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婚姻路‧兩代情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6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在西方社會,兒女成年便會展翅高飛。不論結婚與否,他們工作及生活的地方可能與原生家庭相距遙遙千里。香港是彈丸之地,加上華人文化重視家族觀念,子女婚後與雙方的原生家庭仍保持密切聯繫。一方面,家庭生活周期涉及三個家庭,繁複多變,壓力較大;另一方面,父母在子女婚後卻成為資源,支援子女面對核心家庭的種種挑戰,例如:協助照顧孫兒。

承接前兩篇文章的前設,若父母子女有良好的感情及溝通基礎,父母的婚姻又幸福,到子女長大成人,父母仍可在擇偶、與配偶相處難題、養育兒女等方面,與子女分享交流意見及給予實質支援。身為父母,與成年子女同行有幾方面需特別注意;若你是年輕的夫婦,則可從另一角度看以下幾方面:

  1. 設立適當的界線:

中國人的婆媳關係最難梳理,丈夫成為夾心人,苦不堪言;是輔導室中常見的難題。歸根結底,因婚前母子在情感上未夠獨立,媳婦猶如情敵,與她競爭兒子的關心、相伴時間等。若你希望子女婚姻幸福,不宜過多介入他們的家庭生活,甚麼是「過多」?因人而異,需坦誠溝通、體諒與配合。所謂「界線」,就是給予空間和尊重,不將自己的想法、做法加諸子女及其配偶身上。父母可以分享意見,但讓子女與配偶商討、決定、負責任,真正讓子女獨立自主;同時以情相繫。若你是成年子女,最好對父母的關心和提議表達謝意,同時以尊重和禮貌的態度表達你會和配偶商討和跟進。遇上衝突,更要請他們放手,讓你們學習獨立和為新家庭的一切負責任。

在子女結婚前的家庭生活中,父母需實踐界線教育,例如:財政上,子女要學習獨立理財及供應家庭的需要;學習自理及做家務,平衡個人需要與家庭責任等。父母過分盡責,為成年子女鋪排一切,就是「越界」,因而令子女倚賴。父母堅持己見,要子女依從,又變為「好心做壞事」──操控,也是「越界」。即使家中有傭人,亦要訂下界線,讓子女學懂自理;否則,將來「王子」與「公主」結婚,光是料理家務已不知如何解決,平添適應困難與相處衝突。

  1. 給予所需的支援:

在家庭生活周期中,家庭要經歷很多階段和轉變,例如:子女出生、入學,加上個人生命周期的轉變,如停經、中年危機;還有社會變遷帶來的壓力與適應,如金融風暴、全球化等,可謂困難重重。因此,父母仍可給予成年子女持續的支援,包括:情感上與實務上的支援,但必需是配合子女的需要而非一廂情願,以免越俎代庖;例如:子女迎接第一個孩子出生,既歡喜又緊張。第一次做父母甚麼也不懂,睡眠不足,生活的調適比結婚更大,夫婦原來的性格差異,在照顧孩子上更顯露無遺,造成衝突。好些家庭由嫲嫲主力照顧孫兒,令原來平和的婆媳關係風起雲湧,夫婦關係進一步受壓。

如果有清晰的界線與定位,以嬰兒的父母作主導(即意見不同時,父母作決定),祖父母配合支援,可減少不少衝突。有些父母主動替子女「湊仔」,鼓勵他們定期拍拖,或是在突發情況中隨時支援(如孫兒/女生病),令子女能兼顧家庭與工作,實在是子女的寶貴資源。父母主動溝通及願意配合的態度,是有效支援子女、保持良好關係的不二法門。有些父母愛子女心切,當子女與配偶發生嚴重衝突時(不涉及暴力),二話不說接子女回家居住,支持他們離婚,加速婚姻決裂。這是否子女需要的支援?實在值得三思。成年子女亦可主動與父母溝通,讓他們明白你們的需要,才不致弄巧反拙。

  1. 作兒女的生命導師:

成年子女要面對那麼多壓力,如父母能成為支持系統的一員,對子女有莫大裨益。若父母觀察到子女的婚姻不和順,可私下與子女談談,了解其困難,給予安慰、鼓勵與支持;還可分享你的人生經驗,作他們的參考。夫婦成長於兩個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規、信念、習慣,加上性格不同,意見相佐,甚至發生衝突是無可避免的。彼此需要學習冷靜,聆聽、明白對方的心聲、感受、意願、出發點及擔憂,開放表達與討論,尋求共識。父母遇到分歧時怎樣面對和磨合?有甚麼掙扎?有甚麼失敗與成功的經歷?父母有血有肉的故事,讓子女更覺親切,更有共鳴。因為他們的成長歲月,見證了父母的掙扎、起跌、歡笑、眼淚。情感上成為子女的傾訴對象,也可減少子女與第三者發展不恰當關係的風險。你的親切關懷,耐心聆聽,諒解鼓勵和溫馨提示,對子女是莫大的支持。若你是成年子女,而父母未能作上述的分享支持,你可能需要尋找生命導師或較年長的朋友為你啟導。

在親密關係的經營上,父母一般而言比子女經驗豐富,若能與子女同行,給予適當的支援,有合宜的界線,以自身的經驗作正面或反面教材,對子女是很大的祝福。如果子女的困難頗複雜,不是一般勸慰可以化解,不妨提供一些輔導中心的資訊,鼓勵他們及早正視問題,積極尋求改善。

梁趙穎懿女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高級心理輔導員
(遊戲治療、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證輔導員

MingPao-05Jan-outputfinal.jpg

 

《家庭‧家情》當「逃學威龍」遇上「五個小孩的校長」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2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逃學威龍」是周星馳在1991年主演的電影,故事講述一名28歲的警員,假扮中學生混入學校偵破及瓦解一個犯罪集團。當中描述他學習上的困難和不想上學的情況,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周星馳電影的一些特色,例如:緊張刺激、動作和搞笑等。但在現實中的「逃學威龍」則不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模樣,是夾雜著學童、家長和學校的困難、眼淚和辛酸而形成的。

學童不上學概況及原因

研究顯示,學童不想上學的數字近年有上升的趨勢,這亦吻合筆者觀察到近年在這方面求助的個案增多。另外,研究亦指出不想上學的中學生比小學生多,這也不難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比中學生較願服從權威;因這發展階段的兒童的特性是較「聽話」,很想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許。縱使有些小學生心裏不想上學,一般來說,他們的年紀還未敢真的曠課。但當他們去到中學階段,就開始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真的不上學了。因青少年期當中,身體、情緒、思想及人際關係起了很大變化,不想上學的原因可以包括:繁重的功課壓力、朋輩的問題和影響、家庭和感情問題、性傾向發展的困擾、自我形象問題、校園欺凌、沉迷上網、吸毒、社交焦慮或情緒精神問題等。而這些原因可以是牽涉學生本人、家庭、同學或學校等因素在內,有些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更可以是眾多因素夾雜而成,不一定只有單一因素。

例子分析及出路

例如:一個學生自小性格比較怕事,不懂表達自己的需要。在家中父母不需要他提出,凡事已自動為他安排妥當;他只需在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家長已很滿意。小學階段沒有大問題,及至上中學後,因不懂與人相處而被同學欺凌。他不知怎樣面對,起初亦沒有向老師或父母提及,只是每天也說不想上學。在家開始不想完成功課,只想在房間上網打機和看電影,直至深夜不願睡覺。每天早上不願起床,要不是遲到,便索性不上學。父母每天早上起來也要和他爭持一番,上學還是不上學?

父母深覺兒子自上了中學開始不「聽話」,沉迷打機和無心向學,覺得他變壞了。學校方面,開始接觸家長要求注意其兒子曠課問題。學校社工跟他傾談及與班上其他學生瞭解事件始末,發現他已被班中一些同學欺凌了一段時間。

這是個常見個案的綜合例子,反映了一個學童不想上學的複雜成因和當中牽涉的人和事。如果要幫助不願上學的學童,家長可多與子女溝通,不宜妄下判斷,不能簡單以「不聽話」、「打機」和「無心向學」等去理解他,必須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狀況,發現子女不易表達的苦衷,了解到有沒有上面提及的成因。假如家長在了解子女的過程中有困難,有需要時可尋找學校社工或心理專家的協助。待把問題徹底瞭解後,家長可看看是否需要與學校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案,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子女解決逃學問題。

檢視學童壓力

另一方面,在香港不難聽聞有些父母由幼稚園開始,已為子女把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每天除了上學,還要參加補習班和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以致學童每天疲於奔命,不懂享受童年時無憂無慮的生活樂趣。或許作為家長,也是時侯檢視一下自己,會否給予子女過大壓力,令他們對學業已產生一種抗拒的心態。再加上,學校愈來愈多及繁重的功課要求,學童不想上學真的一點也不奇怪。

反思、再問

也許我們作為家長會覺得,整個社會學習制度也是這樣,我們只能跟著這個大方向行,否則,會落後於其他人;而作為小市民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呢?或許本年「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套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迪。故事講述一位本在一所國際幼稚園工作的校長,因對現今教育制度感意興闌珊,甘願接受月薪$4,500港元工資,成為「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她成功挽救了一所原本面臨殺校,只剩下五位學生的鄉村幼稚園。這故事令我們不能不重新思考甚麼是教育、甚麼是學習、師生關係的重要性、學校的基本責任,現今的社會和教育制度出了甚麼問題等。很值得家長、學校和教育當局再一次對我們的學生和教育作出全面性思考。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美國紐約州 持牌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証輔導員

 

MingPao-29Dec-output.jpg

《家庭‧家情》追星,夢?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2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天氣轉涼,少了外出。在星期天晚上,收看了一輯重唱經典金曲的電視節目。聽說這輯節目的「收視賣點」,是帶動我們作很多篇的集體回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求偶像的親筆簽名。期間,我們陶醉過、瘋過、傻過,亦一起大笑過、哭過。多年來,有不少學者、家長跟年青人在辯論,有人認為「追星」的人好似不務正業,而且容易墮進商人的騙局;加上傳媒對他們的「瘋狂行為」廣泛報導,例如:在馬路上追逐偶像的跑車、通宵排隊買演唱會門票……因而認為他們的表現太過火了。同時,又有人認為「追星」是所有青少年的必經階段,不應過份禁止;而且「追星」只是他們其中一個目的,還有其他事物吸引著他們,包括:朋友的友誼、使自己更有魅力、有自主、熱情……究竟,孰是孰非?要成為一個照顧子女身心需要的家長及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追星」指引父母關心需要

筆者無意在這裡作定奪,只想從青少年心理成長的角度去了解。我發現「追星」是他們準備進入成年階段的一種表現,這幫助作父母者更加關心他們的需要。青少年需要尋找自我(Identity),意思是他們從自己的成長歷史中發展自己,包括:發展自己的職業及家庭,建立與社群的關係。有趣的是,在青少年眼中,明星吸引之處多數是他們的外型──例如:男的大眼、魁梧,女的高眺、長髮,但不一而足。你問這些有何魔力?他們多數難以解釋,這是普遍的現象。有部份心理專家了解,青少年自開始發育,身心都在轉變──身體高了、胖了,穿的衣服不同了。以往他們跟父母「逛街」、「睇戲」,現在結識了自己的朋友。心理上,他們認識自己不再是小伙子,而是轉變了,且在轉變中。以往他們一直遵從家庭裡的各種要求,現在擁有自己的喜好。過去他們只跟同性朋友運動和聊天,現在父母發覺他們開始跟異性日日玩WHATSAPP,而且極之投入;這一切都會伴隨著他們尋找自我的方向而出現。作為父母面對他們的轉變,對子女行為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過早判斷你們的子女是有問題呢!

有一個觀點,或者作為父母的你不會反對──如果能叫仔女成長和獨立,我可以少點牽掛,我認為今日付出的心血是值得的,只要我感到他們在進步中。但是在現實中,成長是一個迂迴的過程──他們的成長受內在身心的發展所影響,同時與環境因素交織一起。我認為成長是當事人與其環境的互動過程。我從臨床經驗認識,從他們對明星的傾慕,會引發他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我聽到他們經常問:「成日諗住明星,其實係咪好有問題?如果我去佢簽名會,有無問題?」當時,我並沒有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認同或否定。他們在掙扎甚麼呢?一方面他們的內心對明星感到傾慕,同時感到父母彷彿在反對他們的行為,甚至認為父母在貶低他們,包括:他們的喜好。情緒上,他們或者感到被拒絕而傷心,感到對父母憤怒而內疚。或者,他們跟父母表達,怕引發爭端;不跟父母表達,亦可能造成彼此的隔膜。倘若他們的父母因為忙碌、關係疏遠,或者擔心他們的品行,而簡單地認為他們「追星」只是幼稚的行為,甚至成為家庭禁忌;這便失去了一個親子間互訴心聲的渠道,亦失落了一次讓他們在進入成年前重整自己的機會了。當然,每個生命成長有自己的旅程和進程,不能一概而論;而成長的機會亦不只一次。

留時間聽子女說話

青少年成長中,父母都在學習中,無怪乎心理學者皆認為這樣的家庭最需要的,不是最棒的「教仔秘方」,而是「時間」。父母與子女彼此給予時間交流及學習。故此,父母宜珍惜餘暇,既讓自己休息,亦預留空間──「俾仔女講嘢你聽」。倘若子女拒絕面對面交談,可不要灰心,有很多資訊途徑可以轉遞你的關心。其關鍵不在於「攞料」,在於關心他們。或者,你觀察到他們的表現,真叫你擔心,例如:成績退步、「走堂」或遲到等。向他們表示你的憂慮是非常合情理的,亦很重要。重點在於父母與子女需要彼此交流,定規矩要有原則和彈性;多發出問句,並表達你個人立場,又聆聽對方回應等。

若果說「追星」是你的子女身心成長的過程──青少年正從兒童對父母的認同,開始轉變了。那麼,明星是他們認同的「終極對象」嗎?他們的「目的地」在哪裡?可有一些階段還要經過?作為關心他們的父母,正需要以這個藍圖作檢視。

當然,這些問題亦可以成為你跟子女的一次談心的話題。因為解鈴時,繫鈴之人是不可缺席的。

陳偉基先生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心理輔導員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 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認証輔導員
加拿大認可賭博輔導訓練員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 註冊社工

 

MingPao-22Dec-output.jpg

《家庭‧家情》少年十五、二十時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較常見的問題

青年人過了反叛期,仍有不少壓力及成長問題要面對。首先,在讀書方面,進入社會或專上教育前,仍要面對公開考試的挑戰。中學文憑試(DSE),雖然沒有以往高級程度會考的艱深,但對大多數未有公開考試經驗的青年人來說,仍然是漫長及富壓力的考驗。在這成長階段,他們亦偶然遇上戀愛、感情問題等,可能令他們不能專注學業;處理不好,亦會引致身心受傷。

在個人習慣方面,這階段較易出現沉溺行為,例如:上網、電腦遊戲、智能手機等長時間使用,影響學習、休息,以及身體健康。至於更嚴重的成癮行為,例如:藥物或物質濫用,雖較少出現,但由於危險及遺害更大,所以家長及學校亦不能忽視,要保持警覺。

近年,青年人的精神、情緒問題愈來愈令人憂慮。每當見到中學生或剛開始接受大專教育的青年人發生自殘、自殺的新聞,實在令人感慨不已。在這階段,某些已經出現的學習障礙、專注力問題,在較艱深的高中課程更明顯,呈現學習上的困難。各種焦慮症,例如:經常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及強迫症等,亦有可能陸續在十多、二十歲開始出現。近年,常見的情緒病,例如:抑鬱症,亦愈來愈多見於青年人。至於較嚴重的精神病患,例如:思覺失調、躁狂抑鬱症等,不少亦在青年時期發病,更要小心處理,及早診治。其他精神健康問題,例如:進食失調、創傷後壓力症等,雖不算常見,但亦不容忽視。

基本態度

一般來說,香港的家長都較看重物質上的供應及青年人在學業上的發展,對身心的成長相對忽略。但是,學習是一生的功課,不急於三、五年之間完成。反而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助於學習及面對壓力和逆境。有關幫助青少年面對壓力,不少輔導工作者、教育及臨床心理學家,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個人認為在應用這些方法去幫助青少年時,前提是:

一.    對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視──著重實際效益、經濟發展,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智,其他方面的發展難有穩固的基礎。

二.     在個人、家庭,以至社會層面──放下避忌、逃避面對精神問題的態度。如能及早進行評估及治療,便能減低造成的影響或損害。

給青年人的建議

很多人希望專業人士能提供「如何處理壓力、提升抗逆能力,及防止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實在難以詳述,事實上亦難有捷徑。對青年人來說,我有以下建議:

一.   基本心態──包括:培養正面及積極的人生觀,對現實有適切的期望,定下恰當的人生目標。

二.    應接受自己可能有成功和失敗。若未能掌握高中或大專的學習策略,成績可能未如理想,要知道,一時的挫折不等於失敗。有負面情緒時,可向人傾訴,讓人分擔。

三.    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定時的飲食;恆常、定時、適量的運動;充足、定時的睡眠。

四.    有效的時間管理,及個人發展:按事情重要性和急切性,分先後次序,並在學業和發展個人興趣方面,均衡發展。

  1. 參與紀律團隊的訓練、義務工作,及探訪弱勢社群或貧窮地方,可學習分享、助人,及培養感恩的心態。
  2. 在學校內外,建立朋輩之間的支持系統。

家長們的建議

同樣重要的,就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態度。父母對壓力及逆境的處理方法、有沒有健康及平衡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以至對學習新事物的態度等,對青少年人來說,都有很重要的示範作用。例如:父母用運動作為減壓方法,或者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在遇到負面經歷、苦難和逆境時,父母表現出如何從中尋找正面意義。即是說,身教,作榜樣。

言教同樣重要,父母在言語上的鼓勵,加上行動上的支持,有助青年人建立自信及穩定情緒。另外,子女對父母的心態是相當敏感的,我們要避免將未完成的願望投射到兒女身上,壓抑了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

如父母本身有情緒問題,那便要先認清問題所在,尋求治療。如有婚姻上的衝突,應及早積極處理夫妻之間的關係。畢竟,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而穩固的家庭是青年人最大的支援。

當子女漸漸長大,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們計劃自己的將來,並學習負起責任。與子女相處方法也要有所調整,包括:尊重他們的的私人空間和私隱。同時,要保持適度的關懷及聯繫──在智能手機的普及下,我們已有很多方便的通訊方法及社交媒體,與他們保持溝通、聯絡,及分享生活的點滴。鼓勵子女把握不同的學習機會,擴闊視野,例如:參與學生會組織及海外交流等。

沒有心理及精神健康,便難有身體健康。父母要先關心青年人的身心狀況,多於他們的學業或成就。當察覺他們有心理、情緒、或精神上的困擾時,應鼓勵他們盡早求助,並一起面對。父母是兒女生命的同行者,假若本身有一套能令兒女更豁達看得更高更遠的人生觀或宗教觀,亦可作為青年人靈性上的導師,協助他們擴闊視野,展翅上騰。

賴子健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MingPao-15Dec-output.jpg

《家庭‧家情》與青少年子女「談」戀愛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0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青少年的性觀念和經驗,絕對影響其戀愛以至婚姻。由於現時孩子營養豐富,青春期好像提早來臨;一些女孩子高小已開始有月經,身體發育與心智成熟之間距離更大;加上互聯網年代孩子在網上接觸各種資訊,觀看自選的電影、節目,在性方面受到更多誘惑及刺激。父母更要提早進行性教育及戀愛指導,將正面的價值觀傳授給子女。如果你期望這階段孩子不會一味反叛、避開你或相對無言,幼兒至兒童期必須建立親密的關係,孩子才不會抗拒溝通,能無所不談。

從輔導室及自己面對青少年子女的經驗,我看見青少年不會盲目抗拒長輩,只要他們感到被明白、接納、尊重及關心,亦會打開心扉與你談心;認真思考你的意見,再作出自己的選擇。換言之,與子女自小有好的關係才可以在青少年期正面影響他們,關係質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影響力。

若你希望子女長大後有美滿的婚姻,在青少年階段有幾方面特別值得留意:

  1. 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

在性侵犯個案中,好些少女是青春期身體發育時開始被侵犯的,也有不少男孩在對性的好奇驅使下看色情物品,有些模仿當中的行為侵犯女性。研究發現,不少受害人認識侵犯者,包括:兄長、男朋友(date rape)、叔伯、老師等。因此,父母需要教子女保護自己的身體,認識不同的危機及怎樣應對,防患未然。

在大眾傳媒的渲染下,青少年飽受性刺激,戀愛強調浪漫激情,熱吻、發生關係彷彿是正常的拍拖行為。在性開放的包裝下,宣揚縱慾,男歡女愛的訊息,以及不負責任的性行為等等。究竟這些觀念有甚麼問題?若能透過討論辯證,將正反觀點深入分析,呈現錯謬何在,對青少年更具說服力。

少年人的自制力較薄弱,光是教育並不足夠,父母必須定下一些守則與罰則,以防子女與異性發生性行為,例如:男女朋友來家中不可關房門,父或母不在家時,異性朋友不可來家中,不可觸摸私處等等。守則要具體清晰,並解釋原因,訂明若犯規有何罰則等。

少男少女對性的知識一知半解,而且現有的性教育較著重男女生理結構之不同,甚麼是「安全」性行為。兩性心理及性別角色之不同、怎樣相處、怎樣定出身體接觸的界限等,還需父母補充。如父母不知怎談或談甚麼,不妨自己先看書及與朋友交流心得。

  1. 做子女的拍拖導師

父母由於擔心拍拖影響學業,一般希望子女入讀大學才拍拖,甚至反對子女中學時期拍拖。子女若感受到你的反對,只會隱瞞戀情,有疑問也不敢告訴你,你就無法給予忠告、指導。其實感情事很難要求他們一味壓抑,不如在旁支持子女怎樣發展關係,調節步伐、期望、活動等。若入大學是戀人的共同目標,拍拖不一定拖垮成績,反而增加動力。拍拖可以是認識自己與異性的機會,學習相處、處理親密關係、時間管理、平衡發展友誼與愛情等。若不墮入情慾網羅,健康的關係對個人成長亦有幫助。青少年拍拖有很多困惑掙扎,如有父或母適當的指導,可減少橫衝直撞,感情重創。為人父母準備好了嗎?能否勝任除了考驗父母的成熟程度、溝通技巧等,更是父母子女間信任、了解與親密度的考驗。

  1. 尋找伴侶的秘訣

年青人帶著童話的憧憬尋找公主/王子,常問自己甚麼是擇偶條件?甚麼人適合自己?怎知最愛是誰?問題的取向是找個適合自己的伴侶。然而往哪裡找?有一本書《相愛的秘密》(The Secret of Loving, 作者:麥道衛)正回答了這問題:「反求諸己,才是出路──自己成為一個合適的人。」可是,這不是青少年看一本書就能學會。他們需要親身經驗──從父母的相愛中得到榜樣,亦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建立種種正面的模式與素養,包括:良好的溝通、處理衝突技巧、饒恕、成為可靠的人、應付生活壓力、處理財務、平衡一起與個人空間等等。例如:與子女有衝突時,父母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雙方平靜後主動與子女談,以通情達理的態度化解分歧帶來的張力;示範同理心、平等、尊重、體諒、聆聽、忍耐、和好、求同存異等等,這些正面的經驗會印在子女心中,成為處理衝突的範本。

  1. 傳遞的方式

與青少年溝通,切忌單向發表長篇大論,互動中更能進深與「落地」。我最喜歡處境討論,有真實時代感,談論別人也提供安全距離,有利理性客觀的討論,例如:高中女同學與男友發生關係後懷孕的處理方法,你認為他們這樣做基於甚麼考慮?反映當事人有甚麼價值觀?有甚麼好處、壞處?有更佳的方案嗎?新聞中很多事件亦可以作為討論材料。我發現這一代的年青人對故事和比喻有很好的反應,太多理論有時未能觸及他們的感受,不夠深刻,所以電視、電影、小說等是好材料──不拘是正面抑或反面教材。多年前,我與幾個年輕人一同創作了一本小說叫《戀@校園》(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用故事、主角獨白、漫畫、戀愛貼士作為青少年的戀愛良伴,輕鬆有趣,載道無聲,我推薦給每位青少年及家長。

梁趙穎懿女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高級心理輔導員
(遊戲治療、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證輔導員

MingPao-01Dec-output.jpg

《家庭‧家情》提升自主相繫程度──與孩子「談」婚「論」嫁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12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香港的離婚率直逼歐美,2013年註冊結婚共有55,274宗,同年獲法庭頒令離婚的有22,271宗,比例為0.4,即每十對新人結婚,同年有四宗離婚。政府的數據顯示從1991年到2011年這二十年間,離婚由6,295宗升至19,597宗,暴升3.1倍,令人咋舌。家庭系統在解體,婚姻觀不斷改變,從「廝守一生」變為「合則來,不合則去」,個人感受與權益至上,比維繫婚姻家庭更重要。雖然離婚加劇有社會、經濟等因素,但家庭對下一代婚姻的影響不容忽視。

家庭對塑造子女影響至深,從婚姻家庭觀,到個人的素養、成熟程度、情緒反應,以致與人相處的模式,都被父母潛移默化。家長怎樣教養子女,可令他們日後的婚姻更美滿?在兒女的兒童期、青春期以至成年期,父母均有獨特的角色和任務。筆者將按這三個人生階段分別撰文,分享輔導室內外的見聞與反思,期望與家長一同努力,令下一代的婚姻更健康穩固。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不管中西諺語,均反映父母本身的素質是影響兒女的最重要因素:「上樑不正,下樑歪」,或“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一語道破身教重於言教的事實。故此,作父母的挑戰不僅要學方法指導兒女,更要先謙躬自省,包括:自己的人格成熟程度及婚姻現況,認真檢視與改進,做好修身才能給孩子正面的示範與經驗。本文援引家庭治療大師梅利‧鮑恩(Murray Bowen)部分精闢的概念,作為改進的起點。期盼家長與子女一同成長,享受家庭生活,使家成為令人情繫心牽的安全港,子女自會信任婚姻。

鮑恩強調跨代家族承傳與建立自主相繫的自我(differentiated self)。原生家庭的情緒流動、父母的互動、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家庭的氣氛,遇到壓力或衝突的情緒反應等,是代代相傳的,而且直接影響孩子自我的建立,以及如何與人相處。

鮑恩的理想人格是平衡發展「自主」與「相繫」兩個向度:「自主」指個體能建立自己的信念,有情理兼備的想法,能分辨別人與自己、思想與情感,冷靜而依據事實去選擇自己對人事物的反應,不被盲動驅使作出過度或衝動的反應。「盲動」是指焦慮不安時,不自覺的自動情緒反應。獨立自主的人知道並接納自己的優缺點,覺察行為與思想感受的關係,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非諉過於人。「相繫」指與人相處以情相繫,平衡空間與親密的需要;不一味討好人,亦不控制人;能表達自己,坦誠溝通;能確認別人的獨特,尊重差異,接納限制,尋求和諧共處。

建立自主相繫的自我

若想建立高度「自主」「相繫」的孩子,必須先提升自己的「自主」「相繫」程度。

請夫婦各自反思以下題目,提升覺察力,然後與伴侶分享自己的發現:

當我有情緒反應時,我有哪些感受?例如:委屈、無奈、灰心、不安全、不

被信任、被欺負、傷心、憤怒等等

有甚麼想法伴隨著我的感受?想法和感受有甚麼關係?例如:我覺得心淡,

因為____ (行為)代表不重視我,不愛我……

* 在情緒的影響下我有何行動?是自動反應還是我故意這樣做的?例如:我尖

叫是沒經過思考的自動反應,當我忍無可忍時,就會尖叫發洩。

這種反應與事件的嚴重性相符嗎?甚麼想法令我選擇這樣回應?例如:事後

回想本是小事,但她愈罵愈兇,我說「離婚吧﹗」她才停嘴。

* 我面對關係的張力時會如何回應?甚麼想法令我這樣反應?這行為從哪裡習

  來的?有甚麼好處、壞處?

例如:解釋也沒用,愈描愈黑,不如沉默。我媽媽投訴爸爸時,爸沉默不語,

我原來學了他,好處是減少爭吵,壞處是溝通中止,沒解決問題。

伴侶怎樣看/理解我的反應?我的反應怎樣影響對方?

  例如:對方以為我不理會她,更加光火,逼我回應;我繼續沉默,她最終會

走開了事。

我能夠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嗎?為甚麼?

若不,我可嘗試怎樣做?過去試過正面的經驗嗎?

* 大家的差異是甚麼?甚麼造成這差異?甚麼妨礙我接納和應對這差異?

* 我哪些反應很似父親/母親?我喜歡這種反應嗎?我認為如何反應會更好?

* 在甚麼情況下,我會有強烈反應?反映了我甚麼需要或脆弱之處?

* 我激動時,可以做甚麼令自己冷靜下來?最少減低對關係/對方的傷害?

父母怎樣處理衝突?怎樣作重要決定?怎樣表達情感?你期望怎樣?伴侶又

  期望怎樣?

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捷徑。當我們經歷突破、改進,自然會感染兒女,年紀愈小,親身經歷留下的烙印愈深。兒女可能說不出,但看在眼裡,印在心裡,是好是歹點滴留痕。當你勇敢面對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漸漸修正負面的情緒反應和互動模式,才可在自由、自主中,享受相依的親密關係;婚姻不再是失望與折騰。若發現積習太深無法自拔,或思想與情緒太混亂無法自行整理,可能需要向專業輔導求助。

 

梁趙穎懿女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高級心理輔導員
(遊戲治療、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證輔導員

 MingPao-24Nov-final.jpg

 

《家庭‧家情》想家庭好‧別執著小事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2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事業型女性Elise,嫁了個喜歡她當全職媽媽的丈夫。愛最大,她順著丈夫意思回家當「總管」。看著兒子固執的性格有改進,並成長起來,懂得說:「媽媽,對不起﹗」滿足了﹗她與丈夫教子態度不同,卻以大局為重。「『你想家庭好嗎?』我們看大目標,『芝麻綠豆』小事,算了吧!」

撰文:錢妙儀

丈夫兒子凌晨接放工

Elise原本任職投資銀行,她懷著長子時,丈夫積極游說她辭職。「我先生覺得孩子需由父母教導,認為聖經是這樣說,是他的領受。父母要自己負責任,給工人教,能教多少?但我敷衍他,因為捨不得那份工作。」其實,她當時工作壓力很沉重,沉重得一度使她失去嗅覺。「開工就似打仗,放工老闆才給工作,要帶回家。兒子睡了,再開工。每天睡一會,很不健康。」但她放不低,直至──「有晚我在客人公司開會,準備幫那公司復牌。老公來電說兒子哭得很利害,我卻走不開;他很生氣,問我送兒子入醫院可好?我話『好』,我無辦法﹗如果因我而令那公司未能復牌,我負不起責任。到凌晨十二時,老公抱著睡了的兒子來找我;他們在茶水房等,等到凌晨二、三時。」

「我思索『是否要全家人suffer?為了甚麼呢?』我投入不到工作,很難兩邊兼顧;我決定辭職。」Elise回家專心照顧兒子,接著是母子間精彩互動。有喜樂,有沮喪;有笑聲,又有眼淚。她說:「以為做全職媽媽,兒子便會年年考第一?是不會的。哈﹗」但兒子考第一,亦非她的期望。「成績要保持中上,我的底線。成績落後,他會沒有信心;因為懶而墮後,會變成習慣,沒有動力。考第一壓力太大,考前十名左右最快樂。有研究話真正能幹的人,就是這類人。」只要孩子盡努力,她不會嘮叨,也給自由。「考完試,不會問他們表現如何?讀小四時,已不看功課,老師有要求,我才看。有問題便說:『這裡做錯,你看要不要改。若不,就留給老師改。』他說由老師改,我就算數了。」

孩子需要Special Play Time

「哥哥漸長大,曉得多為人設想,與人的互動關係越來越好。」Elise以滿足的語氣說著。她全職照顧大兒子時,他才一歲多。她憶述當時的情景,「很多火花!」「他性格活躍,聰明又很固執,不理人;加上我無經驗,造成很多衝突和傷害。他兩歲已不睡午覺,午睡時間對媽媽來說是黃金時間,可做很多事。『個個都睡,別人怎樣怎樣……』開始比較。後來心想『不睡就算』,放開點﹗」這一「放」,是Elise透過許多閱讀和學習的成果。「閱讀很多書,在教會請教過來人,讀衛生署『3P課程』,學習遊戲治療……」不願午睡只是開始,她覺得固執才是問題。「每次到某餐廳,一定要坐某個位置。有一次已有人坐,他『不可以』,一定要坐到。大哭,哭到整間餐廳的人都聽見,很頭痛﹗」

用權威命令,會破壞關係;平日用生活場景,增加接受事物的彈性。「自己照顧,易掌握孩子脾氣,適當時便引導。他想吃雲呢拿雪糕,卻沒有,怎麼辦?我話『不如不吃啦,或者選第二種味道。』他選後者,『對啊!沒有雲呢拿,可以吃朱古力,你想到辦法呢﹗』小事都能開導他,要看準時機,捉著teachable moment,全職媽媽有這優勢。」此外,她推薦「遊戲治療」,幫助疏導情緒。「每星期玩一次,我稱為“Special Play Time”專為他而設,幫他舒緩負面情緒,令平時互動得更好。遊戲方法是很尊重他,他做主導,可以指揮媽媽,媽媽會聽,情緒便舒緩出來。」Elise指自己也沮喪過,「『教極都不懂,已經全職揍你!』教到喊,『媽媽很不開心!天父將你給我教,媽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他說『媽媽,對不起!』」信仰支持著她一家,「每晚有祈禱時間,對小朋友是好教導。他們會說『有甚麼問題同天父講』。」

想家庭好是大目標

Elise認為要以愛做前設,愛孩子才能進到他們內心,孩子感到被愛,才受教。小兒子性格有別於哥哥,懂得顧人感受,很窩心﹗不「難揍」,但亦要花心思。「他都固執,愛面子,不在外人面前哭。有次他不願上學,我不准,用了方法帶他回校。他哭著去到門口,自己用紙巾抹乾眼淚才進入學校。老師問起,我沒說甚麼,他知媽媽尊重他,沒讓他出醜。」兄弟有時會有磨擦,Elise調和的方法是:各自外出購物時,鼓勵買多一份物品給對方。她就在雙方面前作一番肯定,增強兄弟感情。「『你真是好弟弟,記得哥哥。哥哥真好,有個愛錫自己的弟弟。』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份(哥哥/弟弟),而且有好兄弟。」這錦囊妙計用來緩和關係,效果很好。那有人不喜歡被關懷呢?夫婦相處更不在話下。

「老公教仔較開放,我較緊張。有時會爭拗,盡量不在兒子面前講,但他們長大後懂看面色,要解釋『爸媽意見不同,但動機都是好的,在調息中。』」丈夫愛冒險,帶兒子行難度高的山嶺。Elise反對,無效﹗但沒大吵大鬧,「明白他脾氣,有些位無需再傾。轉移目標,跟兒子說『要提提爸爸小心啊!』結婚那麼久,有些事不必執著。執著牙膏怎樣擠?褲子怎樣摺?無意思﹗我欣賞他肯做家務,將焦點轉一轉。」就是結婚時間長,仍不肯改嗎?Elise反問:「『你想家庭好嗎?』我們看大目標,『芝麻綠豆』小事,算了吧!」她會主動叫丈夫外出,跟男士好友聚會。「一齊擠在家,不可行。『出去﹗出去!』外向的,當然要他歸家。」Elise注重平衡,閒時愛運動、shopping,做part-time,用輔導專業幫人,「兼職可舒緩情緒﹗」有些輔導個案,也讓人引以為鑑。「四十多歲成人,內心千瘡百孔,因童年缺少父母的愛。大學畢業,任高層了,內心仍貧乏。要補救,難啊﹗」

「父母BLOG」http://parentblog2013.blogspot.hk/

MingPao-27Oct-Output

《家庭‧家情》「生存不是為著吃喝玩樂﹗」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9月2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LOGO

父母心底總望孩子將來有成就,而成就的定義各有不同。美菁望女兒將來做幫助社會、服務人的事,不要只管賺錢、升職。「要有目標,生存不是為著吃喝玩樂﹗」未知將來,美菁當下先盡媽媽的責任。聽聽她女兒怎麼說「她是個樂觀的人,凡是遇到困難,她都會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每天下班回家後,她都會陪我和爸爸聊天、玩遊戲……」正面態度是方向,聊天、遊戲是同在;女兒喜歡媽媽,母女就有話好說。

累不可支 也親女兒

從一篇徵文比賽 (主題:「爸/媽,我愛您……)得獎作品,看見這一段說話:「有一次,我對別人說了一些不太有禮貌的說話。她責罵了我一頓,到現在我仍記得我抄了十次的金句:『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說隨時造就人的好話,叫聽的人得益處。』這《聖經》金句是出自於以弗所書4章29節。媽媽告訴我總要說好的說話,至今我仍努力改進,不要做個口不擇言的好孩子。」令筆者好奇的是,施行罰抄的媽媽和願意把教導放在心中的女兒。得獎的小女孩現在剛剛升上中一,她在文中向媽媽表達真摰的愛意、謝意,也讓讀者感受到母親的心意。

展現母愛最動人的方法,只有用心同行,是實際而具體的。美菁是在職媽媽,工作也不見得輕省,但家庭必需用力兼顧。女兒這樣說:「她在日常生活也常常悉心地照料我。她每天下班回家後,她都會陪我和爸爸聊天、玩遊戲……即使她當天工作繁忙,回到家時累不可支,她都照常陪伴我聊天。」美菁直言重視跟女兒的溝通,主要想了解女兒的心思,多明白她。「如果小時候抹煞了解她的機會,她再長大些,有獨立思想時,才發現她變了另一個人。我不希望有這一天﹗」晚飯時間,傾談學校的事情;睡覺前,談談心情;就這樣為一天作結。跟孩子真心交流,你喜歡嗎?

關係為先 和諧重要

孩子成長就是要跟不同的人溝通、交流,先是父母、家人,繼而是老師、同學;培養正確待人接物的態度,是必需的。美菁特別留意管教言行,她是基督徒,故用《聖經》的真理和原則教育女兒。「只是去教會,被教導的道理進不到心,去不到腦,日常生活不用出來,沒有意思的。孩子要從小學習,不能讓口不擇言變成自然的事。『我沒有問題,我一直都這樣說人啊﹗』因為一直沒有界線囉﹗」因應孩子的性情和際遇,父母要不斷摸索管教方法;美菁也是邊做、邊學、邊探索。女兒現階段正受朋輩影響,也是她尚未掌握得準的情況。「朋輩影響她的速度快過家長﹗有時她知道不對,都會站到不妥當的一邊,因為人人都那樣做。她說『他們會排斥我,莫非要失去朋友?』成年人有時都難平衡到,何況孩子?」

為了保持長久而良好的互動溝通,美菁這樣回應:「我會告訴她我對事件的想法,卻不會指責她。否則,久而久之她有事不會跟我說。我期望她過些時間,會明白我的意思。」除非有很大問題,否則她不會過份緊張。「媽媽說的一定對,但日夜嘮叨著她沒有用。她接受幾多,會即時改變嗎?我都不會,怎樣要求她做到呢?」有傾有講,有商量的和諧相處方式,是美菁刻意為家庭經營的。「我以關係為先,害怕傷害大家感情。有不開心也不會吵架,沉默過後,在下個場景才互相傾訴。我們有共同信仰,讀同一本《聖經》,想法不會差太遠。」跟丈夫也是互相諒解、遷就,「我沒有想過婚姻關係會斷,要維繫、保護家庭,就想辦法好好相處下去。」

幫助別人 不怕吃虧

對於學業,美菁看重女兒求學態度和心情,盡力就好。母女睡前閒談:「就快考試了,你害怕嗎?女兒說『不怕,沒有甚麼壓力﹗』聽到這話,自己都開心啊﹗」她又重視女兒品德,「性格重要過學業成績和技能。成績好,但性格壞,絕非好事。」父母的價值觀影響深遠。美菁常常鼓勵女兒幫助別人,說最大得益是女兒自己。「要先有能力、知識、技巧才幫到人。她見到我會做,但她不會問;見到我是出於真心,還是演戲給她看。」幫人,不怕吃虧,她們一同經歷過。「小學三年班時,老師安排一位有限制的同學跟她坐。同學上堂周圍走,有很多說話、很多動作,騷擾到她和其他人。我鼓勵女兒協助他,幫他專注。我給她正面的看法,不要想『Why me?為甚麼要幫他?』這是很好的鍛鍊,值得好好學習。要是我舉手要求調位,很簡單,但我覺得不應這樣。群體生活要互相幫助,學跟自己不同的人相處,給出愛心,是重要的學習。」

耶穌會幫助、醫治不同的人,及至不受歡迎的人,美菁以祂的榜樣教導女兒。女兒將來的成就,美菁也有憧憬。「希望她將來做服務人的工作。有朋友問『幫助別人的工作未必好受,你真願意?』或者她的工作背後要付出很多,可能suffer到最後;但希望她服務社會,不是只管賺錢、升職。香港不會餓死人,只看你願意做多少。自己要有目標,生存不是為著吃喝玩樂。」做幫助人的工作,即使要捱苦也值得。「無國界醫生可能要到危險的地方工作,那些地方卻很需要他們。如沒有人參加,醫生從那裡來?上帝讓你去,祂必保守。即使只工作了三天,都一樣影響到其他人。生命不在乎長短,豐盛生命包含很多東西。」

「父母BLOG」http://parentblog2013.blogspot.hk/

撰文:錢妙儀

mingpao-output-22Sept

《家庭‧家情》美好成長非「不勞而獲」──韓馬利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8月2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朋友間的祝賀語裡,聽到這一句「不勞而獲」﹗對於成年人來說,或許無傷大雅。因為能兌現的機會率有多高?自有分數。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又是否一種祝福呢?藝人韓馬利童年時,是小公主。只要她開口,想要甚麼都能得到。不過,當她回望童年,卻說「不可以說要就給」「我覺得很錯」﹗

事事如願大小姐

韓馬利(Mary)臉上掛著歡欣、親切、爽快的笑容,憶述成長經歷。「小學時代十分如意,沒有艱難日子。有人說香港六幾年最艱難,國內有很多難民走來香港,生活很困難。有人要穿膠花養家,又沒有食物,一家人住細細的板間房。我完全沒有這些經歷。我Daddy是藥劑師,媽媽教書,爺爺、公公做大生意。我們有司機、有工人,在好好的環境長大。我要甚麼有甚麼,其他小朋友沒有的,我全部都有。只要我喜歡那條裙,我就有;我喜歡那件東西,我便會得到,從來不用請求。小時候對物質、價值、錢沒有概念。我不知道甚麼叫做『無錢』,『啊﹗會無嗎?』」

Mary是家裡的大女兒,上有一個比她年長一歲的哥哥,下有兩個分別比她小五歲和十幾歲的妹妹。家人很愛錫她,特別是爸爸。「我很似他,跟他的性格,甚至口味都很相似。」萬千寵愛,Mary的童年無憂無慮。「Daddy每個星期日都駕車載我去百貨公司買東西、飲茶、行街、看戲、玩……」那是非常美好的童年時光。家境好,但Mary沒有驕傲。「慶幸家教好,長輩教我有東西要跟人分享,不可以自私,不可以看不起人。我外公是古老讀書人,書香世代,講『禮、義、廉、恥』。我又讀基督教學校,教育很好,同學之間要相愛,由細到大沒有自覺高人一級。我讀書時,是寄宿的,在學校搭食。座位不夠,我通常會主動讓位給其他同學。」 

沒有缺乏的「缺乏」

跟Mary談童年,除了一幅一幅美麗又幸福的畫面,她亦不掩飾自己的缺點,不吝嗇分享過去不愉快的經歷。她自覺「小姐脾氣好勁」。「我很任性,喜歡怎樣就怎樣,不喜歡有人逆我意思,脾氣很大。」這種脾氣在Mary讀中二時,隨著父母離婚突顯出來。「Daddy搬走後,仍然會養家,我依然生活無憂,只是沒有了父愛。媽媽要擴闊生活圈子,出去打麻雀,跟朋友去街。她不是不理我,只是她要有自己的生活。媽媽沒有了丈夫在旁,晴天霹靂,脾氣變壞;我心想:『你不在家更好﹗』結果,我就是面對著家裡的工人,『無王管』了﹗任何時候回家都可以,讀不讀書都得。幸好,一直家教甚嚴。教育做得好,令我心裡有分寸,知規矩。只是脾氣差,我行我素。」

「中三時,家人打算送我去外國讀書。我頗自我:『不去!我不喜歡讀書。個個人去,我就要去嗎?我偏不去。』就是要作對。我不懂得珍惜、把握任何機會,很反叛。不求上進,不會思想怎樣做可以更加好。因為我覺得我沒有缺乏,不覺得需要去爭取甚麼,心想『樣樣我都有,需要辛苦自己嗎?』我不肯讀書,要自己話事,家人又肯遷就我,就這樣了。」容易得到一切,反而消滅了她的發展空間,變相成為另一種「缺乏」。「有人可能很羨慕我,『你就好啦﹗我小時候要穿膠花,跟阿媽又如何如何……』我沒有經歷過這些事,看起來我好似好好;但沒有經歷過辛苦,我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努力。『我很想要這個洋娃娃。好﹗我勤力讀書,等Daddy、Mami獎我。或者,我儲起零用錢,自己買。』我不需要這樣做,我開口就有,『我從來不需要渴望﹗』其實,真是不好,非常之不好﹗」

跌倒再起得喜樂

「我不懂顧及別人的感受,總之我想這樣就這樣。我自己覺得舒服就做,我不會理別人感受,我不在乎﹗」Mary的成長經歷、環境,塑造了她的性格,令她不懂得跟人相處。到她長大後,在婚姻裡吃了不少苦頭。「破碎家庭,失去了家庭溫暖。只要有個男孩子對我照顧多些,我的心便投入去了。我很早結婚,覺得他是好人,就跟他結婚,沒有詳細考慮過。原來兩個人在一起,不是單單吃飯,看戲,給我發脾氣,那麼簡單;還有很多問題要處理。我決定放棄,對方很無辜。婚姻出問題,是兩個人的問題,但我沒有想辦法補救,我不想玩就不玩。我沒有commitment(委身),甚麼都是我我我……自我中心,很短時間就結束了。」因為不懂得怎樣好好相處,之後的對象也難以持久,又在短時間內分開。

第2次分離的打擊很大,像給Mary當頭棒喝;使她重整生命。「人生觀、價值觀,一切重頭再調校,好──辛苦﹗今次突然間失去,我想『是不是我錯?我有問題?我不夠叻嗎?我不夠靚嗎?』總覺得自己有問題,但我小時候是公主『我是perfect的,有問題,都應該在對方身上。』」這次Mary感到困苦,卻經歷到神的幫助。「我很感恩有神在,這次分離,令我回到祂身邊。祂透過弟兄姊妹的關心、扶持,讓我一步一步站起來,重整自我。我現在不講得是很好、很屬靈的基督徒,但是我內心的平安和喜樂,沒有人可以取走。如今我在婚姻裡,不會要求對方以我為主,也不會再做『鵪鶉』。我有一群很好的主內姊妹,見她們怎樣做,我就學習;好似一塊鏡,生命影響生命。」

「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2-13) 《聖經新譯本》

「父母BLOG」http://parentblog2013.blogspot.hk/

撰文:錢妙儀

25augjpg

《家庭‧家情》全港小學徵文比賽2015 「爸/媽,我愛您……」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8月1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LOGO

目的:
1. 鼓勵孩子多以文字創作,從中學習表達自己。
2. 讓父母從文字角度,閱讀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3. 讓父母真切感受孩子的愛和情,讓愛在彼此間流通,使關係更親密。

http://www.rainbow.org.hk/rainbow/index.asp 

高小組冠軍

姓名:趙子丰/ 五年級 / 播道書院

那雙滿佈青筋的手,代表著媽媽對我無微不至的愛,見證了媽媽對我無私的奉獻。

我的媽媽是一個溫柔慈祥的人,臉上常常掛著甜絲絲的笑容。

在我出生前,媽媽擁有一雙白晢柔滑的手,可以寫出秀麗的毛筆字,彈奏出既動聽悅耳,又繞樑三日的豎琴樂曲。自從我出生後,她每天辛勞地煮飯、打掃、洗衣服,做各式各樣的家務;把自己的手弄得佈滿青筋,粗糙如沙紙一樣。雖然表面上她的手不漂亮,但是在我心裏,我覺得她的手是全世界最美麗的。

她那雙奇妙的巧手,好像懂得魔法一樣,既可以令平平無奇的食物,變成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餚,又可以令弄污了的衣服變得光潔如新。當我悲傷的時候,這雙手不但會溫柔地為我抹眼淚,而且會緊緊地把我擁抱。

我記得六歲那年,那一晚是入冬以來最嚴寒的一夜,我不小心弄傷了頸項,外表柔弱的媽媽背著沉重的我跑到急症室,等了六個小時。在等候期間,我感到寒風刺骨,不停瑟縮,她用溫暖的手把我緊緊抱在懷裏,令我感到無比的溫暖。

後來,我覺得饑腸轆轆,她又揹著我,從急症室跑到便利店買東西吃,因而弄傷了自己的腰。從此以後,她的腰患就落下病根,常常隱隱作痛,令我感到十分內疚。

我真的非常感謝媽媽,我想一邊親吻她美麗的手,一邊跟她說:「媽媽,我愛您!」

中小組冠軍

姓名:吳熹恩 / 三年級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

「我要向群山舉目,我的幫助從哪裡來呢?我的幫助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每當我心情低落時,我和爸爸最喜歡的詩歌總在我的腦海裡浮起。爸爸像耶和華派來的守護者,令我有著美好的童年。

爸爸伴著我成長有六個年頭。他是一個研究家,最愛與我一起探索科學知識。記得有一次,我拿起一張報紙,我問爸爸:「我可以用報紙做實驗嗎?」爸爸轉轉眼晴,胸有成足的對我微笑,便說:「就讓你做個風的孩子吧!」於是便吩咐我將報紙鋪在自己的身軀上,然後讓我在家裡的走廊奔跑,結果報紙貼在身上,像我的翅膀一樣,我好像飛起來。爸爸看著我,然後笑了。

爸爸很饞嘴,飯後總愛吃水果和甜點,我張著嘴巴,像小鳥一樣向他討吃,爸爸逐少逐少將水果餵進我的口裡。我知道爸爸很愛我。

爸爸也是個遊戲專家,他愛和我玩不同的遊戲,有時我扮釣魚,他扮小魚兒,他活靈活現的將小魚兒被釣上來的動態呈現出來,逗得我哈哈大笑。這個爸爸實在太令人喜愛。

到了我五歲那年,爸爸的身體日漸消瘦,爸爸不再笑了;而我便決定將角色調轉,我要將我的愛給爸爸。

我和爸爸一起研究他的疾病,我看著爸爸肚子上一條五寸長的疤痕,讚他是個勇敢的爸爸。

我擔當起護士的工作,為爸爸準備溫水,讓他吃五顏六色的糖果。每天放學後,我總會第一時間到睡房找爸爸,有時爸爸睡著了,我便用小手摸摸他的頭,感受爸爸的氣息。

現在我已經八歲了,爸爸已在耶和華的身邊,我記著與爸爸的一點一滴,也要像爸爸一樣守護我們的家。爸爸,我愛你。

 編輯 錢妙儀

11au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