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專欄 之 疫情與逆情

在疫情肆虐的影響下,許多人的心都被籠罩在低迷的氣壓之中;再加上坊間商業和交際活動的減少,大家都別無選擇地困頓在家裡,焦慮的感覺油然而生甚或增加,身邊出現避忌之事或不能忍受的關係,都得學習接受和忍耐。

原來,在困難之中,我們看關係又會出現不同的觀點,因為注意力挪移到第三點上面,不再是你與我的對立面,而是多了你、我、它的三角關係,而這個「它」是大家普遍都在關注的「它」。結果是,因為有了「它」,大家的話題出現了,而同感也隨之易而產生了。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疫情氛圍底下,大家一同經歷恐懼、無助、徬徨等逆境,彼此的感情在聯繫之間會產生微妙的變化。

加拿大心理學家(Dutton and Aron)做過一項有趣的社會心理學實驗,主要目的是找出感情的觸動與情境的關係。他們邀請一位漂亮的女性扮作感覺測試的研究人員,她要以調查問卷形式去評價兩組的男性參加者。第一組站在230呎高的吊橋上,下面是深不見底的峽谷;第二組站在10呎高的木橋上,下面是小溪。參加的測試者過橋後,便接受這位漂亮女性的問卷調查,她隨後主動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他們,告訴他們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調查結果可以打電話聯繫。結果,幾天後主動打電話聯絡該女士要知道結果的男士,吊橋組的男士遠比木橋的男士多出很多。Dutton and Aron實驗證明,逆境中的戀人會感到兩人之間的感情是緊密,這是因為困難、逆境會引發內心強烈的生理狀態變化,而感情、愛情在這些危情之下更會被催化和激活。所以,生活在疫情、逆境的底下,也是提升感情的有利的契機;若果夫婦倆能抓住這大好的機遇,適時增進愛的聯繫及默契,攜手面對患難,才能擁有情比金堅之夫妻情呢!

同樣道理,冬天圍爐取暖是一種自然心態及行為,屋外面北風凜冽,猶如生活逆境迫人;在人的關係之中,家裡就可以發揮「情」的作用,而溫情則可以幫助過渡嚴冬,大家擠在一起更倍感溫暖。

其實,多談話表達感恩的事可以增強積極正面的能量!美國的感恩節就是在一個無望無助的情境底下,一班「清教徒」離開宗教的迫害,幾經辛苦到達美洲,在困難中得到印第安人的施與和幫助,終於熬過嚴寒的冬天,之後學會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在感恩中,人會變得接納包容,困難可能仍在,但容忍與接納幫助我們不把困難過分擴張,以自然之態讓事情過去、讓情感過去,最終,眼前的「他」與「她」變得明亮多了!

但願疫情、逆情可以讓我更加惜情!

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如有關醫學上的疑問,歡迎電郵﹕candytse@tdww.org.hk或郵寄至「九龍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22樓」(請注明「談天說道」情性專欄 )

2020_Mar_3_SEX

「情、性」專欄之 海枯石爛的兩性關係

海與石的關係是最奇妙的配合!海既是最溫柔,又是最猛烈的力量;而石是最硬,最不易屈服的,它屹立不倒像山巒般偉大,但經過時日的磨蝕,它又會碎成幼細的沙粒子,無孔不入,甚或隨風漂移,可以完全覆蓋吞噬一大片的土地。可以說,海與石的身上呈現了至柔至剛的獨特「氣質」!

長期以來,我們喜歡用「海枯石爛」來比喻至死不渝的愛情關係,意思含意是指愛能夠令到海放棄了它的力量,石也不在堅持,這是最美、最堅固的兩性關係。海枯石爛的關係是雙方甘心完全的投降,完全的放下自我,不再堅持,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呈現出來,當彼此一起到達這脆弱的一刻時,那種接觸是最接近和最親密的!

在夫妻關係當中,兩人經常糾纏在力量的交鋒當中,因為家裡要處理的大小事務眾多,需要周旋的人際關係既緊密又複雜,兩口子自然把自己最強的一面奉獻呈現出來,大家各自將「為著家的好處而努力」的理念放在首位,互不相讓,結果就出現了一場又一場爭競交鋒的驚心動魄場面。究竟是海會贏,抑或是石會勝利呢?真是很難看得準確。

事實上,在海與石的爭競交鋒的過程中,確是造就了一片又一片美麗的海灘,水退下冒出碎了的石,經過海水長期衝擊磨碎了的沙石,又孕育出另一生態環境!

海與石的特質是相對極端但又相似。當大家放下執持,就成了海枯石爛的關係,互相到達一種完全的默契、完全的承受、完全的放下。在兩性的關係中,有一刻,說話、行動都不再重要,彼此完全投入在關係之中,所有的事都變得自動、自然,彼此完全的交出,同時彼此完全的接受。

大自然給予我們海洋與嚴石,它們的配合提供了一個睿智的信息 — 生命循環不息,海枯乾成了陸地,石爛了成了沙粒。若干年之後,水存滿了又流入海洋,沙粒沉澱了又會被壓成岩石,一切繼往開來,不斷的循環不息,不需要執持,這一切都會演變,都會發生。

海枯石爛不會只在一生人的出現,歷史告訴我們,這是重複地發生的美麗關係。祝福愛侶們有海枯石爛般的愛,只要相信,這美麗的預言會發生,甚至提早呈現出來。

黃葉仲萍博士(Susanna Wong)
宏恩基督教學院心理學系副系主任
資深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2019_Nov_19_MED

「情、性」專欄之 兩性關係

女人總是蠻不講理 男人總是不解溫柔﹕

女: 你連我鍾意咩都唔知,你根本唔愛我!
男: 鍾意甚麼,點解唔可以直接講出來?
女: 雖然話食咩都無所謂,但都唔係去快餐店…!
男: 又係妳話無所謂,隨意揀一間妳又唔鍾意,真難服侍!
女: 你話收工即刻返屋企,其實去咗同朋友飲嘢,你係咪有嘢呃我?
男: 妳CHECK我去邊?妳根本唔信我!

兩性的溝通存在著不少的誤解,男性不明白女性為何凡事只著眼於細節,經常因為小事而大發脾氣、情緒性、蠻不講理。女性也不理解男性為何對事情漠不關心、做事亂七八糟、沒條理、衝動。

從生理上看,男女的大腦結構確實有所分別,男性大腦的總體積比女性大,但女性腦內負責掌管情緒、記憶和觀察力的部分較男性大,因此女性會較善於表達情感,觀察力也比較強。然而男性腦部控制行動和侵略的空間比女性大,以致男性處事較理性,屬於行動派。

除此之外,人類的發展需要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上帝造人,男性的責任是繁殖下一代,求偶需要主動的性格,男性亦較容易被氣氛或外來的刺激而誘發性需要;女性的天職是負責生養和照顧孩子,細心自然成為女性的特質,女性在性方面會較為依靠男性的內涵去挑選伴侶。

 男女的生理結構有差異,思維模式亦不同,兩人相處或多或少會出現磨擦和誤會,破壞彼此關係,以下是一些少貼士,希望能幫助大家增進二人感情﹕

男性多體貼女性

(1)多傾聽、表示理解便可,避免想要解決她的問題,別急著提出建議;
(2)當她抱怨時,不要打斷,試用正面語氣覆述她的說話,她會覺得你有把她說的話聽進去;
(3)說話時,緊記保持眼神的接觸,不要東張西望或轉身做其他事;
(4)在適當的場合上,可以多讚美她的外表或衣著;
(5)主動幫忙,讓她感到自己被愛。

女性多給他留面子

(1)說話請直接講出重點,避免過度描述問題;
(2)當他表達意見後,別嘗試去糾正、或解釋妳沒接受他意見的原因,給他留點面子;
(3)當他達成目標時,多給予肯定並當眾讚揚;
(4)當他購買電子遊戲產品、音響器材、汽車或談論運動時,別批評他的嗜好;
(5)當他需要寧靜、想獨處時,請不要干擾,給他一點空間;
(6)盡可能忽略他的錯誤,只要妳不小題大作,他就能感受到妳的支持。

兩性相處在乎相互的體諒和溝通,多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彼此的關係定必能改善。

麥棨諾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19_Oct_22_MED

傳媒的無形影響力

你要把這些話不斷地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來的時候,都要談論。《聖經新譯本》〈申6﹕7〉

雖然傳播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由以往的報章雜誌、電視和電台廣播,到現代的網媒、YouTube、社交平台等媒體。資料由單向轉至互動,以往傳媒的第四權,漸漸瓦解,各網民的細小聲音卻又可集合成為無形的影響力。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及理解兩性關係的看法呢?

採訪: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 謝芳

筆者近月走訪了由愛家共融網絡主辦,多個基督教團體協辦的「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17」,活動凝聚數百位關心「性」議題的信徒及領袖,從多個向度了解成長環境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性別自信,從而探討如何建立孩子發展健康的性別自信。其中的分享環節邀請了多媒體創作總監,又稱為「狗仔隊之父」的歐建樑先生(春麗)及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歐陽家和先生(家和)暢談有關傳媒及流行文化對影兒童及青少年影響,內容有趣,特意在此與大家分享。

傳媒的吸睛大法

春麗的開場白就是解釋身為男士卻改這個女性名字的來由,藉此向大家講解傳媒「吸睛」(吸引眼球的注意)的技倆。他說,初入行當記者時,上司便教他要改一個特別的名字,好讓藝人們容易記住他,結果喜歡打電子遊戲機的他立即聯想到格鬥遊戲《街頭霸王》中的「春麗」─ 全世界格鬥遊戲中第一個女性人物,她的「兩邊包子頭」和身穿藍色褂子的古裝造型及高速旋轉「鶴腳腿」,最為人熟悉。

結果,這個虛擬世界的女性名字成為歐建樑的代號,與藝人打交道,的確令很多人難以忘懷和眼前一亮,「傳媒就象我選擇這女性名字一樣,時而顛覆男女角色,時而選取『夠爆』的東西來吸引大家注意。」當時的傳媒的價值觀,就是要能吸引人們注意,其動機就是生存。春麗認為很多傳媒不會花時去報道太普通的東西……如何變得吸引?就是把正常的東西,加進一點點「不平凡」的東西進去。

早期至今 藝人都一樣

「早在七、八十年代,部分藝人會刻意打造帶點顛覆男女的形象,如羅文、梅艷芳,男的帶點嫵媚、女的走中性路線,使大家對他們有特別、不平凡之觀感。」春麗認為從「任白」時代至今,不少藝人喜以這類打破傳統框框、標奇立異的形象示人,再加上內在努力及藝術造詣,確是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麗指出,在娛樂圈的生態中,由管理層至化妝師,再到藝人,都會存在一些性取向不同的人,或者他們亦會加點點特別形象去營造特別的自己。那麼在這圈子內,每個人都顯得特別,大家就會覺得見怪不怪了。

但是,無論他們是刻意營造的,或是自然流露出來的這種流行文化,卻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如何看世界。「一點點的不同,加添了一點點的『曖昧』感,對人來說是有點吸引力。」春麗特別提到早前一個文化活動《曖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演繹》,看到由雜誌封面到電影,再到藝人與他們演繹的角色,性別表達的曖昧存在於各種傳媒及藝術之中。他認為看這些曖昧的娛樂訊息,不會令青少年的性取向改變,只會對很多事情的界線變得模糊了。

傳媒販賣性聯想 定性別「標準」

對於傳媒及文化研究亦十分熟悉的家和同樣指出,傳媒製造標奇立異,就是從「加多一點點」、「改變一點點」開始。「雜誌以封面標題來使人有性聯想,內裡的文字、配圖,無論是驚艷的或是難看的,亦使看的人情緒被牽動而深深留下印象。」家和舉出例子﹕一些廣告與天氣報告節目,加入美女、或性聯想的形容詞和影像作為配圖,為的亦是吸引眼球,最終目的仍是為了增加銷售利潤而已。

媒體對男、女性的塑造及描繪影響著大家如何看自己及別人,亦定下了男與女的「標準」應該是怎樣,並對號入座。如果覺得自己「不對」,可能會來個自我改造;若是別人「不對」,就會繼續追尋下一個。

韓劇與BL漫畫 影響戀愛觀

網絡發展,令到大家接觸資訊方便了很多,隨時可以「煲」劇、看漫畫。對於愛情觀,家和認為韓劇中對戀愛的描繪充滿著「又係又唔係」的曖昧感覺。這些含混、曖昧及隱藏的感覺,可能令人覺得很吸引,並沉迷當中。主角們又是俊男美女,使青少年十分追捧,並相信當中的愛情。「但當他們未經歷過黑與白,就直接給他們灰色,他們被引導去相信這些愛情,到長大了還繼續相信及期待這些不真實的愛情。」

對於BL (Boys’Love) 即男性間的戀愛漫畫,家和認為屬「虛構幻想的男同性戀」,不完全等同於現實中的男同性戀。以往印刷版的漫畫有監管,但放在網上就未必能夠再被監管,內容界線難測。而且,看多了「HeHe」的漫畫,人們不會變成同性戀者,卻會變成「腐」,就是看到當中的情節,深深相信而走不出不來,繼續把生活看到的人際關係,想像成BL一般。「情況就如人們看了亦舒、張小嫻的小說一樣,深深相信與期待,再走出不來。」家和笑說道。

從大眾傳媒到互聯網

進到互聯網這互動時代,網民不單吸收網絡中的訊息,亦可以自己發放訊息,對網民造成影響,希望成為具影響力或受注視的人,從中建立自信。但年青人往往只憑外表、追隨人數和點撃率等外在東西來尋找自我認同。就如現在於網絡出現的「娘娘」、「派軍糧」等現象,男生甘願做兵,接受感情上一女多男的曖昧關係,扭曲了戀愛的價值觀,甚至令女性認為付出一點點性感,就可獲得利益而走向ptgf(Part time girl friend,兼職女友,即援交)之路。

家長的行為亦是一種訊息

家和分享與小孩子相處的經驗,認為孩子的世界是故事的世界,與他們一起看完傳媒述說的故事後,亦應再重新與子女回顧看過的故事,好好解答他們心中的疑難;看到不好的內容,要與他們一起重新建立故事,使他們轉念,再思想、經歷一次好的故事。他相信青少年的世界亦是一樣,容讓他們參與創作,鼓勵他們用媒體表達自己,再思想、尋找自己,再把好的元素加進生命當中。

與青少年一同創作的豐富經驗的春麗亦認為,讓青少年說出自己的戀愛觀、價值觀,自己去面對困難與思考,教導者可在旁邊將聖經真理按需要去餵養青少年,不要硬塞道理。他覺得一起拍微電影是很好的方法,讓他們代入角色思考、面對處境。

最後,春麗、家和提醒大家,傳媒、網絡鋪天蓋地的資訊的確會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造成影響,活於世界的我們沒可能完全避免,但作為家長,在孩子們面前的言行,亦是一種訊息與生命的見證。靠著每天與子女們的相處,對身邊事物、各種關係的回應,呈現在子女眼前,都是一種榜樣。信徒群體應做好自己,不是沒有界線、或模糊界線地生活,而是要確立好界線,並將界線傳遞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顧「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17」更多內容,qr code.png
請登入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SESummit/

2017July_21傳媒的無形影響力.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