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與憤怒 Fear & Anger

感謝主!講座已於7月14日晚上順利進行,謝謝兩位講員的分享及學基浸信會借出場地及
技術支援,又多謝參加者踴躍出席!

在Youtube 上重溫講座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六屆,今年內容會探討「恐懼」與「憤怒」Fear & Anger 對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

恐懼和憤怒是人六種基本情緒的其中兩種。
恐懼容易令人退縮,憤怒則可令人做錯事,故不少人覺得它們是負面的,基督徒更不應該有,試問倚靠上帝的人怎會有恐懼?「不可含怒到日落」也是聖經的教導,那我們應怎樣面對這些情緒呢?事實上,恐懼和憤怒有關係嗎?
本講座會嘗試從精神健康和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更深入認識恐懼和憤怒,並學懂如何處理自己和別人因這些情緒帶來的困擾。

日期: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學基浸信會(九龍深水埗元州街162號)*Youtube 同步直播
**為配合限聚令措施,實體聚會人數有限,以先報名者優先,敬請留意**
對象:有興趣人士

講員:盧德臨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講員: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掃描QR Code

網上報名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忠誠與背叛 Loyalty & Betrayal

感謝主!講座已於7月15日晚上順利進行,謝謝兩位講員的分享及學基浸信會借出場地及
技術支援,又多謝參加者踴躍出席!

在Youtube 上重溫講座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五屆,今年內容會探討「忠誠」與「背叛」Loyalty & Betrayal 對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

俗語說:人與人相處貴乎「忠誠」。 不錯!待人忠誠無私、信任包容,能使關係更加穩固。但你可能會發現曾幾何時,不知甚麼原因,你以為是最好的家人、朋友或同事竟然背叛了你!究竟是別人對你不忠,還是雙方在相處或溝通上出現了問題?

歡迎參加講座,一同從心理與信仰的角度,探討人際間如何忠誠相待,在期望與落差中如何平衡,避免被情緒影響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傷害。

日期: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學基浸信會(九龍深水埗元州街162號)*Youtube 同步直播
**為配合限聚令措施,實體聚會人數有限,以先報名者優先,敬請留意**
對象:有興趣人士

講員: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講員:陳玉麟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網上報名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理性與感性」 Sense & Sensibility

感謝主!講座已於9月17日晚上順利進行直播,謝謝兩位講員的分享及學基浸信會在技術上支援,又多謝參加者踴躍出席!

在Youtube 上重溫講座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四屆,今年內容會探討「理性」與「感性」對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

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有人會比較感性,也有人傾向比較理性,不同的方式帶來不同的結果。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感性做事」?還是……

  • 你是「理性」多一點還是「感性」多一點?
  • 「理性」與「感性」有哪些特點和偏差?
  • 過於側重「理性」或「感性」對人際關係帶來甚麼影響?如何平衡?

日期: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學基浸信會(九龍深水埗元州街162號)
對象:有興趣人士

***凡參加「理性與感性」Sense & Sensibility講座,均可以八折優惠價HK$68 (原價:HK$85) 購買馬燕盈醫生新書《心之甘霖》***

講員:麥基恩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講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理性偏差

講員:馬燕盈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講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感性(情緒)問題

網上報名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 大會將會密切注意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狀況,若情況不適合現場進行講座,將會安排網上直播,敬請留意!

創傷與復和(II)

創傷與復和(II) ~ 當社會運動遇上新冠肺炎  (錄影版)
講員:鄺保強醫生

 

創傷與復和(II) ~ 當社會運動遇上新冠肺炎  (錄影版)
回應講員:譚日新博士

 

希望講座內容對大家有幫助,如願意支持本會事工,可按以下連結:

請支持本會事工

~~~ 感動回應表 ~~~

******

 

最新消息 ~ 講座改為網上錄影

原訂4月16日舉行的「創傷與復和(II)」講座,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然嚴峻,
為保障參加者、講員和工作人員安全,現宣布講座改為網上錄影。

稍後我們會將講座內容錄製影片,上載於本會網頁,讓有興趣人士收看。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查詢 info@tdww.org.hk

******

~ 當社會運動遇上新冠肺炎

近日本地研究確認有不少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在過去超過半年的社會事件影響下受損,加上近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香港人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對逆情/疫情引起的精神創傷或情緒挑戰的人士,如何提供適切的治療及回應?

另外,現時是否適合用面對災難事件角度去處理群眾的創傷?是時候談及修補撕裂課題嗎?抑或如何抗疫才是當下真正需要探討的課題……當社會運動遇上新冠肺炎,我們可以何去何從呢?

就此,我們邀請了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為我們作詳細講解,讓我們一起思考與學習,及早察覺精神健康問題和處理方法,助己助人。

講座內容
~ 精神健康受損的早期徵兆
~ 如何治療?助人自助?

~ 如何與創傷者同行?
~ 是時候修補關係嗎?
~ 疫情下的心靈料理 

~ 期望疫情早日受控,我們可以參與講座,一同學習互勉 ~

日期:2020年4月16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號)
對象:信徒、家長、專業人士及有興趣人士

講員:鄺保強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曾於公營機構擔任顧問醫生及部門主管三十多年,參與及統籌全港精神科醫生培
訓,並支援推廣心理健康)

回應:譚日新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 美國加州專業心理學院臨床心理學博士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報名請按此網上登記

列印

創傷與復和(I)

最新消息 ~ 取消講座

原訂2月18日舉行的「創傷與復和(I)」講座,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
為保障參加者、講員和工作人員安全,現宣布講座取消。

稍後我們會將講座內容錄製影片,上載於本會網頁,讓有興趣人士收看。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查詢 info@tdww.org.hk

******

因應近月的社會狀況,好些市民會出現情緒創傷及心理困擾, 甚至面對關係破裂的壓力,就此,我們邀請了專業臨床心理學家及牧者為我們講解處理方法,並探討破裂的關係如何修復。

  • 面對現今社會氣氛,大眾人士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及心理困擾
  • 如何處理?助人自助?
  • 破裂的人際關係如何復和?

~~~ 歡迎參加講座,一同學習及互勉 ~~~

 

日期:2020年2月18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香港西營盤般咸道86號A)
對象:信徒、家長、專業人士及有興趣人士

講員:李詠茜博士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實務副教授|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回應:何永強牧師 (M.Div., Th.M.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牧師)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報名請按此網上登記

列印

「你講我聽!」、「我講你聽?」兩代之間……

近期社會上的紛爭已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家人不和,家人各有不同意見,如何能表達清楚而又不會產生爭執甚至衝突?兩代之間的溝通可以暢通無阻嗎?父母會用心聆聽子女的心聲嗎?子女會相信父母真的明白他們嗎?

父母:「你講我聽!」……我想聽你講呀……
子女:「我講你聽?」……我講,你會聽嗎?

~~~ 歡迎參加講座,一同學習聆聽與溝通 ~~~

 

日期:2019年10月18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學基浸信會(九龍深水埗元州街162號)
對象:家長、青少年、有興趣人士

講員:劉潤嬌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Enrich 婚前/婚後關係評估執行師)
回應: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免費講座 ‧ 滿額即止

報名請按此網上登記

Poster

「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

「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  

2019年7月8及11日兩場講座已完滿結束,反應非常熱烈,「時代論壇」更派記者現場採訪,文稿刊載於 [時代論壇] 第1666期。

承蒙[時代論壇]允許轉載:「論斷與寬恕」家庭與教會從撕裂中學習饒恕
採訪:麥嘉殷 李靜蕙 / 2019年8月2日
cap page.png
由六月因《逃犯條例》修訂爭議觸發的連場社會運動,對立面不單在於政府、警察與示威者,亦在於民間政見不同者而無法溝通,常見於家庭及教會的世代之爭。在一時意氣下,往往可因情感而產生非理性的論斷、標籤,家人、教會弟兄姊妹亦不例外。聖經教導要饒恕七十個七次,這些衝突過後又可怎樣饒恕與復和?

最近有機構以「論斷與寬恕」為題,舉辦兩場有關在家庭及教會「與情緒共舞」的講座,分別邀請幾位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分析家庭與教會產生的論斷成因,希望兩代人在衝突中仍能互相啟發,並希望會眾能學習饒恕。

譚日新:家庭兩代不同視覺產生論斷

譚日新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開首以「無恩怨不成父子」為題,先以Marvel電影人物鐵甲奇俠和蜘蛛俠引入。曾有網民以父子關係作比喻,因鐵甲奇俠願意提攜蜘蛛俠,但同時又會責罵他,對他的要求更高。譚日新指出兩代之間的爭拗多,加上現今《逃犯條例》修訂導致社會動盪的事件,不論黃絲、藍絲,甚或一家人有同一立場,也可能會出現爭執:父母可能責怪子女衝動,不成熟、幼稚。另一方面,年輕人會認為父母不夠熱血、怕付出、怕死,兩代從不同角度看事件,以致產生不少論斷。

譚日新認為雙方均有其道理,指自古英雄出少年,如耶穌三十歲便出來傳道。同時一些中、壯年人確有很多顧慮,但身為父母的他們仍然願意為子女犧牲。而他分析父母論斷子女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想子女完成自己心願、自己本身亦需要母愛和父愛、父母本身有情緒精神問題等。他又指有些時候,在父母長期論斷下,子女會懷疑父母是否愛他╱她,甚至會導致情感虐待,特別是父母在言語上經常對兒童作出取笑、輕蔑、羞辱或排斥,例如父母責罵子女「喊咩啊喊衰哂,喊包!」、「生嚿叉燒好過生你啊!」。譚日新認為,這些論斷的說話,給予子女一個身份,有些兒童會過於相信這些說話,彷彿讓其變成了他們的「人生座右銘」。在子女成長後,論斷或會令子女自尊感低、未能建立長久、有意義的關係、出現情緒問題,如抑鬱、焦慮等。

若年輕人要走出長期被父母論斷的經驗,譚日新建議可先了解目前的問題,探索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讓自己連繫過去事件與現今問題的關係,之後再學習如何回應父母。譚日新解釋子女要學習放下舊恨,學習寬恕、復和;如仍要相處,便可訂立界線,如子女不喜歡母親在自己忙碌時致電,可嘗試與她定下打電話的次數、時間等。他補充,作為子女的,也要知道父母也有他們的限制。另一方面,當父母面對子女的論斷時,譚日新指父母要理解青年人重視夢想,聆聽子女的心聲;不要以子女的成績和成就肯定其價值。此外,譚日新強調,「做父母是呼召」,最終向上帝負責。他又指所有子女是上帝所給予父母來託管的,父母沒有最終擁有權,子女長大後也要向上帝負責。

譚日新又闡述家庭關係的基督教神學基礎,當中包括四個主要元素:委身、恩典、充權和親密。他指出家庭裡成熟盟約的建立首先需要夫婦的委身作為基礎;家庭須建立在充滿接納和饒恕的恩典中;家庭成員亦要彼此充權,而不是彼此控制;親密是植根於了解及明白對方。他指當家庭擁有這四種元素後,從而帶來關懷、諒解、溝通和彼此合一。

許志超:看似無法饒恕背後的心理學謬誤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名譽副教授許志超博士從心理學角度看饒恕,他引用基督徒心理學者所許志超說,指饒恕是「願意放棄怨恨、論斷和冷漠的權利,並同時培養對對方不配得的憐憫、慷慨、甚至愛。」

許志超先分析導致人無法饒恕的原因。有些人會認為「傷害是故意的」,所以無法饒恕他人,許志超指這個是「基本歸因謬誤」——傷害者易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的影響或要求,而別人則較傷害者易將之歸因於傷害者的個人特質。例如有一個人遲到出席約會,遲到者會歸因於環境,但等待遲到者的人則會歸因於遲到者慣性遲到的習慣。許志超又舉例,有次他與太太爭執,太太說了一些傷害他的說話。太太解釋是因為當時很生氣,歸究於環境的影響導致當時行為,但許志超解釋太太的行為時,會基於太太的內心及個人特質而影響她的行為,覺得太太是故意這樣說。

另外,有些人會覺得「傷害是嚴重的」,許志超表示當中可能存有心理學所指的「記憶的偏差」。他引述這理論背後的實驗:曾有同一個學系的低年級同學因不懂得做功課,便相約高年級同學請教,但最後高年級同學卻失約,低年級同學因功課差而不能在該學系繼續學業。其後實驗邀請旁觀者,從傷害者(高年級同學)及被傷害者角度(低年級同學)的口中聆聽上述故事,旁聽者發現被傷害者易會憶述較多有利自己情節,甚至增加對自己有利的改動情節。許志超指出,因為記憶出現偏差,從而導致被傷害者會感到自己受的傷害是很嚴重。

許志超又舉出有些人會覺得在對方沒有真正道歉時是無法進行饒恕。他認為對方未必能完全了解傷害。因傷害者不一定知道被傷害者的痛苦。他認為我們不能強迫自己饒恕,但他提出了一些例子來提醒眾人:「他有意傷害我,但也許有其他原因」、「我也許記錯了一些事情」、「對方沒可能完全明白我的傷痛」。他表示不是要令對方發現自己的錯,而是為對方的需要禱告。另外,許志超指若真的傷害他人,要化解被傷害方的忿怒,不是要澄清或解釋,而是承認「真的傷害了對方」。

麥基恩:要正確面對各種論斷偏見

麥基恩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心理衛生會副會長麥基恩博士指出論斷是指對某個人或群體就某事而提出主觀意見,毫不理會事實或各方證據的意見。麥基恩指論斷通常有三種表達方式:一是偏見,思想上不中立;二是加上感情;三是歧視。三者加起來就成了論斷。他指出人傾向會從三個範疇作出論斷。

麥基恩表示人會容易受第一印象影響。第一印象會導致「認知偏見」。認知偏見是有系統地偏離理性思維去論斷,導致感覺偏差,錯誤解釋及決定等不良後果。「偏見影響記憶……記憶是持久偏見,認為他人過去表現即現時表現。如果你覺得他是一個好人,即使他做錯任何錯事,你都會依然覺得他是一個好人。如果你覺得他是一個壞人,他做任何好事你都會依然覺得他是壞人。」、「我認同你講嘅,但係我都係覺得你係錯。」麥基恩又舉出「自我肯定偏見」,是在各種證據中,刻意或無意地選擇合乎自己心意的、忽視相反的證據。「如果我覺得傳統音樂(或聖詩)不動聽,我就會故意選一首很不動聽又很低沉的歌(或聖詩)去證明傳統聖詩不吸引。」同時他指出「負面性偏見」,是在眾多事情上,刻意或無意地選擇較否定或負面性的因素、要點、論點、經歷等。反之,正面的便被忽略、輕視或比下去,導致人較易出現焦慮及憂鬱。「我們很容易把負面的事記住,反而正面的或中性的卻不太會記住。」

「當我們懷著不開心與焦慮情緒,我們所看的每事物都更加負面。一些憂鬱症病人就像帶了太陽眼鏡一樣,他們的世界都是很憂鬱的漆黑一片。」

在這些需要偏見下,我們可如何作出正確的判斷?麥基恩指出以下四點:首先承認並認識自己的偏見。二是跟從彌六8所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他指必須先謙卑,才去行公義。「(回應香港近日事件)今次政府起初亦是行公義所以選擇修例,而反對修例的其實亦是在行社會公義,各有理據,同為行公義。但政府卻不夠謙卑,理應謙卑後才行公義、好憐憫。」三是從錯誤╱成功中學習。四是尋找支持正反雙方的意見,不只尋求與自己相似意見。麥基恩指,「就算你覺得你自己是對的,你都應在網上搜尋一下對方的意見再作判斷。」

陳玉麟:在靈裡達致真正的寬恕陳玉麟

「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對方原諒任何人,包括自己。」精神科醫生陳玉麟講述及解釋「寬恕」,是百分之百人性,亦是百分之百神性。他指人不應該太武斷和魯莽地強制要求別人寬恕,這是個很大的錯誤。他以小孩子打架後,老師常說的「握握手,以後就做好朋友,忘記這件事」作比喻說明,我們心中有一個防禦機制,強制的寬恕只會令仇恨更深。陳玉麟又指“We connect”不只是口說,最重要是彼此是同在與連結的。在靈裡,人性的團結變得更大,寬恕的能力亦變得更大。陳玉麟表示信徒缺乏靈性上的操練,故最重要的是多操練,以敏銳上帝想我們跟隨的步驟。

陳玉麟引用教會的一個場景,去解釋寬恕的三個步驟。例子是一位信徒在教會會議被另一位信徒公然侮辱,又作出不真實的指控。會議上被侮辱的信徒以沉默應對作結,然後獲得三類回應,第一是他朋友說:「你這已是小事一椿,我上次被那人害得更慘」;第二是傳道人對他以聖經作勸慰,重申寬恕是真理要學習;第三是牧者聆聽並安慰他,再以禱告祈求上帝賜下寬恕的能力,戰勝魔鬼攻擊,要得勝有餘。

陳玉麟把這些回應分為三部份,藉此來解釋寬恕。他提到,第一個步驟其實是講述事件,「其實事情沒分大小,就算微小事件都可以令人痛恨一生……一句說話,若得罪了(那人),他可能記恨一輩子。」他又指,人較常會用二元化思維去分析各種事件,二元化思維即是指每件事都有對立面,黑與白,好與壞,但過多的二元思維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真正看法,更會產生偏差。他指我們把事件看得透徹,看見人與上帝的關係,才是最重要。

第二步是關於傳道人以聖經作勸慰,陳玉麟重申寬恕是真理需要學習,但每一成年人都知道「你需要寬恕」這些大道理,所以未必適宜當刻安慰時作出教導。「第一件事我們需要平靜我們的心,我們需要有人諒解,我們才能夠平靜(當刻的)情緒,平靜過後方可重新複述所發生之事。」而期望與現實之間有落差。陳玉麟提到,很多人會認為只要得罪人的一方道歉認錯,另一方就必定原諒他,他直指這只是理想。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其實寬恕是在接納他人認錯和原諒他人之先。關於「……寬恕不需要有特定軌跡,只要有聖靈、上帝的感召,你就去吧。」

第三步是關於上述牧師提到的「得勝有餘」,陳玉麟認為,「我不曉得基督徒是否一定要得勝有餘。我們不可以失敗嗎?我們不可以失望嗎?為何一定要得勝有餘呢?」不同事件都可以是上帝給人的功課。他指人們有同一個人性,需要一起連結,當人能感受到與身邊的人連繫,憐憫的心會油然而生,人就能明白生活當中每人都有逼迫痛苦,「雖然當刻你得罪了我,但你都是上帝所愛的人」。這需要時間操練,每人亦需要學習寬恕自己,皆因曾被寬恕。

陳玉麟在末段解釋,「寬恕不是一刻就能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不斷重複又重複,才能寬恕。……會有很多磨練,我們需要與主一起相處,一起走這些路,才能感受到上帝那種憐憫與關愛。」他又以一幅浪子回頭的圖畫作結,「上帝永遠都很接納我們,不介意我們是怎樣。如果我們亦渴求寬恕,為何不把這畫,畫在我們生命當中?讓我們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這幅圖畫。」

原載於 [時代論壇] 第1666期,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http://christiantimes.org.hk

 

******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三屆,今年內容會從家庭及教會層面看論斷與寬恕。

家庭會傷人?
家庭原為建立我們的場所,但不幸的是,最難接受的論斷也可以從最親密的人中出來……

饒恕如何有異於縱容和退讓?饒恕就是復和?除了這是踐行聖經的教訓,饒恕還有什麼好處?
寬恕的藝術﹕還原基本步,成為一生之操練。

家庭篇
日期:2019年7月8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譚日新博士、許志超博士

教會篇
日期:2019年7月11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

7月8及11日「與情緒共舞」講座 ~ 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順利完成

2019論斷與道歉-poster-Final

 

與情緒共舞2018~姊妹※完結篇

媽媽 ●「吾/唔」易做 ── 與姊妹心靈共舞(完結篇)

「港媽」講媽,絕無冷場,皆因話題多多,喜怒哀樂、甜酸苦辣鹹……總有說不盡的精彩。「我個仔/女今日……」從這句子開始,便能一直延伸下去,講丈夫、講奶奶、講自己……。姊妹們的媽媽成長故事大同小異,談起來何止有共鳴,簡直大快人心;縱然心中積存了悶氣,也能瞬間消弭。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媽媽有不同階段的經歷,需要靈活學習,聽取意見。孩子從嬰兒,到小學、中學,直至上大學,甚至成家、生孩子;媽媽的角色轉移,確實要用智慧去適應、去處理。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如何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母子情、母女情?如何維繫家裡的溫馨?齊齊突顯出來吧

媽媽 ●「吾/唔」易做 ── 與姊妹心靈共舞(完結篇)順利完成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Mother's Lecture_poster_2400

 

「論斷與道歉」從道歉條例看時代牧養

今年已完成,感謝支持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二屆,今年籍以道歉條例看時代牧養,何謂道歉條例?道歉真是難於啟齒?論斷人的必被論斷?論斷心理是怎樣?

耶穌說:「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馬太福音7:2)你怎樣論斷他人,自己也照樣被人論斷。開始了爭端,唯有彼此道歉,才有復和關係的可能。

你願意一起了解及實踐嗎?

10月19日「與情緒共舞」講座__道歉難於啟齒?順利完成

  10月26日「與情緒共舞」講座__論斷人的必被論斷?順利完成

A4 2400

與情緒共舞2018~姊妹篇

現代女性之生活智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今年已完成,感謝支持

現今世代,不少女性已處於一個舉足輕重的位,如擔任特首、總統、首、集團總裁等職位,女性的能力絕不遜色。聰明能幹的女強人在其職場、如何善兼顧呢?承擔著各方面的責任的同時,如何平衡自己的精神狀態?如何關心家人的需要?如何照顧伴侶的感受?如何陪伴孩子……偏偏每天只有24小時和有限的心力,嘆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時,妳可曾發現「出路」?

Lady's Lecture 2017_poster 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