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睡眠障礙與自閉譜系症狀的關係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神經發育障礙,具有與社交互動和溝通相關範圍的臨床症狀。ASD患者特點是在多個不同社交背景下,無法有效地處理互動的社交溝通,繼而無法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因而令他們與家人或朋友的關係持續受損。他們經常執著與重複規定的行為和利益,因此產生很多相關的情緒及行為問題。由於生理、心理、社交處境和家庭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經常有睡眠問題。

根據部分硏究指,患有ASD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睡眠問題以失眠最明顯,發病率高於其他發育中的兒童,從40%到80%不等。睡眠障礙包括難以入睡、失眠、淺睡、睡眠呼吸障礙、早醒及白天嗜睡。有很多證據表明,睡眠障礙在自閉症兒童中很常見。導致ASD兒童睡眠障礙的病因很多,主要因素分為遺傳、環境、免疫和神經等。有證據顯示,睡眠和褪黑激素節律存在密切關係,因此褪黑激素節律同步變化可能引致失眠。褪黑激素有助於保持和同步晝夜節律。建立規律的睡眠喚醒週期需要血清素、GABA(γ-胺基丁酸)和褪黑激素等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如產生任何損傷都可能擾亂睡眠。由於ASD患者的褪黑激素調節可能異常,因此引致睡眠障礙。另外,主要的睡眠促進區域,即下丘腦的視前區域使用神經傳導物質GABA作為神經遞質。在ASD中,GABAergic神經元之間的遷移和成熟可能受影響。

ASD患者的睡眠問題,增加母親壓力,也令父母睡眠產生障礙;不僅對兒童的生活質量和日間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也對家庭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增加壓力水平。睡眠質素下降,白天會有更多挑戰性的行為出現,影響調節情緒的能力。睡眠障礙會引起其他身體問題,如上呼吸道及視力問題;夜間覺醒時間增加和入睡意願下降,與及食慾不振都和生長有關。

對自閉症兒童的睡眠進行早期和常規評估可以幫助他們及其父母,可通過主觀、客觀措施,主觀措施包括父母問卷和睡眠日記,客觀措施包括用於評估睡眠障礙的活動記錄圖和睡眠研究;一晚夜間監測,記錄多種神經生理和心肺變量,藉此研究睡眠不同方面。

要令ASD患者睡眠得以改善,強化積極的睡眠模式至關重要。評估任何潛在的身體問題,如扁桃體炎、腺體、胃腸道紊亂,以及影響睡眠的癲癇。另外,食物或環境過敏、睡眠呼吸暫停、不安腿綜合症或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也影響入睡。除了身體狀況,睡眠環境質量,如房間溫度、床上用品和睡衣等,也造成影響;其他環境因素包括噪音水平及房內視覺刺激。

睡前習慣和規律對大多數孩子非常重要,有助建立積極的睡眠模式。制定穩定和合理的就寢時間表,選擇特定睡覺時間,家長應給一致性指示。良好的就寢習慣幫助孩子冷靜,放鬆並準備入睡。如果以上建議對孩子的行為變化沒有太大作用,家長應考慮尋找醫療人員協助及藥物治療。

關家力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大器晚成—ADHD特兒特教》(非賣品)

作  者:《亞洲精神藥物學醫學會》Asian Association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李耀基醫生、張逸和醫生、莊勁怡醫生、麥基恩醫生、
劉潔玲醫生、賴子健醫生、鄺碧綠醫生、關家力醫生
(按姓氏筆劃排序)

出       版: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編  號:TDW081

頁  數:123頁

國際書號:978-988-76225-6-7

封面插圖設計意念:

「爸爸媽媽,我知道我有很多缺點,我並不完美,但我會努力,我會成長。

長大後的我,會用我最愛的汽車載你們到處遊玩,我能夠承載你們,並會建立自己的家庭,延續屬於自己的人生。請不用擔心,我愛您們!」

郭瑋珆

內容簡介:

承蒙《亞洲精神藥物學醫學會》的委托,在過去一年,把學會的一個特別研究ADHD的專家小組組員的文章,交由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在「談天說道」版面上的專欄(逢星期三刊登)發表,內容既介紹有關科研進展,又提供一些有效專業方法去幫助患者調適,以及為他們身邊教養或照顧之人士提供正確信息和教育,為關懷有特殊需要的群體作出不少貢獻。現將各專家的文章彙集成書﹕《大器晚成—ADHD特兒特教》,以饗讀者。

藉此期望此書能起「拋磚引玉」之功用,讓社會更能重視有關問題的同時,願意主動投放更多資源去幫助這群有特殊困難及需要的人,並提供合適的服務。祈望他們能夠活得更愉快、學習更進步,以及日後在工作上發揮所長,回饋社會。

麥基恩醫生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香港總幹事

作者簡介:

李耀基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張逸和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莊勁怡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香港大學社區精神醫學深造文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麥基恩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大學醫學博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倫敦精神病學文憑、香港精神科學院院士。

劉潔玲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賴子健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鄺碧綠醫生

執業兒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兒科文憑、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兒科)、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學院內科榮授院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職業醫學文憑。

關家力醫生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大學社區老年醫學深造文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英國威爾斯大學醫學院實用皮膚科文憑、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深造文憑、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老人學理學碩士。

推介文:

我總覺得過動症的患者在現在的社會是被委屈了,若在過去,他/她可能是雄霸一方的將軍、馳騁沙場的戰將,又或許是商場上奮力一博的掌門老闆。可惜的是,現在的社會卻要求他們「硬繃繃」地坐在課堂上學習他們不是太有興趣的課程,又或者在框架窄小的辦公室不情願地幫別人賣命。

在許多不管是被霸凌或者是霸凌者的校園的故事裡,你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你可以在蹺家中輟的人影中瞥見他們,或在嗑藥或者是幫派的電影裡面也看見他們;甚至開始自暴自棄、放逐自我,走向憂鬱自殺一途。但是,我必須告訴你,這些都不是他們甘願成為的樣子。

葉啓斌醫師
三總精神科主任
三總基隆分院院長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時至今天,因應這數年對ADHD學童的挑戰,孕育出這本和ADHD不同範疇有關分享的新書,覆蓋範圍廣泛,包括有關共病、新冠病毒、電腦和電子產品、藥物治療、理財能力和家人壓力等等,亦照顧到一般市民對於ADHD關心的問題,書內各篇文章都能夠深入淺出地把各主題帶出來,引起讀者共鳴和討論,本人能夠獲邀為這本那麽有意義的書寫序言,心感非常榮幸!這是近年難得一見全方位探討ADHD的參考資料,相信可增加市民對ADHD這個病症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從而減少對患者的標籤影響。

葉啓斌醫師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


目錄:

序言

1. 葉啓斌醫師

2. 葉啓斌醫師

(一)兒童篇

  1. 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DHD) / 李耀基醫生
  2. ADHD的類型 /李耀基醫生
  3. 「羅生門」踢人事件(一) (媽媽篇) / 李耀基醫生
  4. 「羅生門」踢人事件(二) (老師篇) / 李耀基醫生
  5. 「羅生門」踢人事件(三) (希希篇) / 李耀基醫生
  6. 可以把所有壞孩子變乖嗎? / 莊勁怡醫生
  7. 孩子是「真」懶惰還是「假」懶惰? / 莊勁怡醫生
  8. ADHD孩子可以返教會嗎? / 莊勁怡醫生
  9. 藥物假期(Drug Holiday) / 關家力醫生
  10. ADHD患者較易感染新冠病毒?/ 賴子健醫生
  11. 兒童ADHD與語言發展 / 麥基恩醫生
  12. 樂觀的ADHD  / 莊勁怡醫生
  13. 「我不要調適!」— 細聽ADHD學生的心聲 / 莊勁怡醫生
  14. 兒童ADHD會在成長中消失嗎? / 麥基恩醫生
  15. 長期失眠會否影響ADHD兒童? / 張逸和醫生
  16. 的共病問題  / 李耀基醫生
  17. 疫情下的ADHD: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學習 / 莊勁怡醫生

(二)成人篇

  1. COVID-19疫情對專注力不足(ADHD)學習影響 / 麥基恩醫生
  2. 衝動、易怒、多言 = ADHD?/ 張逸和醫生
  3. 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 麥基恩醫生
  4. ADHD與受傷和意外的關係 / 劉潔玲醫生
  5. ADHD患者的理財困難(Money Management Problem) / 賴子健醫生
  6. ADHD與電腦遊戲成癮/ 李耀基醫生
  7. ADHD患者的共病困擾(Co-morbidity Problems) / 賴子健醫生
  8. ADHD與在囚人士 / 麥基恩醫生
  9. 治療ADHD最重要的地方是甚麼?/ 李耀基醫生
  10. ADHD家長疑問ABC / 鄺碧綠醫生
  11. ADHD患者的記憶力比較弱? / 關家力醫生
  12. 成人ADHD會否容易患上情緒病?/ 張逸和醫生
  13. ADHD患者母親的挑戰 / 莊勁怡醫生
  14. ADHD對工作的影響 / 劉潔玲醫生
  15. ADHD藥上癮?/ 莊勁怡醫生
  16. 成人也有ADHD?/ 劉潔玲醫生
  17. ADHD與情緒失控 / 麥基恩醫生

結語:麥基恩醫生

ADHD特兒特教 之 藥物假期(Drug Holiday)

藥物假期(Drug Holiday),臨床治療定義為「結構化的治療中斷」,即意指故意暫停藥物治療。這個構思惹起關注,主要是由於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兒童及青少年,在夏季或長假期不需要學習,甚至更短的週末假期,部分父母會因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故嘗試讓孩子停服。但是,亦有父母持相反意見,他們害怕停服藥物,擔心孩子的行為問題會反彈,更難處理。除了副作用,有時,醫生亦會建議藥物假期,以評估孩子的進步,並確定是否繼續藥物治療。

對於是否進行「藥物假期」的嘗試,專家仍未能達到一致共識。部分專家認為,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不建議使用藥物假期,因有數據顯示,全年堅持治療計劃的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兒童,比有中斷治療的兒童,取得整體更好的治療及行為效果。這源於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不單影響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同時亦在其中活動中影響他們行為及情緒。

在暑假或長假期,兒童的社會行為和情緒仍在發展。他們仍然會與家人和朋友相處,並在課外活動和夏令營等團體活動中與人交往。臨床經驗也有不少家長分享,兒童的課外活動教練或導師,提議讓他們繼續服藥吃藥去參加活動,因為這對他的表現產生了重大影響。透過良好的行為及愉快的相處方式,兒童及青少年才容易產生的滿足感和提升自信心。亦有家長發現,在選擇週末停藥,星期一重新服藥時,會出現情緒反覆的狀況,令家長反而更為擔心。

進行藥物假期的考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藥物的副作用。曾經有研究顯示,長期服用神經刺激劑(興奮劑)藥物,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父母希望通過夏季藥物假期,來減輕這種影響。不過,過去十多年的幾項研究,對服藥後引致的影響,結論並不一致(Faraone et al. 2008)。近年的一項研究則表明,在10歲的兒童中,直到成年,服用過中央神經刺激(興奮)劑藥物的兒童和沒有服用興奮劑藥物的兒童之間的身高或體重沒有差異。研究發現:「延遲往往在約第一年最為突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Swanson JM, Arnold LE,Hechtman L,et al, 2008)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最令父母擔憂的,其實是體重下降,因為藥物會抑制食慾。如果孩子們吃得太少,這就成了問題,故在這種情況之下,建議停止服藥可能是合適的。總括來說,由於專注力不足過分活躍精神障礙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發展和學習表現,避免干預規定的治療計劃仍然主流的治療意見。父母在決定讓孩子進行藥物假期時,應該與醫生商議及討論,充分了解藥物副作用的實際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停止服藥可能導致的行為問題,否則會將假期變成不愉快的體驗。

關家力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