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心理學:獨身及新獨身

獨身(Celibacy)是指一個人甘願(或會有人被動接受)不結婚或完全禁抑性慾。常見的原因是宗教理由,例如神聖誓約,加入了某些宗教組織成為僧侶(包括神父、修女),此等獨身被視為「貞潔」的象徵。其實有不少原始部落的宗教傳統反對獨身;另外,猶太教及伊斯蘭教(也包括日本的神道教)因為強調婚姻及家庭生活,亦否定獨身。

不過,有人因為某種原因而獨身,特別是身體有缺陷或健康問題(包括精神疾病及過去遭受創傷的陰影),也有人為了專注事業發展或要完成一項偉大工程,無暇發展戀愛關係;又或者只消耗時間、精力於性愛活動上。然而,這種心態長期持續下去的話,則會影響與人親密的關係及忽略與伴侶有性愛的健康好處。

《獨身的歷史》A History of Celibacy是加拿大歷史學家兼作者Elizabeth Abbott於1999年的著作。她認為獨身現象在全世界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影響了宗教及世俗的生活,甚至涉及運動、法律、文學及神學等範疇。歷史上著名的獨身者,包括英國的伊利沙伯一世及南丁格爾、法國的聖貞德、意大利的達芬奇、印度聖雄甘地等。她在書中又引用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甘地做禁慾實驗,他刻意和年輕女子一同裸睡。此書也被翻譯成中文《獨身》(邱維真及薛芸如,2003)。但是,此書也提出了獨身(特別是非自願)的害處,例如神職人員出現性侵犯兒童,又或丈夫因為守獨身而釀成妻子出軌等羞恥的事,丈夫卻勉強忍受。

20世紀後期,在歐美各國出現一種「新獨身」(New Celibacy)現象,有不少男女經歷過性開放帶來的煩惱(例如要對配偶假裝性高潮、婚前需要有性經驗、因濫交患上性病或意外懷孕、刻意花費及忍痛把自己外貌和體型嚴重扭曲去吸引異性、在性方面遭受欺凌或嗤笑等等)。故此,有人決定不談戀愛及不考慮結婚,甚至禁慾一段長時間。他(她)們希望這樣能夠控制自己人生及在男女關係上自然地表達,好讓自己有時間培養及發揮自己的技能和興趣,甚至得到靈性上的昇華;直至某一天,能遇上真正適合自己的性格和心意的伴侶為止。為了這近乎社會運動的現象,英國作家Gabrielle Brown特別於1980年寫了《新獨身主義》The New Celibacy一書,解釋為何越來越多男女放棄性行為,卻可以快樂生活。她將「新獨身」介紹成一種身心健康及信守承諾的人的「可行選項」(Viable option)!

聖經舊約認為結婚是道德及宗教上的責任,成年女性嫁不出去在當時環境是相當遺憾的事情。但在特殊惡劣環境下,也不反對獨身,正如耶利米先知在國破家亡年代沒有家室。到了新約時代,獨身的保羅有這樣解釋:「我對現在沒有結婚的人和寡婦說,他們如果像我一樣保持現狀就好了;但如果不能自制,就應該結婚,因為結婚總比慾火焚身好。」(哥林多前書7:8-9)

麥基恩博士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