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災難頻繁,我們可如何應對?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這樣就可以成全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趙嘉欣(施達基金會推廣拓展部主管)

自製「泥餅」充饑(相片由「施達」夥伴提供)

面對災難,不能獨善其身

儘管現代科技和醫療技術發達,人類在面對天災人禍時,仍然是很渺小及脆弱。香港是「福地」,天災帶來直接的衝擊不大。然而,4月中有本港傳媒發現,在超市出售的某一牌子3公升裝的葵花籽油,在2022年的價格比2021年上升了港幣14元。消費者委員會表示,價格急升因葵花籽油的主要出產國是烏克蘭,在戰爭下其出口量大跌。身在「福地」的我們,有豐富的選擇,只要選擇其他食油便可避開戰爭帶來的影響。可是,活在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則難以逃過災難的嚴峻衝擊。不少中東與非洲國家均倚靠烏克蘭的榖物作為糧食。去年5月,非洲開發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表示,俄烏開戰數月,小麥價格上漲至少60%;而俄羅斯是肥料出口大國,俄烏戰爭可導致非洲農田缺200萬噸肥料,引致農作物收成或減少20%,令糧食短缺的問題惡化。

在經濟全球化下,災難亦「全球化」;災害產生連鎖反應,影響無數人。作為基督信徒,我們不能獨善其身,必須集結力量,在艱難時期互相幫助。筆者事奉的機構「施達基金會」(下稱「施達」)是一間本地基督教救援及社區發展機構,於1991年成立。機構的誕生是源於當時一位基督徒,他聽到海地貧窮人因嚴重缺乏糧食而自製「泥餅」(上圖)充饑的慘況。他領受上主呼召,實踐耶穌吩咐關愛貧窮人的使命。因此,他聯合多位信徒領袖,成立「施達」。機構第一個救援項目是1991年的華東水災,當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其中基督徒羣體積極參與賑災。

處理災難,有不同關注點

災難可以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不論哪一種,救援機構均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確保災民生命安全並滿足他們基本需要,如提供庇護所、食物和醫療援助。不過,在人為的災難下,例如俄烏戰爭中,會導致大量烏克蘭難民和國內流徙者,我們必須關注他們在逃難時的人身安全及住屋需要。

「施達」在支援烏克蘭難民事工中,認識了一位女士Hanna,她原本居住在烏克蘭基輔(Kyiv)郊外伊爾平(Irpin)。她告訴我們,在戰爭開始之時,她在基輔的大兒子和媳婦,帶著不到三個月大的孫兒徒步20多公里,逃到她的家。在逃難時,他們面對數之不盡的危險:頭上有戰鬥機,地上有炸彈和身旁被火焚燒的建築物。

Hanna其後和家人再起程到附近一個村莊避難,可惜當他們到達時,才發現當地已被俄軍包圍。村莊的電和煤氣被切斷,他們沒有足夠食物;Hanna媳婦在那時也斷奶了,不能哺乳,而嬰兒食品無處可尋,他們彷彿走到絕路。幸好,後來有朋友告訴他們一條逃走路線,Hanna一家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Lviv),避開戰火的威脅,稍為安頓下來。2022年5月下旬,Hanna和家人回到老家。他們看到房子窗戶及前門被毀;家裡到處是塵垢、碎玻璃和炸彈殼,甚至發出惡臭。屋頂的情況最為嚴峻,下雨時有滲水情況,但他們沒有錢維修,一直在這破屋生活數月。

回應災難,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關注點。「施達」在戰爭之初,主要在烏克蘭邊境及波蘭向如Hanna一家的難民提供毛毯、保暖衣、日常衛生物資。我們亦作情緒支援,幫助難民面對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並設立資訊站,讓他們接收正確訊息,以免被不法之徒、人口販子騙取金錢或被拐賣。在第二階段,「施達」協助難民取得當地政府援助,並為收容難民的家庭提供支援,幫助難民融入當地社區。第三階段,烏克蘭部分地區的居民可以重返家園,如Hanna一樣,但他們原本的房屋已經嚴重破爛;「施達」提供資助,讓居民維修房屋及提供臨時居所。

獲得資助下,Hanna一家修繕房子,如今她家的屋頂、前門和窗戶已經完全更換。Hanna說:「10月完成工程,寒冷的天氣隨即來襲。但我們的房子已經溫暖舒適。感謝愛心人士,現在我們的房子比戰前還要好!」許多人沒有房子,但她的房子還在。Hanna感恩說:「主啊,祢向我彰顯憐憫,祢保護了我們的房屋。」

縱然災難日益頻繁,而災難帶來的問題日趨複雜,「施達」卻深信,靠著上主的恩典及眾人的愛心,我們可以繼續在救災扶貧路上集眾人之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回應災民,行動必須迅速

「施達」在全球16個國家及地區,有逾40個單位夥伴(均為教會或基督教機構)。每當有災難發生,「施達」會立即跟各地夥伴積極溝通,了解災情和災民的需要,並與眾機構協調,分工合作,向受災人民提供協助。以敘利亞地震救援作例子,地震於2月6日發生,我們當日即時與負責救援的夥伴溝通,收到對方的救援工作計劃及預算,便決定撥款$5萬美元(約港幣$392,500)資助夥伴,向災民伸出援手。「施達」採用「先撥款,後籌款」的原則,讓有需要社羣盡快得到援助,這樣可免於因籌款額的高低而影響前線救援工作。

在整理好救援項目的具體詳情後,我們於2月9日向支持者發出呼籲,邀請大眾以禱告及奉獻支持災民。當時收到支持者積極回應,我們又迅速決定在原定撥款上,額外加上$10萬美元(約港幣$785,000),盼能幫助更多在苦難中的災民。至今總撥款額為$65萬美元(約港幣$5,102,500)。若「施達」籌得的款項多於我們撥出的資金,我們定必按當地的需要再撥出款項,幫助更多災民。

施達基金會網站:https://www.cedarfund.org  

談天說道 之 把小牛給你,作復和記號 — 盧旺達大屠殺後復和路

「我只是暫時離棄你,卻以極大的憐憫把你招聚回來。在怒氣漲溢的時候,我暫時向你掩面,卻要以永遠的慈愛憐憫你;這是耶和華你的救贖主說的。」《聖經新譯本》〈以賽亞書54﹕7-8〉

文﹕黎嘉晉(施達基金會傳訊主任)
編輯﹕謝芳

牛隻為復和橋樑
(攝於CARSA舉辦的牛隻分發典禮)

「我把這小牛給你,作我們復和的記號。」盧旺達大屠殺倖存者說。他用草洗擦小牛的身軀,手持著繫在牛脖頸上的繩索,把牠交給「新主人」——那個曾經與其他暴民一起,試圖用大砍刀殺害自己的人。他的臉上和枕骨上方至今仍留有多條清晰可見的瘡疤。深深的痕跡,訴說著他稱為「沒有上主」的可怕時刻。

「沒有上主」的時刻

那個時刻,就是一九九四年在盧旺達境內針對圖西人的大屠殺,在百日內約有100萬人死亡。逾八成的死難者與他一樣,都是圖西人,其餘則為溫和的胡圖人。

當日追殺他、迫他避走至叢林的,是那位兒時與他在沙地上踢足球、假期時一起暢飲的朋友,名叫Wellars。誠然,該場大屠殺是由官方策劃有預謀、有計劃、有系統的滅絕行動,但是他怎沒有想到,與自己說同一種語言、成長於同一處地方、有著同一種文化的朋友,竟會對自己狠下毒手。因此,當他得悉Wellars沒有被判終生監禁,他感到十分沮喪——儘管Wellars在庭上認罪。

這場殘酷災難發生至今27年,近100萬人曾參與大屠殺。殺人者不只軍隊、警察,還有當時政府支持的民兵,以及一般的平民,估計高達20萬人。除了一些幕後主腦和主要策劃者被移交至國際刑事法庭,被判終生監禁或數十年刑期外,數以十萬計的加害者則被關進境內的牢獄。加害者刑期一般由15至20年不等,他們出獄後便回到自己的村莊。隨著大批加害者陸續歸回其居所,與倖存者再度比鄰而居,對社區安全來說無疑是大考驗,也造成雙方龐大的心理壓力。

當加害者獄中歸回

對倖存者來說,尤其是在大屠殺時喪偶,或是親人遭殺害的,那抹不走的駭人印記,每次接觸總感到劇烈的痛。憤恨、悲愴和苦毒籠罩心頭,總覺得周圍的人會傷害自己;面對昔日加害自己的人,就算壓下報復的念頭,也難抑焦慮和不安。而對加害者來說,愧疚、逃避、恐懼遭復仇等心態交織,遇見受害者一刻,有如一根刺扎在腳跟上,進退兩難,倉皇不已。

施達基金會夥伴、盧旺達基督教組織Christian Action for Reconciliation and Social Assistance(CARSA),於2004年成立,透過創傷治療、和平教育、經濟援助和社群復和,醫治各村莊受大屠殺影響的村民。其中,CARSA為貧窮村民舉辦創傷治療工作坊,讓他們認識各種情緒反應及壓力來源,學習抒發它們,也與它們共舞——儘管在日常生活中負面情緒仍會不時侵襲他們,可是他們能夠嘗試不受其擺佈和控制。

醫治創傷 尋求寬恕

工作坊一連七日進行,參加者都是受邀參與的,加害者及倖存者比例各半。參加者除了學習管理情緒,也探討寬恕與悔改,與自己、與他人復和。寬恕不是忘記過去,或為罪行開脫,而是接納過去,從而放開過去的傷痛對自身的捆綁,包括對他人的苦毒和怨恨。CARSA同工講解寬恕的醫治力量,並藉著形象化的行動,曾鼓勵參加者把內裡的重軛寫在紙上,然後用鐵釘釘紙在十架上,意表與基督同釘十架,最後逐一將紙取出,用火焚燒,代表這些擔子在基督救贖下得到釋放。

Innocent說:「打從心底裡寬恕是很困難的。我參加了CARSA的工作坊後,才了解到還有另一種寬恕。」他所指的「另一種寬恕」,是基督在十架上饒恕那些傷害祂的人:「當我明白這,我才知道我們能夠寬恕。」帶領工作坊的CARSA同工向筆者解釋,寬恕不必然意味加害者會悔改,寬恕是為了倖存者(其得益多於加害者),他們有所選擇如何處理自己的過去,從痛苦經歷的影響中釋放出來。

復和的道路從來不易走,並且是漫長的。願意面對真相的Wellars曾主動向Innocent尋求饒恕,並坦承對他所作的侵害,為自己的惡行感到歉疚。那時Innocent聽後,沒有說出一句話。及至他們一同參與工作坊,又加入復和團契定期見面,彼此分享工作坊的學習及轉化的經驗,他們的關係才有所改變。CARSA有見他們投入參與活動,遂挑選他們和其他願意多走一步邁向復和的團契成員,參加「牛為和平」(Cow for Peace)的項目。

牛隻作為和平媒介

在盧旺達,牛隻是很重要的文化象徵,代表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在「牛為和平」的項目,CARSA將牛用作為復和的橋樑。每對直接加害者和受害者獲贈一隻乳牛,CARSA會為他們提供養殖牛隻的培訓,然後加害者與倖存者要合力建設牛棚,乳牛留在倖存者的家中,而牠的出產則由雙方家庭共同享用;乳牛繁殖後,小牛將歸加害者所有。如此,在共同經濟誘因下,牛隻成為促進雙方關係的橋樑,家庭成員互相分享和探訪,增強互信。

牽著小牛歸家的Wellars說:「當我看見Innocent,我仍然感到愧疚。可是,當我遇到困難時,他永不遠離我。」傍在牛棚邊的Innocent從容地說:「我的自由記號是,我們分享大家所擁有的,而不必擔心他會毒害我。而當我晚上回家時,我也不害怕被伏擊。」

*後記

本文CARSA的復和項目於2014年曾被拍成紀錄片Unforgiven,文中引用的Innocent及Wellars分享取自該片。筆者自從數年前修畢和平與衝突研究碩士課程後,於2018年有四個月時間留在盧旺達,跟隨CARSA學習如何在遭受大規模暴力傷害的地區,從事和平與復和工作。Innocent及Wellars的經驗,以至盧旺達後大屠殺的復和歷程告訴我,人與人的復和不是不可能的事,但往往是長路漫漫,需時數以十年計,甚至半世紀。在過程中,統治者如能提供公義和平的環境──如盧旺達政府將加害者繩之於法,維護受害者的尊嚴──確能為修復受破損的關係提供土壤,讓受害及加害雙方坦然面對真相,恢復雙方的人性,重新描畫將來。

(部份圖片由施達夥伴CARSA提供。如欲了解更多海外貧窮人的故事,請訂閱施達電子資訊:https://link.cedarfund.org/e-sub-a)

《談天說道》為厄瓜多爾人民伸出援手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5月0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都可得到的幫助。因此,地雖然震動,群山雖然崩塌入海洋的深處,我們也不害怕。雖然海浪翻騰澎湃,雖然山嶽因波濤洶湧搖動,我們也不害怕。…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 神是我們的保障。《聖經新譯本》〈詩46﹕1-3,11〉

編輯﹕謝芳

60多年最嚴重地震,身心創傷皆重

施達基金會

相片: MAP International/ Integral Alliance

2016年4月16日,厄瓜多爾發生7.8級地震,及後發生過百次餘震,最高達6.3級。施達基金會作為全球基督教救援及發展組織聯盟Integral Alliance的成員機構,現正透過Integral Alliance成員機構,在當地提供災後救援。

「厄瓜多爾過去長時間受困於經濟危機,自1949年起亦從沒經歷如此嚴重的地震。這次災難為當地帶來極大的挑戰。」厄瓜多爾Mission Alliance的工作人員Camilla Guddal說。

部分受災城鎮,八成建築物損毀。地震後半個月,累計死亡人數已達650人,有12,000人受傷,近三萬人無家可歸,35萬人受災。一名70歲的老婆婆,悲傷地哭訴:「我該怎麼辦?我失去了我的孩子、媳婦和孫女兒,我不知道自己以後會如何。」

Camilla說:「地震發生時,正值假日,整個國家立時由歡愉跌進黑暗。實在難以形容災難發生時的混亂情況。電力故障、人們受困於廢墟中;有的在四處呼救,尋找親人;有的在街上惘然地徘徊或坐着,沒有工作、沒有住處。他們心裡同時亦害怕會有海嘯來襲。」

災民面對的不只是身體上的損傷,還有抑鬱、焦慮、恐慌,及因失去家庭和家園而來的心理創傷。厄瓜多爾中部的San Isidro是其中一個重災區。每天,心理學家和治療師都向無數受創災民提供心理援助。「有生還者拒絕接受發生了如此巨大的災害,許多人現要服用抗抑鬱和抗焦慮的藥物,及接受個人、家庭或小組的心理治療。」另一前線救援機構MAP International在厄瓜多爾的負責人Maggy Martínez說。厄瓜多爾當地機構現致力向地震災民提供災後創傷、情緒和心理治療,並指出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和跟進。

現時,厄瓜多爾政府、當地民眾、非政府組織及國際救援機構正向災民提供糧食、水及基本日用物資,並有29,000災民正棲身帳篷裡。其中一位在Manabi地區參與災後支援的心理治療師表示,居於臨時帳幕的災民正處於混亂和不安之中,十分期望可快些回家。「他們現正嘗試適應當下的生活環境,對於如何重建往後的生活,他們仍然感到徬徨。」Maggy說。

逾8,000名災民獲送往災區醫院接受治療。可是,災區多有偷竊和搶掠,在穩定治安和動員救援工作上消耗了不少時間,致使多有受困者在亂瓦堆中等候救援時,終等待不及,傷重身亡。

Camilla表示:「現時最大的挑戰是運送食水、藥物和糧食往重災區,及協助居民防禦災後疫症、酷熱天氣、蚊患和倒下建築物所產生的灰塵。」面對地震遺下的創傷和不斷的餘震,厄瓜多爾地震災民實在需要全球的支援和關注。Camilla心裡仍然存有盼望:「我們要同心,一起重建厄瓜多爾。我們會復元起來的!」

施達基金會是一所建基香港的基督教救援及發展機構,於1991年成立,致力與海內外教會及基督教機構合作,服侍受災及貧窮社羣。施達乃Integral Alliance的成員機構,連結全球23個基督教救援及發展組織,結集力量,俾能更有效地回應世界貧窮需要。電話﹕2381 9627   URL: http://www.cedarfund.org

 

********************************************************************

當災難臨到時

 圖/文:世界宣明會

4月16日,厄瓜多爾一場7.8級大地震,震碎了無數房屋,卻震不破宣明會同事Victor助人的決心。Victor是厄瓜多爾宣明會的社交媒體傳訊主任,本身亦是厄瓜多爾人,讓我們聽聽他的第一身體驗。

「地震發生時是週六傍晚,我與家人正在享受寧靜的晚餐,突然地動山搖。我經歷過2010年智利8.8級大地震,心中已預期最差的情況,很不幸,我的想像最終變為事實,這場地震成為了厄瓜多爾20年來經歷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當晚,我徹夜難眠,心裡總覺得不安。翌日早上,噩耗降臨,我的表妹Evelyn因房屋倒塌而喪生。她的丈夫只能及時救出他們4歲的女兒及僅3個月大的嬰兒。我不禁想起,數週前我們還在歡天喜地慶祝嬰兒的誕生。」

「Evelyn一家的房屋被徹底摧毀,他們失去了一切。我知道一切事物都可取替,惟獨生命不可以;我唯有向神祈求,賜予我力量,協助我接受失去Evelyn的事實。我真的很心痛。」

地震一週後,Victor去到波托維耶霍(Portoviejo)市,其中一個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市內不時會見到軍隊,警方用圍欄分隔了人群及有可能倒塌的樓宇,救援隊伍及消防員不斷進出。」

「在宣明會辦公室,我們地震救援隊的同事馬不停蹄地工作,超過27人的團隊連續幾天由天光工作至日落。我很敬佩他們,他們只是想幫助更多災區的孩子。」

「我的同事Carlos和我到災區視察,那裡令我想起電視新聞中看過的戰場,空氣中瀰漫着腐爛的氣味。Carlos說,希望在重建的過程中,能將這個城市變得比以前更好。」

「當天,我見到我的阿姨。我知道她一定很痛苦。到見面的時候,她看來很冷靜,但這掩飾不到她的悲傷。這一刻,有數以千計的人有着跟她一樣的感受,悲痛及哀傷將我們連結在一起。」

至今,厄瓜多爾地震造成超過650人死亡,逾1.6萬人受傷,超過2萬人需住在臨時棲所。地震的強度亦令很多小孩受驚,10歲的Augustin說:「地震的時候整間屋也在搖動,家裡其中一幅牆更倒下來。我嘗試逃走但不能,因為所有東西都搖動得很厲害」。宣明會在波托維耶霍市內設立兒童天地,保障孩子的安全,並讓他們透過遊戲及活動抒發情緒,減低地震陰影對他們的影響,重新賦予他們快樂及希望。至今有逾750名兒童受惠。

Victor說:「現在我只希望有更多人為我們禱告,為我表妹的孩子及丈夫禱告,為每一個失去了父母的孩子禱告,為那些失去了財物的家庭禱告,也為我們的國家禱告,我們從沒想過要經歷如此的悲劇。」

請伸出援手,幫助厄瓜多爾的災民

捐款熱線:2394 2394;網址:www.worldvision.org.hk

******************************************************************

圖片說明:

1:厄瓜多爾於4月中發生7.8級大地震,受災地區損毀情況嚴重。

2:多棟樓房玻璃被震破,商舖住宅無一倖免。

3:當地居民面對家園瞬間被毀,百般無奈。

4:宣明會同事Victor雖經歷喪親之痛,仍堅持工作,並於地震後到災區視察情況並發布消息。

5:為在災區確保兒童安全及讓他們抒發情緒,宣明會在當地設立兒童天地,讓孩子們重拾笑臉。圖為Victor及兒童天地的孩子。

6:在兒童天地中,宣明會透過遊戲及活動,讓孩子抒發情緒,減低地震陰影對他們的影響。

7:兒童天地讓孩子透過畫畫等活動,暫時忘記憂傷,重拾快樂。

 

2016May4為厄瓜多爾人民伸出援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