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6年1月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在西方社會,兒女成年便會展翅高飛。不論結婚與否,他們工作及生活的地方可能與原生家庭相距遙遙千里。香港是彈丸之地,加上華人文化重視家族觀念,子女婚後與雙方的原生家庭仍保持密切聯繫。一方面,家庭生活周期涉及三個家庭,繁複多變,壓力較大;另一方面,父母在子女婚後卻成為資源,支援子女面對核心家庭的種種挑戰,例如:協助照顧孫兒。
承接前兩篇文章的前設,若父母子女有良好的感情及溝通基礎,父母的婚姻又幸福,到子女長大成人,父母仍可在擇偶、與配偶相處難題、養育兒女等方面,與子女分享交流意見及給予實質支援。身為父母,與成年子女同行有幾方面需特別注意;若你是年輕的夫婦,則可從另一角度看以下幾方面:
- 設立適當的界線:
中國人的婆媳關係最難梳理,丈夫成為夾心人,苦不堪言;是輔導室中常見的難題。歸根結底,因婚前母子在情感上未夠獨立,媳婦猶如情敵,與她競爭兒子的關心、相伴時間等。若你希望子女婚姻幸福,不宜過多介入他們的家庭生活,甚麼是「過多」?因人而異,需坦誠溝通、體諒與配合。所謂「界線」,就是給予空間和尊重,不將自己的想法、做法加諸子女及其配偶身上。父母可以分享意見,但讓子女與配偶商討、決定、負責任,真正讓子女獨立自主;同時以情相繫。若你是成年子女,最好對父母的關心和提議表達謝意,同時以尊重和禮貌的態度表達你會和配偶商討和跟進。遇上衝突,更要請他們放手,讓你們學習獨立和為新家庭的一切負責任。
在子女結婚前的家庭生活中,父母需實踐界線教育,例如:財政上,子女要學習獨立理財及供應家庭的需要;學習自理及做家務,平衡個人需要與家庭責任等。父母過分盡責,為成年子女鋪排一切,就是「越界」,因而令子女倚賴。父母堅持己見,要子女依從,又變為「好心做壞事」──操控,也是「越界」。即使家中有傭人,亦要訂下界線,讓子女學懂自理;否則,將來「王子」與「公主」結婚,光是料理家務已不知如何解決,平添適應困難與相處衝突。
- 給予所需的支援:
在家庭生活周期中,家庭要經歷很多階段和轉變,例如:子女出生、入學,加上個人生命周期的轉變,如停經、中年危機;還有社會變遷帶來的壓力與適應,如金融風暴、全球化等,可謂困難重重。因此,父母仍可給予成年子女持續的支援,包括:情感上與實務上的支援,但必需是配合子女的需要而非一廂情願,以免越俎代庖;例如:子女迎接第一個孩子出生,既歡喜又緊張。第一次做父母甚麼也不懂,睡眠不足,生活的調適比結婚更大,夫婦原來的性格差異,在照顧孩子上更顯露無遺,造成衝突。好些家庭由嫲嫲主力照顧孫兒,令原來平和的婆媳關係風起雲湧,夫婦關係進一步受壓。
如果有清晰的界線與定位,以嬰兒的父母作主導(即意見不同時,父母作決定),祖父母配合支援,可減少不少衝突。有些父母主動替子女「湊仔」,鼓勵他們定期拍拖,或是在突發情況中隨時支援(如孫兒/女生病),令子女能兼顧家庭與工作,實在是子女的寶貴資源。父母主動溝通及願意配合的態度,是有效支援子女、保持良好關係的不二法門。有些父母愛子女心切,當子女與配偶發生嚴重衝突時(不涉及暴力),二話不說接子女回家居住,支持他們離婚,加速婚姻決裂。這是否子女需要的支援?實在值得三思。成年子女亦可主動與父母溝通,讓他們明白你們的需要,才不致弄巧反拙。
- 作兒女的生命導師:
成年子女要面對那麼多壓力,如父母能成為支持系統的一員,對子女有莫大裨益。若父母觀察到子女的婚姻不和順,可私下與子女談談,了解其困難,給予安慰、鼓勵與支持;還可分享你的人生經驗,作他們的參考。夫婦成長於兩個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規、信念、習慣,加上性格不同,意見相佐,甚至發生衝突是無可避免的。彼此需要學習冷靜,聆聽、明白對方的心聲、感受、意願、出發點及擔憂,開放表達與討論,尋求共識。父母遇到分歧時怎樣面對和磨合?有甚麼掙扎?有甚麼失敗與成功的經歷?父母有血有肉的故事,讓子女更覺親切,更有共鳴。因為他們的成長歲月,見證了父母的掙扎、起跌、歡笑、眼淚。情感上成為子女的傾訴對象,也可減少子女與第三者發展不恰當關係的風險。你的親切關懷,耐心聆聽,諒解鼓勵和溫馨提示,對子女是莫大的支持。若你是成年子女,而父母未能作上述的分享支持,你可能需要尋找生命導師或較年長的朋友為你啟導。
在親密關係的經營上,父母一般而言比子女經驗豐富,若能與子女同行,給予適當的支援,有合宜的界線,以自身的經驗作正面或反面教材,對子女是很大的祝福。如果子女的困難頗複雜,不是一般勸慰可以化解,不妨提供一些輔導中心的資訊,鼓勵他們及早正視問題,積極尋求改善。
梁趙穎懿女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高級心理輔導員
(遊戲治療、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證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