,於是便和司機吵起來。吵歸吵,她的身體偏偏擋著拍卡的位置,令後面乘客拍不到卡,難以登車。雖然有乘客鼓譟,但是她不理會,只是一股勁地和司機吵架,情緒好像失控了!她竟然喝罵司機,不許他開車,擾擾攘攘了幾分鐘……最後,這位女士在巴士後排坐下,仍不忿地喋喋不休,遠遠地朝司機叫罵。

偏偏她坐在我身旁,向不相識的我問:「我為大家公眾的利益啊!我伸張正義啊!公義啊!」

我沒有回應她,心想:「其他乘客不就是公眾嗎?妳就不應擋著拍卡機,令後面的人上不到車。妳只是為了宣洩個人不滿,哪有為受欺壓者伸張正義呢?若是,就不會不讓司機開車啦! 」

她又問:「不可以出聲嗎?討論也不可以?這叫『行政失當』啊!知不知?」

我心想:「對,就是不可以!選這個時刻出聲,時間不對吧!妳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去反映意見,例如事後致電巴士公司。除非別無他法,然而情況是這樣嗎?妳已經走投無路嗎?」

她見我沒有理會,瞪了我一眼,抛下一句:「我找其他人評理,很多人支持我。」她到其他座位坐下,繼續和身旁的乘客搭訕。我了一口氣後,瞥見她手裡有一疊某某小學的習作簿。我心想:「不會是同行吧?」

若教師在學校情緒失控,有魯莽和粗暴的行動,與其身為人師當有的公眾形象有極大的落差,怎麼辦呢?

教師要「用心」,要有從工作到奉獻的覺悟;教師要「真誠」地工作,源於教育的實踐和召命。教育本質上是完成家長的託付。家長將孩子付託給學校,由教師教導孩子,所有的指標均以學生的成長為目標,而不是滿足教員的個人目標。畢竟,孩子在學校的時光意味著他們每刻的學習經歷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刻只有這麼一次,永遠不會再回來,也永不會再有相同的情景。學習內容即使可以反覆講授,但也不能再出現此時此刻之事。故每個課堂、每次學習實為孩子一生一次的機會,這也是教師行業的特質。故此,教師要千方百計,盡心盡力,對學生不能有半點疏忽。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能因為個人的情緒而影響教學,又或因抱怨學校、對某些安排不滿,而阻撓學校進行教學活動。因為個人的宣洩而延誤學生的學習時光,須知機會永不會再回頭;同樣的教育場景,也永不會再重現。即日本文化所謂的「一期一會」;「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則意味著僅有一次相會。

我們對教師的合理期望和核心要求是以愛重視學生學習的機會不被剝奪。若教師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如何為人師?專業也有層次,在公眾場合以激烈行為表達,論專業水平也太低、太低了!若問我既然教師事前事後均可以表達意見,為何偏偏就是教學進行當中不可以表達呢?答案孩子也可以輕易說出來:「老師,您影響了我的學習;您是我的榜樣,您不是教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用心與真誠」是對全體教師的要求。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也強調兒童學習的權利。愛孩子、愛學校,便不能讓學生的學習權利受到侵害。學校管理應該寬容而不是縱容。

教師應該是「用心而真誠」,對嗎?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談天說道 之 愛的同在—從“SEN”到“KPI”

「那時,有人帶了小孩子到耶穌面前,求他給他們按手祈禱,門徒就責備那些人。但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天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的。』於是他給他們按手,然後離開那裡。」《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19 : 13-15〉

編輯﹕謝芳

「如果學校有工程進行,常聽到工程人員說:『星期一至五有事就問學校,星期六、日就問教會吧。』身處同一建築物內的教會和學校,兩者是否只單單用日子來區分彼此的存在呢?因為不甘於外界對堂會和學校有這個粗淺的理解,本校(2022–2025年度)三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正是以建立『家‧校‧堂‧社』支援網絡,促進共融及夥伴協作來回應。」禮賢會恩慈學校謝慶生校長撰文分享特教的經驗。

SEN學童約佔一成

「在現行的教育政策下,主要的特殊教育需要類別(SEN)包括聽力障礙、視覺障礙、肢體傷殘、智力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 (簡稱ADHD)、自閉症、言語障礙和特殊學習困難。本港共有62所資助特殊學校,其中智障兒童學校分為有輕度、中度及嚴重智障的兒童提供教育。至於輕度智障兒童學校則不設寄宿服務。每年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接收由醫生或心理學家轉介的個案,為懷疑有發展問題徵狀的12歲以下兒童進行臨床評估。新症經由不同途徑轉介,包括母嬰健康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私家醫生及心理學家。在2014-2018年,測驗服務接獲轉介的新症數目為10,466宗。此外,據教育局資料顯示,2020-2021學年在香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小學SEN學生總共有64,996人,在全港約70萬名中小學生中,SEN學童約佔一成。

「家‧校‧堂‧社」結為夥伴

現在政府施政會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來衡量表現,以評量部門工作的績效。但本校的“KPI”卻有另一種意義,就是Key Partnership in Inclusion,即讓家長、學校、堂會及社區結為夥伴及組成網絡,推廣共融理念。

很多時候,SEN兒童和他們家人的痛苦,源於社會對他們的不理解和不諒解。如何提升社區人士對學校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是重要的一步。首先,可以利用『請進來』的施行策略,邀請社區人士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包括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街坊鄰里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創造接觸交流機會,促進社區人士對學校、本校學生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 將學校建立為『家‧校‧堂‧社』支援網絡點,讓社區人士之間及與本校學生有定期接觸交流的空間和機會,促進他們彼此之間的共融及協作,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

除『請進來』外,更要利用『走出去』的施行策略推廣共融理念,善用各項社區資源及設施來推廣共融理念,包括透過舉辦共融社區探索活動,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同時,透過讓學生到不同社區地點表演或進行活動,如聖誕報佳音活動,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促進社區人士與本校學生的交流。另外又可以透過不同的社區地點或平台,如港鐵站、社交平台或擺設街站等展示學生作品,向社區人士分享學習成果。

最後是『結伴行』的施行策略,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利用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此方面可以透過訓練計劃組織『社區服務大使』,包括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在學校事務或活動,如社區導賞、社區關愛行動、社區福音活動上合作或提供協助,服務社區以實踐共融理念。同時學校亦可透過開放學校部分設施,如沉浸式學習室、圖書館、伊甸園、籃球場、智能超市和茶室供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使用,實踐資源共享及社區共生理念。」

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

「本校辦學團體近年特別訂立教育主日,目的是加強堂校合作,促進合作關係;讓教會肢體及教職員有更多機會彼此認識及交流;讓會友關心學校工作並能禱告守望。其實,學校每天都發生很多感人的故事,這裡有130位SEN孩子,也連繫著這130個家庭的故事,當中有動人的故事,但亦有更多是多人心碎的故事。

每年開學前的校務會議,我都會問同事為何在這裡?我向同工強調,如果單純當這是一份謀生的工作,又或太愛自己而多數時間作為旁觀者,會工作得很痛苦,最重要是會迷失而不知為何而工作,為何而生活。唯獨同工投身其中,和這些孩子同歌同泣,待他們如自己寶貴的子女,和這個家庭同喜同樂,待他們如故舊好友,便可以在這裡找到生命不同的色彩。我相信每個生而為人都負有使命,否則便是白活一場,在這裡,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向讀者逐一講述他們的故事,只能分享一個祈願:但願令神心碎的事,也令我們心碎。

神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他們和他們家庭的故事令祂心碎。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耶穌回答:“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3〉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也是基督徒生活實踐的“KPI”。」

星期三分享區—特兒特教

前言:
「星期三分享區」逢第五個星期三刊登,將會邀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分享,為讀者們呈現社 會各界的心聲。今期版面的主題是「特兒特教」。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從“SEN”到“KPI”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如果學校有工程進行,常聽到工程人員說:「星期一至五有事就問學校,星期六、日就問教會吧。」身處同一建築物內的教會和學校,兩者是否單單用日子來區分彼此的存在呢?因為不甘於外界對堂會和學校有這個粗淺的理解,本校(2022–25年度)三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正是以建立「家‧校‧堂‧社」支援網絡,促進共融及夥伴協作來回應。

現在政府施政會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來衡量表現,以評量部門工作的績效。但本校的“KPI”,卻有另一種意義,就是 Key Partnership in Inclusion,即讓家長、學校、堂會及社區結為夥伴及組成網絡,推廣共融理念。

很多時間,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和他們家人的痛苦,源於社會對他們的不理解和不諒解。如何提升社區人士對學校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是重要的一步。首先,可以利用「請進來」的施行策略,邀請社區人士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包括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街坊鄰里到校參觀或參與活動,創造接觸交流機會,促進社區人士對學校、本校學生及身心障礙社群的認識。將學校建立為「家‧校‧堂‧社」支援網絡點,讓社區人士之間及與本校學生有定期接觸交流的空間和機會,促進他們彼此之間的共融及協作,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

除「請進來」外,更要利用「走出去」的施行策略推廣共融理念,善用各項社區資源及設施來推廣共融理念,包括透過舉辦共融社區探索活動,提升學生與社區的接觸。同時,透過讓學生到不同社區地點表演或進行活動,如聖誕報佳音活動,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促進社區人士與本校學生的交流。另外又可以透過不同的社區地點或平台,如港鐵站、社交平台或擺設街站等展示學生作品,向社區人士分享學習成果。

最後是「結伴行」的施行策略,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利用與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結為合作夥伴實踐共融理念。此方面可以透過訓練計劃組織「社區服務大使」,包括家長、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在學校事務或活動,如社區導賞、社區關愛行動、社區福音活動上合作或提供協助,服務社區以實踐共融理念。同時學校亦可透過開放學校部分設施,如沉浸式學習室、圖書館、伊甸園、籃球場、智能超市和茶室供家長、校友、堂會會友及社區人士使用,實踐資源共享及社區共生理念。

神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他們和他們家庭的故事令祂心碎。神心碎的事,也令你心碎嗎?「耶穌回答:『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 : 3〉愛這些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也是基督徒生活實踐的“KPI”。

教學人生: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有教師朋友計劃移民外國,除忙於清稅外,亦擔心處理公積金的相關問題,故此向筆者詢問意見。我們一起分析了問題,也引發筆者在此方面的思考。早年,最吸引畢業生成為常額教師的原因算是公積金的供款制度了。教師們只要善用退休後的公積金,加上高回報率,就能夠擁有讓勞苦大眾非常羨慕的退休生活了。若供款老師連續任教滿10年或15年,政府的公積金每月贈款(供款)會遞增至老師月薪的10%及15%,非其他行業的強積金計劃所能比擬。

在此保障制度下,教師基本上不用煩惱籌措退休金的問題,故教師理財一般傾向穩健及保本。香港教師雖然不乏精明的理財高手,但是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教師理財能力低於其他專業。當然,這是行業性質使然,若論經濟知識,自然是商界和會計界等居先。至於法律和工程等專業,以及醫護和社福界等界別的人士的理財能力誰高誰低?相信並沒有有系統地進行過相關調查及研究。

然而,教師的理財方案通常有以下特點:

一、收入穩定,投資避免大幅波動,以穩定收益類投資產品為主。一旦投資後,一般不用花精力去打理,只等到期或者需要錢的時候去管理一下。

二、消費集中在學校長假期(如聖誕節、農曆新年、復活節和暑假等),平日沒有時間理財,較多考慮旅遊度假的需求,亦關心子女的成長和教育開支。

三、工作辛勞,平時無暇顧及投資理財,令許多老師對財務規劃不甚了解,選擇的理財方式大多以儲蓄為主。有時因為忙碌,更忽略自身的財務規劃。

再說文首的教師朋友,雖然他打算放棄原來喜愛的教學工作,而在彼邦轉職為藍領工人,但是最近香港的經濟情況,令他在香港放售樓宇和股票套現上遇到很大的難題;再加上他很擔心在香港年邁父母的長期照顧及子女在彼邦的學費等問題,情緒受到困擾。我鼓勵他,如情緒困擾惡化,便要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如基督教輔導等,不要單靠自己去解決問題。

面對轉變,我們能夠妥當排列人生的優次很重要。愛主事主、愛人如己,正如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第四章12節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不管在甚麼情況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餘,或是缺乏——我都已經得到知足的祕訣。」那位教師朋友如今面對移民,對前路更感困惑,亦擔心將來的經濟情況,縱然有困擾,卻不敢和妻子商量。但願他和他的家人能夠常存平安和喜樂,「因為人的生命並不在於家道豐富。」(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5節)一切都是從神而來的,我們擁有的「財富」,帳目雖然在我們的名下,但是我們卻只不過是受神所託,作個錢財忠心的管家。哪管主所交託的是五千、兩千或一千銀子,我們都當用心經營,為主耶穌基督賺取更多。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教學人生:我們更衞生和更清潔了嗎?

2021-22學年完結,我校的畢業生將會離開校園,開展他們人生新的一頁。惟在此之前,發生了一段小插曲。事緣有畢業生的父母感恩學校教職員多年的教導,特地預備不少食物,在中午時候送來學校,以示謝意。可能近日天氣炎熱,食物容易因溫度問題而滋生細菌,結果有多位教職員分享食用後,出現腸胃炎的病徵。幸而病發日適逢星期六,才不致令上課日的工作受到影響,學校也在同日晚上十時正,籲請其他同工為患病同事的康復一起祈禱。

「健康」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其實「共建健康校園,促進各持份者的身心健康」正是本校三年(2019-2022)學校發展計劃的關注事項之一,重點工作/成果如下:

1) 參與多項與健康相關的計劃(如:衞生署舉辦的「健康促進學校計劃」、「至『營』學校認證計劃」、「開心『果』月」;職業安全健康局舉辦的「國際安全學校計劃」及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賽馬會「運動無界限」青少年展翅高飛計劃等。

2) 簽署由衞生署、勞工處及職業安全健康局合作推行《好心情@健康工作間約章》及《精神健康職場約章》。

3) 累積發布逾20段與健康相關短片於恩慈電視台

4) 制定/修訂10個與健康校園相關的校本政策

5) 建構「恩慈健康校園資訊網」,並上載至學校網頁。

6) 聘請營養師定期到校,跟進體重異常的學生。

7) 增設健康通識輔導,跟進飲食習慣不良的學生。

8) 參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SportACT獎勵計劃」,並連續兩年度(2019-2021)榮獲「活力校園獎」及於2020-21年度榮獲「學校積極參與獎」。

9) 參與由兒童脊科基金舉辦之「全港挺直護脊校園計劃」,並獲認證為「護脊校園」。

10) 參與由環境運動委員會舉辦之「香港綠色機構認證計劃」,並獲認證為「香港綠色機構」。

11) 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撥款的「我的行動承諾─—感恩珍惜.積極樂觀」計劃及「賽馬會靈活新常態設施」資助計劃。

說回文初的事件,所謂「經一事,長一智」,今後學校會對外來食物更小心處理,即使是家長送來的心意,也須加倍留意;必要時須婉拒。雖然這樣做,可能令家長尷尬、學校予人「拒人千里」之感,但是同工們的健康更加應該放在第一位。

追求實踐健康,看似簡單卻不容易。香港的健康衞生工作由1972年的打倒「垃圾蟲」開始,到2009年的「全城清潔運動」,歷年來運動不斷。2020年開始接近三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大眾對健康更為重視。然而,撫心自問:香港的衞生環境和市民的衞生意識真是大幅提升了嗎?清晨過後,公園滿地是煙頭、啤酒罐和吃過的飯盒殘羹;後巷佈滿垃圾,鼠患嚴重;郊野公園的家樂徑有大量遊客丟棄的口罩等等。這些情況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事實──香港的健康意識提高是假象。縱然我們多用了酒精噴手和物件進行消毒,用鎖匙取代手指按升降機的數字鍵,也不代表我們更衞生和更清潔了。

如你堅持,認為意識提高了!我敢斷言疫情過後,一切又會重歸如常,或者更差。對此,我是悲觀的!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星期三分享區—特兒特教

前言

「星期三分享區」逢第五個星期三刊登,將會邀請不同專業界別的人士分享,為讀者們呈現社會各界的心聲。今期版面的主題是「特兒特教」。歡迎提供寶貴意見

「暑假」後的超仔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政府宣布2022年的暑假提前於3月至4月放取,這相信是香港歷史上,最早的暑假了,後來教育局正名為「特別假期」。然而,名稱雖然改變了,但對特殊需要的學童(SEN)而言,難以預料的影響卻改變不了。

小五的超仔是智力障礙學童,自3月的特別假期開始,母親說他在假期間情緒起伏變得很大,會欺負同樣停課在家,同樣是SEN的弟弟,亦會特別欺負家傭,每當發脾氣時便會亂打及拿物件襲擊他們。外出時,超仔會要求家傭買東西,如家傭拒絕便會在街上大發脾氣,或會挖出牆灰並吃掉。此外,超仔不時要求媽媽買蛋糕,喜歡把蛋糕全切但只吃少量,蛋糕入口後隨即吐出來。到4月時,超仔曾拿起刀和叉等利器傷人或自傷,又會用削尖的物件如鉛筆插傷自己的手腳。

及至4月尾特別假期結束,回到學校的超仔情緒持續不穩,在班上他同樣會做出自傷及傷害他人的行為,包括拿出做手工的鉸剪、吃食物的叉子和扣學生證的扣針等插尖利物件傷害自己、而且將枱椅和平板電腦等擲向其他人。超仔多次用口咬人、用手打人、用腳踢人、隨意倒出水樽飲用水、說粗口等,凡此種種每日都會發生。更甚者,超仔多次意圖跳出窗外,並想用鉛筆插向自己的頸項。

學校對此深表關注,包括教師和治療師等教職員組成團隊,多次召開會個案會案,亦在課堂上及由老師連續多天,全天候跟隨學生在學校上課和進行活動,運用「ABC行為分析法」,紀錄和分析超仔的情況:

A是Antecedent,行為「前因」,例如:每次不當行為出現都有此因素。

B是Behavior「行為」

C是Consequence行為的「後果」

透過仔細的觀察、記錄和反思,分析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團隊希望從而找到方法去預防及停止超仔的行為,並培養好習慣。行為介入預計可從兩方面入手:前因控制(Antecedent control)和結果控制(Consequence control)。前因控制是指通過調節環境,預防行為問題再發生;結果控制是指通過改變學生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減少問題行為及鼓勵良好的替代行為,從而令著眼點不只是超仔的不當行為(Misbehavior)。

學校在支援學生之餘,亦會支援家人的情緒,教導家長對於不當行為,可以向學生強烈表達「你令我不開心」、「我不高興」;亦可以假裝生氣──「我想你做好」。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要傳達三個重要原則(三不傷):「一不要傷人、二不要傷害(破壞)物件、三不要傷害自己。」

同時,父母帶了超仔去看私家精神科專科醫生,醫生表示要覆診和抽血檢驗,但每次數千元的診金是整個家庭月入的15%,對家庭也構成沉重經濟負擔。

主佑超仔,也保守他的家人。

教學人生:阿威一天生活的開始

半年前,筆者所住的屋宇來了一位新保安員「阿威」,他昂藏七尺,威武不凡。由於我離開大廈的時間和他上班的時間相若,幾乎每天早上都會碰面。他習慣在巴士站下車後,走到小食店買魚蛋和燒賣。他拉下口罩,然後「倒」幾粒進口裡,再步入小食店至屋苑的100米「賽道」。由於他的身形魁梧,走起路來速度又快,迎面而來的人都爭相避到兩旁;有時會嚇著小孩和長者。當他走了50米,便會把餘下的魚蛋和燒賣塞進口中。至此,他雖然汗流滿面,雙頰緋紅,但是卻信心滿滿地推開玻璃門,把上班記錄卡插入「打卡鐘」。

「成了!」他高聲歡呼。

走到保安崗位,他習慣將盛裝食物和醬油的紙杯準確地拋進垃圾桶。偶爾發現杯中還有魚蛋、燒賣,他會展現出小孩子才有的幸福笑容。在主管怒目而視之下,用竹籤將食物慢慢放進口中,細細品嚐。一番忙碌之後,阿威會用紙巾揩抹濕得發亮的前額和頸項。不幸的是,可能衝線過急,雪白的保安制服往往沾上點點的醬油漬,他只能再次在主管怒視下走到洗手間清理。

很多時,他都能夠在限時前打卡。偶爾會遲到幾秒鐘,他頓時悵然若失,懊悔不已。我那次遇見,便走上前拍拍他的膊頭,安慰一下。下班回來,他拉著筆者抱怨,說只是差了幾秒鐘,主管卻不肯加簽,修改上班紀錄;這個月的勤工獎說不定要泡湯了!我表達同情之餘,也勸他把出門的時間預充裕一點,早些乘車,也不用每天這樣趕忙;邊跑邊吃東西,也有危險。即使有時遇上交通意外或惡劣天氣,也有充裕的時間應變。他表示自己準時「達陣」的次數要比遲到多,運氣不會長久不好。

「只要我每月遲到的次數不多於兩次,公司現在缺人,主管對我也無可奈何。趕忙是我自己的事,只要我在限時前打卡便可以。」他躊躇滿志地說。

這令我想起聖經裡有關十個童女的比喻(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1至13節)。聖經教導我們要好好地預備,迎接主再來,到時不要弄得自己措手不及,不知所措。比喻中的新郎絕不是故意耽延,婚禮這一天的過程真是挺忙。如果五位童女明明知道新郎很大機會遲到,為甚麼不準備多些燈油呢?正如阿威明知道有機會遲到,為甚麼不早些出門呢?最擔心阿威骨子裡還是不把工作當一回事,影響了公司和住客對他的觀感。

耶穌基督從來沒有責備過那五位童女為甚麼睡著?正如我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我也不批評阿威。他大部分日子都是準時的,只是他可以更好預備每一天工作的開始。做好準備,阿威可以免於每天插卡那一刻的膽戰心驚;一旦過時,便狼狽不堪。

剛「達陣」好,還是早些回到崗位,休息一會兒才工作好呢?雖然阿威認為前者沒有不對,但是他也承認後者較好。只不過他就是不知原因,前一天晚上已經重重告誡自己要早點起床、早點更衣、早點出門和候車,但是結果每天都早不了。

所以每天仍然見到阿威努力地跑……。

生活上如果有選擇,便不會有絕對的不幸和受害者。教師同工們,如果你是阿威的老師,面對這位學生,你會如何處理及教導他呢?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教學人生:老‧土‧皇帝

近年,教育界愛稱呼一些「有問題」的校長為「土皇帝」。近日,也有人在網上稱呼筆者為「土皇帝」,故在此分享當中的領受。

如果遇上這些指摘,作為學校的負責人,首先不要否定一切,不要以為一定是惡意中傷,還應該深深自省,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要在神裡深深自省,尋求改善。

筆者不認同訴諸網上言論的做法,更希望發文者不是有心以言語傷害人。但更令筆者憂心的是發文者心中往往充滿怨恨,並不快樂。由於是匿名,因此無法回覆並開解。我要明白作為校長,自己的一言一行均會很影響別人,不得不時刻倍加留意,包括是否沒有足夠給同工表達意見的渠道,迫使同工要訴諸網上匿名行動。由於同工都是好夥伴,我為此更加難過,願在禱告中時刻記念。

香港學校校長一般都是「終身制」,要到退休的一天方會放下「權力」,若做校長久了,很容易產生「無功勞也有苦勞」的心態;有時更會「自義」,以為自己都做對了,為何還有異議?為何還有不同聲音?我有時也會自以為是,略有少成便沾沾自喜。喜歡問自己:享受一下工作的成果,也不過分吧?我貢獻了學校多少?我幫了學生多少忙?過去做了些什麼值得同事愛戴?

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12節「凡是高抬自己的,都會被降卑;凡是自己降卑的,都會被高抬。」耶穌基督又對門徒說:「誰想為首,就要做眾人裡最末的一個,做眾人的僕人。」(可九35)

校長因為手握學校的權力,其實更應謙卑,不要忽略自己只是學校其中一位教職員,要記取基督的教訓:明白凡願意為首的,必須先矢志做眾人的僕人。如果發覺有做得不好的、做得不對的地方,更要認真地向神認罪。神不輕看憂傷痛悔的心,自責懊惱後,會聽到來自神的話語和安慰。

若果經過深刻反思後,只是因彼此身處的工作崗位不同而生出歧見,校長便要衡量,找機會向同事解說。若最終基於學生的利益不得不為之,便要堅持,擇善固執;學校管理上,「妥協」不會是最佳出路,若退縮令學生有損失亦失去校長的位份。謹此提醒自己,絕對不要忘記作為校長的初心,深信學校每項工作也有神的美意,每位同工來到學校任職都不是偶然,而單單用人的意志和方法來衡量神的作為,能全歸榮耀給神嗎?

最後,「心底無私天地寛」,如人無私心,便可放下,不要耿耿於懷而影響將來的學校服侍和工作。年歲漸長,筆者不得不認「老」了,對物質的不刻意追求,不懂時尚,也配得上一個土氣的「土」字。我更想做一個「老」而「土」的僕人。求主用我,作個無愧的用人。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

教學人生:網課的好牧人

新聞報導:「教育局宣布,鑑於疫情仍然嚴峻,全港幼稚園、中學、小學(包括提供非本地課程的學校)及提供非正規課程的私立學校(一般稱為補習學校)將延長暫停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的現行安排,直至另行通知。」

以上報導相信大家不會陌生,自2020年COVID-19疫情以來,利用網上授課讓學生持續在家學習已成為常態。教師、學生以至家長,由最初對網課步步為營,甚至恐懼,到今天耳熟能詳,以至麻木;其實不過是短短兩年內的事。

網課有很多種,疫情早期多以錄播的形式進行;老師先拍好了片段上載到網上,學生便可隨時觀看。好處是老師準備妥當,失誤減至最少。然而,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便欠奉了。隨著愈來愈多老師掌握了教授網課的技巧和技術普及,實時的網課便成為主要方式,互動性大大增強。

既然互動增強了,那麼每個虛擬班房有多少位學生最合宜呢?顯然這個問題是沒有絕對答案的,要視乎科目而定,但不爭的事實卻是每「班」的人數不能太多;否則便與觀看錄播影片或自學教材無異。因此,縱然一級有多位教師教授同一科目,也不應該採用合班上課的形式,將一級的學生集中在同一「班房」。因為實時網課不正是要追求提高互動機會嗎?

有時老師渴望合班上課,不一定是要躲懶,以為可以做少些準備功夫,也可能想用更多時間專注一課;又或誤會反正按時間表授課,多少位學生在線都是看著同一個螢光幕,又有甚麼分別呢?

有!有分別的。

約翰福音10章,耶穌基督有以下的比喻:

1「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人進羊圈,不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那人就是賊,就是強盜。 2 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 3 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 4 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 5 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的聲音,必要逃跑。」14「……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

好教師也是好牧人,既然班房(羊圈)已不能在校園而改在網上,你更應該時刻看著你的羊(學生),你要關心他網上學習的狀況(按著名叫自己的羊),做適宜的分組學習(把羊領出來),做好課堂互動(羊也聽他的聲音/認得他的聲音),不能只從課後的功課了解學生的學習反饋(倒從別處爬進去)。如果每位科任老師輪流教一堂或一節的合班網課,將教學權分攤給其他老師,網上課堂會更形疏離(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的聲音),學習效果大減(必要逃跑)。

相信大部分老師在師訓時,都沒有學習教授網課的教學技巧,又或網上課堂管理,但疫情下我們要有更多更大的承擔(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

祝願各位,做好網課的好牧人,認識好自己的羊,讓你的羊也認識你。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