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誰都可發光

「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而要在言語、行為、愛、信心、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2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一直倡議教育「師友」文化,渴望與基層青年人同行,通過讓他們認識自我,認清職涯方向,並且探索生命,思考如何去成為社區的祝福。《聖經》讓我們知道,神造人各有獨特的價值和才能。「教關」正努力透過鼓勵教會及信徒擔任「友師」與青年人同行,陪伴他們面對成長過程的挑戰。在困難時,使他們得到支持、盼望和鼓勵,更重要是讓他們在愛中被建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自信和身份,接受愛,也樂於分享愛;朝著心中的志願進發,並將師友同行的文化傳承下去。

服侍社區探索生命傳遞愛

「YUM青年社區幹事計劃」是「教關」結合基督教師友同行與社區服侍所建構的社關先導模式。計劃由「教關」伙伴教會負責培訓、培育及鼓勵基層青年人在前線實幹地參與社區關懷工作,一方面為教會提供額外的人力資源開展社區服務,服侍基層;另一方面藉著教會同工擔任「友師」,協助青年人擴濶眼界,認識自我,也增進在職技能及培育良好心性品格。期望他們能建立正向的價值觀並認識主耶穌的愛,在靈性及心性質素方面得著提升。在完成計劃後,能與教會建立關係,彼此同行。在過程中,「教關」邀請了資深的人力資源顧問與青年人面談,協助他們認清自己職涯方向;同時充權伙伴教會,讓他們有更多資源去關懷青年人及回應基層的需要。

基督教芥菜種子堂是其中一間參與「教關」計劃的伙伴教會,堂主任錢國偉牧師於計劃中擔任社區幹事「阿明」(化名)的工作督導和友師。阿明為教會提供了300小時的社區服務,包括為基層兒童舉辦小組活動、補習班、個別面談、探訪家庭,以及協助教會行政及影音直播等服侍。錢牧師分享指,阿明用心服侍,在教學上認真及花心思,獲小朋友喜愛,孩子們亦取得好成績。阿明更主動帶小朋友外出活動,用心設計行程,顯示其責任感及自信心。他為自己能成為社區幹事感到自豪及高興,也顯示他樂於助人的本質。參加此次計劃,他接觸了不少基層人士,令他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決心修讀銜接社工的課程,並以基層家庭或青少年作為服侍方向。錢牧師:「此計劃讓我們在資源上獲支援,能推動教會作更多及更有創意的服侍……」

阿明:「起初報名擔任幹事時,覺得這份工作會很輕鬆,但工作開展便感到壓力。不知道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如何分配,導致工作處理不當。我馬上正視問題,錢牧師一直關心我的近況;遇見問題及挑戰,我常與他討論,他亦會耐心聆聽,指引我,與我一同想出解決方法。我一共服侍了11位基層兒童,他們性格不一,更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我主要與小孩和家長建立關係,陪伴孩子們學習。一開始幫小孩補習時,會擔心自己提供的『學業支援服務』是否到位,能否與他們相處?後來在一次外出玩樂活動,一位小學生問我『哥哥,你會陪我們到幾時?可否到我們讀大學都陪著我們?』令我十分感動。原來我不單止幫忙補習功課,也讓小朋友感受到愛,建立了關係。這是其中一個片段,讓我完成社區幹事計劃後,仍想繼續與這班小朋友同行。三個月過去,縱使我離任,依舊在空閒時間服侍他們,保持著關係;將社區幹事的精神繼續傳遞下去,把愛、包容、真誠和支持帶進社區。」阿明在服侍中付出及建立別人的同時,也得著祝福;他對前路方向清晰了,他的自信也建立起來了。

醫科學生立志以專業服侍

「教關」於2020年與「教關」職場團契網絡顧問蕭烜醫生開展了「未來領袖實習生計劃」,藉此與年青醫生同行,擴闊他們的眼光。一般人認為家庭醫生只負責醫治傷風感冒,但蕭醫生希望以上帝的愛作情緒治療,與病人同行,實踐身、心、社、靈全人醫治。他透過基督徒醫生網絡,將這份關愛精神傳承給一眾醫科生。感恩現時共有19位香港大學醫科生完成實習計劃,與「教關」伙伴教會走到前線服侍社區。

「記得一次參與位於柴灣的『教關』伙伴教會的外展家訪服侍,探訪基層獨居長者。當天探訪一位婆婆,她開心地捉住我的手說:『醫生仔,好開心啊!你好好啊!』其實我並沒有做甚麼,但婆婆看見基督徒和我到來關心,就已經好開心。我幫她把脈,發現她有心律不正和水腫問題。雖然我還未是一位醫生,又未能給她甚麼藥物,但前線教會將繼續關心她身心靈的狀況,我便感到安心。」 醫科實習生Alvin說。

「於『教關』實習後,我發現作為醫生,幫助人有很多方法和可能性。除了繼續攻讀更多專科課程,晉升更高職位這條路,也可走另一條路,以醫療專業服侍基層和社區。將來我於醫院工作,會以更多耐性去對待病人,亦很想提供全人的關愛醫治予基層病人。」醫科實習生Harry說。

生命影響生命見不一樣的轉化

「教關」是一個社區網絡平台,致力與伙伴發掘服務空隙,發展多個先導計劃回應社會需要。同時,提供兼具知識與關懷的服務,以培育能力、充權及師友同行模式為重心,凝聚社區網絡資源,幫助及充權前線伙伴拓展服務,接觸更多資源匱乏的群體,更有效地關懷貧窮,在社區實踐上主的天國使命。感恩「教關」的網絡成為伙伴教會牧師及基督徒領袖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平台,看見一些青年人的生命已被轉化。當我們願意為身邊的人付出,這份意義和價值使人的生命變得不再一樣。你也可以關注身邊青年人的需要,在教會、家庭、職場上,以主耶穌基督的愛關懷他們,與他們同行。我們很想與你經歷這個不一樣的旅程,如你想了解更多或提出相關建議,誠邀你進入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s://www.hkcnp.org.hk/about_hkcnp/contact_us/

談天說道 之 近鄰的祝福

作者: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又要吩咐他們行善,在善工上富足,慷慨好施,這樣就是為自己得未來的積儲,作美好的基礎,好讓自己能夠緊握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第六章18至19節,《環球聖經譯本》)

2022年9月4日的新聞報道了一件震撼的事,一位懷孕五個月的33歲母親企圖跳樓獲救,當警方到她的住所進行調查,發現一名五歲男童昏迷倒臥於單位內,被送往醫院搶救,最終不治。當你看見這宗新聞,你會有甚麼反應?誰是她的鄰舍?你看見左鄰右里的需要嗎?中國人常言「遠親不如近鄰」,住在附近的鄰舍,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經歷同樣的變化,日常生活的微細點滴,或許會讓我們無意中發現他們的需要,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和時間去了解?有「鄰居」是我們的福氣。因為我們能透過建立關係而互相幫助,建立共同支援網絡,甚至能防止一些悲劇發生。你有曾經因為鄰舍的幫助而感恩嗎?

建立社區抗逆能力

沙田水泉澳邨是2015年新落成、可容納約30萬人的公共屋邨。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自2014年起,一直協調和鼓勵社區內的教會、學校、企業、機構和個人發展地區性的結網協作服侍;建立水泉澳網絡團隊,將耶穌基督的愛和關懷伸延至社區。感恩經過網絡伙伴團隊多年努力後,現時全邨共18座大樓內,每棟樓已建立了教關網絡核心義工隊;於日常生活中,適切地支援有需要的街坊鄰舍。經過多年合作,各個單位已建立了信任、互相協調及緊密的溝通關係。2023年1月10日,我們看見新聞報道水泉澳邨山泉樓發生火警。伙伴教會同工從水泉澳樓層義工得悉,有一名獨居長者在家中發生熱水爈爆炸事件;當天相約義工上門實地了解,並嘗試接觸肇事單位的長者。那位伯伯身患嚴重糖尿病,行動亦因此受限。他在港沒有親人,意外發生後暫住朋友家中。由於他本身沒有積蓄,只能靠領取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度日,故非常憂心維修費用帶來的經濟負擔。

感恩事發當天,救援的消防員知悉伯伯的情況後,號召休班消防員於1月13日義務幫他清理雜物,減輕他的負擔。同日伙伴教會同工得伯伯同意後,亦登門了解單位實際損壞情況,於樓下公園與伯伯傾談,跟進他的境況和需要。他分享當時爆炸威力強大,整間屋甚至雪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他萬分驚惶,以為自己大限將至,提起仍猶有餘悸,慶幸身體並無大礙。他著急搬回單位,以及重新添置傢俱。同工聯絡「教關」水泉澳網絡團隊,幫伯伯申請了一些二手電器及傢俱,解決他的燃眉之急。同工深知伯伯不單需要物資支援,更需要人關顧他的心靈創傷。

耶穌基督是一位全人醫治的神,不單關心人們身體上的需要,亦關顧心靈需要。「教關」伙伴團隊是以耶穌基督的愛與有需要的鄰舍同行的使命團隊,感恩伯伯同意與同工一同祈禱,得著從基督而來的安慰。縱然這事件是悲劇,但鄰舍的回應行動,能使受影響的長者在水深火熱中感受不一樣的關愛,使事件轉化為祝福鄰舍的契機。

社區發生這樣的事固然不幸,但網絡團隊最大程度發揮鄰里守望相助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向伯伯伸出援手,提供適切的幫助。我們每天都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但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出一分力,即使未能即時改變現況,也能使生命和社區建立抗逆能力,將苦難轉化為展現鄰舍之間互助互愛的祝福。

如何成為鄰舍的祝福?

不要小看你的參與,每個人也有獨特的才能、網絡和資源,只要願意分享,便能經歷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和幫助的祝福。筆者與丈夫曾親身經驗這份美好。因著基督信仰的原故,我們平日刻意關心住所大廈的管理員。有次閒聊知道他的兒子剛畢業,在職場上遇到挫折,需要尋找新工作。碰巧丈夫的工作是他的兒子希望做到的職業,便邀請我們與其子聊天。由於我們在教會曾擔任青少年導師的服侍工作,心中有感動以耶穌基督的愛與這位青年人同行。我們很驚訝後來與管理員父子成為朋友。除了講「早晨」和「再見」,你有想過樓下的管理員是你的關心對象嗎?

雖然我們每天為生活奔波,在忙碌的城市難有停下來的空間;然而,當你願意用少許時間留意和關心附近的鄰舍,便會發現能在社區內認識多一位「近鄰親人」,讓大家以自己的資源彼此祝福!有位「教關」顧問牧師曾與我們分享探訪基層家庭的技巧,是「心到」、「眼到」、「耳到」、「口到」、「鼻到」;也可應用於關顧鄰舍。我們有否持開放的心與鄰舍接觸?我們有否看見鄰舍的需要?我們聽到鄰居家庭的爭吵聲能不充耳不聞嗎?我們有否問及鄰居的近況和需要?聞到鄰居長者身上的藥油味,我們有關心對方身體狀況嗎?就讓我們先從細小的關注開始,或許你也會經歷奇妙的轉變,在社區發掘不同的生活方式。鼓勵你從今天開始,刻意關心每天遇見的鄰舍,去發掘互相祝福的契機!

延伸祝福至整個城市

「教關」有超過1,050個伙伴單位,持續在全港18區推動社區轉化。如你看見居住的社區有需要又有感動回應,歡迎與我們聯絡,攜手關懷貧窮、網絡同行、轉化社區。歡迎瀏覽「教關」網頁(https://www.hkcnp.org.hk/)及Facebook(https://fb.com/hkcnp/)。

談天說道 之 在北區做新事

「法利賽人問耶穌:『 神的國甚麼時候來到呢?』他回答:『 神的國來到,是眼睛看不見的。
人不能說:“看哪!在這裡”,或說:“在那裡”;因為 神的國就在你們裡面。』」
《聖經新譯本》〈路加福音17:20-21〉

「你對北區的第一印象是甚麼?偏遠?人跡罕至?邊境?自2020年人口統計,北區人口雖然只佔全港人口比例4.3%,但貧窮率居然有9.8%,是全港排名第三,遠高於整體貧窮率7.9%。隨著未來10年北部大都會的發展,或許世界又會變了樣,就讓我們重新認識北區的發展及需要,從進入社區開始,關心我們的鄰舍。」今期有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的撰文分享。

編輯﹕謝芳

在2021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指出要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並開拓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作為未來政府其中一個重點發展的項目,北區期望能作為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隨著北區皇后山邨的落成,作為未來10年北部都會區發展的第一炮,或許能成為我們的參考,讓我們從中了解北區的需要,並且發掘自己應該怎樣成為社區發展其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幫助有需要的人。

區內家庭的不同需要

香港老齡化問題嚴重 (aging problem),同樣的問題亦能在皇后山內發現。根據區內社福機構的調查,皇后山邨內超過三份一的住戶均為獨居長者,長者的需要成為第一個在發展北區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的課題。另一方面,區內家庭亦有不同的需要。有人說,現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小孩是常態,二個是幸福,三個是負擔…我們常接觸的街坊家庭中,平均也有2至6個小孩。或許你會認為區內的設施應該也足夠支援眾多小孩成長,但現實是不同的年齡層的孩子,均有不同階段性的需要。整體而言,由於現在區內社區大樓仍然在建設中,對高小至初中的學生而言,他們缺乏一個可以讓他們「放電」的地方。而對於高中學生來說,由於區內沒有任何康樂活動可以提供給他們,另一方面家長未必有足夠的時間和知識可以教養關顧他們 (Parenting),因此在缺乏關心的情況下,童黨開始形成,不少高中學生開始有欺凌的情況。以上成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區內缺乏足夠的康樂設施,以及社區資源,讓兒童及青少年的全人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當然也有其他因素待我們深入了解,故此需要更多持份者參與,去使這區成為發展與關愛及德育並重的地方。同一時間,由於大部分居民均由其他地區搬到北區居住,對於他們來說需要重新適應新的工作,以及學習環境,這成為其中一個他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雖然北區目前有逾30萬名居民,但就業機會僅約5萬個,加上公屋一般多為基層市民,若不能在原區就業,或會出現隔代貧窮問題,就業需要亦成為居民的挑戰。透過我們的觀察,其實皇后山商場的民生設施可算是足夠,有街市、藥房、食肆等等,似乎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但走遍整個屋苑,卻發現只有一間西醫診所。皇后山邨總共有7座,能容納高至13,000人,但在一個有上萬人的屋邨中,醫療設施嚴重缺乏,醫療服務供不應求,導致居民不得不走出皇后山邨到北區醫院就醫,加重政府醫療系統的負擔。

配合社區發展的服侍

其實,以上問題不是皇后山邨獨有的,在不少新落成的屋苑也有以上共通的問題,但因著基督信仰,讓我們看到問題以外更深層次的反思,幫助我們發掘當中的潛藏資源和服侍的機遇,透過和教會、機構、企業、學校,互相協作和補足,最重要的是讓人心靈得著關懷、同行及支援。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作為一個結網服侍平台,思考要如何配合未來10年北區的轉變,服侍北區的基層。感恩我們能從2014年開始發展的教關水泉澳網絡作為參考,從未來新建成的公共屋邨為起點,建立區內的聯繫網絡,逐步擴展服侍至整個北區。

今年落成並且逐步入伙的皇后山邨能作為其中一個範本,讓教關可以從中按地區狀況、發掘潛藏資源、探索及透過不同的先導計劃回應需要,服侍基層人士,為未來北區都會內不同的社區奠下多一個服侍的參考。教關於2014年連結沙田水泉澳伙伴,當中有16間教會、機構、學校,成立水泉澳網絡,透過於整個屋邨18座樓建立義工隊為目標。同時,伙伴中文大學醫學院成功建立了其中16座由網絡核心同工及義工組成的探訪義工隊,探訪各座樓的街坊,定時電話問候緊密聯絡,關心需要以及舉辦不同社區活動,增加社區的韌力和生命力,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及思維回應基層人士於生活上面對的挑戰。這個以社區為本並透過建立街坊和社區網絡的服侍方式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參考,讓我們可以鼓勵區內基層互相關心,從而發展一個區內居民能彼此支援的網絡。

2021年開始入伙的北區皇后山邨,能成為一個開展社區服侍的場景,透過發掘當中的服務空隙,以創新的方式思考怎樣服務社區。為避免天水圍「悲情城市」的狀況再次出現,我們參考水泉澳的發展,透過區內機構互相合作,得以幫助街坊面對前期資源不足的問題,於2019年開展皇后山的服侍,連結區內教會以及機構幫助街坊面對入伙初期的適應問題。透過皇后山邨的例子,能讓我們更好的預備未來北區發展,及早網絡所需資源,幫助更多基層。

在北區做新事

正因為看見北區的需要,教關自2021年起透過不同預工服侍北區,如透過社區調查了解北區區內基層分布,掌握區內的貧窮狀況;地區教會透過教關資源共同開展皇后山邨的服侍,如探訪、提供搬屋支援、食物援助、學生支援等服務,以及聯合為皇后山邨的基層家庭舉辦旅行日,讓他們有機會一家外出,共聚天倫。以上一系列的服侍項目以及社區連結,讓我們期望可以從皇后山邨尋找新的服侍機遇,讓皇后山邨成為一個好的參考,祝福未來10年北部大都會的發展。

教關牧者網絡顧問和基督教北區華人聯會主席李海平牧師說:「神要透過北區做新事。」傳統的傳福音方法,如舉辦節期性活動,不定期的派發物資等已是基本常態。我們需要和基層同行,以結網連繫深化關係,以生命影響生命。北區未來10年除了是一個龐大的發展機遇,對於信徒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和信仰的關係,以及如何以福音和更多基層同行,轉化生命。北部大都會是長遠的發展,多個社區陸續落成。我們看見居民面對各種挑戰的同時,也看見機遇處處,透過不同方式服侍基層人士,由回應基本生活困難解決燃眉之急,到與他們同行,關心他們的心靈需要,強化內在精神健康,發掘自身特質及潛能,建立社區中的社區的抗災能力 (community resilience),使用其綜合資源、恩賜和能力,應對及抵禦不利環境,成為復元的持續能力。不論你是一般市民、專業或退休人士、公司老闆、教會牧者信徒、義務工作者…就讓我們共同守望祝福這個城市,服侍有需要的人,轉化社區帶來信、望、愛。

談天說道 之 愛的延續 展現天國在人間

「法利賽人問耶穌:『 神的國甚麼時候來到呢?』他回答:『 神的國來到,是眼睛看不見的。人不能說:“看哪!在這裡”,或說:“在那裡”;因為 神的國就在你們裡面。」《聖經新譯本》〈路加福音17﹕20-21〉

編輯﹕謝芳

你想像中的天國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如果告訴你,天國此刻就能在我們所居住的地上展現,你相信嗎?「在電話服侍中流露內心的天國文化,不需你用口說,只是聆聽、同理,你裡面的恩慈、良善、美好及支援,就會到達關心對象的內心及生活當中,成為溫暖及窩心的記憶。」教關網絡顧問蕭烜醫生分享道。

關懷行動的持續

第五波疫情期間,教關發起「全城愛心關懷行動」,鼓勵市民學效耶穌的愛,以電話關懷、實際行動、及禱告支持服侍三位身邊的基層人士,又舉辦了6課線上訓練課程,讓參加者學習關顧基層人士的技巧與心態,逾470人報名,感恩!不少教會及機構反映活動完結後,仍能活用所學知識,亦以上載於教關網頁的錄影片段裝備義工服務社區,在全港18區關懷貧窮。有完成課程的參加者登記成為教關大使,協助教會於前線幫助基層人士,不論是派發物資、預備工作,還是心靈支援,也發揮了共享資源的意識,倍增轉化社區的效能。這些建立了的網絡和關係,延續了各界有心人士持續支援基層生命的愛,透過這契機凝聚了一班有「天國觀」的服侍團隊,在教會的跟進下,把上帝的愛帶進生命,使人建立正面的生活態度。

教關伙伴基督徒律師團契主席Joshua 及Anson表示﹕「如果只是在祈禱而沒有實質行動,感覺就像我們在山上大聲呼喊希望的到來,但是傷者卻在山下。不用擔心個人社交圈子的大小,或其他社區機構是否在做相同的事情,正是由你自己去做才有意義。」課程完結後,參與者分享於服侍過程體會上帝如何感動他們。他們有的是關懷服侍的「初哥」,也有教關的伙伴教會牧者及富有服侍經驗參的信徒,當然還有這位18歲的青年人,她雖然要應考DSE,但仍參與6次訓練及實踐去關心區內長者。不論來自任何服侍階段、年齡層或專業,當他們願意踏出服侍之步,活出的生命,甚或整個城市,都會變得不再一樣。

天國觀的社區轉化模式

基督教信徒相信主耶穌將再來到地上,信衪的人必得救進到天國,就是一個不再有悲哀、哭號與痛苦的地方。然而,當我們仍在面對生活各種挑戰時,應怎樣才能自處呢?基督教從不是一個空想像而沒有行動的信仰!聖經教導我們仍活在地上時,便要竭力活出天國的特質﹕謙和、憐憫人、使人和睦……教關一直以「天國觀的社區轉化」模式致力與伙伴教會,把天國帶進每個社區當中,讓它轉化成充滿主愛和平安的國度。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獨特和美善之處,創造人的上帝把我們放在社區中,成為彼此間的祝福與幫助,並授權與加力,使我們透過信任和合作,建立面對、處理自身問題、管理生活的能力,從而達致身、心、靈的全人發展,使所身處社區也能因而得以改善。社區應是由每個有才能及各樣資源的人所組成的網絡,透過結合能應對各個突如其來的挑戰,増強社區的抗疫能力,使社區變得更好!

授之以漁的先導計劃

「我本是一個消極的家庭主婦,但自從在服侍中認識了一位患癌症的獨居婆婆,她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嚮往,讓我體會到對待人生就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因此有所感悟。真正的得著就是主改變了我的脾氣、言行和家庭關係,雖還有很多不足,但跟隨主的這條恩典之路,我會一直行落去。」教關伙伴恩惠愛的家教會的見證分享道。

根據政府統計處4月21日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4.5%,上升至2022年1月至3月的5.0%。就業不足率亦由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2.3%,上升至2022年1月至3月的3.1%。與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比較,在2022年1月至3月期間,差不多所有主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不經季節性調整)及就業不足率均見上升。勞工市場在本地第五波疫情下嚴重受壓。 

教關一直推行的先導計劃,都是助人自助的項目,以展現天國在人間及轉化社區為目標,例如「社關義工津助券計劃」,使受助者變成助人者。受助者成為教會義工,能得津助舒援生活需要,同時也能付出,參與社關行動轉化生命。計劃支援教會人力資源服侍社區,教會以計劃與義工建立長遠支援及關顧,成三嬴局面。了解更多計劃詳情歡迎瀏覽教關網頁:https://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love_in_action/volunteer_emergencycoupon/

持續跟進與服侍

第五波疫情雖緩和,但基層街坊生活仍甚困苦。教關正推動以地區為基礎的抗疫基金資助,在荃灣、水泉澳、屯門、及北區連結資源,轉化社區。教關網絡地區召集人,及有心結網服侍的地區教會,透過與同區的其他伙伴溝通合作,共享資源、彼此支援,不但服侍自己教會有需要的基層人士,更多了解其他伙伴的需要,在抗疫物資、人手資源、心靈關懷等方面互相配搭。每個地區均有其獨特處,如即將發展的北部都會區,或於屯馬線開通後交通網絡得以擴展的屯門區,面對嶄新的社區發展,如何能善用資源回饋社會?誠意邀請教會、機構、企業、學校等團體,瀏覽以下連結登記成為教關伙伴,深入地了解如何把你所居住的社區轉化成充滿愛與關懷的地方,猶如在天國的美好。
https://www.hkcnp.org.hk/our_partners/become_partners/

談天說道 之 「五餅二魚」的見證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應當有這樣的思想,這也是基督耶穌的思想。」《聖經新譯本》〈腓立比書2﹕4-5〉

文﹕教關
編輯﹕謝芳

不論你來自甚麼階層,當面對人未能控制的境況時,怎樣才能看見出路?第五波新冠疫情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存在了很多限制,但是這卻提醒:當鄰舍不單只顧自己,而是願意互相幫助的時候,我們便看見出路和盼望,更加看見上帝的愛,叫我們彼此相愛,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

你願意伸出援手嗎?

每天確診人數急增,冰冷的數字背後我們能體會基層的心情嗎?不幸染疫的基層市民未能外出購買物資,同時又怕傳染給同住的長者和小孩;染疫的市民須居家隔離,但有些街坊卻是沒有「家」的;醫護人手不足,不少基層未能得到適時的醫療協助;服務和餐飲行業遭受重創,市民手停口停,經濟壓力令他們整天活在惶恐和焦慮當中……

神的供應超乎我們所想所求

主耶穌是一位帶來醫治、釋放和平安的上帝。因著祂的愛,一群「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伙伴教會、機構、企業、學校在這個紛亂的環境下不退縮,勇敢地走進社區服侍有需要的人。「關懷貧窮、網絡同行、轉化社區」是教關的使命,亦是我們渴望社區內每一位都能擁抱和展現的信念!

教關一直與伙伴保持聯絡,共同商討如何回應社會需要。一次會議中,某牧者提及基層家庭已經很久沒有吃過新鮮蔬菜,我們為此向上帝禱告。後來,透過中國神學研究院的歐牧師聯繫了一位神學生,她為我們聯絡本地菜農,提供有機蔬菜,並分享給了屯門區的教會。在新冠疫情最嚴峻之時,教會繼續與學校合作,派發物資給逾百個家庭!當得知上帝如何使用這些網絡去祝福基層時,那位神學生自己也在親歷上帝的愛。此外,教關支持者、香港商人團契香港區董事蔡少浩於疫情中主動聯絡我們,了解基層需要之時,亦以實際行動奉獻及購買物資,支持前線教會的服侍,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感謝主使各界的信徒能起來服侍!

在防疫措施令下,教會須關閉,限聚令收緊至二人聚集,但感恩我們仍看見上帝的供應,使伙伴教會以創新的形式突破限制,如A教會在門外放置愛心飯盒儲物櫃,供基層街坊自取食物;B教會與相鄰餐廳合作,餐廳撥出空間讓基層進去取教會所提供的物資。這些見證促使身邊的人加入服侍社區,並看見教會如何在地上展現上帝的愛。雖然不能直接接觸,但有牧者以郵寄或速遞的方式把超市禮券、愛心待用飯券、快速測試包等物資傳到基層家庭;掛在門外的物資,盛載著牧者和信徒對基層家庭的關愛和心意,亦把主愛帶進每個生命。教關水泉澳網絡連結區内人脈和資源,其中一個伙伴機構製作了打氣短片,當中包括最新抗疫資訊、詩歌分享、禱告安慰及網絡內牧者的緊急聯絡方法等,為水泉澳街坊打氣!伙伴教會中華宣道會上水堂亦拍攝了見證影片,與信徒分享疫情中如何透過教關平台,連結其他地區的教會同心服事,鼓勵信徒參與。

建立長期服侍平台 發揮更大效能

「荃灣有幼童連獨居長者確診,但屋企無藥又無醫生睇!有教會可以支援送藥物和日用品?」「我們可幫手!請PM!」「兩個case已經有人回應,大家真係好快手,代表街坊謝謝大家!」感恩!在教關長久以來建立的平台中,看見牧者彼此同行所發揮的果效,怎樣更大的祝福社區!有些教會的服侍團隊相繼確診未能外出,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區甚至是跨區的同工或信徒看見後便立即以行動回應!不分你我的協作,流動性高的支援,體現了共享資源、合一服侍的美好見證!「門口已經放了一張用膠枱布舖著的摺櫈,看到真的有點心酸,因為這代表裡面有人確診。我不知道他們一家在這段時間的感受,以及鄰居的眼光如何,只願鄰居能成熟地處理…我放下食物就離開,甚願那位女士快點康復,最後認識耶穌。」(分享節錄自教關牧者網絡顧問、中華宣道會耀頌堂堂主任吳振寧牧師)

先導計劃 填補服務空隙

教關針對疫情及社會需要,設立了以下資源供有需要人士使用:(1)於教關社交平台設立「疫情資訊分享專區」供市民搜索抗疫資料;(2)設立「社關義工津助券緊急支援計劃」支援失業的基層人士;(3)擴大教關「愛心待用飯券」計劃支持餐廳小店;(4)尋找免費心理輔導及醫療資源供前線伙伴教會服侍基層人士,感恩有教關網絡顧問蕭烜醫生、黃葉仲萍博士及伯特利神學院與我們同心服侍;(5)更多支援計劃請瀏覽教關網頁。

以行動回應 轉化社區

教會關閉,但基督徒關愛鄰舍的心從不止息!在「全城愛心關懷行動」,有940多個伙伴同心服侍,為社區帶來溫暖。誠邀你參與教關「全城愛心關懷行動」,以電話關懷、實際行動、及禱告支持服侍三位身邊的基層!不要小看你的能力,因為透過上帝的恩典,便能見證「五餅二魚」的神蹟!為了讓信徒更了解運動之意義,學習關顧基層人士的技巧與心態,教關已於3月4日開始,逢星期五晚舉辦一連6課的「全城愛心關懷行動」線上訓練課程。

報名連結:shorturl.at/ovwIO/

重溫内容:https://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advocacy/wecarewelove/#class

誠邀你瀏覽教關網頁或Facebook,查看感動故事。

聯絡教關同工以愛心回應需要:https://www.hkcnp.org.hk/your_response/offering/

電話:36899810

談天說道 之 一個「不平凡」的願望

耶和華說:「如果你的兄弟貧窮,在你那裡手頭拮据,你要資助他,使他可以與你一同生活,像旅客寄居的一樣。」《聖經新譯本》〈利未記25﹕35〉

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編輯﹕謝芳

給你一個實現願望的機會

如果有一天,上帝給予你一個實現願望的機會,你想得到甚麼?一輛名貴房車?環遊世界的機票?還是,實現三個願望的機會?若然是一次免費住酒店的機會,你會有甚麼樣的反應呢?「不是吧?!如果是住酒店的話,我根本不需要浪費這難能可貴的機會,現在付款就能住上一晚!」「我今年已經去過三次Staycation,可以換成其他嗎?」若然上帝再問你:「那你會否願意將實現願望的機會送給其他人?」或許你更是不知所措,心中滿是疑惑:「為甚麼我要這樣做?」

然而,在香港這繁榮的社會中,原來有一些人從來沒有想過可以住上一晚的酒店;原來有些人會因著完成這看似簡單、微小的心願,而受到極大的祝福;原來有些人竟然願意將這個實現願望的機會轉贈予他人,甚至不介意再付出自己有限的時間心力,去成為他者的幫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真實故事﹕一個個願望實現的故事。

實現那微小的心願﹕從生存到生活的願景

因著疫情的緣故,很多港人也無法出國,Staycation近年變成不少香港人的日常與生活,生日、求婚、派對、紀念日也會選擇在酒店渡過。然而,這個平凡不過的日常,對基層人士而言,卻是難以實現的一個夢。活在香港的一群基層人士,不要說是享受生活,就連生存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自疫情開始,基層人士的生活可謂百上加斤!他們需面對著家庭成員失業的問題,每天亦要擔心「開唔開到飯」,孩子要上網課卻又沒有電腦,甚或是有親人突然離世等沉重壓力。種種突如其來的狀況不單影響著他們的心情,更是引發家庭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就如許女士(化名),丈夫於去年5月因為暴發性心肌炎而突然離世,遺下自己一人照顧三個孩子,整個家庭除了頓時失去經濟支柱,更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援,她的情緒深受打撃。還有丁先生(化名),多年來都是一名中港司機,但因著疫症的關係,已經失業了兩年多,即使不斷尋找工作,仍是不成功。一家四口的生活開支全靠妻子每天4小時兼職工作支持。他們失去了穩定的收入,面對著極為沉重的生活及精神壓力。整間「房子」只容得下一張大床,夫妻二人與兩名兒女四個人一起睡在這狹小的空間。雖然房子極為細小,但是其租金已佔了整體家庭收入的一半。

事實上,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故事。眾多基層家庭除了需要經濟上的支援,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他們不只是需要一個生存空間,更加渴求的是一個容讓他們在沉重的精神壓力下,「 唞吓」、「休息吓」、「安靜吓」的生活空間,紓解生活中的那份沉重與疲乏。

贈送實現願望的機會﹕「關愛度假」住宿計劃

入住豪華酒店,看似與一班基層人士完全無關,然而卻因著他們而實現了。當一班有心的「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伙伴教會牧者看見他們的需要時,便四出查詢有沒有酒店願意以優惠的方式,提供住宿機會給這班有親人剛過身的基層家庭、單親家庭及或低收入家庭,讓他們能夠到酒店度假、充電,享用酒店設施。很快,一班教關伙伴迅速回應需要,其中的伙伴機構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港青)作為先驅者,及後有彌敦酒店及Hyatt Regency等響應支持提供住宿優惠或免費自助餐券的合作計劃。更令人感動的是,有許多支持者看見基層家庭的壓迫及煎熬,願以捐款資助這些基層家庭去參與計劃,實踐共享意識和分享自身資源,送贈他們一個實現願望的機會。受惠者陳小姐(化名)說:「好多謝您們舉辦Y Carecation關愛度假計劃,給我們一家人感受到舒適又開心的生活經驗,會銘記在心,真係好多謝您們的關懷和愛心!」一班受惠基層家庭能短暫地從生活的忙碌中,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實現這個「不平凡」的夢。而在住酒店的日間時段,更有教會牧師、同工、義工結伴同行,協助其check-in及安置,更在過程中與受惠家庭深化關係、關心同行和聆聽他們真實的心聲,建立更長遠與互信的關係!「你願意將實現願望的機會再轉送給其他人?」他們都說:「我願意!」

成為資源共享者

教關、合作伙伴及一些有心的支持者在2021年透過Y Carecation關愛度假計劃,祝福了共41個身處在困苦當中的貧窮家庭。每個人也付出了自己的部分,去成就這一件美事,讓基層人士不只是享受Staycation住酒店,更實在地得著一份關愛與被重視的感受。若不是有伙伴教會的牧者分享方法去回應前線的需要,並願意付出時間同行關心;若不是有伙伴酒店願意分享房間並提供特別的住宿優惠;若不是有人化感動為行動,捐款支持他們的住宿費用,這件美事是無法成就的!

你就是社區中的重要資源,你也有實現他人願望的能力,哪怕是付出時間關心與同行、哪怕是以金錢祝福有需要的人,哪怕是帶動更多的人去看見他人的需要,這都是你能夠付出的資源,可以與人共享的資産!我們一直深信每個人都是社區中的資產,能讓其社區得以轉化,使社區中的每一個人建立解決自身問題和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達致身心靈的全人發展,最後在健康、教育、工作、關係等方面轉化社區和轉化生命。

邀請您除了奉獻支持一班有需要的人的微小心願,更能成為教關社區大使,與基層人士同行,切實地將關愛帶到他們的面前!鼓勵你們走進社區,投身加入這一場社區轉化的行動之中!若想化感動為行動,可聯絡教關36899810 / info@hkcnp.org.hk

談天說道 之 平凡師奶找到愛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膏了我,叫我傳福音給困苦的人;差遣我去醫治傷心的人,向被擄的宣告自由,向被囚的宣告釋放;」《聖經新譯本》〈以賽亞書61﹕1〉

貧窮分為四個向度,除了經濟貧窮外,關係貧窮、心靈貧窮、動機貧窮,亦是一些使人生命感到不完整的原因。怎樣才能使我們身處的社區變得更好?或許除了區內的配套和「硬件」外,一些眼睛未必能看見,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人、情、味,才是使社區變得溫暖富足的重要元素。

文: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編輯﹕謝芳

社區需要愛和關心

身兼教關牧者網絡顧問的香港九龍基督教中華宣道會耀頌堂堂主任吳振寧牧師談到教會服侍地區的貧窮問題﹕「隨著馬鞍山區許多新屋苑的落成,外區遷入的家庭漸增加。但由於新落成公屋配套仍未完善,加上這些家庭對本區認識不多,故此容易感到求助無門。曾有新遷入的婦女表示,自己連遠一點的市中心都不敢踏足,更不知道區內有甚麼支援。馬鞍山雖不是經濟貧窮的區域,但筆者會用「關愛貧窮」來形容,因為這裡拾荒的繼續拾荒,從外區遷來的就繼續孤單探索,基層工作者就繼續為生活掙扎,但據觀察,卻鮮有人或群體願意作出關愛。」

「馬鞍山平凡師奶」的分享

自稱為「馬鞍山平凡師奶」的Elina分享道﹕「在神的恩典下,擁有溫馨的家庭,加上生活無風無浪,我就常常沉浸在小確幸的感覺裡。有時候看見新聞報道今日香港的貧窮問題,會特別感到難過。當我讀到聖經以賽亞書61章1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報好信息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內心真的被觸動了,但我只是個『馬鞍山師奶』,不像以賽亞那樣的大先知,或是德蘭修女,又無特別恩賜,可以做些甚麼呢?

在一次小組查經中,知道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的PeaceBox 祝福大行動又要展開,我第一時間想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捐錢支持,但教關總幹事Susanna說,馬鞍山商場有一間鞋店表示可以參與計劃,並請我幫忙代為跟進這件事。初時,我有點卻步,因問人攞東西的確有點為難,但還是答應了。在聯絡鞋店後,並與丈夫合力將所有空鞋盒帶回家。

及後,我在查經小組裡發起PeaceBox 義購物資行動,來自不同教會的姊妹們來到我家,同心合力一齊包裝鞋盒,將實用品和小朋友聖經塞滿鞋盒,原本預計小組裡每個姊妹負責一個鞋盒的物資義購,但各人愈做個心愈火熱,發揮自己的人際網絡,找朋友捐出口罩,找以前工作的公司捐出其他日用品,眾志成城,最後竟然集滿了一百個PeaceBox,比原先預算的數目多了五倍!神的供應真是高過我們所想所求。

我同幾個姊妹走到前線派送PeaceBox,親身接觸基層家庭。首次踏足的是一間服侍新移民基層家庭的教會,即教關伙伴教會的主恩堂普通話基督教會,對於一向在有規模、有資源的教會聚會的我來說,一進去看見這間教會空間不多。從跟黃牧師傾談間,知道該教會資金短缺,所以未能有自己的堂點,只是借用一個韓國教會的地方。這個既能造就其他教會,又可祝福更多有需要的家庭的『共享』資源的理念,令我眼界提升到另一層面。接著,我觀察到這教會有很多新移民婦女。我與身旁的婆婆交談間,知道她已八十多歲,還患有柏金遜症,她說每星期要坐巴士從很遠的地方來,因為她喜歡聽牧師的講道,即使普通話的講道不是全部都聽得明白。她鼓勵了我,只要有渴慕追求神話語的心,無論是語言不同或身體的軟弱,都不能攔阻我們和神的交通。那一刻我亦被上帝提醒,一開始進入教會的時候,我的眼光只注目在教會內的『硬件』,使我看不到他們的『軟件』。崇拜後派送PeaceBox 祝福盒,看到那些老人家和基層家庭收到PeaceBox 欣喜的樣子,連我自己也受感染,心裡滿是難以形容的喜悅。

臨離開教會前,看到一班師奶在煮飯餸,她們每星期都是義務到來製作飯盒送給有需要的家庭和長者。這班新移民師奶的愛心付出,是她們由受助者成為助人者,活出被上帝轉化的生命,加入服侍鄰舍的有力見證。小小的教會,資源不足,卻有顆服侍弱勢社群的愛心,比起一切的『硬件』更能觸動人的心靈和生命。這次的服侍,讓我再次見證主耶穌看顧卑微弱小的心腸,賜憐憫和安慰給那些貧乏的人,心裡感受到一股超越了小確幸的愛,自己的生命也感到被祝福。

跟著,我又被鼓勵參加教關的『社區大使服侍體驗計劃』,結隊進入社區,接觸獨居長者、拾荒的人和無家者,將自己親手翻熱的飯盒送到他們手上;專程去某一區的麵包店取麵包;在清晨六時前到達油麻地果欄拾取水果,這些別人或會認為太辛苦,是的,尤其是平常早上九時才起牀的我,但那種使命感和召命感令我很有動力。在服侍的過程中,聖經活現在我眼前,那些似懂非懂的經文,在經歷中變為真實和立體,之前自己的信仰和主的關係是那麼遠,現在是這麼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記42﹕5〉 的確,我以前看不見社區鄰里的需要或不少人生活在艱苦中,身處的社區就是神呼召我服侍的地方。只要願意踏出一步,神就會把恩賜和能力加給我們,成為一群報好信息的人,如以賽亞書61章1節所說的。」

若想將感動化成行動,可聯絡教關:36899810 / agnesleung@hkcnp.org.hk

談天說道 之 人月團圓在社區

「我們要照著他的命令行事,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那命令,就是要你們憑著愛心行事。」《聖經新譯本》〈約翰二書1﹕6〉

編輯﹕謝芳

受助者變成助人者

中秋節,一個家人團圓的日子,婷婆婆(化名)沿著人龍,排隊領取免費麵包。「……但最後我都拿不到麵包。」婆婆說。義工笑著回應她:「但就因為那次機會,我們就認識了。」一年很快過去,婷婆婆在這裡找到一個新的「家」。

一年前,婆婆認識了「油踐入心」機構(下稱「油踐」)及義工們,並參加了「油踐」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合辦的「教關社區大使服侍體驗計劃」,不單接受援助,更成為義工幫助別人。「依家識多左好多弟兄姊妹,……唔洗四圍流浪。」婆婆眼泛淚光的說。「見到你地幫人,咪去學囉。幫得到人,自己都開心的。」

人要經歷被愛及生命轉化,從來不是單單物質所能滿足,更是一個群體的愛與關懷。「油踐」與「教關」實踐創新的社會關懷模式,動員全個社區不同持分者及教會,成為共同關懷社會貧窮的一個網絡,讓有需要人士經歷到持續且多方的支援與關愛,由受助者變成助人者,在社區彰顯耶穌基督的愛。

商家不只為賺錢

義工到果欄收集水果,轉贈基層家庭及街坊。「早晨,我們來回收水果,轉贈給基層家庭及街坊㗎!」這種走入商店或果欄「攤大手板要野」的畫面正於每星期在油麻地上演。教關牧者網絡顧問及「油踐」創辦人黎廣澤傳道 (大家稱呼他Allen Sir) 帶領義工們一起到各個水果果欄,收集水果轉贈予基層人士。放低了種種「供求考慮」與「商業理由」,店主總帶著微笑拿出一箱箱的水果,加上一句﹕「辛苦你地!」支持正努力連結社區的義工們。「無諗過咁樣都可以幫到人……好似都幾有意思,就繼續做囉!」果欄老闆分享道。社區結網的工作不但締造一些合作的機會,更是喚起社區各個持份者對人的愛心,把他們的心意與獨特的才幹化作對基層的祝福。「其實,有心想幫的人都唔少,但就冇咩想法可以點幫。」Allen Sir說道。「油踐」與「教關」就在油麻地地區擔當了中間「協作者」的重任,促成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

疫情初期,許多長年於24小時麥當勞餐廳過夜的「麥難民」失去休息地方,要流落到街頭。「油踐」與地區民宿旅館合作,尋找捐助者資助「麥難民」以低價入住旅館房間,同時亦幫助因疫情而生意大受影響的旅館。「我本身有返教會,經由另一位傳道人認識黎傳道。其實,租地方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偉大,中間也有平衡,我有地方租,街坊需要地方住,黎傳道也有講明入住的街坊都是他持續關心了一段時間的,我也知道傳道人是可信的。他們也有交租,合作是需要有信任。」民宿老闆梁先生分享道。

因著這個創新的社區轉化模式,「油踐」所服侍的群體由2020年4月的三十人到現時的四百七十人,由一開始幾位義工煮糖水給街坊,到現在連結了超過30個機構、教會及商店等,這個社區的大家庭正變得愈來愈大,祝福正不停的流動著。

得到的不只是物資

第一屆教關社區大使服侍體驗計劃「進深版」畢業禮,義工與受助者的分享。天國觀資產為本社區轉化模式(KABCD),十分著重持續的全人關懷,更會邀請受助的街坊一同參與服侍,因為他們亦是社會重要的一員,是可以貢獻社區的一群。同為受助街坊的阿偉(化名)分享到﹕「佢地安排左房給我,等我安心住,又給機會我服侍。以前真係沒尊嚴,現在我的尊嚴返晒來……佢地(義工們)又講聖經給我們聽,講下點寬恕人、人地點看我、我又點看人等等,可以咁樣認識真係好好……以前覺得每個人都信唔過,但這裡讓我知道是沒分階級,義工好真心,改變好大。」要幫助心靈貧窮的一群融入社區,需要給予他們的並非物資,更是讓他們發揮所長,及看到他們為社區所帶來的改變。

在結網協作下,機構不但按自己有的物資去贈給,更可以透過網絡為受眾尋找適合的物資,既有效幫助受助者,又讓受助者切實感受到,自己在神及人的眼中是獨特和被尊重的。受眾所需要的,都不是甚麼困難的要求,可能只是有人陪他們買件衣服或看一齣戲。故此,義工們時常探訪受眾的同時,更與他們一起行街買衣服、剪髮;或者送上二手家電,盡量了解及回應他們的需要。

體驗的不只是感動

要結成如此緊密及了解眾需要的網絡,最需要準備的並非物資,而是每位服侍者的心。教關及油踐舉辦社區大使服侍體驗計劃,挑戰參加學員參與不同的服侍崗位,學習如何走進街坊的生活場景,「貼地」的服侍基層,並建立關係及信任。前線服侍的進深班義工分享說:「我明白到,要先了解他們的需要,而非以前般,將自己的想法加在對方的身上。」這些體驗的機會,讓超過100位歷屆學員能夠設身處地看見基層人士的需要,同時亦看到地區結網的果效及祝福而深受感動。其中有基督徒感慨而言﹕「區區都有教會,為何每一區的教會唔可以一起去承擔和做關懷社區的工作呢?」這樣對社會狀況及自己服侍的反思,亦在不少學員的心中萌芽。在教關、油踐及學員的協作下,短短一年內,油麻地區就連結了30個合作伙伴,並正與十多個組織及教會商討合作內容。一眾教會借出場地作前線服侍及物資派發,更號召教會會眾一同參與服侍,當中有社工、髮型師、老師、醫生及技工等等,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回應社會需要,組成義工團隊,各獻所長,服侍社區。

2021年,教關更進而開展「社區大使服侍體驗計劃-進深訓練」,挑戰了33位有心志的社區大使成為社關服侍領袖,裝備如何管理及帶領社關服侍,準備把這種社區轉化模式帶到各人的教會,長遠把這種社區轉化模式帶到全港不同地區,也為教會的社關服侍帶來更新。

總結

有別於傳統社關模式,天國觀資產為本社區轉化模式(KABCD)強調藉社區內的資源關愛社會基層,連結各個社會上有心有才幹的群體,形成一個長遠扶助基層轉化的網絡,以幫助現今香港經濟及心靈貧乏的群體。不論是教會、機構,或為基層提供免費飯盒的酒店老闆、奉獻水果以作服侍的果欄老闆、出租民宿作受助者臨時之家的房東……當每個單位都成為讓愛流動的管道,就會建構出健全的網絡,以愛澆灌貧乏者的心,使社區成為我們真正團圓的家。

「談天說道」疫境之下 教會不離席

「王要回答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25﹕40〉

今年新型肺炎席捲全球,為社會帶來巨大影響。而在香港,社會的情況亦不樂觀﹕起初防疫物資和日常用品極為短缺,經濟不景氣導致失業率攀升,基層人士和貧窮家庭都面臨健康和生活上的艱難。藉著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教關) 撰文分享,看見教會群體和機構同樣處於艱難當中,亦不忘照顧水深火熱之中的鄰舍。他們建立抗疫扶貧的網絡,活用社會資源,全方位並及時地回應基層人士的需要。

編輯﹕謝芳

「疫情肆虐之下,原本1月初購買一盒五十個的口罩約需要五十元,到2月初時已飆升至近三百元,而且還供不應求,雖然口罩價錢近日有回落,但基層家庭仍難以負擔。其他抗疫用品諸如搓手液和消毒紙也有同樣的情況,甚至廁紙和食物都因為恐慌而被搶購一空。基層家庭沒有辦法花幾個小時排隊輪候昂貴的口罩,而且因為不戴口罩會遭受異樣的目光,但又缺乏充足的口罩,沒辦法之下有人唯有同一個口罩戴七天。

抗疫扶貧網絡的力量

位處大角咀的教關伙伴教會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用心服侍及建立基層人士生命的教會,恆常有免費熱食飯堂給長者及無家者、功課輔導班、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及家長學習小組、提供基本身體檢查服務的愛護站給清潔工友等,但為了避免聚集人群而增加傳播病毒的風險,不少服務都要暫時中止或減少。宣道堂主任陳淑娟傳道對教會暫時不能服侍街坊而感到非常惋惜,但同時,她認為在基層人士面臨如此巨大風波的同時,教會又豈能瑟縮一角呢?

在2月初的社會瀰漫著恐懼和不安,更引起一連數日的瘋狂搶購潮,市民將抗疫用品、日常用品和乾糧盡都掃光。眼見很多街坊及長者買不到口罩,有長者不斷重複使用口罩,每天都用1比49漂白水浸濕口罩、吹乾再用,一個口罩使用長達十天的時間;有一家三口只得兩個口罩,結果要多次重用;有家庭連食米都無法購得,只能以其他食物代替。1有見及此,陳傳道和區內兩間教會發起愛鄰舍‧共分享』抗疫行動,每星期向區內長者、低收入家庭、露宿者、清潔工友和少數族裔等基層人士提供7天所需的抗疫包和食物包,讓他們毋須擔心和排隊,也不用囤積物品,收到需要物資的同時,與教會的關愛同行。

在搶購潮當中,抗疫用品和食物從何而來呢?陳傳道說:『今次的行動要讓信徒學習信心的分享,在困難中作主的見證。』教會鼓勵堂內會友及大角咀區內的街坊,將『情急之下』多買了的用品分享給教會,由教會製作抗疫包轉贈貧窮人,透過網絡的協同效應,結果教會收到四方八面捐贈的物資,來自區內的教會和信徒,也來自跨區的教會、機構,甚至是未信主的街坊。行動一個星期後已經幫助了近700個有需要的人士,一個月更高達3000人。陳傳道說:『最近有不少接觸的家庭都表示,除了抗疫物資缺乏的問題之外,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家庭成員面臨或已經失業,不少失業的家庭成員均是家庭中的重要經濟支柱。故此,分享站開始發放緊急食物援助予失業家庭,看著他們拿著食物的開心笑臉,心裡都有一股暖流流過。』除了緊急食物,宣道堂亦推出飯券予失業街坊,為區內小店提供支持,又能幫助面對經濟困境的街坊。

深化的牧養工作

為減低病毒在社會進一步擴散,3月有大型連鎖快餐店宣佈暫停晚市堂食供應,不少留宿其中的無家者頓時流離失所。教關伙伴教會中華基督教會油麻地基道堂(油基堂)的黎廣澤宣教師和幾位伙伴牧者,決定為他們尋找安身之所,並籌備支援他們重投社會。

早於2018年,黎傳道已在教會推動名為『油踐入心』的社區服侍,關心包括無家者在內的有需要街坊的需要。他在牧職服侍中一直反思教會與社會在社區中的角色及使命:『聖經教導我們愛鄰舍,我體會到教會對油麻地貧窮的一份責任。』他鼓勵會眾一同開展社區服侍,他們逢周三落區跟有需要的街坊分享糖水、麵包。後來也開始了在教會煮飯給街坊吃,也派發社區小店飯票,嘗試推行資源共享及環保回收,認識街坊之餘,教會也建立了服侍貧窮人的抱負。 到了3月中旬,油基堂會址所在的大廈有住戶確診2019年新型肺炎,再加上及後政府推行『限聚令』禁止四人以上的公眾地方聚集,油基堂再改為讓受助街坊登記,然後預約他們到教會領取飯券和糧食。當教徒無法在教會進行崇拜,他們未有因為疫情而放棄與鄰舍的聯繫,而是將教會設施轉變為服侍鄰舍的社區中心和存貨區,讓街坊在疫境中看到曙光。

疫情期間,無家者的需要有增無減,尤其是快餐店停止晚市營業,不少無家者頓失棲身之所。黎傳道與牧者們決定籌集資金,與區內的民宿商洽,民宿願意讓他們以愛心價租房給無家者暫住。及後,他們亦為無家者安排合租區內的私人單位,使他們可以離開露宿生活。

除了住宿外,工作是解決貧窮的最大途徑。黎傳道正和教關合作推動『社區大使』就業先導支援計劃,到教會參與社區關懷義務工作,並給予他們待用飯券及生活物品。並給予他們金錢資助,建立他們對工作的信心以及工作中的合作技巧,期間亦會提供輔導,重建他們的自我價值,預備重投社會。黎傳道分享說:『這年可以說是這社區服侍的第一個高峰,我們體會到上主的帶領,祂也帶動不同的人投入及認定這異象方向。』

教關『愛心行動』事工現正支援教會在疫症中回應基層人士的需要及發展長線同行關係,轉化生命,鼓勵社會上的有心人透過『愛心待用飯券計劃』,贊助教關與教會和餐廳合作,購入待用飯券給有需要的人;同時,教關為回應失業問題,正聯絡伙伴企業提供職位配對平台,讓教會推薦待業人士參加,紓解急切的經濟問題。如有需要,歡迎致電3689 9810聯絡梁小姐。」

2020_May_18疫境之下 教會不離席

愛心熱飯的服侍


神能把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多作各樣的善事。如經上所說:「他廣施錢財,賙濟窮人;他的仁義,存到永遠。」

《聖經新譯本》〈林後9﹕8-9〉

近年「派飯」服務在社區中「遍地開花」,不同地區也有服務提供,「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簡稱「教關」)也有不同伙伴參與並提供免費熱食服務,但強調不只是為「派飯」而「派飯」,是扶助弱勢社群的第一步,孕育生命的相遇、互動、同行及改變。藉著這幾位參與「免費熱飯服務」的參與者的分享,讓我們看見當中的生命轉化和分享主愛。

文/圖﹕教關
編輯﹕謝芳

「啟基學校」陳美顏校長

4月底時帶著20位小四至小六的同學,參與 「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的「睦愛飯堂」派飯服侍,陳美顏校長分享是次活動時感言﹕「同學們背誦『弟子規』時能琅琅上口,其中一句『己又能,勿自私』,大家都明白,我們除了追求學問知識外,關懷別人,服務社群亦是十分重要。有見及此,本校參與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及香港基督教宣道會舉辦愛心派飯日,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服務別人。」

當天,這群小學生自己分為不同小隊,有的派筷子和水,有的派湯和飯,有的負責關心問候會眾,大家好像和平小鴿子,傳揚信望愛的精神。有一位老公公,接過熱飯,握著同學的小手,流露出慈祥的笑容:「我今天十分開心。」對他來說,小朋友的祝福和問候為他帶來安慰。最後,學生還預備了一場小型音樂會,看見他們的「蝦碌」表演,公公婆婆開心地哈哈大笑。

活動結束後,大會安排同學互相分享時間。同學們都認為自己很少機會走進社區,關懷有需要的人,但透過這次愛心派飯日活動,真正感受到「己所能,勿自私」和「身在福中要知福」的大道理!更有同學承諾﹕「今後會把自己的午膳水果留起來,再送給一些在街上流浪長者。」身為老師的也為他們感到光榮和自豪。

「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札根於大角咀地區已20多年,看見社區裡有很多新來港家庭、單親家庭、綜援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察覺到他們實在需要社區支援和關愛,所以就憑這份感動去回應社區的需要,幾年前開始,在平日週一至五開放「睦愛飯堂」派飯服侍,每天提供約100份熱食給區內的基層人士及無家者。

義工王珍

王珍來自基督教會活石堂石梨堂「開心食堂」連結基層婦女平台,她在分享服侍時說﹕「感謝主,不知不覺來到『開心食堂』已兩年多了。記得當初牧師說要在教會開設一個招待社區婦女的食堂時,我並不看好,認為婦女不會專程來食堂吃飯,情願在家自己煮。但當我們一起順服和願意服侍的時候 , 神奇妙的帶領開始來到,『開心食堂』出席的街坊人數不斷增加,現已由開初30多人增到約100人;2013年12月至今接觸過的街坊約400多人,參與的義工增到現在29個。有些義工更是食堂的街坊,後來信主成為我們的姊妹。」

她說,每星期三在午餐前,大家會一起跳讚美操、一起敬拜及一起遊戲,聽牧師分享神的話語;當牧師請大家一起禱告的時候,街坊們都會很認真的跟著禱告,相信耶穌的愛已進入她們心中,種子有一天必會發芽成長。

「開心食堂」不單可接觸未信主的基層年青婦女及其家庭,更是一個讓一班義工一起學習服事的平台,「我們這一班義工很多來自基層家庭,大家在食堂裡有不同的崗位。記得初接工作的時候,大家都說不知如何做,但當工作派到大家手上時,大家由懂得做,到愈做愈好,每個環節緊接和合拍,隨之而建立的關係也因此加深,真的很棒的服侍!」

以下是部分街坊對「開心食堂」的留言:「來到『開心食堂』開心了、朋友多了、笑容多了、肚腩多了! 」「認識好多新朋友,認識耶穌好開心!」「來到這裡很放鬆、很開心,阿女三個月來在這裡睡得很香甜!」「從心感受到開心食堂所有的工作人員同義工都很好,很有耐心。」

她為自己在服侍中的得著而感恩﹕「『開心食堂』這個平台,讓我學習與人合作及相處,以更好的態度去解決問題,神更讓我不斷地學習謙卑、忍耐及順服;一班街坊能認識神的話語,更有機會相信主;又讓我們一班義工學習事奉神及彼此相愛的功課。天父爸爸給與我們的遠超過我們所想所求,榮耀歸給主!」

深水埗教牧同工團契

「流動的熱飯服侍,轉化受助者變為助人者,建立新命。」是同工陳利鴻的分享。他說,深水埗教牧同工團契由5年前開展分享熱飯服侍,起初只得3人參加派服侍,每逢週三晚上,在通洲街天橋底開始分享熱飯給無家者及長者,他們由100盒開始,最高峰時450盒,現在平均服侍200-300人,義工人數也增至平均有20-30 人。「起初分享熱飯的時候並不太順利,有時候會被人吐口水,甚至責罵,但經過2年長時間的努力,街坊慢慢接受我們。」「每次的分享熱食前會一同敬拜唱詩歌,分享信息,我們的使命是希望可以祝福無家者及長者,讓他們明白耶穌的愛,帶領他們返教會,建立他們的生命,也裝備他們,由受助者變為助人者,不會因為年齡問題而有所影響。當中有1位長者由最初領取熱飯,到參加『天國耆兵』的計劃,接受訓練進行外展工作,以助人者身份去探訪行動不便的長者,關心他們,分享福音。」

曹琪婷同學

來自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 的曹琪婷同學參與教關「1017唔食都得運動」服侍後分享道﹕「在當天的義工活動中,我們主要的任務是派飯給一些公公婆婆,雖然在剛到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但慢慢地,會向老婆婆們介紹自己。看見現場的燈光昏暗,十分悶熱,而且有蚊子,但這些公公婆婆即使不斷地流汗,被蚊子叮,也默默地等候著,『為甚麼?』後來才知道,有些公公婆婆是孤獨一人,來這裡是想與他人聊聊天,解解悶;有些公公婆婆是家境困難,才來在這裡等飯吃。這些確實讓我感到自己的幸福,雖然仍未相信耶穌,但參與這次派飯的活動,讓我感到很充實,仍然希望可以繼續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

「免費熱食服務」是「教關」 一直支持教會推行的「愛心行動」,為機構或個人群體連結,提供免費資源,再藉著這些資源成為媒介和起始點,支援伙伴於地區向基層人士作長線服侍,分享基督的關愛和福音,轉化生命;「教關愛心行動」亦提供愛心飯堂、愛心食物和愛心待用飯劵等服務。歡迎你我同心參與,為基層有需要人士送上暖流,促進社區凝聚力,共同建設社會資產,每人都可成為他人的祝福。詳情請瀏覽www.hkcnp.org.hkfacebook.com/hkcnp

 

2017July_12愛心熱飯的服侍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