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 爸爸媽媽=孩子「定心丸」

Head1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8年3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朋友Sue跟我分享了她與兒子的對話及她自己的心路歷程。

『近日,弟弟考樂理,他突然問我是否很希望他能夠拿到distinction(卓越成績)。我想都沒有想,便直接回答他:「當然想啦!」他竟然很用心溫習。弟弟又問:「我要溫習幾百個terms,只是為了回答四條題目,值得嗎?」這次我說:「不用再溫了!」我當時相信他已經盡力了。我發現我一句說話,已經給他很大壓力。考完試,他又問我如果他不合格,我會否不開心?他會否浪費我的金錢?

從這件事,我很明白弟弟很愛我,他想我開心,因此而努力考試;我也意識到自己給他很大壓力了。於是,我請他吃大餐,他把考試的事暫時忘記。我發覺自己要多多留心,避免給孩子過重的無形壓力,只要他發揮到自己的能力就好了!

他的名字的意思是「上帝的禮物」。上帝給我這珍貴的禮物,我真是要欣賞、接受和愛他……』

聽完媽媽Sue的說話,我甚欣賞小男孩;他願意對媽媽坦白說出心中的疑問,願開放自己跟媽媽溝通。然而,孩子敢直接說出感受,基於媽媽「願意」聽。Sue從孩子小時候便用心建造溝通的橋樑(說故事、閒談等等),她習慣了聽孩子表述想法,故此,能夠立即理解兒子的心情,繼而適切地調節情況。壓力大?不用多說了,請他吃大餐。

*********************

父母愛孩子,並對孩子有期望,實屬正常不過的事情。唯有時不知不覺過分在意,太緊張了,一味想「為他著想、為他好」,結果排山倒海的學習安排便出來了。此時,忘了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他的掙扎;又忘了留些空間給孩子休息,讓他梳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也很愛父母,很想滿足父母的期望,令他們高興;又希望父母滿意自己的表現,獲得他們的欣賞和肯定。因此,當學習遇上困難,他們未必敢對父母說。即使說出來了,也戰戰兢兢,非常害怕。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神色,害怕聽見責備的說話;或者,白白多了幾堂補習課,又或者要做多幾本補充練習……不獲諒解的處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可謂「百上加斤」。當孩子被困擾,父母留意到困擾孩子的問題有多大,真是幫助孩子的關鍵所在。

*********************

為了滿足媽媽的期望,Sue的兒子也努力考試,想要distinction。他承受著學業壓力,被困擾、疑惑著「值得嗎?」因為有媽媽的支援,心情才被轉化。縱然她對兒子有期望,但是認真地回應,以實質行動幫助他,體恤和安慰才是當前急務。這就是支持孩子成長的力量!

「不用再溫了」、「請你吃大餐」這樣能疏導孩子焦慮、不愉快的心情,讓他有空間休息,便能夠重新再來。Sue及時省察問題,也做到「放手」,可知道媽媽說出「不用再溫了」要多少勇氣?Sue因為珍惜,如她所說:「上帝給我這珍貴的禮物。」這「禮物」就是兒子本身,他遠比distinction重要。

聽見不少人說教育制度有不足之處。大家可能聽過,又可能認同。在環境沒有太大改變之前,父母何不先行動,做些事幫助自己的孩子呢?不是用補充練習和補習課,而是以貼心的關懷、諒解、鼓勵、同行…陪孩子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找一條可行的出路。

*********************

「解鈴還須繫鈴人!」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定心丸」和力量之源,別輕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與孩子一起,站在同一陣線,一齊迎向成長要面對的挑戰。

父母的傾聽、接納、體諒、同行能夠給孩子正向、積極的成長力量,能夠給他們真正快樂的童年,使他們往後的人生有穩定堅實的基礎,相信爸爸媽媽都很樂意多走一步。一齊加油啊!

博師奶

父母Blog

http://parentblog2013.blogspot.hk

Mingpao-output-20MARCH

「家庭‧家情」欠孩子「95分」的讚賞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0月1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資深教育工作者陳坤德先生曾經點出10句父母可以選擇多跟孩子說出來的「潮」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實踐機會;關鍵在於爸爸媽媽有否留意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 「感恩」──感恩你今次考試很順利。欣賞你能按照時間表溫習,跟上進度,溫習過程又能集中精神,「不管成績如何,媽媽覺得你做得很好!」 
  • 「你好重要」──你是媽媽的孩子,在媽媽心中「你好重要」! 
  • 「人誰無過」──我知道你對成績有要求,成績不理想,你很不開心。但是,不是每個人讀書次次都能拿滿分或高分,有時會失手或成績低落,你要接受;並且要學習「高分不驕傲,低分不氣餒。」努力不懈就好了。
  • 「我叻,你都叻」──媽媽讀書很勤力,我見到你都很用功,「我叻,你都叻!」
  • 我撐你」──你只要不是做壞事,媽媽一定撐你。加油!

 

某些父母卻習慣先表達心中不滿,總是急於指出孩子的錯處或不足。以致說話時遺忘了必須先衡量輕重,忽略了說話對孩子的影響。

  • 「你看你,講極都不變。」(被父母定型了!孩子哪裡找改進的動力呢?) 
  • 「這些已經教了很多次,你總是不記得,無記性!」(除了你發洩了怒氣,對孩子可有意義,還是他會繼續心不在焉?)  
  • 「你的字寫得很醜,再不用心寫,以後不准你……」(孩子沮喪地重複修改,甚至把工作紙刷穿。他寫字雖不美,但他沒有寫錯呢!) 
  • 「你得95分?那5分呢?去了哪裡?差5分就100分!誰叫你那麼大意?」(孩子無言以對!)

易地而處,換成大人,感覺又如何?你希望得到怎樣的教導呢?

孩子拿到95分,仍然感到不滿的父母,實在可惜啊!因為不留心,便失去了跟孩子一起慶賀的機會,白白讓親子好時機溜走。

你總覺得孩子欠了5分嗎?但其實孩子已經把95分取回來了!為何要為那5分惆悵,而抹殺掉孩子95分的努力呢?孩子欠了5分,父母卻欠了孩子95分的讚賞。其實哪一方更虧欠?

假如大家互換角色,爸爸媽媽,你們想聽到甚麼說話呢?

說到底,父母總是愛孩子,總是為孩子著想;而孩子因為在乎父母,總會十分看重父母說話表達出來的態度和信息。所以無論如何,別忘記以慈愛先行,趁著適當的時候肯定孩子,讚賞一下。在這些基礎上,父母才能快樂親子;關係和諧美好,父母才有力量與孩子同行,扶持孩子茁壯成長。

專注孩子的95分,一家人一同高興一番,勉勵一下;這份幸福感,別要因那5分而錯失!

 博師奶

父母BLOG https://parentblog2013.blogspot.hk

 Mingpao-output-17OCT2017

「家庭‧家情」遊戲治療──揭示家庭關係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3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帶著小朋友尋求遊戲治療的家長們,大部分都感到徬徨和無助。他們總是帶著很多問號,不明白為甚麼小朋友的情緒那樣波動,動輒便大哭大鬧、發脾氣、摔東西;又或是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包括:撒謊、駁斥、和兄弟姊妹爭執、動手打人;又或者出現社交上的障礙,例如:只是獨個兒玩,在別人面前顯得害羞和退縮。不論如何,家長們都期待遊戲治療能改變孩子情緒或行為上的問題;然而,希望大家能察覺,這個期望是把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孩子身上,把改變的可能性建築在治療上,但忘卻了家庭關係的重要。

       遊戲治療確實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並經歷如何用合適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期望、情感,可與別人和諧相處。遊戲治療主要以兒童為主導的模式進行,治療師會很細心觀察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說話、每一個動作,並嘗試以適當的言語把小朋友當下的行動和感受描述出來。作用是把小朋友內在的感受、價值觀及渴求,從他們不覺察的狀態帶到眼前;更重要是讓小朋友感受到他們被看見、被聽見和被觸動。但是,不論遊戲治療師如何有效地連接到小朋友內在的感受、承載到他們的情緒,治療的效用始終有局限。因為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若得不到恰當的承托,情緒、行為的問題還是會再出現。

        欣蕎現時六歲,家長形容她懶散和沒有自信。欣蕎進到遊戲治療室,看到琳瑯滿目的玩具,顯露出充滿讚嘆的神色,嘴邊更掛著笑意。她站在玩具架子前徘徊了很久,時間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了,她還是選不到一件玩具。治療師沒有催促她,只是心裡帶著疑問:為甚麼神情那樣踴躍,行動卻那麼猶疑?治療師描述她的行動:「我看到你微微笑,望著食物,用手指輕輕摸摸士多啤梨,又摸摸Pizza。」如此,時間又過去了十分鐘。欣蕎突然拿著一隻小狗,反覆地摸著;她突然望向治療師,彷彿想得到治療師的允許。治療師不急不緩地回應:「我看到你拿著這隻小狗很久,好像很喜歡它。」她顯露出更燦爛的笑容,靦腆地把小狗放在沙盤中;她再去拿其他玩具動物,每次都望向治療師,治療師每次也用支持的目光,肯定的語氣描述她的選擇。重複數次之後,她再沒有望向治療師,自如地把喜歡的小動物放在沙盤上玩。她好像不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意,也可以自己做決定。

       及後,治療師把這觀察與家長分享,家長的回應是欣蕎在家中正正是做甚麼都慢吞吞,催促她多了,她會草草完成;讓她自己做,又經常做錯。深入探討後,發現家長對欣蕎的期望很高,每件事都要做得對、做得精準,速度要快。每當欣蕎達不到家長的期望,都換來指責。這樣,任何新嘗試對她來說只是冒險,漸漸她學會了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久而久之,更給人一種慵懶和退縮的感覺。

        欣蕎的情形只是舉隅一則,通過遊戲治療,揭示了很多家庭關係問題。有些孩子,由於父母們經常把他們與兄弟姊妹比較,顯得自卑或充滿著憤怒。有些孩子,因為爸爸經常在生活中缺席,他們特別依戀媽媽,很害怕與媽媽分離;若加上爸爸媽媽的溝通有障礙,例如:吵架、互相指罵、冷戰等,孩子會顯得更不安,總會經常憂憂愁愁,喜歡躲起來。有些孩子主要由外傭照顧,甚少與父母有見面的機會。爸爸媽媽為了補償,會不斷買新的玩具給他們;這些孩子缺乏經歷愛和關懷,沒有被互動性質陪伴的經驗,減低了他們與人相交的意願,顯得自我和專橫。另一些孩子,爸爸媽媽不懂在生活上定界線,沒有穩定常規,要堅持的事情上不堅持,結果讓孩子無所適從,衍生許多反叛的行為去試探大人的底線。

        上述所提及的情況並非必定是因和果的關係,只是一些較為普遍的情況。理想的遊戲治療,應該能幫助孩子把在遊戲室內經歷的穩定帶回家裡或其他場合,這部分需要家長願意配合的。以欣蕎的情形為例,治療師和家長的討論並非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而是家長也有機會進到遊戲室內觀察治療師如何描述孩子的行動和表現出來的情緒;家長更會被邀請參與在孩子的遊戲中,並被治療師邀請就遊戲的過程給予回饋。治療師相信孩子可以經歷被接納和被重視,家長同樣可以。當家長嘗試用小朋友的角度去看他們的需要時,家長會嶄新地發現小朋友的渴求很簡單;他們只需要一種安全的互動關係,並在其中享受被理解、被重視和被愛。

陳小碧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Mingpao-Output21March2017

「家庭‧家情」從《少年人的煩惱》談父母之言

03jan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1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大人除了要人勤力讀書,似乎再沒有別的話題。誰不知勤力讀書的重要,自出娘胎,不﹗在娘胎中已常聽到「讀書、讀書……」光是要人勤力,至於怎樣勤力,又從來都沒說清楚﹗沒完沒了的苦幹,何來趣味?

你們總愛說李家大姐成績好,陳家小弟分數高,對於我的成績好、分數高卻視而不見。好像別家孩子的努力,才值得欣賞,自己的孩子不要表示讚賞為妙,以免他一朝有少少成績,便不可一世,自以為十分了不起。

其實,大人,你們錯了!因你們沒有在我努力的時候表示讚賞,表示肯定。只是十分冷漠地要求我加倍努力,總要拿一百分,這是令人十分氣憤的!試想次次一百分,是高不可攀的目標,無法達到的目標。既是無法達標,那我便放開懷抱,順其自然好了。千萬不要怪我放軟手腳,只怪你的不合理期望,令我望而生畏,被迫放棄。這也正符合你的預言:看來你今世都難有出頭之日!

大人,真奇怪﹗你們為何如此吝嗇那些無須支付真金白銀的讚賞?我真厭倦你們的威逼利誘。如果我是在威逼利誘下成長,我便沒有成長,只是受外力,如強權和物慾控制下活著。這樣,我便沒有真正長大,沒有自約的能力,沒有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難道你想我成為一個沒有個性,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毫無主見的人?試問我怎能適應二十一世紀新人類的生活?

大人,你們常要人勤力讀書,那你們自己呢?除了看電視,逛商場,說張家長、李家短,談股票,論金融外,鮮有見你們拿起一本書來。論考試成績,那天我偶然在抽屜底找到你們當年的成績報告表……

這篇文章是把自己多年前的舊作改寫而成的。教養孩童,先要有正確的態度。須知道子女是上帝託付的產業,也是人類歷史長河裡的一頁。

紀伯倫在《先知》一書中談到父母之於孩子,他說:「孩子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你們可以努力地去模造他們,但是不要企圖要他們像你。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停滯於昨日。」

父母可以影響子女的是生活態度,而不是生活方式。說話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在正面的說話中成長的孩子,充滿信心,樂於信任他人,也樂於助人。經常數算上主的恩惠,常存感恩的心、喜樂的心的人,口中的言語,自然是讚美、欣賞、感謝、鼓勵和造就人為主。人總有無知、放縱、懶惰、固執、怨憤、嫉妒、貪婪……的時候,幸而上主的救贖永遠不變。

要養成多說正面說話的習慣,先要知道言語的殺傷力有多大,一時口快所付的代價有多高,便樂於操練多說造就人的說話。只要肯做,沒有太遲,你也做得到。

王國江校長
轉載自:《給孩子15個A+元素》

mingpao-3jan-output

「家庭‧家情」你真的聽到嗎?我已經很努力﹗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12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甚麼?英文科又不合格了?中文科和數學科只取得丙等?你究竟有沒有用功讀書?整天坐在書桌前發白日夢!孩子,你要是有小強的一半聰明就好了。」父母皺著眉,看著那張紅字遍佈,令人沮喪的成績表,一邊嘆氣,一邊責備著我。

我低下頭,默然無語。我愈聽愈不服氣,愈聽愈感到委屈,眼角溢出了一滴滴淚珠。我不忿,為甚麼就憑我一次成績不好而斷定我在發夢,一手抹煞我曾經努過呢?我已經盡力了,難道考不到好成績也算有罪?我也知道,因為我成績差,讓您們沒法在親友面前抬頭挺胸,誇耀我是您們的驕傲;為甚麼您們總是愛把我跟別人相比?為甚麼您們就只看到壞的一面?這個學期我已經進步了二十分之多,數學亦由「丁」升上「丙」了,難道您們就不曉得?不是說過,求學不是求分數嗎?一張成績表就足以將我所有自尊心、自信心統統粉碎得一乾二淨,難道您們不知道?我就是不明白,區區一張成績表,為何就能夠把我貶得一文不值?究竟是我真的太差,還是您們的期望太高?

爸、媽,我真的很想跟您們說,雖然我成績不好,但我總是愛您們的。其實,您們的鼓勵與支持才是我邁向成功的動力,亦是我渴望已久的甘泉。爸、媽,請接受我這個愚笨的孩子,我實在需要您們更多的愛與關懷,去印證成績不好,並不代表一事無成。總有一天,小鷹會振翅高飛,我必定會出人頭地!

小六女生


 

爸爸,你平日忙於上班,很少跟我說話;晚上又要處理工作後餘下的文件,為明天的準備一切。現在我們相見的時候,就只剩下晚飯時分。吃飯時,又找不出話題來,我和你的溝通愈來愈少。媽媽,雖然你不用上班,但是我們談話時,總是話不投機。

在這一刻,我真想利用文字,藉此說明一切:爸爸,你常常說想我們生活得好點,所以勤力工作;有時,又買些玩具給我,讓我開心。其實,我根本就不喜歡這些兒童玩具,我覺得很浪費金錢;再說,我更不想是你太辛苦,每天回來還要處理餘下文件,因而捱通宵工作。我想只是每天開開心心和你們一起度過,貧富對我完全不要緊。

媽媽,你曾經對我的期望實在太高,你想我考到前十名內,但我仍然停留在二十名內。不過我為了你,每天都努力溫習,我試過整整失眠十天啊!幸好,我亦考到第八名,尚算滿足你的心願。現在又到新年假期,但是你還叫我努力讀書。假期裡,還要溫習,我都很辛苦。其實,我想在假期完成功課後,就輕輕鬆鬆地在遊戲中度過……

爸爸、媽媽,希望你們看完我這些文字後,能體諒和了解我多些,也要接納我的意見:爸爸,你再也不需太辛苦,找份簡簡單單的工作吧!媽媽,你也不要對我太嚴,在假期裡,也要給我輕鬆的時間啊!

小六男生

轉載自:《你真的聽到嗎?兒童文集》

mingpao-20dec-output

「家庭‧家情」讓孩子更有「胃口」──陳廷三博士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111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各位爸爸媽媽,如果有人問:「孩子是你的誰?」你們會怎樣回答?會答「我的女王、大王、公主、王子、寶貝、心肝」?還是「我個衰仔、衰女、化骨龍、麻煩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陳廷三博士的答案是:「我的骨肉。」是講情感、講注意力、講「胃口」……的親子歷程。

不講方法講情感

陳廷三博士專門做家長教育及輔導工作,經常受邀出席家長講座、工作坊。對於教育孩子,除了學術上的專門研究,他從當父親的歷年經驗中(兒子、女兒已成年),也歸納出獨特見解。對他而言,為人父不輕鬆,只可前進,不可停下;但與孩子相處卻有辦法。他認為父母要清楚兩件事情:一.孩子是自己的誰?二.養育孩子不是責任。「中國人稱子女為『骨肉』。可惜很多人只記得『犬兒』,而忘記『骨肉』。子女的生命如何得來?他們是父母身體的一部份,是父母生命的一部份,照顧仔女就是照顧自己的生命。」因此,養育孩子便不是責任了。

「比如,有人跌損腳,怎會覺得料理自己的傷口是責任?哪會覺得要包紮很麻煩?如果有人阻攔你料理傷口,你不是會反抗嗎?可以自行照顧身體是權利和福份,不是責任。」養育孩子是權利,又是福份。那麼,跟「骨肉」相處可有良好的溝通方法?「舉個比喻,你不用上堂學習怎樣跟恩人說話吧?你見到恩人,自自然然有很多發自內心的話跟他說。面對自己的孩子,會自自然然知道應該怎樣做、用甚麼態度。父母子女相處,不是講方法,是情感交流。」懂善待、愛護「骨肉」,只要以愛相待,相處交流自然溫馨融洽,何需講方法?

要注意力就給他

面對聽教聽話的孩子,或許易於交流。要是孩子頑皮、搗蛋,父母如何能處之泰然?「小朋友想吸引父母注意,即是他稀罕你的關注。其實父母內心應該默默高興啊﹗他們不稀罕父母注意力,才是最『得人驚』。就好似BB要飲奶,有哪個父母會嫌BB哭,所以不給他餵奶?BB肚餓卻不懂哭,父母才最擔心啊﹗」他認為要直接面對孩子這些帶有挑戰性的行為,只要以包容的心態小心處理,挑戰的行為,將成為彼此的溝通引子,是了解孩子內心的好機會。

「社工系有個女學生在男童院實習。某天飯後,她經過飯堂,有個院童以侮辱的話大聲呼叫她。這位女學生就朝著聲音的方向行去,她說:『我知道剛才有人叫我,不過希望大家明白,這樣稱呼人是無禮貌的。如果有同學想找我,我歡迎他直接來找我,我希望大家不要再這樣做。』講完就走,結果一星期後,有個院童敲門自首,稱被人慫恿,但確實有事找Miss。那個院童跟她講了很多自己的困難。假如Miss主動去找他,他未必肯講,但他自願找Miss傾,就可以為他做很多事。如何面對挑戰是自己決定的,他要注意力,就給他,直接了當,是好事﹗」

讓孩子更有「胃口」

陳博士教導自己的孩子,也是以他需要甚麼,就給甚麼為宗旨。「我重視這個人的生命,愛錫他。對他有用的,我就給。」他給孩子選擇權,從小開始。「阿仔兩、三歲時,有次他走來問我『爸爸,玩甚麼玩具呢?』我說『你喜歡玩甚麼,自己拿來玩。』我沒有給他答案,他自己去揀玩具。他玩到一個地步,他做不到,我就出手幫他。其實,我一直看著他玩。」陳博士覺得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是很重要的成長步驟。「自己做決定是生命長大的表現,只有不長大的生命才永遠做不到決定。我照顧小孩,當然想他長大,愈早學會愈好。我不會嫌他自高自大,不聽阿爸話。我慶幸他有能力做,做父親只要提點他,需要時才出手幫助。」

玩甚麼自己決定,讀甚麼自己選,陳博士總認為孩子能獨立成長才成事。他分享一件事:「曾有跨國會計師樓來香港招聘大學生做Trainee(實習生),預計前途光明。大學生覺得自己『叻』才去應徵吧!可是,有些應徵的大學生有家長陪同,職員打發他們,填表後便可以離開。」陳博士為這些學生感到可惜,「高分低能力。成績『叻』,只是力谷出來的結果。另外,力谷孩子表面為他好,卻未能令孩子對身邊的事物更有『胃口』。」他認為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對知識很有慾望才對。求學心志強,何用擔心學不到?

別將蘋果變菠蘿

那麼,怎樣令孩子對知識有「胃口」呢?「孩子心靈正常、健康,你會發覺他對身邊的事物很好奇、很有興趣。如果消化系統健康,對知識就有『好胃口』。當人肚餓,會自行找食物吃。」說到底,要讓孩子在一個和諧快樂、父母恩愛的家庭成長,這樣孩子身心靈都會健壯,培育孩子事半功倍;而發展孩子,又要清楚目標,免捉錯用神。「好似種蘋果樹,只要將入面有的成份、潛能盡情發揮,它終會長出可口、美好的蘋果。不理社會要菠蘿、番鬼荔枝,即使那些能賣更高價錢,都不要將蘋果變成菠蘿。我沒有見過盡情發揮潛能的孩子會『揸兜』﹗」

陳博士也感「湊仔女不容易」,只是「做父母永無落場,一開始就去到盡,不可能叫停;又沒有演習,一定會有錯,但不能放棄,要願意學習更好的處理。」陳博士分享一次經歷,當中發現了自己的弱點。「兒子慢慢長大,我發現他某方面特別『叻』。當我發現他有能力,我的期望、要求就提高一點,做到再提高點,我發展著自己的貪念。最大的誘惑是『不知足』。某個暑假,發現他眼後有條血管塞了;醫生懷疑他可能患血癌。我晴天霹靂,他在加拿大升學,各方面表現好好,還計劃讀太空工程。但突如其來的危險,其他事變得不重要,能保住他的性命就好了。」感恩兒子最後沒有問題,還是「骨肉」本身最重要。

撰文:錢妙儀

mingpao-15nov-output

「家庭‧家情」輸贏新角度──活現體育精神

half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年9月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2016奧運曲終人散,除比賽項目運動員的表現十分精彩以外,運動員的體育精神更讓大眾拍手歡呼。銅牌得主比金牌得主更雀躍,一聲聲「我很滿意」「心滿意足」女子100米背泳銅牌得主內地泳手傅園慧表示已用盡全力,她喜悅興奮的表情吸引國內外人士關注。香港單車好手李慧詩即使落敗,也沒有被喝倒采,反而得到振奮人心的鼓勵:「李慧詩,加油﹗支持你﹗」、「你好叻﹗」

以往只有金牌運動員訪港,今年卻破格,獲得銅牌及第4名的運動員也來了﹗從前「輸打贏要」,如今看起來輸贏的意義已不在於名次,更著重運動員本身真正的內涵、素養和實力。

每個項目,只有一面金牌、一位第一,輸的人佔大部份。「輸得起」才能繼續在往後的日子拼下去。然而,即使比來比去,只能在奧運會屈居第二,馬來西亞羽毛球手李宗偉說:「必須接受失利,對手打得比我更好,我已經發揮100%水準。」輸了,是失望的,重點是已經拼盡全力。他現時是羽毛球男子單打世界第一,曾因被禁賽,排名跌至180;不夠一年,他又攀回第一。他的實力、鬥志、毅力和背後付出過的,已不能用一面金牌量度。

獲得多面羽毛球金牌的林丹,是次里約奧運得第4名,他在網上留言:「作為曾經的戰士,打光最後一顆子彈也是正常的,全力以赴直到世界盡頭!」林丹親身表現體育精神──全力以赴到最後。那管最後以第4名謝幕。

運動員經常面對不同程度的挫敗,如身體傷患、成績起跌。這次贏了,或者下次會輸。輸了,能爬起來繼續前進,總是關鍵所在。運動員往往靠身邊的團隊,特別是教練、父母不捨不棄地引導、鼓勵、支持等等,才有力氣堅持下去。

  • 李慧詩因為意外被撞而受傷,仍奮力負傷比賽。成績雖未如理想,但賽後教練沈金康說:「李慧詩不論在整個備戰奧運過程中,或在凱琳賽、爭先賽比賽上,我相信她的精神完全是奧運會的精神,我應該頒她一塊金牌。」
  • 奧運史上擁有金牌數目最多的美國「飛魚」菲比斯(Michael Phelps),小時候有一次游泳比賽得第二,拋擲泳鏡發洩,媽媽對他說:「體育精神與勝利同樣重要。」
  • 傅園慧的爸爸對媒體說:「我跟她媽媽從來沒給女兒制定過任何目標,也不想去干涉她的人生,也沒想過要讓她拿金牌,那些東西哪有讓我女兒過得開心來得重要?」「訓練都已經那麼辛苦了,我就告訴她,自己想怎麼開心就怎麼來,不要背上太多壓力。」
  • 帶領中國女排奪金的教練郎平受訪時說:「其實要說沒有代溝是不可能的,場下她們會聊網購、遊戲和電視劇,我不了解,也不能阻止,但要盡量去理解。論年紀,她們就像我的女兒一般,所以我還承擔着母親的責任。」朗平容讓隊員賽後逛街、購物,球隊相處輕鬆融洽。技巧、戰術以外,有人認為這「母親」滿有人性化的訓練方式,是取勝因素之一。

(資料來源:綜合媒體報導)

家裡的孩子也是運動員,需要父母培育,在旁扶助、鼓勵。他們需要指導、訓練之同時,極需要被體諒,又必需得到父母言之有物的鼓勵,對他們付出的努力給予無懷疑的肯定。運動員需要空間休息、舒緩,孩子也需要空間玩玩,做做白日夢;總要有「回氣」的時間。父母與孩子、教練與隊員縱然有代溝,長輩仍要盡量去理解晚輩;主動送暖,拉近彼此的心,培養親厚的感情……

站在同一陣線,一同接受挑戰,面對成敗得失,同哭同笑,這種關係包含著愛與力量,無比珍貴。獎牌與榮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孩子的人生因著父母的支持、同行,充滿勇氣、鬥志,到竭盡全力了,儘管失敗,也有「輸得起」、「不氣餒」的體育精神。這樣的氣魄,使孩子昂首闊步,有充沛的心力向前奮進。

「忘記背後,努力前面的事,向著目標竭力追求」(聖經腓立比書3章13-14節),是使徒保羅的心聲。時至今日,仍可用作鼓勵。是成是敗也放開,努力迎向前面的事。新學年來了,一切可重新開始。齊來參與一場「盡全力了」,不管成績,只要發揮出自己的力量便「很滿意」的賽事吧﹗「金牌」以外,個人的實力和內在的體育精神同樣耀眼。

撰文:錢妙儀

mingpao-6sep-output

 

「家庭‧家情」網絡世界中如何培育子女

16aug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8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網絡世界中如何培育子女

互聯網是近二十多年興起的工具,大大改變人的生活及溝通模式,現在人可以足不出戶而滿足各樣需要,網上消費及購物可滿足生活的一切所需,Facebook可聯繫新知舊友,滿足你的社交需要。

網絡世界多姿多采,就好像繽紛的海洋裡,有美麗的珊瑚礁,可供欣賞;亦有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海洋生物,既有可供食用的石斑,亦有危險的鯊魚。父母實在不應讓子女獨自在海裡暢泳而毫不監管,因為風險實在不少。曾經試過有學生將家裡的地址及電話放於facebook上,方便同學到他家開生日會;對於私穩及自我保護意識非常薄弱,容易成為不法份子犯罪的機會。

有些家長已能善用互聯網的科技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生活,甚至成為認識子女朋友的方法,在Facebook叫子女add他及Tag父母。父母想善用科技促進親子關係是非常值得欣賞,但要教導子女分配時間,避免過度沉迷,影響學習及正常社交。對於仍就讀小學的子女,更要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避免將個人資料放於網上。需知道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甚麼人也可以去,當中包括一些不法份子在尋找犯案的機會,亦有孌童癖者在網上尋找獵物。

二. 認識法例責任及後果。有些兒童會在網上任意發放一些言論,上載下載一些影片及圖片,可能涉及侵權及誹謗,家長著實要小心教導,免子女誤墮法網。

三. 懂得擇優棄劣。網上資訊良莠不齊,要幫助子女選擇健康的網站,以免被一些扭曲人性的資訊毒害子女的價值觀,尤其是一些色情及同性戀的資訊,子女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影響也不知。

事實上,互聯網已取代電視成為小朋友沉迷的媒體,因為網絡世界多姿多采,聲色藝俱全,兼且可以互動,自然有其吸引力。要將子女從網絡世界帶回現實世界,父母實在需要花點心思,提供上網以外的代替品。其實,子女最喜歡的是真實的滿足感,假如父母不是每天都將集中力放在子女的成績及得失上,而是花多點時間與他們談談心、說說笑、玩玩樂,相信沒有小孩子會不喜歡的。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勿讓傳媒模造你的孩子

聖經羅馬書12章2節記著:「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

基督徒父母要敏銳孩子成長的環境。孩子是善於模仿的,他們看見甚麼,就會學甚麼。負責任的父母,不會願意兒女沾染世俗的風氣,孟母三遷,為要讓兒子離開不良的影響。「不要模仿這個世代」這句話,是出自為父為母的心腸,對後輩子姪的勸勉,所關心的,不單是品格的塑造,更是靈命的成長。

父母要有警覺,這個世界,正在利用傳媒的影響,把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作為模子,要你們的孩子從這個模子「倒」出來,完全吻合世界的標準,與世界上的人看齊。做父母的能信任傳媒嗎?有沒有更新的意念和屬靈的洞悉力,能「察驗」出孩子們每天所接觸的傳媒,包括:電視、電台、網路、雜誌、漫畫和光碟,給孩子們灌輸的信息、意識是不是健康的?是否合乎神的旨意?

父母必先心意更新,才能指導孩子去分辨甚麼是美好的事,甚麼是叫天父喜悅的事。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未懂得自己去分別之前,責任在父母身上。電視和電影打出PG兩個英文字母,是要求父母給孩子引導,分辨節目中有影響孩子的情緒、心理和思想的內容。父母會去引導嗎?沒有標明PG的書刊、網站和電視節目,就全適合孩子看嗎?

對孩子最佳的引導,是以身作則。讓孩子模仿父母,以父母為榜樣。首先,可以在上網、看電視和閱讀的習慣上,起示範的作用;讓他們明白甚麼叫做「節制」,甚麼叫做「智慧的選擇」。父母還有一件應該要做的事,就是帶頭關掉電視和電腦,與孩子共度全家都期望和享受的家庭時間。那是神性不可侵犯的時間,屬於全家,也屬於神的。因為全家都會「轉台」,調頻到屬天的波段,敬拜天父、讀聖經和禱告,學習那些「完全的事」,以天父為模仿的標準。

屬主的父母,不要把鑄造孩子的品行和價值觀的責任隨手交給傳媒;那是神託付給父母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關心,不肯付出時間去建立孩子,傳媒就會越俎代庖替你去按它的模式去教孩子。

羅錫為牧師

 

轉載自:《給孩子15個A+元素》

MingPao_16Aug_Final

「家庭‧家情」–全職媽媽的「又驚又愛」

half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年8月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小朋友應該要怕父母,小學都不怕父母,便沒有人管制到她們。」「當女兒向我傾訴時,我不會用管教的角度,而是用朋友的角度聽她們說話,別太快否定她們所說的內容。」有威嚴,又有慈愛是何定邦這位全職媽媽的快樂心得!她放棄了職業治療的專業,放棄了厚薪,回家陪女兒成長。值得嗎?「值得﹗」她說。

轉變‧要放棄一些東西

未當媽媽之前,何定邦很專注工作。但大女兒來了,情況發生變化;小女兒也來了,她的焦點便轉移到兩位女兒身上。「轉變時,要放棄一些東西。」工作和孩子之間的取捨令她掙扎,但諸多籌算,也不及陪伴女兒成長重要。在家的日子,她有滿足的收獲。「她們曾被外婆寵壞,很難控制,很夜睡覺,常看電視。孩子有很多行為、價值觀和生活習慣萬一養成了,便很難改變。我全時間在家照顧,她們變乖了。」「她們有很多feedback給我,跟進她們學校的學習、培養興趣,見證著她們有好成長,關係亦親近,她們有很多心事講我知呢﹗」

「放學第一時間見到我,很多話說。以前即使準時下班,五時回到家中,已經錯過了放學時很開心、很想同我暢談的時機。女兒說:『如果你上班,等你回家我已經不想說,隔了很久,忘了要說甚麼。』有些要工作的家長,的確是從我口中知道自己孩子的事,亦有朋友到孩子讀中學才打算辭工回家照顧;小朋友最需要父母的時光,已錯過﹗」在香港生活,經濟是一大考慮,不是每位媽媽都可以隨便放棄工作。這對她來說,也是顧慮。然而,她選擇過簡樸生活。「確實要捨棄生活質素。我和先生都是基督徒,價值觀相近,不太著重物質,認為愛和關係最重要,不認為很奢侈才滿足到自己和小朋友。」

太大壓力‧會有反效果

女兒易管教,平日沒有太多衝突。即使做功課、溫習,都不需要角力。何定邦回想「家姐讀小五時,很專心,做完功課,便做練習,寫BLOG或者閱讀;下午四至五時,已完成所有事,可以玩了。妹妹讀小二時,喜歡說話、玩,她需要video、軟件等教材幫她學習。對她的要求不能跟家姐一樣,要降低一點。」她認為因應各人不同的特質,需給予不同的期望和幫助;能揮潛質便好。對溫習、考試,她不過份催逼,總相信「日子有功」。「不要給予太大壓力,會有反效果的。溫習是每日要做的事,不會等到考試才做。考試期間只會加多一點溫習時間,不會特別做多些練習。考試才催谷,作用不大,反而會混亂。」這是她經驗之談。

「傳統學校看重成績,我記得大女兒讀三年班時,我比較擔心。因為小四分兩班,一班成績好,一班差。很緊張,做很多練習。她第一次英文測驗後,回來說誤會英文Tenses的原則,可能會答錯很多題目。我很擔心,怕影響平均分。」一邊擔心,又一邊反省,她思考著「哪裡出錯?」「可能因為太擔心女兒成績,給過多操練,帶來很大心理壓力,以致影響她的表現。」她想起女兒入讀該校,有神的安排,實在不需過份憂心。「有時自己未必覺得最好,但神覺得最好。讀差的班別未必不好,如果她成績未去到最好那班,即使入讀,也是全班最差那個。她會不開心。如果讀弱班,她可能發揮得更好。」

孩子講心事‧別說教

她想通後,人也放鬆了﹗奇妙的事發生:「自那次測驗後,她讀書就好好,平穩地發揮。」預備升中學時,又有緊張氣氛,她平常心應對。「如果女兒成績不算彪炳,入了名校,很辛苦讀下去,成績見底,自尊心會有損耗,不是好事。入普通學校,可以盡力發揮自己,建立自信心。她有多少料子,做好本份就夠。」做好本份,學一種運動來強身健體,學一種樂器來陶冶性情。放學後,可跟媽媽暢所欲言,這樣的生活令母女關係「甜蜜蜜」。「當她們向我傾訴時,我不會用管教的角度,而是用朋友的角度聽她們說話。別太快否定她們所說的內容,先聽聽,然後表達理解她們感受。要管教的話,過一兩日找機會討論、再教。不要在她們講心事時說教,開放的態度能鼓勵小朋友開口講心事。要用長時間聆聽,要時間warm up!」

她管教時,才嚴肅起來。「要有嚴厲時,否則,孩子不怕我,我講的話便沒有權威。」女兒覺得她惡,有點怕她。「小朋友應該要怕父母,小學已不怕父母,無人管制到她們。」有威嚴,又有慈愛;令孩子怕,亦令孩子愛。這真是高難度啊﹗何定邦說:「不是太難﹗對她們的要求是對事不對人,講明規矩,如果不遵守,就指教。她們會明白,雖然那一刻不開心,但不會遷怒於我,會知道媽媽為她們好。」罵孩子不傷感情,當中有些原則。「盡量不用比較的語氣,不用貶低的字眼。當情緒低落時,不要繼續罵。停半小時後再說,到時說話已經不會那麼直接。每日提自己多說讚賞話,讚賞,能建立親子關係,令她們情緒好些,會繼續做好。」

撰文:錢妙儀

MingPao-2Aug-output

<<輕鬆教出乖孩子>>增訂版

查詢詳細資料,請到以下網站瀏覽: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2016/07/03/tdw031/ 

 

「家庭‧家情」輕鬆教出乖孩子 (品格篇)

5JULY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年7月0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懶散的孩子怎麼教

在講座的答問環節中,一個常被問及的問題:「我的孩子很懶散,做甚麼也提不起勁,甚麼獎和罰他也不在意,怎麼辦?」

在我們的專業評估中,最首要的是學習動機和專注力。若這兩者欠佳,其他能力就算更好,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要改變孩子的被動和惰性,提升學習動機,以下是一些小貼士:

一. 多讚賞

有調查指出,父母一般給孩子十次責罵才有一次讚賞,有些父母更是甚少讚賞子女,導致孩子缺乏學習動力。

二. 多鼓勵

父母可把一些鼓勵性的說話(例如:你真棒、你很用功、你今天比平日格外努力、你今天很有效率、我欣賞你……),具體指出孩子表現好的地方,抄寫在小記事簿中,不時提醒自己用來誇獎孩子。

三. 要正面

指責孩子前先想想有否更好的方法,以正面的話代替斥責(例如:斥責孩子溫習不專心,不如誇他比平日集中了少許,鼓勵他繼續努力)。

四. 小心思

偶然寫一些心意咭、小獎狀和鼓勵書簽等,送給孩子,往往會讓他們喜出望外呢!

五. 可變因素

智力、際遇和其他外在因素是不變的,集中火力改變可變的因素,如時間分配、將勤補拙和學習一些有效的記憶法。

六. 不貪心

研究顯示,有一半機會成功的目標,是最能吸引人努力向前的。故此,家長在制定目標時不要太貪心,要循序漸進;例如:對成績一般的學生,考前20名便能得到獎勵,遠比考前10名才得獎勵具吸引力。

七. 循序漸進

有些孩子已習慣了失敗,變得沒有動力學習和改進,反正結果總是讓他失望。這時,更要定下實際可行的目標。例如:對於一個常拿60分的孩子,可定下取得65 分的目標,再慢慢提升要求,比要孩子立時拿到90分有效多了。

八. 自我滿足

最好的推動力是從個人滿足感中獲得的,一次小小的成功,便是下一次取勝的動力。多讓孩子做些有滿足感的事情,與學習無關也不打緊,要緊的是建立信心。他們便會樂於走出安全地帶,嘗試更多更難的挑戰。

品格是這樣煉成的

定立界線和適當的賞罰,是培養好習慣的良方。可是,畢竟要靠外力而為,不是發自孩童的內心,若沒有父母在旁督促,很快便會打回原形了。

要由心而發的好行為,就需要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學校的德育課、倫理故事和父母的教導都是必須的,可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卻是父母的身教和孩子內心對事情的解讀。

作為父母,我希望讓孩子學會以下幾個品德:

一. 誠信

這是做人最基本的,沒了它,我們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更會搖擺不定,不知如何自處。對神、對人誠實,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作為信徒,我們更信天父鑑察人心,會在適當的時候賞善罰惡。父母若想孩子向你坦誠,甚至承認他的錯誤,便要學會寬容。當孩子知錯時,勿重責,還要嘉許他的誠實呢﹗

二. 善良

不作損人利己的事,相信人內心總有善良之處,樂於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其實,每個人心中也有好壞兩種意念,你願意相信,別人心中的善便能被引發出來;否則,互相猜忌,心中的惡念也會乘虛而入。聖經有兩句很好的提醒:「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施比受更為有福」(路加福音6:31;20:35)。相信我們都願意孩子成為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活得快樂自在。

三. 謙虛

謙虛令我們的孩子勝不驕,敗不餒,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向前邁進。他們受人歡迎,有強烈的親和力,正是這世代所急切需要的。信靠天父的人常是謙虛的,因他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明白一切從神而來,上天給予多大的能力,便要我們實踐更多的使命。他們的內心是平靜的,聽到別人的稱讚和批評當然也會有心情的起伏,但知道天父有最公平的裁決,便能朝目標繼續努力下去。

生活上發生大大小小許多的事情,孩子在觀看、學習、模仿、思考、掙扎,再決定如何待人處事。若得到好的回饋,他們便會茁壯成長,相反,他們也可能向壞的一方面發展。

試想,當孩子與你分享在學校欠交功課,另一位同學給他隱瞞過去了的經歷,你的回應是:「聰明的孩子,做得真好。」還是「那不太好罷,給老師發現了怎麼辦?」又或是「這樣做之後,你內心的感覺如何?不太安心?那麼,可能是你的良心在提醒你有更好的做法。讓我們一同想一想如何做更好。」

其實,小學階段的孩子已很會思考了,多與孩子談談,了解他的想法,給他們反思的空間。這樣,良好的品格便漸漸形成了。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著作:<<輕鬆教出乖孩子>>

MingPao-5July-F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