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主顧念貧窮人

「上帝並不公平!」

這句說話是人受著不公平對待時的呼喊,然而要「指責」 上帝 不公平,還得看我們對公平的定義。公平並非統一,人與生俱來就不是一統的,樣貌、體型、膚色不一致,出生於甚麼家庭、經濟狀況等更不盡相同。但是,上帝特別提醒祂的子民要關顧身邊的「弱勢群體」,例如:孤兒、寡婦、貧窮人、寄居者。若這是上帝的「不公平」,屬祂的群體(教會)和祂的子民(基督徒個人)更要身體力行消弭因社會不公所造成的貧窮問題。

基督教信仰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無論是信徒或非信徒都是神寶貴的創造,都有權利過有尊嚴的生活。故此,獲得生活基本所需是人的基本權利。然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這經濟系統卻不以提供人生活基本所需為立足點。根據世界銀行2015年的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百分之十人口每天生活費平均少於兩美元;超過四分之一人口每天生活費平均為3.2美元;約有一半人口每天生活費平均為5.5美元。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主張以自由市場經濟方式運作,並相信擴大市場有利於消弭貧窮問題。自由市場建基於一種信念,就是個人能獲得何種生活,自己該負上最大責任;因自由社會容許個人以知識和勞力換取回報,企業也因獨到的眼光和勤奮賺取利潤。可惜,自由市場經濟並非如此美好,也非「等價交換」。市場會因著財團壟斷而扭曲,個人也因沒有議價能力而被剝削。利潤最大化(貪婪)和壟斷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兩隻魔爪,扼殺沒有生產力和沒有議價能力的人。

上帝創造人類,安置在伊甸園裡,一切果子(除了知善惡樹的果子)好作食物;後來賜祂的子民迦南美地,乃是流奶與蜜之地,地的出產足夠有餘。有關買賣地業的律法,均指向一個教導,就是地是屬乎神,是神賜人的禮物。縱使是孤兒、寡婦、寄居者,都可以因地的出產而飽足。聖潔和公義是聖約的準繩,「不可偷盜」的誡命所禁戒的可引申為一些不公平的貿易,甚或乎在買賣上欺騙鄰舍。在摩西律法中有很多關乎照顧貧窮人的律例,其中在收割時不要割盡田角,也不要拾起掉在田間的麥穗,讓貧窮人可以收拾以養生。這些都是對貧窮人的看顧,也是他們生存的權利。

近代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理論,綜合近代學者對正義諸領域(Spheres of Justice)的論說,為公平分配利益與承擔尋找出路。在這些論說中,領域並不分「屬靈」和「屬世」。唯盼信徒能在諸領域中回應上帝的召命,以「榮神益人」為生活原則;以公平(equality)、需要(need)、應得(deserve)為分配原則。在自由經濟社會中,大家的著眼點都在於利益(benefits)的分配。然而,分配正義理論正要把我們的著眼點從單純的利益分配正義轉移至承擔(burdens)的分配正義。我相信我們可為分配正義付出更多,正如耶穌在「按才幹授銀子」的比喻中說,主人同樣讚賞那位領五千銀子賺五千,以及那位領二千銀子賺二千的僕人。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公平的愛與恨

th.jpg

 

在聊天室,這個11歲的男孩很開心地告訴我,他最近擔當了「做爸爸」的新角色。我一看他手上的物件便明白一切,他隨身帶來的是一個甚喜愛的毛公仔。想及男孩父親曾告知我,兒子因討厭學校教英文的老師,無心學習,導致英文科成績一落千丈。這爸爸表示,兒子從不敢對師長不敬,最令他擔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不想兒子心中有恨。交談中,我首先讓這爸爸明白,孩子在11歲前叫做潛伏期,因在9、10歲的時候他很乖巧,沒有很多說話和主見,喜歡安靜,跟6-7歲的好動很不一樣。家長會因此將期望提高,以為孩子變得馴良;但成長至11歲之後,孩子的性格突然多變,情緒起伏,可能會令家長大失所望。

於是,我與這男孩的對話就從這毛公仔開始,「你是否很喜愛『做爸爸』這新角色?」他回答是,因為自覺十分愛錫這個超可愛的兒子(毛公仔)。我反問他﹕「如果這個兒子再不可愛,你會否仍願意照顧他?」他立即有所猶豫,並表示可能不再那麼愛他。

我相信人的成長是屬從內至外改變的旅程,其過程經過察覺、掙扎、選擇、行動,人要改變就必先能察覺,正如要讓這男孩明白,當所愛的人變得不可愛時,不是對方的錯,當中可能是自己引起的。隨後,我挑戰他說﹕「如果你選擇繼續憎恨那老師,那同時也要憎自己才對。」他聽後有點掙扎,表示不會自我憎恨的。不過,他明白我的提醒,知道自己因為在課堂的不合作才會導致老師揚聲喝令。最後,他願意妥協,以一種新態度來解開這些心中的糾結,就是同時尊重自己和老師來代替憎恨的「公平的遊戲」。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作選擇時,要考慮的不只是在於公平(因當中有時不需考慮恩慈),而是為了行公義(即願意用心去考慮別人的真正所需)。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照亮他,他滿有恩慈,好憐恤,行公義。」〈詩篇 11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